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方格子公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格子公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10/29

AI熱潮,ETF能長跑還是短炒?

 

台股ETF市場這兩年出現了不少話題,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主題型股票ETF。不同於以市值或產業分類為主的ETF,主題型ETF更像是把投資人對未來的想像收斂成一個具體的方向。例如以AI供應鏈為主題的ETF,就是把台灣在全球AI熱潮中的關鍵角色,打包成一個投資組合,讓人不用選股也能參與這股浪潮。


AI產業的價值鏈,大致可以拆成三個環節。第一是算法,也就是軟體層面的核心,負責數據處理與模型演算。第二是算力,這是硬體基礎,包含晶片、伺服器、製造設備。第三是資料,AI最需要的燃料就是數據,資料庫與電源管理則提供基礎支撐。台灣在這三個環節都有代表企業,像台積電在演算效能、鴻海在伺服器製造、台達電在資料中心基礎建設,幾乎涵蓋了完整的上中下游。


如果單看一間公司,投資風險可能過於集中。但透過ETF,分群與等權重的設計,就能兼顧穩定與成長。這類ETF有時會設定單一成分股的權重上限,例如00952的選股規則就設定最大4%,避免被少數公司主導。同時,中小型新興企業也能被納入,以1.2%到2%的比例參與,提供價差的成長動能。這樣的組合設計,讓整體表現不會只依靠龍頭公司,也能分享產業鏈上下游的漲幅。


前一陣子,我在非凡的NEWS金探號提到台股的4檔AI概念ETF,分別是針對台灣企業的00952與00962,還有全球AI企業的00762和00851。有網友私訊詢問這幾檔的差別,在節目上時間有限,無法很詳細的說明,這次我就再寫一篇來做簡單介紹。


由於00952與00962的發行時間較短,僅有一年多,所以我用今年從4月9日股災後到現在的含息報酬率,做一個簡單比較。


首先來看台灣本土的兩檔AI概念ETF 00952 與 00962。00952 追蹤的是「FactSet 優選 AI 50 指數」,它以 AI 純度作為首要防線,再透過動能、價值成長、股息等多因子篩選成分股。換句話說,它既要是 AI 產業裡的公司,也要在成長、股息與動能上都具備潛力。00962 則掛上「AI 優息動能」的標籤,它的成分除了 AI 題材,還會考慮股利條件與財務指標,追求題材與穩健配息的混合表現。


至於全球型的 00762 和 00851,則跳脫台灣框架,把目光投向全世界的 AI 與機器人題材。00762 所追蹤的是 STOXX 全球人工智慧指數,只要該公司在營收裡有一定比例來自 AI 主題,就有資格被納入。而 00851 則是依據 SG 全球 AI 機器人精選指數,選入那些在自動化、機器人或 AI 相關業務中受益的公司,並且特別強調年配息的特色。


這樣的設計差異,在股災後的報酬率上也顯現出了差異。從 4 月 9 日以來的含息報酬率,00952 是 60.68%、00962 是 52.33%、00762 是 56.72%、00851 則是 36.38%。台灣本土的 00952 在選股上既純度高又兼顧多因子,得以在本地 AI 題材熱潮中領跑。00962 把題材和股息做結合,風格較為平衡,也能跑出不錯成績。


全球型 00762 雖然是在國際競爭環境下運作,但因為選入的是全球 AI 核心企業,抓到國際科技潮流的上漲脈動,所以表現也不弱,獲得 56.72%的含息報酬。但 00851 的年配息風格在強勢行情之下反而沒那麼能發揮,其 36.38% 的含息報酬率顯得保守許多。


我之前寫過一篇介紹00952的文章,這檔AI主題ETF在發行時正逢台股高點,市場普遍擔心會不會「一買就套牢」。而寫前一篇文章的時候,發行後剛好經歷關稅股災,ETF股價確實跌破發行價,其報酬率確實也不好看。但時間拉長來看,如今不僅站回發行價,甚至創下新高。這過程也凸顯一個現實,如果題材是長期趨勢,撐過短期波動,耐心的等待還是有機會等到應得的報酬。


更值得注意的是,推動台股大盤再創高點的力量,正是AI供應鏈。無論是電子權值股的帶動,還是相關中下游零組件的補漲,背後的需求來源都來自AI應用擴張。從雲端運算到生成式AI,台灣企業提供的零組件、製程與硬體基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AI主題ETF能在同類型產品中,交出股價反彈與含息報酬率最高的成績。


從數據來看,00952這檔ETF的表現確實引人注目。根據公開資料,近一年含息報酬率領先同類AI ETF,反映市場對其成分設計的肯定。原因之一是它並非只壓重單一龍頭,而是讓不同區塊共享漲幅。當算力晶片題材火熱時,有台積電撐場,當伺服器需求擴張時,鴻海受惠,當資料中心能效議題興起時,台達電又有機會補漲。這種輪動效應,讓報酬率自然比其他集中於單一區塊的ETF更穩健。


有人或許會質疑,AI題材會不會只是短期炒作,過熱之後就乏力。但如果把眼光放到全球產業趨勢,可以發現AI的滲透率才剛開始。無論是醫療、金融、製造還是教育,AI的應用才剛從概念走向實際落地。台灣因為供應鏈完整,才有機會成為這股潮流中的核心受益者。這並不是單純的運氣,而是逐漸展現現金流與訂單的實際成長。


當然,任何ETF都不是穩賺不賠。AI產業的週期性仍存在,尤其半導體與電子業向來波動大。短期市場情緒可能推升或打壓股價,但長期能決定ETF價值的,還是成分企業是否持續在AI應用中站穩腳步。這也是投資人需要理解的,ETF降低的是選股風險,不是產業風險。


簡單來說,主題型AI ETF的價值,在於把投資人難以掌握的產業鏈分散風險,同時捕捉趨勢成長。00952的設計,透過分群與等權重,既穩定又具彈性。過去高點發行的爭議,如今已隨著台股反彈而被證明,長期題材最終還是能突破短期波動。至於未來,AI仍將是台股的重要驅動力,而這些ETF或許會成為投資人參與趨勢的最佳入口。








2025/10/8

不需要拿自己的投資與別人比績效

 


在意自己的投資績效是人之常情,該計較的是,在符合自己的目標與需求下,冒同樣的風險或波動率,是否有獲得值得的報酬率,是否有更好的投資方式可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或更省事的方法。


我常看到投資人拿自己的投資績效在與別人做比較。自己某段短期間的投資績效比另一個人低,就開始反省檢討自己的投資方式與概念是否需要調整。當自己的績效比另一個人好時,有些人又喜歡給別人指教,爭論自己的方法比較好。


但我認為,沒必要與他人比較投資績效,因為你的投資目標、經濟狀況、風險承受度與人生價值觀,都很可能與對方截然不同,追求不同的目標,本來就會有不太一樣的方法,真的沒甚麼好比的。


也沒有人規定投資人只能採用一種方法,只要符合目標需求且合理,幾種方式同時搭配在一起也沒有關係。重點都只有一個,這些方式整合在一起,能否幫助你達到你的財務目標,如果有偏差,會造成多大影響,會不會無法達成目標?


