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9

投資型保單沒有你想像的好 (understand investment link insurance product)


拜讀文章 投資型保單保險投資一次滿足,比傳統壽險更划算?新鮮人該如何選擇


雨果人生中第一個買的保單就是投資型保單,屬於文章中所提到的「變額萬能壽險」,擁有壽險保障,也可以投資基金,當初會想買這個保單的出發點很單純也很愚蠢,因為每年綜合所得稅有2萬4千元保險抵稅額,為了用到這個額度而去買保險,但又不想保險費白白浪費掉,所以選了投資型保單,希望自己繳出去的錢還可以到基金裡做投資,累積更多報酬回來。

當時買的投資型保單概念是,我每個月扣繳5千元保費,這5千元在扣除險保險成本與管理費用後,會投入你所選擇的幾檔基金,由於是每個月扣繳,有點像是定期買進的概念,年繳6萬擁有200萬的壽險保障還可以投資基金,似乎一舉兩得。但是,該檔投資型保單的內扣費用,第一年是所繳保費的70%,第二年是60%,逐年降低,也就是說我第一年繳的6萬元保費,只有1萬8千元是投入基金當中,內扣保費總共要扣7年才會停止。你說,那7年之後所繳的保費就是百分之百進入基金投資了吧? 如果離世後這些投資價值與保障都視同保險理賠可以免稅,聽起來還可以接受,只要繳費超過7年10年就好,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的美滿。

幾年後某天,認識了另一位保險業者,他知道我有買投資型保單,他問了我,你知道投資型保單會內扣保險成本嗎? 咦,這是甚麼意思,不是前面7年已經都扣完了嗎? 後來上網查詢研究,才發現原來壽險費用是自動從基金淨值裡扣除的,如果沒有繼續繳保費進去,或是投資報酬率不夠高,我的保單價值是可能變越來越少,甚至扣到歸零後保單自動失效。這可是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啊,怎麼會有歸零這種事? 後來了解,到了65歲以上的壽險保險成本很高,以我當時投保的200萬壽險為例,當時計算後發現保險成本一年要內扣3萬多元,如果到75歲以上更是每年超過8萬元,如果基金績效不好的話,到70-80歲的時候確實有可能被扣完歸零。了解這些當初保險業務沒有解釋清楚的內容之後,過兩年就決定解約,即使已經繳費了7年,最後退回的保費比已繳保費少了10萬元,真的是花了一筆10萬元學費上了一門課。

吃了一次虧之後,我才開始花時間在網路上了解保險,詢問保險業務員,請他幫忙分析我的需求,過去10年來因需求改變,對保險的了解更深,也陸續有做了一些保單上的調整,補上了更多過去不認為是風險的風險,讓自己在存退休金的路上可以減輕許多風險。


以下有幾個保險觀念要與各位分享:

  • 保險歸保險,不要想回本,更不要想投資賺錢,想投資理財還是直接透過股票基金,能把保險費拿回來的商品,通常最終吃虧的都會是自己,除非你發生不幸的事情提早拿到了大筆保險理賠,否則你再怎麼會算是算不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的。
  • 保險公司拿了保戶的保費去做投資,在目前全球低利率的時代,保險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大概也就3%-5%,還要分給保險業務薪水獎金,支付公司固定開銷,所以是不太可能給保戶高達5%甚至8%以上的投資報酬率商品,如果你有聽到這樣的商品,相信我,你一定是哪裡有誤會了。
  • 保險建議先從自己最無法負擔的風險開始投保,而非自己可以獲得最多的,保險的出發點是規避或減輕大到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盡全力想要規避所有可能的風險,這樣你的保險費用本身可能就已經變成是你的風險了。試想,你有沒有辦法承受可能因意外而導致失去行動或工作能力的結果,有沒有辦法承受住院5天的1-2萬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一次重大手術可能需要20幾萬的醫療費用,有沒有辦法承受發現罹癌後所需要高達上百萬的手術與化療費用,若你不幸離世了,你有沒有需要留一大筆錢給你的家人,他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以上這些思考一下,哪些是你最害怕發生也無法承擔的風險,若發生不但會影響你自己,還會拖累你的家人的呢?


保險知識範圍很廣泛,無法用幾篇文章就能闡明,往後再用更多篇幅來介紹與分析保險的性質與需求。建議你找一位具有CFP認證的理財規畫顧問幫你分析你的財務與保險需求,保險與理財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