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30

收益平準金 配自己的錢給自己?

 


最近有越來越多檔ETF採用收益平準金,連老牌的高股息ETF(0056)也即將修改規則,改成季配息,並也採用收益平準金機制,到底甚麼是收益平準金?


收益平準金機制,是為了穩定所有投資人的配息收益,防止新投資人的資金投入去稀釋舊投資人的股息,所以新投資人買入的資金,會有一部分保留給未來收益分配的準備金。


換個方式說,以最近相當知名的季配息的00878為例,每年的2、5、8、11月除息,在2月以前已經持有00878的投資人,就可以完整領到2~5月累積的成分股配息,若是4月才買進的人,投入的資金,有一小部分會被保留在平準金裡,在5月除息的時候,會將平準金的資金與部分股息配給比較晚買進的投資人,以免影響舊投資人的配息權益。


所以也有人笑稱,收益平準金就是一種把自己投入的本金,預留一部分當作股息發給自己的機制,自以為自己領到高股息,其實裡面有部分的錢是把自己的本金還給你而已。


沒錯,以前面的例子來說,4月買進的人參與5月除息,在6/12領到的股息,確實有一部分是自己當時投入的本金,加上部分比例的成分股股息,只有在2月除息前已經持有股票的人,才會領到完整的成分股股息。


但是,4月買進的投資人,在8月除息,9月領到的股息裡,就可以領到完整的股息了。當然,這也取決於平準金機制的計算方式,可能這筆被納入平準金的本金,會陸續分配在之後幾季的配息裡。


若是定期定額扣款的人,每月每季都有增加新持股,所以每一次一定配息都會看到部分股息是來自收益平準金,這個概念跟有些基金會寫"配息來自本金"有點類似,而基金的本金指的是資本利得、前期未分配收益、與投資的初始金額,未必都是自己一開始投入的錢。


季配息與收益平準金到底好不好?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8/23

投資全世界,買 VT 跟 VTI 加 VXUS 的差別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中鼓勵大家考慮將資產投資分散到全世界,一來分散投資集中的風險,二來也增加投資到好公司的機會。要投資全世界的股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一檔 VT 即可,或也可以買下 VTI(全美國)與 VXUS(非美國)來搭配。


我個人是選擇 VTI 與 VXUS 的搭配,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美國與非美國的持股比例,若想跟 VT 一樣,就將 VTI 規劃資產占比 60%,VXUS 占比 40%,若想增加美國投資比重,可以提高 VTI 比例,或是從 VXUS 分一點資金買 VOO(S&P 500)或VO(美國中型股)或 VB(美國小型股)。


如果用 60% 的 VTI 加 40% 的 VXUS,是不是就等於 VT 了呢?其實這兩種買法還是有些不同的,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這三檔分別的成分股數量與市場占比。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8/16

低碳轉型ETF-00922 與 00923

 


介紹兩檔我認為可以算是類指數型的ETF,分別是國泰台灣領袖50 ETF (00922)與群益台灣ESG低碳50 ETF(00923),這兩檔的特色是將低碳轉型條件納入選股條件,原因是台灣部分產品出口歐盟必須開始申報產品碳排量,這兩檔都在今年年初剛上市。


這兩檔ETF的細節我就不在這裡多說,我只解釋它們主要的特色與差別。


國泰台灣領袖50  (00922)主要是從 MSCI 台灣指數的成分股(目前90檔)裡挑選50檔成分股,會從中排除販售爭議性武器、近四季每股盈餘為負、MSCI 低碳轉型分數最後 20% 且 ESG 評級為 B(含)以下的公司。


再依低碳轉型分數進行個股權重調整,最後依調整後權重排序,取前 50 大企業為成分股,指數的單一成分股權重上限 30%。。


群益台灣ESG低碳50 (00923),從其名稱就可看出,這檔ETF的成分股必須要符合ESG需求與低碳的標準,所以企業的碳排放分數就是主要判斷標準,對於高排碳的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就很難被納入成分股,然後以自由流通市值遞減排序,選取排名前 50 名之股票。


00922的成分股篩選來源較小,僅從MSCI台灣指數裡的90檔股票選出50檔,00923的選股範圍較大。00922專注的是低碳轉型,只要碳排放方面有進步,即使是從10分變成20分,只要進步幅度大都有可能被選入。


而00923專注的是低排放量,而不是轉型進步,所以能被選進成分股的都是碳排放表現分數高的,所以大部分的高碳排放企業都不會被納入。


以上的選股邏輯不同,讓00922的成份股產業比較分散,半導體42%、金融保險18%,同時也有包含塑膠、鋼鐵與水泥產業,而00923的半導體業就佔了60%、金融業14%,其他也大多是電腦、通信、與電子相關產業。


以ETF存股的選擇標準來說,00922會比較接近存股原則,相對產業較分散,00923的成份股產業太集中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受單一產業影響的風險比較高。


至於低碳轉型會是你所認同的長期存股選股邏輯嗎?