我自己主要採用指數化投資方式,簡單的全球股債配置就是我的核心投資方法。但我同時也有一小部分的資產用來做長期個股投資,這個比例佔總資產比例不超過10%,如果做得好可以加速資產增長速度,如果做得不好,也不至於嚴重影響我的退休準備進度。


千萬不要看到同一段期間,特別是短短的半年一年投資績效,比別人差一點,就改用另一個人的方法,或是想要精進而越走越極端。你要追求的是達成你的財務目標,而不是贏過別人的績效,投資不是一場比賽。


舉例來說,過去幾年台股的大盤指數型ETF與高股息ETF就有點風水輪流轉。以0050與00878為例,2021年0050上漲約10%,00878上漲約16%(這裡說的都是不含息報酬),高股息展露頭角。


2022年碰上升息,0050下跌25%,00878下跌14%,高股息ETF較能抗跌的說法油然而生。然後2023年的00878股價表現又比0050好約10%,這幾年的表現讓高股息ETF與市值型ETF有力拚之勢。


然而,2024年的0050因台積電因素上漲了48%,00878卻只有4%的漲幅,瞬間市值型ETF又大勝了高股息ETF。如果你每一年都要比較哪種類型的ETF比較好,勢必會換來換去。但若看過去5年的股價表現,0050又以累計118%的漲幅大贏00878的37%。


所以,市值型ETF就會比高股息ETF好嗎?我不知道,端看你比較的時間長短,過去5年這樣,未來2年也會是這樣嗎?未來5年呢?光ETF就有那麼多好比的,更別說其他更多的投資方式與技巧了。


你是所謂的左側投資還是右側投資?你是價值投資等價格便宜才買,還是追漲型的等價格突破高點才買。你是波段相對買低賣高,還是長期持有買進不賣的投資類型。以上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比才合理。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考慮人性與自身的需求,再厲害的方法,只要你執行不來,對你來說都沒有意義。再高的波段報酬率,只要在你達到目標前有可能功虧一簣,把前面賺的都賠回去,也沒有意義。


你真的該關注的,是你的投資績效是否能讓你在多年後達到你的財務目標。有沒有更安全的方式可以達成,或是在相似的風險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好的投資績效而你卻不知道。我認為該精進的是這個部分,而不是跟周遭甚至網路上的人比較過去的投資績效。






2025/9/3

為什麼台灣一直沒有取消汽車關稅?

 


最近關稅問題,又再次提到了汽車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保護了裕隆集團,但幾十年過去了,台灣還是無法完全自產汽車(主要卡在汽車引擎)。取消汽車關稅的聲音再起,也有人問,政黨輪替幾次了,為什麼不同的執政黨,都不會去取消汽車關稅呢?


我用GPT做了一下整理,內容與我的想法很接近,以下與大家分享。我覺得不同政黨的政府都不取消,主要是因為稅收。拿在手上的錢,誰會輕易放掉,取消這關稅,對整個產業或其他產業又能有甚麼好處?


首先,台灣目前對進口汽車有17.5%的關稅,另外還有貨物稅(視引擎排氣量不同,加徵25%至60%不等)。這套稅制確實在歷史上有「保護本地汽車產業」的意圖,特別是像裕隆這樣的本土汽車廠商。


但要說「汽車關稅是為了保護裕隆」,這個說法有點過時也有點簡化了。因為當初設關稅(1950-70年代)是為了培育整個本地汽車工業鏈,不只是裕隆,還有中華汽車、三陽、國瑞等。


現在的台灣車市,外國品牌市占超過70%,以2024年統計,像Toyota(國瑞製造)、Benz、BMW、Tesla,早就壓過本土品牌了。裕隆自己也早就轉型成代工、聯盟、投資控股型公司,不再是純粹靠國產車賣錢。


所以,現在汽車關稅的存在,比起保護裕隆,更像是稅收來源、平衡貿易逆差、兼顧產業鏈就業的一種綜合考量。


如果取消汽車關稅,會有哪些影響呢?可以分幾個層面看:


一、消費者受益:

進口車價格會明顯下降。以一台進口車售價150萬元來說,單是17.5%關稅就省下約26萬元,加上其他連帶的貨物稅降低,整體降幅可能達到15-20%。對消費者來說,買進口車門檻大幅降低,選擇更多。


二、國產車壓力大增:

像是國瑞代工的Toyota、CMC的中華汽車、裕隆集團的納智捷等,本地品牌會面臨更強烈的價格競爭。因為原本就以價格優勢打市場,關稅一拿掉,他們的定價優勢幾乎消失,市占率可能進一步被壓縮。


三、汽車產業鏈受衝擊:

台灣有一整套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像和大、東陽、帝寶等),這些供應商以國內外車廠為客戶。關稅取消,國產車縮水,連帶影響零件供應業者訂單,就業機會與投資也可能下滑。


有學者估計,台灣汽車零件相關從業人員大約有10萬人左右(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間接影響層面很廣。


四、政府稅收減少:

汽車進口關稅每年為台灣政府帶來數十億新台幣收入(約50-70億間,依市場波動),取消後要找其他稅收來補,或者面臨財政壓力。


小結一下,取消汽車關稅,短期內對消費者是好消息,但對國內汽車產業鏈和就業市場是不小的打擊。同時也可能加深對外國品牌的依賴,削弱本地的生產能量。政府如果要推動,必須同步推出配套,例如轉型升級、補助出口、鼓勵電動車研發等措施,否則衝擊會很大。


今天的台灣汽車關稅,其實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保護裕隆,而是整體產業、財政和市場結構的平衡手段。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要取消,政策設計上要非常小心,才能確保台灣不會因為一時便宜,而失去長遠的競爭力。


南韓過去也對進口車課很高的關稅和稅負(1990年代前後,關稅一度超過40%)。但從1995年加入WTO後,南韓開始逐步降低汽車關稅,到2004年基本降到8%以下。表面上看,應該是「進口車大爆發」對吧?但實際上:


南韓政府同時透過稅制、消費習慣等方式保護國內車廠(Hyundai、Kia)。進口車仍然要繳高額的「特殊消費稅」與「登錄稅」。國內有強烈的「支持國產」文化,開外國車有時會被視為炫富。


結果是,即使關稅降低了,韓國本地品牌仍維持超過80%的市佔率。進口車份額到2024年也只有大約**15-20%**左右(資料來源:韓國貿易協會KITA)。


南韓成功做到「關稅降了,但本地產業照樣撐住」,靠的是整套產業與文化防線,不是只靠關稅。


泰國走的路跟台灣想像的不一樣。他們在1990年代大力開放汽車市場,降低關稅到10%上下,並且積極吸引Toyota、Honda、Ford等外國車廠直接在泰國設廠。建立「出口導向」政策,讓泰國成為東南亞汽車生產基地。發展強大的汽車零組件供應鏈。


結果泰國成為全球第10大汽車生產國,年產量超過200萬輛(其中超過一半出口)。對泰國來說,開放不是單純進口變多,而是把外國廠商「拉進來」變成在地產業。如果台灣要取消汽車關稅,不只是「放進口車進來」這麼簡單,還要想:


怎麼讓國內零件、科技廠商升級,搭上電動車、智慧車趨勢?有沒有可能像泰國一樣,吸引Tesla、BYD、Volkswagen直接在台灣設廠?稅制、勞動法規、土地供應,要不要同步優化?否則單純取消關稅,很容易落入消費市場被外國品牌吃掉,本地產業卻萎縮的惡性循環。


整體來說,「取消汽車關稅」這件事,影響範圍非常大,必須用產業政策+財政配套+文化推動一起處理,才有機會達到雙贏,不然只會變成「大家買得爽,產業倒得快」。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政府官員,取消關稅要處理這麼多事情,你還會想要取消關稅嗎?






2025/8/13

你的方法能不能長期的成功?

 


今天又再次看到了老高與小茉的一個影片叫『這是一支需要反覆觀看的影片』,這個影片在分享一本書叫《7個習慣》,這算是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


影片裡提到,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成功學的書,與大戰之後的書很不同。戰後的書比較多偏向於教技巧的,這種像是攻略型的書,比較沒有長期效應,追求立即見效。他舉例大家外語學不好,是因為學校教的是考試的攻略,並不代表你真的學會了外語。


在一戰前的成功學書籍,比較著重在人格的培養,短期效果很難見到,但長期效果是比較不錯的。而《7個習慣》這本書的作者認為,只有能帶來長期的可持續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學。


書中追求的是成功的人生,或是人的成功,而不應該是短暫的,或是某一方面的成功。成功絕對不是賺很多的錢,而應該是全方位的成功。不僅要賺很多的錢,而且要有社會地位、健康的身體、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要有智慧,這些都有才叫成功的人生。


成功是一種習慣,不是能一下子就完成的技巧。所以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快速成功的書,而是讓你能從本質上成為成功的人的書。書中就介紹了7個成為成功人士的7個習慣。


分別是:第一、積極主動 Be proactive;第二、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第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第四、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第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第六、統合綜效Synergize;第七、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對於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Youtube搜尋影片。但我今天主要要分享的不是這本書,也不是如何成功,而是這個成功人生的精神,也讓我聯想到投資上的成功。


我相信不少人聽過很多投資的方法、技巧與商品,主要目的就是要用錢賺錢,至於要用多少時間賺到多少錢,各有各的追求。但我覺得投資的核心也跟這本書的主旨一樣,你有沒有養成成功的幾個好習慣。


我們或許可以在網路上或訪間課堂上學到短期有成效的技巧或攻略,但這方法能不能長期使用並持續帶來成功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我能不能也長期不偏差的使用這個方法。


就以指數化投資方式為例,投資的方式與技巧非常容易,長期投資是核心觀念,但短期內可能無法立即看到成效。要能長期執行這樣的方法,除了擁有這些知識以外,還要把這些觀念內化成一種想都不用多想的習慣,並不容易。


再拿理財來說,理財不只是投資,還包含有意義的消費、生活儲蓄、保障、稅務、傳承等面向。即使知道要省錢、要存錢、要投資、要有基本保險等等觀念,我有辦法實際身體力行嗎?


