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4/2

從財務自由到負債:金融高管的期貨豪賭教訓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個案例,他本身是在金融業工作,在早上進公司的時候,看到一位年約50歲的女經理要辦理退休。因為他的先生也是金融業的高層,應該是因為錢賺夠了,不需要這麼辛苦工作了,所以選擇退休。


幾天後才聽說,那位女副理似乎是因為負債太多才選擇退休。負債還退休不賺錢?


原來是這位女經理在年初的時候做期貨賠錢,然後借錢繼續凹,最後甚至跟地下錢莊借錢,就是不願意認賠停損。最後欠下了3千萬,而且因為做期貨大賠錢後又與先生離婚,退休只是為了提前拿到退休金,可以拿到一筆錢來償還地下錢莊的負債。


據說這對金融高管夫妻的年收入應有500萬以上,老公家裡還有經營事業,財務方面應該相當有實力,最後卻搞到負債離婚。女經理在公司的表現很好,還有繼續爬升的機會,可惜因為一次期貨市場的豪賭與不認輸,賠上了自己的人生與家庭。


明明有比多數人還要好的優勢,卻因為不肯認錯認賠,想要賺更多,卻賠上更多與自己的人生。或許他有必須這麼做的理由,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停損說的容易,當自己身處其中,實際要做到卻相當困難。即使是金融從業人員,其中的風險想必比一般人更清楚,依然是無法避免。


貪心,常常是在股市虧錢的主因之一。想要在短時間致富,改變生活,想要在幾次的投資中獲得豐厚的獲利,嘗試用更高槓桿與更冒險的方法進行投資,卻可能收到完全相法的結果。


無法接受現實,也是另一個虧錢的主因。當投資的公司股價持續下跌,你並不知道下跌的原因,甚至連投資這家公司的原因也不清楚,只是因為帳面上的虧損就捨不得認賠出售股票,最後可能是越虧越多。


不甘願,更加重損失的擴大。以這則案例為例,不想接受投資失敗的結果,不甘願之前賺的錢全都賠進去,於是借錢找來更多資金想加碼攤平,希望最後幸運之神可以眷顧自己,讓帳面上的虧損可以逆轉勝,但同時也冒著萬劫不復的巨大風險。


想在長期發展的股市投資賺錢可以很簡單,需要毅力與耐心,只是大多數人都想把股市當作賭場與提款機,只想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大的財富。


很多人會跟朋友說自己有在玩股票,只是現實是,不知道是你在玩股票,還是股票在玩你。




2025/3/26

VT、VTI + VXUS、AOA 十年比較

 


在股市想要投資全世界,最簡單的選擇是VT這檔ETF,或是VTI加上VXUS的組合。多年前,美國股市市值佔世界比例約50%多一些,前幾年已經增加到60%,目前已接近65%。


若改用VTI加VXUS的方式,可能就要常常調整兩檔ETF之間的比例,而且投資持股也比VT多,因為在美國多投資了更多中小型股,總持股超過12,000檔。


這篇文章將用近十年的資料來比較,投資VT與投資VTI加VXUS的差別,還可以用來比較投資全世界與只投資美國S&P 500的差別有多少。我們同時可以再用來與AOA做比較,看加上2成的債券,又會有甚麼影響。


首先先介紹這幾檔ETF的特性與組成:


VT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股票市場的ETF,持有9,781檔股票,費用率是0.07%。其前十大投資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佔64.7%、日本5.6%、英國3.4%、中國2.9%、加拿大2.7%、印度2.3%、法國2.1%、台灣2.1%、瑞士1.9%與德國1.8%。


VTI 是一檔投資全美股市的ETF,持有3,609檔股票,包含大、中、小型股,費用率是0.03%。其前十大持股分別是蘋果6.65%、微軟5.51%、輝達5.49%、亞馬遜3.65%、臉書2.24%、谷哥A 1.94%、特斯拉1.94%、博通1.9%、谷哥C 1.57%與波克夏1.41%。


VXUS 是一檔投資美股以外股票市場的ETF,持有8,533檔股票,費用率是0.08%。其投資在歐洲市場佔38.3%、亞太市場25.8%、新興市場27.7%與北美(加拿大)7.6%,第一大持股是台積電佔2.47%。


AOA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的股票與債券,而且還會自動執行股債再平衡的ETF,這檔的股債比設定是8比2,其費用率是0.15%。它透過持有7檔ETF來投資全世界,分別是IVV 46.6%、IDEV 21.2%、IEMG 8%、IJH 2.8%、IJR 1.3%、IUSB 16.8%與IAGG 2.9%。




首先,我設定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000元,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 End Balance 與 Annualized Return 顯示,投資包含2成債券的AOA回報最少,是70.62%,投資VT次之,是72.26%,投資 VTI 與 VXUS 組合的報酬稍多一點,是72.41%。但是跟S&P 500的績效75.91%比較,看起來是過去十年投資單一美國市場的報酬比較好。


在風險的與波動的部分,我們也看一下最大回檔(Maximum Drawdown)與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的數字。純股市投資的最大回檔約19%,比含有2成債券的AOA 15.83%高了約2.2%,但有趣的市,加上非美國股市的投資後,最大回檔反而還比S&P 500高。標準差(波動度)的部份,VT與VTI加VXUS也是比AOA高約2.6%,但這個數值就比S&P 500低一點點了。


