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4/10

買低波動高股息ETF,不如買債券」

 


許多人想透過高股息ETF領到超過5%的配息,但又怕股價波動大,怕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於是考慮找股價低波動的高股息ETF,就只期望每年可以穩穩的領5%~6%的現金股利,不在意股價是否能上漲賺到價差。


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我會更建議認真考慮買投資等級債券,甚至是殖利率稍微低一點的美國公債。這時建議買公債不是要去賺降息時的價差,是要長年領取穩定的利息。這裡建議的是直購債,不是任何債券型ETF喔。


過去我多次介紹過債券,債券的特性我在簡單說明一下,這像是一個國家或公司發給投資人的借據,借據會寫明借款本金多少錢,借款到甚麼時候,借款期間每年會提供多少利息。不同國家與公司會有不同的還款能力,所以也有金融機構會對不同的債券(借據)給予不同的信用評等。


美國政府公債被認為是接近零風險的投資商品,就當作是由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借據,投資人(包含許多國家)相信美國政府一定會如期配發利息與償還本金,美國公債的規模也超過20兆美元,美國短期公債的殖利率通常也會非常接近美元定存利率。


美國20年期國債殖利率,自2023年就曾突破4%,在10月時更曾超過5%,如果你是追求5%穩定配息的投資人,沒有期待額外賺到價差,也害怕本金的虧損,相較於台股的高股息ETF,你更應該優先考慮買美國國債。


再以美國公司債為例,以我最常用來舉例的TBC來說,TBC是美國電信公司AT&T發行的Baby Bond,票面利率5.625%,在寫完章時的收盤價是24.75,每年固定配息1.41元,這時的配息殖利率是5.697%,之前價格低於23.5元時,值利率更超過6%,這檔公司債的到期日是2067年8月1日(2023年8月1日已可以25元發行價贖回)。


這表示,如果AT&T這家電信公司的財務沒有問題,債券沒有違約,投資人就可以每年領1.41美元(5.697%殖利率)一直領到2067年,距離現在還有40幾年,如果公司決定提早贖回這檔債券,投資人可以拿回25元的本金,不用擔心價格虧損。


當然,購買債券也並非是沒有風險,除了有可能發不出利息或歸還本金的信用風險外,還會有利率風險、再投資風險與匯率風險,這些都必須要一併納入考量。以上所說的債券都是指直購債,不是債券ETF喔,直購債透過券商都可以買到。


總結,如果投資高股息ETF為的只是想安穩領到每年5%的股息,最好股價低波動,股價又都可以每年填息,其實更能有這樣穩定表現的商品會是債券。趁目前債券殖利率還不差的機會,可以購買年期還夠長的債券,長期持有到債券到期,在到期前可以穩定的領取固定利息,不用擔心這段期間的價格變化。


當然,絕對要考慮到信用風險,千萬不要為了領取更高的配息,想長期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反倒有可能落得血本無歸。




2024/3/20

保險與投資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2/28

0050的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只有5%?

 



最近看到有人說,投資0050的年化報酬率沒有9%多,大多數人採取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年化報酬率其實只有5%多。甚至有人建議,不要相信建議你一直存的人,與其等待30年後才開花結果的投資方式,不如盡早靠著週轉率把本金滾大一點。


我看一下0050定期定額投資年化報酬率只有5%的資料來源,應該是來自MoneyDJ理財網,選一檔ETF後,在"投資策略"分頁,可以試算某段特定期間的定期定額、定期定值與定期定股的投資報酬率。


如圖片所示,0050自上市後開始定期定額進行投資,每個月投資1萬元,忽略手續費與稅等成本,直到2024年1月,總投入金額是247萬,資產終值是775萬,總獲利528萬,總報酬214%,年化報酬率5.73%。


我再試算另一檔0056自上市後至今的定期定額投資績效,在同樣條件下,總投入金額是193萬,資產終值是482萬,總獲利289萬,總報酬150%,年化報酬率5.88%。


首先,你可能會先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0050的總報酬率是214%,0056的總報酬率只有150%,明明總報酬率不一樣,為何兩檔的年化報酬率會是一樣的。那是因為統計的時間不同。


這邊要再複習一下年化報酬率是甚麼,只單純計算期初本金與期末金額而計算出的報酬率,是所謂的累積報酬率,再將時間因素考量進去,讓報酬在同一個投資期間標準上比較的計算,就叫「年化報酬率」,年化報酬率是考量了投資期間複利的計算方式。


換句話說,某一樣投資的年化報酬率若有5%,這表示這檔商品在某一段特定期間內的投資績效,約等同於你將這筆錢放在5%利率的銀行定存,而且持續複利滾存同樣一段時間後的投資結果。


為什麼0050與0056的總投資報酬率不一樣,但年化報酬率的數字會很接近?因為0050的統計期間是20.5年,而0056的統計期間是16年。所以,若年化報酬率不變,0056的投資只要再多放4.5年,它的總報酬率也會來到214%以上。


年化報酬率除了多加考慮了時間因素以外,也有簡化統計期間的投資報酬率變化的效果。


某一筆本金投入某項投資產品,每一年所獲得的報酬率都不同,甚至有時候是賠錢的,但最後看投資結果時,只看當初投入的初始本金,到目前的投資價值,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累積變化,可以達到等同多少的定存複利滾存利率。


