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退休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退休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2/5

最晚幾歲該開始準備退休金

 


準備退休金的最佳時機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最簡單的答案是「現在」或「越早越好」。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每月或每年需要投入的金額就越少,並且透過投資市場的報酬和時間複利效果,達成退休目標會更輕鬆且快速。


實際考量下來,準備退休金的第一步是確定你想什麼時候退休,然後從這個目標時間向回推算。如果你希望40歲退休,可能需要從20-25歲就開始積極準備,並且需要有較高的收入,創業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如果像大部分人計畫在60-65歲退休,那麼從25歲開始,還有35到40年的時間可以慢慢累積資產,時間越長,投資的複利效果越明顯,所需的資金負擔也會減輕。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目標是在65歲時累積1500萬元退休金,從25歲開始投資,每月需要投入7825元,或每年約93900元,這樣40年後你就能達到目標。如果你推遲到35歲才開始,則每月需要投入15318元,45歲則需投入32920元,到了55歲,每月需高達91876元。延遲10年,金額幾乎翻倍,而55歲才開始準備退休金,所需投入的金額比45歲時增加近三倍。


同樣,假設25歲一次性投入150萬元於年化報酬率6%的資產配置中,65歲時也可達到1500萬元。如果35歲才開始,就需要投入約260萬元,45歲則要470萬,55歲則需要840萬。每推遲10年,所需資金幾乎翻倍,因此,越早準備退休金,效果越好。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線性。收入可能會波動,甚至失業,有些人可能會結婚、生子,或需要奉養父母。多數人只有在剛踏入社會至結婚前的這段時間,才能較輕鬆地儲蓄。這段時間,生活負擔較輕,只要不過度追求奢侈生活,這是人生中最容易存錢的時期。但一旦結婚有了家庭,開銷自然增加,特別是購房和養育子女,直到孩子長大離巢,才會有餘裕開始專注於退休儲蓄。


30年前,通常人們在25歲結婚,孩子45歲時畢業,父母還有20年時間可以準備退休金。然而....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9/18

比退休金更重要的事

 


大部分人都認為,退休的第一要件就是先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這一點也絕對沒有錯。沒有足夠的存款或投資來支撐退休後的生活費,連三餐溫飽都沒有保障,退休後也無法安心地過日子。


想過好退休生活,除了錢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是你想過甚麼樣的退休生活。我們常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個工具,為我們帶來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糧食,讓我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先從金錢層面來說,我將退休金的準備標準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求能溫飽,第二階段是能維持目前的生活,第三階段是能達到理想生活。


要求溫飽的退休金需要多少錢?假設不需要支付房租,以目前的消費水準,每個月3萬元的生活開銷或許足夠。以此標準反推,能每年帶來40萬的被動收入,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來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再加計通貨膨脹跟基礎醫療費用,或許1600萬已足夠。


要能維持目前的生活開銷,先以不需要支付房租來計算,假設夫妻兩人每個月的花費需要8萬元,那就是要準備到每年的被動收入能帶來約100萬元現金,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同樣加計通膨與基礎醫療費用,或許需要到4500萬元。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8/14

勞保老年給付怎麼領才划算?

 


政府提供了三種退休金規劃為勞工提供保障,分別為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國民年金保險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勞工保險老年給付(又稱勞保年金)屬於社會保險之一,在職勞工只要依規定繳交保險費,離職退保且符合請領條件時,便可提出申請。


依規定,投保年資未滿15年者,只能選擇一次提領,投保年資滿15年,或併計國民年金保險年資有滿15年者,可選擇一次請領或月領年金。


勞保年金的請領金額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0.775% + 新臺幣3,000元,第二、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1.55%,上列2種方式擇優發給,平均月投保薪資以「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


舉例來說,一名勞工從30歲投保勞保直到65歲退休,65歲申請老年年金給付時,其工作年資為35年,假設其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為45,800元,第一個算法可月領15,423元,第二種算法可月領24,847元,所以會以第二種算法為給付方法。


若是投保薪資不到26,400,且保險年資只有符合最低標準15年者,會以第一種算法比較有利,假設其平均月投保薪資只有25,200,年資15年(年金給付的年資至少要15年),第一種算法可月領金額為5,930元,第二種算法可領金額為5,859元,僅相差71元。


要一次請領者,以「退保當月起前3年的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金額為平均月投保薪資 × 給付月數。給付月數以保險年資來計算,保險年資每滿1年可發一個月勞退金,年資超過15年的部分,每滿1年可發2個月勞退金,最高以45個月為限。


以同樣的情況來舉例,65歲申請一次請領老年給付時,其工作年資為35年,超過15年的部分可發2個月勞退金,其給付月數則為15 + 40 = 55個月,但規定最高以45個月為限,所以只能用45個月計算,若其最後3年的平均投保薪資為45,800元,其一次請領的老年給付會有 45800 x 45 =  206萬1千元。


月月領跟一次領,哪一種方式會比較划算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7/10

勞工退休金也要繳稅?

