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方格子限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格子限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3/26

VT、VTI + VXUS、AOA 十年比較

 


在股市想要投資全世界,最簡單的選擇是VT這檔ETF,或是VTI加上VXUS的組合。多年前,美國股市市值佔世界比例約50%多一些,前幾年已經增加到60%,目前已接近65%。


若改用VTI加VXUS的方式,可能就要常常調整兩檔ETF之間的比例,而且投資持股也比VT多,因為在美國多投資了更多中小型股,總持股超過12,000檔。


這篇文章將用近十年的資料來比較,投資VT與投資VTI加VXUS的差別,還可以用來比較投資全世界與只投資美國S&P 500的差別有多少。我們同時可以再用來與AOA做比較,看加上2成的債券,又會有甚麼影響。


首先先介紹這幾檔ETF的特性與組成:


VT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股票市場的ETF,持有9,781檔股票,費用率是0.07%。其前十大投資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佔64.7%、日本5.6%、英國3.4%、中國2.9%、加拿大2.7%、印度2.3%、法國2.1%、台灣2.1%、瑞士1.9%與德國1.8%。


VTI 是一檔投資全美股市的ETF,持有3,609檔股票,包含大、中、小型股,費用率是0.03%。其前十大持股分別是蘋果6.65%、微軟5.51%、輝達5.49%、亞馬遜3.65%、臉書2.24%、谷哥A 1.94%、特斯拉1.94%、博通1.9%、谷哥C 1.57%與波克夏1.41%。


VXUS 是一檔投資美股以外股票市場的ETF,持有8,533檔股票,費用率是0.08%。其投資在歐洲市場佔38.3%、亞太市場25.8%、新興市場27.7%與北美(加拿大)7.6%,第一大持股是台積電佔2.47%。


AOA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的股票與債券,而且還會自動執行股債再平衡的ETF,這檔的股債比設定是8比2,其費用率是0.15%。它透過持有7檔ETF來投資全世界,分別是IVV 46.6%、IDEV 21.2%、IEMG 8%、IJH 2.8%、IJR 1.3%、IUSB 16.8%與IAGG 2.9%。




首先,我設定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000元,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 End Balance 與 Annualized Return 顯示,投資包含2成債券的AOA回報最少,是70.62%,投資VT次之,是72.26%,投資 VTI 與 VXUS 組合的報酬稍多一點,是72.41%。但是跟S&P 500的績效75.91%比較,看起來是過去十年投資單一美國市場的報酬比較好。


在風險的與波動的部分,我們也看一下最大回檔(Maximum Drawdown)與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的數字。純股市投資的最大回檔約19%,比含有2成債券的AOA 15.83%高了約2.2%,但有趣的市,加上非美國股市的投資後,最大回檔反而還比S&P 500高。標準差(波動度)的部份,VT與VTI加VXUS也是比AOA高約2.6%,但這個數值就比S&P 500低一點點了。


從這個表看起來,過去十年投資非美國市場,拖累了投資績效,而且最大回檔幅度還變高,顯示過去十年是美國股市表現很強勢的現象。




我再用另一種方式來計算,這次我不採用定期定額,而是在第一年就單筆投入10萬元,之後就不再投入新資金,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單筆投入的結果,VTI 與 VXUS 的組合也還是略高於VT的回報績效,含有2成債券的AOA同樣排名最後,S&P 500的績效同樣是最高,比VTI與VXUS的組合多出3.36%,單筆投資的Annualized Return與定期定額的TWRR是一樣的。當然,在投資標的沒變的情形下,標準差與最大回檔的部分跟前面都是一樣的。


以上的結果並不意外,過去十年集中投資美股的人,或許會覺得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美國以外的股市表現較差拖累了績效,而且很多時候,國際股市也都是會受美股牽連,投資美國以外的市場未必就能避險。


但回顧2000至2008年的美國股市,其表現可是大幅落後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我們不能說這件事情永遠不會再發生一次,只是要評估考慮一下,長期持有非美市場所帶來的績效影響,與只持有美國股市的機會與風險權衡,該怎麼做選擇。


我們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單純持有VT比較好,還是持有VTI加VXUS比較好?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19

00939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 ETF

 


00939 是統一投信於 2024 年 3 月新推出的 ETF,主打兼顧「高股息」及「高效率」的投資組合,篩選出 40 檔 成分股,是一檔月配息的高股息ETF。


00939的選股邏輯,是從上市櫃市值前 250 大股票,經過流通性篩選,再過濾最近2季每股盈餘總和大於0,最近3年平均現金股利發放率介於0%與120%之間,排除最近一季營業利益率及季增率同為最低30%的股票,再排除定期審核生效日前已除息之年配息或宣告不發放現金股利之股票。最後依據股利率挑選前40檔個股。