年化報酬率=(本利和/本金)^(1/年份)-1


我們看年化報酬率的公式,計算參數只有本利和、本金與投資年份。他並不管中間的投資報酬率變化,也不管你的本金是何時投入的。或精準地說,年化報酬率並不適合用來計算定期定額的投資報酬率。


我們這時再把MoneyDJ的數字套進來,總投資成本輸入247萬,本利和輸入7,752,483,投資年份輸入20.5,得到的結果就大約是5.74%,與MoneyDJ的數字很接近。


以上的意思是說,MoneyDJ的年化報酬率計算方法,只是簡單地把投入本金、資產終值與投資年份套入公式而已,但卻忽略了投資本金並非是初始單筆的投資金額,而是每個月1萬元的不同時期投資結果。


但回想一下前面解釋的年化報酬率,主要是要方便比較某種投資商品/方式,在特定一段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必須要是單筆投入,持有一段時間,然後結算終值,這樣才有意義。


如同0050與0056的統計,雖然總報酬率不一樣,看起來好像是0050比0056好,但是真正能拿來一起比較的,應該是兩者的單筆投入年化報酬率,而非總報酬率。


所以,用MoneyDJ這個網站功能計算出來的定期定額年化報酬率,指出0050的年化報酬率只有5%多....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10

高股息ETF該怎麼挑

 



在台灣,許多人喜歡高股息股票,不管是可以配發高股息的個股,還是追求高殖利率的高股息型ETF,相較於漲跌波動劇烈的股票,穩定的股價與股息讓更多保守的人能接受。


傳統的高股息個股,應該要符合幾個基本條件,第一,有能力穩定的每年配發股息,而且要有一定程度的股息殖利率,要做到這一點,企業的獲利必須要夠穩定,這也代表該企業在其產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


第二,有持續的獲利成長能力,高股息並非只要能穩定配出高現金股利就好,企業若還能繼續成長,那每年可以配發的現金股利就能越來越多。該企業可以靠增加客戶、拓展新生意、新增商業模式等方式,來讓企業規模繼續擴大。


舉例來說,同樣是股息殖利率5%的高股息個股,A企業是股價100元,每年穩定配發5元現金股利,B企業是股價20元,配發1元現金股利,但隔年可以配發1.5元,股價默默漲到30元,再隔年可以配發2元,股價來到40元,股息殖利率一樣都維持在5%。


請問同樣都是5%股息殖利率的個股,你會想要買哪一家公司的股票?所以很多人鼓吹,高股息的股票要早點買,存起來,長期持有後的獲利會很高,將來以持有成本來看,你的配息殖利率可能是10%(譬如上面B企業配2元時,買進成本還是20元),而不是當下股價的5%。存股的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但高股息ETF的概念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ETF會固定時間替換成分股,即使你長期買進0056都不賣,這檔ETF的成分股也是每年都不一樣,你沒買賣,但發行的券商會幫你做成分股(個股)買賣,所以你長期存0056的效果,不會像是B企業那樣,而是比較偏向A企業那樣。


我們複習一下0056的選股邏輯與運作方式,0056每年有2次調整成分股的時間,分別是6月與12月,從台灣50指數與台灣中型100指數中挑選50檔個股,每次成分股調整最多只能刪除5檔與納入5檔。


0056有每檔成分股的權重公式,現金股息殖利率越高的個股,其權重佔比會更高,也就是持有的股數會更多,所以,0056的成分股買賣,並不只是新增或刪除成分股時會做買賣,在每次調整權重的時候,也會對每一檔成分股做買賣。


高股息ETF 0056的選股重點在於預測的現金股利殖利率高低,它並不管這家公司有沒有獲利,配息穩不穩定,這家公司是做甚麼的,只要預期它明年會配出夠高的現金股利,即使是一次性的,0056就會把它買進來。


所以在2021年海運股獲利大增時,配發高額的現金股利,長榮海運就被選進0056,連續持有2年,而且因為它的殖利率實在太高(45%),在0056的權重占比就非常高,0056還因此在2022年調整指數規則,並將成分股由30檔增加為50檔,以降低單一個股的權重比例。


以上所說的會有甚麼問題呢?因為高股息ETF....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3

別把股市當賭場

 



前幾天聽了一位在海外從事博弈產業的朋友,敘述一些博弈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賭場的一些趣事,還有玩21點要怎麼算牌,誰是負責控牌的人,算牌的概念是甚麼。


賭場為什麼可以賺錢?難道他不怕賭客贏走大把的賭金,讓賭場虧損嗎?


