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3/6

保險業務的競爭對手竟然是ETF

 


前幾天看到兩篇文章很有感,雖然我不是保險從業人員,但在過去十多年與幾位保險業務人員接觸後,也有類似感受。


以下是節錄部分文章內文:


『不僅保費收不進來,近兩年美國暴力升息,美元定存利率超過5%,不少業務員頭一次遇到保戶把保險解約,改放定存、買債券ETF,「我的競爭對手竟然是ETF,」凱基人壽處經理孫國城也感慨。


以前業務員只要懂一、兩種商品,每個客戶都賣一樣的就好;但現在保單CP值沒那麼好,客戶也已買了很多張保單,業務員要從商品銷售,轉成解決方案銷售,為客戶量身訂做,得熟悉公司大部份的商品。


由於保單會大轉型,業務員不能再用「每年可領到多少錢的保證收入」來賣保單,銷售難度大幅提升。台灣業務員人數太多,平均服務的客戶數僅歐洲的五分之一,未來保單變難賣,加速業務員汰弱留強,人數恐萎縮八成。


台灣定期險大多只保到80歲,就是因為在台灣調整費率極難。林世德舉例,在香港只要保戶願意繳保費,而且能接受保險公司調整費率,定期險也能保障到109歲。台灣人的觀念需要突破。』


由於ETF的入手容易且接受度高,這幾年台灣ETF非常盛行,尤其是高股息ETF如雨後春筍般大量發行,動輒7%、10%的股息殖利率讓大量投資人捧著錢進場,再加上美國升息,美元定存的利率都來到5%以上,拉高了一般投資民眾對投資報酬率的要求。


過去台幣定存利率只有1%的年代,儲蓄險的內部報酬只要有2%,許多人就可以買單,因為以保本投資來說,2%報酬率已經是定存利率的兩倍,但隨著高股息ETF的盛行,加上美國升息,讓美國定存、公債甚至公司債的利率都輕易來到4%以上,儲蓄險的2%-3%內部報酬大大降低了吸引力。


以前許多保險業務員只需要懂賣壽險、醫療險、癌症險跟儲蓄險(或分紅型保單),就可以做出好成績,在理財意識越來越抬頭與普及後,消費者想要知道的會多更多,光只是賣保險商品已不足以滿足許多人的需求。


十多年前與一位朋友一同去見一位保險業務,聽說是他以前的同學,剛進保險業(果然都是先從過去認識的人開始),聽他的介紹內容,就僅是著重在介紹商品與理賠內容,一股腦地把他在公司學的展現出來,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只是在做業務銷售簡報,卻沒有理過我們需要甚麼。


礙於面子當然是完整的把他聽完,反問他的問題,他也回答的不太確定,當然後續就沒有再與這個人聯繫。


後來陸續又與幾位做保險的朋友聊過,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以"風險"為主,千篇一律地告訴你,如果發生甚麼事情,可能會需要花多少錢,如果你花一點錢買這張保單,你就可以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以理賠多少錢,讓你減少負擔。


可是這些風險如果都要轉嫁給保險公司,我會有買不完的保險,而且保險額度若要買足,全部列出來,一年要繳幾十萬的保費,根本不太可能這樣買。礙於不可能花這麼多錢把保險買好買滿,所以必須要做出取捨。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0/13

現在是買債券的好時機

 



寫這篇文章要冒不小的風險,但我真認為未來幾個月是近5年裡買債券的好時機,下次你要等到高殖利率的債券可能是10年後。


自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美國政府救經濟的手段主要就是降息,2000年聯準會降息13次,利率來到1%,在經濟與股市穩定後,在2004至2006年升息了17次,每次升息1碼,利率調高到5.25%。


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美國快速降息到趨近於0%的利率,而且還實行量化寬鬆(QE),直到2016年才首度升息1碼,2017年3碼,2018年4碼,達到2.25%~2.5%區間,但又在2019年突然降息3碼,以拯救放緩的經濟成長。


我們可以透過圖裡的美國長債(TLT)價格變化,對應到不同時期的升降息影響。2020年3月的疫情影響,美國政府快速進行無限量化寬鬆與降息,快速降息至趨近於零利率的目標,造成債券價格大幅震盪。


今年股票跌幅很多,但我們看債券的跌幅也不比股票少,尤其是長債,從2020年3月疫情開始,TLT的價格就從180元一路下滑,雖在2021年有反彈,但2022年正式快速升息開始,價格就從145元一路跌到100左右。


今年因為高通膨,逼的美國政府需要快速升息壓制通膨,債券的下跌速度非常快,中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已到4%左右,如果你去看投資級公司債,殖利率甚至可以到5%~6%。


當指數型投資人以資產配置與投資20年以上的長期持有,追求7%~10%的年化報酬率時,現在的美國公債就已經給你幾乎零風險的保障利率4%,高評等公司債給你長期保障利率5%~6%,已經不比長期投資股市的股債配置差多少了。


換句話說,7%年化報酬率可能是用20年的股市漲漲跌跌所獲得的整體報酬換算結果,而4%~6%的債券殖利率卻是每年確定的,每年固定就是可以領到這麼多利息。


我認為,對於想多一點穩定利息收入的人,近期是買債券的好時機,一來殖利率高,二來,未來也有很大的價差獲利空間可賺。


現在美國政府快速升息是為了打壓高漲的通膨,而這次通膨的主因並非是因為全球經濟太好了,而是因為疫情造成產業鏈缺料,貨運量降低,導致原物料與晶片/電子零件缺貨,價格高漲,再加上烏俄戰爭造成能源供應不穩定。


雖然升息不能解決缺料與戰爭問題,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9/7

美國聯準會縮表的影響

 



要講到縮表,首先需要先解釋量化寬鬆(QE:Quantitative Easing),因為美國聯準會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執行了幾波QE,才會有目前需要縮表的必要。


量化寬鬆,簡單解釋就是聯準會從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大量買入美國政府與企業發行的債券/債務,以達到挹注資金給企業的目的,然後企業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就多了一大筆錢可以借給銀行的客戶與消費者,社會整體的資金流動得以促進,進而達到所謂印鈔的效果。


