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客座問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客座問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1/12

投資大賠要不要停損?

 



上個月有個朋友詢問意見,他在這兩年股市多頭時期投資虧了數百萬,目前帳上虧損還是很多,問我該怎麼辦。我看了他的持股後,建議他出清,並接著跟他介紹指數投資方法。


他的情況大致是這樣,手中持股有不少是不知名的公司,至少不是前50大權值股,而且很多都是融資持有,隨時有可能被追繳,台積電買在600多塊高點,也有海運股,投資標的大多是有十多年投資經驗的朋友提供/建議的。


基本上我不會對別人的持股提供任何意見,因為我現在對個股也很少研究,但因為這是認識的朋友,他的情況真的有點慘,總資產已賠掉6成以上,晚上都無法睡覺已經影響了健康,而且他還想繼續融資凹單,或聽朋友建議買0050反一來追空。


我覺得他的情況已到了嚴重失控的狀態,應該需要先拉住他,不要再繼續失血。雖然現在有可能是股市接近低點位置,但也不知道還會再跌多少,會先建議他出清持股,主因是因為他手上有很多融資部位,而且現在的投資心理狀態非常不健康,他無法接受存了十幾年的薪水就這麼賠光了。


或許你自己也面臨了很類似的狀態,或是你身邊有類似案例的朋友,你也想勸他停損,但他還是想繼續投入資金凹回來,覺得現在是股市低檔,只要撐過去就可以賺回來了。我有可能是錯的,真有可能最近就是台股最低檔的時候,但我想請他們先想想。


你不該讓沉默成本影響未來的決策。沉默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這是過去的決定所付出的成本,與未來的決策無關。你未來的投資方式或標的,跟你目前帳上的虧損幅度與標的並沒有關係。


你該做的是,先忽略目前的情況,先想想你目前的投資方式是否正確/適合你,能不能長期的運用在股市投資上,你認為未來會抗跌或是比較快反轉上漲的標的有哪些,為什麼,這些標的有沒有在你目前的持股名單中,如果有就留著,如果沒有,就應該立即賣掉,將資金轉換到比較有機會上漲賺錢的標的。


如果你目前的選股方式、投資方式、甚至是資金控管方式,導致你目前帳上虧損遠比大盤指數的跌幅還要多,那你認為目前的方式是值得繼續堅持的嗎?為了避免同樣情況持續發生,你是不是應該做一些改變呢?


在哪裡跌倒不需要在哪裡爬起來,換個方式,換個比較容易的地方,再重新嘗試爬起來,你跌倒的地方很可能本來就是注定一定會跌倒的,你堅持在原地再爬起來,可能也只是再狠狠跌倒一次而已,你要先想一下你的堅持是否合理。


後來我與這位朋友簡單解釋了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與效益,他雖認同了我提供的建議方式,但他還是暫時不想採用,因為指數化投資的獲利速度太慢,要把他虧掉的錢賺回來,需要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他想要先把他損失的賺回來,再改用指數化投資方法。


說到這裡,我就不繼續跟他堅持採用指數化投資方式了,因為....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1/11/12

十個理財問題(下) (second part of 10 question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接續上一篇文章,我來繼續回答後半段的5個問題。



六、「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既然最終績效都會趨近大盤,何不一開始就買指數就好。


第五個問題已解釋過,絕大多數人要靠自己連續正確選股獲得超額報酬是非常困難的,而主動型基金的投資績效長期下來也很少能勝過大盤,與其跌跌撞撞走到最後還是來到指數型投資方式,不如一開始就用指數型方式進行投資。


要做指數型投資可以透過基金或是ETF,兩者的差別除了購買方式不同外,管理費也很不同。台灣指數型基金每年的管理費大概都要1%以上,ETF的管理費大約都不會高於0.5%,每年0.5%以上的差別,長期累計下來也會對績效造成明顯的差距。


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呢? 如果你是薪水族小額投資者,台灣很多券商都有推出每個月定期定額扣款購買股票的投資方式,ETF也如同一般股票可以透過券商定期定額扣款買進,想要單次大筆買進也可以直接用券商軟體下單即可。