是,總會有人運氣很好,一次贏走大筆賭金,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輸錢離開賭場的,只要總額可以平衡過來就好,而這個平衡總額不是看幾天或一個月,是看一年的。


兩個月前可能是大賠,上個月小賺,這個月小賺,下個月也小賺,只要一整年可以慢慢贏回來,就不會真的虧錢,只要他的資金足夠應付大筆支出的那段時間。而且賭場賺的不是賭客的輸贏,而是賭客的下注量,因為他們可以從每一筆下注拿到一點獲利。


這個獲利比例不便明說,但據說賭場一年的下注量幾十億筆很稀鬆平常,假如每一筆可以平均獲利3%,1000億的下注總金額,不管這筆下注是贏還是輸,賭場就可以獲利30億,所以他們會想辦法讓賭客多下注,待的時間越久越好。


這個3%並非是手續費、分紅、折扣等,他沒有明講這是怎麼來的,但聽起來像是遊戲規則設計上的技巧,可能是莊家獲勝空間比50%高一點點,或是其他地方,細節並不清楚。


但這舉例的3%並不是指每一注可以賺3%,而是要在所有賭客下注譬如上億筆後,數量夠多,輸贏總和平均下來,每一注可以獲利3%。再提醒一次,3%只是舉例,不是賭場真正的獲利比例。


他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他說賭博比的不是運氣或技巧,比的是賭徒心理,輸贏都是人性。他說到,大多數人輸了1萬塊,他會想辦法繼續投入錢,想要把輸掉的這1萬塊贏回來,然後賠更多進去。


但是贏錢的人,常常會覺得有贏這一些就好了,見好就收,譬如贏了1萬塊,他不會覺得他應該要贏10萬的,所以贏少輸多,只要下注的次數夠多,總有一天他就會把他的錢輸光給賭場。


聽到他講這一段時,非常有即視感,這不就跟股市裡的大多數投資人一樣嗎?帳上虧錢的時候,就不肯認賠,一定要撐到他漲回來,為了加快漲回來的時間,還會繼續投入加碼,想把成本攤平。


一旦股價漲回成本價,許多人看到帳上損益終於變正之後,就決定要趕快賣掉,擺脫這個套牢的心理壓力。也因為太怕輸錢,如果買進後有獲利5%、10%,也想趕快賣掉獲利了結,深怕帳上獲利又吐回去,又跌到變成套牢。


所以多數股市的散戶就跟賭場的賭徒一樣,賠了不甘心,想投入更多把虧掉的錢贏回來,贏了一點又想趕快跑,賺小賠大,最後總結就是虧錢。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多數人進賭場,最後都是想著不要輸,沒幾個人是抱著想贏更多的心去下注的。


思考一下,你也是用下注的心態在買股票嗎?




2023/12/20

美國長債到底還能不能買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除了AI之外,就是美國長債了,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會問,美國長債又跌的更低了,現在更是跌回16年前的低點,究竟能不能繼續買進攤平,美國何時可能會開始降息呢?


民眾討論買美國長債的話題從去年就開始,從圖中可以看到TLT的交易量自2022年就明顯放大,台灣的元大美債20年ETF (00679B)也是自去年11月起明顯放大交易量,而且ETF溢價超過3%。


大家期待的都是高通膨結束後,美國政府會宣布降息救經濟,長債價格就能有大幅的上漲,等待期間領配息,然後坐等賺價差。我自己在去年年中也有開始買長TLT,也賣了一些中期債券來換成長債。


長債的話題已被大家討論了一年多,記得去年專家的說法是,2023年年中就可能開始降息,這時候長債的價格就會上漲,只要降息1%,長債價格就可以上漲17%,當時也有至少3%的殖利率,可以說是兩邊賺。


但2023年年中可能開始降息的說法,慢慢改為2023年年底,然後變成2024年年中,現在又變成2024年年底,民眾期待的美國政府宣布降息,一直到了現在已2023年年底,還是沒有出現,甚至還可能會繼續升息。


關於長債的問題,我想跟大家釐清一件事情,與提醒一件事情。我在去年買進長債,並將部分中期債券換成長債,跟大家一樣,圖的也是將來開始降息後會有更大的價差空間。


但我要釐清的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所以影響美國長債漲跌的因素不只是基準利率,期待美國政府宣布降息後就可以賺到長債價格上漲價差的人,要理解,事情很可能會不如預期,如果你是要將大部分資產都投入長債等過兩年賺價差的人,真的要再三思。




2023/12/13

主動投資的績效無法超越大盤嗎

 


我常聽到有人說,主動投資人的績效,長期累積下來無法超越大盤,老實說,我是不太認同的,就光我自己接觸過的人,就有幾個長期績效是真的不錯的。


你說會不會50年都好,我不知道,但目前20幾年是確實有看到勝過大盤的投資績效。這還只是我接觸過的人,我相信世界這麼大,肯定會有人有能力可以長期投資績效勝過大盤。


但能達到這成績的人,比例一定很低,就我接觸過聊過的人,也不過只有2個,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能力也做到,我只知道我自己嘗試了10年都做不到,身邊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情況,於是我換了方法。


但不少書上都說,主動投資的績效不會贏過大盤,是怎麼回事?


就我在書上看到的,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主動投資的基金,其長期績效很難贏過大盤,尤其是基金規模很大的,他並不是說所有人都無法贏過大盤。


當基金規模還小的時候,或許可以透過選股與操作,創造超越大盤的績效,一旦...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9

資產再平衡比例如何計算

 


在指數化投資中,執行資產再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少人對於為何要做資產分配與再平衡不甚理解,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計算,本篇文章就要針對這點做解說。


為何要做資產分配?


簡單一句話,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你敢將你畢生的資產都放在股票市場嗎?如果再來一場股市風暴,股票市值下跌50%,你能夠接受你所有的資產在短時間內少掉一半嗎?


