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6

投資金融科技ETF FINX (Global X FinTech ETF)

 


前幾年流行了一陣子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主要是運用新的科技來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甚至是模式,例如近幾年很流行的行動支付、網路銀行、區塊鏈、與大數據等科技,將人類的支付交易由現金與信用卡變成手機,銀行端可以利用財務資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將傳統需要人對人的理財投資顧問,變成由電腦人工智慧就可以進行,舉凡貸款審核、投資建議、保險等金融產品交易,都可以利用新型態的金融科技來達到更精準更有效率的處理方式,這個產業除了原本的金融銀行產業之外,還會涵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區塊鏈技術。


由於FinTech還屬於起步階段,還有傳統的銀行法規需要配合調整,進展速度不會太快,要進入成熟期至少還要20年以上,但是初步的發展已經開始影響一般大眾的生活,網路駭客的威脅也是這個產業轉型的一大風險,所以資訊安全也因此成為另一個需要與時俱進共同發展的產業。


這邊介紹一檔FinTech相關的ETF,它是由Global X公司推出的Global X FinTech ETF (FINX),該ETF成立於2016年,距今僅有4年時間,基金規模達7.3億美元,管理費用0.68%,主要的投資標的集中在美國的科技公司,美國公司佔了57%,科技業佔比86%,前幾大公司有聚合支付巨頭Square、ADYEN 是荷蘭的一家支付公司、美國的Paypal、金融軟件服務商Intuit、澳洲的Afterpay支付公司、與美國金融服務科技公司FISERV,以上大多數人可能只聽過Paypal,其他公司大多數也都是目前正在做網路支付/行動支付的金融科技公司。




上圖顯示了這檔ETF自成立以來的淨值走勢,這檔ETF成立的時間僅有4年不到,我們可以看到從成立以來到目前累積的獲利達到152%,市價由15元來到近39元,換算成年化報酬率約為25.7%,算是近期滿熱門且成長快速的產業。


如同物聯網、自動駕駛、電動車等因新科技所帶來的產業與人類行為模式的改變,FinTech也是一塊確定未來會有產業革命的領域,由於目前僅是產業發展初期,未來也可能會納入更多產業相關但不同領域的公司進來,相信未來的變化還很大,但是目前就已經逐步在影響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如果你看好這個產業發展,可以再深入研究相關議題。


以下還有幾檔也是跟FinTech相關的ETF,各自專注的領域有些許不同,也有幾檔持股當相當類似,可以自行研究其持股明細做比較。

  • ARKF (ARK Fintech Innovation ETF) ARK金融科技創新主動型ETF
  • IPAY (ETFMG Prime Mobile Payments ETF) ETFMG卓越移動支付ETF
  • TPAY (Ecofin Digital Payments Infrastructure Fund) Ecofin數位支付基礎設施ETF
  • KOIN (Innovation Shares NextGen Protocol ETF) Innovation Shares新世代協定ETF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用一檔VT ETF投資全球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


 

想要投資台灣以外的市場,許多人第一個海外市場的投資標的可能是美國或是中國,前一陣子新興市場熱門時,還有許多人會投資巴西、印度、或甚至南非,投資經驗較多後,許多人會考慮分散市場風險,不要將大筆資金集中在某幾個國家,於是開始做功課,開始尋找各個區域市場的ETF來做搭配,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也不想傷腦筋怎麼搭配,其實有一檔ETF非常適合沒有時間做研究的人。


VT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是Vanguard的全世界股票ETF,此指數所包含的成分股有約8700多檔分散於47個國家的股票,這些國家包含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本基金投資標的抽樣自FTSE All-World Index,成立於2008年,規模約2億1千萬美元,管理費為0.08%,風險評估是4級(最高5級),因為美國經濟體大,持股有超過一半是美國公司,前幾大持股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google、嬌生、騰訊、特斯拉、VISA、雀巢等,可在連結參考VT的完整持股狀況 (Portfolio Holdings)。


VT自2008年成立以來,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疫情危機,統計至2020年9月底的年化報酬率為6.3%,近10年的統計年化報酬率為8.7%,持股有60%集中在北美洲,絕大多數是美國公司,新興市場佔10.4%,歐洲市場佔16.7%,大洋洲佔11.9%。




如果想要用最簡單的方式投資全球資本市場,可以投資VT同時搭配債券來達到股債全球分配,債券可以選擇單一美國的債券BND,也可以再加入非美國債券BNDX,達成全球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分散投資。如果投資時間離你的目標退休時間還有15年以上,可以考慮將資金的80%投資VT,10%分配給BND、10%分配給BNDX。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2020/10/4

ETF投資選項 (choices of ETF)

 


在「了解適合自己的的投資選項」一文中,我們討論過一些以股市、房市、還有保險作為投資選項的概念,這篇文章,我們會再進一步實際討論各個類別有哪些項目可以考慮作為投資的選擇,本篇文章會較著重在股票交易市場。


針對退休需求來累積資產,相對於其他選擇,股市會是比較容易入門,資金門檻較低,也比較省事的投資選擇,我們排除要研究財報選股的麻煩,直接以ETF為主要投資標的,來避免選擇個股的暴跌風險,只求取得市場成長報酬率。


在台灣的ETF選擇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成貼近台股指數的ETF,如台灣50(0050),與講求高股利殖利率的ETF,如0056,下面列出幾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 0050 (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市值1007億,主要涵蓋台股市場中市值前50大的上市公司,為市場中最具代表性之權值股,幾乎可以貼著台股指數起伏。
  • 00850 (元大臺灣ESG永續):市值70億,是在2019年新上市的ETF,
  • 0056 (元大寶來台灣高股息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市值591億,從臺灣50與臺灣中型100指數裡,推估未來一年可能配出的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前30檔股票,並以現金股利殖利率加權計算,算是台股最資深的高股息ETF。
  • 00878 (國泰永續高股息):市值210億,是在2020年新上市的ETF
  • 00692 (富邦公司治理):市值63億,性質類似於ESG,挑選高成長性且兼具優良公司治理、永續經營理念的公司。