從這個表看起來,過去十年投資非美國市場,拖累了投資績效,而且最大回檔幅度還變高,顯示過去十年是美國股市表現很強勢的現象。




我再用另一種方式來計算,這次我不採用定期定額,而是在第一年就單筆投入10萬元,之後就不再投入新資金,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單筆投入的結果,VTI 與 VXUS 的組合也還是略高於VT的回報績效,含有2成債券的AOA同樣排名最後,S&P 500的績效同樣是最高,比VTI與VXUS的組合多出3.36%,單筆投資的Annualized Return與定期定額的TWRR是一樣的。當然,在投資標的沒變的情形下,標準差與最大回檔的部分跟前面都是一樣的。


以上的結果並不意外,過去十年集中投資美股的人,或許會覺得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美國以外的股市表現較差拖累了績效,而且很多時候,國際股市也都是會受美股牽連,投資美國以外的市場未必就能避險。


但回顧2000至2008年的美國股市,其表現可是大幅落後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我們不能說這件事情永遠不會再發生一次,只是要評估考慮一下,長期持有非美市場所帶來的績效影響,與只持有美國股市的機會與風險權衡,該怎麼做選擇。


我們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單純持有VT比較好,還是持有VTI加VXUS比較好?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12

遺產節稅策略:名下房產該用贈與還是遺產較能節稅

 

名下有房產也有小孩的人,或許曾想過名下的房子,要如何以最節稅的方式留給小孩。在房地合一稅通過後,曾看到有人建議,父母想將房產贈與給小孩,可以用買賣的方式賣給小孩,讓小孩取得較高的房屋取得成本,將來小孩要賣房時可以少繳一些房地合一稅。


當然,另一個方式是不要在生前贈與,等到離世後在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可以少繳一些贈與稅。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其利弊,用買賣的方式可能會需要繳一些贈與稅,但節省房地合一稅,用遺產的方式會省掉贈與與遺產稅,但將來小孩賣房會多繳房地合一稅,這又牽涉到小孩可能在多久後會賣房,細算過才知道兩個方法的優劣。


若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因房屋是以評定現值、土地是以公告現值計算,不是用市價來計算,所以不動產加上現金和股票,很有可能其實並未達到 1,333 萬元的基本免稅額,可以完全不用繳稅。


如果房產的公告現值遠高於基本免稅門檻,我們還可以用甚麼方法來減少遺產稅呢?


一、降低資產價值或分散資產


壓低資產價值是利用不動產的公告現值與市價之間的差異來節省遺產稅。不動產的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當計算遺產總額時,將以公告現值為基礎。例如,一棟市價3,000萬的房子,公告現值可能只有2,000萬,這樣可以減少1,000萬的應稅資產額度,從而達到節稅的效果。


不過,未來若繼承人打算出售房地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5

自住沒差?

 


很多想要買房子的人,害怕現在是房價高檔的時候,猶豫遲遲不敢進場,擔心買了房子之後房價就開始下跌。這時會聽到有些人說,你買的是自住的房子,房價漲跌跟你無關,自住沒有差。


買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嗎?


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人在舊市區買了一間10幾年的電梯大樓,每坪要價30萬元,不幸的交屋後不久就碰到政府政策影響,導致多個大城市的房價都下跌5%~10%,該電梯大樓的最新每坪成交價顯示為26萬元,房價下跌了。


這是他們夫妻要自住的房子,沒有要賣,所以並不受房價下跌的影響,繼續繳房貸,繼續過生活。還好政策性影響很快就被市場消化了,2年後的最新成交價又漲回到每坪32萬元,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


很快的,這對夫妻懷孕也順利生下了小孩,小孩就近就讀住家附近的幼稚園,接送很方便。而這幾年的房價也持續上漲,他們很慶幸當初他們先買了房子,沒有因為擔心房價可能會下跌而猶豫不決。


直到小孩幼稚園即將升大班,開始考慮到了小學的學區問題,因為太太希望讓小孩去念比較有競爭力的熱門小學,於是開始考慮搬家到該小學的學區,夫妻倆開始研究目前這間自住房的房價價值,與小學學區內相似屋況的房價做比較。


他們發覺,自己的房子已經來到每坪50萬的成交價,漲了不少,但他們想要的學區房,因為離捷運站比較近的關係,又有熱門學區加持,預售屋已經開價一坪85萬,即使是差不多屋齡與權狀大小的中古屋,每坪也落在65萬至70萬之間。


全新的房子比較貴可以理解,每坪差到35萬,若是買權狀30坪的房子就要再拿出1050萬,如果買屋齡接近的中古屋,每坪要65萬,賣掉現在住的房子換到新學區,也要再貼450萬,這時自住房的房價漲跌有沒有差?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26

 


最近看到不少人拿2024年的0050績效來證明市值型ETF比高股息ETF好,我們先不論市值型ETF是否一定比高股息ETF好,但僅用一年的績效表現就來論述哪一種ETF比較好,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我們以市值型ETF的代表0050與過去兩年表現優異的00915當作高股息ETF做比較,採用YP-Finance的資料為基準,表1顯示,在2024年的表現中,0050以49.25%的總報酬,勝過00915的23.19%,在2024年的表現裡,市值型的ETF優於高股息ETF。




但我再往前看一年,表2顯示,只看2023年的單年報酬表現,就會發現00915以61.56%的總報酬,大勝0050的26.88%。換句話說,2024年初的時候,會有一批人拿這一年的數據來反證,誰說市值型ETF的績效表現一定會比高股息ETF好。



若我把這兩年的績效合在一起統計,表3顯示,00915的兩年總績效99.03%,還是比0050的88.6%好。如此,我可以大膽的說,高股息ETF的表現,可以勝過市值型ETF嗎?