資產分配,就是將部分資產放到其他籃子裡,改持有其他性質的資產,譬如定存、債券、黃金、珠寶、房地產、甚至是實體商業投資,至少當股市大幅下跌的時候,這些其它資產不會大幅度的受其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因資金避險需求而上漲。


至於哪些資產應該要分配多少資金,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完全取決於個人對甚麼資產比較有興趣,比較能夠理解,甚至是有比較多的相關資源,讓你在這個領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


為何要做資產再平衡?


最基本的理由便是恢復自己規劃的資產風險承受度。稍微積極的股市投資人可能會願意將7成的資產都放在股市,另外3成放在定存保本,一旦股市大幅上漲,讓自己的總體資產有9成都在股票市場時,這時所承受的風險就變得更高了。


執行資產再平衡,就是把資金比例偏高的部分,挪一些到比例比較低的部分,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要把2成的股票賣出,將現金拿去放在保本的定存裡,讓資產風險承受度恢復到自己所設定的7成股票。


該如何計算資金變動的金額?


什麼時候要做資產再平衡?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15

終生投資該抱持的原則

 


股市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端看你的目標是甚麼,有多少能力與時間做到甚麼程度,然後實際執行的成功機率有多高。


想要投入少少的錢,期望在幾年內就能獲得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報酬,除了少數運氣好、膽量大外,大多是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心力,研究挖掘有機會達到此目標的投資標的,加上一些資金控管的技巧與原則,避免錯誤時的虧損擴大。


有些人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希望手上的錢不要只是放在銀行定存領少少的利息,又沒有時間可以做個股或更多的金融研究,甚至是根本就看不懂,就簡單的跟著前人的介紹買銀行股或龍頭股,持有久了也能看到帳上有還不錯的獲利。


最慘莫過於大多數人都害怕賠錢,卻都在做著很容易賠錢的事情,股票買進後就期望短時間內要上漲,看到一兩個禮拜的走勢不如自己預期,就想趕進賣掉,換股操作,順利漲了一些又怕獲利回吐,也趕緊賣掉賺點便當錢。


結果就是買對股票的時候,僅漲一些就早早賣掉,賣在真正的起漲點,買錯股票的時候不願意認賠,持續抱著響等它漲回來,最後就是長時間持有一檔帳面虧損的股票,而資金機會成本就消耗在那邊,也不知道這檔將來會不會漲回來。


我認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只是在累積特定一筆資金或是退休金的時候需要做投資,即使累積了一大筆錢後退休了,也還是需要繼續投資,因為通貨膨脹造成的現金資產貶值是永遠存在的,不會因為你手上的錢多寡而停止。


既然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那你所要學會的方法,最好就是要能運用一輩子,你的一輩子不會僅是20年或30年,應該要看至少50年以上。或許你在某個時期後會轉換成另一種投資方式,但最終你都還是要有一種方法,是在你年老時可以使用的。


所謂年老時可以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指你原本的方式失效不管用了,而是指你在年老的人生階段,不想再用同一套方法來幫自己賺錢,譬如這個方式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神做研究,或是需要在開盤時間時時盯盤,無法獲得時間上的自由。


複雜的方法有很多,相關可運用的金融商品也不少,當然有些方式牽涉到資金的槓桿,風險相對也較高。簡單的方式也不難猜,大概就是買進股票或債券後就可以不太理它,長期抱著就可以為你帶來足以支應生活費用的被動收入。


想要買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有一些基本原則應該要符合。


1. 這檔股票的價值不會消失或長期損失:簡單說就是公司不會下市/倒閉,公司即使股價下跌,將來也會有漲回來的機會,換句話說,這個產業不能長期的衰退,或是不能買在產業景氣正旺的高檔時期。


2. 公司能有穩定的獲利:公司有賺錢,股價才能維持住,才有機會配發股東現金股息,投資人才能獲利。若公司獲利變差,股價當然也會下跌,或是發給股東的股息變少,有些投資人就可能會想賣股,同樣造成股價下跌。


要挑到符合以上兩個基本原則的公司並不難,只要時間維度只關注在3至5年內,要找到幾家公司在3至5年內可以維持好的業績,而且不會在5年到倒閉,應該不難,但若把時間維度拉長到10年或甚至20年,則難度就增加許多。


我們很難有很高的把握,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家公司,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內都可以持續成長,或至少不會比現在差,這麼長遠的未來沒人能說得準,即使是很火紅的半導體業,也很難說20年後不會有革命性的技術出現,更不要說40年或50年了。


所以想做到終身長期投資,我認為應該還要再加上一個條件,就是手上的持股產業必須要分散,避免所有資金都集中在某幾個特定產業,尤其是現在正在流行的產業,才能避免評估錯誤發生的時候,所有資產都套牢或虧損在同一個地方。


投資人可以自行在不同的產業裡,挑選自己認為適合長期投資的公司,譬如直接投資各個產業市值最大的龍頭股,自己控制資金比例,與買賣的時機條件,也可以透過很簡單的一兩檔ETF,就達到產業分散,又可以長期投資的原則。


以上方式,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有更多的說明,想進一步了解的在自行閱讀。哪一種投資方式會比較符合你的財務目標,更適合你的生活方式,投資人應該在開始投資前就先做思考。


《ETF存股》 https://reurl.cc/d7oq22





2023/11/8

存股族的選擇

 


台灣有些投資人很喜歡存股,特別是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的股票,長期持續買進,並將所領的股利也繼續投入,以求達到複利的效果,而常見的長期存股標的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型:銀行金融類


