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8

2千萬退休金根本不夠用

 


前幾天在今周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簡單擷取如下:


『一位朋友在56歲時決定離開已經工作了20幾年的公司,提早退休,當時她準備了大約總值將近2千萬元的現金+黃金+股票部位,租屋在台北市區,每月房租+水電費大約是33,000元,還有高齡80幾歲的母親要奉養。


她原本認為自己準備的退休金應該足夠,但隨著退休後沒有其他收入入帳,完全只能靠股票收益,偏偏今年股票又逢空頭年,加上通膨高漲,物價飆,母親的奉養費+一位外籍看護的費用,讓她覺得應該要開始縮衣節食,否則現金很快會在不知不覺中花掉大部分。


我這位朋友,尚有一位高齡母親需要照顧,因為沒有住在一起,所以必須再多聘請一位外籍看護日日照護母親,加上自己是租屋在外,台北市中心的小套房一個月房租就要3萬元,加上水電等費用,起碼每月也要33,000元,這兩筆費用我估計差不多就要將近10萬元,所以不包含自己的生活費用,單是這兩筆一年就要花掉120萬元,就算準備2千萬元,差不多16年也花光了。難怪朋友現在會開始擔心手上的資金可能不夠使用。』


我很常聽到有人把退休金目標設定為1000萬,算法很簡單,預設每個月生活費3萬元,一年費用36萬,1000萬可以使用27.78年,如果是65歲退休,這筆錢可以用到超過92歲,比平均餘命還要高了,應該很足夠。


我知道對不少人來說,1000萬已經是個感覺遙不可及的目標,年輕人每個月的收入比較低,每個月能存下的錢可能不到1萬塊,1000萬就需要他存83年,即使未來的收入增加,平均每個月可以存到2萬塊,要存到1000也需要40年以上。


40歲以上還沒開始存退休金的人也覺得很困難,雖然收入比年輕人高,但是家庭、小孩、甚至父母的花費,反而讓中年人更存不到錢,距離退休年齡只剩20~25年,等於平均每個月要存下3萬多塊才能達標,難度也是不小。


更何況,以上計算都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未來的東西只會越來越貴,20年與40年後的1000萬元,在考慮3%通膨後的實質購買力只有現在的550萬與300萬,根本就不夠用。若計算3%通膨後,實際需要的退休金金額會是1800萬與3300萬,遠遠大於許多人的1000萬目標金額。


我們看到這篇文章的例子,大家在抓退休金需求的時候,通常都只會抓自己或夫妻兩人的基本生活費,也就是還活得下去的保守金額,很少考慮到意外、疾病、照顧父母、小孩需求等等因素。


很多人可能會估算自己可能有長照需求,去投保長照險,卻很少人會考慮到父母的長照需求,而為他們投保,譬如故事中的母親奉養費與看護費用就高達7萬元。我知道這很難,因為父母的年紀要投保長照險,費用已相當高,但在規劃退休金需求時,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可能發生的需求考慮在內。


1000萬退休金到底夠不夠?


我認為若是在20年後才要退休,1000萬的退休金絕對不夠,而且即使是2000萬的退休金也可能不夠,除非你打算要過很簡約的退休生活,加上勞保年金與退休金,或許可以應付需求。


對於有些年紀不到45歲,資產累積到一千多萬就決定退休的人,我認為未來的風險極大。靠這1000多萬本金帶來的被動收入過生活的人,或許目前的生活還過得去,但在未來很可能會遇上更多生活上的挑戰,而這本金可能還無法隨著通貨膨脹繼續成長,導致被動收入的消費力越來越低。


我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用這1000多萬當本金,繼續在股市裡累積資產,將獲得的股利繼續滾存進去,取得複利報酬,或許可以不用再繼續投入工作收入了。而平常的生活費還是需要靠工作、接案、經營自媒體或其他方式取得,你可以獲得選擇工作的自由,但離真正可靠的財務自由還有一段路要走。






2023/3/21

記帳只需記3個月?


