2020/2/29

2021年(更新)從第一匯款轉移資產到嘉信的流程分享 (Transfer Assets from Firstrade to Charles Schwab)



雨果原本是使用Firstrade交易美股,後來知道嘉信(Charles Schwab)開始免交易手續費,又有零手續費的全球簽帳卡(含提款功能) Visa Debit Card,於是就興起了在嘉信再開一個戶頭的想法,剛好可以把用ETF存退休金的資金跟個股操作的資金分開兩個帳戶,看來比較清爽。由於嘉信開戶需要匯入USD$25,000,所以決定從Firstrade帳戶匯入開戶所需的資金,以下就是個人申請由Firstrade轉移資產到Charles Schwab的流程分享。


在嘉信的帳號開通後,請登入你的嘉信帳號,並點選「Accounts \ Transfers & Payments \ Transfer Account」,預設頁面應該是New Transfer,請在「Search for the firm name」的欄位裡輸入"firstrade"搜尋,你就可以在下面看到「FIRSTRADE SECURITIES」的連結,請點此連結進入下一頁。



接著在「Type of FIRSTRADE SECURITIES Account」選擇「Individual」(個人帳戶),在「Account Number」的欄位輸入你在Firstrade的8位數帳號,「Transfer Account To」請選擇你要匯款到哪個嘉信的帳戶,接著按Continue進入下一頁。



請在「Tell us how much you'd like to transfer from your FIRSTRADE SECURITIES account.」選擇:

  • 「Transfer the entire account」:如果你想要整個帳戶移轉過來(現金加股票)。
  • 「Only specific securities and/or cash amount」:如果你只想部分移轉過來。

雨果只預計要移轉USD$25,000過來滿足開戶條件,所以選擇第2個。


接著在「Select the cash amount you'd like to transfer」選擇你想要移轉的現金金額:

  • 「All of the cash」:如果你想要把所有現金移轉過來。
  • 「Some of the cash」:如果你只想移轉部分現金過來。
  • 「None of the cash」:如果你不想移轉現金過來。

雨果選擇第2個,並在下面「Cash Amount USD」欄位輸入想移轉的金額數字。



接著下方「Symbol or CUSIP」的欄位是要輸入你想移轉的股票代號,請在欄位直接輸入代號,他就會跳出建議選項給你選。



輸入代號後,可以在「How many shares would you like to transfer?」選擇你要移轉多少股:

  • 「All of the shares」:我要將該股股份全部移轉。
  • 「Some of the shares」:我只要移轉特定數量的股份。

雨果並沒有要移轉股份,為展示這部分的填寫,雨果模擬輸入移轉VOO的200股,請在「Number of Shares」的欄位裡輸入200,然後按下「Add to List」按鈕。請依序輸入你想要移轉的股票代號與數量,下方就會列出你所輸入的資料,如果想修改股票數量,請點擊「Edit Shares」連結做修改,如果想移除該檔股票,請點擊「Delete」來刪除。
然後按Continue進入下一頁。



這一頁請你確認上方的帳號資訊是否正確,正確的話請選擇「Yes」,然後按Continue進入下一頁。



這一頁會顯示你想要移轉的現金金額與股票數量,如果有問題需要修改,請點擊「Edit」連結,如果都正確,就往下進入「Terms and Conditions」的部份。



這裡有三個類別,請分別在裡面勾選「I consent.」

  • 「Agreement Regarding the Use of Electronic Records and Signature」:同意使用電子紀錄與簽名方式。
  • 「Terms and Conditions Regarding the Transfer of Assets」:同意資產移轉的規定與條件。
  • 「Consent to Transfer Assets and E-signature」:同意進行資產移轉與電子簽名。

然後按下「Submit Transfer」按鈕,即會送出申請。




接著就會看到申請成功送出的感謝畫面,並會有一組TA開頭的確認號碼「Confirmation Number」。這裡將會需要3至5個工作天來完成資產轉移。



你可以再到「Transfer Account \ Transfer Status」裡查看你剛剛完成的資產移轉申請紀錄。




以上就是在嘉信(Charles Schwab)申請資產移轉的過程。


過兩天就收到第一(Firstrade)寄來的資產移轉通知信,在進行財產移轉的這2-3個工作天會被暫停交易權限,這裡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等待第一處理完成即可。



收到第一的通知信的隔天,就收到嘉信的通知信,告知資產移轉已經完成了,速度滿快的。




您可以在這一頁看到 Firstrade的各項收費標準,以下是匯款與資產移轉的收費標準截圖。如果只轉移部分現金出去,手續費是US$55,如果是所有資產都移轉出去,手續費是US$75,移轉持股的話,每一檔是收費US$50。若是將資金匯回台灣(匯出美國),手續費則是US$35。



資產移轉至 Schwab 的手續費,可以將Firstrade的扣款畫面截圖,透過Messages提供給Schwab,詢問是否可以補償手續費,但不保證成功喔。

(網友補充,現在移轉資產或匯款入帳,嘉信已經都不會補償手續費。但也有網友成功申請到$75的手續費補償,條件一樣是移轉的總資產大於USD 50,000(cash+securities),建議要做移轉資產的人先跟嘉信客服人員詢問一下。)


2020/2/26

客座問答(1) (QnA 1)



最近有收到幾位網友私下詢問的問題,因為內容不涉及個人隱私,所以寫成一篇文章一起回覆,讓其他有類似情況的人也可以共同參考。

「我已婚,有個4歲小孩,還有房貸,付了房貸之後,每個月都很難剩下錢,目前幾乎沒有儲蓄,請問我要如何存退休金?」

您的情況,目前小孩應該是就讀幼稚園,這時候大概是除了大學以外,學費最貴的時期,等小孩念小學後,應該每個月可以多一些餘額出來儲蓄,另外,不清楚您目前年齡與房貸還剩幾年要償還,無法確切推論,但如果您還清房貸的時間離您計畫退休的年紀還有一段時間,這時候也是會增加可投資金額的時段。以下幾個建議供您參考。

等小孩上小學後,每個月應該可以省下1多萬元的學費,看還有沒有課後安親班的支出,這筆金額可以拿來做基金或被動式指數ETF的投資,如果您距離退休還有20年以上的時間,應該還可以存到一筆費用。至於小孩要不要上才藝課,要不要有固定旅遊或是出國的經費,這一點須由個人自行考量,畢竟現在與退休後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取決於在個人,如果房貸還完後,又可以增加每個月的投資金額,所以還是有機會的。不過還是建議進行投資前,必須要先留存4-6個月的生活備用金,以防不時之需。

另外您還有在繳房貸擁有房產,其實在退休後,您已經繳清貸款的房產也是一筆資產,如果小孩長大後在其他縣市工作,或是不需要住在家裡,您可以考慮將房子賣掉,搬到房價較低的地方,多出來的錢可以再放進可以提供較穩定報酬的市場進行投資,增加投資金額,等同於多了一筆費用來支付退休生活。如果小孩必須要住在家裡,也可以考慮賣房改租房,目前房價與租金的關係,大多可以負擔40年的房貸,若將賣房的錢投入有穩定報酬的投資產品,您可以取得的獲利可能已足夠負擔房租還有剩,當然,這是風險比較高的方式,是非不得已時的考慮方向。

如果您是一般勞工有投保勞保勞退,那麼退休後每年還可以有政府給付的約1-2萬元的收入,也能減緩準備退休金的壓力。


「我今年28歲,從中部到台北工作,月薪3萬8,扣除生活開銷與房租後,每個月剩1萬5,如果有大筆的娛樂開銷,每個月剩不到1萬可以儲蓄,請問我該先存錢買房還是投資存退休金?」