因為金融股「大到不能倒」,當銀行或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政府幾乎都會介入,尋找其他銀行或保險公司接手,因為大型金融企業一旦破產倒閉,影響的可是數十萬人的資產。


難道存股就只要公司不會倒閉就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只要公司不會倒閉,股票不要變壁紙,那不要買股票就好了。投資股票想賺錢,當然是希望股價上漲,否則現金股息就要配得夠多,而股價漲跌沒人說得準,但高股息配息率卻是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查詢。


有許多公司都可年年配息,配息殖利率5% 以上的公司也不少,但投資個股就是將資產壓在單一公司,如果股價漲跌無法估算,那至少選不會倒的公司較安全,只要現金股息配的穩定、配的高,就可判斷是值得投資的存股標的。


但並非每一家金融股都是適合存股的對象,經營有好有壞,也有官股與民營的區分,投資人還是要比較該公司的獲利情況、逾放比率與呆帳覆蓋率、股利發放率等相關細節。而存金融股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太期望股價有顯著的獲利,金融股算是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不好,股價可能會維持在低檔多年,而股本大也不能期待金融股會變成狂飆股,通常每天的股價波動都不大,這或許是壞處也是好處。


第二類型:公共事業類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1

長期投資的關鍵

 


投資是實現財務目標的重要途徑,長期投資觀念尤其關鍵。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和理性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在市場波動中實現穩健的回報。


根據長期數據,股市表現呈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美國S&P 500指數的年化回報率約為7%至10%,考慮到通脹後的實際回報仍然是相當可觀的。這強調了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專注於長遠的投資目標,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全球投資與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全球投資是分散風險和追求更好回報的關鍵策略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股市和債券市場在不同時間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趨勢。透過將投資分散到全球範圍內的不同市場,投資者可以降低地區性風險,實現更穩健的投資組合。


此外,適當的資產配置也是成功長期投資的關鍵。一個典型的投資組合可能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和現金等資產類別,股票通常具有較高的回報和風險,而債券則較為穩定,房地產投資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和價值增長。透過適當分配不同資產,投資者可以實現風險和回報的平衡,從而達到長期財務目標。


【投資建議】


制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 在開始投資之前,明確地定義您的投資目標,如退休、教育基金或購房,根據目標制定合適的投資計劃,包括預算、時間框架和風險承受能力。


長期持有: 長期投資通常優於短期交易,過度頻繁的買賣可能增加交易成本,並讓情緒影響投資決策,保持耐心,讓投資充分發展。


資產多元化: 將投資分散到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地區,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這可以通過投資於不同行業、國家和市場來實現。


定期投資: 透過定期定額投資,您可以在市場不同階段均衡地購買資產,從而平均分散市場波動的影響。


專業建議: 還是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理財顧問的建議,根據您的個人情況,他們可以幫助您制定適合的投資策略或提供意見,並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長期投資觀念強調遠見、耐心和明確的策略。透過全球投資和資產多元化,你可以在投資旅程中追求穩健的回報,實現你的財務目標,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保持冷靜並堅持長期投資策略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023/10/25

如何評估一項金融商品是否值得投資?

 


兩個禮拜前,我在粉專詢問了一個假設性的儲蓄險問題,主要是想看看大家的分析判斷方式,今天我也會針對這個問題作探討,原始問題內容如下:


『如果有一檔儲蓄險,需繳費20年,假設每年須繳10萬元,20年後總保單價值為所繳保費的1.5倍,也就是300萬元,總獲利50%。20年繳費期滿,此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紅利年金,保單價值不變。如在20年間提前解約,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一半。如有此保險商品,請問你會有興趣買嗎? 為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題,建議你先自己評估一下,你會不會買? 為什麼?再繼續看下去。


我先整理網友的留言,有些人會進一步詢問細節,譬如是幾歲的時候要投保的,20萬紅利可以領多久,繳費期間的壽險保額是多少,有些人是看到儲蓄險就直接反應不考慮了。


有些網友表示不會買的原因有幾點,譬如提前解約要扣一半所繳保費,資金不能自由運用,有的覺得繳費時間過長,10年才會考慮,有的覺得投報率太低,考慮上通膨,這樣的投資並不划算。


也有人用投資股票來做比較,如果買0050可以獲得年化7%報酬率,投入相同的資金,在20年後可以獲得高出許多的投資獲利,儲蓄險的報酬太低,所以不買。


也有人會願意買,理由是多一筆保守資產,20年後可以保證年領20萬,當作資產配也沒有不好,繳費期間還有壽險保障,還有人認為比較適合幫小孩買,繳費20年後,小孩可能還不到30歲,領一輩子可以領50年,非常划算。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不同年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需求與不同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每個角度都各自合理,但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舉例來說,若將儲蓄險當作投資商品來看,繳費20年後可以得到總繳費金額的50%獲利,其內部報酬率(IRR)是3.73%,用投資0050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來做比較,20年後可以累積到將近440萬本金,相差了快140萬,確實是不划算,而且資金還被綁住。


但對於保守的人來說,或是無法有紀律的連續投資20年都不拿來花用的人來說,甚至是本業收入很高,不需要追求高投資報酬率的人,將部分資產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準備20年後的現金流,是他可以接受的方式。


