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看到一些不同族群的辯論,譬如該不該買房,該不該買車,小孩念私立學校是不是比較好,為什麼有人開車就是愛違規,為什麼有人睡前洗澡,有人卻是睡醒才洗澡,許多跟自己習慣的不同都可以被拿出來討論。
就以該不該買房為例,現在房價這麼高,租房子也是很好的選擇,或是不得不的選擇,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買房,來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通常財務上的理性考量是第一要務,想要買房也得要先有了頭期款,並且每個月的房貸能夠繳的出來,才能真的買房,但要不要買房,影響更大的通常是心靈層面。
我們先排除還沒有能力買房與家裡有很多房產不需要買房的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頭期款與每月還款能力夠買一間空間稍為小一點的房子,有的人會願意努力一下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有的人會寧願租房子或住家裡,也不想這麼辛苦就為了買一間房子,我認為這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是「安全感」,有的人對於沒有固定的住所,隨時可能被屋主要求搬走這件事情,很沒有安全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能夠自己作主的時候,才能得到安全感,心裡才會踏實,而另一類人是對於手上擁有大量現金或流動資產才會有安全感,他希望看到帳戶裡有很多現金可以動用,就算突然失業也不用擔心沒有生活費,不用擔心下個月的房貸沒有著落。
對於前一種人,他只要達到能夠買房的門檻,他就會去買房子,而後面這一類人,他要等到帳戶的金額數字很多的時候,才會敢買房子。還有一種心理因素是成就感,有的人會用買名車買名錶或入住高檔飯店來犒賞自己,同時又可以向別人展現我消費得起,獲得的是我努力工作的成就感,對於喜歡累積資產的人來說,買房可能就是一種獲得成就感的心理因素,有的人是看到銀行數字或股票資產很多,又或是工作職位很高或身兼多家公司的高層,他才會有成就感。
再來看該不該讓小孩念私立學校為例,網路與電視節目上也常出現該不該讓小孩念私校為主題的辯論,先撇除財力方面的考量,最常聽到反對方攻擊贊成讓小孩唸私立學校的論點是,很多唸私立學校長大的小孩,出社會後也沒有比較厲害或是比較有前途,或是送出國念書的小孩英文還是很爛,在國外都是在玩,念公立學校的小孩,很多長大後都很有成就,送小孩去念私立學校並不會比較厲害。
沒錯,念公立學校的小孩,會有考上台清交的,也有輟學去當流氓的,念私立學校的小孩,也有不愛念書,長大愛揮霍開趴甚至吸毒的,也有同樣考上台清交或繼續出國進修的,所以問題從來就不是念私立學校的小孩,將來的成就是否會比公立學校的好,而是你有甚麼樣的資源,有甚麼樣的教育理念,希望給小孩甚麼樣的成長學習環境,而去選擇甚麼樣的學校。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念私立學校的小孩,長大就一定是好棒棒,念公立學校的小孩,長大後就會比私立學校畢業的小孩差,小孩的學習效果除了學校的學習環境與資源之外,還牽涉了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環境與資源,小孩子本身的個性與天分。
在人類的群居社會環境裡,沒有絕對的0分與100分,只有1分到99分的分別,人沒有白色與灰色,只有深淺不同的灰色,而這個顏色的深淺又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與標準不同而不同,譬如有的人騎車覺得慢慢騎比較安全,車速40就覺得很快,有的人覺得騎50-60介於最高限速之間比較安全,前面的人就覺得後面的人幹嘛騎這麼快,後面的人也覺得前面的人幹嘛騎這麼慢,有的人超車的時候基於安全因素習慣按一下喇叭,提醒前車我要超車了,但旁人可能就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愛按喇叭,感覺很挑釁。
有人喜歡喝酒抽煙吃檳榔,明知道這些是對健康不好的事情,但他們還是樂在其中,有的人喜開車喜歡一直變換車道,這個社會就是甚麼樣的人都有,當你覺得別人很奇怪,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也有人看你覺得很奇怪,其實這跟每個投資人的投資方式與習慣不也很像嗎,理論大家都懂,選擇也很多種,但是實行起來就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也沒有甚麼對錯可言。
綜合來說,大多數人的行為舉止會受幾個面相影響,根源都是不同形式的教育環境:
家庭環境的不同:出生在書香世家的人,從小看著父母的言行與習慣影響,可能講話與行為就比較有氣質,父母是小吃攤販的家庭,可能小孩就會比較外向,容易與人相處,可能也比較有生意頭腦,父母習慣出口成髒的,小孩難免也是髒話隨時掛在嘴邊,而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正常」的行為,同時也是他們看待外人與判斷事情的標準。
價值觀的不同:受了家庭成長背景的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逐漸的養成,家境比較差的人,可能對於金錢會較沒安全感,他從小的志向可能就是要努力賺大錢,生活中不太敢享受,家裡時常在搬家的人,可能長大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小時候看到父母因投資失利導致家道中落的人,長大後可能就會對於股票投資特別排斥,寧願買保險或放定存,對於熱愛風險投資或創業的人,他們可能會潤诶這樣的人不可靠。
人生觀的不同:人生觀除了會受家庭環境的影養之外,也會受成長過程所經歷的事情所影響,雖然價值觀是從小養成,但長大甚至出社會後所經歷的重大事情,可能都會大大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最簡單的例子,努力在工作上拚死拚活想要賺大錢贏得別人尊敬的人,突然有一天升了一場大病差點離開人世,病情養好後,對於工作的認知可能就會有很巨大的改變,對於金錢的使用上也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每個人的金錢觀與投資習慣都會受到家庭環境、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沒有人是絕對的0分或是100分,而且有可能現在是40分的他,在碰到某件人生重大事故之後,或是看了某本書突然開竅,從40分變成了90分,或是從80分變成了40分,而這個分數指向的都是不同的方向,你的10分可能是別人眼裡的80分,他的40分可能是你眼裡的90分,這些都是受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所影響,所以當你覺得某個人很奇怪的時候,先想想,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在不同的天秤與不同的緯度上,你覺得別人很奇怪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覺得你很奇怪。
每個人觀點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你與另一個人的觀念與價值觀差很多的話,只能說你們兩個在許多價值觀上沒有交點,但是他有認同他屬於他的另一群人,而你也有自己所屬的的一群人。
重點是,不需要為沒有交集的事情生氣,除非他嚴重的影響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