這些又以儲蓄與消費習慣最難以培養,因為這不只是一個生活習慣,更是牽涉到人生價值觀。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我的人生比較重視甚麼,我覺得應該把錢用在哪裡才合理,應該要為了存錢而犧牲享樂嗎?這些都會影響每一次的消費行為。


所以,投資理財到底能不能長期的成功,重點並不是你學到的技巧有多好,讓你快速地達成了某個目標,而是自己本身長期的習慣與價值觀,與你所期望的成功能不能匹配,能不能長期的、持續的進行。






2025/7/16

企業的債信可能不像評等顯示的那麼差

 



有些財務很健全的大企業,明明不缺資金,帳上現金數百、上千億美元,卻還是要發債募資,為的可能只是要利用債務來更有效率的運用資金與節稅。


許多知名企業的債信評等只有BBB+,並非是因為他們的還債能力有疑慮,或是財務狀況不夠好,很可能是企業刻意為之。以下是債信評等的評估方式與指標參考。


公司債的信用評等(Corporate Bond Credit Rating)是衡量發行公司償還債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信用評等不僅影響公司發行債券的成本(利率),也影響投資人對該公司債務的信心。以下是評估公司債信用評等的關鍵要素:


1. 信用評等機構與評等等級

主要的信用評等機構包括:

  • 標普(S&P, Standard & Poor’s)
  • 穆迪(Moody’s)
  • 惠譽(Fitch Ratings)


這些機構根據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經營能力及外部環境來給予信用評級,主要分為:

  • 投資級(Investment Grade):AAA(最高)到BBB-(S&P、Fitch)或Baa3(Moody’s),表示違約風險較低。
  • 非投資級/垃圾級(Speculative/High-Yield or Junk Bonds):BB+(S&P、Fitch)或Ba1(Moody’s)以下,風險較高,通常需要提供較高利率來吸引投資人。

 


2. 主要評估指標

信用評等機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估公司債的信用風險:


(1) 財務指標


這些指標反映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和償債能力

  • 利息保障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 = EBIT / 利息支出
    • 高於3倍較安全,低於1.5倍則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 負債比率(Debt-to-Equity, D/E Ratio) = 總負債 / 股東權益
    • D/E較低表示財務槓桿較低,風險較小。
  • 營運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 OCF)
    • 是否能夠穩定產生現金流來支持債務償還。
  • 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FCF) = 營運現金流 - 資本支出
    • 若為正值,表示公司有足夠資金應對債務;若為負值,可能需要透過舉債或增資籌資。


(2) 營運與市場風險

  • 產業環境:所屬行業的成長性、競爭壓力、景氣循環等。
  • 市場地位: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市場份額、品牌價值等。
  • 業務多元化:單一產品或單一市場風險較高,而多元化業務能降低風險。
  • 管理層與治理:經營團隊是否穩定,財務策略是否審慎。


(3) 外部環境因素

  • 整體經濟環境:利率、通膨、匯率變動等影響企業償債能力。
  • 政府與法規:政策變動可能影響企業的運營,例如監管規範、稅收政策等。
  • 信用市場狀況:流動性緊縮時,企業可能更難籌資,增加財務壓力。

 


3. 企業信用評等的影響

  • 對發行公司影響:
    • 評等較高 → 可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
    • 評等較低 → 可能導致發債成本升高,甚至無法獲得市場認可。
  • 對投資人的影響:
    • 高評等債券(AAA 至 BBB-) → 適合保守型投資者,違約風險低但利率較低。
    • 低評等債券(BB+ 以下) → 適合風險承受能力高的投資者,利率較高但違約風險大。

 

4. 如何運用信用評等進行投資決策?

  • 資產配置:保守型投資者可選擇投資級債券,而成長型投資者可適度納入高收益債券。
  • 評等變動追蹤:信用評等下降可能意味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應關注是否要調整投資組合。
  • 搭配其他分析工具:信用評等僅是一部分,應結合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與市場情緒評估。





2025/7/9

你會期望回到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嗎?

 


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不時會聽到有人說,真希望可以回到過去那個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然後就開始聊起以前學生時期發生了那些趣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相同的經驗與想法。


你也會懷念、想回到以前的學生生活嗎?說真的,我不會。


大概回想一下以前的學生生活,雖然沒有經濟壓力,同學相處間也比較少勾心鬥角,甚至寒暑假還可以好好的放鬆兩三個月。但每天都需要念書寫功課,很多人還要補習,尤其國中後很常睡眠不足,壓力來自課業上的要求。


上班族有上班族的壓力,學生有學生的壓力,我覺得彼此不容易比較與選擇。從國小開始,每天都要學習新的事物,一路到國、高中,被要求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每天都有新的內容要學習要考試。說真的,我覺得一點也不輕鬆。


出社會工作後,需要學習工作上要用的技能與專業知識,但這個學習通常只需要一段時間,就可以運用好一陣子。工作上更需要的是輸出,以現有知識、經驗、人脈關係,思考出一個對工作有幫助的方法,然後做出實質貢獻,或至少聽從主管指揮調度,將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好。


工作上必須要學的東西,通常也較專一專精,與現有在做的事情比較相關,雖然也有必須要做好不能犯錯的壓力,但經過一段時間適應練習,應該也都能上手。想像,在學校需要唸完幾本課本,之後3年都是考同一個範圍,是不是後來會越來越高分,越來越輕鬆。


排除家裡不會給課業考試壓力的人,大家在說的沒有壓力的學生生活,我認為大概僅限於大學時期,只要能順利畢業拿到大學文憑就好了的人。過去多數人會說的,考上大學就可以快樂玩四年,大學必修三大學分是愛情、課業、社團,但我相信很多人的課業都是能混畢業就好了,重點是可以自由自在開心的玩。


你會想回到國高中時期嗎?或許那時候有令你懷念的同學與情竇初開的感情,但若再考慮到要回到每天補習念書,晚上12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每個禮拜都有考試的日子,你真的還會想回去那個學生生活嗎?


學生時期沒甚麼時間上的自由,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滿滿的,財務上也不太自由,家裡會給額外零用錢的不多,通常就是給個當天的伙食交通費用而已。你想要多買個甚麼東西,參加個需要費用的活動,都不太容易。


反倒是在出社會工作後,在結婚組織家庭與生小孩前,時間與金錢都比學生時期變的更寬裕了。下班後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運用,有收入後可以自己決定要買甚麼吃甚麼,週末想參加聚餐或學習才藝活動,都有時間與財力可以達成。我反倒覺得這段時間才是最令人想重溫的一段時光。


沒錯,工作上也需要繼續學習,但相較於學生時期,我認為相對比較輕鬆一些,彈性也比較大,而且大多是能立即學以致用。而且你的學習是可以看的到實際的回饋,表現傑出,是可能會反映在薪資與職等上,不是僅是拿到一張獎狀。


以前可能剛入社會,不適應職場環境的競爭與要求,會想回到學生時期的歡樂時光。就業一段時間後,或許就覺得出社會工作其實也不錯。現在再回頭看看國、高中生的念書生活,我可是一點也不想再一次回去那個生活。


年代距離太久,難以想像嗎?試試看再去念一個研究所,或是考幾張證照或參加高普考看看,或許馬上就能體會了。




2025/6/18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投資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文章內容我簡短節錄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投資賺錢實在太簡單了!於是你開始小幅追加投資,想沿用這個方法繼續賺到更多錢,結果卻發現它居然不靈驗了,「該漲」時總出現「虧損」,但你不放棄,因為始終相信它能賺錢。


