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保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3/20

保險與投資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25

如何評估一項金融商品是否值得投資?

 


兩個禮拜前,我在粉專詢問了一個假設性的儲蓄險問題,主要是想看看大家的分析判斷方式,今天我也會針對這個問題作探討,原始問題內容如下:


『如果有一檔儲蓄險,需繳費20年,假設每年須繳10萬元,20年後總保單價值為所繳保費的1.5倍,也就是300萬元,總獲利50%。20年繳費期滿,此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紅利年金,保單價值不變。如在20年間提前解約,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一半。如有此保險商品,請問你會有興趣買嗎? 為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題,建議你先自己評估一下,你會不會買? 為什麼?再繼續看下去。


我先整理網友的留言,有些人會進一步詢問細節,譬如是幾歲的時候要投保的,20萬紅利可以領多久,繳費期間的壽險保額是多少,有些人是看到儲蓄險就直接反應不考慮了。


有些網友表示不會買的原因有幾點,譬如提前解約要扣一半所繳保費,資金不能自由運用,有的覺得繳費時間過長,10年才會考慮,有的覺得投報率太低,考慮上通膨,這樣的投資並不划算。


也有人用投資股票來做比較,如果買0050可以獲得年化7%報酬率,投入相同的資金,在20年後可以獲得高出許多的投資獲利,儲蓄險的報酬太低,所以不買。


也有人會願意買,理由是多一筆保守資產,20年後可以保證年領20萬,當作資產配也沒有不好,繳費期間還有壽險保障,還有人認為比較適合幫小孩買,繳費20年後,小孩可能還不到30歲,領一輩子可以領50年,非常划算。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不同年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需求與不同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每個角度都各自合理,但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舉例來說,若將儲蓄險當作投資商品來看,繳費20年後可以得到總繳費金額的50%獲利,其內部報酬率(IRR)是3.73%,用投資0050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來做比較,20年後可以累積到將近440萬本金,相差了快140萬,確實是不划算,而且資金還被綁住。


但對於保守的人來說,或是無法有紀律的連續投資20年都不拿來花用的人來說,甚至是本業收入很高,不需要追求高投資報酬率的人,將部分資產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準備20年後的現金流,是他可以接受的方式。


而且光是比較投資報酬率時,也要記得把儲蓄險提供的壽險價值計入,意思是,投資0050時,也要把每年投保相同理賠額度的保費扣掉,實際投入0050的金額不是每年10萬元,而是扣掉壽險保費後的金額。


有人提到,繳費20年後可以獲得50%的獲利報酬,雖然年化報酬率看似不高,但之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相對於300萬的終值,等於是每年都穩定獲得6.67%的投資現金流入(相當於利息或配息)。


這種在不同年份支出與收入的金額,我建議用折現現值來思考,會比較貼近現實,否則你會看到20年繳費期滿後,每年都可領20萬,累積20年可以領到400萬,再加上期滿解約的300萬,被這700萬深深吸引。


價值折現是甚麼意思?就是讓你可以實際感受到若干年後該筆金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會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折現現值我用平均通貨膨脹率3%來做計算,可以看圖表,譬如左邊黃底是15年後繳的10萬保費,其實可以視為現在繳了6.6萬感覺,右邊黃底是40年後領到的40萬,其實只有現在6.3萬的感覺。


我們看圖表左邊1至20年是繳費期間,每年要繳10萬,但折現後的數字是逐年降低的,也就是換算成目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20年的總繳金額價值約是目前的153萬多,不要只是看帳面上的200萬。


而20年期繳費滿後的300萬,轉換成現值其實也只等於166萬而已,如果你把繳出去的錢,跟20年後可以拿回來的錢,以3%通膨率都換算成現值的話,其實只有賺到目前13萬左右的價值。


圖表右邊是不解約,繼續年領20萬的紅利年金,假設預計領20年後解約拿回300萬,在計算成現值後,你可以看到,20年實際領到的紅利,相當於目前的170萬左右,不是你帳面上看到的400萬。


最後解約所拿到的300萬,是40年後的300萬,換算成現值約等於現在的92萬左右,意思是,越晚解約,拿到的這300萬越沒價值。所以20年後解約,總共領到的700萬,其實只有現在約261萬的價值。


再想一下,繳費20年後,可多賺到相當於現在的13萬,或是再多領20年的紅利年金後,總共領到的價值約是261萬,扣掉繳費金額價值,實質賺到的約是現在的108萬價值,加上這段期間的保險,用40年的時間,是否值得可自己評估。


最後,從眾多網友的留言可發現一個現象,相當大比例的人看到儲蓄險三個字,就直接否決了,可能數字細節都沒有仔細看,或許我應該把數字再誇大一下,讓投報率更高,看是否還是無法吸引這些人的考慮。


也有些人認為儲蓄險不該拿來跟股票投資做比較,或是有其他投資報酬率更差的投資可以比,儲蓄險被過度汙名化了。


不同背景,不同生活需求,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大家在意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即使我上面用折現的方式算出這張儲蓄險的價值,我相信大家的認知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重點其實不是在問能不能買這個儲蓄險(數字都是假的),而是你看到了一項投資機會,或是金融商品,你會如何計算、分析與評估,來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適不適合,千萬別被過往的資訊與習慣給僵化了。