簡單解釋,就是要找半年內公司有盈餘的企業,也排除營業利益率較差的公司,再排除不配發股息的企業,然後挑出配息率最高的前40檔個股。每年的5月會調整一次成分股。


特別的是,00939會在每年的1月與9月,依據成分股夏普值的高低,做權重的調整。夏普值前50%高的成分股調高權重,後50%的成分股進行減碼。所謂的夏普值是用報酬率除以標準差,代表的是每單位風險獲得的報酬,夏普值越高,投資標的的CP值越高。


目前00939的成分股產業分布,通信網路業佔16.4%,航運業佔10.11%,金融業8%,食品業5.8%,佔多數的電子業僅約40%,算是眾多高股息ETF裡比較特別的。目前前十大成分股分別是統一、玉山金、中華電、台灣大、聯電、遠傳、鈊象、長榮、日月光投控、長榮航,電子類股只佔了2檔。


但在剛發行時,00939的電子類股占比高達90%,所以由此可以得知,這檔高股息ETF的選股結果,並不會針對特定產業,只要能符合選股邏輯標準,每年更換成分股的時候,很可能會大幅更換,產業分布也可能有很大的變化。這也表示,這檔ETF的內扣管理費不會低。


由官方公布的歷史數據回測,00939追蹤的特選臺灣高息動能指數,近5年平均股利率達 9.85%。最近的4次配息都是0.063元,以此推算12次配息,總配息金額會是0.756元,以目前的股價14.56來計算,股息殖利率只有5.16%,與其官方宣告的近5年平均股利率9.85%有一段落差




以近半年的股價表現而言,00939與00878都是報酬率比較好的高股息ETF,其次是0056,而電子股佔比較高的00929與00919則敬陪末座。過去半年的績效不太表未來這幾檔高股息ETF的長期表現,但以00939的選股邏輯來說,還算是可以長期持有的高股息ETF,只是其股息殖利率目前還不夠耀眼,看過幾個月後能不能配出更多的現金股息。




2025/3/12

遺產節稅策略:名下房產該用贈與還是遺產較能節稅

 

名下有房產也有小孩的人,或許曾想過名下的房子,要如何以最節稅的方式留給小孩。在房地合一稅通過後,曾看到有人建議,父母想將房產贈與給小孩,可以用買賣的方式賣給小孩,讓小孩取得較高的房屋取得成本,將來小孩要賣房時可以少繳一些房地合一稅。


當然,另一個方式是不要在生前贈與,等到離世後在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可以少繳一些贈與稅。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其利弊,用買賣的方式可能會需要繳一些贈與稅,但節省房地合一稅,用遺產的方式會省掉贈與與遺產稅,但將來小孩賣房會多繳房地合一稅,這又牽涉到小孩可能在多久後會賣房,細算過才知道兩個方法的優劣。


若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因房屋是以評定現值、土地是以公告現值計算,不是用市價來計算,所以不動產加上現金和股票,很有可能其實並未達到 1,333 萬元的基本免稅額,可以完全不用繳稅。


如果房產的公告現值遠高於基本免稅門檻,我們還可以用甚麼方法來減少遺產稅呢?


一、降低資產價值或分散資產


壓低資產價值是利用不動產的公告現值與市價之間的差異來節省遺產稅。不動產的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當計算遺產總額時,將以公告現值為基礎。例如,一棟市價3,000萬的房子,公告現值可能只有2,000萬,這樣可以減少1,000萬的應稅資產額度,從而達到節稅的效果。


不過,未來若繼承人打算出售房地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5

自住沒差?

 


很多想要買房子的人,害怕現在是房價高檔的時候,猶豫遲遲不敢進場,擔心買了房子之後房價就開始下跌。這時會聽到有些人說,你買的是自住的房子,房價漲跌跟你無關,自住沒有差。


買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嗎?


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人在舊市區買了一間10幾年的電梯大樓,每坪要價30萬元,不幸的交屋後不久就碰到政府政策影響,導致多個大城市的房價都下跌5%~10%,該電梯大樓的最新每坪成交價顯示為26萬元,房價下跌了。


這是他們夫妻要自住的房子,沒有要賣,所以並不受房價下跌的影響,繼續繳房貸,繼續過生活。還好政策性影響很快就被市場消化了,2年後的最新成交價又漲回到每坪32萬元,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


很快的,這對夫妻懷孕也順利生下了小孩,小孩就近就讀住家附近的幼稚園,接送很方便。而這幾年的房價也持續上漲,他們很慶幸當初他們先買了房子,沒有因為擔心房價可能會下跌而猶豫不決。


直到小孩幼稚園即將升大班,開始考慮到了小學的學區問題,因為太太希望讓小孩去念比較有競爭力的熱門小學,於是開始考慮搬家到該小學的學區,夫妻倆開始研究目前這間自住房的房價價值,與小學學區內相似屋況的房價做比較。


他們發覺,自己的房子已經來到每坪50萬的成交價,漲了不少,但他們想要的學區房,因為離捷運站比較近的關係,又有熱門學區加持,預售屋已經開價一坪85萬,即使是差不多屋齡與權狀大小的中古屋,每坪也落在65萬至70萬之間。