而聯準會買入國債後,會把商業銀行存在這的準備金金額做修改,買回來的國債在資產負債表裡會被記成"資產",而銀行留存在央行的準備金會被記為"負債",同一筆購債交易,會讓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總額增加(負債與資產同時增加),也才有之後所謂的縮表(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解釋:準備金(Reserve)是商業銀行庫存的現金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實行準備金的目的是確保商業銀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銀行存款時,能有相當充足的清償能力。


過去實行量化寬鬆的背景,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前,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大概是 8000 億美金,經歷了 3 輪的QE,聯準會總共印了 3.7 兆美金,總額達到4.5兆美金。隨後於2017年至2019年實行縮表,緊縮減了8000億美元規模。


2020年,聯準會為了提振被新冠肺炎重擊的美國經濟,年初開始實行無限QE,持續挹注市場資金,使得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又從2020年1月的4.1兆美元,到2022年1月一路飆升至接近9兆美元。


聯準會在2017年至2019年縮表時,官員因對效果沒把握,起初設定每月縮表100億美元的上限,時隔一年才提升到500億美元。而聯準會今年將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約6000億美元,明年縮表1兆美元。官員討論未來3年內縮表約3兆美元。


解釋:從 6/1 開始以每月 475 億(美債 300 億、房貸擔保證券  175 億)速度實施縮表,並於 3 個月後增加到每月 950 億(美債 600 億、房貸擔保證券 350 億),強調將維持在充足準備金環境,當縮減資產負債表到達略高於充足準備金水準時,放慢並隨後停止縮表。


聯準會如何實行縮表呢?簡單說就是減少甚至停止重新購入到期的債券,讓聯準會持有的債券數量減少,甚至還可以主動賣出手上的債券,當政府創造出來的債券需求減少時,債券的價格會下跌,進而導致債券殖利率上升,通常也會配合央行的升息政策。


縮表之前應該會先縮減購債(量化寬鬆減碼),減少每個月的債券資產購買金額,如此市場資金的流動性仍會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降低。但縮表就是直接不繼續買入債券或甚至賣出債券,開始回收資金就會造成流動性下降,投資市場的資金減少,影響力會比升息要來的大。


若央行宣布升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債券價格會下跌,而聯準會實行量化寬鬆後手上有一大堆債券,也會因為升息而導致手上資產價格損失,所以一旦開始升息後,縮表(減少持有債券)理當很快就會接著進行了。



簡單說,聯準會縮表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會減少,企業要借錢就變得困難了,代價與成本也變高了,不只投資市場的資金會減少,企業營運成本也會提高,更別說又同時搭配了升息,股票與債券市場短期內是會受到負面影響的。


流動資金減少,代表過去因為資金氾濫的投資泡沫也會跟著結束,特別是那些沒能持續產出價值,只是靠投資者不斷接手炒高價格的商品,陸續都會出現價格崩跌,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聯準會規劃的縮表計畫也不是不會變的,譬如2017年的縮表計畫,在2019年碰到股市大幅回檔後,就停止了原定的縮表計畫。


但升息與縮表的負面影響通常是短暫的,央行與聯準會敢開始實行調升利率與縮表,多是建立在經濟景氣夠健康的時候,短期的影響讓股市與資產回檔到比較健康的狀況,對於後續長期發展來說會是好事,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個負面影響會持續多久。


2022/8/24

拿房子貸款買股票

 



前幾天有網友分享一篇文章給我看,問我這樣的方式是否可行,想請我給他一點意見,這篇文章的內容大致如下,不知道各位看完有甚麼想法:


------------------------------------

「大意是他的父母親每一位各有每月2萬元的月退休金,也就是兩位加起來每月4萬元,一年就是總共48萬現金流。


他們還有一棟約值700萬的房子,房貸已經完全付清,但為了提升每月現金流,他們打算賣掉那棟700萬的房子,改去租屋,多出來的錢運用到股市上賺錢,他問我這個方法妥不妥當?


於是我跟他說一個更好的方法:


請他的父母親不要賣掉700萬的房子,拿房子去跟銀行質借,假設質借出8成(預估值,每間房子、每個銀行都不同),那這樣就可以有560萬。(然後還可以談寬限期2-5年,只還利息先不還本金)


等待股災來,一堆績優股殖利率都10%以上的時候(那時保證有很多),挑5~10支入場,560萬*10%=56萬(每年可以領56萬股利)


56萬+48萬=104萬,104萬/12(月)=8.66萬


這樣以後每個月都有8.66萬現金流了,應該很夠用!


一定有網友大大問,那要是股災3~5年都不來怎麼辦?難道要一直等下去嗎?


假設我們買進的股票,不管長短期殖利率都在4%~7%以上,(4%+7%)/2=5.5%以平均殖利率5.5%來算好了,接下來再挑自己能力圈的5~10支,可以現在就投入560萬(房子質借的現金)


560萬*5.5%=30.8萬,48萬+30.8萬=78.8萬


每個月的月現金流有6.56萬(78.8/12=6.56)這樣也不錯啊」

------------------------------------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夫妻兩個人月退收入4萬塊,有一間沒有貸款的房子,基本退休生活已經很好過啦,還需要拿房子去產生更多現金流?


原文一開始的打算是賣掉房子,拿700萬現金去投資股市,改去租房子。不知道他懂不懂得股市的風險,以為每年領4%~5%現金股利是非常穩定的嗎?


假設700萬可以年領5%的現金股利,也就是35萬元,平均每個月將近3萬塊,再扣掉房租假設是1萬5千元(700萬房價的地區,猜測同房型的租金也不高),那每個月還可以多將近1萬5千元的現金流。


不過請記得,這是浮動的,股市好時領得多,股市不好時領得少,但房租只會越來越高,而且父母年紀大,不一定租地到房子。


後來文章的建議是拿房子去貸款八成拿到560萬,再將560萬拿去買股票領現金股利,如果可以在股災時買進低成本的定存股,有機會可以領到10%殖利率的現金股利,也就是每年56萬以上,平均一個月多4.67萬。


如果等不到崩盤,現在買進可能也有平均5.5%的殖利率,一年也可以領到30.8萬現金股利,等於平均一個月多2.56萬,加上原本的退休金4萬塊,每個月可以有6.56萬元可以用。