我換一檔表現同樣優異,發行時間更久的00713來做比較。表4顯示,統計2022年初至2024年底這3年的整體績效,00713這檔高息低波的高股息ETF整體表現以57.7%勝過0050的48.11%。




3年的統計時間足以當作績效表現參考了嗎?我再把時間拉長一點,表5顯示,統計2020年初至2024年底這5年的績效表現,可以看到0050以總報酬率136.57%些微勝過00713的134.91%,年化報酬率僅差距0.16%。




若再拉長時間到7年,表6顯示,0050就以200.8%的總報酬率勝過00713的175.58%,年化報酬率多了1.46%。




以上各項數據顯示,若只比較一兩年期間的報酬數據,不同類型的ETF都有可能表現出色,勝過其他種類的ETF。但若比較時間拉長到5年以上,可能就僅剩少數幾種ETF的總報酬可以長期勝出。


如果你的投資期限目標只有一兩年,不管是市值型、高股息型、單一國家型、特定產業型的ETF都可能是好標的,只是你要有判斷選擇能力,當然還包含了ㄧ些運氣。如果你是要長期固定持有的標的,或許市值型ETF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同樣的道理,近幾年美債跌跌不休,股債雙跌屢見不鮮,也有不少人說資產配置沒有用了。


資產配置的表現要看的時間更長,如果只看3、5年的績效表現,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時候是單純100%持有股票比較好,有的時候是大量持有美債比較好。但若你以10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來看,股債配置還是有其優點與必要性。


股債配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而是分散風險與穩定資產波動。雖然在股債雙跌的時期,債券並沒有上漲來抵銷股價的下跌,但持有中期債券的下跌幅度,還是明顯比股票要低,對比100%只持有股票的人來說,股債配置還是降低了資產下跌幅度。







2025/2/19

投資理財的關鍵:本金、時間與報酬率的平衡

 


許多人希望透過投資股票市場來增加自己的資產,並藉由領取股利或利息來提高每年的收入。他們花大量時間研究財經資訊、技術分析以及公司財報,試圖找到市場低估的公司,以期提升投資報酬率。然而,大多數人其實把時間花錯了地方。


我們可以從資產投資的基本構成開始理解。投資績效由本金、投資報酬率和時間這三大因素組成,公式可以這樣表達:資產投資結果 = 本金 x 年投資報酬率 x 時間。


要達到理想的投資結果,可以從提高本金、提升報酬率或拉長投資時間來實現。例如,如果你想在10年內累積100萬元的資產,若一開始擁有50萬元的本金,只需年化報酬率7.2%就能達標。但若只有10萬元本金,則需年化報酬率達到25.9%,難度顯著提高。相較之下,延長投資時間可減少報酬率壓力,若投資時間延長到20年,年化報酬率僅需12.2%。


若以退休金為目標,大部分人預計在60-65歲退休,這意味著投資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使將退休年齡延後到70歲,對目標的影響也有限。投資報酬率越高,伴隨的風險也越高。例如,銀行定存提供的利率只有約1%,風險幾乎為零。而在賭場中賭博,儘管報酬率高達100%,但風險卻極高,這顯然不適合用來累積退休資產。


本金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假設....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12

投資槓桿的雙面刃:快速致富還是負債累累?

 


許多人在開始投資時,都抱持著快速致富的想法,期待獲得高額的報酬率。然而,對於小資族來說,每月可投入的資金有限,往往需要累積數月的儲蓄才能購買一張股票。這導致部分人開始考慮透過借貸、融資、期貨或選擇權等方式來增加本金,以期望加速獲利。但這些操作其實暗藏著高風險,可能讓投資者不僅賠掉資本,甚至負債累累。


例如,借貸買股是其中一種常見方式。如果沒有房產或車輛作抵押,個人信貸通常是較容易取得的資金來源,最高可借到300萬元,還款期限長達7年,利率介於3.5%至8%。假設借了200萬元來投資0056這檔股票以期望5%的股利,表面上看似可以利用3.5%的信貸利率獲得1.5%的利差。


但由於每月需要固定攤還本利,而股市配息一年只有一次,因此需要穩定的收入來償還貸款。同時,股市波動可能導致本金虧損,即使每年賺取些許利差,也無法抵銷本金損失。


融資買股則是另一種常見策略,投資者只需投入40%的現金,剩下的60%由券商借貸,並需支付約6%-7%的利率。如果預期股票會上漲,融資可放大購買的股數,例如原本只能購買10張股票,透過融資可購買到25張,增加潛在獲利空間。


然而,融資....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8

理財不只是為了財富自由,更是要規避風險

 


理財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推動著人們進行理財規劃。對許多人來說,理財的目標是能夠在退休年齡時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擁有足夠的資產來支撐從退休到人生終點的所有開銷。


單純依靠工作收入並將資金存在銀行,增值速度非常有限,甚至會被通膨侵蝕購買力。因此,投資理財成為提升資金報酬率的關鍵,不僅要擊敗通膨,還希望能儘早達到退休的財務目標。


有些人則將理財視為致富的途徑,他們期望透過股票投資獲得超高報酬,甚至夢想年化收益率達到50%或100%以上,進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如買豪車、名牌包、頻繁旅遊、搭商務艙等。然而,這種期待本質上並不是理財,而是投機。


這類投資者通常會研究股市技術線型、主力籌碼,甚至借助高槓桿操作,如融資、放空、期貨或選擇權等,希望短期內快速獲利。他們往往會相信一些虛假的投資方案,如每月領取6%回報的詐騙手法,期待以小額投入換取高額回報。然而,這種行為更接近賭博,而不是理財。這類投機行為的結果通常是大幅虧損,甚至本金全部損失,成功的機率比賭場還低。


另一部分人投資理財是為了追求財富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希望能夠不再被迫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而是依靠穩定的被動收入來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有人每個月給你5萬元,讓你不必工作就能維持生活,你是否會感到自由?