雨果會建議您優先存退休金,盡量減少非必要開銷,除了生活備用金之外,將可用的資產投入股市與債券,您可以選擇基金、複委託、或開美股帳戶直接投資美國與全球市場,如果怕不懂或覺得太麻煩,退而求其次可以只買台灣50 ETF與台灣高股息ETF,最好還是配置一些較保守保本的投資項目,等累積到500萬資產後,再考慮是否要從中提出200-300萬來當買房頭期款。

由於您是由中部北上至台北工作,將來退休後也有可能會回到中部家鄉,所以在台北置產的重要性似乎不若準備退休金來的重要,若您真的很想要在台北買房,不想等到累積到500萬資產,至少您還是要先累積到一筆頭期款,如果買房後就幾乎沒有存款,那麼這間房產就是您唯一的資產,您可以考慮如上一位的建議,退休時將房產賣掉回到台中買較便宜的房子,多餘的資金加上儲蓄,還有勞保年金與勞退,可以充當退休後的生活費使用。

建議您參考另一篇文章「有了300萬,該先買房,還是繼續存退休金



「我過去幾年每個月固定會投入2萬元在股票市場投資,主要是買個股,但這幾年下來很少賺到錢,想請問我應該繼續投資股市嗎? 有沒有其他比較能夠穩定獲利的方式?」

不清楚您的股票市場投資方式為何,過去幾年的股票市場算是多頭市場,既使只要買進台灣50 ETF也可以累積不錯的獲利,如果您這幾年下來還是沒賺到錢甚至虧損,表示您目前的投資方式是不適合您的,我猜想您的投資策略可能是短進短出想賺價差,研究各種技術線型想快速獲得巨幅報酬。

其實每種投資方式都有利弊,有人可以利用技術分析賺到股票價差,有人透過自動交易系統做當沖獲利,甚至有人靠幾個內線消息就獲利好幾倍,不同方式都會有人賺到錢,也有人虧損。如果目前的方式無法讓您獲利,或許表示目前的方法並不適合您,我會建議您嘗試其他的模式與方法,譬如挑選大家常說的高股息定存股,改投資定期定額基金,或是海外ETF,長期持有避免短進短出,讓股市波動影響您的心情,常常買高賣低,更讓投資手續費吃掉了您的獲利。

想要穩定獲利大概只有定存才能辦到,若您能承受一段期間的帳面虧損,長期持有並持續投入資金,相信多年之後您就可以看到有感的資本利得,或許會好過目前的投資狀態,在多頭市場還是無法獲利。


「我今年45歲,房貸還有10年還清,小孩念國中,過去投資基金累積了資產大約有250萬,每個月自動扣款2萬元,最近看很多人在推薦ETF,請問是否建議改變投資標的,目標是65歲可以存到2千萬退休金」

目前被動式指數型ETF真的很熱門,如果您沒有挑股的能力,或是不想花時間在研究公司產業與財報,投資基金或ETF確實是比較省時省力的方式,而報酬率也足以讓您累積到一筆夠用的退休金。

基金與ETF的主要差別大概就在於主動式或被動式,還有管理費的成本。您可以透過台灣的銀行或證券公司購買基金,許多基金都是主動式的,所謂的主動式就是由一群經理人幫您研究全球市場,並幫您主動挑選具有優勢的公司進行投資,基金會收取2%-3%的管理費,由於管理費是由基金淨值裡內扣,不會另外向您收取,所以您不會有感覺,而海外的ETF,尤其是被動式的ETF,管理費用相對來說低很多,通常介於0.3%至1%之間,這中間的差別就是台灣的銀行或證券公司所要收取的管理費用。

您想想,若您的基金一年報酬率是15%,管理費是3%,表示您的投資報酬被抽走了20%,您獲利100萬,被銀行與基金公司拿走了20萬,長年累積下來,您的報酬率一定是會比海外ETF來的差,若每年管理費差2%,累積20年後的報酬差距是很可觀的,如果您肯花時間去了解如何投資海外ETF,無論是透過國內銀行的複委託,或是直接到美國開證券戶,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缺點就是無法讓您設定每個月3千5千塊的定期定額,您必須要累積到一定的金額後才能單筆買進。

下表做一個簡單的試算:假設您在退休前依舊可以每個月準備2萬元進行投資,10年後房貸繳清又可以每個月多出2萬元儲蓄投資,以投資年化報酬率7%的方式,就可以在20年後達成2千萬元的退休資產(參考第一張表),然後以退休後4%的報酬率計算,每年領出80萬元當生活費,每個月費用6.6萬元,以2%通貨膨脹估算,相當於目前的4.5萬元,2千萬資產可以一直用到99歲才會用完(參考第二張表),這裡還沒考慮勞退與勞保年金呢,如果退休後的報酬率降成3%,可以用到93歲,若更低來到2%,還可以用到90歲。所以,退休後將2千萬資產放在可以每年固定產生2%報酬的投資商品上(或許當時的定存利率就可以達到),就足以每年提領80萬生活,隨著通貨膨脹增加提領金額直到90歲,若80歲後花費減少不需要提領這麼多錢,譬如每年只提領相當於66歲時的50萬,則可以延長用盡年限到96歲。這時您要煩惱的就不是錢夠不夠用,而是您能不能健康的活到這個年紀了。



退休後的投資不需要太過追求投資報酬率,能夠提供穩定報酬並避免損失本金的方式,應該更為重要。

2020/2/25

能否投資美國特別股或交易所交易債券(ETD) (understand preferred stock and ETD)



引文 前進美股(或債),每年資產穩定增長6%投資術

今天雨果看到一篇討論,內容是討論如何運用美國的特別股與交易所交易債券(Exchange Traded Debt)存退休金,發文者認為該優點為殖利率高(設定只投資稅後6%以上的標的),可以穩定獲得利息再投入,目標持有20年以上,以求達到退休後可以靠領現金股利或利息來獲得生活費。首先,我們先解釋一下美國的特別股與ETD是甚麼,這邊很多人會將兩者搞混在一起,因為價格與性質很類似而以為是同樣的東西。

先解釋一下ETD與特別股的由來,公司營運若有資金需求,上市公司上市後可以透過發行新股來籌措資金,也可以向銀行借貸,也可以透過發行公司債券來籌資,或是發行特別股來像民眾募集資金,主要目的都是公司需要籌措資金而發行,而發行公司債券與特別股,在資金運用與償還的彈性上會比向銀行借款好,發行新股則是會增加流通股數,導致EPS降低而影響股價。

這裡說的ETD(Exchange-Traded Debt)屬於交易所交易債券,又稱為Baby Bond,因為一般的債券面額多是100元,而ETD面額較小,都是設定為25元(美金),一年配息四次,這部分與特別股(Preferred Stock)一樣,另外在下方列出兩者不同的地方:
  • 稅率:ETD是屬於負債,其利息是不會扣稅的,但特別股是屬於股利所得,會預扣稅(台灣人的稅率是30%),而且不容易退稅,所以在計算利息殖利率的時候,記得要把稅金考慮進去。
  • 償債順位:若公司經營不善倒閉,其公司清算後的資產將優先還給銀行債權人,接著才是ETD,有剩才會清還特別股的債務。
  • 賴帳:若公司當年度經營不善,沒有足夠的現金發利息與股利,ETD的性質是債券,答應的利息是一定要發的,只是可能會欠著遞延個幾年,但最後這筆利息是一定要發的(除非倒債),而特別股則是股利,大部分特別股是不可累積,也就是不配股利也沒關係,以後也不用補回。