於是你開始追加投資,但它還是接著虧,直到相同事情反覆出現,你終於發現之前是自己錯了,只不過市場用「錯誤的答案」讓你產生幻覺罷了。所以很多人無法靠投資賺錢,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很難跨過這個陷阱。


筆者一直建議初學者「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就是怕大家陷入自己的投資陷阱,賺小錢虧大錢,最後身陷絕望低谷。因此對於投資,我們要做的不是一知半解地全盤押注,而是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投入,透過實踐不斷總結提煉,提升自己的投資認知,相信最終一定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持續獲利。


在實際投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兩類人:一是「專情的笨蛋」,他們常常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某種投資方法或某類投資標的上;另一類是「花心的聰明人」,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法和機會,並進行淺嘗輒止的投資。最後結果往往是「專情的笨蛋」贏得收益,並認為自己要學的還很多;而「花心的聰明人」出現虧損,並宣稱這個投資方法不值得嘗試。


說白了,因為「笨蛋」喜歡偷懶,避開那些不懂的領域,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多了,成功的機率自然大;而「聰明人」因為太過勤奮,太過急於求成,滿腦子想的都是「哪裡有機會」、「哪裡能薅羊毛4」,所以依賴市場走勢,一旦市場不好,錯過機會,收益自然不高。


所以在投資實戰中,我們要多當「笨蛋」,少當「聰明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裡,投資自己看得懂的領域。』


以上僅節錄一部分內容,文章裡還有提到建構交易系統,建構能具體投資的一套交易策略。例如定期定額投資就是一種簡單的交易策略;再例如網格化交易3就是一種「在一定區間內,漲了就賣,跌了就買」的交易策略。投資方式這部分就不進一步討論。


開頭寫到的投資經歷跟我過去一開始投資股市的時候很像,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運氣好小賺了一點點錢,就覺得這個方式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感覺投資賺錢相當容易。


然後開始放大投資金額,繼續沿用原本的方式進行投資/投機,慢慢發現這個方式不靈了。於是開始學習其他方法,不只擴大廣度,也增加深度。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財報分析都嘗試看看,或許是所學不精,這些方法都沒有讓我實際有所獲利,而且多方使用後讓我越來越困惑,總覺得這些方法的侷限與不確定性還滿多的。


最後我捨棄了想要在短時間靠股市大筆獲利翻身的期望,改以長期累積資產的心態,將資金長期且分散的投入股票與債券市場,並將時間與專注力投入到其他領域,捨棄在股市短進短出的方法,才逐漸看到明顯的獲利與資產的成長。


文中有一句話提到,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過去也不時聽到有人會說投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自己舒服的投資方式。我想部分認同這種說法,另一部分也想提醒。


在股票市場冒著損失本金的風險投入資金,相信大家為的不是求一個舒服而已,目的應該幾乎都是為了想要賺錢(除非錢很多,只是把股市當賭場或娛樂,或只求一個參與感),所以不管這個方式舒不舒服,前提應該都是先要能真的帶來獲利,才來考慮感受吧。


有些人因為不深入了解投資股市的意涵,又害怕虧損,所以買進股票後只敢短期持有,每天都要觀察股價變化,深怕一不注意就變成虧損,有獲利又怕獲利回吐,抱沒幾天就趕緊賣掉,想將幾千塊、一兩萬塊的獲利落袋為安。


這個因為心理因素,能讓自己感到安全與舒服的方法,常常賺小虧大,根本就無法獲得多大的利益,真的是一個好方法嗎?投資真的只求自己感到舒服就好嗎?投資舒不舒服,不完全只是技術與方法,更多的因素是因為對股市投資的期待與認知。投資心態與目標上的轉變,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對同一個方式產生不同的感受。


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採用的投資方式有多簡單、多容易、多聰明、多高竿、或是讓你覺得多安心,先不論方法對或錯,只要無法讓我賺錢,無法讓我累積財富,都是一種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方法,我想你應該也會認同吧。



2025/5/7

價格波動度等同於風險程度嗎?

 


最近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個『存金融股非常低能』的影片,裡面有幾句話,個人不太能認同,一個是銀行的負債是93%,你怎麼會覺得這種公司很穩(它的產業性質本來就是那樣)?


另一個因為它不會倒,所以金融業從業人員不會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這個就讓身邊的金融從業人員不開心了,他們相信他們的工作時數與壓力絕對比教授高出許多。


不過我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該影片的內容,而是他在其他影片提到,價格波動度等同於風險值,波動度低代表風險低,這個是所謂的β值。我對於這一點有了一點疑惑β,為什麼波動度高的東西就表示風險也高?


於是我搜尋了一下相關文章,首先是先看到一段說明:『波動率或波動性(英文volatility)是對某一特定時期內資產價格變化幅度的統計。 它是評估資產風險程度的一種通用方式。波動率越高,與該資產相關的風險就越大。 波動市場的特點是價格變化節奏極快,交易量較大,市場出現意外重大價格變動的可能性升高。 另一方面,波動率較低的市場往往趨於穩定,並且價格波動較小。』。


然後下一個連結是來自股感的文章,標題是『高波動代表高風險?價值投資的風險定義跟你想得不一樣』。文章內容滿長的,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詳讀,我擷取部分內容如下:


學術界觀點 — 從經驗主義入手,從大量的歷史數據中發現一個大致規律:風險高 (這裡仍然理解為受損失的可能性高) 的資產,一般其價格走勢的波動就會比較大。


於是他們給風險找了一個代理,叫波動,波動大的風險就高,波動小的風險就低;而波動本身又有個代理,叫標準差。接著他們又把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而按照現代組合管理的說法,非系統性風險 (又叫公司特定風險,比如賣豬毛的怕豬瘟帶來的股價波動) 是完全可以被充分的多樣化給消弭掉的,所以在他們的眼裡風險就只有系統性風險,而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被做掉的。


所以從現代組合管理的角度出發,風險就變成了無法被多樣化掉的系統性風險,他們取名叫做 β (beta) 。白話來說: β 就是資產的價格之於大盤價格的敏感度。貝塔小於 1,則資產價格波動小於大盤波動;貝塔大於 1,則資產價格波動大於大盤波動。


首先說說標準差,這個肯定不可靠。比如有 A、B 兩個股票,A 的股價過去六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價格分別為 1、2、3、4、5、6,而 B 股價為 2、1、2、1、2、1 。結果一分析,A 的標準差遠大於 B,於是得出結論,A 比 B 的風險要大。A 股票六年以來穩穩地上漲 500%,而 B 股票六年穩穩地被腰斬,結果 A 比 B 風險要大?


金融理論的一個前設『風險 = 波動』。他們認為波動越大,預期收益也應該越大,不然此組合就不在效率前緣 (efficient frontier) 上,而不在效率前緣上的奇葩我們是不考慮的。這就會進一步討論到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 ,衡量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水平了。


這篇文章的最後,有一段對於風險偏好的解釋比較白話。風險偏好簡單點說可以切成兩半,一是承受風險的意願,二是承受風險的能力。意願和能力只要和諧一致一般就沒什麼大問題:比如你有萬貫家財,那你當然可以時不時地梭點期貨期權來陶冶情操;或者你雖然家徒四壁,但是卻不作不浪不放蕩,那最多就是個節衣縮食,不大會遭什麼滅頂之災。


所以,我們的風險偏好是否與金融理論裡的夏普比率有直接關係呢?


再下一個連結是『投資標的波動算是風險嗎?過來人當頭棒喝:「這件事」才是最大風險』,這是來自Smart自學網轉載『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的文章,這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好。我節錄部分內文:


但對長期投資的個人來說,波動不是大問題,反而是長期的投資報酬率才是問題。『長期投資報酬率過低』才是個人風險。換句話說,你不應該把個人的「風險」定義為波動,『長期投資報酬率過低』才是。


舉例來說,30年後,你投資的標的報酬率如果是8%,資產已經成長10倍了;而如果你投資在6%的標的,只會成長5.7倍。萬一在退休前遇到世紀大崩盤,資產跌掉50%不就麻煩大了?