還有幾個比較熱門,市值超過50億台幣,交易量也不會太小的ETF,但有點偏向產業選擇,如00876 (元大未來關鍵科技)、00861 (元大全球未來通訊),如果去搜尋ETF市值排行,還可以看到許多投資公司債、美債、新興債等偏向領息的ETF。


台灣股市可以簡單的將資金分配給0050與0056,個人若比較偏好長期累積股價增長就可以將0050分配多一些資金,如果想每年多領一些現金股利就可以分配0056多一點,如果對於公司治理ESG這個選股標準有興趣,也可以改採用00850與00878來配合,他們的選股與組成條件與0050和0056有一些不同,但也是一種考量,而且這兩檔都剛上市不久,股價還算低,相對容易入手。



若你希望投資標的不要侷限在台灣,可以考慮透過台灣的基金、複委託、或是美國卷商來投資全世界的ETF,以下列出幾檔最基本的選擇:


  • VT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指數包含成分股為約2900檔分散於47個國家的股票,這些國家包含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也就是說這檔ETF直接幫你的資金投資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包含台灣,但主要集中在美國市場就佔了58%、日本市場7%、中國市場4.8%、英國3.9%。如果你希望自己分配國家或地區的比例,那就可以自行挑選不同的ETF來組合一個涵蓋全世界的投資組合。
  • VTI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此ETF包含的標的佔了99.5%以上在NYSE、AMEX、以及Nasdaq OTC市場所交易的股票市值,目前持有超過1300檔美國公司股票,可以說投資了美國大小企業的ETF。
  • VOO (Vanguard S&P 500 ETF):本基金所追蹤之指數為標普500指數,追求達到和標的指數一樣的投資報酬,投資於美國大型市值公司,前幾大比例投資在資訊科技、健康護理、非必需消費品、與通信服務產業。
  • VXUS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ETF):主要投資於美國除外的全球股票市場,包括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日本市場占比16.7%、中國11.3%、英國9.1%、加拿大6.5%,台灣也占了4%。
  • VEA (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s ETF):此ETF為排除美國以外的成熟市場ETF,指數是由大約3,700家大中小型公司的普通股組成的市值加權指數,位於加拿大、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市場,日本市場占比22.3%、英國12.3%、加拿大8.7%,這裡面就不包含了中國與台灣股市。
  • VWO (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此為新興市場ETF,指數是由全球新興市場大約3,658家大中小型公司的普通股組成的市值加權指數,中國占比45.2%、台灣15.6%、印度9.7%、巴西5.6%。


在股票市場分配上,主要就是考量美國與非美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單獨投資VT,直接包含全世界47個國家的股市,但是美國就佔了58%,如果不想投資這麼大比例在美國,可能就可以考慮改以VTI加VXUS來搭配,由VTI來種投資美國的資金比例,VXUS投資非美國市場的比例,又若是你不想以國家來區分,或是不想投資到中國與台灣,也可以將VXUS的部分再拆分成VEA成熟市場ETF加上其他你有興趣國家或區域,又或是想提高新興國家的比重,就可以分配資金投資在VEA與VWO的比重,來調整出分別投資在美國、成熟市場、新興市場裡,你想要的資金分配比例。


債券我們通常會以可說是違約率最低的美國國債來做股債搭配,但有些人也會想將債券分散到其他國家,以下幾檔債券型ETF可以考慮當做投資標的:


  • BND (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ETF):其80%投資標的都集中在Bloomberg Barclays U.S.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Index.所包含的債券。主要為美國公債、投資級公司債、以及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券,並且到期年限在1年以上,這檔基金持有的不只是政府公債,還有一些房貸與公司債,可說是投資了美國多種類型的債券。
  • BNDX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所追蹤之指數為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主要就是投資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債券與公司債,同樣可以用來與BND做搭配。
  • VGIT (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Treasury ETF):主要投資3-10年期的美國公債。
  • VGLT (Vanguard Long-Term Treasury ETF):主要投資10年期以上的美國公債。


債券的搭配若考慮分散全球,可以用BND與BNDX來搭配比例,這樣除了將標的分散在全球之外,也同時包含了投資級公司債與其他利率較高一點的債券,若是只想單純投資美國政府公債,那麼VGIT與VGLT是可以考慮的標的,一般會選擇中期債券VGIT為主要投資標的,因為在利率與價格波動關係考量下,波動會比較低,利率也會比短期債券高。


以上介紹的幾檔股市與債券ETF就足以搭配出投資全球的ETF組合了,如果你對某些產業特別看好,想要獲取更高的報酬,以下有一些產業型或國家型ETF也可以參考,但這些ETF應該當做額外投資的個股,不要放進固定資產配置的規劃裡,iShares裡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我從裡面列舉幾個ETF供參考。



  • IECS (iShares Evolved U.S. Consumer Staples ETF):iShares進化美國必需性消費主動型ETF,主要投資美國的民生必需性消費產品公司,管理費用0.18%,食品飲料煙草就佔了62.4%,前幾大持有的公司有可口樂、百事可樂、寶鹼、麥當勞、菲利普莫里斯與奧馳亞煙草公司、星巴克等。
  • IETC (iShares Evolved U.S. Technology ETF):iShares進化美國科技主動型ETF,投資以科技為主要業務的美國公司,管理費用0.18%,軟體與硬體服務就佔了60%,媒體與娛樂占了15%,前幾大投資的公司有微軟、蘋果、亞馬遜、Facebook、google、NVDIA、VISA、ADOBE等知名企業,著重科技成長性。
  • IRBO ( iShares Robo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ultisector ETF):iShares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多部門ETF,指數由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公司所組成,這些公司可以從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長期增長和創新中受益,持股有51%是在美國的公司,17.6%是在中國,持股著重在資訊科技與通訊,占了81.4%。
  • IDRV (iShares Self-Driving EV and Tech ETF):iShares自駕電動汽車和科技ETF,管理費用0.47%,指數由在43個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之一上市的公司的股權證券組成,這些國家的收入中有一定比例來自IDI定義的選定的自主或電動汽車相關行業,主要持股集中在美國53%,其次是德國13%與日本10%,前幾大持有公司包含了特斯拉、蘋果、NVDIA、高通、google、TOYOTA、三星等知名企業。
  • FIVG (Defiance Next Gen Connectivity ETF):Defiance未來世代連通性ETF,管理費用0.3%,持股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主要與5G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有關,包含有思佳訊、亞德諾、邁威爾、諾基亞和賽靈思,75%都是美國公司。