如果你還沒被這些數字搞迷糊的話,應該會馬上想到,房貸利息還沒算進來呢。


就算前面可以有3年的寬限期可以只還利息,以貸款20年,房貸利率1.5%來計算,每個月的利息是7千元,父母可以在這3年裡,每個月多出1.86萬元的現金流,可是3年過後的本利還款金額是3.1萬元,也就是父母要倒貼大概5千多塊的現金流去還房貸。


假設不用寬限期,同樣以貸款20年,房貸利率1.5%來計算,每個月的本利還款金額是2.7萬,比領到的股利還要高,這樣做不但不會增加現金流,反而還會減少。


就算房貸還款金額跟現金股利打平好了,而且未來20年也都很順利的領到同樣多的股利,這樣做也只會對小孩有利,因為父母完全不會多增加任何現金流,20年後房貸繳完了,父母也老了20歲了(如果都還健在的話),這時候會有一間繳完房貸的房子,跟每年還可以領現金股利的股票。


這些資產,不知道年邁的父母還可以享用多久,但可以知道的是,享用不到的都會變成遺產留給小孩,最後小孩才是最大受益者。


還有,已經退休的父母有沒有辦法用房子貸款,最高能帶到幾成,貸款利率也肯定不會是現在最低的1.5%,要貸到20年都相當有難度(貸款有年齡限制)。


表面上的計算看似美好,但這個方式包含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實際計算下來,就算用最優渥的條件,房貸的還款金額還是會比領到的現金股利高,幾乎不太有機會在扣除房貸後還能剩下多餘的錢,除非真的是剛好買在大崩盤後的低點。


最後,我的結論是,文章裡前後提到的兩個方式都不是好方法,已經退休的人了,月退休金4萬塊也算不錯了,實在不需要再拿自己住的房子去賭博。


有網友開玩笑說,小孩每個月提供給父母養老金,就可以增加父母的現金流了~哈哈



2022/1/26

第一桶金先買房還是買股

 


前陣子有個關於第一桶金要先買房還是先買股的討論,這兩年台灣的股市與房市都有明顯不錯的漲幅,若是手上有一筆資金,該要先投資股市還是當作房子頭期款先買房呢?


這邊我們要先定義第一桶金,以前的第一桶金指的是100萬台幣,20年前500萬就可以在新北市買到不錯的房子,100萬就足以當頭期款,目前的房價動輒1500~2000萬,頭期款少說要300萬以上才足夠,經歷這麼多年的通貨膨脹下,現在的第一桶金可能要300萬台幣(約10萬美金)會比較適合。


2020年手上有300萬的人,如果在股市大跌時有勇敢進入股市,即使是買0050這種安全牌,大概在年中的時候才進場,到今年下半年也會有65%的獲利,總市值可以來到近500萬。


而2020年將300萬當作頭期款拿來買房的人,能夠買進總價1500萬以內的房子,到今年要漲200-300萬也很有可能,要看買的縣市區域與年份。


會有這個問題的主因,是因為如果300萬全拿去投資,先不論獲利與否,依照目前的房價上漲速度,未來可能會更買不起房子。但若拿去買房子,未來30年的收入很大部分要拿去繳房貸,可能沒有能力再另外存退休金了,面對這樣的兩難該如何做選擇。


第一桶金要先買股還是先買房,是用這一兩年的市場狀況來評估嗎? 當然不是。


我們都不知道短期的未來,房市與股市是否都會繼續上漲,是否會有如過去兩年的上漲幅度,但我們可以用比較合理的推算方式,加上評估自己的現狀與需求,來做決定。


首先,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用這兩年的股市與房市漲幅當作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狀況來推算,換句話說,未來會維持這種漲幅的機率不高。所以我們要評估的,並不是哪一種方式可以比較快賺到錢,而是你的未來比較需要甚麼?


如果你不需要擔心年老後沒有地方住,譬如你將來可以繼承上一代留下來的房產,那麼買房子就不是你目前需要優先擔心的事情,我會建議你先將第一桶金留著投資,做退休金的資產規劃。


如果你的父母擁有相當多資產,你的工作收入也不錯,但是你很想搬出去自己住,或是不想住老舊公寓想住新大樓,那麼第一桶金先買房應該也是合理的決定。


更多人的情況應該是兩者都沒有,如果300萬全部拿去當購屋頭期款,則可以投資的資金將全數歸零,養了房子卻沒有退休金可以生活;如果都用做投資,就要賭自己的投資獲利可以漲贏房價增幅,或是你另有其他替代方案,譬如年老後搬到房價成本更低的郊區居住,或是安排住進養老村。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11

談「定期定額」與「定期不定額」的智能投資

 


今天看到一檔號稱智能基金的廣告,內容主打「定期定額是投資分散風險的好方法」與「如果低點可以多買一些,高點可以少買一些,那該有多好」,主推這是一檔可以定期不定額的基金。


何謂定期不定額? 以廣告裡的例子為例,假設設定扣款基金為5000元,當不含息報酬率上漲至5%時,扣款金額就調整為4900元,上漲到20%時,扣款金額就改為3000元,相反的,若下跌12%則扣款金額自動調整為8000元,這些金額可以依據不同級距自行設定加減碼金額。


看起來似乎是個可以逢高減碼、逢低加碼的好投資工具,但事實上這樣的方式是否真的會比較好呢?


我會考慮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若開始投資時就碰到連續幾年的多頭行情,在帳面獲利超過20%以後,每個月就只會扣最少的3000元,若帳面獲利持續增加到40%、60%,可能未來幾年要每個月投入5000或甚至8000元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就算修正下跌時,帳上獲利也都還維持在20%以上。


如下圖,譬如投資VT這檔ETF,在2008~2009年低檔加碼買進了2年之後,可能在2013年就已經帳上獲利超過20%了,後面的多頭行情幾乎都只能用每個月3000元投入參與。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8

淺談「富邦特選台灣高股息30 ETF基金(00900)」

 


最近很熱門的高股息ETF(00900)於2021/12/22上市,經理費0.3%,保管費0.035%,此高股息ETF的基本資料如下。

每年的4、7、12月調整持股。

季配息,每年的1、7、、7、10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為評價日。

發行價格為15元。

高股息篩選標準:挑選在下一個換股日前將要配息的個股,其股東會已宣告發放股利,或是依據最新財報,直接以實際能分配的盈餘作為計算基礎,詳情請看下圖。






這檔新發行的高股息ETF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年有三次機會,將持股轉換成近期要配發股息的個股,不同於0056的預估明年會配發的高股息,與00878過去紀錄平均的高股息。



這麼做會有甚麼影響呢?