投報是8%的情況下資產變10倍,再腰斬以後變5倍;而投報是6%時資產變5.7倍,腰斬後變2.85倍。這2個哪個風險大,就算後者因為波動低只跌30%,是不是還是投報高的好很多。


「波動」對大基金、短期投資人來說是風險,但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則不是。長期投資人應該看重的是「投資報酬率」,愈高愈能累積資產。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上面講的適用於「只進不出」,因為不賣出,所以不用理會波動,只要長期來講報酬率好就好,所以如果近期有計畫花費,像是買房換車之類的,可以保留一筆低波動的項目,視時程而定,低於1年的建議直接用定存來規畫。


像基金經理人,如果下跌了投資人就想撤資了,你就很可能會被迫賣出股票。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得回到他們那種思考模式,波動會是需要考慮的風險。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長期投資不需要考慮波動,「報酬率不足」才是你最大的風險。


所以,價格波動高就代表投資風險高嗎?如果跳出金融學理角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方式。




2025/4/22

百年期零息債券算不算倒債?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是先把未來的配息先折讓給投資人了。


舉例來說,用40美元買入票面價值100美元的20年期零息債券,持有期間價格雖然會隨著殖利率有漲有跌,但是當20年期滿後,就可以拿回100美元。這樣的年化殖利率為4.69%,只是未來20年的利息直接反映在價差上。


但同樣的情況,將天期變成100年,年化殖利率就變成0.92%了。也就是現在借40元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承諾在100年以後會還給你100元,這100年期間的配息率就是0.92%,實際每年的配息概念是0.6元,只是提前一次性都給投資人了。


殖利率0.92%代表甚麼意思?這個殖利率比台灣的央行宣告利率還低,比通膨低更多。如果真的購買這種百年期折價零息債券,等於我們把錢放在美國政府貶值,以3%的通膨率計算,100年後的100元等值於現在的5.2元,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40元。


假設現在折扣價低到20元,換算殖利率是1.62%,還是比溫和通貨膨脹率低,這筆投資同樣是貶值收場。而且美國政府今年要到期的9.2兆美元,如果要以20:100的比例兌換,那美國政府需要再印出46兆的債券,100年後就真的還得出來?


發行折價長天期債券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個長達100年期的債券只能解決美國目前的燃眉之急,對投資人來說也是相當不利的,願意接受的人應該很少。只有在美國央行宣告利率再回到接近零利率的時候,這筆債券的價格才會上漲到有額外的獲利空間。




2025/4/14

32%稅率背後的真成本:川普的「友善」政策誰買單?

 


川普上週公佈的對等關稅,表面上是說很仁慈給各國打對折,如考量關稅、匯率操縱、補貼等因素,台灣被宣稱的實際關稅稅率是64%,折扣後要被課徵的對等關稅是32%。但實際上這真的是一個仁慈的舉動嗎?


有人發現,川普計算關稅的方式,很可能是以及粗糙的手法,將兩國貿易差額729.2億美元,除以台灣對美出口額1162.2億美元,而簡單得到64%。對等關稅32%,看起來就是要台灣將一半的錢還給美國。


實際算一下,1162.2億美元的32%約為372億,如果是全面無差別的課徵32%關稅,這些出口額就會在美國被收走372億,這筆錢理應會部分由出口商負擔,部分由進口商負擔,然後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出口商的利潤都降低了。


先補充一個資料,依據財政部網站的說明,進出口額的計價基礎,出口貨品是以離岸價格 (F.O.B.) 計算,進口貨品是以起岸價格 (C.I.F.) 計算。


1162.2億元是出口貨品的價格,並非是出口貨品的企業獲利。台灣以代工為主,毛利率很差,假設樂觀高估以整體平均有10%毛利來計算(實際上傳統產業的毛利僅有3%至4%),台灣廠商實際獲利僅有116.2億美元。


依照川普的說法,我很仁慈的只跟你回收一半的錢,但事實上,關稅所收的錢遠超過進出口廠商的獲利。如關稅不變,出口商寧願不出貨,或選擇倒閉,也不會做勢必虧損的生意。


假設進出口商同意關稅各負擔一半,則台灣廠商在出口貨品到美國時,會需要整體支付186億,比前面樂觀估計的獲利還要高出近70億美元,之後出口商勢必要抬高售價也降低毛利,否則這筆交易就是虧損收場。


而美國的進口商也勢必將這186億關稅部分吸收,降低毛利率,也部分提高批發與零售價,將關稅轉嫁給消費者,造成物價上漲。而美國政府所收到的372億關稅是毫無成本的淨收入。


出口商因為關稅而提高價格,又會進一步導致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增加,如進口額沒有增加,貿易差額繼續擴大,可能又要有進一步的關稅調整。


較簡單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美國貨品的進口額,讓貿易差額減少,以求能降低關稅。但消費市場是很現實的,品質差不多的東西,比較貴的就是比較難賣。


與其期待高人工成本的美商主動降低商品價格,不如台灣政府直接調降關稅,讓進口商可以調低市場售價,提高競爭力。商品賣得出去,才可能提高進貨量,增加貨品進口額。


台灣政府的稅收是來自企業的獲利,如出口商的毛利降低了,政府的稅收也就減少了。在對美關稅降低減少關稅收入,與出口商毛利降低減少營所稅收入的疊加影響下,政府的稅收將可能會大大受影響。


美國進口商在多繳了關稅的同時,勢必也要調高零售價格,對民眾的荷包是一大影響,也會導致通貨膨脹更嚴重。進口商的毛利與營利降低,也影響美國政府的稅收。但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卻是紮紮實實的淨收入,等於是所有國家與人民都向美國政府繳稅了。





2025/4/10

猜不到政策、掌握得了紀律:投資者該記住的事

 


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影響全球貿易與股市,自上週三美股暴跌至昨晚,S&P 500下跌超過12%,特斯拉下跌超過20%。台股從禮拜一起也連續下跌3天,跌幅超過18%,經歷了一次大盤下跌超過2千點的歷史紀錄,0050從今年高點下跌29%,令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


然而在昨晚美國突然宣布對等關稅暫停90天,除中國以外的各國,僅實施10%的對等關稅,全球股市立即暴漲。S&P 500一天上漲9.5%,TSLA上漲22.7%,VTI上漲超過10%,台股期貨夜盤也亮燈漲停,這週以來的跌幅大幅收斂,相信開盤時也會紅通通。


如此瘋狂的一週,全憑美國總統的一個政策與突然的改變,造成全世界的股市動盪。這一個禮拜的時間(其實台股只有3天),已經讓不少使用槓桿與期貨/選擇權操作的人離開市場了,當然也有人陸續的加碼投入股市。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提醒如果有規劃要做動態再平衡的人,調整的時間到了。有跟著做的人,恭喜你,昨天有在低檔加碼到。沒有做的人也別在意,這幾天就是看了一場戲,跌幅已經大幅度縮小了。


這個禮拜應該有許多人很嘔,提前賣股或斷頭出場的人,肯定對昨晚的政策改變與股市大漲很不是滋味。這幾天沒有加碼到的人,應該也會很嘔,在難得大跌可以加碼的機會錯過了。


以下幾點想法分享:


這幾天有加碼的人未必對,沒加碼的人也未必可惜,因為沒幾人猜的到美國關稅政策會在執行當天突然做改變,我們也不知道下禮拜會不會繼續下跌。最可惜的是自己決定離開市場,或因為槓桿操作被迫離開市場的人。


這種政策面的突然改變,投資人無法從K線技術線型上看出來,習慣做技術面操作的人,這禮拜可能很容易被兩面打臉。大跌的時候來不及賣,確定空方走勢賣掉之後又大漲回來,接下來要怎麼操作?


若昨天做了動態再平衡,確實加碼的這一筆有因為昨晚的政策改變而賺到一波,但相對於整體資金而言,這筆加碼的比例還是很小,對於整體資產影響不大。以這次下跌的幅度來算,如果股市又重啟多頭走勢,這次漲跌的貢獻也不高。若用在40%以上的回檔,有機會執行2至3次,動態再平衡的感受會比較深。


怨恨沒有在這幾天大筆加碼的人,先不要覺得可惜,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料到美股會突然大漲。如果沒有固定紀律在投資的人,即使是抱持長期投資者,也很可能因為幾天的大跌與媒體的輿論,判斷認為要先出場躲避風暴。更別說習慣ALL-IN的人,若沒有持有債券,根本沒有資金可以加碼。


最後,別因此就以為風暴過了,股市重回多頭行列,美中的問題還在,後面還會突然出甚麼政策我們猜不到。


猜不到就不要猜了,做好股債配置,長期持有,有資金持續買進,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真的很想趁低加碼的,就執行動態再平衡,遇有難得的大跌就賣一點債券去買股票,將股債比例調整回設定值。


投資,如此而已!