 


我知道大部分人都很討厭記帳,因為這真的是一件有點煩人的瑣事,如果一天只有2~3筆消費要記倒還好,若一天超過10筆需要記帳,還真的是一種困擾,如果是家庭消費,更需要另一半願意配合。


不記帳與記帳的兩極中間還有其他替代性選擇,譬如我不需要記帳,我只要關注帳戶裡的錢有沒有增加就好,那就是我存下來的錢。還有一種是只需要記帳3個月,大約知道每個月的支出是多少,有個概念即可。


我曾提過我從2000年就開始記帳了,記帳的原因是為了讓我可以更安心的消費,不會為了省錢而在每一次消費時都猶豫不決與斤斤計較,控制消費的手段是設定每種類別的預算上限,記帳是讓自己知道離上限還有多少空間。


採用只關注帳戶裡的錢有沒有增加就好的人,他可能會非常需要嚴格執行先儲蓄再消費的方式,因為先把想要存的金額留下來,剩下的就是他可以花掉的部分,如果是消費剩的才存下來,那每次能存多少其實都很不穩定,不穩定就無法以此規劃未來的投資與儲蓄計畫。


只記帳3個月的方式,我認為也不實際,因為這樣的記帳方式無法真正知道你實際的消費有多少,我指的是一整年的消費金額。請你回想一下,你每個月記帳會記錄到那些內容?


三餐飲食、家庭文具用品、水電瓦斯電話費、與朋友家人吃飯聚餐、出門旅遊、電器家電、可能還有婚喪喜慶紅包,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支出是每個月都會有的,有些是幾個月才會發生一次的,有的甚至幾年才一次。


還有些是固定每年只會發生少數幾次的支出,譬如定期扣款的保險費、個人所得稅、牌照燃料稅、房屋地價稅、與小孩註冊費等等,如果只記帳3個月,這些支出未必會剛好出現在你嘗試記帳的那3個月裡。


以上會發生甚麼問題呢?


你試著記帳的那3個月,很容易出現每個月的金額落差很大,譬如剛好某個月碰到冰箱壞掉,需要花幾萬塊換一台冰箱,或是剛好碰到要繳所得稅的月份,你無法得到一個月大約需要支出多少錢的準確結果。


而且....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3/15

別看輕功課不好的同學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件令他感到震撼事情,他說最近他才知道,原來他以前高中時候看輕的親戚同學,現在發展的很好也很有規劃,剛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他說到,他有一個小他一兩歲的親戚,國中時不愛念書成績很差,高中去上職業學校學餐飲,畢業後就到泰式餐廳打工,而且一家餐廳做不久就會換工作,在他眼裡,覺得這個親戚很沒定性,工作也不能好好做,時常在換工作。


最近有機會跟那位親戚深聊,才發現他現在開了幾家連鎖泰式餐廳,還開了熱炒店、早餐店、和火鍋店,最近還打算頂下一家自助餐店,除了原本的生意以外,還可以將自助餐的廚房當作中央廚房,為其他餐廳一起叫食材與供餐。


他對於這位親戚目前的成績與他以前念書時的情況完全無法聯想在一起,記得高中時他愛念書,工作也常常在換工作,怎麼現在已經是多家餐廳的老闆了。


這位親戚解釋,他從高中時就知道他未來想要做甚麼了,對於在學校念書完全沒有興趣,學校教的東西完全沒有幫助,所以他不花時間在學業上,開始工作後就去餐廳學經驗學技術,學完就換下一家。


剛開第一家泰式餐廳時,還請了幾個親戚去幫忙,很快就忙不過來需要聘請員工了,過沒多久就開了第二家分店,然後一路開下去,他說,這個都是他在高中時就想要做的事情,他只是在準備好後一一實現而已。


還有一位親戚是學工程的,在學期間就很努力在考證照,當時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考那麼多證照,後來他考進了捷運局擔任工程師,在工作了多年後已升上資深工程師,年薪有上百萬,這期間他還是繼持續在考證照。