全新的房子比較貴可以理解,每坪差到35萬,若是買權狀30坪的房子就要再拿出1050萬,如果買屋齡接近的中古屋,每坪要65萬,賣掉現在住的房子換到新學區,也要再貼450萬,這時自住房的房價漲跌有沒有差?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19

投資理財的關鍵:本金、時間與報酬率的平衡

 


許多人希望透過投資股票市場來增加自己的資產,並藉由領取股利或利息來提高每年的收入。他們花大量時間研究財經資訊、技術分析以及公司財報,試圖找到市場低估的公司,以期提升投資報酬率。然而,大多數人其實把時間花錯了地方。


我們可以從資產投資的基本構成開始理解。投資績效由本金、投資報酬率和時間這三大因素組成,公式可以這樣表達:資產投資結果 = 本金 x 年投資報酬率 x 時間。


要達到理想的投資結果,可以從提高本金、提升報酬率或拉長投資時間來實現。例如,如果你想在10年內累積100萬元的資產,若一開始擁有50萬元的本金,只需年化報酬率7.2%就能達標。但若只有10萬元本金,則需年化報酬率達到25.9%,難度顯著提高。相較之下,延長投資時間可減少報酬率壓力,若投資時間延長到20年,年化報酬率僅需12.2%。


若以退休金為目標,大部分人預計在60-65歲退休,這意味著投資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使將退休年齡延後到70歲,對目標的影響也有限。投資報酬率越高,伴隨的風險也越高。例如,銀行定存提供的利率只有約1%,風險幾乎為零。而在賭場中賭博,儘管報酬率高達100%,但風險卻極高,這顯然不適合用來累積退休資產。


本金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假設....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12

投資槓桿的雙面刃:快速致富還是負債累累?

 


許多人在開始投資時,都抱持著快速致富的想法,期待獲得高額的報酬率。然而,對於小資族來說,每月可投入的資金有限,往往需要累積數月的儲蓄才能購買一張股票。這導致部分人開始考慮透過借貸、融資、期貨或選擇權等方式來增加本金,以期望加速獲利。但這些操作其實暗藏著高風險,可能讓投資者不僅賠掉資本,甚至負債累累。


例如,借貸買股是其中一種常見方式。如果沒有房產或車輛作抵押,個人信貸通常是較容易取得的資金來源,最高可借到300萬元,還款期限長達7年,利率介於3.5%至8%。假設借了200萬元來投資0056這檔股票以期望5%的股利,表面上看似可以利用3.5%的信貸利率獲得1.5%的利差。


但由於每月需要固定攤還本利,而股市配息一年只有一次,因此需要穩定的收入來償還貸款。同時,股市波動可能導致本金虧損,即使每年賺取些許利差,也無法抵銷本金損失。


融資買股則是另一種常見策略,投資者只需投入40%的現金,剩下的60%由券商借貸,並需支付約6%-7%的利率。如果預期股票會上漲,融資可放大購買的股數,例如原本只能購買10張股票,透過融資可購買到25張,增加潛在獲利空間。


然而,融資....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5

最晚幾歲該開始準備退休金

 


準備退休金的最佳時機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最簡單的答案是「現在」或「越早越好」。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每月或每年需要投入的金額就越少,並且透過投資市場的報酬和時間複利效果,達成退休目標會更輕鬆且快速。


實際考量下來,準備退休金的第一步是確定你想什麼時候退休,然後從這個目標時間向回推算。如果你希望40歲退休,可能需要從20-25歲就開始積極準備,並且需要有較高的收入,創業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如果像大部分人計畫在60-65歲退休,那麼從25歲開始,還有35到40年的時間可以慢慢累積資產,時間越長,投資的複利效果越明顯,所需的資金負擔也會減輕。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目標是在65歲時累積1500萬元退休金,從25歲開始投資,每月需要投入7825元,或每年約93900元,這樣40年後你就能達到目標。如果你推遲到35歲才開始,則每月需要投入15318元,45歲則需投入32920元,到了55歲,每月需高達91876元。延遲10年,金額幾乎翻倍,而55歲才開始準備退休金,所需投入的金額比45歲時增加近三倍。


同樣,假設25歲一次性投入150萬元於年化報酬率6%的資產配置中,65歲時也可達到1500萬元。如果35歲才開始,就需要投入約260萬元,45歲則要470萬,55歲則需要840萬。每推遲10年,所需資金幾乎翻倍,因此,越早準備退休金,效果越好。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線性。收入可能會波動,甚至失業,有些人可能會結婚、生子,或需要奉養父母。多數人只有在剛踏入社會至結婚前的這段時間,才能較輕鬆地儲蓄。這段時間,生活負擔較輕,只要不過度追求奢侈生活,這是人生中最容易存錢的時期。但一旦結婚有了家庭,開銷自然增加,特別是購房和養育子女,直到孩子長大離巢,才會有餘裕開始專注於退休儲蓄。