以上面3點來看,ETD是比特別股還要好的投資標的,因為償債順序優先,利息也不能賴帳,又不會扣30%的稅。確實,正常人都會直接選擇ETD,所以公司在發行時,就必須要提高特別股票面利率,一般來說,ETD的票面利率會在4%-6%之間,特別股的票面利率可以到6%-9%之間,這一切取決於該公司的財務狀況與風險,所謂的風險高相對的報酬也高。特別股還有其他與ETD不同的地方,譬如有分為是否可累積,是否可轉換,是否可贖回,這些以後在專門寫一篇特別股的介紹。

但這樣,就表示ETD會是一個存退休金的好標的嗎? 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你也應該要知道ETD的各種潛在風險,以下將為您一一列出來:
  • 企業會不會倒閉:ETD是由公司發行的交易債券,要確保是否能如期收到利息,就需要評估公司的營運狀況,現金流是否正常,如果公司現金流太低無法發出利息或甚至倒閉導致違約,你很可能虧損的本金連利息都補不回來。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請查該發行母公司的EPS與股利發放紀錄,如果EPS是正的(至少大於1),每一季股利也都配發正常,公司股價趨勢也不是一直往下,就算通過第一關檢驗,才值得花時間更深入的研究該公司的營運與現金流狀況。
  • 注意第一次可贖回時間:ETD通常會設定一個在發行後可以開始贖回的時間,通常是5年後,你的成交價若高於25元的票面價格,就要特別注意可贖回時間,如果很接近或已經超過可贖回時間,建議成交價格離25元越近越好,否則若成交在27元,很快又碰到公司贖回ETD(公司固定用25元贖回),你就會馬上面臨2元的價差虧損,這時你領的利息累積若還不到2元,就變成投資虧了。
  • 利息是固定還是浮動:許多ETD的配息方式是前幾年固定利息,但在幾年後就會改採用一個固定利率加一個浮動利率,有些像貸款或活存一樣,利率是會變動的。
  • 價格波動:ETD的價格是會隨著公司的股價波動的,因為ETD是公司發行的交易債券,如果公司經營不善,除了造成股價下跌,也會影響公司發行的ETD與特別股價格,畢竟投資人都會擔心公司是否會倒閉或發不出利息,於是選擇賣出,就會導致價格下跌,有時候ETD與特別股的下跌幅度會比股價還要多。
請參考一檔美國電信公司AT&T發行的ETD,票面利率5.625%在2067年到期,2023/8/1之後可開始贖回,規劃於每年的2, 5, 8, 11月1日配息,風險評價屬於Baa2與BBB等級。




以上的說明是否讓你覺得ETD與特別股很複雜呢? 是的,他們的性質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有些特性需要先研究清楚才考慮是否要投資,ETD與特別股的價格漲幅有空間限制,不像股票可以漲好幾倍,獲利比較著重在5%-8%的利息,但卻沒有債券的穩定性,風險跟股票一樣都有歸零的可能,所以在投資搭配上必須要適量,不可100%全部靠ETD與特別股幫你累積退休金。

ETD比起股票有一個小優勢,雖然公司經營不善會導致股票價格下跌,同樣的也會連動ETD的價格下跌,造成帳面上的價差損失,但是畢竟ETD會固定發利息,只要公司沒有倒閉的風險,過一段時間ETD的價格通常又會漲回接近或超過票面價值25元,但公司的股價可不會因為公司不會倒閉就開始上漲。

最後,回到該篇在mobile01上的討論,考量以上介紹的特性與風險,雨果認為完全靠ETD或特別股存退休金是冒著很高的風險,報酬率卻又不如股票指數ETF,況且ETD與特別股都有一個可開始贖回的年限,無法長期持有20年30年,必須要不斷的轉換持有標的,而ETD與特別股的票面利率通常都是隨著當時的利率環境變動,譬如現在低利率時代,公司新發行的ETD,票面利率只來到5%上下,如果買在25元以上的價格,實際利率只有4%上下,其實很難長時間都維持在6%以上的利率,所以這個方法長期下來是很難執行的。但是退休後如果想領高一點的利息,可以考慮小比例分配在ETD上,但請選擇公司體質好、評等高、距離第一次可贖回時間還有2-3年的標的,以免賺了利息卻虧了價差甚至是本金。


2020/2/24

你需要知道的4%退休金安全提領率 (understand the retirement 4 percent rule)



引文 退休金該怎麼準備?你需要知道安全提領率!

近期在研究如何準備退休金的同時,也在思考,該怎麼從準備好的退休金中領取花費,才能確保安穩退休生活,台灣比較常聽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當包租公買房收房租,另一種是買高股息的股票,領現金股利當生活費。其實理財圈還有一種方式叫做安全提領率(Safe Withdrawal Rate)。

這應該是適用美國的方式,美國也有類似於台灣的勞工退休金帳戶稱作401K退休儲蓄計畫,勞工自行由薪資裡提撥一筆金額到退休儲蓄帳戶,企業也會同樣提供一筆獎勵到退休金帳戶,這筆錢可以由個人自行選擇投資標的,內容包含大多數的股票、債券、基金,以美股的長期年畫報酬率來說約有7%-10%。

這個提領率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每年從退休帳戶賣掉股票債券,領出總帳戶市值4%的費用當這年度的生活費,剩下96%的投資靠這個年度的報酬來增值,期望帳戶總額可以再回到原本甚至更高的金額(因為美股的長期年畫報酬率來說約有7%-10%),如果今年的投資報酬率可以達到4.2%,那麼明年退休帳戶的本金又會回到原本的金額,再次提領4%出來當作明年度的費用,再期待退休帳戶資產可以再累積回到原本的金額,就這樣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就以文章裡的例子來說,退休金帳戶裡有1000萬元價值的股票與債券,每一年提領帳戶價值的4%則是40萬元,帳戶領完後剩餘960萬,隔年帳戶隨著投資增值6%會來到1017.6萬元,第二年可以提領的金額為40.7萬元,領完後帳戶會剩餘976.9萬元,再隔年又成長6%來到1035.5萬元,該年度可以提領41.4萬元,提領後戶頭剩994萬元,這樣一直下去,不但每年可以領的錢可以越來越多,而且帳戶本金還會越來越多,永遠領不完。請參考下表


但這畢竟是理想的情況,前一篇文章提過,年化報酬率是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回推換算回來的報酬率,並不代表每年一定會有這樣的報酬率,這過程可能會經歷了30%的漲幅與負20%的跌幅,如果都固定提領資產裡的4%,則會造成每一年的提領金額很不一樣,就不算是一個穩定的退休生活經費來源。

因此我們調整一下方式,將每年提領的金額固定反應2%的通貨膨脹,不固定領本金的4%,而是當時設定退休後所需的生活費用,表格會如下表,退休金帳戶裡有1000萬元價值的股票與債券,每一年提領4%則是40萬元,帳戶領完後剩餘960萬,隔年帳戶隨著投資增值6%會來到1017.6萬元,這時候考慮2%的通膨,第二年可以提領的金額為40.8萬元,領完後帳戶會剩餘976.8萬元,再隔年又成長6%來到1035.4萬元,該年度可以提領41.6萬元,提領後戶頭剩993.8萬元,這樣一直下去,每年可以領的錢可以反應2%通膨,金額比前一個方法多,能保有購買力,雖然本金減少的速度比前一個方式快,但帳戶本金還是越來越多,永遠領不完。


以上的方式會有共同的問題,如果碰到該年度大跌,一樣領出那麼多錢,那麼本金減少的速度會加速,隔年的6%報酬無法讓本金回到比原本還多的位置,這就產生了一個不確定性,如果連續幾年的報酬率都不到6%,我的本金將會快速減少,是否有可能導致退休十幾年就將退休金用盡了呢? 如果當年度報酬率低於6%,是否我就應該要領少一點,節省度過該年度,才不至於退休金提早用盡呢?

