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27

你如何為你的糧倉做準備

 



存退休金跟古時候的存糧有些類似,你所存下的資產就如同你在每次收成時,將部分收成放進你的糧倉,等待必要時才會動用糧倉裡的糧食。


以前看中國古裝劇的時候,很常看到長江黃河氾濫,巡撫大人需要開倉震災的橋段,平時收成的時候,能存留下一些糧草,將來某一天需要時就可以拿出來救急,長期投資其實也很類似。


我們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會將每個月都收入存下一部份,有的人放銀行定存,有的人放股市,就好像每年稻穀收成的時候,刻意留下一部分收進糧倉,為未來做準備。


這些保留下來的收成,不會在價格好時被拿出來販售,因為這些是救急時要用的糧食,只有在天災來臨,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可吃食,才會開倉震災。收成後要保留部分糧草時,也不會刻意儲藏很多,導致現在的百姓就糧食不足,一定是在有一定程度的餘裕後,才做存糧這件事。


為了退休金做的長期投資也是,我們從月收入所存下的錢,都是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所準備,只要你的標的選擇與資產配置規劃的好,平時就不應該常把自己的持股拿來評估漲了多少,獲利多少,考慮該不該賣,這些資金都是在退休後才要用的。


我們不需要一直注意現在手上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只要手上的資產類型是可以長期成長的,就不用太在意短期內的手上資產損益,只要固定時間檢查一次,等待的時間夠長,這些資產都會有很高的成長機會。


重要的是,這些錢要能存得下來,就如同每次收成都要有部分糧食能夠放進糧倉裡,累積到你需要用錢的時候,譬如退休的時候,就可以打開糧倉,把過去所囤積的糧食拿出來用。


所以你在存錢的時候,也不要刻意非常節省的在存錢,犧牲了生活的意義與應有的基本品質,就像糧食收成後,把大部分糧食都收進糧倉,留下的糧食卻不夠農作的人吃,這絕對無法長期幾十年的實行。



2023/9/20

投資沒有結算績效的一天

 



之前常看到有人在結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績效數字,然後賣出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跟大盤相比是超前還是落後。這進一步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我在計算績效時,我賣出的部分持股,該是以過去持股的買進價為成本,還是以目前手上的持股均價當作成本。


舉例來說,假設手上有3張在不同時期買進的持股,依序買進價分別是120元、90元與60元,平均成本是90元,此時股價是100元,在不考慮手續費與稅金成本的情況下,若要賣出1 張持股,應該是要當作獲利10元(現價100-均價90)還是虧損20元(現價100-第一張成本價120)呢?


我認為應該是要以券商軟體的方式,先入先出為準,當作虧損20元。因為平均90元的成本是計算了另外兩張未實現損益的持股,但這兩張甚麼時候會賣出還不知道,未來也可能會再增加新持股,若增加新持股後,平均成本又要怎麼算呢?已經賣掉的股票,要重新採用新成本嗎?


所以用先入先出的方式來計算會比較單純,只是有些人心理帳戶會過不去,因為他明明已經將成本從120元攤平到變90元了,現在賣在100元應該是算賺錢的,但用第一張的成本價來計算,就會是虧錢的,心裡不想認這筆虧損。想採用平均90元成本價來當作這筆投資有獲利,只會發生在把3張持股都賣掉的時候。


但我想說,如果不是要一次性全部賣出持股,你投資或存股為的是準備退休金與退休後的被動收入,我認為不需要去特別計算投資績效,因為意義並不大,也沒有總結績效的一天。


想想看,你若是從40歲開始用股票累積退休金,每個月都固定扣款,假設你採用的是指數化投資的方式買大盤指數型ETF(沒有倒閉下市風險),65歲後退休開始從股市領取被動收入當退休生活費。


不管你是只花股息,或也會變賣一些股票補充生活費,你都不會一次把25年來所累積的持股一次賣光吧?你絕大部分的投資本金都還是會留在股市裡幫你持續產生被動收入,以支付你退休後20~40年的生活費用。


所以你的整體投資報酬率根本就不會有結算的一天,即使是退休後,只要領到的股息比需要的生活費高,你還可能會繼續買股票,平均成本是一直在變動的,股價也是一直在變動,你又何須在意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你的投資能不能夠為你帶來足夠的退休生活費,這筆退休本金可以持續用多久,而不是這筆投資可以為你帶來多漂亮的投資報酬率。




2023/9/13

00926 凱基全球菁英55ETF

 



我常提到不要將資產集中投資在單一國家,包含僅投資台股也是,所以盡量要考慮將投資分散到全世界去,選擇VT是最簡單的方式,而最近台股也出現了一檔新的ETF,主要投資全球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代號是00926。


這篇就要簡單的分享一下這檔新上市的ETF,其基本選股邏輯與優劣,是否可以替代VT來投資全世界。


「彭博全球菁英55指數」以全球成熟市場(亞太地區除外)主要交易所上市普通股為母 體,再依據彭博行業分類標準之11大產業分類,將各產業內通過流動性檢驗及經規模、獲利及品質因子綜合排名,並依市值與風險動能指標調整權重,選出各產業排名前5名,建構為55檔成分股之組合,現有成分股計有55檔。