30年前,通常人們在25歲結婚,孩子45歲時畢業,父母還有20年時間可以準備退休金。然而....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29

退休就代表不工作嗎



如果你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並從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那麼其實你不需要急著提早離開職場。退休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還有一種選擇叫做「半退休」。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尤其到了週一,常感到焦慮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也被戲稱為「藍色星期一」。即使你的工作與興趣相關,當興趣變成工作後,往往會喪失原本的樂趣,因為你失去了對時間的自主掌控。


舉例來說,喜歡旅遊的人當了導遊或空服員,喜歡畫畫的人為廣告公司畫廣告,甚至喜歡運動的人,在職業賽場上也要面對嚴格的訓練。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意味著朝九晚五,甚至需要加班,只有週末才能真正放鬆。隨著家庭責任增長,如接送小孩或照顧家人,彈性工作時間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工作壓力常常迫使我們犧牲生活和家庭時間。


如果你已經累積了足夠的被動收入來支付生活開銷,那麼你就不需要再為了生計接受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時候,你可以重新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家庭需求的工作,甚至不再在意金錢報酬。當然,如果能有額外收入,這只會讓你的財務狀況更加穩定,讓你和家人的生活更好。


然而,停止工作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15

這幾檔高股息ETF要怎麼選呢?

 


年底又到了多檔高股息ETF配息的討論與比較,有幾檔月配息的高股息ETF配息殖利率越配越低,有幾檔還能維持在超過年化10%的配息殖利率,到底該不該換股持有呢?


今年的高股息ETF總報酬前幾名又出現了00915與00918,這兩檔在2023年就是報酬最高的兩檔高股息ETF,2024年又再次排名在前,這兩檔到底能不能投資呢?


今天要比較00915、00918、00878、00713與00919這五檔該如何選擇,先介紹各檔的選股邏輯特色:


  • 00915:排除營業表現較差個股,選出過去3年股利率高,過去1年還原標準差低波動的個股,優先挑選市值200億以上,選出前30檔股票。
  • 00918:由前33%高股利率個股,依據最近最多15次高除息填息率,取前30檔股票。
  • 00878:由符合ESG評級BB以上企業,選出過去3年平均年化股息殖利率,與近12個月年化股息殖利率加權後,選出前30檔股票。
  • 00713:除了考量高股息,還將營運能力與股價波動納入權重考量,訴求低價格波動的高股息50檔股票。
  • 00919:依據5月定審前已公告的現金股利金額,跟12月定審前預估股利率高低,選出前30檔股票。


依據這些選股邏輯,你會如何挑選你想投資的高股息ETF呢?


00915與00918已上市超過2年,這5檔高股息ETF已經都有超過2年的股價與配息紀錄,如果不看選股邏輯,光從過去2年多的歷史統計資料,我們又可能做怎樣的選擇呢?


這張圖統計自2023/01/01(2年)、2024/01/01(1年)、2024/07/01(6個月)、2024/12/01(12月)起至2024/12/17止的含息累積報酬,還有從MoneyDJ取得的該檔夏普值與標準差資訊,來做參考依據。


參考過去股價與配息紀錄,這幾檔又可以怎麼選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8

理財不只是為了財富自由,更是要規避風險

 


理財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推動著人們進行理財規劃。對許多人來說,理財的目標是能夠在退休年齡時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擁有足夠的資產來支撐從退休到人生終點的所有開銷。


單純依靠工作收入並將資金存在銀行,增值速度非常有限,甚至會被通膨侵蝕購買力。因此,投資理財成為提升資金報酬率的關鍵,不僅要擊敗通膨,還希望能儘早達到退休的財務目標。


有些人則將理財視為致富的途徑,他們期望透過股票投資獲得超高報酬,甚至夢想年化收益率達到50%或100%以上,進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如買豪車、名牌包、頻繁旅遊、搭商務艙等。然而,這種期待本質上並不是理財,而是投機。


這類投資者通常會研究股市技術線型、主力籌碼,甚至借助高槓桿操作,如融資、放空、期貨或選擇權等,希望短期內快速獲利。他們往往會相信一些虛假的投資方案,如每月領取6%回報的詐騙手法,期待以小額投入換取高額回報。然而,這種行為更接近賭博,而不是理財。這類投機行為的結果通常是大幅虧損,甚至本金全部損失,成功的機率比賭場還低。


另一部分人投資理財是為了追求財富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希望能夠不再被迫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而是依靠穩定的被動收入來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有人每個月給你5萬元,讓你不必工作就能維持生活,你是否會感到自由?