雨果實際模擬試算過幾個狀況,設定大多數年度的報酬率都介於5%-10%之間,某些年度股市表現很好,報酬率大於15%,某幾個年度報酬率是負的,甚至是負20%,套用了不同的模擬數據後(包含每年可以領到的股利在內),得到的現象是,確實以每年報酬率漲跌不同的現實情況,退休金是會有用盡的時候,但這個時間大約可以有40-60年,如果很不幸的在退休第一年就碰到大跌30%的股市,也可以維持到30-35年,如果是60歲退休,應該都還足夠應付到90-100歲的退休生活,最後能留多少給自己的下一代就要看運氣了。

這邊參考樂活人生推廣人「施昇輝」的方式,雨果建議,若能再額外準備一筆2-3年的生活費用當備用金,當報酬率不佳的時候,減少甚至不提領退休金本金,改從備用金提領,讓退休金有機會從股市低檔再漲回來,則可以有效的延長本金用盡的年限5-10年甚至更長,當然,在股市報酬好的時候,也要多領出一些額度將備用金補回。或是換另一種概念,把這筆備用金當作生活費的緩衝區,例如以上面的例子,我預留了100萬元,第一個年度我的生活費40萬是從這100萬元裡領出來,而從退休金提領出來的4%金額則是補入這個緩衝區,如果投資報酬好則可以多領,報酬少則少領,或是負報酬可以甚至不領,這個緩衝區一開始就準備了2.5年的額度,等於我可以承受退休馬上就碰到連續2年的負報酬而不做提領,如果連續幾年投資報酬率好,緩衝區的金額還可能累積到年生活費的3-4倍,這樣就有更高的機會可以將退休金本金用盡的可能性大大延後,以避免自己活到超過當時估計壽命的尷尬。

結論,如何準備退休金一直都是個難題,知名的4%提領率理論也有其潛在風險(主要是他的背景是美國401K退休金帳戶與他過去報酬率為先決條件),還有,過去的年化報酬率不能保證將來的獲利,所以計算的結果再理想,畢竟都只是理想,還是要在過程中認真理財,減少虧損,努力存錢,減少非必要花費,才能讓自己有更高的機會安穩退休。

有了300萬,該先買房,還是繼續存退休金 (invest or buy a house when got the first pot of gold)




引文 小資女存 300 萬,該先買房 還是先存退休金?

雨果今天讀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在問,已經存到了300萬了,是否該先買房還是存退休金? 背景是一位34歲女性,擁有300萬存款,每年可以存下37萬元,目前與父母同住,他開始考慮自己買房搬出去住,想要過自己的獨立生活,但又擔心房子買了開始繳房貸,就沒有辦法存退休金了。文章中列舉了好幾個方式,雨果也提出自己的想法並試算一下,確實可以達到,但須要做一些調整。

這位女性朋友希望可以買一間自己的房子,預算1500萬,並且在65歲退休的時候可以有每個月6萬元的消費能力,一直維持到90歲。

首先雨果要建議調整的部分是,先不急著買房子,延後6年買房,累積更多本金,第二點是降低理想目標,房屋價格從1500萬降低到1200萬。

我用幾個較保守的數字來做相當簡化的試算,這個試算表忽略了通貨膨脹,也預設這位女士在到他65歲退休前的收入與支出都一樣,每個月依然可以剩下37萬元投資或付房貸,也不考慮未來任何可能發生的一次性大筆支出,請參考下表。



第一個要強調的觀念,千萬不要梭哈身家去買房,如果你的存款只剛好付頭期款,你就還不到可以買房的時候,一但梭哈買房後,每個月要付的房貸可能會讓你壓力很重,而且還存不到錢,在存不到錢的情形下,根本不用想存退休金,而且還要冒著不能生病不能失業的風險。以這位34歲女性為例,雨果會建議延後買房,先將300萬拿去投資,找個每年投報率有5%的投資商品,將300萬本金與每年存下來的37萬資金都投入,年複利5%到40歲時,已可累積資產達616萬。

這時候就可以拿300-350萬來當頭期款與裝潢費來買房,試算表在40歲時領出350萬買一間1200萬的房子,貸款900萬,房貸利率設定1.8%貸款30年,每個月的本利房貸是32373元,一年要還近39萬元,所以只要再稍微省一點,原本每年可以存下的37萬元再多省2萬下來就可以負擔房貸了,40歲以後每個月不再增加投資金額,就以剩下的本金266萬元繼續投資。

由於這筆266萬是要累積退休金的,等於是有25年的時間可以投資,這時候就可以將投資風險拉高,只要投資全球股市與美國公債做8比2配置,照過去歷史紀錄,25年後可以期待的年化報酬率為7%-9%,我們保守估計以6%來做計算,到65歲時可以將本金滾到1213萬,從66歲開始離職退休。


退休後的計算有兩件事情要注意,第一,房貸尚未還完,最後剩下5年的房貸要從本金扣,所以66-70歲時,本金減少得很快,第二點是報酬率要降低,退休後的資產搭配必須要求穩定,所以我們將年化報酬率降低到4%,這點只要靠股債搭配比例50:50,甚至40:60即可達成,所以在66歲以後的試算中,每年要領出60萬元生活費,還有前5年需要多領39萬元的房貸,用年化報酬率4%的方式計算到90歲。60萬的生活費換算成每個月花費只有5萬元,這時還要加上政府的勞保年金與退休金每個月,約一萬多元就可以達成每個月6萬元的目標。這個表格計算到90歲時,本金只剩下156萬,如果這時候還存活,則這筆錢也只夠用到92歲。

以上的計算簡略了很多事情,譬如假設這位小姐的年收入與花費都不變(基本上不太可能),而且沒有考慮通貨膨脹,34歲時想的每個月6萬塊生活費,到了65歲時的價值可是完全不一樣,可能只有目前的4萬塊消費力,到了90歲時差距更多,可能只剩現在的2萬元。這過程中都不能有任何突然大筆的開銷,譬如開刀住院、遠行出國、短暫失業、父母生病需要照顧或醫藥費與看護、甚至是結婚生子都會大大改變需求。雖然這樣的試算確實是可以讓當事人完成買房與退休的規劃,只是稍微調整了時程與目標,但既使是這樣,中間都包含了許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方式,雨果認為風險很高,而且我們還沒討論到保險需求呢。

結論,如果手上存有一筆資金,千萬不要急著梭哈買房,將資產變成一個不會增值(自住)、不能快速變現、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建議等存到更多資金,就算買房後,手上還是能保有一筆本金可以做投資,才有可能房子與退休金兼顧,當然,努力增加工作收入是一個更好的方法,買房後若還是能每年存下40萬進行投資,那梭哈也不是絕對不可以。

2020/2/23

要準備退休金,每個月該存多少錢 (how much should I save for retirement)



拜讀文章 每月要存多少退休金?怪老子教你「不動本金投資法」,用利息養你到老!