2022/3/2

淺談長照險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最近與一位在保險業服務的朋友閒聊,他跟我談到長照險的重要,於是我請他介紹一下。大致的內容如下,我知道版上也有不少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指出,或是有任何想法要補充,歡迎留言。


以下是○○人壽的長照險說明::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以上理賠規定請詢問各自的保險公司,我會將相關表格貼在文章最下方。


費用(以44歲為例):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60,695,不還本型年繳保費$38,491。
  • 月給付3萬元,3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43,552,不還本型年繳保費$28,263。
  • 以上還本型還有一次性給付18萬,不還本型一次性36萬。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符合理賠條件一次性給付1.02倍的已繳保費,並開始給付,年繳保費$93,163。
  • 各種方案的給付金額會逐年增加2%,36萬 -> 36.72萬 -> 37.44萬(是以36萬為計算基礎,不是累計)。
  • 最高理賠總計15年。
  • 一旦符合理賠條件即獲免保費,但要狀況持續90天以後才會開始理賠。


其他補充資訊:台灣國民年均壽命80歲,健康餘命71歲,有9年差距可能是不健康需要有人照顧的。


以20年期還本型月繳$60,695為例,20年總繳保費為$121.4萬,若長照金額領9年,總領金額為$342萬,若領滿15年,總領金額為$558萬


交叉評比:

  • 沒投保/沒用到:沒差
  • 沒投保/有用到:自己負擔每年36萬 -> 退休金可以支應多久?
  • 有投保/沒用到:退還所繳保費121.4萬 -> 變類似壽險理賠
  • 有投保/有用到:最多領到558萬 -> 每個月多3萬元收入


以上看起來,似乎滿划算,若以還本型為例,最多總共繳費121.4萬,若有用到可能可以換到300萬、500萬的保險理賠金,若沒有用到,會於離世時退還年繳保費總額。



如果我真考慮要買的話,我的第一優先選擇會是不還本30年期的。


第一,我本來就比較偏好不還本的保險,除了還本與不還本的年繳保費差了約1萬以外,還會考量到還本是於身故時領回,假設身故時是85歲,距離現在試算的44歲還有約40年的時間,40年後領到的130.6萬(43,552 x 30),折現(以下都用年均通貨膨脹3%計算)到現在的價值大約是40萬元。


所以不要以為你可以把130.6萬領回來,實際領到的價值只有約現在的40萬而已。當然,繳了30年的每一年保費也要折現,總繳保額大概是現在價值的88萬而已。


至於理賠金額我們也需要考慮通膨,但是我們就不去折現拿來跟所繳的保費做比較了,因為保險不是為了要賺錢的,最好是用不到,你需要考慮的是實際用到的時候,譬如20年後,你現在買的理賠金額夠不夠? 以現在請外籍看護為例,一個月少的約3萬元,20年後以3%通貨膨脹計算,大約會升值至一個月5.5萬元,理想上,你需要投保的月理賠金額應該是6萬元。但實務上,我們實在沒有辦法評估是10年後還是30年後會需要用到,又或是永遠都用不到。


第二,會選30年期多繳一點保費的原因,是因為如果繳費期間符合長照狀態,就會立即豁免後面的保費,若90天後還是符合長照條件就會開始理賠,我有多十年的時間有機會獲免保費。如果再將保費折現,雖然名目上30年期的總繳保費會比20年期的多繳7.8萬,但實際將保費折現後比較,30年期的保費折現(57萬)還比20年期的保費折現(59萬)還少2萬元。


(補充:該保單新的規定,如果身體健康恢復到不符合保單理賠條件,就會停止理賠,並需要開始繳交保費。如果是斷斷續續符合條件獲得理賠,理賠累計時間最高為15年。)





其他的年期方案,各位有興趣可以自己試算一下。


接著,投資人應該都會想到另一個方式,如果我把繳保費的錢拿來自己投資,20年後能不能自己給付自己的長照費用呢?


我就以30年期年繳保費$28,263為例,若每年存下這筆保費並投入你所規劃的股債配置,假設投資30年後的年化報酬率為7%,30年後總共可以累積到285.6萬元,這筆錢若同樣要用來支付每個月3萬元的長照理賠費用可以用多久呢?





這筆錢如果放在銀行不生利息,每年領出36萬元,最多8年以內就會用盡了。如果本金繼續放在可以產生4%現金股利的資產裡,每年一樣領36萬元,這筆資金可以用多久呢? 答案是9年後就快用完了,就算是5%的現金股利也撐不到10年,計算請參考下表。





所以如果是自己將保費用來做投資,也只能給付8~9年的費用,而保險公司可以給付最多至15年,而且自己的投資還有很多前提,譬如年化報酬率要有7%以上,中途不能停下或挪作他用,每年都會如實存入該筆金額進行投資,如此看來,用同一筆錢自己投資的準備方式並不划算,唯一划算的情況就是沒有發生失能需要長照的情況,那這筆錢就可以留給小孩,或是在很後期挪作退休金使用。


基於以上幾點考量,光從數字上計算,這個長照險似乎還算划算,而且我還沒有計算保險公司每年會多2%的理賠金額。但我們要考量的點應該不只是數字,而是實際可能的需求。


我們考量幾種情況(同樣以44歲投保考慮):