以上列舉的幾個科技產業領域都是屬於未來發展已確定成型的,可能需要10幾20年以上才會發展成熟,如果要投資這種未來產業的ETF,勢必要有相當長的耐心等待收成。


不論你只想要單純投資台灣股市,或也想將投資擴展到全球各地,以上列舉的ETF都足以達到基本需求,你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直接投資全球股市與債券ETF,也可以依據自己意願分配不同比例的資金在不同國家與市場上,甚至還可以另外撥出一小筆資金來投資未來看好的產業,等待退休時可以收成。


還有幾種類型的ETF也會被一些人放進小部分的資產配置裡,譬如貴金屬與REITs,主要是因為這些類型的資產與股市比較沒有直接正相關,甚至可能有避險的效果,投資者可以當作參考。

  • IAU (iShares Gold Trust):iShares黃金信託ETF,此基金是設計用來追蹤黃金市場價格的ETF,管理費用為0.25%。
  • GLD (SPDR Gold Shares):SPDR黃金ETF,本基金以追蹤黃金價格的市場表現為投資目標,管理費用0.4%。
  • SLV (iShares Silver Trust):iShares白銀信託ETF,此基金以追求相同於白銀價格表現為投資目標,管理費用0.5%。
  • SLVP (iShares MSCI Global Silver and Metals Miners ETF):iShares MSCI全球白銀與金屬礦商ETF,此基金主要是投資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從事白銀勘探或金屬開採業務的公司的股票,總管理費用0.39%。
  • VNQ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Vanguard房地產ETF,此基金所追蹤之指數為MSCI US Investable Market Real Estate 25/50 Transition Index,管理費用0.12%,主要是投資美國的房地產,包含專門、住宅、工業、醫療、辦公室等。
  • VNQI (Vanguard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Vanguard全球不含美國房地產ETF,主要投資於美國以外的國際房地產公司股票,總管理費用0.12%。


貴金屬比較建議投資黃金即可,黃金比較有保值的效果,尤其是在低利率環境,黃金的價格更容易上漲,如果資金充裕,白銀的部份可以稍微搭配一點即可,就算都沒有也沒關係。而VNQ與VNQI的組合就等於投資了全世界的房地產,你可以自行配置美國與非美國的投資比例。



目前低利率的時代,保險商品頂多做到保本的效果,僅求抵銷通貨膨脹,若想要讓自己的資產增值,保險商品裡的年金險與儲蓄險幾乎可以不用考慮。


若對於股市有恐懼,害怕看到資產每天上上下下變動的人,實體房市可能是另一個可以投資的方向,我們會在另一篇文章探討房地產的投資。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2020/9/23

輕鬆存錢法, 實行預算管理 (manage budget to save money)

 



收入再高,如果都花掉存不下來,那麼談論投資理財與退休都是多此一舉,過去的文章曾提到用預算管理法來協助儲蓄,實際上可以怎麼操作呢? 本篇將舉實例來做說明。


我們可以將預算分類成「每年基本固定支出」、「年度特別預算」、「每個月基本生活費」,每年基本固定支出指的是每年一定會需要付出去的費用,涵蓋的範圍可能有人壽保險、汽車保險、紅包、學費學貸、貸款等,每個月基本生活費指的是每個月日常生活費用的預算,包含一般三餐、娛樂(電影、KTV、朋友聚餐)、特定費用(衣服、手機配件、拖鞋、罰單)、交通(加油、公車捷運、停車費),年度特別預算指的是不確定的預備預算,譬如今年有可能要換手機電腦、結婚紅包、國內外旅遊、汽機車維修等,我們先預留一筆預算來支付這一類的支出,因為單筆金額較大,無法用每個月的基本生活費來支付。


把預算設定好之後,就要盡量將花費控制在預算內,只要一年結束後,總花費離預算很接近(超過一點也沒關係),就可算是照計畫實行了儲蓄計畫,而每個月可以省下來的金額也清清楚楚,可以用來規劃適合的投資理財計畫,養成這樣的記帳習慣,就會很清楚自己每一年的實際花費有多少,許多人在拿捏自己每個月與每一年的花費時,常常會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許多小金額的支出,還有每年只付一次的費用,譬如保險,實際花費金額很可能比你所以為的還要多一倍。



Excel檔案下載


我們可以用Excel表來協助記錄花費,這樣就不用被特定軟體給綁住,也有很大的彈性做更適合自己的修改,這個範例把每個月的日常生活費預算設定在1.5萬,分別是(1)飲食費用3000元、(2)娛樂費5000元、(3)特定費用6000元、與(4)交通費1000元,日常生活記帳不需要記很細,其實名目是甚麼也不太重要,一般很少人會回過頭去檢討花了甚麼錢,哪一筆花了太多,但預算記帳法可以讓你知道你的預算還剩多少,是不是該開始節省開銷了。而(5)特支、(9)租金、(0)家用是年度的預算,所以隔開來劃分,會做整年度的累積計算。


Excel的使用方法,每一天都會有5行與3個欄位,可以記錄最多5筆花費,每一筆花費需要填入三個欄位,第一個欄位是消費類別,需填寫B欄位相對應的數字,第二個欄位需填寫消費金額,第三個欄位填寫消費項目,上面的統計表格就會自動做統計,如果一天有許多筆消費金額,建議是把同類別的總計在一起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知道消費的細節,譬如假日出遊有吃了2餐、買了一些小吃伴手禮、還有一些小遊戲,我們僅需要在表裡紀錄(2)娛樂,把所有金額加總成一筆即可,說明就寫上出遊。