七、「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不管你有多少錢,開始投資就對了。


不管有多少錢可以投資,開始投資就是好事,即使每個月只有幾千塊的閒錢,都可以設定定期定額定期扣款。投資首先不用在意金額大小,先養成習慣更重要。


雖然每個月只有幾千塊,即使獲利賺錢也對生活沒有多大的影響,但也因為金額還小,若虧損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漸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養成了投資理財的好習慣,將來收入增加或有大筆金額可以投資時,才不用傷腦筋,按照原本習慣的方式放大投資即可。


投資理財是終身的事情,一開始的重點不在於金額的大小,而是盡早養成好習慣,然後努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審慎消費,逐步放大自己的投資金額。



八、「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如果可以,其實可以不用檢視。


如果你的心態是利用指數型投資方式累積資產,那麼投資績效根本就不是你需要關心的地方,因為你的績效就應該是會跟著大盤指數走,你再怎麼關心檢視也沒有用,反而更可能影響你的心情,讓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投資方式,影響了你原本的理財規劃。


是真的完全都不用看嗎? 實際上還是需要每年登入帳號一次,而這一次登入的重點並不是要看帳上投資績效,而是要做資產再平衡。每年登入帳戶檢視一次帳上績效,若股債資產現值比例已偏離原本的設定,就需要透過資金加碼或是資產買賣來調整股債資產比例,將股債資產比例調整回原本的比例。


每年再平衡一次並不是制式的規定,有的人會一年兩次,也有人頻率會拉長。有人不用固定時間而是用漲跌幅,譬如當資產比例偏移超過10%以上就進行再平衡,這個方式就會需要比較頻繁的登入看帳上績效如何。


這兩種方式沒有哪一個比較好,快速成長的市場,固定時間再平衡就會取得較好的績效,但碰到剛好暴跌的市場情況,照偏移比例調整的方式比較能在大跌後的低檔做加碼。



九、「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投資時間越長就能把雪球滾的越大,也會有越多的加碼機會。


投資績效的影響因子包含投資本金、投資績效、與時間。如果能增加投資本金當然很好,透過認真工作、斜槓、甚至創業來增加工作收入都是好事,但如果你是公務員,或是很難大幅加薪或快速升職的工作性質,要快速增加投資本金實有難度。


做指數型投資的人,要提高投資績效就更難了。主數型投資就是獲得市場報酬,投資報酬率不是投資人可以影響或掌控的,只能按照紀律進行投資,被動的接受市場的漲跌幅,所以投資績效這方面是無法再做加強的。


而時間這個因子能變動的空間也很小,除了延後退休,另外能做的就是盡早投資,越早開始越好。投資的時間越長,能累積的報酬就會越多,資產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前提是要給予足夠的時間,或許一開始只有幾萬塊幾十萬,但再過10幾年之後,帳上資產可能就來到好幾百萬之譜,每上漲10%就會讓資產增加幾十萬元,這遠不是每個月多存個一萬塊就可以達到的實質增加。


而且拉長投資時間也讓投資多了更多等待市場恢復的機會。按過去歷史經驗,如果每次景氣循環大約是10年左右的時間,若你只有10年的投資時間就必須要開始動用投資資產,你就必須要很小心需要用錢的時候是否會剛好碰到股市大跌階段。


如果你有40年的投資時間,你就有機會經歷3至4次的景氣循環,前面的股市大跌還不需要用錢,不用被迫認賠變現,還有機會低檔再加碼,若錯過一次,還有下一次甚至下下一次的機會,越晚開始投資的機會越少。



十、「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當然可以,只要你的資產足夠負擔你想要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能盡早開始儲蓄進行退休金理財計畫,沒有碰到人生重大意外的情況下,通常都能夠累積到一筆資產如願退休,但能不能提早退休的關鍵從來都不是錢夠不夠,而是你退休後要花的錢有多少。


如果你明年就要退休,一個月只需要4萬元過生活,一年以50萬來計算,就算完全不進行投資,1500萬也足夠用30年了,65歲退休就可以用到90至95歲了。如果本金都拿來投資賺利息,可使用的年期還可以延長10至15年。


但問題是每月4萬元是你想要過的退休生活嗎? 如果你想要每週去餐館吃頓好料的,每年2至3趟國外旅遊,平日不時吃吃下午茶,或甚至是有花費較高的休閒活動,譬如打高爾夫球,那麼一個月或許要10萬元才夠用,這樣回推下來,退休金至少也要3000萬以上。