而且光是比較投資報酬率時,也要記得把儲蓄險提供的壽險價值計入,意思是,投資0050時,也要把每年投保相同理賠額度的保費扣掉,實際投入0050的金額不是每年10萬元,而是扣掉壽險保費後的金額。


有人提到,繳費20年後可以獲得50%的獲利報酬,雖然年化報酬率看似不高,但之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相對於300萬的終值,等於是每年都穩定獲得6.67%的投資現金流入(相當於利息或配息)。


這種在不同年份支出與收入的金額,我建議用折現現值來思考,會比較貼近現實,否則你會看到20年繳費期滿後,每年都可領20萬,累積20年可以領到400萬,再加上期滿解約的300萬,被這700萬深深吸引。


價值折現是甚麼意思?就是讓你可以實際感受到若干年後該筆金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會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折現現值我用平均通貨膨脹率3%來做計算,可以看圖表,譬如左邊黃底是15年後繳的10萬保費,其實可以視為現在繳了6.6萬感覺,右邊黃底是40年後領到的40萬,其實只有現在6.3萬的感覺。


我們看圖表左邊1至20年是繳費期間,每年要繳10萬,但折現後的數字是逐年降低的,也就是換算成目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20年的總繳金額價值約是目前的153萬多,不要只是看帳面上的200萬。


而20年期繳費滿後的300萬,轉換成現值其實也只等於166萬而已,如果你把繳出去的錢,跟20年後可以拿回來的錢,以3%通膨率都換算成現值的話,其實只有賺到目前13萬左右的價值。


圖表右邊是不解約,繼續年領20萬的紅利年金,假設預計領20年後解約拿回300萬,在計算成現值後,你可以看到,20年實際領到的紅利,相當於目前的170萬左右,不是你帳面上看到的400萬。


最後解約所拿到的300萬,是40年後的300萬,換算成現值約等於現在的92萬左右,意思是,越晚解約,拿到的這300萬越沒價值。所以20年後解約,總共領到的700萬,其實只有現在約261萬的價值。


再想一下,繳費20年後,可多賺到相當於現在的13萬,或是再多領20年的紅利年金後,總共領到的價值約是261萬,扣掉繳費金額價值,實質賺到的約是現在的108萬價值,加上這段期間的保險,用40年的時間,是否值得可自己評估。


最後,從眾多網友的留言可發現一個現象,相當大比例的人看到儲蓄險三個字,就直接否決了,可能數字細節都沒有仔細看,或許我應該把數字再誇大一下,讓投報率更高,看是否還是無法吸引這些人的考慮。


也有些人認為儲蓄險不該拿來跟股票投資做比較,或是有其他投資報酬率更差的投資可以比,儲蓄險被過度汙名化了。


不同背景,不同生活需求,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大家在意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即使我上面用折現的方式算出這張儲蓄險的價值,我相信大家的認知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重點其實不是在問能不能買這個儲蓄險(數字都是假的),而是你看到了一項投資機會,或是金融商品,你會如何計算、分析與評估,來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適不適合,千萬別被過往的資訊與習慣給僵化了。




2023/10/18

退休金與小孩教育金該如何同時做準備?

 


我很常聊到準備退休金的事情,我也多次強調,投資組合的方式要考量的是需要用錢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年紀,但除了退休金以外,人生還有許多需要用到大筆錢的地方,譬如小孩教育金、買房頭期款、買車車款,這些錢該要如何同時準備呢?


如果套用我敘述的觀念,以用錢時間來決定投資資產配置的方式,譬如30年後需要用到的退休金可以長期用股債比例8比2的方式進行投資,5年後想要買房的頭期款用5:5的方式來準備,有人可能認為,每筆目標款項可能需要用不同的帳戶來準備。


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不用這麼複雜,我們一生中要準備的大錢很多,不太可能為每一個目的都開立一個新的帳戶來做準備,我建議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用一個帳戶來準備即可,但比較早需要用到的錢,可以逐步將資金從股票轉移到短期債券債券與定存去。


舉例來說,一名30歲剛新婚的民眾需要準備30年後要退休的錢,也需要準備20年後小孩就讀大學的學費,還希望可以在10年後準備好買房的頭期款,這三筆錢需要用到的時間都不同,該如何規劃資金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11

比較投資美股的三個管道

 



想要投資美國股市有三種管道,一個是透過台灣券商的基金或是台股ETF買美股,另一個是券商的複委託直接購買美股,另一方式則是在海外券商開立帳戶,直接匯款到海外購買美股。


假設投資人想要投資美國標普500(S&P 500)指數,撇除基金以外,這三個管道有甚麼差別,有哪些優缺點,哪種管道比較好呢?我列出一張表,以下我做一些基本介紹。





我們先從內扣費用談起,我們知道美股的VOO內扣費用很低,只有0.03%,而00646在2022年的內扣管理費 0.45%,是VOO的15倍,但0050內扣費用是0.43%,其實相差並不多,若再與基金做比較,00646的內扣費用算是低的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4

複委託買美股要扣外幣還是台幣




我時常在建議投資人,要將資產分散到全世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美股投資全世界的股市。要投資美股最快的方法就是購買台灣發行的美股ETF,或是用複委託直接投資美國股市。


