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消耗且無法被改變的成本,而沉沒成本效應是指人盲目努力持續在做某一件事情,或是追求一個選項,因為他們已經投資了資源在裡面且無法回復。這種效應會逼得你持續去做錯誤,或是讓你不快樂或不值得的事情。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今年2月新冠病毒疫情剛爆發的初期,你在前一年就已經安排了今年3月全家出國旅遊,但疫情爆發,各個國家陸續封境,如果你要取消行程,大概只能拿回3-5成的退費,但如果如期出發,就要冒著被感染或是在國外被隔離無法回國的風險,這時候已經繳的旅遊團費就是沉沒成本,有些人不想損失就堅持如期出國,因為不想損失沉沒成本而堅持做錯誤或更危險的事情。
生活周遭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譬如男女朋友交往幾年後,發現彼此個性與價值觀不太適合,但不想浪費了過去這幾年磨合與適應的時間,於是繼續忍耐彼此,希望可以改善,最後走上結婚之路。還有詐騙,許多人被騙了第一筆錢,開始發現事有蹊俏,但又不甘願認賠第一筆錢,於是選擇相信對方,說服自己,繼續付給對方錢,直到錢被騙完對方消失了,才被迫面對現實。
又如你開心買了一張很想看的電影票,進場15分鐘後才發現你買錯電影了,而且這部電影你完全沒有興趣,可是錢已經花了,於是強迫自己把這部電影看完,電影票的費用已經是沉沒成本,而免強自己看完整部電影,則是為了避免浪費電影票的錢,把自己的2個小時時間都賠進去。或是你覺得很餓而買了很多食物,但吃飽了之後卻還剩下許多食物,為了不浪費食物,所以免強自己繼續把剩下的食物吃完,原本吃東西是想要飽足自己,但最後卻是花了很多錢讓自己因為過飽而生病,也就是為了不想損失或浪費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沉沒成本效應,簡單說,就是你已經付出了一定的時間或金錢,卻沒有得到你預期的結果,而且已經知道這很可能是錯的了,還是選擇欺騙自己,同樣的事情繼續做下去,期待未來會有轉變的機會發生。
沉沒成本效應也同樣會發生在投資上,假設你買了一檔個股,結果卻在3個月內跌掉了30%,後來發現公布的EPS不如當時買入時所預期的高,而且公司還有傳出不利消息,已經虧損的這30%本金就是沉沒成本,不論你現在做甚麼事情也不會改變股票價值只剩70%了,如果你認為這檔股票已經沒有了你當時買進的理由,你就應該要果斷賣出,將資金轉換到其他可能可以為你帶來獲利的標的,若你無法面對這個沉沒成本,想要繼續等他漲回你的買進成本,那麼你可能要付出的不只是未來可能擴大的虧損,還有這一段時間的資金機會成本。
同樣的,投資期貨也是,有不少曾經的期貨或選擇權大戶,在發現市場走勢與自己預期的不同時,看到帳面虧損不對擴大,無法接受現實,選擇持續投入保證金,後來虧損繼續擴大,把過去幾年賺的獲利都賠掉了,這時候你更不甘心,決定要拿出更多本金或甚至是借錢來補保證金,這就是無法面對沉沒成本的現象,明明知道已經錯了,卻因為捨不得面對損失,而選擇繼續投入更多資金與時間,想要反轉情勢,但通常最後就是一敗塗地,十幾年累積的獲利就在一兩個月內全部賠光還負債。
沉沒成本經常是投資者最難對面的現實,賺錢的時候會繼續沉溺於過往的績效,即使已經大跌了也覺得他會重新再站回高點,賠錢的時候就更難接受帳面虧損,明知這檔股票未來已經不被看好,但還是會期待它可以漲回自己的成本價,等沒有虧損的時後再賣出,其實現實是,股票很可能會繼續跌下去,又或是股票真的漲回成本價了,卻又開始覺得這檔股票要開始起漲了,於是決定繼續放,常常最後都是賣在虧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