有人一個月3萬塊就能過生活,有人要10萬塊才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對於退休金的需求自然也不同。能不能提早退休的關鍵未必是要準備很多的退休金,而是退休後你能接受過甚麼樣的生活品質。


2021/11/9

十個理財問題(上) (first part of 10 question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看完「投資金律」後的感想,並理出了20歲時就該知道的十個理財問題,我也根據他的問題來寫出我的看法。


一、「投資可以致富嗎?」 光靠投資無法致富,但認真工作可以。


大多數人進入股市其實都是抱著想要快速致富的心態開始的,每個月3萬、5萬的薪資收入怎麼可能讓我開名車住豪宅,創業做生意又不知道要怎麼開始,也沒有大筆資金,於是從股票市場是最快的途徑了,書局裡很多從10萬變上億的投資書籍,我只要學會後套用跟著做,很快就可以變有錢人了。


但我們看絕大多數的有錢人,要嘛不是祖先早就擁有大片房地產,後代坐收租金或賺到土地增值,不然就是冒著高風險出來創業,投入大量的時間,成功的作出了一番事業,極少有人是僅靠著自己的薪資收入,透過股票市場致富的。


即使有人真的靠著股市將本金翻了百倍,那也是如創業般花大量時間做足功課,並且運氣很好的賺到了一次機會財,達到數千萬或上億的身價,絕不是透過投資輕鬆致富,而這樣的方式還未必能長期持續下去。


投資該是期待手上的資產不要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運氣好還可以稍微增值,如果你的年收入是100萬,你可以期待退休時有個2、3千萬的資產,不該期待透過股市變成2、3億,要有這種跨級距的增長,是需要冒很大失敗風險換來的。


而認真工作是可以有很高的機會換來更好的收入,認真在職場上學習進步,達到更高的職位與收入,或是努力創業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機會,這樣讓自己致富的機會會比投資股市高。



二、「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先認清投資的本質,但要從存錢開始。


如果一開始就把投資當作是致富翻身的手段,那你很有可能會因此賠掉更多。不只是股票市場,任何投資機會告訴你可以在短時間翻倍,或是保證每個月可以賺到6%報酬這種美好的事情,多數情況是為了要騙你的錢,若一開始的心態不對,就很容易掉入這一類的陷阱。


投資理財要先認清投資的本質與目的,認清你的期待是否合理,你可以藉由閱讀書籍或是參加講座上課來學習,多聽聽不同人的見解,並深思他的論述是否合理有邏輯,然後吸收內化成對自己有用的投資理財心態。這些學習不需要花幾十萬,一本書幾百塊,一堂課可能幾千塊,總共幾萬塊的學習就可以避免自己在投資上虧掉幾十萬幾百萬,絕對是划算的一筆投資。


然而要投資理財,最基本的是先要有財可以理。即使一開始每個月只有幾千塊可以做投資,那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先養成習慣,看到成效後就會幫你建立信心,然後你可能就會更努力賺錢存錢,把你每個月的投資金額擴大。如果你的消費習慣很隨意,賺再多的錢都留不下來,光理財這一塊就過不了關了,更別論及投資了。




三、「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沒有一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與特定目標的。


常見的金融理財標的有公司股票、債券、房地產、原物料,各有各的預期報酬、可能風險、產業特性、與其限制。若想要有比較高的投資報酬,公司股票(包含指數ETF)就是比較能符合期待的,但其相對應的風險也高。若是想要穩穩的領息,不希望本金會有太大的波動或損失,那債券可能是比較適合的,其風險相對較小。


房地產需要的本金較高,可以買賣賺價差或出租收取租金,REITs的方式可以用較低資金參與房地產收租,但須要承受股市的漲跌影響。原物料又有分投資採礦公司與原物料價格(通常是透過原物料期貨),其限制是通常不會有利息可以領,完全要看全球景氣與原物料價格波動,難以預期未來發展。


各種金融投資商品都有其優缺點與限制,沒有一種商品或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符合自己的需求與目的的。譬如你是想存退休金,距離目標期限還有30年,則股票與債券市場可能是最適合的。若你是要準備3年內會用到的遠途旅遊資金或是學費,定存與債券可能才是最適合的標的。



四、「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是參與企業經營的成長,不是像在賭場壓大小。


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希望公司規模能持續的成長,獲利能越來越好,甚至有時候是被環境逼得不得不成長,而投資人投資這些企業為的就是可以透過企業成長讓投資人的資產也跟著增加。