  • 剛投保幾年就符合理賠狀況:人生上最不幸,金錢運用上最划算。繳幾萬塊的保費就換到最高600多萬的理賠,超級划算的一筆投保。
  • 投保滿26年,在70歲時符合理賠狀況,理賠10年:繳了75萬的保費,總理賠金額是428.4萬,於人生需要時有用到,還算划算。
  • 投保滿30年,離世前都沒有用到:繳了85萬的保費,沒有符合理賠情況,應該算是幸運的人生,繳掉的保費也等於少掉了285.6萬的退休金,如果你退休時的退休金有超過3千萬,那少這10%的退休金機會應該也還好。
  • 可不可以自己準備? 退休金夠用嗎? 前面的計算結果,用同等保費來存可能的長照金額,應該是不夠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在強調一次,就是長照險的理賠條件,必須符合以下其中一種。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而且未來新的保單,理賠條件也可能會變動,詳細理賠條件與細節,請直接詢問你的保險業務員。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只要行動不便或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就會啟動長照險理賠,這是錯誤的想法。你必須要符合保險公司的理賠條件:全殘、失智、或是失能其中之一種情況,才能獲得理賠,至於理賠的可能性有多高,各位請自行判斷,未來就是無法預料無法計算。


這長照險比其他失能險的理賠範圍更廣,除了因雙目、手、腳失能以外,只要符合以上敘述的失智或其他失能狀態也都可以理賠。



以上是我對於長照險的想法,若有資料錯誤是想分享不同觀點的,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喔。



2021/4/9

閒聊投資型保單 (Investment Link Product or Variable Insurance)


過去我們有幾篇文章談到保險,而雨果最不推薦的就是投資型保單,十多年前雨果也買過投資型保單而吃了虧,繳費5-6年後才發現投資型保單的風險之處,解約時所拿回的帳戶價值金額比總繳保費還要少10萬元,也就是虧了10萬元,最近在Mobile01看到一篇細部解說魔鬼細節的文章,決定拿出來分享,以下是擷取部分文章重點內容:


投資型保險一點也不保險-閒聊投資型保單這商品 


「每個月保費6000元,12年剛好繳了86.4萬,結果看了一下戶頭裡面剩多少呢?81萬左右!怎麼我投資了12年花了86萬還反虧5萬?


這裡舉例你一年保費是3萬,20年期總共繳了60萬,過世時拿100萬,這60萬裡面有保險公司要先扣除的內部費用,內部費用就是保險公司要賺的部分,這合情合理,那60萬扣完某個我們所不知道的神祕數字後,我們假設他扣20萬起來剩40萬,這40萬花20年(或更長)的時間保險公司去投資,去賺取承諾你身故後所須理賠給你的100萬。所以你活越長對保險公司越有利,反之則保險公司虧損。


  • 前置費用:這就是保險公司賣你這商品要賺取的利潤,用以營運公司
  • 保險(障)費用:簡單說就是純保費。投資型保單=定期型壽險(而非終身型壽險),我舉這張保單為例,他並非平準型而是自然型,自然型就是越老越貴,平準型就是保費都固定,投資型保單的在壽險成本這部分是會逐年上升的。
  • 投資相關費用:這就是很四平八穩的沒什麼大問題的費用,就是投資要付出的成本
  • 後置費用:這部分我沒遇到不提,大部分保單應該也沒


他先把投資金額拿去買標的,再用標的換出等值於保障費用(保費)去繳納,以這邏輯來推論這張計劃書就跟你說我投了9000塊(第一年)進去投資,但他沒跟你說他從投資標的裡換出1168來繳保費。所以實際上你第一年實際進入市場只有7832,就是個操作。


簡單來說你只要開始繳納保費,前置&每月的保障費用(定期險保費),就是對應到你的100萬保額,而扣除剩餘的錢會去到你的對應到的就是你的基金帳戶價值,所以等你掛了就是100萬+基金帳戶價值,這是你持續繳的狀態。


如果你沒繼續繳呢?有兩種請況:

1.停繳,但保單仍有價值,即基金帳戶仍有價值讓他內扣每月的保費,則帳戶價值就不會繼續增加,反而會隨著保費逐年下降。

2.解約,把帳戶裡所有價值贖回,即視為解約,那你的前置費用就掰掰拉。所有的保障也都沒拉,所以才說很像定期險,你不續繳(扣)保費就沒保障。


所以在此我可以說投資型保單是個很失敗的投資工具,即便當作是保險工具也是很糟糕。你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定期定額12年投資標的是正的,還是倒虧5萬,(這也一再再地提醒你買的是保險!)再者從保險角度來看也是很差勁,同樣壽險需求我拿定期險來看,我買一年期壽險買不用被綁,價格我沒比較相信也差不了多少。

這就好像是買了終身型一年期壽險??你解約,前置費用消失,就如同終身險解約一般,你不解約繼續繳,保費是自然型等於越老越貴(不像終身險是平準保費)」


投資型保單以投資的名義包裝壽險,特別吸引不太想消費買保險,但可以接受邊投資邊擁有壽險好處的險種,投資型保單就顯得很吸引人,讓投保的人以為自己的錢是在做投資,但同時又可以擁有一兩百萬的壽險保障,對於內扣的費用僅淡淡提及。


投資型保單的內扣費用如前面的mobile01文章所提,保戶所繳的錢會先扣一筆保險公司要收的費用,這筆費用主要是公司要賺的獲利與要給業務的分紅獎金,雨果10幾年前投保的保誠人壽,第一年的內扣費用比例是70%,也就是一年繳6萬元的保費,會先被保險公司收走4.2萬,只有1.8萬才是真的拿來買基金作投資。