2025/4/2

從財務自由到負債:金融高管的期貨豪賭教訓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個案例,他本身是在金融業工作,在早上進公司的時候,看到一位年約50歲的女經理要辦理退休。因為他的先生也是金融業的高層,應該是因為錢賺夠了,不需要這麼辛苦工作了,所以選擇退休。


幾天後才聽說,那位女副理似乎是因為負債太多才選擇退休。負債還退休不賺錢?


原來是這位女經理在年初的時候做期貨賠錢,然後借錢繼續凹,最後甚至跟地下錢莊借錢,就是不願意認賠停損。最後欠下了3千萬,而且因為做期貨大賠錢後又與先生離婚,退休只是為了提前拿到退休金,可以拿到一筆錢來償還地下錢莊的負債。


據說這對金融高管夫妻的年收入應有500萬以上,老公家裡還有經營事業,財務方面應該相當有實力,最後卻搞到負債離婚。女經理在公司的表現很好,還有繼續爬升的機會,可惜因為一次期貨市場的豪賭與不認輸,賠上了自己的人生與家庭。


明明有比多數人還要好的優勢,卻因為不肯認錯認賠,想要賺更多,卻賠上更多與自己的人生。或許他有必須這麼做的理由,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停損說的容易,當自己身處其中,實際要做到卻相當困難。即使是金融從業人員,其中的風險想必比一般人更清楚,依然是無法避免。


貪心,常常是在股市虧錢的主因之一。想要在短時間致富,改變生活,想要在幾次的投資中獲得豐厚的獲利,嘗試用更高槓桿與更冒險的方法進行投資,卻可能收到完全相法的結果。


無法接受現實,也是另一個虧錢的主因。當投資的公司股價持續下跌,你並不知道下跌的原因,甚至連投資這家公司的原因也不清楚,只是因為帳面上的虧損就捨不得認賠出售股票,最後可能是越虧越多。


不甘願,更加重損失的擴大。以這則案例為例,不想接受投資失敗的結果,不甘願之前賺的錢全都賠進去,於是借錢找來更多資金想加碼攤平,希望最後幸運之神可以眷顧自己,讓帳面上的虧損可以逆轉勝,但同時也冒著萬劫不復的巨大風險。


想在長期發展的股市投資賺錢可以很簡單,需要毅力與耐心,只是大多數人都想把股市當作賭場與提款機,只想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大的財富。


很多人會跟朋友說自己有在玩股票,只是現實是,不知道是你在玩股票,還是股票在玩你。




2025/2/26

 


最近看到不少人拿2024年的0050績效來證明市值型ETF比高股息ETF好,我們先不論市值型ETF是否一定比高股息ETF好,但僅用一年的績效表現就來論述哪一種ETF比較好,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我們以市值型ETF的代表0050與過去兩年表現優異的00915當作高股息ETF做比較,採用YP-Finance的資料為基準,表1顯示,在2024年的表現中,0050以49.25%的總報酬,勝過00915的23.19%,在2024年的表現裡,市值型的ETF優於高股息ETF。




但我再往前看一年,表2顯示,只看2023年的單年報酬表現,就會發現00915以61.56%的總報酬,大勝0050的26.88%。換句話說,2024年初的時候,會有一批人拿這一年的數據來反證,誰說市值型ETF的績效表現一定會比高股息ETF好。



若我把這兩年的績效合在一起統計,表3顯示,00915的兩年總績效99.03%,還是比0050的88.6%好。如此,我可以大膽的說,高股息ETF的表現,可以勝過市值型ETF嗎?



我換一檔表現同樣優異,發行時間更久的00713來做比較。表4顯示,統計2022年初至2024年底這3年的整體績效,00713這檔高息低波的高股息ETF整體表現以57.7%勝過0050的48.11%。




3年的統計時間足以當作績效表現參考了嗎?我再把時間拉長一點,表5顯示,統計2020年初至2024年底這5年的績效表現,可以看到0050以總報酬率136.57%些微勝過00713的134.91%,年化報酬率僅差距0.16%。




若再拉長時間到7年,表6顯示,0050就以200.8%的總報酬率勝過00713的175.58%,年化報酬率多了1.46%。




以上各項數據顯示,若只比較一兩年期間的報酬數據,不同類型的ETF都有可能表現出色,勝過其他種類的ETF。但若比較時間拉長到5年以上,可能就僅剩少數幾種ETF的總報酬可以長期勝出。


如果你的投資期限目標只有一兩年,不管是市值型、高股息型、單一國家型、特定產業型的ETF都可能是好標的,只是你要有判斷選擇能力,當然還包含了ㄧ些運氣。如果你是要長期固定持有的標的,或許市值型ETF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同樣的道理,近幾年美債跌跌不休,股債雙跌屢見不鮮,也有不少人說資產配置沒有用了。


資產配置的表現要看的時間更長,如果只看3、5年的績效表現,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時候是單純100%持有股票比較好,有的時候是大量持有美債比較好。但若你以10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來看,股債配置還是有其優點與必要性。


股債配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而是分散風險與穩定資產波動。雖然在股債雙跌的時期,債券並沒有上漲來抵銷股價的下跌,但持有中期債券的下跌幅度,還是明顯比股票要低,對比100%只持有股票的人來說,股債配置還是降低了資產下跌幅度。







2024/12/25

你的一天有幾個小時?

 


昨晚睡不著,腦子裡開始想東想西,突然一個念頭上來。如果我在年老後重病癱在床上,沒有親人可以幫忙照顧,把屎把尿都只能靠看護,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只有1~2個小時,這時活著還有意義嗎?如果就這麼放棄治療死去,是不是也不會害怕?


後來想想覺得,有些重度殘疾人士,即使行動非常不便,甚至自行飲食都有困難,他們也都會努力的生存下去,重病臥床就失去生存意識,是不是太廢了點?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還有1~2個小時,是不是也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一點時間呢?


這1~2個小時可以做些甚麼呢?好好看看窗外欣賞大自然,或是找人聊天,滑滑平板上上網也好。又或是,該做些甚麼來讓自己剩餘的時間能更有價值,寫寫文章或錄音錄影,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勵其他對生命失去期待的人?


若每天只有1個小時可以做些事情,一年總共就只有365個小時,看似還不少,其實換算下來也只有15天又5個小時。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個時間計算法,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約82年,若換算成天數其實只有3萬天,如果每過一天就塗掉一格,你會生活的很有感。


扣除掉22歲大學畢業前與75歲後可能比較多生病無法自主自理的時間,真正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只有53年,也就是19345天。若再扣掉每天的睡覺8小時、吃飯洗澡通勤約4小時,實際時間只有9672天。而這些時間,一般人每週平均有5天需要工作9小時(含午餐時間),扣除後只剩7081天,我們可以自我掌控的時間大約是19.4年,或是約17萬個小時。


想著想著,突然意識到,現在身體健康的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每天扣除睡覺、吃飯、通勤、洗澡、完成家務與上班工作的時間,平日自己能實際掌握的時間只有約2~3個小時,只有假日可以多到12小時。如果有小孩,或是需要照顧生病的親人,時間肯定更少,這情況是不是跟一開始臥病在床,只有1~2個小時意志清醒的情形很像?


我們在就學時期,大部分的時間會忙於學校作業與考試,工作時期會忙於工作,好不容易退休後,有的人可能還要幫忙帶小孩,或是忙著跑醫院,更多人是不知道要做甚麼,可能整天就在螢幕前看劇打發時間,究竟有多少時間是真的可以用來做有意義的事情,或是往自己的夢想前進。


就學工作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可以早點獲得足夠的被動收入,早點離開職場去做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事情,當然是最好。但若可以提早開始做喜歡的事情,把時間好好運用在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就不需要將人生切成兩段,工作與興趣可以同時進行。


現在的你,每天有幾個小時可以真的自行運用?而你都會用來做甚麼呢?