如果你投資的是一家餐廳或飲料店,你定是希望這些店每個月都有賺錢,然後又繼續展店,把會賺錢的店變的更多,當這些店因要展店需要資金時,相信多數人會願意再投入,而不是想說本店有賺錢了,我要把我投資的股份換成現金拿回來。


但投資股票時,相當多人是看股價漲多了,就想要賣出股票落袋為安。一家企業在擴張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過幾段營收成長期與平穩期,甚至有時還會有一小段衰退期,企業股東會耐心的等待公司成長茁壯。


可是企業的股價每天都會變動,投資人每天都在評價這家公司的目前與潛在價值有多少,並給予一個自己心裡內定的價值,更糟的是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價值在哪裡,於是就像在賭場壓大小一樣,一下覺得漲高了,一下覺得跌多了,買買賣賣,以為自己在投資,其實是在賭大小。



五、「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書上的理論看似可以,但歷史數據顯示恐怕不行。


市面上有許多挑選好股票的技巧,不管是看技術線型預測股價未來的漲跌方向,或是用財報基本資料來分析公司表現好壞,預測未來公司發展會更好更差,都有人做的好與做的不好。我們就以市場上的基金來說,有些規模小的主動型基金(有經理人在選股操作買賣)在剛開始幾年的績效或許可以表現的比大盤好,但可能10年後或規模變的更大時,其累積績效就會輸給大盤。


為什麼呢? 選股的表現好壞都是機率問題,前面提到的分析方法都不是100%準確的,即使運氣好連續猜中了幾次並獲得很好的報酬,終有一次會碰到與自己預期不同的時候,而這一次就很可能把之前的超前報酬都吐了回去。


經理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重複發生,通常就是會增加持股分散風險,把單一個股的資金比例降低,至少錯的時候不會太痛。然而這個做法慢慢的就會讓基金表現趨近大盤表現。


另一個情況是當基金市值很大的時候,無法只投資成長性可能很高的中小型股,就必須要將資金分配到市值很大的權值股,有時候是所謂的牛皮股,於是整體表現也會越來越接近大盤表現。可是基金每年會收取管理費與手續費,若表現越來越接近大盤,中間又要被扣掉管理費與手續費,長期累積下來的整體報酬,勢必就很難超過大盤指數,這就是其先天的限制。


個人選股就可以帶來更好的報酬嗎? 或許可以有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幾十年的投資生涯裡,同樣總是會有預測錯誤的時候,同經理人操作基金一樣,如果集中投資少數幾檔個股,只要一次犯錯就可能會將之前的獲利都吐回去。


如果要夠分散,最後就是每一檔都帶來影響不大的漲跌結果,所以以幾十年的投資時程來看,要靠自己選股來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機率相當的低。




另外五個問題,我在下一篇文章回答。



2020/6/10

問答時間:月收入12萬5千是否能夠負擔月還5萬的房貸 (50K a month for home loan)



最近在mobile01上看到一個是否要買房的問題,內文如下:

大家好
小弟最近可能要買房了
但房貸占了家庭月收4成
跟大家建議的月收3成有落差
想問一下大家的意見.
先簡述一下:
夫妻皆公職.35歲.目前無小孩
月經常性薪資12萬5.(公家薪水算得出來.10年後14萬.17年後碰頂16萬)
意外.醫療.失能.壽險都買好了.
如果買房後.月房貸5萬(30年)
請問這樣會不會太硬了@@?
是買電梯透天.學區內.自住用.未來有小孩的規劃.
小孩有長輩幫忙帶(不會請保母).
規劃是國中小唸公立的就好了

目前夫妻薪資收入12.5萬,買房後的房貸約月還5萬元,這樣會不會太硬?
先將每個月1萬元預留當作每年所得稅與保險費用總額12萬元
扣掉5萬元房貸後,每個月還有6.5萬元可運用
若非生活在雙北地區,生活簡單沒有高額消費與頻繁旅遊
6.5萬元要負擔夫妻兩人生活加一個小孩應該是足夠
年終獎金可以用來包紅包與規劃年度家庭旅遊

保險的部分建議再加個重大傷病險
壽險其實現在還不是很重要,保額不需要高
但等房子買了、小孩生了之後,壽險就要好好規劃了
意外險的額度也可以拉高到千萬
如果不幸發生意外的話,可以有較多的保障來分擔妻小生活