這種「財富自由」的概念就是如此迷人,但如果....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1

你不能漠視的通貨膨脹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財?難道把辛苦賺來的錢存進銀行,等退休時再慢慢使用,不是更簡單嗎?當然可以,但這樣做的風險是,你的錢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不是金額數字變少,是他真正的價值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正在悄悄侵蝕它的價值。


首先,什麼是通貨膨脹呢?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你手中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舉個例子,30年前,一碗滷肉飯可能只需要10元,但現在可能要花30元,價格足足翻了兩倍。如果你的收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兩倍,你能買到的東西自然會減少。


以台灣的經濟發展來看,過去經濟成長率常常突破10%,通貨膨脹率也相當高,甚至曾連續數年超過10%。如今,台灣進入低經濟成長、低利率的時代,政府也努力控制物價,因此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


那麼,為什麼錢放在銀行裡會越來越不值錢呢?事實上,存款帳面上的金額並沒有減少,但它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今年100元能買到的東西,明年就需要102元,再隔一年可能要104元。而同時,你存在銀行的100元,利息加成後也許變成101元或102元,但還是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結果是,兩年後你手上的錢買不起兩年前相同的商品了。


因此,不論你現在富有還是拮据,只要你有現金在手,都需要學會理財。你必須將資產配置在能夠超過通貨膨脹的地方,像是基金、股市、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某些保險商品,才能確保你的實質購買力不被侵蝕。通貨膨脹不僅影響理財,在任何與金錢相關的決策中都應該考慮它的影響。以下我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你現在手上有100萬元的現金,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把這筆錢放在保險箱裡,隨著每年2%的通貨膨脹,這筆100萬的實際價值會逐年下降。到了20年後,這筆現金的購買力只剩下67.3萬元左右。與其放到那時候讓它只值67萬,不如現在就把錢用掉,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希望在20年後保有跟現在一樣的100萬元購買力,那你需要將這筆錢投入增值的理財工具,並且使其增值到約148.6萬元,才能達到相同的購買力。這樣的增值同樣適用於你的薪水,如果薪水沒有逐年增加,那麼實際上,你的生活水平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下降,相當於變相減薪。


由此可見,無論是管理資產還是提升收入,理財都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只要理解通貨膨脹的影響,並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




我們常聽到的年金險計劃,通常是繳費一段時間後,從某個年齡開始,每年固定領取一定金額。然而,在考慮這類商品時,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舉個實際例子來說,一位42歲的先生想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選擇投保一份年金險。


根據保險業務提供的方案,他需要....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2/4

為何不好好專注在本業上?

 


我們知道投資要有本金,除了槓桿借貸或有人贈與以外,本金通常就來自本業賺來的收入,本業收入高的人,只要能省著點花,通常都能留下還不錯的本金進行投資,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將重點放在如何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我過去曾提過,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投資方式是投資自己,反應在本業收入的提升上,風險是最低的,報酬是最穩定的,甚至可能還是最高的。


舉例來說,原本月薪5萬元的人,經過一段時間進修之後,跳巢換到另一家公司,薪資成長為5萬5千元,本薪增加了10%,而且是每年穩定都增加了10%,多了這5千塊可以用來投資,投資本金可能從原本的每個月2萬元變成2萬5千元,投資本金增加了25%,而且是每個月都有,不是一次性的。


甚麼樣的投資標的可以讓你每年都多10%的投資報酬率呢?甚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讓你每年都能增加25%的投資本金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投資自己,增強自己職能專業,然後想辦法提高本業收入。


可是為什麼許多人都不把心思放在這上面,卻反倒花更多時間用來研究多檔股票線型、企業財務數字、國內外總體經濟與股市資金動向呢?研究這些不確定性高又難以理解與預測的資訊,真的有辦法好好地提高投資報酬率嗎?


我先不討論能不能提高股市投資報酬率,我覺得不想花心思在本業上的原因可能有幾點。


首先,他本身就對這個行業沒有興趣,也沒有熱誠去深入研究,這只是他混口飯吃的一份工作而已。他可能一直都沒有想法,也可能他的興趣在其他領域,但那個領域並不容易獲得穩定的收入,或是他本身就不是個生活積極的人。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1/6

房價是由誰決定的?

 


頻頻高漲的房價讓越來越多人吃不消,房屋成交價到底是由誰決定的?當然是市場買賣雙方決定的,但是這個房價又以甚麼當作合理的參考標準呢?實價登錄嗎?


在沒有實價登錄之前,買方與賣方對於合理的房屋價格較無參考資訊,通常只能探聽附近有成交的房價,當作每坪單價的參考值,因為大家的認知差距不同,這也讓買賣雙方喊價的空間相當大,更也讓房屋仲介有比較大的話術操作空間。


預售屋的買賣也是,通常預售屋的售價會是以周圍新成屋房價的均值,或甚至是最高單價為基準,再往上加5%~10%。在與代銷談到購屋價格時,通常也都會有每坪開價少1~3萬的談判空間。


有些房產專家會建議欲購屋者,在看預售屋的時候,不要被代銷人員的話術與演戲技巧所騙,價格都有談判空間。想買中古屋的人,可以先從屋主的開價打8折甚至7折開始出價,不要被假買家跟房仲的話術所騙,這些都是過去買房的教戰守則。