 


勞退新制從民國94年7月起開始實施,大家都知道雇主要強制提繳不低於薪資級距6%的金額,勞工個人也可以自願提繳不超過6%的金額,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退休後提領的退休金也可能需要繳稅。


退休金提繳的金額同健保一樣有個分級表,只要有實際工資或執行業務所得就可以提繳,最低級距為1,500元,6%的提繳金額就是90元,最高提繳級距為15萬元,6%的提繳金額為9千元,若雇主與自願提繳都是6%,則每個月可在退休金帳戶存下18,000元。


過去常認為,高所得的人自願提繳有好處,因為自願提繳的金額可以免計入當年度申報的個人綜合所得稅,以申報薪資15萬元為例,每個月提繳9千元,一年就是10.8萬元,15萬元以14個月計算年所得,若沒有申報其他扶養或特別扣除額,很高機率要繳到20%的所得稅級距,少計入10.8萬元可以省下21,600的稅金。


但其實之後領退休金也是可能需要繳稅的,退休金規定為,採用月領者,全年領取總額超過81.4萬元之金額,併入取得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繳納所得稅。也就是說,以112年綜所稅扣除額,單身無撫養的條件計算,若無其他所得,退休金總領金額低於123.7萬元(81.4萬 + 42.3萬)尚不需要繳稅,平均月領103,083元。


若採用一次領的方式,領取總額在新台幣18.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金額之下者,所得額為0,超過18.8萬但未達37.7萬乘以服務年資之金額,以其半數為所得額,超過37.7萬乘以服務年資之金額就要全數認列為所得額。


以30年工作年資為例,18.8萬 x 30 = 564萬元,37.7萬 x 30 = 1,131萬元。一次領的退休金金額在564萬元以下免稅,超過564萬的部分會有一半計入個人所得,超過1131萬元的部分全部都算為所得額。


以投保年資30年來計算,若工作滿30年即為60歲可申請請領的時間,只有雇主強制提繳的6%,並以預估個人退休金投資報酬率4%為例,月扣繳薪資要超過137,100元,一次提領金額才會超過564萬,有需要計算個人所得稅額的機會。


看起來雖然很少人會能扣繳到那麼多錢,要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勞工有自願提繳6%,則月扣薪資只要達到69,800元即會超過,因為加上雇主強制扣繳的6%,總計扣繳金額就來到139,600元了,能達到這樣薪資水準的人就多很多。


再以15萬元投保金額為例....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18

退休金與小孩教育金該如何同時做準備?

 


我很常聊到準備退休金的事情,我也多次強調,投資組合的方式要考量的是需要用錢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年紀,但除了退休金以外,人生還有許多需要用到大筆錢的地方,譬如小孩教育金、買房頭期款、買車車款,這些錢該要如何同時準備呢?


如果套用我敘述的觀念,以用錢時間來決定投資資產配置的方式,譬如30年後需要用到的退休金可以長期用股債比例8比2的方式進行投資,5年後想要買房的頭期款用5:5的方式來準備,有人可能認為,每筆目標款項可能需要用不同的帳戶來準備。


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不用這麼複雜,我們一生中要準備的大錢很多,不太可能為每一個目的都開立一個新的帳戶來做準備,我建議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用一個帳戶來準備即可,但比較早需要用到的錢,可以逐步將資金從股票轉移到短期債券債券與定存去。


舉例來說,一名30歲剛新婚的民眾需要準備30年後要退休的錢,也需要準備20年後小孩就讀大學的學費,還希望可以在10年後準備好買房的頭期款,這三筆錢需要用到的時間都不同,該如何規劃資金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7/19

想年領50萬,臨終前將退休金花完,需準備多少錢?

 


兩週前,我寫了一篇「年花費50萬,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夠嗎?」的文章,主要重點是表達,如果考慮通貨膨脹,要維持每年50萬的消費力,實際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應該是多少錢,那時計算出來的金額是1667萬(考慮2%通膨)與2500萬(考慮3%通膨)。


有些網友反映,我的計算方法是本金價值/消費力不減損的方式,每年實質50萬消費力可以永遠領不完的理想情況,才需要那麼多錢,但他沒有小孩,或沒有打算留錢給下一代,如果希望最終可以把錢用完,又該準備多少錢呢?