然後買基金還會需要扣基金管理費與手續費,通常投資型保單裡的基金選擇不多,而且可能大多是保險公司自己所推出的基金,譬如保誠人壽的投資型保單能選的十幾檔基金幾乎都是自己的基金,當然管理費與手續費也是保誠自己賺。


壽險的保費也是從基金裡內扣,保險公司會贖回基金的部分單位來繳納保費,而保險費用雖然會比一般年期壽險便宜,但保費是以「自然費率」計算,隨著年紀增加,內扣的保險費用會越來越高,讓雨果決定解約的主要原因就是這筆保險內扣費用,因為發現到了55歲以後的保險費用增加的很快,65歲以後的500萬壽險保額,一年保費高達10幾萬,如果你的基金淨值不夠扣繳保費,此保單將會被解約。


或許你會覺得,到了65歲的時候,我繳的保費加上幾十年的投資績效,可能已經累積上千萬的保單價值了,每年扣個10幾萬的保費應該也還好吧。這一點在當時保險業務算給我看的時候,他用基金投報率15%與9%試算給我看,強調基金一年報酬率平均大約15%,我用9%比較低估的方式來試算,複利到60歲的時候已經累積到好幾千萬的價值,而且還不需要繳遺產稅,聽起來真的是相當棒。


但實際上,任何一種股市投資都無法用每年多少%的複利來計算,股市的特性就是會上下波動的,以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的年化報酬率約7%-9%來說,基金投報率9%都已經算是高估的了,雨果當時就是接受了這些話術,加上當時的心態也不對,想利用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又擁有壽險保障,又可以在報稅時利用保費節稅,導致幾年後損失10萬元解約。


投資型保單把壽險與基金包裝成投資的方式,讓不想白繳保險費的消費者願意買單,其實這樣的險種讓保險公司一次賺足了保險費與基金管理與手續費,而這些費用都默默的從基金淨值裡面扣掉,讓消費者沒有明顯感覺。


投資型保單也有兩點好處,第一是年紀還輕的時候,年繳的壽險保費比較便宜,以30歲為例,每百萬的年繳保費會比20年期的定期壽險要少一半,另一個好處是保額可以彈性調整,譬如30歲還單身時可以設定100萬元的壽險保額,到了35歲如果已經結婚有小孩,就可以考慮把保額提高為200或300萬,不需要重新投保新的保單補充保額,當然,提高保額也會提高保費,而保費就是從你的基金淨值裡內扣。如果這樣的特性剛好符合你的需求,或許投資型保單正是適合你的保險方式。


個人建議,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投資與保險都可以很簡單,當你把事情越想越複雜,越想透過複雜的方式來增加利益、減少支出/稅金,其實更可能會弄巧成拙。

2020/11/13

這兩類人未必需要保險 (insurance is not essential for thse two groups of people)

 


首先,我們來釐清保險的主要功用,應該是藉由可負擔的的錢,來負擔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無法負擔的風險。保險的本意,應該是聚集一大群人所投入的一小筆錢來成立基金,當有人發生重大事件需要大筆金額支出時,由這筆基金來支付,避免讓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因為一件重大事件而大大影響到後續的人生,保險的種類很多,人壽與意外險是最常會接觸到的保險類型。


保險的本質應該是盡量用少少的錢來應付未來發生重大事情所可能產生的大筆支出,但台灣很多人變相把保險當作一種儲蓄的方式,或是希望繳出去的保險費用可以在未來能整筆拿回來,事實上,如果以保險的本質來分析,大多數的人都會需要保險,但是有兩種人不一定需要有保險。


第一種人就是資產很多的人,買保險是希望在重大事情發生時,可以有人能拿出一筆錢來負擔支出,盡量不要影響到原本的生活,譬如發現得到癌症需要治療時,1-2年療期的醫療費用可能需要100-200萬,一般人要突然拿出兩百萬真的是滿有難度,如果平時每年只需要繳2-3萬元,當這種重大支出需求發生時,就會有人幫你支付這筆錢,這對於維持原本生活可說是相當有保障,而且就算支付的了200萬醫療費,自己多年辛苦存的一筆錢,突然要用掉200萬來支付醫療費,也是很痛的。


但是對於高資產的人就無所謂,帳上現金就好幾千萬,家裡好幾間房子在收租,每年收租也好幾百萬,當碰上生病需要幾百萬醫療費的支出時,他們的資產是足以負擔且不會影響生活的,對他們來說,保險所提供的規避風險不是他們重要的需求,所以對於高資產的人,保險對於他們的功用更在於資產傳承給後代。


第二種人是年紀已經超過65歲的人,年紀高的人更可能會生病,需要醫療費用,但年紀高的人保險費相當高,如果還需要靠保險理賠來支付,那時候已經不是繳少少錢來負擔可能的高支出風險,而是繳很多錢來負擔可能差不多金額的醫療支出,並沒有以小搏大的效果。


從年輕開始工作時,就需要為自己未來累積資產,投資理財為的不只是要存退休金或提早退休財務自由,至少至少都要累積一筆資產來負擔老年時需要的醫療費用,工作期間利用保險來規避大筆支出的風險,不要影響到資產的累積,但到了年紀大的時候,保險額度只剩一些,其他缺額不需要再買更多保險來補足,而是靠自己累積的資產來當保障,如果真的有醫療需求,就會有一筆錢可以負擔,如果沒有生病,這筆錢還可以挪作其他用途,用來玩樂總比繳給醫院好。