投資人應該知道每檔股票配息後,股價會扣掉配出的現金股利,也就是發出去3塊現金股利,股價會少3塊,然後等待股價漲回到配息前的價格,也就是所謂的填息,才算真正賺到了這3塊錢現金滾利。


可能會碰到一個問題,如果4月換股後,一檔6月剛配息的股票還沒來的及在7月調整成分股前漲回配息前的價格就要被換掉,那投資人就會立即損失這檔個股的價差。


舉例來說,一檔成分股配息前的股價是20元,於6月初要配1元現金股息,股息發完後股價變成19元,但到了7月要換股時,股價只來到19.3元,這表示這次配息實際只賺到0.3元,若是不幸股價跌到18元,實際就是虧損1元,而且因為要換股所以被迫實現虧損。


另一個問題是,頻繁大量換股會增加許多的交易成本,譬如上一次12月調整持股時,就有大約70%的持股被換掉了,以目前規模約200億來算,賣股的交易稅就要4200萬,如果一年三次調整持股都換掉約70%的股票,那一年繳給政府的交易稅就要1.2億元,這都要算在ETF淨值裡。


券商提供的2011年至約2021年底的回推年化報酬率約為12.7%,贏過0050與0056這兩檔ETF,但未來是否還能有這樣的績效不得而知,這十年的績效是多頭時期的數據,雨果過去的文章曾提過,10年的年化報酬率看看就好,相信如果是選2000年至2010年的績效來看,肯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特別注意,這裡的12.7%年化報酬率指的是每一季配息都還要再投入喔,如果你是拿來花掉的,那報酬率肯定不是這樣算。看到有人計算,若沒有再投入,則本金的投資報酬率只會剩2.7%,這個報酬還沒扣管理費與保管費。



雨果以前也曾做過很類似的事情,只是投資標的是ETD(Baby Bond 交易所交易債券)。


ETD 也是每一季會配息,每一檔ETD的配息時間都不太一樣,共分成1、4、7、10月,2、5、8、11月,與3、6、9、12月三種時段,又有分月初/月底與月中配息,如果用不同的ETD全部時段湊滿,一年可以配息24次。


當初雨果打的如意算盤是,一檔殖利率5%的ETD,每一次配息是1.25%,如果全部都找5%以上殖利率的標的,並且把每一次配息機會都買滿,等於一年可以領24次1.25%,總計可以超過30%,而且是穩定配息,真的是太好賺了。


但雨果誤會的是,自以為ETD與股票不同,配發利息時不會同時調整價格,只會由自由交易市場影響其價格。


結果就是配息後標的價格下跌,跟台灣股票配息一樣,下跌幅度與配出的利息幾乎一樣,必須要等他漲回配息前的價格才真的有賺。有的時候漲的快,來的及賣掉再趕買下一檔,有的時候漲的慢,必須要放棄下一檔機會,等它的價格漲回去。


最後雨果放棄了這個方法,因為這個方法每個禮拜都要交易,每天都要進去看價格漲回去了沒,運氣不好的時候碰到股市動盪,標的價格可能要3個月以上才漲的回去,等於要錯過後面6次以上的配息。


這個操作方法實在是太累了,不切實際,賺的未必比較多,卻要花很多時間,風險也沒有比投資股票小,而且還是利用美股交易零手續費才能這樣做,若是再加上手續費就更難獲利了。


回到本文重點,00900是否可以帶來比0050、0056、00878更好的報酬率,我不得而知,要觀察未來幾年的實際情況,不過基於前面分析的選股邏輯與換股頻率,邏輯上我不認為這一檔ETF的表現會比較好。

2021/8/1

奧運獎金月領「全買這檔ETF」 30年後獎金變3億

 


在郭婞淳奧運摘金可獲得一次領2000萬獎金或是每個月領12萬5千元獎金後,看到了這篇理財專家建議的獎金應用方式,對於該一次領或是分月領的方式沒有意見,但是個人是不太認同專家分析的方式,文章內容摘錄如下。


郭婞淳摘金!理財達人推月領「全買這檔ETF」 30年後獎金變3億


「0050 ETF是相對好的選擇,因是追蹤台灣50指數的被動式管理,成分股包含台灣上市股票市值前50大個股,企業市值大、表現就優異。這樣的投資讓人安心。」孫慶龍表示,0050近10年來的年化報酬率約12%,而市場普遍評估未來仍可維持12%的年化報酬率,對於投資人來說都是簡單又有效的標的。」


「一次單筆投入風險大,萬一在景氣高點時進場,碰到景氣進入修正,而投資人無資金攤平,就須等景氣循環再起,常需長時間才有機會回到買進時的價位,很多人根本耐不住當中的震盪而選擇出脫,等於白做工一場,所以對新手而言,單筆投資的勝率低。也因此專家建議,郭婞淳可以選擇月領終身俸12.5萬元,然後拿出其中的10萬元投資0050,經過試算,10年後可增至2240萬元,20年後可增至9210萬元,30年後可成長至3億850萬元,是獲利豐厚又安全的懶人投資術。」


以上的說法,我認為有幾點誤導投資人的地方。首先,過去十年台股的年化報酬率12%是包含了2020與2021這兩年資金行情大漲的時候,並非常態,2009至2020年又是一個長達11年的大多頭,用這段時間的報酬率來推算未來幾十年的台股報酬率,我認為會太過樂觀。


我在「不同時間、不同年期的績效統計差別」這篇文章裡提過,台股近30年的年化報酬率是7%左右,若排除2020與2021這兩年的數據,報酬率僅剩4.77%,若再把統計時間降到十年左右,2009至2021年的台股年化報酬率是16.32%,2000至2010年底的年化報酬率是1.58%,時間再調整為1993至2000年底,年化報酬率是-0.8%。


雖然都是大約十年的投資區間,在不同的投資年分區間裡,獲得的年化報酬率就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所以用台股過去十年有12%的年化報酬率當作基準,來計算未來的可能報酬,我認為失敗的機率很高,而且他又有甚麼依據可以認定「市場普遍評估未來仍可維持12%的年化報酬率」,這個未來指的是多久的未來呢。