2024/12/18

為什麼公司要繳營業稅

 


有在經營公司行號或是在公司擔任會計相關工作的人,應該都知道營業稅,每兩個月就要向國稅局申報營業稅,但或許有些人對於營業稅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把營業稅誤當成營所稅,所以這篇要簡單解釋一下甚麼是營業稅。


營業稅並非公司行號營業時要繳給政府的稅,它其實是政府向消費者收取的消費稅。沒錯,你我花錢買東西都要繳稅,只是這筆稅不是由消費者自己繳,而是在消費的時候由販賣商品與服務的公司代收,再由他們統一繳交給政府。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商品售價其實已經包含了消費稅了。


為什麼消費也要繳稅?搜尋了多個國家的目的,有些是只針對特定商品課稅,為了引導消費方向,調整產品結構。有的是為了增加稅收,用於更多的公共照顧,所以有能力負擔高單價商品的人,所繳的稅就越高。台灣目前的消費稅(營業稅)是5%、日本10%、新加坡9%、馬來西亞在2018年調降為0%,而中國是改以增值稅取代消費稅。


由於消費行為每天都在發生,交易量大,要民眾每買一次東西就繳一次稅,這件事情太難實行。於是轉而透過統一發票制度,讓消費者先將稅金付給賣方,而賣方之後定期彙總向政府繳納營業稅,也就是消費者繳的消費稅。


很多人不清楚營業稅是代收代付的觀念,誤以為這是政府向公司收取的稅金,所以想辦法蒐集支出的發票,以圖降低公司要繳的營業稅。那為什麼蒐集消費發票就可以降低營業稅呢?


因為公司行號本身是賣方,也可以是買方,畢竟辦公室需要文具與生產器材,也需要購買原物料,在購買時同樣也繳了5%的消費稅。而在銷售物品時,也代收了其他消費者5%的消費稅,所以兩者相抵消,才是公司實際代收到的消費稅,每兩個月就以營業稅的方式申報繳納給政府。


台灣採消費地課稅原則,因此當我們從國外進口貨物進到台灣時,由於消費地在台灣境內,進口者也需要負擔營業稅。但外國賣方不會那麼佛心的幫台灣政府代收營業稅,所以進口貨物的營業稅會由台灣海關或快遞業者直接向進口者來收取。


而外銷貨物或勞務到國外,基於消費地在國外且政府鼓勵外銷的原因,其營業稅稅率為零,並且可以向國稅局申請進項稅額退稅,也就是說銷售商品或服務到國外,是不需要繳5%的營業稅的。這對從事外銷的公司行號來說,非常的有利。


總結,營業稅不是公司賺錢要繳的稅,那個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營業稅是公司代收代付的稅金,其本意是向消費者收的消費稅,其目的是增加國家稅收,讓越有能力消費的人繳更高的稅金。


創業者/公司經營者也不要誤會了,政府向企業收取兩筆稅金,營業稅只是公司向消費者代收的消費稅,統一繳納給政府,這筆錢跟公司獲利無關。公司有獲利要繳的是營所稅,不用刻意去想節省營業稅。但要記得,商品定價時需要將5%營業稅也計算進去。



2024/10/16

基金的績效也太糟了吧!

 


前一陣子收到網友的詢問,他說他一直不敢買股票,唯一的投資就是在銀行購買基金,理專在幾年前推薦了幾檔基金,但是績效一直都不好,帳面上都是虧錢,心裡很猶豫該不該出清賣掉。


收到私訊時,本來還想花點時間研究一下這幾檔基金的投資主題與持股標的,看了兩檔之後覺得很奇怪,注意到他的信託起始日,除了貝萊德永續能源之外,其他都是在2020年與2021年買進的。


如果我沒記錯,相較於現在,2020年8月還算是近幾年的股市低檔啊,即使有兩檔是2021年年初跟年中買進的,那時候算是短期的股市高檔,台股大盤在2022年有回檔了約30%左右,美股也回檔大約25%,但2022年10月之後都是大漲的,一路漲到2024年的6月,怎麼會持有到現在,帳面還是負的呢?


尤其其中一檔還是安聯AI人工智慧基金,過去兩年AI漲翻天了,怎麼這檔基金的帳面績效居然是-21.25%,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再查一下目前的持股明細,美國佔了81%,而且持股都是知名企業,譬如輝達、臉書、微軟、特斯拉、谷歌、蘋果、亞馬遜,怎麼可能虧這麼多?


明明台股與美股在過去幾年漲了非常多,但這些基金卻都是虧損的,透過MoneyDJ查詢安聯的其中一檔AI基金,看了一下他的報酬比較,不管是跟同類型的平均績效相比、同類型的排名、又或是同投資區域的排名,都是很落後的名次。




我對基金沒有太多研究,想不出來有甚麼原因可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即使基金有比較高的管理費與保管費,應該也不至於造成績效落後這麼多,會是基金經理人的選股操作造成的嗎?那他再之前的持股又是甚麼,導致績效大幅落後同類型基金與大盤呢?


網友詢問是否該認賠出清這些基金,據說虧損的金額滿大的。我實在是不敢給建議,我也無法對任何人的投資負責,但若是我,我會這樣思考。


2020年中之後的台股大盤至少漲了一倍以上,美股S&P500也漲了50%以上,納茲達克也漲了45%,但這幾檔基金經理人的操盤績效卻幾乎都是虧損的,甚至AI主題的基金還虧損到20%以上。


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光是無腦買0050持有到現在,不記配息都漲了70%以上,買VOO也漲了超過50%,這只證明了,這些基金操盤團隊的投資績效非常糟糕,不僅是報酬率比大盤低,甚至還虧損。


過去幾年多頭行情都可以操作成這樣了,我要如何相信繼續抱著,他們在未來幾年會創造更好的績效,將目前帳面上的虧損都賺回來。


我會寧願認賠這些沉默成本,將資金有效的運用在其他地方,就算不是改採用我常推薦的指數化投資,相信也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或是比這幾檔基金表現更好的標的。


這些錢如果在當時是拿去買一間房子,現在的房價漲幅少說都有30%了,這幾筆投資虧損真的是滿令人心痛,也感到頗不可思議的。




2024/10/8

00961 FT 臺灣永續高息 ETF

 


最近看到有一檔在募集的高股息ETF(目前已經發行),號稱是月配版的00878,引起我的好奇來了解一下這檔ETF。所以這篇會來基本介紹一下這檔ETF的選股邏輯與特性,也比較一下它與00878的差別。


00961 FT 臺灣永續高息 ETF 是檔由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推出的高股息 ETF,追蹤的指數是ICE 臺灣 ESG 高息指數,從上市櫃公司通過流通性篩選後,留下最多150檔個股,在經過一套篩選邏輯後,再依股利率選出30檔成分股。


00961的選股邏輯是先挑選過去12個月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大於零的企業,並依ROE排序篩選出至少70檔個股,然後依照股利率乘以市值,由大到小排序,再依股利率排序,選出 36 檔股票,優先納入成分股候選名單,再決定30檔成分股。


00961的成分股調整是在每年的5月與11月,5 月底前調整成分股時,會依個股最新公告股利調整成分股,準確取得高殖利率的個股。每年11月底前調整成分股,佈局高獲利成長與高股息潛力股,追求未來可能可以成長或能配出高息的個股,個股權重最高 10%


這個成分股的挑選邏輯其實與00919更像,5月選擇已經宣告股利的企業來挑選股息殖利率高的個股,年底的時候依據企業的EPS成長率來選成分股(00961是依據ROE的成長率)。而00878的主要選股邏輯是過去3年有穩定配息紀錄的公司,成分股調整的數量會比較少。


在同樣的ESG要求方面,00878要求的是ESG評鑑BB級以上,而00961僅排除Sustainalytics ESG 風險評分低於30分的股票,這兩者也是有些許不同。


我們再看一下這兩檔ETF選出來的成分股相似度有多高。00878的前十大成分股是聯發科、

聯詠、可成、聯電、國泰金、日月光、富邦金、廣達、光寶科、微星,00961的前十大成分股是聯發科、聯詠、瑞儀、長榮航、可成、京城銀、力成、玉山金、遠東新、大聯大,重複的部分只有3檔(聯發科、聯詠、可成),重疊性並不高。


經由上述的介紹與比較,號稱是00878月配版的00961,事實上在選股邏輯與前十大成分股的比較上,兩檔ETF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與其說00961是月配版的00878,倒不如說它是月配版的00919,只是多加了一點點ESG篩選條件。




2024/8/21

小時候會破壞規矩的人,長大後的收入會更高?