你或許會問說,趁年輕時多買一些終身型保險,將來年紀大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沒有保障啦,但這個想法會有個問題,第一,終身型的保費相對高很多,保險公司已經把未來所有的保險成本與風險都計算出一個總額,然後分攤成20年給你繳,如果你改買年繳的定期險,保費會相對少很多,第二,30歲時買的保險,到60歲真的需要用到時,理賠金額可能會低到讓你傻眼,30年前的住院病房費用一天可能只需要500元,現在一天要3000元,你能想像30年後的住院一天要多少費用嗎? 你現在買的終身醫療險日賠2000元,到了30年後真的還能給你足夠的保障嗎? 到時候你還不是要自己補差額呢? 


但是隨著年紀增加,保險費用也會跟著風險增加而提高,定期險的保費到了55歲以後會快速的上升,那個時候你應該要已經累積了一筆不小的資產,自然就可以減少保障額度了,保險費不需要繳這麼多,多留一些錢來累積資產,年紀到了一個程度,就不太必要再買保險來提供保障。


比較好的方法是趁年輕工作時買定期險,將終身險的保費省下來做投資,盡量累積資產,到了年紀大了,小孩開始工作,家庭責任越來越低,需要繳的保險費也可以越來越少,用自己存的資產來保障自己,絕對會比保險公司要有保障(可能有保險公司不理賠糾紛),當然,擁有健康的身體,絕對比保險還要重要且值錢。

2020/8/13

50歲前保障靠保險,50歲後保障靠積蓄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cover our life)

 


保險幾乎是現代人都會買的金融商品,好的保險商品可以幫助你用很低的成本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保險商品有很多,舉凡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癌症險、重大疾病/傷病險、長照險、失能險、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壽險等,如果保險觀念正確,規劃適合自己需求的保險產品,可以用合理的成本來規避一些可能發生的風險,但是否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買保險呢?


其實高資產的人就不一定要擁有保險,保險的最基本目的是要幫助一般人規避無法承擔的風險,譬如如果發生意外,家裡的妻小會頓時沒有收入而造成生活困難,所以一筆幾百萬的意外險可以幫助家人在短期內不用擔心生活費用,又譬如發生重大疾病需要開刀,並且需要一兩個月的休養時間無法工作,醫療險就可以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甚至是無法工作期間的生活收入。但是對於流動資產上千萬的人來說,應該都足以應付這些風險,就算生病一次的醫療費要200萬元,高資產的人也不至於無法負擔,只是會對自己的資產累積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對於高資產的人,保險並非必須要擁有,但是擁有保險卻也可以保護他們累積的資產,如前面的例子,如果發生癌症,需要花費200萬做治療,這筆醫療費用也占了1千萬資產的20%,不可謂影響不大,但如果保險費用可以理賠到150萬,對於資產減損只有50萬,5%的影響範圍應該比較能接受,但如果資產是10億以上的人,光房地產就有10幾棟,500萬的醫療費用對他們來說應該也不是甚麼問題,這時候,保險對資產10億以上的人來說,主要目的就不是要規避風險或是減少資產受損,而是保護資產、節稅、與傳承資產,希望資產可以盡量完整的傳承給後代。


對於一般人來說,年輕時候還在工作打拼累積資產,還要生兒育女養家甚至養房,要在短時間累積到上千萬資產實在是不容易,所以保險就是必須要的轉移風險手段,在人生努力的過程中,不被意外的發生打倒,或是影響到了家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30歲以前的保險保費相對低廉,大家可以趁還年輕的時候多規劃好保險,如果等到50歲才要買保險,那個時候的保費可能會比30歲前貴一倍以上,我們應該在保費價格還低的時候,利用保險來轉移意外與生病的風險,並同時累積資產財富,來應付年老之後的生活風險。


為什麼50歲以後的保障就不太能靠保險呢? 第一個原因是,50歲後的保險費用太高,能負擔的金額裡能買到的保障太少,需要的保障又負擔不起那個保險費,第二個原因是通貨膨脹已經吃掉你原本的保障額度,想一下你在30歲時買的醫療險,假設你買了日額2000元的住院理賠,在當時看起來已經很足夠讓你住2人房,但30年後到了60歲,日額還是只有2000元的話,可能2人房一天就要6000元了,如果你沒有隨著年齡增加繼續買醫療險,那麼你的保險保障到年老需要用到的時候都很可能會不夠,你還是要自己負擔大部分的生活與醫療費用。


建議比較好的規劃是,在40歲以前用費用比較便宜的定期險(而非終身險)來規劃需要的保障內容,基本的意外險與醫療險一定要有,能力好一點就再規劃癌症險、重大傷病險、失能險等,而壽險要看你的家庭需求而定,同時在保險之外,必須要有紀律的拿出一筆錢進行投資,持續地累積自己的資產,在50歲以後,如果你已經累積到了500萬現金資產(不能算進自住的房地產),這時候你已經有基本的經濟能力可以可以負擔保險不足以涵蓋的風險了,如果資產可以超過千萬,可能光投資理財的被動收入,譬如租金、利息、股利等,就足以當作生病時的醫療與生活備用金,已經沒有必要再靠保險來規避風險了。