這種「財富自由」的概念就是如此迷人,但如果....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1

你不能漠視的通貨膨脹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財?難道把辛苦賺來的錢存進銀行,等退休時再慢慢使用,不是更簡單嗎?當然可以,但這樣做的風險是,你的錢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不是金額數字變少,是他真正的價值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正在悄悄侵蝕它的價值。


首先,什麼是通貨膨脹呢?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你手中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舉個例子,30年前,一碗滷肉飯可能只需要10元,但現在可能要花30元,價格足足翻了兩倍。如果你的收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兩倍,你能買到的東西自然會減少。


以台灣的經濟發展來看,過去經濟成長率常常突破10%,通貨膨脹率也相當高,甚至曾連續數年超過10%。如今,台灣進入低經濟成長、低利率的時代,政府也努力控制物價,因此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


那麼,為什麼錢放在銀行裡會越來越不值錢呢?事實上,存款帳面上的金額並沒有減少,但它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今年100元能買到的東西,明年就需要102元,再隔一年可能要104元。而同時,你存在銀行的100元,利息加成後也許變成101元或102元,但還是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結果是,兩年後你手上的錢買不起兩年前相同的商品了。


因此,不論你現在富有還是拮据,只要你有現金在手,都需要學會理財。你必須將資產配置在能夠超過通貨膨脹的地方,像是基金、股市、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某些保險商品,才能確保你的實質購買力不被侵蝕。通貨膨脹不僅影響理財,在任何與金錢相關的決策中都應該考慮它的影響。以下我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你現在手上有100萬元的現金,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把這筆錢放在保險箱裡,隨著每年2%的通貨膨脹,這筆100萬的實際價值會逐年下降。到了20年後,這筆現金的購買力只剩下67.3萬元左右。與其放到那時候讓它只值67萬,不如現在就把錢用掉,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希望在20年後保有跟現在一樣的100萬元購買力,那你需要將這筆錢投入增值的理財工具,並且使其增值到約148.6萬元,才能達到相同的購買力。這樣的增值同樣適用於你的薪水,如果薪水沒有逐年增加,那麼實際上,你的生活水平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下降,相當於變相減薪。


由此可見,無論是管理資產還是提升收入,理財都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只要理解通貨膨脹的影響,並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




我們常聽到的年金險計劃,通常是繳費一段時間後,從某個年齡開始,每年固定領取一定金額。然而,在考慮這類商品時,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舉個實際例子來說,一位42歲的先生想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選擇投保一份年金險。


根據保險業務提供的方案,他需要....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9/4

股市下跌時的加碼時機

 



這兩週的股市大跌讓你膽顫心驚了嗎?很多人在最近三個禮拜已經把過去半年的獲利都吐回去了,怎麼會這樣?


雖然台股從2024年初的17400多點漲到7月的24416,有將近40%的漲幅,目前回檔到21638其實也才跌了11.4%,若計算到年初的17400多點,大盤至少還有25%左右的漲幅。


但許多人在7月份加買更多股票,這三週的跌幅不幸的把過去半年的帳上獲利都吐了回去,特別是7/19跟7/22那兩天大跌趁機槓桿加碼的人,在上禮拜的大跌傷的更重,許多人猶豫該不該停損,或是再找資金再加碼。


該停損或該加碼,取決於未來的股市走勢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止跌反彈,老實說,這件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說不準,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困擾,看到股市連連漲就想要趕快加碼,看到股市下跌就想要逃,散戶的命運都大同小異。


但如果是採用股債配置法的人,該加碼或該觀望的依據就很明確了,不需要猶豫不決。股債配置不是長期持續買進就好,還需要執行資產再平衡,執行再平衡的條件,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時間,另一種是照資產變化比例的動態再平衡。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會建議採用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即可。在多頭市場行情,每一兩年於固定時間賣掉超過設定比例的股票,將資金拿來購買波動小又可穩定配息的債券,把獲利保留下來。若是遇到股市走空頭時,就可以反向用債券的資金來加碼股票。


但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有個侷限,如果像2020年3月的疫情因素,單一個月下跌30%,美股融斷了4次,但一個月後就因為無限QE讓股市V行反轉,一路大漲到2021年4月。


對於固定在年初執行再平衡的人,就完全沒有加碼機會,下次執行再平衡的時間是在2021年年初,台股已經從2020年一月的11500點與3月低檔的8500點,上漲到2021年一月的15000點,反而是要賣股票買債券。


對於股債配置與再平衡有清楚觀念的人,我認為可以再搭配照資產比例變化執行動態再平衡。但這邊採用的時間是只針對股市大幅下跌時,可以在股市表現不好時加碼用,股市大幅上漲時就維持固定時間做再平衡就好,不要在多頭時期,早早就將資金從股市撤出。


股市大跌可以跌多少?從過去將近80年(二戰後)美國標普500指數來看,最大跌幅可以到-50%左右,分別有三次,分別是1973年的石油禁運、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


其餘的跌幅大約在-30%左右,分別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70年的科技股大跌、1980年沃爾克收緊政策、1987年股災與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們可看到美股的股災輕則-30%,重則-50%左右的跌幅比例。


再看台股自1990年以來的紀錄....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7/24

你在等待美國降息嗎?