2023/8/9

股票投資不是讓你快速變有錢的好方法

 


透過股票公開交易市場投資企業,本是讓一般民眾也可以成為好企業股東的管道,無論你是月入3萬或20萬的受薪階級,亦或是某家企業的股東也想入股另一家企業,都可以直接在股市買進你想要投資的企業股份。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的31頁強調,我們一般散戶投資股票,最基本的目標應該要先求能讓資產增長能打敗通貨膨脹,進而追求投資報酬能帶來超過通膨率的成長,讓辛苦賺來也存下來的錢可以被動增加,否則光靠存下薪水是很難準備好退休金的。


但許多人錢進股市的目的並非如此,也包括以前的我,投資股市是為了快速賺到更多錢,月入3萬、5萬的小資族,想透過股票投資能過上月花10萬、20萬的生活,所以願意花時間精力尋找可以快速高額獲利的方式與機會。


確實,有時透過一些槓桿,加上運氣好,或是剛好跟上順風車,是可以讓投資人在短時間內將資產翻好幾倍,但更多時候是讓投資人的投資金額減半再減半,而大家都說這就是學習股市投資所需要付的學費。


我從2007年起開始投資台股,我在股市裡也付了不少學費,當時只是花錢買書買雜誌,看投資專家的投資經驗/故事與個股介紹(明牌),竟沒想過好好去上課學習一套股市投資的方法,只是自己亂摸索亂學,以為賠掉的錢就是該付的學費。


其實如果真要付學費,去上幾堂投資理財課,把觀念搞清楚,所需的學費絕對遠低於我之前在股市賠掉的金額。賠掉的錢還有機會再賺回來,更不值得的是,失去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我用錯誤的方式投資,浪費了我10年的時間。


我建議各位想要在股市賺錢的朋友,再好好想一下你投資股市的目的是甚麼,是想投資一家你認為不錯的企業,讓該企業為你工作賺錢,把獲利也分享給你,還是想藉由大家對價格認知的不同,買低賣高去賺認知上的價差。


你的投資應該要有一個合理的期待,如果你希望你存下的錢只需要打敗通膨,不要年年貶值,可能把資產放在外幣定存、儲蓄險、或買間房收租即可。想要有個安穩的退休生活,追求5%~15%的年化投資報酬率,股票債券市場或許能滿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收入不高但想過有錢人的生活,要嘛創業,要嘛做高風險高槓桿的投資,想辦法把每個月3萬、5萬的收入拚到月入30萬,但同時也要有資金全部賠光的心理準備。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高額的報酬伴隨著高度的風險。


我們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明明年薪50萬左右,卻想透過股票投資翻身,期許能賺到幾千萬資產,年薪300萬的也想透過股票投資大翻身,期許能成為身家上億的有錢人。不是完全不能,只是成功機率很低,但大家都只看到那1%美好的一面,妄想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一位。


卻不願意好好投入時間加強自己本業,把自己的年薪從50萬增加為100萬,寧願花更多時間研究無法預測的股票市場,期望自己的投資收入可以超過本業,變成專職投資人。


或許是因為投資股票可以在房間裡吹冷氣,動動滑鼠鍵盤就可以賺錢,相對許多工作輕鬆很多,但實際要付出的時間與心力卻不比加強自己專業能力還要低,尤其是對於金融市場、財務報表、商業環境與數字計算沒興趣的人。


有錯誤的期待,就會讓人用錯誤的方法去追求目標,投資上是,工作、生活、健康、感情都是,設定目標前,應該要先了解一下甚麼樣是合理的期待,會面臨甚麼樣的風險,然後才設定方向與方法,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成目標。




2023/8/2

為何要追求月月領息?

 


我有看到越來越多人討論如何用季配息的ETF搭配月月領息的方式,甚至現在還要推出月月配息的ETF(00929),針對這點我有些想法,可能會得罪一些人,我先說抱歉。


為何會想要月月領息?


我猜可能原因是習慣了領月薪,月月領息就好像每個月都還有一筆薪資收入,不用工作還有月薪可以領,真的是一項不錯的被動收入。


還有定期定額投資也是月月扣款,為什麼?應該是因為薪資也是月領的關係吧,所以每個月的收入直接拿出一部分來做固定投資,而月月領息好像就也可以月月扣款再投入。


若講到定期定額,大部分人直覺就是每個月固定扣款投資,現在投資平台的扣款時間頗有彈性,為必要固定每個月的某幾天固定扣款,定期定額為何不能是週週扣或季季扣呢?


定期定額投資的頻率設定在每個月並沒有特別意義,也不會因為這樣就獲利比較好,或成本可以攤的更漂亮,應該就只是一個以每個月領薪來當作投資頻率的方式而已。


如果每個月能存下來的錢不多,或是業務性質的收入不穩定,無法確保每個月都能自動扣款投入多少錢,那就好好存個三個月,看存下多少就手動買進多少,每一季固定投資也是一種定期,至於有沒有定額根本不重要。


同樣的,配息也是,為什麼需要跟薪資一樣月月領呢?難道一季領一次配息,就沒有辦法好好分配成3個月的生活費嗎?


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每個月的生活費會很固定的在某個金額,某個月會來一筆年繳的保險費,有房子的有房屋稅與地價稅,有車子的會有燃料稅與牌照稅,其實一季領一次配息,然後分配3個月的花費,彈性可以更大。


令我不解的是追求每個月都能配息的ETF組合,如果是債券型ETF因為風險與殖利率很清楚,透過購買不同配息月份的標的,但同樣性質的債券,組成月月領息的方式尚能理解。


但股票型ETF通常是會有不同的選股邏輯,其配息高低與績效表現也會滿不一樣,選擇要投資的ETF時,應該是以其選股邏輯合乎你的需求為優先標準,怎麼會是以配息月份來當選擇標準呢?


如果為了能月月領息,依照除息月份,「1、4、7、10月份」、「2、5、8、11月份」和「3、6、9、12月份」分成三組,硬去組合出一組00717美國特別股、00878永續高股息與00713高息低波ETF,除了後兩檔高股息ETF還算合理,但配一檔美國特別股的用意是?投資人真的有搞懂特別股是做甚麼的嗎?


近期又將要推出一檔00929台灣科技優息ETF,採用每個月配息來滿足投資人的追求,其成分股全部都是電子科技類股,主打從科技股裡挑選出高股息的ETF,投資人選這檔ETF時,為的是要買科技股、買高配息、還是買月月配息呢?


我告訴你為什麼00929不適合單獨長期持有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