保險的目的是要保護基本生活進而累積資產,並非要靠保險累積資產,50歲以前的保障靠保險,是利用保險商品來保障自己的生活,還有保障自己的資產累積進度不因生病或意外而受拖累,目標是要能在50歲之後就有足夠的資產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不會因短期失業或生病就大大影響現有生活,而過去已經擁有的保險就當作是一些資產彌補,但已經不需要再靠更多的保險來保障自己了。

2020/2/19

儲蓄險將漲價,我該不該買 (is saving insurance a good product)


拜讀文章 高利儲蓄險真的要絕跡了?8大壽險公司聯手降息,最低2.2%!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認為台灣銷售很好的儲蓄險,內涵的保障成分太少,儲蓄險已經變成一種投資商品而非保險商品,於是要求保險公司調高壽險保額與保價金比例,以杜絕保險公司利用高利來吸金,預期2020年7月上路。

由於壽險額度需要調高,等於保戶所繳的保費裡要負擔更多的壽險成本,目前的投資環境又處於普遍低利率,因此保險公司無法支付保戶這麼高的利息,就以調降預定利率的方式來應對,也就是減少付給保戶的利息,並也同時提高保費。所謂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會用保戶所繳的保費來進行投資,依照他們規劃的投資方式預期可以獲得多少報酬率,這個報酬率就是預定利率,由於保險公司必須要用保戶的保費與投資報酬所得來負擔壽險成本,所以一旦投資報酬率不高,壽險額度又被政府限制必須要在一定比例以上,保險公司只好提高保費。換句話說,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承諾保戶可以獲得的投資報酬率。

那宣告利率又是甚麼呢? 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利變型保單,就會有一樣宣告利率,所謂的宣告利率就是指保險公司每個月會公布自前一年同一個月份到這個月可以給保戶的年度投資報酬率,這個宣告利率是每個月會變動的,如果宣告利率(譬如3%)高於預定利率(譬如2.5%),則保戶就可以得到一筆增值回饋金,也就是那0.5%差別報酬,如果宣告利率(譬如2%)低於預定利率(譬如2.5%),則保戶就會獲得保險公司保證的預定利率2.5%。這樣聽起來很好啊,保險公司有保障我最低的報酬率,2.5%看起來也比銀行定存高,還有壽險保障,應該是一筆很不錯的保本投資方式,對嗎?

絕對不是,保險公司拿你的保費去投資賺的錢,並不會100%的把報酬全部都給你,因為保險公司還需要支付保險業務的薪資獎金、公司利潤、管銷成本、還有壽險成本,保戶實際的報酬率要看解約時實際上能夠拿到多少錢回來,才能回推實際的報酬率。如果有保險業務向你推銷儲蓄型保單,請仔細看看你的累計實繳保費總額與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的差別。我們就以一張網路上找到的保險試算表來說明,一位40歲的先生投保富邦的鑫享事成還本終身保險,年繳保費39萬3千多元,繳費6年,6年繳滿總共繳了約233萬保費(表中已含保費折扣)。


以下有幾點請你注意:

  • 首先先看累計實繳保費與最右邊的年度末保單價值,你可以發現繳費前5年的年度末保單價值都比你所繳的總保費還要低,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保單繳費滿6年以前退保拿回儲蓄的錢,你是會發生虧損的,儲蓄險不是要讓我儲蓄的嗎? 怎麼解約會變虧損呢? 放銀行定存解約也只是利息打8折。
  • 請看一下年度末身故保險金與累計實繳保費的差別,銀行的給付金額其實只有比你實繳保費多7.6%(銀行提供的是折扣前的保費總額6%報酬),也就是說,這張保單裡是沒有壽險功能的,如果發生身故,保險公司只是把你繳的錢還給你,再多給你7.6%的利息。
  • 請看繳費滿20年那一列,年度末保單價值是約320萬,投保滿20年後都尚未解約的話,保險公司每年會提供一筆7萬元的生存保險金當作回饋,鼓勵保戶不要解約,將這筆錢繼續放在保險公司,讓他們去做投資獲利,而這筆7萬元回饋金回推年度末保單價值320萬元,其實只有約2.2%利率,而自此往後的保單價值與身故保險金都不會再增加,甚至還會減少。

看完以上幾點你有甚麼心得呢? 雨果在此提出心中幾點想法:
  • 我要存錢還必須要持續存6年以上才能解約不賠錢。
  • 這個保單裡面完全沒有壽險功能,單存只是強迫我每年要繳一大筆錢。
  • 我繳的保費要等20年之後才能開始領生存保險金,但這20年期間保險公司拿我的錢投資所得到的獲利全部都是保險公司的。
  • 20年後的生存保險金相對於年末保單價值才2.2%,說不定那時候的銀行定存利率都比這個還高。
  • 如果同樣的保費費用,我用來放銀行定存,以保守的1%定存利率來計算,複利連存6年後可得到約241萬,比保險公司的保單價值238萬還要高,而且或許20年後定存所累積的金額還會比保險公司的年末保單價值還要高(若未來20年的某些時刻定存利率有調高)。


基於以上幾點,相信你我心中都有答案,儲蓄險保單的獲利可能比銀行定存還低,又沒有壽險保障,如果繳費期間要用錢需要解約還要虧一筆錢,這樣的保險有誰會需要啊? 用這樣的方式來強迫自己儲蓄不是自找麻煩嗎?