要買美國的股票就必須要用美元,所以用複委託投資美國股市就會碰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問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買股票時從外幣戶頭扣美元,另一種是從台幣戶頭扣台幣。


從外幣戶頭扣美元,表示你必須要先在外幣戶頭換好美元在帳戶裡,而換成美元的匯率就是你之前單筆換匯時的匯率。扣台幣帳戶買美股,換匯的匯率就是當天買進股票時的換匯匯率。


到底扣美元還是扣台幣好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9/27

你如何為你的糧倉做準備

 



存退休金跟古時候的存糧有些類似,你所存下的資產就如同你在每次收成時,將部分收成放進你的糧倉,等待必要時才會動用糧倉裡的糧食。


以前看中國古裝劇的時候,很常看到長江黃河氾濫,巡撫大人需要開倉震災的橋段,平時收成的時候,能存留下一些糧草,將來某一天需要時就可以拿出來救急,長期投資其實也很類似。


我們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會將每個月都收入存下一部份,有的人放銀行定存,有的人放股市,就好像每年稻穀收成的時候,刻意留下一部分收進糧倉,為未來做準備。


這些保留下來的收成,不會在價格好時被拿出來販售,因為這些是救急時要用的糧食,只有在天災來臨,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可吃食,才會開倉震災。收成後要保留部分糧草時,也不會刻意儲藏很多,導致現在的百姓就糧食不足,一定是在有一定程度的餘裕後,才做存糧這件事。


為了退休金做的長期投資也是,我們從月收入所存下的錢,都是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所準備,只要你的標的選擇與資產配置規劃的好,平時就不應該常把自己的持股拿來評估漲了多少,獲利多少,考慮該不該賣,這些資金都是在退休後才要用的。


我們不需要一直注意現在手上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只要手上的資產類型是可以長期成長的,就不用太在意短期內的手上資產損益,只要固定時間檢查一次,等待的時間夠長,這些資產都會有很高的成長機會。


重要的是,這些錢要能存得下來,就如同每次收成都要有部分糧食能夠放進糧倉裡,累積到你需要用錢的時候,譬如退休的時候,就可以打開糧倉,把過去所囤積的糧食拿出來用。


所以你在存錢的時候,也不要刻意非常節省的在存錢,犧牲了生活的意義與應有的基本品質,就像糧食收成後,把大部分糧食都收進糧倉,留下的糧食卻不夠農作的人吃,這絕對無法長期幾十年的實行。



2023/9/20

投資沒有結算績效的一天

 



之前常看到有人在結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績效數字,然後賣出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跟大盤相比是超前還是落後。這進一步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我在計算績效時,我賣出的部分持股,該是以過去持股的買進價為成本,還是以目前手上的持股均價當作成本。


舉例來說,假設手上有3張在不同時期買進的持股,依序買進價分別是120元、90元與60元,平均成本是90元,此時股價是100元,在不考慮手續費與稅金成本的情況下,若要賣出1 張持股,應該是要當作獲利10元(現價100-均價90)還是虧損20元(現價100-第一張成本價120)呢?


我認為應該是要以券商軟體的方式,先入先出為準,當作虧損20元。因為平均90元的成本是計算了另外兩張未實現損益的持股,但這兩張甚麼時候會賣出還不知道,未來也可能會再增加新持股,若增加新持股後,平均成本又要怎麼算呢?已經賣掉的股票,要重新採用新成本嗎?


所以用先入先出的方式來計算會比較單純,只是有些人心理帳戶會過不去,因為他明明已經將成本從120元攤平到變90元了,現在賣在100元應該是算賺錢的,但用第一張的成本價來計算,就會是虧錢的,心裡不想認這筆虧損。想採用平均90元成本價來當作這筆投資有獲利,只會發生在把3張持股都賣掉的時候。


但我想說,如果不是要一次性全部賣出持股,你投資或存股為的是準備退休金與退休後的被動收入,我認為不需要去特別計算投資績效,因為意義並不大,也沒有總結績效的一天。


想想看,你若是從40歲開始用股票累積退休金,每個月都固定扣款,假設你採用的是指數化投資的方式買大盤指數型ETF(沒有倒閉下市風險),65歲後退休開始從股市領取被動收入當退休生活費。


不管你是只花股息,或也會變賣一些股票補充生活費,你都不會一次把25年來所累積的持股一次賣光吧?你絕大部分的投資本金都還是會留在股市裡幫你持續產生被動收入,以支付你退休後20~40年的生活費用。


所以你的整體投資報酬率根本就不會有結算的一天,即使是退休後,只要領到的股息比需要的生活費高,你還可能會繼續買股票,平均成本是一直在變動的,股價也是一直在變動,你又何須在意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你的投資能不能夠為你帶來足夠的退休生活費,這筆退休本金可以持續用多久,而不是這筆投資可以為你帶來多漂亮的投資報酬率。




2023/9/6

持股何時要停利?

 


台股與美股今年都漲了不少,應該不少人的荷包都變厚了點,至少帳上的數字變好看了。最近陸續有人問我,股市漲了這麼多,是不是該獲利了結了?


獲利了結?你認為該獲利了結的標準是甚麼?


個股帳上獲利超過10%或20%了?看大盤漲很多,好像快漲到過去高點了?手上個股已漲超過你預估的合理價了?還是怕帳上獲利吐回去,想快賣掉入袋為安?