這11大產業分別是資訊科技、通訊服務、醫療保健、工業、核心消費、原物料、非核心消費、金融、公用事業、能源及房地產。選股會優先挑選市值大、淨利率高與ROA高的企業,且會對其90日內的總報酬與波動率排序做加權。


首先,00926的成分股只有55檔,基本上就不可能有替代VT的效果,他的選股方式是從11個產業分類裡,各挑選出5檔符合條件的企業,其實比較像成熟國家版的 S&P 500。缺點是持股數實在是太少了,不夠分散,但優點是至少包含了11個產業,有達到產業分散的要求。


而這樣的選股方式,很自然的成分股幾乎都會是大型企業,也可合理預期主要企業大多會是美國公司,真正能分散到其他國家企業的比例會很低。我們看前10大成分股就有8家是美國企業,前四大是google、蘋果、微軟與臉書。


雖然指數每年有4次調整成分股的機會,但我預期這些成分股的變動機率應該很低,因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要在短時間被另一家取代應該是滿困難的,比較可能的是持股比例的變動,可能這一季投資比例最高的是蘋果,下一季就變google了,但這未必是因為交易,可能僅是股價波動造成的變化。


這表示,雖然一年有4次變動成分股的機會,但因為不太會需要大幅賣出持股,改買其他公司的股票,所以每年因為交易產生的內扣費用不會特別高,可是因為經理費比一般國內的ETF高(0.65%),所以整體內扣費用很可能會高達1%左右。


雖然券商回推過去的指數績效遠優於 S&P 500 與 MSCI AC 世界指數,但畢竟這檔ETF與單純市值型的ETF有明顯脫節,過去回測績效不能代表未來可期望的績效。


尤其它還會對90日內的總報酬與波動率排序做加權,總報酬好與波動率低的可以加分,對於股價變動大的科技業就會有很明顯的影響,特別是成分股股價大跌的時候,就會被大舉的降低持股比例,反而是公用事業、工業或金融產業的持股會比較穩定。


要注意,因為這是一檔投資海外企業的ETF,所以其淨值主要也會受到美元對台幣匯率的影響。


簡單總結00926這檔新上市不久的ETF,持股僅有55檔,無法替代VT的分散性與涵蓋性,比較像是 S&P 500的選股方式套用到全球成熟市場,但對於完全不想考慮複委託買美股的投資人來說,00926可能是想投資全球各產業龍頭企業的可考慮選擇。





2023/9/6

持股何時要停利?

 


台股與美股今年都漲了不少,應該不少人的荷包都變厚了點,至少帳上的數字變好看了。最近陸續有人問我,股市漲了這麼多,是不是該獲利了結了?


獲利了結?你認為該獲利了結的標準是甚麼?


個股帳上獲利超過10%或20%了?看大盤漲很多,好像快漲到過去高點了?手上個股已漲超過你預估的合理價了?還是怕帳上獲利吐回去,想快賣掉入袋為安?


我不知道大家想獲利了結的心態或標準是甚麼,我想說我的獲利了結標準是「我需要用錢了」。


這標準好像很空洞,如果我現在帳上是虧損的,然後現在又因為需要用錢才賣股,不就是實現損益嗎?怎麼會是獲利了結?


這個就關係到長期投資的概念,我採用的是指數化投資方式,投資標的是大盤指數型ETF,我的投資是為了10幾20年後的未來所準備(譬如退休金),到那個時後,我的帳上損益是獲利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差別只是在於獲利多寡的問題。


而且我不是要把所有持股都賣掉實現獲利了結,我只是看我未來一年需要用到多少錢,然後不再投入現金股利,把股利拿出來用,如果股利比我需要的錢還低,我才會賣股來補足差額。


所以我的獲利了結,跟當時的股市行情、股價高低、景氣好壞,沒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取決於我當時預估近期的將來需要用多少錢,股息夠不夠,需不需要賣股補差額。


我在一開始舉了很多常聽到的獲利了結標準,這些標準都其來有自,譬如個股帳上獲利20%就出清,對應的是帳上虧損5%就停損,這是一種資金管理策略,跟公司基本面與經濟景氣狀況沒有關係。


譬如判斷高點到了應該要賣股了,這可能是藉由K線走勢,或是其他技術指標判斷,近期的高點已到,股價很可能要反轉下跌了,趕緊賣出獲利了結。


我相信更多人的理由是,好不容易帳上是獲利的,深怕股價又跌了回去,趕快賣掉股將獲利入袋,等待下一次的低檔機會再進場。尤其是持有企業個股的人,更會有這樣的風險考量。


獲利了結後並不是就沒事了,投資人又要繼續想手上的資金該再去買甚麼股票,觀察甚麼機會才是再進場的時機點,價格應該要買在多少錢以下,以上都需要再花時間研究其他標的,並且評估/猜測當時股市是否來到高點或低點。


這樣的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早下車」,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手上持股回檔個5%不到,就趕進獲利了結等待下一個低檔,然後股價過兩天又漲上去了,漲得比當時賣的價格還高,於是前幾天的獲利了結,就讓投資人錯過了下一波可能有20%的上漲機會。


當下價格的高低點其實是變動的,而且高低點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現在的價格是高還是低,完全取決於未來特定時間點的價格。100元的股價,在5天後的價格變成90元,當下就認為100元是高點,但20天後股價變成120元時,100元就又變成低點了。


所以觀察/判斷股價變化的時間區間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以0050的價格變化為例...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