確實,儲蓄險保單對於小資族或尚在累積財富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他並沒有資產增值的效果,但這樣的保單還是每年大賣肯定也有其價值,這保單適合甚麼族群呢? 答案是「已經很有錢的人」。

已經很有錢的人是不用擔心需要中途解約而造成虧損的,有錢人對於賺錢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以不需要在特別靠投資理財來累積財富,報酬率可以不太在意,但可能更怕的是錢太多會隨意的花掉而不自覺,所以可以考慮把錢放在儲蓄險裡存起來,等到10幾20年後有需要時在解約取回累積的保單價值。還有另外一點是節稅,儲蓄險在解約時沒有利息所得稅,但這筆稅金不高,並非是所得高的人會很在意的一點。最大的目的更可能是在財產轉移,有錢人想透過保險理賠免稅來將資產轉移給下一代,避免遺產稅與贈與稅。

但其實財產轉移這一步可能會讓有錢人失望,因為國稅局也會依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屬於合法的保險理賠。國稅局已列出8點特徵規範,若判定投保情形不屬於單純壽險保障,而是更像是要逃避遺產稅而做的投保,則國稅局會將理賠金額全部視為遺產,而且就算國稅局認定為保險理賠,也不一定全部都能免稅,因為受益人與要保人不是同一人的人壽保險與年金保險給付,每一個人全年合計在3330萬以下的部分才免稅,超過3330萬的理賠金額會先記入基本所得額,基本所得額(包含當年度綜合所得淨額、保險給付、海外所得等)超過670萬的部分則要繳納20%的所得稅。(財產不到3330萬的人應該不能算是有錢人吧? )

而且儲蓄型保險雖然在被保險人死亡時一樣可以請領保險金,但因為並非以被保險人的壽命為保險目的,與人壽保險的本質不符,反而更像是銀行儲蓄的概念,因此會被課徵遺產稅(最高行政法院 102 年判字第 227 號行政判決意旨參照)。另外還要注意,人壽保險具有「定額性質」,也就是人壽保險的身故給付是一筆固定的金額,並不具有孳生利息的投資功能,但很多的儲蓄型保單會在合約中約定一筆固定金額的人壽保險金,但會逐年增加利息,而此時增加的利息部分就很可能會被法院認為不具有人壽保險的定額性質,因而需要課徵遺產稅。

結論,對於小資族或是還在努力賺錢累積資產的人來說,儲蓄型保單實在不是適合的產品,所以它要漲價了也跟我們沒有關係。對於有錢人來說,投資型保單的限制多,報酬率低,又沒有有效的資產轉移功能,只有某些特殊情況會比較適合。

投資型保單沒有你想像的好 (understand investment link insurance product)


拜讀文章 投資型保單保險投資一次滿足,比傳統壽險更划算?新鮮人該如何選擇


雨果人生中第一個買的保單就是投資型保單,屬於文章中所提到的「變額萬能壽險」,擁有壽險保障,也可以投資基金,當初會想買這個保單的出發點很單純也很愚蠢,因為每年綜合所得稅有2萬4千元保險抵稅額,為了用到這個額度而去買保險,但又不想保險費白白浪費掉,所以選了投資型保單,希望自己繳出去的錢還可以到基金裡做投資,累積更多報酬回來。

當時買的投資型保單概念是,我每個月扣繳5千元保費,這5千元在扣除險保險成本與管理費用後,會投入你所選擇的幾檔基金,由於是每個月扣繳,有點像是定期買進的概念,年繳6萬擁有200萬的壽險保障還可以投資基金,似乎一舉兩得。但是,該檔投資型保單的內扣費用,第一年是所繳保費的70%,第二年是60%,逐年降低,也就是說我第一年繳的6萬元保費,只有1萬8千元是投入基金當中,內扣保費總共要扣7年才會停止。你說,那7年之後所繳的保費就是百分之百進入基金投資了吧? 如果離世後這些投資價值與保障都視同保險理賠可以免稅,聽起來還可以接受,只要繳費超過7年10年就好,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的美滿。

幾年後某天,認識了另一位保險業者,他知道我有買投資型保單,他問了我,你知道投資型保單會內扣保險成本嗎? 咦,這是甚麼意思,不是前面7年已經都扣完了嗎? 後來上網查詢研究,才發現原來壽險費用是自動從基金淨值裡扣除的,如果沒有繼續繳保費進去,或是投資報酬率不夠高,我的保單價值是可能變越來越少,甚至扣到歸零後保單自動失效。這可是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啊,怎麼會有歸零這種事? 後來了解,到了65歲以上的壽險保險成本很高,以我當時投保的200萬壽險為例,當時計算後發現保險成本一年要內扣3萬多元,如果到75歲以上更是每年超過8萬元,如果基金績效不好的話,到70-80歲的時候確實有可能被扣完歸零。了解這些當初保險業務沒有解釋清楚的內容之後,過兩年就決定解約,即使已經繳費了7年,最後退回的保費比已繳保費少了10萬元,真的是花了一筆10萬元學費上了一門課。

吃了一次虧之後,我才開始花時間在網路上了解保險,詢問保險業務員,請他幫忙分析我的需求,過去10年來因需求改變,對保險的了解更深,也陸續有做了一些保單上的調整,補上了更多過去不認為是風險的風險,讓自己在存退休金的路上可以減輕許多風險。