退休停止工作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在退休前累積足夠的資產可以過完餘生是很重要的課題,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先回答,我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 我現在開始存的話,每個月須要存多少錢?

在進入文章之前,我們需要先想清楚一個問題,你在退休後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 如果你想要每年都來2趟14天歐洲之旅,3趟國內旅遊,每個月到飯店或高檔餐廳吃一次大餐,那你每年需要準備的退休金可能要從100萬起跳,如果你想搬到山上去住,每天過著閒雲野鶴的山林生活,你可能每年只需要準備40萬即可,你想要過的生活決定了你需要多少退休金,知道每個年需要多少退休花費後,才能開始規劃準備計畫。

怪老子的文章裡提到,先用通膨率推算你實際退休時需要的金額,再用那個金額來推算一年的退休金需求,大部份人都會忽略通貨膨脹,慣性的用現在的物質金額感受來想像30年後的需求,殊不知到那時候的物價或許已經是目前的1.5倍以上了,所以怪老子第一步的計算方式是非常正確的,以文中數字為例,預計現在一年需要50萬的消費習慣,25年後就會變成82萬左右,你要推算的退休金就是82萬。

接著就是要計算,要準備多少本金,用多少的投資報酬率,才能產生每年82萬的現金,如果你打算用的是1%利率的定存,那你的本金就需要8200萬,這是絕大部分受薪階級所無法達到的金額,如果你的薪資讓你累積到那麼多資產,相信你的年收入應該至少500萬以上,而你的年花費也不可能只抓在50萬元,所以投資報酬率變得相當重要,以文中的例子來說,若每年投資報酬率8%,則只需要準備約1367萬就可以達成退休門檻,換句話說,準備好1367萬投入年報酬率8%的投資商品,就可以每年領取約110萬,扣除2%的通膨(約28萬重新投入投資組合)即為82萬,也就是目前的50萬消費水準。


算出了需要的資金後,接下來就是要計畫如何存到1367萬元,文中設定退休前的投資報酬率為10%,只要每個月投入9748到投資組合裡,25年後就可以累積到1367萬,並且開始調整投資組合為較保守的方式,只追求每年投資報酬率8%。文中使用股票基金與債券基金做配置,排除挑選個股的不確定性,並預設股票基金的年化報酬率為12%,債券基金的年化報酬率為6.5%。到目前為止的計算都相當合理,也非常理想。

但事實上,真的每個月存9748,也就是將近1萬元,在25年後就可以有1367萬,可以年領當時的82萬當退休生活費用嗎? 其實這中間的變數相當多,怪老子提供的算法是一個正確的計算概念,你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推算,但是也要清楚地知道這裡面有很多預設的先決條件:

-股票基金年化報酬率為12%
-債券基金年化報酬率為6.5%
-通貨膨脹率2%

我參考了市場先生整理好的一個表格「一張表看懂各種投資商品報酬率(定存、債券、股票、房地產、儲蓄險)」。

裡面整理出來的幾個重點,我們先看看債券的部份,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是2.9%,美債7-10年期ETF的10年化報酬率是4%,新興市場政府債ETF的10年化報酬率是5.9%,美國高收益公司債ETF的10年化報酬率是6.2%。

在看看股市的部份,台灣股市加權指數10年化報酬率是9.5%,美國小型股ETF的10年化報酬率是10.6%,美國S&P500指數的10年化報酬是10.8%,但若拉長看20年甚至30年的年化報酬,大約會是在9%。

各位讀者有沒有發現蹊蹺的地方? 我們查到的股票指數與債券指數年化報酬率都沒有文章裡預設的高,而且基金的管理費用更高,長期下來的年化報酬率幾乎都會比被動型指數ETF還要低,所以一開始預設股票基金年化報酬率為12%,債券基金年化報酬率為6.5%,使用不夠貼近現實的數字來做估算,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風險。而且一般在說股債搭配裡的債券,指的都是安全性高的美國政府公債,不是高風險的公司債,就用美債7-10年期ETF的10年化報酬率來計算,也應該是4%而非6.5%,所以你在用這方式最推算時,建議股票的年化報酬率設定為9%,債券的年化報酬率設定為4%,會相對比較合理,畢竟退休金這件事是很嚴肅的,我們應該要用嚴格的標準來對待,過度樂觀的計算結果很可能導致您無法如期退休。

同樣的,以較合理的數字來計算,退休後以股債2:8的方式搭配也是不可能達到8%的年化報酬率的,以這樣的搭配方式較有可能獲得的報酬率會是3%-5%,取決於當年的股市表現,如果要納入2%的通貨膨脹,每年要領到110萬現金,以4%的報酬率計算,你需要的本金應該是2734萬,這時候在用這個數字去回推每個月須要存多少錢,退休前的年化報酬率抓8%會比較可達成。

最後雨果還想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年化投資報酬率」指的是在這一段投資時間後(譬如20年),用本金投資所滾出來的最後總金額(譬如用500萬變成1500萬),換算相當於年複利多少%,而不是每年固定的報酬率。舉例來說,如果一開始投入的本金是100萬,中間經歷了大跌剩20萬,後段期間又經歷股市大漲滾到了500萬,這20年的投資結果讓資金成長了4倍,換算年化報酬率就是8.38%,等同於第一年投資100萬,之後每年都漲8.38%,持續20年不變,就會變成500萬。「相當於」絕不是代表每年都可以獲利8.38%,這中間過程會經歷多次的大漲大跌。

所以退休後用年化報酬率8%來告訴你一個穩定的退休金領取方式,會造成投資者一個很大的誤判,你很有可能在退休停止工作後的第一年就碰到股市大跌,本金虧損30%,這時候你還要領110萬,你就必須要賣掉跌很多的股票或債券基金,造成你的本金快速的減少,這樣的誤解跟風險你絕對不能忽視。

2020/2/21

如何用EPS來判斷股票該不該賣 (evaluate stock value with EPS)


拜讀文章 何時該賣出持股?年賺400萬肥羊醫生:2步驟觀察EPS是否持續衰退

今天雨果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在教投資者如何透過EPS的漲跌來判斷股票的賣出時機。首先要先解釋EPS是甚麼,EPS(Earning Per Share)等於公司的「稅後淨利」除以「普通股在外流通股數」,數字代表公司為股東手上的每一股獲利多少錢。EPS高的公司就代表比較好嗎? 並不一定,由於EPS的分母是流通股數,若兩間公司獲利一樣,流通股數越低的公司,EPS就會越高,請看以下例子:

公司A. 當年淨利1000萬元,總股數100萬股,EPS為10元
公司B. 當年淨利1000萬元,總股數200萬股,EPS為5元

公司同樣都獲利1000萬元,都是為股東賺了一樣多的錢,那EPS高低有甚麼意義呢? 這裡的重點就在於,若你是該公司的股東,你手上總共持有該公司多少數量的股份,這就造成了根本性的差別。如果你持有的是A公司的10萬股,代表你佔有A公司10%的股份,當年度公司公司為你賺的錢就是1000萬的10%,也就是100萬(這裡不代表你就可以分到100萬)。同樣的,如果你持有的是B公司同樣是10萬股,代表你佔有B公司5%的股份,當年度公司公司為你賺的錢就是1000萬的5%,也就是50萬。在持股比例不同的情況下,你可以想像公司獲利後可以分給你的錢就不同了。