 


我相信不少人在期待美國降息的原因,是因為手上持有不少比例的美國長天期公債,過去兩年一直有美國FED降息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的期待,但預期的降息時間卻一直延後,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切可能降息的時間表,但這兩年的股票市場卻已經漲翻了。


如果你買債券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賺取降息時帶來的資本利得,相信過去這段時間應該持有的很煎熬,如果是抱持著長期領息的心態買進債券,我想降不降息對你應該就沒有多大影響,所以,你持有債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領利息,還是等待賺價差呢?


如果你目前手上都還沒有債券,我認為目前還是可以考慮買進債券,但要買甚麼樣的債券,看你的目的與心態是甚麼。


想做資產配置的人,隨時都可以買進中期債券,只要債券資產比例不是占太高,不需要特別定期定額慢慢買,這時候的公債殖利率也還算好的,甚至配置一點高評等公司債也是可以。


想賺價差的人,此時還是可以買進中長期公債,存續時間越長的債券,降息時的價格漲幅越高,但同樣波動也越大,到時還是要思考,要降息到甚麼程度才是要獲利了結的時候。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會真的降息,至少現在已經比前面已經買進的人少等了一兩年了。


想要穩定現金流的人,現在也是買債券的好時機,除了公債之外,公司債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此時的殖利率都還能有5%以上。想要長期持有穩定領利息的人,我會建議直接透過券商或銀行買直債,而非債券ETF,持有到期能拿回票面價格的保證,就不需要擔心持有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


若是剛開始想做投資的小資族,我會建議優先購買股票,暫時先不要考慮債券,債券的長期獲利並不高,通常僅能打敗通貨膨脹率,對於更需要資產增漲的小資族,股票會是較好的選擇,長期持有債券對小資族其實更不利。


我認為等你的投資資產來到100萬以後,在來開始配置債券資產,否則你很可能會對你的投資組合獲利相當無感。




2024/5/8

台積電股價還能漲到哪裡?

 


最近對台積電稍微做了一些功課,上週台股收盤終於站上2萬點,權重最高的台積電必然功不可沒,從今年不到600點的價位,漲到了780點,台積電未來還能不能續漲,對台股大盤的影響必然也很大,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台積電的近況與未來前景。


我不是半導體專家,對這產業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僅能從目前看的到的資訊做基本分析。


我們先說矽晶圓這項技術,由於晶片發熱會限制電腦等裝置的效能,所以科學家在嘗試用其他材料來製造晶圓,譬如合成鑽石、超純玻璃、氮化鎵與砷化硼。主要目的都是在解決發熱與導電性等問題,甚至是以矽光子來取代電路中的銅線,大大加速資訊傳輸。


據目前可以看到的研究資料顯示,以上這些技術在未來10年內都難以達到成熟地步,足以取代目前以矽為主要晶圓材料的開發技術,所以應該尚不須擔心目前的半導體技術有被完全顛覆的可能性,譬如智慧型手機淘汰傳統按鍵式手機。


第二是台積電的晶圓生產能力,不管是技術或是產能都還是晶圓代工的龍頭地位,雖然三星與英特爾都屢屢宣稱已開發或可生產更低奈米的晶片,但其品質與良率都還難以與台積電抗衡,能大大搶走台積電的晶片訂單。


台積電比其他晶圓代工公司強的不只是晶圓技術,更包含其在台灣有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彼此能互相配合需求,這也是其他國家想要複製,或是要台積電前往設廠時,所碰到的最大困難,此模式相當難以複製。


所以,可以大膽預估,台積電的競爭優勢在未來5年內,應該都很難看到競爭對手得以超越。這也表示,它的毛利率應得以維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準,而其營收能否成長就要看未來產業的應用是否能繼續擴大。


過去疫情期間,車用晶片的需求站台積電的營收比例越來越高,而目前大多車用晶片的技術只需要12~28奈米,算是非常成熟的製程,只有少數高階車用晶片會用到5與7奈米製程的晶片。


另一項從去年快速增加需求的是AI晶片,拜輝達的AI處理器需求所賜,3奈米製程的晶圓需求量大增,而且會持續到2026年,黃仁勳在GTC的演講,更讓人們看到近期AI可能的發展地步,台積電也將與輝達合作,將 GPU 加速運算整合到台積電工作流程中,以大幅提升效能、提高生產率、縮短週期時間以及降低功耗需求。


基於以上基礎分析,對於台積電未來2、3年的業績頗能令人期待,台積電的法說會也說,2024年的業績預期會比去年成長21%~26%,以去年EPS32.34元來計算,今年的EPS可期待看到40元。大摩對台積電在2024年的EPS預估為38.26元,在2025年的EPS預估為47.08元。


若未來幾年的產能增加,需求也如預期的增加,台積電營收可能可以繼續保持亮眼的成績,若沒有特別大筆的資本支出,能維持其毛利率不降低的情況下,未來2年可以期待每年20%的營收成長,2026年的EPS上看57元。


對於產業發展成熟的公司來說,一般會給的合理本益比是15倍左右,成長型企業一般會給到20~25倍本益比。


若以台積電今年40元的EPS,每年成長20%的預估來推算,20倍本益比可以預期的股價會是800元、960元與1,140元。用25倍本益比計算的話,預期股價是1,000元、1,200元與1,425元。目前的台積電本益比是23倍左右,以上數字可供參考。


但....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4/10

買低波動高股息ETF,不如買債券」

 