找保險業務員幫忙算一下需要的壽險額度是多少
建議買10-20年期定期壽險就好了,等小孩長大責任解除後就不需要大額的壽險了

更大的問題是,房貸繳完後或許生活上還過得去
但每個月或每年是否有錢可以為退休金做準備
建議買房後至少還留有100萬元投資本金
每個月可以存下1-2萬元,或是每年存下20萬元做投資
開始為20-30年後的退休做準備
加上公務人員的退休俸,還有繳完貸款後的房產價值
應該是可以過上沒有壓力的退休生活

2020/2/26

客座問答(1) (QnA 1)



最近有收到幾位網友私下詢問的問題,因為內容不涉及個人隱私,所以寫成一篇文章一起回覆,讓其他有類似情況的人也可以共同參考。

「我已婚,有個4歲小孩,還有房貸,付了房貸之後,每個月都很難剩下錢,目前幾乎沒有儲蓄,請問我要如何存退休金?」

您的情況,目前小孩應該是就讀幼稚園,這時候大概是除了大學以外,學費最貴的時期,等小孩念小學後,應該每個月可以多一些餘額出來儲蓄,另外,不清楚您目前年齡與房貸還剩幾年要償還,無法確切推論,但如果您還清房貸的時間離您計畫退休的年紀還有一段時間,這時候也是會增加可投資金額的時段。以下幾個建議供您參考。

等小孩上小學後,每個月應該可以省下1多萬元的學費,看還有沒有課後安親班的支出,這筆金額可以拿來做基金或被動式指數ETF的投資,如果您距離退休還有20年以上的時間,應該還可以存到一筆費用。至於小孩要不要上才藝課,要不要有固定旅遊或是出國的經費,這一點須由個人自行考量,畢竟現在與退休後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取決於在個人,如果房貸還完後,又可以增加每個月的投資金額,所以還是有機會的。不過還是建議進行投資前,必須要先留存4-6個月的生活備用金,以防不時之需。

另外您還有在繳房貸擁有房產,其實在退休後,您已經繳清貸款的房產也是一筆資產,如果小孩長大後在其他縣市工作,或是不需要住在家裡,您可以考慮將房子賣掉,搬到房價較低的地方,多出來的錢可以再放進可以提供較穩定報酬的市場進行投資,增加投資金額,等同於多了一筆費用來支付退休生活。如果小孩必須要住在家裡,也可以考慮賣房改租房,目前房價與租金的關係,大多可以負擔40年的房貸,若將賣房的錢投入有穩定報酬的投資產品,您可以取得的獲利可能已足夠負擔房租還有剩,當然,這是風險比較高的方式,是非不得已時的考慮方向。

如果您是一般勞工有投保勞保勞退,那麼退休後每年還可以有政府給付的約1-2萬元的收入,也能減緩準備退休金的壓力。


「我今年28歲,從中部到台北工作,月薪3萬8,扣除生活開銷與房租後,每個月剩1萬5,如果有大筆的娛樂開銷,每個月剩不到1萬可以儲蓄,請問我該先存錢買房還是投資存退休金?」

雨果會建議您優先存退休金,盡量減少非必要開銷,除了生活備用金之外,將可用的資產投入股市與債券,您可以選擇基金、複委託、或開美股帳戶直接投資美國與全球市場,如果怕不懂或覺得太麻煩,退而求其次可以只買台灣50 ETF與台灣高股息ETF,最好還是配置一些較保守保本的投資項目,等累積到500萬資產後,再考慮是否要從中提出200-300萬來當買房頭期款。

由於您是由中部北上至台北工作,將來退休後也有可能會回到中部家鄉,所以在台北置產的重要性似乎不若準備退休金來的重要,若您真的很想要在台北買房,不想等到累積到500萬資產,至少您還是要先累積到一筆頭期款,如果買房後就幾乎沒有存款,那麼這間房產就是您唯一的資產,您可以考慮如上一位的建議,退休時將房產賣掉回到台中買較便宜的房子,多餘的資金加上儲蓄,還有勞保年金與勞退,可以充當退休後的生活費使用。