以下有幾個保險觀念要與各位分享:

  • 保險歸保險,不要想回本,更不要想投資賺錢,想投資理財還是直接透過股票基金,能把保險費拿回來的商品,通常最終吃虧的都會是自己,除非你發生不幸的事情提早拿到了大筆保險理賠,否則你再怎麼會算是算不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的。
  • 保險公司拿了保戶的保費去做投資,在目前全球低利率的時代,保險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大概也就3%-5%,還要分給保險業務薪水獎金,支付公司固定開銷,所以是不太可能給保戶高達5%甚至8%以上的投資報酬率商品,如果你有聽到這樣的商品,相信我,你一定是哪裡有誤會了。
  • 保險建議先從自己最無法負擔的風險開始投保,而非自己可以獲得最多的,保險的出發點是規避或減輕大到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盡全力想要規避所有可能的風險,這樣你的保險費用本身可能就已經變成是你的風險了。試想,你有沒有辦法承受可能因意外而導致失去行動或工作能力的結果,有沒有辦法承受住院5天的1-2萬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一次重大手術可能需要20幾萬的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發現罹癌後所需要高達上百萬的手術與化療費用,若你不幸離世了,你有沒有需要留一大筆錢給你的家人,他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以上這些思考一下,哪些是你最害怕發生也無法承擔的風險,若發生不但會影響你自己,還會拖累你的家人的呢?


保險知識範圍很廣泛,無法用幾篇文章就能闡明,往後再用更多篇幅來介紹與分析保險的性質與需求。建議你找一位具有CFP認證的理財規畫顧問幫你分析你的財務與保險需求,保險與理財是相輔相成的。

2020/2/18

每個人都需要壽險嗎? (do I need life insurance)


拜讀文章 [咖啡人壽]這一刻,我們用『定期壽險+ ETF』 取代『終身壽險』了

今天我挑選了壽險當作主題,因為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規避風險是必要的,不只是投資上的風險,還有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種風險,任何一種嚴重的疾病都很可能會造成你的收入中斷,或減少你每年可以投資的金額。而在所有保險類別中,最容易第一個被想到的就是死亡理賠型的保險,有分為意外險與壽險,所謂的意外險指的是,當死亡的原因是因為意外所造成的時候所理賠的保險金,而壽險則是除了三點原因之外,不管任何原因,只要是死亡發生就會進行保險金理賠,因為後者條件較寬鬆,自然保險費也相對比較高。壽險不理賠的三個原因:要保人故意致被保人死亡,被保人故意自殘,或於投保兩年內故意自殺身亡,被保人因犯罪被處死、拒捕或越獄導致身故或殘廢。

是否每個人都應該要投保壽險呢?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個人的生活家庭需求。首先先釐清一個觀念,保險的目的是要規避你無法承擔之風險,而非想要透過保險大賺一筆,或是完全不想承受和損失。

請你想像一下,當你剛出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你有需要投保一筆100萬的壽險嗎? 有沒有人會因為沒有這一筆100萬就無法生活下去呢? 如果沒有,那你就不需要投保壽險。如果你結婚了並買了一間房子,房子有800萬元貸款要還,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另一半會因為你的離世而無法負擔房貸,必須要將房子賣出而變得沒有地方可以住,這時候你可能會需要一筆500-800萬的壽險保障,在你離開後,另一半可以有一筆錢將房貸還清,可以安穩地住在你們一起買的那間房子裡,但如果你的另一半還有其他地方住,或是可以回去跟原生父母住,並不用擔心另一半會無家可居,那麼這一筆壽險可能就非必要。

另一個情況,假設這時候生了一個小孩,你就需要考量,如果你這時候離世了,另一半有沒有辦法獨自把孩子扶養長大到畢業? 依據統計,小孩成長到大學畢業大約會需要500萬元,為了不造成另一半很大的負擔,你就可能需要投保一筆300-500萬的壽險,以幫助你的另一半在你離世後可以有足夠的金錢將小孩扶養到大學畢業。到了年老之後,小孩已經畢業獨立工作了,這時候你還有300-500萬的壽險需求嗎? 應該不需要了吧,你頂多就是投保個50萬元的壽險,將來離世的時候可以留一筆喪葬費給小孩幫你處理後事,你應該不會因為沒有留個300萬,就有誰生活不下去。


由上面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真正在死亡的時候有需要保險理賠的年齡,大概就是在婚後有房子或有小孩,一直到小孩長大可以獨立生活,或是沒有房屋貸款的時候,所以這段時間可以用「定期」的壽險與意外險搭配組合,來保障這些事件發生可能造成的影響,由於終身壽險的保費相對比定期壽險的費用來的高很多,同樣的一筆錢,你能買到的定期壽險額度可能是終身壽險的4倍,也就是你可以用1/4的價格就買到你需要的壽險額度,你就有更多預算去補足你的其他保險需求,例如醫療險、重大傷病險、意外險、癌症險等,也可以有更多的資金可以做投資,累積更多的退休金或財富。

在考慮保險的時候,第一個要先想清楚的應該是你的實際需求,甚麼風險是你目前最需要先規避的,千萬不要想要一次就將保險買滿買足,你很可能會花了一大筆錢,卻買了一堆你並不需要的保障,而終身壽險通常不會是一般人第一個需要的保險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