我們看第一張圖表裡1/4有一筆1235元的聚餐費用,因為這個金額不是一般生活三餐的花費,而是一個月可能僅有一兩次的費用,金額又高,所以歸類在分類(2)的娛樂費,1/5有一筆270元的午餐費,因為是一般的用餐費用,所以歸類在(1)飲食,3/5扣繳了一筆3600保險費,由於保險費一年只會繳一次,所以算在(5)年度特定預算裡,4/4買了一個捕蚊燈,由於金額不高,所以可以算在當月的(3)特定預算裡,如果金額是5000元,馬上就會用光了當月的特定預算,如果會影響當月的消費規劃,就可以考慮把分類歸類在(5)年度特定預算,但同時也會影響到年度特別預算的分配,可能就會影響到更換手機電腦或旅遊等規劃。


日常花費紀錄有幾個原則:

  • 盡量每一筆費用都要記下來,就算只花了20元吃冰也要記。
  • 不需要記錄明細,只需要記下類別與金額即可。
  • 預算是控制花費的方法,不是限制花費。
  • 偶爾漏記一筆沒有關係,年度花費不會因此受很大影響。



我們同時也可以利用預算表來試算每一年可以存下多少錢,左邊是每個月的消費預算規劃,右邊是年度支出預算規劃,右邊的年度支出大多是屬於確定的固定支出,這邊我習慣使用年終獎金來支付,第一欄是沒有買車的預算,內容沒有汽車保險與稅金的費用,所以年終會剩餘4萬元可以運用,如果有買車,每年就會多出4-5萬元的車險與稅金支出,年度固定支出就會超過年終獎金,必須要另外從每個月的薪資存下這筆費用。


左邊簡單統計了每個月的消費預算,每個月1.5萬的生活費、每個月1.5萬的租金、每個月1萬元給父母的家用、由於每年特別費用預算只剩4萬元,一趟旅遊或換一支手機可能就沒了,不足夠應付臨時性的大筆支出,所以另外規劃每個月要再留下1萬元補充年度特別預算,如此,每年的年度特別費額度可來到16萬元,月薪扣掉這些預算之後,每個月會剩下1萬元可以存,一年可以存下12萬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預算規劃,可以存下來的錢太少,那麼你就可以進行調整,看是哪裡的花費要減少,通常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知道哪個類別還有空間可以節省下來,雨果在過去10幾年的記賬過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日常飲食花費,其實佔每個月的花費比例很低,反而是偶爾買一樣小東西的特定花費比預期的高不少,可能我個人比較不重視美食,預算規劃真的很因人而異,而這些預算金額也會隨著價值觀、人生階段、收入而修正。


在運作了一兩年之後,應該就可以調整到很真實且符合自己需求的預算規劃,也更能確定每個月與每年可以存下的金額,這時候就可以做出類似下表的退休金推估計畫,清楚的計算一下目前手中可進行投資的現金資產,還有每個月可以存下來的金額,以一個合理年化報酬率來推算,到了幾歲的時候可能可以累積到多少退休金,目前離實際目標還差距多少,目標退休金是否符合現實。此表只是用來做一個簡單的推算,若保持目前的儲蓄速度與合理報酬率,在接近退休年齡時可以累積到多少退休金,真實人生當然是充滿著變化。




2020/9/22

Vanguard美國房地產ETF VNQ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

 


我們討論過全美市場的ETF(VTI),也討論過債券的性質,在股債搭配之外,房地產REITs也是可以用來做資產分配的選項之一,這篇我們會介紹Vanguard推出的全美房地產REITs ETF VNG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成立於2004年9月,代號為VNQ,總管理費 0.12%,主要是追蹤MSCI US Investable Market Real Estate 25/50 Transition Index,規模達574億美元,投資標的以投資辦公室、飯店、與其他房地產的REITs股票為主,風險等極為RR4。


結至8月底止,總持有181檔房地產相關ETF,本益比34.8倍,淨值比2.4倍,ROE為6.1%,專門的REITs(Specialized REITs)佔了41.5%,住宅REITs佔13.5%,工業REITs佔11.5%,醫療類不動產佔8.5%,零售業REITs佔8.2%,辦公室REITs佔7.7%。


這檔ETF的表現,在過去10年的年化報酬率為9.26%,自2004年上市以來的年化報酬率也有7.91%,我們可以看下表呈現的淨值市價走勢圖。




從淨值走勢圖裡可以看到,REITs並不是一個很穩定的投資標的,在08年因房市引起的金融股災當然的也影響了REITs的表現,跌幅甚至比股市大盤還要高,在2020年因疫情造成股市大跌的時候,股市大盤跌約33%,而REITs的跌幅接近50%,如2020年的時候,當股市V型反轉上漲之後,REITs的反彈比較緩慢,可說當股市上漲時,REITs市價漲幅不如股市,比較偏向穩定領息,但當股市崩跌時,REITs同樣會跟股市一起下跌,甚至跌得更多,並沒有如債券的防禦效果。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2020/9/16

要求加薪的要件 (the key to get salary raise)

 


想投資理財得先要有財才能理,投資獲利主要的三個要素有投資本金、投資間期、與投資報酬率,其中又以投資本金是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想要獲得有感的投資所得,最重要的就是投入的本金,而增加投資本金最快的方式就是想辦法增加本業收入,當本業已走到天花板,或是對本業沒甚麼興趣,再來考慮斜槓人生。


本篇想要討論的是一般上班族如何在職業生涯增加本業收入,想要增加本業的薪資收入,當然第一要點就是專業技能要夠,能把基本該負責的工作做好,如果想要再提高薪資,那就不能只是會做基本的工作,必須要增加自己的實力,才有機會被老闆賞識賦予重任,提高職位與薪資。


現在很常聽到年輕人說,公司付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給我這麼少錢,我就準時上下班,上班時間能摸就摸,上網看影片玩遊戲,殊不知自己就把自己的人生給白白耗掉了。年輕人希望公司要先幫我加薪,我才願意做更多的事情,但公司的角度是要先看到一個人的價值,才會願意給符合其價值的薪資。


想要在公司裡晉升加薪,以下幾點供參考:


  • 工作內容廣與價值高,已超過你的薪資水平,且工作內容不容易被新進人員取代。
  • 工作經驗累積深厚且有價值,不容易被其他人在短時間內補上,公司會因你的離開而損失或發展受限制。
  • 專業領域廣,涉及不同領域可以為你帶來出乎意外的想法與價值(think out side of box)。
  • 向上管理,讓老闆或主管熟知你的工作內容與實際貢獻。


老闆開公司的目的為的就是賺錢,付給員工的薪水盡量以最少的錢找到適合的人做好該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合情合理,如果一個員工就只做基本職務內該做的事情,他的價值就是老闆目前願意付出的薪水,只有在公司營運很好,老闆才可能因通貨膨脹幫員工整體調整個3%-5%的薪資,如果想要獲得10%、30%的加薪幅度,第一要件就是要讓老闆覺得你有這個價值。


如果你的工作內容幾年來都一樣,基本上薪資應該已經來到產業水準,每一兩年調薪一兩千塊還可以期待,但如果想要薪資增加一兩萬,對老闆來說,他很可能可以用同樣的薪水再找到一個人來接替你的工作內容,可能只需要等待半年一年就可以完全上手,但如果你可以做的事情(幫老闆解決的事情)很多,老闆再換一個人會很難找,或甚至要請兩個人才能接替你的工作,那麼老闆就會願意多加五千、一萬來留住你,當然你要主動向老闆要求加薪,而且你的價值要讓老闆看的到。


另一點是你的工作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你的工作經驗能帶給你額外價值,老闆也會比較同意你的加薪要求,譬如一個開發工程師在公司做了10年,全公司的系統幾乎都經手過,不管是由他開發或是可以負責維護,老闆重新找一個人進來,就可能需要面臨維護速度慢,或甚至找不到系統問題的窘境,如果老闆知道你有這樣的價值(同樣是要讓老闆看的到),老闆可能更怕你離開,就會願意幫你調薪五千、一萬的。


你的工作專業能力最好不要僅侷限在同一個領域,最好是其他領域也能都了解,甚至可以負責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一來便於跨部門溝通,二來有升遷機會時,能了解各不同領域的人會比較容易被任用更高階的管理職,如果你的其他興趣或專業領域與目前的工作並無直接相關,那也沒關係,時常不同領域的觀念與知識,可能帶給你有別於其他同領域專家不同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工作上,提出超乎預期的建議與想法。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你有必要讓你的主管或老闆知道你在做甚麼、做了些甚麼、能為公司做甚麼,也就是向上管理,把老闆與主管當作客戶,你要讓客戶知道你可以為他帶來甚麼價值,客戶才會願意付錢給你,持續的購買你的服務,老闆才會願意付薪水給你,甚至給你更高的薪水,持續請你繼續為公司提供技能與服務,如果你只是埋頭默默的在做,主管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做了些甚麼,甚至你所做的不是主管需要的東西。


所以在公司的週會、討論、有機會提供意見的時候,請多多把握表現,公司若需要提供工作報告,請好好利用向上表達你的工作內容,盡量找機會跟老闆或主管討論你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想法,認清楚他們需要甚麼,然後想想你可以提供甚麼,做到甚麼程度,累積久了,上層才有機會知道你的價值,主管與老闆也只是一般人,他們也有他們自己要忙要傷腦筋的事情,他們沒有精力再去深入了解你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也不主動表達向上管理,其實你的努力很難被看見。


如果以上你都做了,老闆還是無法給你加薪,有可能公司真的沒甚麼賺錢,沒辦法再給員工更多,但你的實力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你可以找找其他公司的工作機會,如果你真的有這麼高的價值,很有機會在其他發展比較好的公司裡找到更適合你的機會,許多公司老闆不是給不起薪水,而是工作價值不值得那份薪水,很容易找到其他人取代,如果你可以讓老闆覺得你的離開會讓他覺得他會很麻煩或是短期內找不到人取代你,老闆是很願意幫你提高薪資的。


以上討論的都沒有談到加班,千萬不要以為為公司付出就是一直加班,增加工作時間,其實大部分的公司要的是實質的價值,如果你可以做事很有效率,為公司帶來有價值的貢獻,幫公司帶來營收,否則加班也只是在浪費公司的資源,老闆並不一定會覺得你為公司的貢獻很多。


最後,要求加薪也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雖然你可能在公司擔任很重要的角色也很有價值,但如果你要求的薪資超過老闆認為合理或可負擔的範圍,老闆很可能就會讓你離開的,畢竟在一個管理良善的團隊或公司裡,沒有人是絕對必要的,每一個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經營公司就不該因為任何一個人的離開導致無法運作,只是老闆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的差別。

2020/9/11

投資美國從VTI ETF開始(start with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

 



過去的文章提到,只投資台灣股市的風險就是重壓單一國家,而且很可能高度集中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如果你想將投資組合擴大到台灣以外的市場,有幾個區域是可以優先考慮的,分別是美國、已開發國家、亞太地區、新興國家市場,美國身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的經濟實力是無庸置疑的,在看看世界知名的全球企業,有許多是美國企業,如果你想分散單一國家或區域的風險,美國市場可能是第一個可以考慮的對象。


美國有許多全球知名的上市企業,譬如微軟、蘋果、Facebook、Google、特斯拉、星巴克、麥當勞、VISA等,相信這些你都聽過,但是要投資美國企業,要怎麼評估哪家公司比較好呢? 雨果在這不鼓勵從單一個股開始,若我們的目的是分散風險,我們應該就不要再涉入投資單一個股的風險,而是直接投資美國整個國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


VTI 是一檔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整體股市指數ETF,不同於SPY僅投資美國各產業具代表性的500大企業,Total Market全市場代表的是這檔ETF同時包含了大型、中型、與小型企業,採被動式管理方式追蹤CRSP US Total Market Index指數,VTI 的表現可近乎代表整體美國股市的表現,透過這類追蹤全市場指數的ETF,投資人可以取得非常貼近美國股市的"市場報酬"。