另外再想像一點,過去公司法規定的股票面額每股最低是新台幣10元,也就是若一開始你就持有A公司10萬股的股份,佔公司股份10%,你的投資成本就是100萬(無論是現金投資或無償取得),總投資成本是1000萬,現在A公司一年淨利就賺了1000萬,等於是賺回了一個股本,換句話說,當時你投資的100萬,現在A公司就幫你賺回了100萬,也就是一倍,如果同樣情形持續5年,你當時投資公司的成本就幫你獲利5倍回來,這麼棒的投資報酬率,當然很多人都會想要投資,於是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你手上的股份,譬如有人覺得他可以等3年讓投資回本,他就願意出價一股30元跟你買手上的股份,另一個人願意等5年回本,他就願意用50元跟你買股份,你手上的持股成本原本是一股10元,因為公司很會賺錢的因素,讓你手上的持股價值成長到了50元,你可以選擇不賣出,讓公司繼續幫你賺錢,用5年的時間,每股幫你賺回50元(也有可能變多或變少),你也可以選擇賣出持股,直接把未來5年可能的獲利入袋為安,讓未來不明的風險給別人承擔,這就是股價會波動的因素之一,也就是常聽到人說的「本益比」。

本益比 = 股價 / EPS
例如股價100元,EPS 5元,本益比就是20倍。本益比又可以把它當成投資的「還本的時間」,20倍本益比相當於投資20年回本,這數字越小表示相對的股價越便宜。股價雖然短期內會受消息面、心理面、甚至是經濟因素影響,但長期來說,股價的變化會與EPS呈現正相關,EPS越高股價就會越高,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未來越樂觀,願意接受的本益比就越高,也就是願意等待更長時間回本。但事實上,投資人不是願意等待更長時間,而是預期(期待)該公司的EPS會越來越高,現在的高本益比過幾年後就會變低本益比,然後繼續拉高股價。

我們回到本文主題,文中提到如何用EPS的變化來判斷何時賣出股票,依照上面的邏輯,應該是在你覺得本益比太高的時候,你不想等那麼長時間回本,或是你不覺得未來EPS還會繼續增加的時候,就可以賣出股票,把未來等待的未知風險留給別人。

我們來看看文中的方式,他所判別的方式是當EPS大幅下跌的時候應該要賣出股票,但是不能在當年看到EPS下跌的時候就賣,應該要等待1-2年,連續2-3年的EPS都呈現下跌,代表這家公司已經失去競爭力,應該要賣掉該公司的全部股票。筆者建議不要在恐慌的時候賣出股票,你只能在消息確定、局勢穩定時,賣掉股票。如果公司EPS不變或尚未公布新一年度的EPS,但此時股價已大漲,就要看當時的本益比,本益比越高就陸續賣出手中部分持股獲利了結,或公司本益比已漲破25倍,如果手中尚有持股,則賣掉剩餘股票總數的一半。為自己擁有零成本的公司股票。

其實雨果看完該篇文章也不是很懂筆者建議的操作方式,因為他的判斷標準建立在無法預測的未來2-3年公司EPS,如果公司的EPS下跌則要等2-3年,確定公司獲利確實是降低且暫時看不到恢復的機會時,才賣出股票,但老實說,這時候的股價早就已經反映完了,你必須要有堅忍的決心來賣掉股票實現大筆虧損,大多數人在第一年看到股價大跌就已經賣光了,少數人可以撐到第二年,看到每一季公布的EPS還是很低迷的時候,應該也都賣光了,要撐到第3年實在是很違反人性。

還有,影響一家公司的EPS因素很多,台灣公司的規模相對於海外很多上市公司來說都是屬於很小型的企業,只要有一些波動,公司營收獲利就會受滿大的影養,投資人很難預估公司未來的EPS。等到公司公布EPS才要賣股,通常已經太遲,要預估一家公司未來EPS的難度更高,有幾點閱讀財報觀察EPS的因素必須要注意,當看到EPS高的公司,不代表這就是一家獲利很好的公司。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

  • 公司某年的EPS大增,並不代表公司本業獲利變好了,有可能只是有一次性的收入,例如統一超賣掉中國星巴克的股份,當年度的EPS就暴增,隔年就恢復正常水準了。
  • EPS只是反映公司獲利能力,但不代表公司已經收到現金了,必須還要注意該公司的現金流情況,一家公司的倒閉最常見的就是現金週轉不靈,無法支付廠商貨款或員工薪資。
  • 注意公司在外流通普通股的變化,例如常辦理增資的公司,就會因為發行新的股份而增加總股數,若公司總股份增加一倍,在公司獲利相同的情形下,EPS也會減半。


總結,股價漲跌的影響因素很多,光靠一種指標或是數值來判斷買進賣出時機是不太可行的,若如文中想只用EPS變化就來判斷股票何時要賣,只要套用幾檔股票過去的紀錄,相信就會發現這方法很難被驗證是一個可以長期持續運用的方式。

2020/2/19

儲蓄險將漲價,我該不該買 (is saving insurance a good product)


拜讀文章 高利儲蓄險真的要絕跡了?8大壽險公司聯手降息,最低2.2%!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認為台灣銷售很好的儲蓄險,內涵的保障成分太少,儲蓄險已經變成一種投資商品而非保險商品,於是要求保險公司調高壽險保額與保價金比例,以杜絕保險公司利用高利來吸金,預期2020年7月上路。

由於壽險額度需要調高,等於保戶所繳的保費裡要負擔更多的壽險成本,目前的投資環境又處於普遍低利率,因此保險公司無法支付保戶這麼高的利息,就以調降預定利率的方式來應對,也就是減少付給保戶的利息,並也同時提高保費。所謂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會用保戶所繳的保費來進行投資,依照他們規劃的投資方式預期可以獲得多少報酬率,這個報酬率就是預定利率,由於保險公司必須要用保戶的保費與投資報酬所得來負擔壽險成本,所以一旦投資報酬率不高,壽險額度又被政府限制必須要在一定比例以上,保險公司只好提高保費。換句話說,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承諾保戶可以獲得的投資報酬率。

那宣告利率又是甚麼呢? 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利變型保單,就會有一樣宣告利率,所謂的宣告利率就是指保險公司每個月會公布自前一年同一個月份到這個月可以給保戶的年度投資報酬率,這個宣告利率是每個月會變動的,如果宣告利率(譬如3%)高於預定利率(譬如2.5%),則保戶就可以得到一筆增值回饋金,也就是那0.5%差別報酬,如果宣告利率(譬如2%)低於預定利率(譬如2.5%),則保戶就會獲得保險公司保證的預定利率2.5%。這樣聽起來很好啊,保險公司有保障我最低的報酬率,2.5%看起來也比銀行定存高,還有壽險保障,應該是一筆很不錯的保本投資方式,對嗎?