但相信最近幾年要買房的人,不管是想買預售屋或是中古屋,都會發現過去的教戰守則已經不太管用了,不是那些演戲情形沒有了,而是價格已處於賣方市場,你想狠狠大砍一刀,只要屋況不是太差,基本上沒甚麼機會。


先以預售屋來說,有很多地方的新案都喊出不二價,不要說沒有喊價空間,連想買的機會都不一定有。想買的人太多了,以前是買方徹夜排隊想搶先機,現在甚至還要先登記再抽籤,有被抽中的人才能進去選哪一戶,有選剩的餘屋才會輪到候補者,不是你想買想看就有機會。


當然,有些是建商或代銷公司的手法,讓消費者感到必須用搶的才買的到,但那也是因為想購屋者夠多,代銷公司才有辦法使用這些伎倆,來找出真正想買屋的人,而且幾乎沒有談價空間,只給幾十分鐘考慮要不要簽單。不少人在開賣之前就已經研究過新建案的資料了,所以當場也能很快地下決定,主要就差在能不能挑到自己喜歡的房型格局。


而中古屋市場也因為有實價登錄的關係,買賣雙方......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0/23

熱門與老牌公司債ETF比較

 


今天要比較一下4檔公司債ETF,分別是2023年底才上市就擁有大量受益人數的群益ESG20 年期以上BBB 投資等級公司債ETF(00937B)與國泰10年以上投資級金融債券ETF基金(00933B),還有成立超過5年的元大20年期以上BBB級美元公司債券ETF(00720B)與中國信託10年期以上高評級美元公司債券ETF(00772B)。


先介紹高人氣的00937B與00933B,這兩檔都是月配息的公司債ETF,以最近一期的配息計算12個月的年化報酬率,00937B約有6.24%的殖利率,00933B約有5.04%的殖利率,兩者殖利率的差別主要在其成分債產業別、債券年期與信用評等。


00937B持有全球15個產業,並納入Sustainalytics ESG風險分數小於30分者,並排除爭議性武器與成人娛樂分數大於20分的公司,單一產業有10%以上的權重上限,並且僅挑選成熟市場的大型美元公司債,債券期限為20年期以上。


00933B持有的是全球純金融產業,有80%以上是美國企業,其債券期限為10年期以上。由於金融產業通常都是倒債風險較低的企業,其票面利率自然也會比大多其他產業的公司低,而債券期限又比00937B短,自然其配息殖利率相對會較低。


另一方面是這兩檔選擇的信用評等規定,00937B要求的標的,其信用評等限於BBB+與BBB-之間,而00933B要求的信用評等為BBB-以上,其中包含了全球金融業龍頭發行的債券,信評皆為 A- 以上。


債券的性質,較高的信評會換來較低的配息,是其中一個因素,再加上00937B的產業分散特性與債券期限較長,都可為其帶來較高的配息殖利率。其他不同的條件,00937B債券須符合票面利率4.5%以上的條件,而00933B所挑選的債券必須為固定利率,但能包含主、次順位債券。


補充說明,債券有分為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9/18

比退休金更重要的事

 


大部分人都認為,退休的第一要件就是先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這一點也絕對沒有錯。沒有足夠的存款或投資來支撐退休後的生活費,連三餐溫飽都沒有保障,退休後也無法安心地過日子。


想過好退休生活,除了錢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是你想過甚麼樣的退休生活。我們常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個工具,為我們帶來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糧食,讓我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先從金錢層面來說,我將退休金的準備標準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求能溫飽,第二階段是能維持目前的生活,第三階段是能達到理想生活。


要求溫飽的退休金需要多少錢?假設不需要支付房租,以目前的消費水準,每個月3萬元的生活開銷或許足夠。以此標準反推,能每年帶來40萬的被動收入,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來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再加計通貨膨脹跟基礎醫療費用,或許1600萬已足夠。


要能維持目前的生活開銷,先以不需要支付房租來計算,假設夫妻兩人每個月的花費需要8萬元,那就是要準備到每年的被動收入能帶來約100萬元現金,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同樣加計通膨與基礎醫療費用,或許需要到4500萬元。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9/4

股市下跌時的加碼時機

 



這兩週的股市大跌讓你膽顫心驚了嗎?很多人在最近三個禮拜已經把過去半年的獲利都吐回去了,怎麼會這樣?