許多人想透過高股息ETF領到超過5%的配息,但又怕股價波動大,怕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於是考慮找股價低波動的高股息ETF,就只期望每年可以穩穩的領5%~6%的現金股利,不在意股價是否能上漲賺到價差。


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我會更建議認真考慮買投資等級債券,甚至是殖利率稍微低一點的美國公債。這時建議買公債不是要去賺降息時的價差,是要長年領取穩定的利息。這裡建議的是直購債,不是任何債券型ETF喔。


過去我多次介紹過債券,債券的特性我在簡單說明一下,這像是一個國家或公司發給投資人的借據,借據會寫明借款本金多少錢,借款到甚麼時候,借款期間每年會提供多少利息。不同國家與公司會有不同的還款能力,所以也有金融機構會對不同的債券(借據)給予不同的信用評等。


美國政府公債被認為是接近零風險的投資商品,就當作是由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借據,投資人(包含許多國家)相信美國政府一定會如期配發利息與償還本金,美國公債的規模也超過20兆美元,美國短期公債的殖利率通常也會非常接近美元定存利率。


美國20年期國債殖利率,自2023年就曾突破4%,在10月時更曾超過5%,如果你是追求5%穩定配息的投資人,沒有期待額外賺到價差,也害怕本金的虧損,相較於台股的高股息ETF,你更應該優先考慮買美國國債。


再以美國公司債為例,以我最常用來舉例的TBC來說,TBC是美國電信公司AT&T發行的Baby Bond,票面利率5.625%,在寫完章時的收盤價是24.75,每年固定配息1.41元,這時的配息殖利率是5.697%,之前價格低於23.5元時,值利率更超過6%,這檔公司債的到期日是2067年8月1日(2023年8月1日已可以25元發行價贖回)。


這表示,如果AT&T這家電信公司的財務沒有問題,債券沒有違約,投資人就可以每年領1.41美元(5.697%殖利率)一直領到2067年,距離現在還有40幾年,如果公司決定提早贖回這檔債券,投資人可以拿回25元的本金,不用擔心價格虧損。


當然,購買債券也並非是沒有風險,除了有可能發不出利息或歸還本金的信用風險外,還會有利率風險、再投資風險與匯率風險,這些都必須要一併納入考量。以上所說的債券都是指直購債,不是債券ETF喔,直購債透過券商都可以買到。


總結,如果投資高股息ETF為的只是想安穩領到每年5%的股息,最好股價低波動,股價又都可以每年填息,其實更能有這樣穩定表現的商品會是債券。趁目前債券殖利率還不差的機會,可以購買年期還夠長的債券,長期持有到債券到期,在到期前可以穩定的領取固定利息,不用擔心這段期間的價格變化。


當然,絕對要考慮到信用風險,千萬不要為了領取更高的配息,想長期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反倒有可能落得血本無歸。




2024/3/20

保險與投資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2/28

0050的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只有5%?

 



最近看到有人說,投資0050的年化報酬率沒有9%多,大多數人採取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年化報酬率其實只有5%多。甚至有人建議,不要相信建議你一直存的人,與其等待30年後才開花結果的投資方式,不如盡早靠著週轉率把本金滾大一點。


我看一下0050定期定額投資年化報酬率只有5%的資料來源,應該是來自MoneyDJ理財網,選一檔ETF後,在"投資策略"分頁,可以試算某段特定期間的定期定額、定期定值與定期定股的投資報酬率。


如圖片所示,0050自上市後開始定期定額進行投資,每個月投資1萬元,忽略手續費與稅等成本,直到2024年1月,總投入金額是247萬,資產終值是775萬,總獲利528萬,總報酬214%,年化報酬率5.73%。


我再試算另一檔0056自上市後至今的定期定額投資績效,在同樣條件下,總投入金額是193萬,資產終值是482萬,總獲利289萬,總報酬150%,年化報酬率5.88%。


首先,你可能會先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0050的總報酬率是214%,0056的總報酬率只有150%,明明總報酬率不一樣,為何兩檔的年化報酬率會是一樣的。那是因為統計的時間不同。


這邊要再複習一下年化報酬率是甚麼,只單純計算期初本金與期末金額而計算出的報酬率,是所謂的累積報酬率,再將時間因素考量進去,讓報酬在同一個投資期間標準上比較的計算,就叫「年化報酬率」,年化報酬率是考量了投資期間複利的計算方式。


換句話說,某一樣投資的年化報酬率若有5%,這表示這檔商品在某一段特定期間內的投資績效,約等同於你將這筆錢放在5%利率的銀行定存,而且持續複利滾存同樣一段時間後的投資結果。


為什麼0050與0056的總投資報酬率不一樣,但年化報酬率的數字會很接近?因為0050的統計期間是20.5年,而0056的統計期間是16年。所以,若年化報酬率不變,0056的投資只要再多放4.5年,它的總報酬率也會來到214%以上。


年化報酬率除了多加考慮了時間因素以外,也有簡化統計期間的投資報酬率變化的效果。


某一筆本金投入某項投資產品,每一年所獲得的報酬率都不同,甚至有時候是賠錢的,但最後看投資結果時,只看當初投入的初始本金,到目前的投資價值,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累積變化,可以達到等同多少的定存複利滾存利率。


年化報酬率=(本利和/本金)^(1/年份)-1


我們看年化報酬率的公式,計算參數只有本利和、本金與投資年份。他並不管中間的投資報酬率變化,也不管你的本金是何時投入的。或精準地說,年化報酬率並不適合用來計算定期定額的投資報酬率。