建議您參考另一篇文章「有了300萬,該先買房,還是繼續存退休金



「我過去幾年每個月固定會投入2萬元在股票市場投資,主要是買個股,但這幾年下來很少賺到錢,想請問我應該繼續投資股市嗎? 有沒有其他比較能夠穩定獲利的方式?」

不清楚您的股票市場投資方式為何,過去幾年的股票市場算是多頭市場,既使只要買進台灣50 ETF也可以累積不錯的獲利,如果您這幾年下來還是沒賺到錢甚至虧損,表示您目前的投資方式是不適合您的,我猜想您的投資策略可能是短進短出想賺價差,研究各種技術線型想快速獲得巨幅報酬。

其實每種投資方式都有利弊,有人可以利用技術分析賺到股票價差,有人透過自動交易系統做當沖獲利,甚至有人靠幾個內線消息就獲利好幾倍,不同方式都會有人賺到錢,也有人虧損。如果目前的方式無法讓您獲利,或許表示目前的方法並不適合您,我會建議您嘗試其他的模式與方法,譬如挑選大家常說的高股息定存股,改投資定期定額基金,或是海外ETF,長期持有避免短進短出,讓股市波動影響您的心情,常常買高賣低,更讓投資手續費吃掉了您的獲利。

想要穩定獲利大概只有定存才能辦到,若您能承受一段期間的帳面虧損,長期持有並持續投入資金,相信多年之後您就可以看到有感的資本利得,或許會好過目前的投資狀態,在多頭市場還是無法獲利。


「我今年45歲,房貸還有10年還清,小孩念國中,過去投資基金累積了資產大約有250萬,每個月自動扣款2萬元,最近看很多人在推薦ETF,請問是否建議改變投資標的,目標是65歲可以存到2千萬退休金」

目前被動式指數型ETF真的很熱門,如果您沒有挑股的能力,或是不想花時間在研究公司產業與財報,投資基金或ETF確實是比較省時省力的方式,而報酬率也足以讓您累積到一筆夠用的退休金。

基金與ETF的主要差別大概就在於主動式或被動式,還有管理費的成本。您可以透過台灣的銀行或證券公司購買基金,許多基金都是主動式的,所謂的主動式就是由一群經理人幫您研究全球市場,並幫您主動挑選具有優勢的公司進行投資,基金會收取2%-3%的管理費,由於管理費是由基金淨值裡內扣,不會另外向您收取,所以您不會有感覺,而海外的ETF,尤其是被動式的ETF,管理費用相對來說低很多,通常介於0.3%至1%之間,這中間的差別就是台灣的銀行或證券公司所要收取的管理費用。

您想想,若您的基金一年報酬率是15%,管理費是3%,表示您的投資報酬被抽走了20%,您獲利100萬,被銀行與基金公司拿走了20萬,長年累積下來,您的報酬率一定是會比海外ETF來的差,若每年管理費差2%,累積20年後的報酬差距是很可觀的,如果您肯花時間去了解如何投資海外ETF,無論是透過國內銀行的複委託,或是直接到美國開證券戶,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缺點就是無法讓您設定每個月3千5千塊的定期定額,您必須要累積到一定的金額後才能單筆買進。

下表做一個簡單的試算:假設您在退休前依舊可以每個月準備2萬元進行投資,10年後房貸繳清又可以每個月多出2萬元儲蓄投資,以投資年化報酬率7%的方式,就可以在20年後達成2千萬元的退休資產(參考第一張表),然後以退休後4%的報酬率計算,每年領出80萬元當生活費,每個月費用6.6萬元,以2%通貨膨脹估算,相當於目前的4.5萬元,2千萬資產可以一直用到99歲才會用完(參考第二張表),這裡還沒考慮勞退與勞保年金呢,如果退休後的報酬率降成3%,可以用到93歲,若更低來到2%,還可以用到90歲。所以,退休後將2千萬資產放在可以每年固定產生2%報酬的投資商品上(或許當時的定存利率就可以達到),就足以每年提領80萬生活,隨著通貨膨脹增加提領金額直到90歲,若80歲後花費減少不需要提領這麼多錢,譬如每年只提領相當於66歲時的50萬,則可以延長用盡年限到96歲。這時您要煩惱的就不是錢夠不夠用,而是您能不能健康的活到這個年紀了。



退休後的投資不需要太過追求投資報酬率,能夠提供穩定報酬並避免損失本金的方式,應該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