雖然台股從2024年初的17400多點漲到7月的24416,有將近40%的漲幅,目前回檔到21638其實也才跌了11.4%,若計算到年初的17400多點,大盤至少還有25%左右的漲幅。


但許多人在7月份加買更多股票,這三週的跌幅不幸的把過去半年的帳上獲利都吐了回去,特別是7/19跟7/22那兩天大跌趁機槓桿加碼的人,在上禮拜的大跌傷的更重,許多人猶豫該不該停損,或是再找資金再加碼。


該停損或該加碼,取決於未來的股市走勢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止跌反彈,老實說,這件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說不準,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困擾,看到股市連連漲就想要趕快加碼,看到股市下跌就想要逃,散戶的命運都大同小異。


但如果是採用股債配置法的人,該加碼或該觀望的依據就很明確了,不需要猶豫不決。股債配置不是長期持續買進就好,還需要執行資產再平衡,執行再平衡的條件,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時間,另一種是照資產變化比例的動態再平衡。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會建議採用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即可。在多頭市場行情,每一兩年於固定時間賣掉超過設定比例的股票,將資金拿來購買波動小又可穩定配息的債券,把獲利保留下來。若是遇到股市走空頭時,就可以反向用債券的資金來加碼股票。


但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有個侷限,如果像2020年3月的疫情因素,單一個月下跌30%,美股融斷了4次,但一個月後就因為無限QE讓股市V行反轉,一路大漲到2021年4月。


對於固定在年初執行再平衡的人,就完全沒有加碼機會,下次執行再平衡的時間是在2021年年初,台股已經從2020年一月的11500點與3月低檔的8500點,上漲到2021年一月的15000點,反而是要賣股票買債券。


對於股債配置與再平衡有清楚觀念的人,我認為可以再搭配照資產比例變化執行動態再平衡。但這邊採用的時間是只針對股市大幅下跌時,可以在股市表現不好時加碼用,股市大幅上漲時就維持固定時間做再平衡就好,不要在多頭時期,早早就將資金從股市撤出。


股市大跌可以跌多少?從過去將近80年(二戰後)美國標普500指數來看,最大跌幅可以到-50%左右,分別有三次,分別是1973年的石油禁運、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


其餘的跌幅大約在-30%左右,分別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70年的科技股大跌、1980年沃爾克收緊政策、1987年股災與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們可看到美股的股災輕則-30%,重則-50%左右的跌幅比例。


再看台股自1990年以來的紀錄....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8/28

你是用加法還是減法過生活?

 


最近被一位想去澳洲念書的朋友問到之前在澳洲念書的經驗,他很猶豫該不該做這個決定,因為這代表需要中斷工作,到另一個國家學習與生活,回來後是否能延續工作,或是轉換到更好的跑道,不得而知。


對於他的問題,我基本上是站在鼓勵的立場,雖然念完書後回台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是一個變數,但我覺得出去一趟的人生經歷是非常難得的,如果態度夠積極,能獲得的不只是學歷,還有人生心態的轉變。


在台灣念書時,或許是受當時教育環境的影響,習慣標準是追求滿分,念書時是要求所有文字都要讀到,記憶力不太好的我需要多讀幾次,很是花時間。或許也是這樣,也可能是愛面子的性格,有興趣的事情不敢爭取,新事物不敢嘗試,上課時間不敢發問,就怕丟臉顯蠢。


隻身一人到澳洲念書後,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辦理,用著頂多國二程度的彆扭英文處理所有事情,到學校辦文件、到外面租房子、到政府機關辦證件、到銀行開戶,經歷第一個月的語言學校像文盲一樣,老師講的英文完全聽不懂。


前幾個月就有自覺,我現在就是甚麼都不會,需要從頭學,如果我還像以前在台灣那樣,那我應該甚麼都做不了,也進步不了。所以我的心態從滿分往下扣的標準,變成了從20分往上加的標準,能學多少算多少。


改變了心態後,我覺得學習變輕鬆了,不只是在語言學校,就連在大學與研究所也都很有幫助。心態上只先求可以及格就好,但如有更多時間,或是對該科比較有興趣,就會追求更好的成績,尤其碰到有興趣的電腦相關科目,還是以滿分為目標。


另一大轉變是個性,在出國念書前,我是一個完全不敢與陌生人講話的人,在團體裡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或是在旁邊觀察別人就好,即使我很想去找人說話,我也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沒有動作。


但至澳洲後....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8/14

勞保老年給付怎麼領才划算?

 


政府提供了三種退休金規劃為勞工提供保障,分別為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國民年金保險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又稱勞保年金)屬於社會保險之一,在職勞工只要依規定繳交保險費,離職退保且符合請領條件時,便可提出申請。


依規定,投保年資未滿15年者,只能選擇一次提領,投保年資滿15年,或併計國民年金保險年資有滿15年者,可選擇一次請領或月領年金。


勞保年金的請領金額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0.775% + 新臺幣3,000元,第二、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1.55%,上列2種方式擇優發給,平均月投保薪資以「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


舉例來說,一名勞工從30歲投保勞保直到65歲退休,65歲申請老年年金給付時,其工作年資為35年,假設其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5,800元,第一個算法可月領15,423元,第二種算法可月領24,847元,所以會以第二種算法為給付方法。


若是投保薪資不到26,400,且保險年資只有符合最低標準15年者,會以第一種算法比較有利,假設其平均月投保薪資只有25,200,年資15年(年金給付的年資至少要15年),第一種算法可月領金額為5,930元,第二種算法可領金額為5,859元,僅相差71元。