VTI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的風險評估是4級(最高5級),成立於2001年5月,總管理費用為0.03%,目前市值達到9200億美元,基準指數為道瓊指數,採每一季配息,結至2020年7月底為止,共持有3529檔美國企業股票,可在連結參考VTI的持股狀況 (Portfolio Holdings),前10大持股公司為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Google、嬌生、波克夏、寶僑、VISA、聯合健康保險,而且第一大持股只占比5.16%,前11大持股總佔比為23.87%(Google佔了兩名),遠不如台積電在台灣50(0050)高達40%的佔比,VTI也包含了NVIDIA、Paypal、特斯拉、Netflix、Adobe、英特爾、可口可樂、Mastercard、麥當勞、Costco、NIKE、高通、IBM等世界知名企業。


VTI自2001年成立以來,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疫情危機,統計至2020年8月底的年化報酬率為7.84%,近10年的統計年化報酬率為14.95%,可說是相當不錯的表現,這意味著如果你是在2001年成立時投入10萬美元,現在帳上應該已經變成將近42萬美元,19年後成長4.2倍,若是在2010年投入10萬美元,目前已經來到40萬美元,成長4倍,拿VTI ETF的報酬率與道瓊指數來做比較,近十年的報酬率變化,VTI還略勝道瓊指數,簡單說就是VTI指數績效贏過大盤。





上面提到自2001年開始投資19年獲得4.2倍的報酬,自2010年開始投資10年也獲得4倍的報酬,感覺好像前面的9年都做了白工,但別忘了2008年發生過大盤崩跌超過50%的金融海嘯,而近12年走的大多頭,只有在2020年3月才發生疫情危機,大盤跌了30幾%,而且還接著V型反轉,在8月份幾乎回到原點,兩者的報酬率看似很接近,但一個是用了19年的時間,經歷兩次股市大危機與數次中型回檔,另一個只有10年時間並只經歷了一次30幾%的大跌,經歷越長時間的漲跌所獲得的正報酬,難度肯定比時間較短的高,不能簡易的說前9年的時間浪費掉了。


若你預計在20年後退休,而這個標的可以在你退休時給你本金4倍的報酬,例如你20年後需要2000萬元退休,現在只需要你投入500萬元,相信這樣的報酬率是可以接受的。當然過去的績效表現不能代表未來,僅能說VTI的績效表現非常貼近大盤,甚至還略勝道瓊指數,而美國過去10年或20年的經濟與股市表現很好。VTI 在9/10的收盤價為169.06美金,換算約台幣4956元(匯率29.315),只需要台幣5000元就可以買進1股VTI,參與美國市場的興衰,比台股的0050一張要台幣10.3萬容易得多了。


發行美國總體市場ETF的公司有好幾家,而Vanguard所發行的VTI應該是目前市場上管理費最低的一個選擇,如果你是直接在美國券商開戶,目前幾乎都沒有交易手續費,唯一的費用應該就是匯款至海外的單筆手續費約台幣400-800元,可以設定股利自動再投資來達到複利效果,如果是透過台灣銀行的複委託,則每筆交易會有0.15%至0.5%左右,最低美金15元的手續費,比較無法進行小額投資,也無法做股利自動再投資。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2020/8/25

一般人對「年化報酬率」的誤解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我發現有些人對於報酬率與年化報酬率常有錯誤的認知與誤解,我特別寫這一篇來解釋年化報酬率,年化報酬率不只可以用在股市上,凡是要估算投資報酬率的情況都可以使用,包含房市、債券、與保險,對於年化報酬率的錯誤認知,會造成投資人忽視該注意的細節部分,甚至做出錯誤決策。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A項投資投入100萬,最後賣出資產拿回現金130萬,B項投資投入100萬,最後出售資產拿回現金150萬,直觀兩項投資,B項投資報酬率比A項目好,但如果加上投資時間這個資訊,A項目投資時間是2年,B項目投資時間是5年,換算成年化報酬率,A項目的年化報酬率14%就變成比B項目8.45%好了。


年化報酬率就是將投資年期納入考量,等同於,如果拿一筆本金進行投資,在計算每一年不斷複利再投入的報酬之後,年化報酬率會是多少,以投資項目B為例,如果在第一年以100萬元買進銀行定存,每年的報酬率固定為8.45%,而且每年的獲利都要再重新投入,5年後的定存結果,可以獲得約150萬元的本利得。


大部份人最常誤解的就是把年化報酬率當成每年可以獲得的報酬率,譬如投資項目B的年化報酬率8.45%,是在5年時間從本金100萬變成150萬的換算結果,但過程可能有一年是虧損了20%,某一年獲利了50%,但不管過程如何,5年後的總獲利就是50%,年化報酬率8.45%,常有人會在心裡當成每年都可以獲得約8.45%的報酬率,將有風險與波動的投資誤當成銀行定存,這個錯誤的認知會帶來出乎意外的錯誤期待。


影響年化報酬率的關鍵並非全然是每一年的報酬率,而是計算的時間長短,當評估時間是5年時,每一年的報酬率都會對年化報酬率影響很大,但當評估時間是50年時,每一年的報酬率影響力就會降低非常多,當然本金的多寡也會影響整體的報酬率。


我查到巴菲特的投資報酬率資料,他在1975-1984的年化報酬率為30.4%,但到後期越來越少,不是因為投資技術變差,而是資金規模越來越大,要獲得高於市場報酬的難度就越高,巴菲特在2005-2013年的年化報酬率就僅有10.3%,隨著資金規模越來越大,適合投資的選項就越來越少,最後就會貼近大盤投報率,可以預期的是,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只會越來越低。



幾年前大家常說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是20%,但請不要誤會這表示巴菲特每年的報酬率都會有20%,你只要做到超過20%的報酬率就打敗巴菲特了,巴菲特在1975-1984那10年期間的年化報酬率是30%,在他長達50年的投資期間,換算下來的年化報酬率還有20%,最後10幾年的資金是過往的數十倍,盈虧規模更勝於以往,可以想像他在前20-30年的報酬率有多高,這不是我們一般人用一兩年的報酬率能夠比較的。