我們這時再把MoneyDJ的數字套進來,總投資成本輸入247萬,本利和輸入7,752,483,投資年份輸入20.5,得到的結果就大約是5.74%,與MoneyDJ的數字很接近。


以上的意思是說,MoneyDJ的年化報酬率計算方法,只是簡單地把投入本金、資產終值與投資年份套入公式而已,但卻忽略了投資本金並非是初始單筆的投資金額,而是每個月1萬元的不同時期投資結果。


但回想一下前面解釋的年化報酬率,主要是要方便比較某種投資商品/方式,在特定一段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必須要是單筆投入,持有一段時間,然後結算終值,這樣才有意義。


如同0050與0056的統計,雖然總報酬率不一樣,看起來好像是0050比0056好,但是真正能拿來一起比較的,應該是兩者的單筆投入年化報酬率,而非總報酬率。


所以,用MoneyDJ這個網站功能計算出來的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指出0050的年化報酬率只有5%多....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10

高股息ETF該怎麼挑

 



在台灣,許多人喜歡高股息股票,不管是可以配發高股息的個股,還是追求高殖利率的高股息型ETF,相較於漲跌波動劇烈的股票,穩定的股價與股息讓更多保守的人能接受。


傳統的高股息個股,應該要符合幾個基本條件,第一,有能力穩定的每年配發股息,而且要有一定程度的股息殖利率,要做到這一點,企業的獲利必須要夠穩定,這也代表該企業在其產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


第二,有持續的獲利成長能力,高股息並非只要能穩定配出高現金股利就好,企業若還能繼續成長,那每年可以配發的現金股利就能越來越多。該企業可以靠增加客戶、拓展新生意、新增商業模式等方式,來讓企業規模繼續擴大。


舉例來說,同樣是股息殖利率5%的高股息個股,A企業是股價100元,每年穩定配發5元現金股利,B企業是股價20元,配發1元現金股利,但隔年可以配發1.5元,股價默默漲到30元,再隔年可以配發2元,股價來到40元,股息殖利率一樣都維持在5%。


請問同樣都是5%股息殖利率的個股,你會想要買哪一家公司的股票?所以很多人鼓吹,高股息的股票要早點買,存起來,長期持有後的獲利會很高,將來以持有成本來看,你的配息殖利率可能是10%(譬如上面B企業配2元時,買進成本還是20元),而不是當下股價的5%。存股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但高股息ETF的概念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ETF會固定時間替換成分股,即使你長期買進0056都不賣,這檔ETF的成分股也是每年都不一樣,你沒買賣,但發行的券商會幫你做成分股(個股)買賣,所以你長期存0056的效果,不會像是B企業那樣,而是比較偏向A企業那樣。


我們複習一下0056的選股邏輯與運作方式,0056每年有2次調整成分股的時間,分別是6月與12月,從台灣50指數與台灣中型100指數中挑選50檔個股,每次成分股調整最多只能刪除5檔與納入5檔。


0056有每檔成分股的權重公式,現金股息殖利率越高的個股,其權重佔比會更高,也就是持有的股數會更多,所以,0056的成分股買賣,並不只是新增或刪除成分股時會做買賣,在每次調整權重的時候,也會對每一檔成分股做買賣。


高股息ETF 0056的選股重點在於預測的現金股利殖利率高低,它並不管這家公司有沒有獲利,配息穩不穩定,這家公司是做甚麼的,只要預期它明年會配出夠高的現金股利,即使是一次性的,0056就會把它買進來。


所以在2021年海運股獲利大增時,配發高額的現金股利,長榮海運就被選進0056,連續持有2年,而且因為它的殖利率實在太高(45%),在0056的權重占比就非常高,0056還因此在2022年調整指數規則,並將成分股由30檔增加為50檔,以降低單一個股的權重比例。


以上所說的會有甚麼問題呢?因為高股息ETF....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3

別把股市當賭場

 



前幾天聽了一位在海外從事博弈產業的朋友,敘述一些博弈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賭場的一些趣事,還有玩21點要怎麼算牌,誰是負責控牌的人,算牌的概念是甚麼。


賭場為什麼可以賺錢?難道他不怕賭客贏走大把的賭金,讓賭場虧損嗎?


是,總會有人運氣很好,一次贏走大筆賭金,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輸錢離開賭場的,只要總額可以平衡過來就好,而這個平衡總額不是看幾天或一個月,是看一年的。


兩個月前可能是大賠,上個月小賺,這個月小賺,下個月也小賺,只要一整年可以慢慢贏回來,就不會真的虧錢,只要他的資金足夠應付大筆支出的那段時間。而且賭場賺的不是賭客的輸贏,而是賭客的下注量,因為他們可以從每一筆下注拿到一點獲利。


這個獲利比例不便明說,但據說賭場一年的下注量幾十億筆很稀鬆平常,假如每一筆可以平均獲利3%,1000億的下注總金額,不管這筆下注是贏還是輸,賭場就可以獲利30億,所以他們會想辦法讓賭客多下注,待的時間越久越好。


這個3%並非是手續費、分紅、折扣等,他沒有明講這是怎麼來的,但聽起來像是遊戲規則設計上的技巧,可能是莊家獲勝空間比50%高一點點,或是其他地方,細節並不清楚。


但這舉例的3%並不是指每一注可以賺3%,而是要在所有賭客下注譬如上億筆後,數量夠多,輸贏總和平均下來,每一注可以獲利3%。再提醒一次,3%只是舉例,不是賭場真正的獲利比例。