所以我再重新調整計算,同樣假設平均通貨膨脹率是2%,每年的投資可以穩定領到5%現金股利或利息,若所領的被動收入超過實際需要的現金,則餘額再投入投資本金,如果不足,就必須要賣掉投資資產,換成現金當作生活費。


我把生存年紀設定到100歲,需求一樣是年領現值50萬元的現金,假設60歲就退休開始領股息/利息當作被動收入,看圖表,60歲退休實際需要的退休金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7/12

年花費50萬,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夠嗎?

 


我看到很多計算退休金的例子,都拿1000萬當作標準,以5%現金股息為標準,年領50萬現金當作退休金為目標。我常常說這個金額是不夠的,必須要考慮通貨膨脹,到多年後退休時,實際需要的金額會更高。


即使是現在就擁有1000萬退休,每年都可以穩定的領到50萬的現金股利,這個金額還是不夠的,因為通貨膨脹不只是影響你的投資本金,同時也影響你每年領的現金股利價值,若想維持每年有目前50萬價值的消費力,你需要的本金其實要更多。


過去我習慣以3%來計算平均通貨膨脹率,這次我以2%來算就好,因為用3%計算會讓人太絕望。


你要維持每年都有如今價值50萬的現金股息可以領,表示每年領到的股息都要加計2%通膨,每年要領到的金額需要越來愈多,這表示投資本金也應該要越來越多,不能永遠維持在1000萬,這還是在每年都可以領到5%現金股息的理想假設下。


很簡單的原則,你領到的5%現金股息,只能拿3%來當作生活費,另外2%必須再滾入本金裡,讓本金成長2%,隔年領到的現金股利才會跟隨通膨增加2%,而你的生活費也會跟著增加,但加計2%的通膨折現後,實際購買力還是50萬。


我簡單做一個計算圖表,這是個很理想的數字演算,排除股市的波動造成本金的變動,也假設每年都固定會領到5%的現金股利,假設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固定都是2%。你可以看到這是非常理想的假設計算方式,現實生活不可能如此發生,但如此簡化只是要讓你理解想表達的主題。


詳細數字我們先看圖表裡的A~C欄位,投資本金若永遠維持1000萬,雖然帳面上是1000萬數字,每年也都可以領到50萬現金股利,但實際消費力卻是C欄位的數字,每年遞減,一直到90歲時只剩約30萬的價值。


若要將每年領到的現金股利保留2%起來再投入,維持每年的現金股利消費力...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3/28

2千萬退休金根本不夠用

 


前幾天在今周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簡單擷取如下:


『一位朋友在56歲時決定離開已經工作了20幾年的公司,提早退休,當時她準備了大約總值將近2千萬元的現金+黃金+股票部位,租屋在台北市區,每月房租+水電費大約是33,000元,還有高齡80幾歲的母親要奉養。


她原本認為自己準備的退休金應該足夠,但隨著退休後沒有其他收入入帳,完全只能靠股票收益,偏偏今年股票又逢空頭年,加上通膨高漲,物價飆,母親的奉養費+一位外籍看護的費用,讓她覺得應該要開始縮衣節食,否則現金很快會在不知不覺中花掉大部分。


我這位朋友,尚有一位高齡母親需要照顧,因為沒有住在一起,所以必須再多聘請一位外籍看護日日照護母親,加上自己是租屋在外,台北市中心的小套房一個月房租就要3萬元,加上水電等費用,起碼每月也要33,000元,這兩筆費用我估計差不多就要將近10萬元,所以不包含自己的生活費用,單是這兩筆一年就要花掉120萬元,就算準備2千萬元,差不多16年也花光了。難怪朋友現在會開始擔心手上的資金可能不夠使用。』


我很常聽到有人把退休金目標設定為1000萬,算法很簡單,預設每個月生活費3萬元,一年費用36萬,1000萬可以使用27.78年,如果是65歲退休,這筆錢可以用到超過92歲,比平均餘命還要高了,應該很足夠。


我知道對不少人來說,1000萬已經是個感覺遙不可及的目標,年輕人每個月的收入比較低,每個月能存下的錢可能不到1萬塊,1000萬就需要他存83年,即使未來的收入增加,平均每個月可以存到2萬塊,要存到1000也需要40年以上。


40歲以上還沒開始存退休金的人也覺得很困難,雖然收入比年輕人高,但是家庭、小孩、甚至父母的花費,反而讓中年人更存不到錢,距離退休年齡只剩20~25年,等於平均每個月要存下3萬多塊才能達標,難度也是不小。


更何況,以上計算都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未來的東西只會越來越貴,20年與40年後的1000萬元,在考慮3%通膨後的實質購買力只有現在的550萬與300萬,根本就不夠用。若計算3%通膨後,實際需要的退休金金額會是1800萬與3300萬,遠遠大於許多人的1000萬目標金額。


