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27

00918 大華優利高填息 30 ETF

 


去年有兩檔較不為人知的高股息ETF績效驚人,分別是00915與00918,在去年都獲得大約60%左右的含息總報酬,名列台股ETF前幾名,上週以介紹過00915這檔ETF,今天接著介紹00918這檔大華推出的高股息ETF。


這檔00918是在22年11月上市,選股邏輯相對簡單,除了高股息以外,還著重配息後要有能力填息。


甚麼是填息呢?


我們應該知道,一檔股票現金配息後,是把公司的資產改以現金的方式發還給股東,資產的總值應該還是要維持一樣的,只有當配息後的股價能漲回原本的價格,手上的現金配息才是真的賺到,否則只是資產轉變形式而已,也是常聽到人家說的左手換右手。


舉例來說,一檔股價100元的股票,宣布配息8元,當下的換算配息殖利率是8%,大部分投資人都認為,買了這檔股票領到配息就是可以賺到8%的報酬率,但其實在配息後,股票的價格會變成92元,銀行證券戶頭會多了8元(以持有一股,並忽略稅金與手續費計算),總共的價值還是100元。


如果兩週後,股價漲到95元,再加上手上的現金8元,總共是103元,投資人實際的獲利其實只有3元,也就是3%,想要完整賺到所謂的8%配息報酬率,股價得要漲回到100元才能算,這也就是所謂的填息,把扣掉的8元現金股息漲回來。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20

保險與投資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13

00915 凱基優選高股息 30 ETF

 


2023年冒出兩檔整體報酬表現很好的高股息ETF,是過去很少人注意到的,分別是00915與00918,這篇就針對這檔選股邏輯比較複雜的00915做介紹。


00915 凱基優選高股息 30 ETF是在2022年8月9日上市,風險收益等級是RR4(一般股票型ETF都會是RR5),這檔高股息ETF主要在挑選避開股價高波動的高股息股票。


指數會從市值前300大上市櫃的企業裡挑選符合流動性標準的公司,在近12個月的成交金額總額前80%裡的股票裡,必須要達到近12個月交易總額排在前20%,或是至少有8個月自由流通週轉率達3%以上。近四季的EPS也需大於零。


合格股票還須排除近126日的日還原報酬標準差最高10%的股票,可解讀為排除約半年內的還原報酬變動最大的10%股票。再排除金融業的ROA與非金融業的ROE最低的25%股票,可解讀為排除企業營運表現報酬最差的四分之一。


剩下符合條件的企業,會再依據股價波動大小與股息股利率排序,取前30檔當作成分股。首先會先以近252日的還原報酬標準差做排序,大約就是一年內的股價波動度,由低到高排列,優先取波動度低的股票。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6

保險業務的競爭對手竟然是ETF

 


前幾天看到兩篇文章很有感,雖然我不是保險從業人員,但在過去十多年與幾位保險業務人員接觸後,也有類似感受。


以下是節錄部分文章內文:


『不僅保費收不進來,近兩年美國暴力升息,美元定存利率超過5%,不少業務員頭一次遇到保戶把保險解約,改放定存、買債券ETF,「我的競爭對手竟然是ETF,」凱基人壽處經理孫國城也感慨。


以前業務員只要懂一、兩種商品,每個客戶都賣一樣的就好;但現在保單CP值沒那麼好,客戶也已買了很多張保單,業務員要從商品銷售,轉成解決方案銷售,為客戶量身訂做,得熟悉公司大部份的商品。


由於保單會大轉型,業務員不能再用「每年可領到多少錢的保證收入」來賣保單,銷售難度大幅提升。台灣業務員人數太多,平均服務的客戶數僅歐洲的五分之一,未來保單變難賣,加速業務員汰弱留強,人數恐萎縮八成。


台灣定期險大多只保到80歲,就是因為在台灣調整費率極難。林世德舉例,在香港只要保戶願意繳保費,而且能接受保險公司調整費率,定期險也能保障到109歲。台灣人的觀念需要突破。』


由於ETF的入手容易且接受度高,這幾年台灣ETF非常盛行,尤其是高股息ETF如雨後春筍般大量發行,動輒7%、10%的股息殖利率讓大量投資人捧著錢進場,再加上美國升息,美元定存的利率都來到5%以上,拉高了一般投資民眾對投資報酬率的要求。


過去台幣定存利率只有1%的年代,儲蓄險的內部報酬只要有2%,許多人就可以買單,因為以保本投資來說,2%報酬率已經是定存利率的兩倍,但隨著高股息ETF的盛行,加上美國升息,讓美國定存、公債甚至公司債的利率都輕易來到4%以上,儲蓄險的2%-3%內部報酬大大降低了吸引力。


以前許多保險業務員只需要懂賣壽險、醫療險、癌症險跟儲蓄險(或分紅型保單),就可以做出好成績,在理財意識越來越抬頭與普及後,消費者想要知道的會多更多,光只是賣保險商品已不足以滿足許多人的需求。


十多年前與一位朋友一同去見一位保險業務,聽說是他以前的同學,剛進保險業(果然都是先從過去認識的人開始),聽他的介紹內容,就僅是著重在介紹商品與理賠內容,一股腦地把他在公司學的展現出來,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只是在做業務銷售簡報,卻沒有理過我們需要甚麼。


礙於面子當然是完整的把他聽完,反問他的問題,他也回答的不太確定,當然後續就沒有再與這個人聯繫。


後來陸續又與幾位做保險的朋友聊過,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以"風險"為主,千篇一律地告訴你,如果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需要花多少錢,如果你花一點錢買這張保單,你就可以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以理賠多少錢,讓你減少負擔。


可是這些風險如果都要轉嫁給保險公司,我會有買不完的保險,而且保險額度若要買足,全部列出來,一年要繳幾十萬的保費,根本不太可能這樣買。礙於不可能花這麼多錢把保險買好買滿,所以必須要做出取捨。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