報酬率相差2%聽起來很少,但若是年化報酬率相差2%,這個總報酬率差距會有多大,就取決於你所計算的年份有多長,看一下下表,2%的年化報酬率對於10年與30年投資期間所造成的總報酬率落差高達55%,若以3千萬資產來比較,20年的時間差距可以造成近1640萬的落差。所以投資基金每年固定扣掉的1.5%-2.5%管理費與手續費,在30年後與投資指數型ETF來比較,勢必會產生相當大的總投資報酬率的落差。



年化報酬率10%的標準並非是追求每年10%的報酬率(且也不可能辦到,因為投資市場一定會有高低波動),而是在好的年份要追求30%的報酬率,才能抵銷在不好的年份出現-10%或-15%的虧損,投資時間越長,年化報酬率就越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投資市場指數ETF的方式很難讓投資人主動追求高報酬與避免負報酬,因為在擇時進出市場的同時,也冒著因情勢誤判而錯過市場成長的風險,在不預測市場未來走勢的情形下,減少固定的管理費與手續費,就成了提高年化報酬率的第一步最簡單的手段。


如果你對自己的總體經濟見解與預測股票市場未來走勢很有信心,即使在投資指數ETF時也想要擇時進出股市躲掉大跌段,當然也可以,確實有人成功躲過了幾次,或許可以提高總體的報酬率,但請不要忘記,離開市場的同時,也同樣冒著錯過市場反彈而不敢再進場,或是再進場時的成本比之前出場時還要高的風險。



補充題外話:看到一個例子在比較A項目投資30萬,3年後本利得60萬,與B項目投資500萬,5年後本利得800萬的選擇,雖然B項目實際獲利300萬比A項目30萬高,但是A項目的年化報酬率比B項目高,選擇投資A項目比較好。


這個例子太簡化了年化報酬率的解釋,投資其實不能只看年化報酬率,還要看投資資本門檻與可持續年份,在上述例子中,雖然A項目用3年的時間獲利一倍,他的投資門檻就只有30萬,但不代表你有500萬資金,就可以投資15次A項目,同樣獲得3年一倍的報酬,舉例來說,自己經營一個小吃攤需要資金30萬,每年都可以淨賺到100萬,但當你想要開始複製開放加盟連鎖時,你就只能賺到賣給連鎖店家的原物料的錢,每一攤可以獲得的淨利只剩30萬,但是你可以重複複製變成100攤,甚至創造出規模經濟,你的投報率不如只有一家的時候高,但總體淨利卻不是只有一家小吃攤時可以達到的。


可投資年期也是一個考量因素,譬如1000萬投資一家餐廳,如果順利經營獲利,可能每年可以分紅賺到200萬,但餐廳的競爭很激烈,許多餐廳撐不過5年,或許1000萬的投資讓你每年都分紅200-300萬元,但5年後如果無法繼續經營,這1000萬的本金也可能都拿不回來,相對的,投資指數ETF只能期待6%-10%年化報酬率,但是卻可以一直放個50年也不會有結束到期的時候。


在考量投資項目時,不能單單只看年化報酬率多少,還需要考量這個投資項目的可存續時間有多長,這個項目需要的資金規模是否適合你手上的資金大小,資金與營業額大小,也會大大影響著投資人對於投報率的需求,當一個人有數十億的資產,如果他沒有想要追求增加10倍20倍的財富,他不一定會想要投資股市或新創公司,反而是買幾十間房屋店面來出租收租金,雖然每年的報酬率只有2%-3%,但實際的金額就足夠滿足他的家人與未來的子孫的生活需求。

2020/8/15

有好的金錢觀,但沒有正確的財務資訊反而會害了你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 family cash flow sheet)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購屋時期的儲蓄方法(含支出預算表)」,內容主要是在建議大家優先儲蓄的概念,倡導收入先扣掉儲蓄後,才是可以支出的金額,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但文章內容有一些錯誤的地方,還有幾個觀念也可以由這篇文章當作例子來做強調。




第一個明顯有誤的地方是,筆者似乎是忘記了固定支出裡有一筆「定期定額存款」,在前後兩張表做比較的時候都有出現,筆者為了凸顯先扣掉儲蓄在分配消費預算的差別,第一張表的最後只剩5千元可以儲蓄,而第二張表已經先存下了2萬元,但生活費只剩1.7萬元,都忽略了這筆2萬元定期定額存款。


如果這筆定期定額存款是為了存退休金,刻意不算在可分配的支出裡,那麼先扣下2萬元儲蓄,讓生活費只剩1.7萬元也不盡合理,畢竟圖表裡還有列出育兒費用,表示範例中的夫妻是有小孩的,不要說已經有一個小孩,就算是只有夫妻兩個人,一個月的生活娛樂費用只有1.7萬元,我相就算不是在大台北地區也是很拮据的,這個預算分配方式實在太難以實行。


筆者在文末解釋,夫妻兩人把一開始領到薪水的2萬元就扣下,再加上原本租屋的費用2萬元,就等於有4萬元可以用來支付房貸,進而反推可以購買1200萬的房子,但其實加上固定支出裡的定期定額存款,實際存下來的錢是4萬,加上租金是6萬,以夫妻兩人的收入為10萬元的例子,一個月可以存下4成收入可說是相當厲害,或是生活要過相當拮据,而且為了買房子,可以月繳3-4萬元的房貸,卻只有1.7萬元可以過生活,這個比例實在是很有問題。


以上幾點不合理的地方,我猜想,筆者很可能是忘記了固定支出裡有定期定額儲蓄這一筆,把他當作真正的花費了,不討論這個金額計算是否有數字問題,在這篇文章,雨果認為還有幾點不太貼切實際生活的地方。


第一點是預算分配問題,第一章表裡列出飲食預算是15,000,民生用品3,000,娛樂是4,000,網購與零用錢占了10,000元,以我本人記帳20年的經驗來看,飲食費用不會到15,000這麼高,反而民生用品只有3,000是不夠用的,4,000的娛樂費對夫妻兩個人來說,大概一趟外縣市的小旅遊就用完了,但網購與零用錢卻又高達10,000,比民生與娛樂預算總和還高。