即使是相信十年年化報酬率有12%,也不該直接用12%來複利推算10年後、20年後、甚至30年後會有多少錢。歷史數據不會在未來重複的出現,年化報酬率是一個結果論的反推數字,並非是一個有高度保證的數字,用這麼高的年化報酬率去推估未來30年可以累積到多少錢,是很危險的,這樣會導致投資人做出不理性的錯誤期待與判斷。


關於年化報酬率,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一般人對年化報酬率的誤解 」。


題後話:郭婞淳的奧運獎金到底該一次領還是分月領比較好呢? 這要看他個人對於投資理財的理解程度,一般的認知是,如果他有足夠的投資知識,一次領應該是優於分月領。但運動選手的獎金都是公開資訊,除了自己的理財知識是否足夠以外,還會碰到親友借錢或邀請投資的情形,譬如朱木炎就曾遭詐騙集團恐嚇取財與投資失敗經歷,這時候選擇分月領可能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們實際來試算看看哪個選擇會比較好,以下試算表用5%投報率來計算,假設這筆獎金固定投入0056領5%現金股利,並且每年的股利都再投入,忽略稅金問題,我們來比較兩者在長時間投資後的資產差別。



我們可以從表中看到,2千萬一次領後投入0056,每年開始領5%現金股利,也就是100萬,然後持續投入股市,10年後可以累積到3257萬。分月領的方式,一年可以領到150萬,同樣每年投入0056領5%現金股利,然後再將股利投入股市,10年後可以累積到1898萬。看起來是一次領比較划算,但分月領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每個月都會有150萬的現金進來。


再看到20年後,兩者的資產累積金額來到5571萬與5377萬,已經相差不多了。到了第23年,分月領的資產終於超過一次領的資產,而後因為每年都還可以領150萬的現金,這個差距幅度會不斷的擴大,50年後會變成2億3千萬與3億1千多萬的差別。


運動選手的年紀通常都很輕,就算是在30歲才拿到這筆獎金,23年後也才53歲,6千多萬的資產要退休已經相當充足,每年光領5%的現金股利當生活費就有300多萬,而分月領的人還可以再多150萬。


現實面來說,每年150萬對很多人來說其實已經達到可以退休的需求門檻了,何必在乎哪一種領法比較划算呢? 真的需要為了分月領要比一次領划算,就要忍23年後才動用這些資金嗎?


一次領的人要投資9年,資產達到3100萬,才能靠5%的現金股利達到年領150萬的水準,而分月領的人從第一年就可以年領150萬了。如果忍耐10年不動用,10年後加上獎金可以年領245萬,就算不是退休生活也相當好用了,不是嗎?


在投資專家眼中,這是一場數字的輸贏,而在現實生活中,符合個人的需求更重要。

2021/5/11

該不該投資比特幣 (should I invest BTC)


 

比特幣(Bitcoin, BTC)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從一罐飲料需要用2枚比特幣來換,到1枚比特幣可以換到一台高檔車,這個成長幅度可說是以數萬倍來計,去年年中1枚比特幣可以換到近萬美元,今年4月的比特幣價值已經漲到超過6萬美元,甚至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也用特斯拉公司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當作交易貨幣,並打算於近期開放讓消費者用比特幣購買特斯拉汽車,這兩年幣圈也瘋狂的推出多項新的虛擬貨幣,譬如狗狗幣、奇亞幣、與柴犬幣。


到底這些虛擬貨幣能不能投資,能不能避險甚至保值,應該把它當作一種投資商品還是可以交易的幣別呢? 


比特幣能不能投資?


這就要看你對於投資的認知是甚麼,你投資股票是想參與企業的成長,還是想賺取企業股價某個期間的價格波動,你投資房地產是想出租賺取租金,還是想炒作價格賺取某段期間的價差,同樣的,你考慮是否要投資比特幣,你是想要比特幣為你帶來甚麼產值、被動收入、或是某段期間的價差?


如果是想像投資企業或房地產一樣,期望比特幣可以帶來商品或產值,目前看起來似乎是沒有這方面的特性,若是想帶來被動收入,比特幣似乎也無法存銀行賺利息,有一些變相的方式可以賺取利息,但風險不明,目前投資比特幣比較可能的期望就是賺價差,既然要賺價差就要評估,目前幣值5萬多美元,未來可能會漲到多高,有多少獲利空間,你可以用甚麼客觀的數字、產業發展、或任何相關的資訊來分析判斷未來比特幣會繼續上漲呢? 還是靠信仰跟他賭一把? 你願意投入多少錢跟他賭一把?


比特幣能不能避險保值?


從去年疫情爆發致股市暴跌後,連債券都在短時間內被拋售,比特幣似乎就被當成了黃金以外的避險工具,短短一年時間幣值漲了好幾倍,市場開始有人討論,比特幣是否能成為黃金以外的避險貨幣/工具。也有人覺得高通貨膨脹將至,銀行裡的現金會貶值的更嚴重,想要透過比特幣的增值來保值手上現金,期望達到類似黃金甚至更甚黃金的效果。


比特幣能不能避險,老實說我沒有能力評估,對於「避險」兩個字的定義,我認為是某項工具或產品,可以在某些投資產品或甚至現金有短期崩跌或長期連續下跌時,可以協助達到保值的效果,維持資產原本的價值,譬如債券與黃金。比特幣在過去幾年大漲了數十倍,就我看來這已經不是避險了,而是增長的比股市還要快的一種「商品」,未來在股市或房市下跌時,比特幣能不能持續提供資金避險的避風港,還需要更長時間來證明,會不會哪天比特幣大跌時,他也需要另一項商品或市場來避險呢?


至於比特幣能不能「保值」,我個人目前的看法是-不行,「保值」顧名思義,就是要保有資產原本的價值,但我們看比特幣價值的漲跌波動其實相當大,甚至可以一天漲跌超過10%,如果幣值大漲會比較像是賺到,大跌時根本就沒有保值效果,如果將銀行存款轉移到比特幣存放,就我看來,並不是換到一個相對保值的地方,而是放到一個賭場並期望他會繼續漲。


比特幣能不能取代法幣?