他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他說賭博比的不是運氣或技巧,比的是賭徒心理,輸贏都是人性。他說到,大多數人輸了1萬塊,他會想辦法繼續投入錢,想要把輸掉的這1萬塊贏回來,然後賠更多進去。


但是贏錢的人,常常會覺得有贏這一些就好了,見好就收,譬如贏了1萬塊,他不會覺得他應該要贏10萬的,所以贏少輸多,只要下注的次數夠多,總有一天他就會把他的錢輸光給賭場。


聽到他講這一段時,非常有即視感,這不就跟股市裡的大多數投資人一樣嗎?帳上虧錢的時候,就不肯認賠,一定要撐到他漲回來,為了加快漲回來的時間,還會繼續投入加碼,想把成本攤平。


一旦股價漲回成本價,許多人看到帳上損益終於變正之後,就決定要趕快賣掉,擺脫這個套牢的心理壓力。也因為太怕輸錢,如果買進後有獲利5%、10%,也想趕快賣掉獲利了結,深怕帳上獲利又吐回去,又跌到變成套牢。


所以多數股市的散戶就跟賭場的賭徒一樣,賠了不甘心,想投入更多把虧掉的錢贏回來,贏了一點又想趕快跑,賺小賠大,最後總結就是虧錢。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多數人進賭場,最後都是想著不要輸,沒幾個人是抱著想贏更多的心去下注的。


思考一下,你也是用下注的心態在買股票嗎?




2023/12/20

美國長債到底還能不能買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除了AI之外,就是美國長債了,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會問,美國長債又跌的更低了,現在更是跌回16年前的低點,究竟能不能繼續買進攤平,美國何時可能會開始降息呢?


民眾討論買美國長債的話題從去年就開始,從圖中可以看到TLT的交易量自2022年就明顯放大,台灣的元大美債20年ETF (00679B)也是自去年11月起明顯放大交易量,而且ETF溢價超過3%。


大家期待的都是高通膨結束後,美國政府會宣布降息救經濟,長債價格就能有大幅的上漲,等待期間領配息,然後坐等賺價差。我自己在去年年中也有開始買長TLT,也賣了一些中期債券來換成長債。


長債的話題已被大家討論了一年多,記得去年專家的說法是,2023年年中就可能開始降息,這時候長債的價格就會上漲,只要降息1%,長債價格就可以上漲17%,當時也有至少3%的殖利率,可以說是兩邊賺。


但2023年年中可能開始降息的說法,慢慢改為2023年年底,然後變成2024年年中,現在又變成2024年年底,民眾期待的美國政府宣布降息,一直到了現在已2023年年底,還是沒有出現,甚至還可能會繼續升息。


關於長債的問題,我想跟大家釐清一件事情,與提醒一件事情。我在去年買進長債,並將部分中期債券換成長債,跟大家一樣,圖的也是將來開始降息後會有更大的價差空間。


但我要釐清的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所以影響美國長債漲跌的因素不只是基準利率,期待美國政府宣布降息後就可以賺到長債價格上漲價差的人,要理解,事情很可能會不如預期,如果你是要將大部分資產都投入長債等過兩年賺價差的人,真的要再三思。




2023/12/13

主動投資的績效無法超越大盤嗎

 


我常聽到有人說,主動投資人的績效,長期累積下來無法超越大盤,老實說,我是不太認同的,就光我自己接觸過的人,就有幾個長期績效是真的不錯的。


你說會不會50年都好,我不知道,但目前20幾年是確實有看到勝過大盤的投資績效。這還只是我接觸過的人,我相信世界這麼大,肯定會有人有能力可以長期投資績效勝過大盤。


但能達到這成績的人,比例一定很低,就我接觸過聊過的人,也不過只有2個,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能力也做到,我只知道我自己嘗試了10年都做不到,身邊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情況,於是我換了方法。


但不少書上都說,主動投資的績效不會贏過大盤,是怎麼回事?


就我在書上看到的,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主動投資的基金,其長期績效很難贏過大盤,尤其是基金規模很大的,他並不是說所有人都無法贏過大盤。


當基金規模還小的時候,或許可以透過選股與操作,創造超越大盤的績效,一旦...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9

資產再平衡比例如何計算

 


在指數化投資中,執行資產再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少人對於為何要做資產分配與再平衡不甚理解,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計算,本篇文章就要針對這點做解說。


為何要做資產分配?


簡單一句話,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你敢將你畢生的資產都放在股票市場嗎?如果再來一場股市風暴,股票市值下跌50%,你能夠接受你所有的資產在短時間內少掉一半嗎?


資產分配,就是將部分資產放到其他籃子裡,改持有其他性質的資產,譬如定存、債券、黃金、珠寶、房地產、甚至是實體商業投資,至少當股市大幅下跌的時候,這些其它資產不會大幅度的受其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因資金避險需求而上漲。


至於哪些資產應該要分配多少資金,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完全取決於個人對甚麼資產比較有興趣,比較能夠理解,甚至是有比較多的相關資源,讓你在這個領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


為何要做資產再平衡?


最基本的理由便是恢復自己規劃的資產風險承受度。稍微積極的股市投資人可能會願意將7成的資產都放在股市,另外3成放在定存保本,一旦股市大幅上漲,讓自己的總體資產有9成都在股票市場時,這時所承受的風險就變得更高了。


執行資產再平衡,就是把資金比例偏高的部分,挪一些到比例比較低的部分,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要把2成的股票賣出,將現金拿去放在保本的定存裡,讓資產風險承受度恢復到自己所設定的7成股票。


該如何計算資金變動的金額?


什麼時候要做資產再平衡?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