在固定支出的部分也有問題,依項目來看,範例中的夫妻是有小孩的,預算估10,000,我暫且就認為是一個小孩,小孩已經是國小以上的年紀了,而且沒有補習或課後才藝,否則育兒費用每個月10,000與現實狀況會有段落差,在來交通與油費要10,000,應該是開車的費用,包含油費與停車費,否則如果只是摩托車與捷運的話,兩個人大概5,000就夠了,但最大的疑問是,交通費不應該算在生活費用裡嗎? 固定支出指的應該是無法避免也不會改變的支出,譬如每年要繳的保險費、燃料稅、停車費、房屋租金或房貸,就連育兒費用也不太應該算在固定支出裡。


最後必須要強調,這個表中忽略了很多大筆的一次性費用,譬如人壽保險、所得稅、過年紅包、年度性的旅遊費用等,據範例中的條件,這些費用一年可能會需要準備20萬,這都不在這個預算表的規劃中,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就去推算這對夫妻可以負擔1200萬的房子,實在是過於樂觀。更何況還沒有計算準備頭旗款的部份,每個月存2萬元,要10年以後才存的到240萬的頭期款。


我想強調,平常生活記帳真的很重要,真的認真記帳,才會真的知道你的家庭每個月、每年實際的支出是多少,有很多費用是你平時想都想不到的,你的資產也在這不知不覺中一筆一筆的付出去,而你自己卻一直以為你一個月只有花多少錢,當需要做這種財務規劃的時候,錯誤的資訊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譬如文中的夫妻如果真的買了1200萬的房子,非常有可能會讓生活變得很不好過,小孩的教育也需要犧牲掉,拮据的生活導致夫妻失和,更慘的是房貸負擔不了而淪為銀行法拍。


問問自己,你真的清楚你一個月的伙食費支出是多少嗎? 你一個月支出了多少非必需的娛樂費用? 你一年的保險費繳多少錢? 大概估算一下,在實際紀錄一下實際花費,你可以發現落差有多大。

2020/8/13

50歲前保障靠保險,50歲後保障靠積蓄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cover our life)

 


保險幾乎是現代人都會買的金融商品,好的保險商品可以幫助你用很低的成本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保險商品有很多,舉凡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癌症險、重大疾病/傷病險、長照險、失能險、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壽險等,如果保險觀念正確,規劃適合自己需求的保險產品,可以用合理的成本來規避一些可能發生的風險,但是否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買保險呢?


其實高資產的人就不一定要擁有保險,保險的最基本目的是要幫助一般人規避無法承擔的風險,譬如如果發生意外,家裡的妻小會頓時沒有收入而造成生活困難,所以一筆幾百萬的意外險可以幫助家人在短期內不用擔心生活費用,又譬如發生重大疾病需要開刀,並且需要一兩個月的休養時間無法工作,醫療險就可以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甚至是無法工作期間的生活收入。但是對於流動資產上千萬的人來說,應該都足以應付這些風險,就算生病一次的醫療費要200萬元,高資產的人也不至於無法負擔,只是會對自己的資產累積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對於高資產的人,保險並非必須要擁有,但是擁有保險卻也可以保護他們累積的資產,如前面的例子,如果發生癌症,需要花費200萬做治療,這筆醫療費用也占了1千萬資產的20%,不可謂影響不大,但如果保險費用可以理賠到150萬,對於資產減損只有50萬,5%的影響範圍應該比較能接受,但如果資產是10億以上的人,光房地產就有10幾棟,500萬的醫療費用對他們來說應該也不是甚麼問題,這時候,保險對資產10億以上的人來說,主要目的就不是要規避風險或是減少資產受損,而是保護資產、節稅、與傳承資產,希望資產可以盡量完整的傳承給後代。


對於一般人來說,年輕時候還在工作打拼累積資產,還要生兒育女養家甚至養房,要在短時間累積到上千萬資產實在是不容易,所以保險就是必須要的轉移風險手段,在人生努力的過程中,不被意外的發生打倒,或是影響到了家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30歲以前的保險保費相對低廉,大家可以趁還年輕的時候多規劃好保險,如果等到50歲才要買保險,那個時候的保費可能會比30歲前貴一倍以上,我們應該在保費價格還低的時候,利用保險來轉移意外與生病的風險,並同時累積資產財富,來應付年老之後的生活風險。


為什麼50歲以後的保障就不太能靠保險呢? 第一個原因是,50歲後的保險費用太高,能負擔的金額裡能買到的保障太少,需要的保障又負擔不起那個保險費,第二個原因是通貨膨脹已經吃掉你原本的保障額度,想一下你在30歲時買的醫療險,假設你買了日額2000元的住院理賠,在當時看起來已經很足夠讓你住2人房,但30年後到了60歲,日額還是只有2000元的話,可能2人房一天就要6000元了,如果你沒有隨著年齡增加繼續買醫療險,那麼你的保險保障到年老需要用到的時候都很可能會不夠,你還是要自己負擔大部分的生活與醫療費用。


建議比較好的規劃是,在40歲以前用費用比較便宜的定期險(而非終身險)來規劃需要的保障內容,基本的意外險與醫療險一定要有,能力好一點就再規劃癌症險、重大傷病險、失能險等,而壽險要看你的家庭需求而定,同時在保險之外,必須要有紀律的拿出一筆錢進行投資,持續地累積自己的資產,在50歲以後,如果你已經累積到了500萬現金資產(不能算進自住的房地產),這時候你已經有基本的經濟能力可以可以負擔保險不足以涵蓋的風險了,如果資產可以超過千萬,可能光投資理財的被動收入,譬如租金、利息、股利等,就足以當作生病時的醫療與生活備用金,已經沒有必要再靠保險來規避風險了。


保險的目的是要保護基本生活進而累積資產,並非要靠保險累積資產,50歲以前的保障靠保險,是利用保險商品來保障自己的生活,還有保障自己的資產累積進度不因生病或意外而受拖累,目標是要能在50歲之後就有足夠的資產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不會因短期失業或生病就大大影響現有生活,而過去已經擁有的保險就當作是一些資產彌補,但已經不需要再靠更多的保險來保障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