最近他離職換到新北市的捷運局,從基礎工程師開始,薪水只剩原本的一半。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原本的工作跟薪水不是很好嗎,親戚回答,新北捷運局剛成立,我可以去那邊學習如何從無到有,這些經驗對我會很有幫助。


而且捷運局還會鼓勵補助員工考證照,他持有的證照已經快夠用了,未來幾年他會出來成立公司,專門接政府的公共工程,這麼多年認識的人脈也都對於他將來開公司需要的資金與接案有幫助,這一步他已經準備很久了。


朋友對於這兩位親戚的發展近況與長期準備感到驚訝,沒想到以前讓他覺得很混的人,竟然早在10幾20年前,心裡就已經有了抱負,並且默默地堅持努力了這麼久。


這位朋友自畢業後在同一家公司服務了超過20年,再過幾年就可以申請退休了,他在猶豫該不該繼續在同一家公司做下去,或是轉換到其他跑道,甚至是自己創業,以他的工作經歷與能力,確實有足夠的能力創業。


他分享,這兩位親戚給他最大的刺激是,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專注做好你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不用管別人怎麼想/講,就像他們學校課業不好,常換工作,那是因為他們很清楚將來想做甚麼,現在只是在做準備。


先不論朋友口中的這兩位親戚是否有很好的成就,也不論他們是否在20年前就已經想好未來要做甚麼,我想分享這則故事的重點是,你只要顧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別人怎麼評論你沒有那麼重要,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嘴/眼裡。


記得我的老闆曾說過,他在大學時期就創業了,他知道這個才是他想做且該專注的事情,學校成績只要能PASS就好了,時間分配上很重要,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你需要的目標即可。


所以,不要再看輕你的同學或是身邊看起來過得很混的人,他們可能早就有夢想與目標在進行了,只是他們懶的解釋,身旁的人看不懂而已。




2023/3/8

低本益比時可以買股票嗎?


 


大部分投資人投資股市都會想要買低賣高,而且我相信不少人都各有方法去估算股價買賣點,其中一個很常聽到的方式是在低本益比的時候買進優質公司,這個方式是否可行呢?


本益比是甚麼?先解釋一下本益比的公式如下:

本益比(PE) = 當時股價 / 每年每股盈餘(EPS)


每股盈餘代表公司每年可以幫股東手上每一股持股賺進多少錢(Earning per Share),而股東的持股成本就是買進時的股價,假設EPS是5元,現在股價是50元,則本益比是50倍,這表示投資人用50元買進一股股份,公司每年會幫股東每股賺進5元,若獲利維持不變,需要10年的時間可以回本。


所以當本益比低的時候,就表示投資人可以用比較快的時間將投資本金賺回來,相反就是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這是一種解釋方法,但畢竟沒有幾個人真的是會長抱10年15年等投資成本回本,而且回本本身也並不代表甚麼意義,你手中的持股本來就一直都是有價值的。


另一個參考價值就是,當本益比低的時候,就代表股價偏低,是可以買進的時候,本益比高就代表太貴,應該要賣出換股操作,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將本益比用作這用途,但這樣真的可行嗎?


或許有些人用得很好,但我想說的是,本益比的高低並無法準確預估股價未來的漲跌,有很多例外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本益比的計算是有兩個因子,一個是分子的股價,另一個是分母的EPS,如果本益比要低,可以是較低的股價,也可以是很較的EPS,反過來說,高本益比就是有較高的股價,或是較低的EPS,在這兩者之間做變化。


股價高低每天都因投資人的交易會有變化,股價變化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公司營運還是總體經濟,甚至是政治事件或法案修正,都會有情緒性的反應,投資人不容易確認現在的股價是因為甚麼理由而變動。


EPS是一個落後數據,雖然台股每個月會公布上個月營收,但EPS每一季才會公布一次,而且是當季終了後的45天內,就算你用最近4季累積的EPS來當分母,你的EPS數字與股價也差了快45天,這45天的股價變化很可能早已將預估的EPS結果反映完了,這可算是落後指標。


如果有人很厲害,可以用每個月的營收來預估當月可以貢獻的EPS,可能在季末後公布上月營收後,就可以馬上...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