法幣除了是一個國家政府發行的通用貨幣以外,他更重要的價值是通用性與可交易性,你可以拿這個貨幣去購買任何商品,而且所有商家都願意接受這個貨幣,比特幣很明顯目前並無法做到。或許在某種程度,比特幣可以被用來做某些交易達成某些事情,但其現有的狀況更像是一種交易雙方願意認可的一種代幣,我無法評估未來比特幣是否會變成一種世界通用的法幣,看起來是有一點這個可能,應該還有滿漫長的路要走,但前提是通用性與可交易性這裡兩點基本條件需要先被滿足。


比特幣到底是一種貨幣還是一種商品?


就目前的情況,比特幣比較像是一種商品,全世界有許多人在炒作這個商品,並試圖賦予它可以用來單獨交易商品的價值,指是目前絕大多數人將現金換成比特幣的目的,為的都不是要交易某項商品,而是把它當作炒作的商品,期望可以換來更多的現金。但這個商品的風險依舊很高,最近有不少虛擬幣交易所突然消失,帳戶裡的虛擬幣就全部沒了,有人因此價值幾千萬台幣的虛擬幣就一夜之間消失了,名副其實的電腦上富貴,要炒作這種沒有實體的商品,必須要承擔很高的風險。


如果有一種貨幣,1枚這樣的貨幣在前天可以買一支筆,隔天就可以買一台車,但今天卻又只能買到一隻手機,這樣快速高波動幅度的貨幣,以人性來說,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敢大量持有,並把它當作一個穩定的交易貨幣。特斯拉接受使用比特幣購買汽車會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如果這個月一部Model Y可以用1枚比特幣買到,但比特幣下個月的幣值漲到10萬美金,消費者是否還願意用1枚比特幣來購買呢? 特斯拉會不會因此彈性調整售價呢? 還是比特幣會被錨定在一個很接近的兌換價值,造成比特幣不再大幅波動呢?


比特幣會不會成為法幣?


我也想像過比特幣在未來成為法幣的可能性,想像一下2000年的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當時所有跟網路牽扯上一點關係的公司股價都被炒翻天,但很快在2000年就網路泡沫,人們發現當時的網路環境根本無法讓這些公司所畫的美好願景實現,但當時的網路願景卻陸續在幾年後陸續被實現了,這當然是靠網路基礎建設的普及與網路速度大幅提升,還有相關的軟體應用與商業模式大量被實踐。


以電子商務來說,當時要在網路上購物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但實務上卻會碰到當時網路頻寬太小,購物的流程不順與商品內容不夠詳細所限,物流也不如如今發達,還有線上支付等技術問題都有待被解決,民眾對於在電腦上下單購買商品也有信任問題,不知道收到的商品是否會如自己想像的一樣,更還有貨運時間問題,與其等待7-10天的到貨時間,不如直接去門市購買,但這些大企業與創業家一一的解決這些關卡,譬如除了信用卡以外的銀行轉帳與超商貨到府款、24小時到貨保證、7天內退貨保證、光纖網路鋪設、行動網路普及等,讓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並實際參與,電子商務才逐漸普及。


同樣的,若陸續有越來越多商家接受比特幣交易,特別是一般基礎民生用品,當它可以跟某些日常必需用品產生價值錨定現象,讓比特幣的價值波動變得很穩定,就可能讓更多的人將比特幣當作一個日常生活的交易幣別,普及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當然,那個時候,比特幣應該就不會再被視為一個可用來投資獲得高獲利的「商品」,而是成為真正被一般大眾認同的「數位貨幣」。


但基於目前比特幣的特性(比特幣協定數量上限為2100萬個,以避免通貨膨脹問題),還有高波動的幣值(5/13又暴跌10%以上),我認為要變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貨幣應該有很高的難度,就像要你用台積電的股票來交易,買一支手機要支付60股台積電股份,因為每天股價有10%的波動幅度,所以手機報價可能每天都不一樣,你的接受度有多高?


超不環保!特斯拉暫停比特幣購車」,「中國加強打擊加密貨幣後,比特幣現恐慌式拋售」,在寫完這篇文章時出現了這兩則新聞,之後的幾天就是虛擬貨幣的崩潰期,比特幣從5/8的59,000開始跌到5/19最低32,000美元,21天跌掉46% 。

2021/2/4

公司帳上已有許多現金,為何還要發債? (why issue more debt when having lots of cash)


蘋果將發行140億美元債券 可能擴大買回自家股票

摘截文章內容:蘋果(Apple)利用舉債成本尚低的機會,發行140億美元債券,是去年5月以來第三次發債,蘋果將發行6種債券;最長為40年期,殖利率為美國公債加95個基點,原初討論是加115至120個基點。彭博巴克萊指數顯示,投資級公司9年左右期限的舉債利率為1.86%,而蘋果去年8月發債時,這個利率水平為1.94%。蘋果已握有1,960億美元現金,依然往返於債市,我們相信,這表明返還股東的步調會再加快。蘋果已表示,發債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包括買回自家股票並支付股利 。知情人士說,它還可以用於流動資金、資本支出、收購和還債。


一家公司發行債券通常是因為需要更多現金來維持公司的營運或是進行大型擴張,有時候也會為了未來囤積現金而發債,公司除了跟銀行借款之外,還可以發行股票透過公開市場募集資金,也可以發行債券向投資人募資,但蘋果明明已經有很多現金,為何還要繼續發行債券募集資金呢?


其實公司發行債券的目的並不一定是因為公司需要現金,而是為了更有效的運用公司帳上的現金,所謂更有效基本上可以解釋為能帶來更多的利益,或是降低已存在的成本,以下舉幾個例子。


公司可以降低債券配息成本:這幾年的銀行與公債利率越來越低,幾年前發行的債券可能需要票面宣告利率5%才能募集資金,但是現在公債利率只剩1%多左右,美國銀行定存利率不到1%,舊債券的價格應該已經上漲到殖利率剩2%-3%左右,這時候公司發行的債券可能只需要3%票面利率就可以被投資人所接受,所以公司可以藉由發行新的較低利率債券來募資,把過去發行較高利率的債券贖回,即可直接降低公司債券需要配發的利息,立即降低成本。


公司也可以借錢來配發股息:若公司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可低於股票配息殖利率,則公司可利用較低利息借來的錢當作股利發給股東,公司直接可省下利息價差,譬如台積電於2020年初發行的十年期公司債,票面利率只有0.64%與0.48%,遠低於股利殖利率,但或許你會覺得10年都要配息0.64%,10年下來累積也要6.4%,比股利還高,別忘了,10年下來有通貨膨脹因素,還有這筆資金也可以從其他地方幫公司獲得更多獲利。