 



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段落寫到,小學時蔑視和破壞規則的指數和40年後的收入成正比,這項指標是除了受教育年數和智商外,對收入影響最大的因素。你認同嗎?


心理學期刊的一項調查表示,研究者用MAGRIP個性量表測量了當時小六學生們的智商、個性、成績與生活水準,比如你是否認為要坐學生應該做的事、你是否很努力很認真的做家庭作業等。


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叫『蔑視和破壞規則』,比如你是否和媽媽頂嘴過,40年後,研究者對這些人追蹤調查,透過回歸分析,研究者發現,這些人小學時蔑視和破壞規則的指數和40年後的收入成正比,這項指標是除了受教育年數和智商外,對收入影響最大的因素。


一般人都認為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更有出息,殊不知討人厭的壞小孩長大後也一樣可能賺到大錢,甚至賺更多。結果發現,在教育水準與工作背景等條件都相似的情況下,親和性越高,年收入越低,越隨和越賺不到錢,這種現象在男性身上更明顯。


在賺錢方面,親和的人並不占優勢,特別是那些脾氣好又熱心腸的暖男,為什麼呢?研究者猜測,這與他們的工作目的和重心有關。那些親和性低的人,會覺得賺錢更重要,親和的人收入少是因為他們更看人際關係,而脾氣不好的人收入高是因為他們把賺錢看作首要目標。


雖然人人好的性格傾向比偏高的人收入相對較低,但他們在人際交往等其他方面略勝一籌,親和性高的人生活滿意度更高、壓力水準更低、社交參與度更高、交友圈也更廣一些。


以上的研究結果你認同嗎?


我個人是部分認同,當然不是所有愛破壞規則的小孩,在長大後都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水準,但這類人確實是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成就,只不過我的解讀,除了他們更重視賺錢這因素外,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開創性』。


習慣服從的人,跟大部分人做的事情都一樣,得到接近平均值的結果也很正常。學生時期乖乖地念書,畢業後找份工作,學習能力強的有機會在大企業爭取一份職缺,能力較差的也能在中小企業謀得一個位置,服從上級命令,盡力的為企業完成分派的任務。


喜歡破壞規則的人,可能習慣於從規矩中找出漏洞,找到規則的不合理性,可能更具有批判性思考。不想跟大家一樣,勇於挑戰權威與慣例,在企業中可能是個問題人物,但也可能更勇於以破壞式創新,開創自己的事業。


許多成功的大企業,都是以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或更大膽的經營手法來獲取巨大的成功,墨守規則的人,很難突破重圍,超越擁有更多資源的大型企業。這個開創性,或許就是從小叛逆的性格所養成的。


如果你有小孩,當小孩經常質疑規則,提出挑戰,讓你覺得困擾,或許換個角度想想,在某個程度上,他可能是具有批判與開創能力的人,將來他的成就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身為父母或師長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到適合的方向,而非一昧的要他們乖乖聽話就好。




2024/7/24

你在等待美國降息嗎?

 


我相信不少人在期待美國降息的原因,是因為手上持有不少比例的美國長天期公債,過去兩年一直有美國FED降息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的期待,但預期的降息時間卻一直延後,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切可能降息的時間表,但這兩年的股票市場卻已經漲翻了。


如果你買債券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賺取降息時帶來的資本利得,相信過去這段時間應該持有的很煎熬,如果是抱持著長期領息的心態買進債券,我想降不降息對你應該就沒有多大影響,所以,你持有債券的目的到底是為了領利息,還是等待賺價差呢?


如果你目前手上都還沒有債券,我認為目前還是可以考慮買進債券,但要買甚麼樣的債券,看你的目的與心態是甚麼。


想做資產配置的人,隨時都可以買進中期債券,只要債券資產比例不是占太高,不需要特別定期定額慢慢買,這時候的公債殖利率也還算好的,甚至配置一點高評等公司債也是可以。


想賺價差的人,此時還是可以買進中長期公債,存續時間越長的債券,降息時的價格漲幅越高,但同樣波動也越大,到時還是要思考,要降息到甚麼程度才是要獲利了結的時候。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會真的降息,至少現在已經比前面已經買進的人少等了一兩年了。


想要穩定現金流的人,現在也是買債券的好時機,除了公債之外,公司債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此時的殖利率都還能有5%以上。想要長期持有穩定領利息的人,我會建議直接透過券商或銀行買直債,而非債券ETF,持有到期能拿回票面價格的保證,就不需要擔心持有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


若是剛開始想做投資的小資族,我會建議優先購買股票,暫時先不要考慮債券,債券的長期獲利並不高,通常僅能打敗通貨膨脹率,對於更需要資產增漲的小資族,股票會是較好的選擇,長期持有債券對小資族其實更不利。


我認為等你的投資資產來到100萬以後,在來開始配置債券資產,否則你很可能會對你的投資組合獲利相當無感。




2024/6/26

歲月流情

 


不知是不是年紀到了一定的歲數,就會開始回憶往事,有時腦子裡會突然想起學生時期,或某一段時間發生的某件事情,開心的難過的都有,但大多時候是想起過去做過的蠢事或後悔的事情。


但我並不會去想,如果當初我做了不同的選擇,現在的我會不會不一樣,因為不同的選擇必然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只是會更好或更壞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人生沒有後悔藥,如果做了不同的選擇,現在記憶中的經歷也都會不復存在,時間流逝,能走的路就只有一條。


最近很常聽一首張學友的舊歌,是一首1992年發行的粵語歌,叫『歲月流情』,或許是年紀到了,現在看著歌詞特別有感受,不知不覺的一直重複播放著。歌詞有兩段是這樣寫的。


『回望這半生,也許是場空

 年月已帶走,幾個秋與冬

 淚也倦了,夢也不斷轉眼逝去

 生命或許是場空


 月兒彎,光陰悄別去

 明日有那熱暖暖的豔陽

 一生有對或錯

 無聲的歲月漸流過』


回味過去的日子,好像沒有甚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也沒甚麼特別值得炫耀或高光時刻,也可能是記憶不好想不起來,回望過去半生,也許是場空,若繼續如此下去,生命或許也是場空。


夜晚月亮浮現,光陰也悄悄別去,隔天醒來仍會有溫暖的太陽,又是個充滿希望,全新的一天,最終一生無論有對或錯,歲月都是無聲的漸漸流過。


過去已來不及改變,未來掌握在現在,如果希望未來再回頭的時候,不要又是空白一片,現在就應該為自己做點甚麼,或甚至是為家人、為社會做點甚麼,最後回望這一生時,才不會又是一場空。


這又讓我聯想到了另一首張學友的歌,出自於1999年的粵語歌,叫『寂寞的男人』。看歌名可能會猜,這是一首單身男子在期待一段愛情的歌,但看歌詞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男人在回味過去,在留戀一個重要的人的肯定。


若把這個人的角色抽離,這首歌也可以是在唱一個在人生路途中迷路的人,可能是找不到人生目標,也或許是突然反省自己過去所追求的,到底有沒有意義。


歌詞裡的副歌寫到:


『仍然能擁有夢想跟前途

 仍然能擁有自尊跟自豪

 仍然明知許多女伴,一轉身會遇到

 為何感到這不算最好


 明明從不信天荒跟地老

 明明從不會後悔得不到

 明明從新掌握去做,我總可以做到

 為何今晚我不懂如何,告別煩惱』


一個人即使擁有了夢想與前途,或許早已功成名就,只要重新掌握去做就能做到,但還是有不滿足,有無法告別的煩惱。


或許人生中有轟轟烈烈的事情也未必都是好事,這代表人生也因此失去或錯過了甚麼,或是經歷了些心理壓力極大的事件。所以有人說,人生平平淡淡也是一種幸福,取決於你重視的是甚麼,人生對你的意義是甚麼。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不要渾渾噩噩的混過去,不管是去做轟轟烈烈的事情,還是去做能放鬆讓心裡平靜的事情,或去做點有紀念價值的事情,時間都在悄悄地流逝,希望將來在回望人生的時候,不要又是覺得一場空。


不要整天掛在YT看無謂的影片跟短影音了吧~


『歲月流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4F1H8Y_Io

『寂寞的男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mFYg61G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