絕對不是,保險公司拿你的保費去投資賺的錢,並不會100%的把報酬全部都給你,因為保險公司還需要支付保險業務的薪資獎金、公司利潤、管銷成本、還有壽險成本,保戶實際的報酬率要看解約時實際上能夠拿到多少錢回來,才能回推實際的報酬率。如果有保險業務向你推銷儲蓄型保單,請仔細看看你的累計實繳保費總額與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的差別。我們就以一張網路上找到的保險試算表來說明,一位40歲的先生投保富邦的鑫享事成還本終身保險,年繳保費39萬3千多元,繳費6年,6年繳滿總共繳了約233萬保費(表中已含保費折扣)。


以下有幾點請你注意:

  • 首先先看累計實繳保費與最右邊的年度末保單價值,你可以發現繳費前5年的年度末保單價值都比你所繳的總保費還要低,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保單繳費滿6年以前退保拿回儲蓄的錢,你是會發生虧損的,儲蓄險不是要讓我儲蓄的嗎? 怎麼解約會變虧損呢? 放銀行定存解約也只是利息打8折。
  • 請看一下年度末身故保險金與累計實繳保費的差別,銀行的給付金額其實只有比你實繳保費多7.6%(銀行提供的是折扣前的保費總額6%報酬),也就是說,這張保單裡是沒有壽險功能的,如果發生身故,保險公司只是把你繳的錢還給你,再多給你7.6%的利息。
  • 請看繳費滿20年那一列,年度末保單價值是約320萬,投保滿20年後都尚未解約的話,保險公司每年會提供一筆7萬元的生存保險金當作回饋,鼓勵保戶不要解約,將這筆錢繼續放在保險公司,讓他們去做投資獲利,而這筆7萬元回饋金回推年度末保單價值320萬元,其實只有約2.2%利率,而自此往後的保單價值與身故保險金都不會再增加,甚至還會減少。

看完以上幾點你有甚麼心得呢? 雨果在此提出心中幾點想法:
  • 我要存錢還必須要持續存6年以上才能解約不賠錢。
  • 這個保單裡面完全沒有壽險功能,單存只是強迫我每年要繳一大筆錢。
  • 我繳的保費要等20年之後才能開始領生存保險金,但這20年期間保險公司拿我的錢投資所得到的獲利全部都是保險公司的。
  • 20年後的生存保險金相對於年末保單價值才2.2%,說不定那時候的銀行定存利率都比這個還高。
  • 如果同樣的保費費用,我用來放銀行定存,以保守的1%定存利率來計算,複利連存6年後可得到約241萬,比保險公司的保單價值238萬還要高,而且或許20年後定存所累積的金額還會比保險公司的年末保單價值還要高(若未來20年的某些時刻定存利率有調高)。


基於以上幾點,相信你我心中都有答案,儲蓄險保單的獲利可能比銀行定存還低,又沒有壽險保障,如果繳費期間要用錢需要解約還要虧一筆錢,這樣的保險有誰會需要啊? 用這樣的方式來強迫自己儲蓄不是自找麻煩嗎?

確實,儲蓄險保單對於小資族或尚在累積財富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他並沒有資產增值的效果,但這樣的保單還是每年大賣肯定也有其價值,這保單適合甚麼族群呢? 答案是「已經很有錢的人」。

已經很有錢的人是不用擔心需要中途解約而造成虧損的,有錢人對於賺錢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以不需要在特別靠投資理財來累積財富,報酬率可以不太在意,但可能更怕的是錢太多會隨意的花掉而不自覺,所以可以考慮把錢放在儲蓄險裡存起來,等到10幾20年後有需要時在解約取回累積的保單價值。還有另外一點是節稅,儲蓄險在解約時沒有利息所得稅,但這筆稅金不高,並非是所得高的人會很在意的一點。最大的目的更可能是在財產轉移,有錢人想透過保險理賠免稅來將資產轉移給下一代,避免遺產稅與贈與稅。

但其實財產轉移這一步可能會讓有錢人失望,因為國稅局也會依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屬於合法的保險理賠。國稅局已列出8點特徵規範,若判定投保情形不屬於單純壽險保障,而是更像是要逃避遺產稅而做的投保,則國稅局會將理賠金額全部視為遺產,而且就算國稅局認定為保險理賠,也不一定全部都能免稅,因為受益人與要保人不是同一人的人壽保險與年金保險給付,每一個人全年合計在3330萬以下的部分才免稅,超過3330萬的理賠金額會先記入基本所得額,基本所得額(包含當年度綜合所得淨額、保險給付、海外所得等)超過670萬的部分則要繳納20%的所得稅。(財產不到3330萬的人應該不能算是有錢人吧? )

而且儲蓄型保險雖然在被保險人死亡時一樣可以請領保險金,但因為並非以被保險人的壽命為保險目的,與人壽保險的本質不符,反而更像是銀行儲蓄的概念,因此會被課徵遺產稅(最高行政法院 102 年判字第 227 號行政判決意旨參照)。另外還要注意,人壽保險具有「定額性質」,也就是人壽保險的身故給付是一筆固定的金額,並不具有孳生利息的投資功能,但很多的儲蓄型保單會在合約中約定一筆固定金額的人壽保險金,但會逐年增加利息,而此時增加的利息部分就很可能會被法院認為不具有人壽保險的定額性質,因而需要課徵遺產稅。

結論,對於小資族或是還在努力賺錢累積資產的人來說,儲蓄型保單實在不是適合的產品,所以它要漲價了也跟我們沒有關係。對於有錢人來說,投資型保單的限制多,報酬率低,又沒有有效的資產轉移功能,只有某些特殊情況會比較適合。

投資型保單沒有你想像的好 (understand investment link insurance product)


拜讀文章 投資型保單保險投資一次滿足,比傳統壽險更划算?新鮮人該如何選擇


雨果人生中第一個買的保單就是投資型保單,屬於文章中所提到的「變額萬能壽險」,擁有壽險保障,也可以投資基金,當初會想買這個保單的出發點很單純也很愚蠢,因為每年綜合所得稅有2萬4千元保險抵稅額,為了用到這個額度而去買保險,但又不想保險費白白浪費掉,所以選了投資型保單,希望自己繳出去的錢還可以到基金裡做投資,累積更多報酬回來。

當時買的投資型保單概念是,我每個月扣繳5千元保費,這5千元在扣除險保險成本與管理費用後,會投入你所選擇的幾檔基金,由於是每個月扣繳,有點像是定期買進的概念,年繳6萬擁有200萬的壽險保障還可以投資基金,似乎一舉兩得。但是,該檔投資型保單的內扣費用,第一年是所繳保費的70%,第二年是60%,逐年降低,也就是說我第一年繳的6萬元保費,只有1萬8千元是投入基金當中,內扣保費總共要扣7年才會停止。你說,那7年之後所繳的保費就是百分之百進入基金投資了吧? 如果離世後這些投資價值與保障都視同保險理賠可以免稅,聽起來還可以接受,只要繳費超過7年10年就好,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的美滿。

幾年後某天,認識了另一位保險業者,他知道我有買投資型保單,他問了我,你知道投資型保單會內扣保險成本嗎? 咦,這是甚麼意思,不是前面7年已經都扣完了嗎? 後來上網查詢研究,才發現原來壽險費用是自動從基金淨值裡扣除的,如果沒有繼續繳保費進去,或是投資報酬率不夠高,我的保單價值是可能變越來越少,甚至扣到歸零後保單自動失效。這可是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啊,怎麼會有歸零這種事? 後來了解,到了65歲以上的壽險保險成本很高,以我當時投保的200萬壽險為例,當時計算後發現保險成本一年要內扣3萬多元,如果到75歲以上更是每年超過8萬元,如果基金績效不好的話,到70-80歲的時候確實有可能被扣完歸零。了解這些當初保險業務沒有解釋清楚的內容之後,過兩年就決定解約,即使已經繳費了7年,最後退回的保費比已繳保費少了10萬元,真的是花了一筆10萬元學費上了一門課。

吃了一次虧之後,我才開始花時間在網路上了解保險,詢問保險業務員,請他幫忙分析我的需求,過去10年來因需求改變,對保險的了解更深,也陸續有做了一些保單上的調整,補上了更多過去不認為是風險的風險,讓自己在存退休金的路上可以減輕許多風險。


以下有幾個保險觀念要與各位分享:

  • 保險歸保險,不要想回本,更不要想投資賺錢,想投資理財還是直接透過股票基金,能把保險費拿回來的商品,通常最終吃虧的都會是自己,除非你發生不幸的事情提早拿到了大筆保險理賠,否則你再怎麼會算是算不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的。
  • 保險公司拿了保戶的保費去做投資,在目前全球低利率的時代,保險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大概也就3%-5%,還要分給保險業務薪水獎金,支付公司固定開銷,所以是不太可能給保戶高達5%甚至8%以上的投資報酬率商品,如果你有聽到這樣的商品,相信我,你一定是哪裡有誤會了。
  • 保險建議先從自己最無法負擔的風險開始投保,而非自己可以獲得最多的,保險的出發點是規避或減輕大到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盡全力想要規避所有可能的風險,這樣你的保險費用本身可能就已經變成是你的風險了。試想,你有沒有辦法承受可能因意外而導致失去行動或工作能力的結果,有沒有辦法承受住院5天的1-2萬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一次重大手術可能需要20幾萬的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發現罹癌後所需要高達上百萬的手術與化療費用,若你不幸離世了,你有沒有需要留一大筆錢給你的家人,他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以上這些思考一下,哪些是你最害怕發生也無法承擔的風險,若發生不但會影響你自己,還會拖累你的家人的呢?


保險知識範圍很廣泛,無法用幾篇文章就能闡明,往後再用更多篇幅來介紹與分析保險的性質與需求。建議你找一位具有CFP認證的理財規畫顧問幫你分析你的財務與保險需求,保險與理財是相輔相成的。

2020/2/18

不痛苦的存錢法 (a better way to save money)



拜讀文章 工作10年換60年財富自由怎麼做?從50元零用錢的故事說起


相信很多人會同意,賺錢是辛苦的,但有時存錢比賺錢更加辛苦,手上有一筆餘錢,看到想買的東西總是要天人交戰,到底要買下來犒賞自己,還是存下來為未來做準備,說是為了存退休金,但計畫跟意外不知道何者先來,還是先滿足自己好了?

很多人有類似的心聲,我知道越早開始存錢,我每個月須要存下的金額就可以比較少,或是報酬率不用要求到很高,透過時間的複利可以大大增加退休時的資產,或是可以早一點財富自由。但是,一直過著省吃儉用的生活,人生還有甚麼意義呢? 不能吃好料,不能旅遊,不能買漂亮的衣服,這才不是我要過的人生,這樣存錢好痛苦。

事實上,存錢與精彩的人生並不衝突。

如果要過著非常省吃儉用,東西只能買廉價品,居住環境狹小不舒服,每餐盡量小吃攤或滷肉飯配豆干,這樣的存錢方式其實是本末倒置。請想想,廉價品的耗損率可能比你買好一點的商品的成本更高,不舒服的環境讓你不想回家,有更多機會讓你待在外面消費,而且待在家裡就影響心情,每餐吃得很節省而不顧及營養均衡,反而賠上自己的健康,別忘了,要有優質的退休生活,除了要有足夠的資產,更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每一餐省下30元卻賠上身體健康,絕對是划不來的事情。

要怎樣才能不痛苦的存錢呢? 建議靠「設定預算」與「記帳」

「設定預算」:如果你可以規劃每個月的生活預算,每年的保險、旅遊、甚至紅包等特別預算,並且確實的依照預算來使用金錢,那麼預算以外的錢就可以在薪水跟年終撥下來的時候就先存下來,只要花費還在規畫的預算內,就可以放心的吃你想吃的餐點,買你需要的東西,不需要每一次消費就猶豫不決,斤斤計較。舉例來說,以一個月薪4萬元的上班族,每年約可獲得2個月的年終獎金,他每個月的生活預算規劃可以大致如下,如果依照自己規劃的預算消費,每個月可以剩下1萬元做投資,年終還可以剩下8千元,看是也拿去做投資,或是犒賞自己,將預算再分配到旅遊或非必要消費。



你說,這個預算規劃會不會太理想? 我的房租不只1萬元,孝親紅包也不只12000元啊,沒關係,這只是一個例子,你應該要用你自己實際的情況來做規劃,並且調整到一個你覺得適合且舒服的預算分配,這個方式你才有可能真正的長期執行下去,一開始,你的消費習慣會一直需要做調整,可能會常常花費超出預算,這時候你要評估,是你花得太兇,買了太多非必要的東西,還是你的預算規劃的太理想,根本沒有可行性,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分配,漸漸就會養成習慣,一旦變成習慣,你的消費方式就可以長時間的持續,並且依照計畫的存錢做投資。

你又問,可是我怎麼知道我的預算應該要抓多少呢? 我完全沒有概念耶。這時候你就需要透過「記帳」來幫助你了,建議一開始記帳不要記很細的流水帳,你只需要將每一筆費用依照預算規劃的類別做分類就好,譬如:每天三餐屬於生活飲食,悠遊卡儲值或加油屬於交通費,和朋友聚餐唱歌屬於娛樂消費,上班的包包壞了需要換一個包包,這筆就屬於特別購物。我的目標就是將每個月的消費控制在我設定的預算內,只要預算還很多,我就可以安心的買,如果預算已經快用盡,這個月卻還有兩個禮拜,那我就要認真的考慮省下這一筆消費,剩下的兩個禮拜都要節省開銷。當然,如果真有必要,預算之間是可以考慮挪用的,譬如我這個月想要跟朋友去唱歌,但是娛樂消費的預算會超過,那我就必須要從特別購物節省下來,讓娛樂消費超過預算一點,最後要求的就是每個月總計花費不能超過總預算3萬元。如果月薪增加了,你可以考慮把增加的薪水存下來,維持原本的生活習慣,或是也稍微增加每個月的預算,但千萬不要把增加的薪水全部都分配到消費預算裡,存錢的部分還是維持一樣,這樣你的資產累積就不會進步了。通常用一兩年的時間就可以調整到適合自己的預算分配方式。


雨果用這個方法記賬已維持了20年,維持記帳的習慣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我對於我未來一整年的花費都已大概能掌握,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透過調整預算的配置來想像一下,再參考自己預期的收入,就能推算出自己今年用於投資的資金可以有多少,如果碰到急需用錢的情況,自己可以負擔到多少金額,有記帳的習慣,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每一年的花費實際上有多少。雨果可以跟你分享,如果你認真記賬,你會發現你實際的花費會比你記賬前心裡所估算的金額還要高1.5至2倍,記帳後你就不會再問,我賺的錢到底都花到哪裡去了,怎麼戶頭都沒剩錢。

我該用甚麼軟體記賬呢?

雨果自己習慣用Excel記帳,以前我也用過記賬軟體,但因為擔心記帳資料無法匯出留底,導致若該軟體不再可用,將會失去所有記賬的紀錄,所以最後自己規畫一個記賬的Excel表單來使用。其實現在手機上有許多記賬APP,譬如其中一個「麻布記帳」就相當方便,一個介面檢視銀行存款、貸款、信用卡、悠遊卡、一卡通、iCash、電子發票等金錢流向,並可隨時獲得個人資產負債、收入支出、消費分類等財務報表。簡單綁定網路銀行帳戶,就可以自動匯入帳戶或信用卡帳務明細!有多少現⾦可運用 ? 信⽤卡總共刷了多少 ?帳單還有多少沒繳 ? 這個月有存到錢嗎 ? 還可以將電子載具與雲端發票一併匯入,讓記賬這件事輕鬆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