公司也可以借投資人的錢來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公司認為自家公司的未來發展很好,股價在未來會持續上漲,也可以透過發行債券跟投資人拿一筆資金來回購公開市場上的股份,可能股價的漲幅獲利都可以超過債券募資的總額了。


公司發行公司債的目的有很多,除了一般常看到的舉債擴廠、償還銀行借款、借新債還舊債這類的性質以外,發行新債也可能可以優化公司的財務運作,降低未來的利息支出,或創造更高的業外收入。

2020/7/21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會比元大台灣卓越50(0050)好嗎? (ESG 00850 better than 0050)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在2019年成立時,號稱是給小資族最適合取代台灣50(0050)的低價指數型ETF,IPO時的價格為20元,對比0050當時的價格80幾元來說,相當容易入手,但00850之真的能替代0050,成為另一檔價格較為親民的指數型基金嗎?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的基本選股條件是,依據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共同編製的「臺灣永續指數」,為國內第一檔完整結合E(環境議題)、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與財務指標篩選的投資型指數,目前持股數量約70幾檔,由於基金規模已超過70億元,經理費與管理費為0.335%,風險級別為RR4,固定於每年10月底配息,單一持股設有占比30%上限的限制,資金持有約5%的期貨,每年兩次審核與調整持股(6月及12月)。

而元大台灣卓越50(0050)的選股條件為台灣證交所的市值前50大企業,追求與富時臺灣證交所臺灣50指數同樣的績效表現,持股數量50檔就是依據市值前50大的市值比例,基金規模已超過千億台幣,經理費與管理費為0.355%,每年配息兩次,每一季審核與調整持股。

要比較兩者的差別,首先先從選股條件來看,00850的持股必須符合ESG企業的標準,而且還包含了一些符合ESG標準的中型企業,0050就僅看公司股價市值,但有趣的是,00850與0050的持股有接近9成都是同樣的持股,差別僅在於持股比重不同,00850還持有一些中型企業的好處是,這些企業未來可能有較高的成長報酬,但由於占比比重很低,就算大幅成長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持股比重還造成了兩檔ETF的報酬區別,由於台積電的市值將近超過10兆台幣,已經比排名在後面幾家的企業是直加總還要高,由下面兩張圖可以看到,00850的台積電占比不到30%,而0050的台積電占比以來到40%,光一檔台積電的股價漲跌就可以影響這兩檔ETF的績效表現,如果未來幾年台積電的股價與市值繼續成長,可以預期0050的績效表現很可能會比00850好,但相反的,如果台積電從神壇落下,00850就可能會表現得比0050好。


以下是00850與0050的前10幾檔主要成分股與持股比例:




00850的持股企業必須符合ESG標準,而0050只單存取市值前50大的企業,相對以長期來說,00850的表現應該有機會較0050好,因為過去出現過許多次企業股價在短時間飆高,成為前50大的成分股,然後在夢想破滅後又迅速崩跌掉50%以上,譬如hTC、國巨,這類短期炒作行情的飆股只要市值夠大就一定可以進入0050持股,但未必可以進入00850的持股,但以目前的持股重疊性達到將近9成來說,兩者的差別並不大,所以兩檔ETF的表現也應該會非常接近,可能會大大取決於台積電的個股表現。

結論,以選股理論上來說,長期持有情形下,00850是可能比0050表現要好,但目前兩檔的持股非常接近,短期內的成效可能會非常接近,00850確實是可視為0050較為低價格的替代品,以目前的股價來看,00850一張只要2萬多元,而0050一張就要9萬多元,在實施盤中零股交易前(預計今年10月份實施),00850是比較好入手的指數ETF,至於00850的績效表現到底會不會比0050要好呢,由元大官方於銷售時提供的反推數據是00850比較好,2007至2019年的00850回測績效為9.86%,你也知道商人要賣東西,當然只會給你看好的,但由於00850僅上市一年,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觀察驗證。


補充:00850將於下半年納入成分股儒鴻(1476),並刪除6檔成分股TPK-KY(3673)、長榮(2603)、華航(2610)、中華(2204)、巨大(9921)與東聯(1710)。

2020/7/19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會比元大高股息0056好嗎? (ESG 00878 better than 0056)




元大高股息(0056)過去一直是台灣人想要領取高現金股利的第一個ETF選擇,而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雖然也是主打高股息,但其選股方式又與元大高股息略有不同,「國泰台灣ESG永續高股息ETF基金(00878)」會是「元大寶來台灣高股息證券投資信託基金(0056)」的另一個好選擇嗎?

國泰投信表示,攜手全球最大指數公司MSCI,共同打造的台版永續指數「MSCI台灣ESG永續高股息指數」,從外資投資台股的參考指標「MSCI台灣指數」中,挑選出符合條件ESG分數高,且具高殖利率的30檔個股,該ETF由7/10開始募資,並於7/20在證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格為新台幣15元,目前已募集的資金已超過100億台幣。

00878剛上市的前兩天買氣十足,第二天盤中最高溢價超過6%,但ETF的特性就是他是實際持有成分股股票的,只要有溢價的情況發生,就可以讓造市商從中賺取價差,左手賣ETF股票,右手用較低的價格買進成分股,隨後幾天的時間,00878就從最高價超過16元跌破15元發行價。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一年的經理費與保管費為0.285%,採取季配息,風險等級為RR4,選股條件為ESG評級BB以上上市櫃公司,MSCI ESG爭議分數達3分(含)以上,市值7億美元以上,並且近四季的EPS需大於0,選殖利率前30高的個股,資金還持有約7%的期貨。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追蹤的是MSCI臺灣ESG永續高股息指數,該指數是MSCI從外資投資台股的參考指標「MSCI台灣指數」中,挑選出符合條件ESG分數高,依調整後股息殖利率排序取前30檔,並以調整後股息殖利率作為權重分配之標準,該指數調整持股內容時,00878也會跟著調整持股,目前設定為每半年重新檢視並調整持股。