我們看到這篇文章的例子,大家在抓退休金需求的時候,通常都只會抓自己或夫妻兩人的基本生活費,也就是還活得下去的保守金額,很少考慮到意外、疾病、照顧父母、小孩需求等等因素。


很多人可能會估算自己可能有長照需求,去投保長照險,卻很少人會考慮到父母的長照需求,而為他們投保,譬如故事中的母親奉養費與看護費用就高達7萬元。我知道這很難,因為父母的年紀要投保長照險,費用已相當高,但在規劃退休金需求時,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可能發生的需求考慮在內。


1000萬退休金到底夠不夠?


我認為若是在20年後才要退休,1000萬的退休金絕對不夠,而且即使是2000萬的退休金也可能不夠,除非你打算要過很簡約的退休生活,加上勞保年金與退休金,或許可以應付需求。


對於有些年紀不到45歲,資產累積到一千多萬就決定退休的人,我認為未來的風險極大。靠這1000多萬本金帶來的被動收入過生活的人,或許目前的生活還過得去,但在未來很可能會遇上更多生活上的挑戰,而這本金可能還無法隨著通貨膨脹繼續成長,導致被動收入的消費力越來越低。


我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用這1000多萬當本金,繼續在股市裡累積資產,將獲得的股利繼續滾存進去,取得複利報酬,或許可以不用再繼續投入工作收入了。而平常的生活費還是需要靠工作、接案、經營自媒體或其他方式取得,你可以獲得選擇工作的自由,但離真正可靠的財務自由還有一段路要走。






2023/2/28

為何不開放勞退金自選標的?


 


勞退新制不同於勞保年金,是屬於個人專屬的退休金投資帳戶,公司與自己提撥的退休金,經過幾十年的投資累積,退休後能領的錢就是自己帳戶裡的累積金額。


以往我極少會提到勞保年金與勞退新制,是因為勞保年金在未來的變動性太大,我們無法估算20年~40年後可能會領到多少錢,最近有新聞提到,若政府不再提撥挹注金額至勞保年金,勞保今年金在2028年就會破產。


若要繼續維持勞保運作,政府勢必要繼續補充基金,調整給付金額計算方式,也就是未來退休的人很可能會領的比現在少,再加上通貨膨脹效應,實際消費能力會比現在每個月領2萬多元的人還要低很多,所以,我會把勞保年金當作是額外賺到的,而非我的退休金主要來源。


為避免勞保年金的問題越滾越大,2005年推出的勞退新制成為新解方,勞退新制是以「個人退休金專戶」為主的制度,雇主為勞工按月提繳不低於其每月工資6%的勞工退休金,而勞工個人可自願另提繳退休金,領回的金額為退休金個人專戶累積的本金及收益。


勞退新制的好處是不會有破產問題,但限制也是其退休金額度就是你自己提撥進去的錢,你可以在退休時一次全領出來,也可以月月領,領到戶頭沒錢為止,這個制度並不是終身領,政府計算平均餘命,大約可以領到85歲。


我在這裡就不細部討論勞保年金與勞退的退休金要怎麼算,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很多,我不自提勞退新制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勞退新制能提供的退休金金流太少,第二是投資績效太差,政府委託操盤的投資績效差到不值得自提放更多錢進去。


勞退新制提撥薪資6%的金額實不足以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我以55,400這個接近中位數收入的健保級距當作平均薪資來試算,公司提撥6%金額,每個月為勞退帳戶提撥3,324元,一年39,888元,假設投資了30年,總投入金額僅約120萬,即使投資績效讓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金額也僅480萬元。


即使自己再自提6%,總金額增加一倍,也僅來到960萬,若一次領出來,雖然不足夠支付所有的退休生活需求,但這金額也能讓退休人士滿有感的。


可是,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是我隨便講的,勞退新制委外操盤的投資績效能讓投入的退休金增加多少呢?我從這篇文章查到勞退新制的累積至2022年7月份的歷史投資績效,年化報酬率為3.09%,我假設樂觀一點把年化報酬率提高到4%好了,剛剛的例子會得到多少退休金呢?

勞退新制自提6%,退休後可以拿多少?實算結果每月最多只能領到這數字


30年的4%年化報酬率,可以讓第一筆投入的本金增加3.24倍,由於後面投入的資金能累積的時間更短,增長理當低於3.24倍,但我偷懶的把總投入金額120萬直接乘以3.24倍,可得到389萬,若再自提6%,30年後,勞退帳戶裡的退休金充其量也僅不過778萬,這筆金額可以讓你每個月多領多少錢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