要一次請領者,以「退保當月起前3年的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金額為平均月投保薪資 × 給付月數。給付月數以保險年資來計算,保險年資每滿1年可發一個月勞退金,年資超過15年的部分,每滿1年可發2個月勞退金,最高以45個月為限。


以同樣的情況來舉例,65歲申請一次請領老年給付時,其工作年資為35年,超過15年的部分可發2個月勞退金,其給付月數則為15 + 40 = 55個月,但規定最高以45個月為限,所以只能用45個月計算,若其最後3年的平均投保薪資為45,800元,其一次請領的老年給付會有 45800 x 45 =  206萬1千元。


月月領跟一次領,哪一種方式會比較划算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8/7

該不該申請房貸寬限期

 

現在房價高漲,很多人買房都會直接申請 2~3 年的寬限期,讓自己剛開始的還款壓力可以輕一點,甚至打算期滿後繼續延長,或是轉貸其他家銀行重新申請寬限期,房貸寬限期是不是應該要盡量申請呢?


最近有朋友剛買房,跟他討論試算各種貸款方式後,他很明確的表明他不要用寬限期,原因是因為他有設定每個月本利還款金額子加上管理費不超過30K,寬限期結束後的還款金額會太高,所以寧願不要寬限期。


這邊先解釋一下甚麼是寬限期。房貸寬限期是指在某段時間內可以不付房貸的本金,只付房貸產生的利息。目前只有房貸才有寬限期,寬限期的年限通常是 2~3 年,若前期有準時繳清房貸並且擁有良好的個人信用紀錄,就有機會成功向銀行延長至最多 5 年的寬限期。


我試算一下有沒有寬限期的差別,假設貸款1500萬,貸款期間30年,貸款利率2.2%,每月本利合還款 56,955 元。若用了3年寬限期,前3年只還利息期間的月還款金額是 27,500 元,寬限期後月還款金額 61,441 元,每個月差 4,486 元。如果寬限期延長到5年,寬限期後月還款金額 65,049 元,每個月差 8,094 元。






有人覺得,每個月才差約 4,500 元,會增加多大的壓力嗎?對於已經貸款到能力極限的人來說,多個 2~3 千塊可能都會對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就更不要說每個月差到 8千元了。


那寬限期到底是要用在甚麼時候?為什麼會有寬限期?甚麼情況才適合用寬限期呢?


先想一下甚麼樣的情況會需要在短期內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也不擔心未來要還款的本利金額會更高?會有幾個情況符合: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7/10

勞工退休金也要繳稅?

 


勞退新制從民國94年7月起開始實施,大家都知道雇主要強制提繳不低於薪資級距6%的金額,勞工個人也可以自願提繳不超過6%的金額,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退休後提領的退休金也可能需要繳稅。


退休金提繳的金額同健保一樣有個分級表,只要有實際工資或執行業務所得就可以提繳,最低級距為1,500元,6%的提繳金額就是90元,最高提繳級距為15萬元,6%的提繳金額為9千元,若雇主與自願提繳都是6%,則每個月可在退休金帳戶存下18,000元。


過去常認為,高所得的人自願提繳有好處,因為自願提繳的金額可以免計入當年度申報的個人綜合所得稅,以申報薪資15萬元為例,每個月提繳9千元,一年就是10.8萬元,15萬元以14個月計算年所得,若沒有申報其他扶養或特別扣除額,很高機率要繳到20%的所得稅級距,少計入10.8萬元可以省下21,600的稅金。


但其實之後領退休金也是可能需要繳稅的,退休金規定為,採用月領者,全年領取總額超過81.4萬元之金額,併入取得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繳納所得稅。也就是說,以112年綜所稅扣除額,單身無撫養的條件計算,若無其他所得,退休金總領金額低於123.7萬元(81.4萬 + 42.3萬)尚不需要繳稅,平均月領103,083元。


若採用一次領的方式,領取總額在新台幣18.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金額之下者,所得額為0,超過18.8萬但未達37.7萬乘以服務年資之金額,以其半數為所得額,超過37.7萬乘以服務年資之金額就要全數認列為所得額。


以30年工作年資為例,18.8萬 x 30 = 564萬元,37.7萬 x 30 = 1,131萬元。一次領的退休金金額在564萬元以下免稅,超過564萬的部分會有一半計入個人所得,超過1131萬元的部分全部都算為所得額。


以投保年資30年來計算,若工作滿30年即為60歲可申請請領的時間,只有雇主強制提繳的6%,並以預估個人退休金投資報酬率4%為例,月扣繳薪資要超過137,100元,一次提領金額才會超過564萬,有需要計算個人所得稅額的機會。


看起來雖然很少人會能扣繳到那麼多錢,要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勞工有自願提繳6%,則月扣薪資只要達到69,800元即會超過,因為加上雇主強制扣繳的6%,總計扣繳金額就來到139,600元了,能達到這樣薪資水準的人就多很多。


再以15萬元投保金額為例....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