我們先從兩檔高股息ETF的基本選股條件來了解兩者的差別,元大高股息(0056)之投資標是從台灣50指數與中型100指數中的成分股,挑選出未來一年預期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30檔股票作為成分股,所以每一年的持股內容都會變動,內在交易成本較高,而且含有人為選擇的因素存在,譬如股價大漲的公司會被剃除,反而股價大跌但股利配的多的公司會被選進來,例如國巨,0056的一年的經理費與保管費為0.335%。

00878與0056還有一個明顯的選股區別,00878評斷高股利的標準是用過去的股利配發狀況來評分,評分方式是用近12個月的年化股息殖利率(25%)加近3年平均年化股息殖利率(75%)來計算,取分數高的前30名,而0056是去預測推算未來一年的現金股利誰會比較高,一個是注重過去的殖利率,一個是注重未來的殖利率表現。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分別代表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面向,是檢視企業是否具有永續經營理念的重要指標,企業若採ESG措施,近9成公司的營運會提高,ROE與EPS有機會會更好,企業比較有能力永續經營。比起0056是挑選未來一年預期高現金殖利率的公司來說,00878理當會比較少持股變動性,較能避免一些因一次性賣祖產收入的經營不善企業。

00878目前已經公佈其成分股,包含:光寶科(2301)、和碩(4938)、緯創(3231)、華碩(2357)、仁寶(2324)、大聯大(3702)、群光( 2385)、 英業達(2356)、國巨(2327)、聯強(2347)、廣達(2382)、力成(6239)、微星(2377)、聯電(2303)、世界(5347)、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開發金(2883)、兆豐金(2886)、永豐金(2890)、中信金(2891)、第一金(2892)、南亞科(2408)、鴻準(2354)、寶成(9904)、正新( 2105)、南亞(1303)、中華電(2412)、台灣大(3045)、遠傳(4904)。

其中電子股佔了一半,但因為台灣的主要產業就是電子類股,占了一半的持股似乎也不會太意外,但有人就質疑,為什麼永續經營的公司會包含了聯電、國巨、南亞科,還有最近有比較令人擔心的新聞的寶成與正新,這可能要問MSCI才知道了,但基於兩個選股標準:符合ESG條件與高股息,MSCI只能從他的台灣ESG指數中的50家公司選出30家殖利率最高的公司,我想這也可以解釋為麼台積電並不在持股名單裡,因為股利殖利率不夠高。

那麼00878與0056到底哪一個比較好呢? 我個人認為00878的選股原則上可能會比0056稍微好一點,能被評斷為ESG永續經營企業必有其條件,或許某幾年的股價會表現較差,但企業以永續經營的原則來經營,比較不會做出短視近利的決策,而0056只看隔一年哪一家的現金股利會發的比較多,賣土地換現金來發給股東的企業就可能會是優先選擇,再隔一年可能就又被剃除名單,每年換股的手續費就會佔不少成本。

單純以預期股利殖利率來選股也有個缺點,公司配發的股利是取決於前一年的公司獲利狀況,有可能公司情況轉差,當年度股價跌了許多,但以前一年的獲利所決定的現金股利,換算當下的股價,會呈現出相當高的股利殖利率,買進這家公司很明顯的就會賺到了股利而賠了股價,同時也是會影響ETF的淨值,隔一年就又被剃除了。

雖然00878剛上市,也還沒配發過股利,但依據其成分股內容比較,00878的股價波動度應該會比0056要小,同時股利殖利率也會比0056稍微低一點,對於退休後想要穩定領息當生活費的人,可能會是一個更適合的選擇。


補充:台灣高股息指數自6/19起,剔除國巨(2327)、台化(1326)、大成鋼(2027)、南亞科(2408),以及台勝科(3532),納入義隆(2458)、中鼎(9933)、健鼎(3044)、福懋(1434)和京城銀(2809)。

2020/3/24

新冠肺炎疫情會不會像SARS一樣讓房價大跌? (will coronavirus cause the drop of property value)


很多人在期待,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會不會像2003年的SARS一樣,讓房價大跌。我認為這次疫情雖然比SARS影響還要大,但短時間內應該還不至於大幅影響房價,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請看圖中虛線圈起來來的部分,股市從2000年網路泡沫股市大跌開始,至2002年年底到底,經過半年的反彈之後,又在2003年上半年大跌,跌回到前一波的低點,一直到2003年年中股市都維持在低檔,這一次股市大跌維持了3年半,2000年網路泡沫在股市被套住的人,很可能支撐不了這麼長的時間,尤其是在第二次第三次下跌時,那些借錢貸款,甚至拿房子抵押再投入股市加碼攤平的人,在SARS期間可能已經對股市失去信心,或是生活週轉已到極限,決定賣股認賠,甚至是拋售房產斷頭出場。SARS可能僅是3年股市低檔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過去3年不斷投入股市加碼的人拋售房地產,造成房價下跌,而非是因為SARS造成房價下跌的主因。

二、低利率,這次疫情世界各國又開始降低利率救市,甚至美國也一口氣直接降至接近零利率,在低利率的時代,房貸利息尚不算高,而且目前疫情僅發生了2個多月,還不至於導致房貸無法償還,導致拋售潮出現,甚至現在有更多人想辦法申辦信貸房貸,要將資金投入股市加碼,在不到還不出錢之前,還不至於會有很多人願意將房子賠錢出售。

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要影響到房價也不無可能,但時間可能會在6-12個月後才能看出影響力,首先是台灣是否會有大量的店面與公司倒閉,這次防疫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許多公司與店面無法正常營業,譬如旅行社、航空公司、餐廳百貨,還有大陸生產的商品與原物料短時間斷貨,導致產品無法生產出貨,出門的人少了,零售業也大受影響。許多中小企業的週轉資金僅有3-6個月,如果目前情況再持續3個月,可能就會看到許多公司裁員與無薪假,店家倒閉,後面造成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與恐慌,一旦收入中斷繳不出房貸,就會被迫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拋售房產。

第二是股市持續低迷,借款加碼的人無法在短時間內套利,或是償還貸款,造成2003年的現象發生,陸續有人放棄市場認賠賣出,甚至需要賣房週轉,如果到年底都還無法研發出疫苗或有效的治療方式,可能在年底又會再發生一次大隔離情況,這次雖然各國政府會提早準備,但是對於經濟的影響會更大,時間更長久。

結論是,SARS很可能不是造成2003年房價大跌的主因,而是因為長期低迷的股市與景氣,加上失業繳不出房貸,才會被迫將房子賠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