我不知道大家想獲利了結的心態或標準是甚麼,我想說我的獲利了結標準是「我需要用錢了」。


這標準好像很空洞,如果我現在帳上是虧損的,然後現在又因為需要用錢才賣股,不就是實現損益嗎?怎麼會是獲利了結?


這個就關係到長期投資的概念,我採用的是指數化投資方式,投資標的是大盤指數型ETF,我的投資是為了10幾20年後的未來所準備(譬如退休金),到那個時後,我的帳上損益是獲利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差別只是在於獲利多寡的問題。


而且我不是要把所有持股都賣掉實現獲利了結,我只是看我未來一年需要用到多少錢,然後不再投入現金股利,把股利拿出來用,如果股利比我需要的錢還低,我才會賣股來補足差額。


所以我的獲利了結,跟當時的股市行情、股價高低、景氣好壞,沒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取決於我當時預估近期的將來需要用多少錢,股息夠不夠,需不需要賣股補差額。


我在一開始舉了很多常聽到的獲利了結標準,這些標準都其來有自,譬如個股帳上獲利20%就出清,對應的是帳上虧損5%就停損,這是一種資金管理策略,跟公司基本面與經濟景氣狀況沒有關係。


譬如判斷高點到了應該要賣股了,這可能是藉由K線走勢,或是其他技術指標判斷,近期的高點已到,股價很可能要反轉下跌了,趕緊賣出獲利了結。


我相信更多人的理由是,好不容易帳上是獲利的,深怕股價又跌了回去,趕快賣掉股將獲利入袋,等待下一次的低檔機會再進場。尤其是持有企業個股的人,更會有這樣的風險考量。


獲利了結後並不是就沒事了,投資人又要繼續想手上的資金該再去買甚麼股票,觀察甚麼機會才是再進場的時機點,價格應該要買在多少錢以下,以上都需要再花時間研究其他標的,並且評估/猜測當時股市是否來到高點或低點。


這樣的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早下車」,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手上持股回檔個5%不到,就趕進獲利了結等待下一個低檔,然後股價過兩天又漲上去了,漲得比當時賣的價格還高,於是前幾天的獲利了結,就讓投資人錯過了下一波可能有20%的上漲機會。


當下價格的高低點其實是變動的,而且高低點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現在的價格是高還是低,完全取決於未來特定時間點的價格。100元的股價,在5天後的價格變成90元,當下就認為100元是高點,但20天後股價變成120元時,100元就又變成低點了。


所以觀察/判斷股價變化的時間區間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以0050的價格變化為例...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8/30

收益平準金 配自己的錢給自己?

 


最近有越來越多檔ETF採用收益平準金,連老牌的高股息ETF(0056)也即將修改規則,改成季配息,並也採用收益平準金機制,到底甚麼是收益平準金?


收益平準金機制,是為了穩定所有投資人的配息收益,防止新投資人的資金投入去稀釋舊投資人的股息,所以新投資人買入的資金,會有一部分保留給未來收益分配的準備金。


換個方式說,以最近相當知名的季配息的00878為例,每年的2、5、8、11月除息,在2月以前已經持有00878的投資人,就可以完整領到2~5月累積的成分股配息,若是4月才買進的人,投入的資金,有一小部分會被保留在平準金裡,在5月除息的時候,會將平準金的資金與部分股息配給比較晚買進的投資人,以免影響舊投資人的配息權益。


所以也有人笑稱,收益平準金就是一種把自己投入的本金,預留一部分當作股息發給自己的機制,自以為自己領到高股息,其實裡面有部分的錢是把自己的本金還給你而已。


沒錯,以前面的例子來說,4月買進的人參與5月除息,在6/12領到的股息,確實有一部分是自己當時投入的本金,加上部分比例的成分股股息,只有在2月除息前已經持有股票的人,才會領到完整的成分股股息。


但是,4月買進的投資人,在8月除息,9月領到的股息裡,就可以領到完整的股息了。當然,這也取決於平準金機制的計算方式,可能這筆被納入平準金的本金,會陸續分配在之後幾季的配息裡。


若是定期定額扣款的人,每月每季都有增加新持股,所以每一次一定配息都會看到部分股息是來自收益平準金,這個概念跟有些基金會寫"配息來自本金"有點類似,而基金的本金指的是資本利得、前期未分配收益、與投資的初始金額,未必都是自己一開始投入的錢。


季配息與收益平準金到底好不好?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8/23

投資全世界,買 VT 跟 VTI 加 VXUS 的差別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中鼓勵大家考慮將資產投資分散到全世界,一來分散投資集中的風險,二來也增加投資到好公司的機會。要投資全世界的股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一檔 VT 即可,或也可以買下 VTI(全美國)與 VXUS(非美國)來搭配。


我個人是選擇 VTI 與 VXUS 的搭配,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美國與非美國的持股比例,若想跟 VT 一樣,就將 VTI 規劃資產占比 60%,VXUS 占比 40%,若想增加美國投資比重,可以提高 VTI 比例,或是從 VXUS 分一點資金買 VOO(S&P 500)或VO(美國中型股)或 VB(美國小型股)。


如果用 60% 的 VTI 加 40% 的 VXUS,是不是就等於 VT 了呢?其實這兩種買法還是有些不同的,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這三檔分別的成分股數量與市場占比。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