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3

怎樣才算財務自由

 


什麼時候可以離職不再工作,基本上就是大家常說的退休。法律規定的退休年齡是65歲,但未來可能延後至67歲。其實,退休並沒有硬性規定的年齡,只要你停止工作後,能持續有足夠的金錢支付基本生活費用,基本上你就可以考慮退休了。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李先生與妻子都剛滿60歲,兩個小孩已經獨立,家庭房貸也已經還清。兩人生活習慣簡樸,每月花費大約在2萬至2.5萬之間,喜歡偶爾自駕遊或參加國內旅行團。李先生夫妻在銀行有1千萬元的存款,大部分為定存。李先生估算,依照目前的生活開銷,活到90歲大約需要900萬元,加上定存利息,1千萬的資金應該足以支撐他們的退休生活。


另一位例子是45歲的王小姐,未婚且不打算結婚。她目前每月生活費約5萬元,並計劃退休後適度減少開銷。她擁有500萬元存款,並繼承了兩間沒有貸款的房子,每月租金收入達4.5萬元。對王小姐來說,這筆租金收入幾乎可以覆蓋她的日常開銷,因此她認為目前的財務狀況已足以支撐她的退休生活。


再來是林姓夫妻,兩人皆約40歲,每月收入共35萬元,擁有兩間房產,但還有1,500萬元的房貸未還清,每月需支付15萬元房貸,預計10年後還清。兩人育有兩名子女,年齡為10歲和12歲,目前每月生活開銷約15萬元,剩下的5萬元用於股市投資。他們計劃在孩子大學畢業後、房貸還清時,每月以10萬元為退休生活費,但估計需要準備約3,500萬元的退休資產,預計還需要20年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這三個例子展示了不同的退休規劃和財務狀況。李先生夫妻生活簡樸,資產大部分以存款形式存在,缺乏投資與被動收入來源,這種情況下若....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4/22

百年期零息債券算不算倒債?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是先把未來的配息先折讓給投資人了。


舉例來說,用40美元買入票面價值100美元的20年期零息債券,持有期間價格雖然會隨著殖利率有漲有跌,但是當20年期滿後,就可以拿回100美元。這樣的年化殖利率為4.69%,只是未來20年的利息直接反映在價差上。


但同樣的情況,將天期變成100年,年化殖利率就變成0.92%了。也就是現在借40元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承諾在100年以後會還給你100元,這100年期間的配息率就是0.92%,實際每年的配息概念是0.6元,只是提前一次性都給投資人了。


殖利率0.92%代表甚麼意思?這個殖利率比台灣的央行宣告利率還低,比通膨低更多。如果真的購買這種百年期折價零息債券,等於我們把錢放在美國政府貶值,以3%的通膨率計算,100年後的100元等值於現在的5.2元,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40元。


假設現在折扣價低到20元,換算殖利率是1.62%,還是比溫和通貨膨脹率低,這筆投資同樣是貶值收場。而且美國政府今年要到期的9.2兆美元,如果要以20:100的比例兌換,那美國政府需要再印出46兆的債券,100年後就真的還得出來?


發行折價長天期債券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個長達100年期的債券只能解決美國目前的燃眉之急,對投資人來說也是相當不利的,願意接受的人應該很少。只有在美國央行宣告利率再回到接近零利率的時候,這筆債券的價格才會上漲到有額外的獲利空間。




2025/4/16

美國長債該賣嗎?

 



上週美股大跌時,美國長債先是因股市大跌上漲了兩三天,展現避險效果。而後,自4/8起,長債開始與股市一同大跌,禮拜四股市大漲時,債券也跟著大漲,但禮拜五股市下跌,長債又跟著大跌,頓時沒了與股市互補的保護效果。


這幾天的債券與股市同漲同跌,讓不少人驚呼債券的避險效果已失效,也猜測這幾天債券大跌的可能性。有可能是中國刻意賣出美債以拉高殖利率,或是世界各國都害怕美債未來的風暴,皆在短期間內賣出債券。


我們看債券的價格在日K線的表現,確實是有大漲大跌的明顯變化,若是看週K線,也可以看到上週有一根帶高交易量的長黑K,把今年的債券漲幅都吐回去了。再看月K線就會發現,這根黑K目前並不特別多。


美債短短幾天的波動確實令人緊張,但將觀察時間拉長,若債券不再繼續下跌,這根黑K也沒有特別長,尚不需太緊張。


長債該賣嗎?首先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時買長債的原因與目的是甚麼?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4/14

32%稅率背後的真成本:川普的「友善」政策誰買單?

 


川普上週公佈的對等關稅,表面上是說很仁慈給各國打對折,如考量關稅、匯率操縱、補貼等因素,台灣被宣稱的實際關稅稅率是64%,折扣後要被課徵的對等關稅是32%。但實際上這真的是一個仁慈的舉動嗎?


有人發現,川普計算關稅的方式,很可能是以及粗糙的手法,將兩國貿易差額729.2億美元,除以台灣對美出口額1162.2億美元,而簡單得到64%。對等關稅32%,看起來就是要台灣將一半的錢還給美國。


實際算一下,1162.2億美元的32%約為372億,如果是全面無差別的課徵32%關稅,這些出口額就會在美國被收走372億,這筆錢理應會部分由出口商負擔,部分由進口商負擔,然後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出口商的利潤都降低了。


先補充一個資料,依據財政部網站的說明,進出口額的計價基礎,出口貨品是以離岸價格 (F.O.B.) 計算,進口貨品是以起岸價格 (C.I.F.) 計算。


1162.2億元是出口貨品的價格,並非是出口貨品的企業獲利。台灣以代工為主,毛利率很差,假設樂觀高估以整體平均有10%毛利來計算(實際上傳統產業的毛利僅有3%至4%),台灣廠商實際獲利僅有116.2億美元。


依照川普的說法,我很仁慈的只跟你回收一半的錢,但事實上,關稅所收的錢遠超過進出口廠商的獲利。如關稅不變,出口商寧願不出貨,或選擇倒閉,也不會做勢必虧損的生意。


假設進出口商同意關稅各負擔一半,則台灣廠商在出口貨品到美國時,會需要整體支付186億,比前面樂觀估計的獲利還要高出近70億美元,之後出口商勢必要抬高售價也降低毛利,否則這筆交易就是虧損收場。


而美國的進口商也勢必將這186億關稅部分吸收,降低毛利率,也部分提高批發與零售價,將關稅轉嫁給消費者,造成物價上漲。而美國政府所收到的372億關稅是毫無成本的淨收入。


出口商因為關稅而提高價格,又會進一步導致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增加,如進口額沒有增加,貿易差額繼續擴大,可能又要有進一步的關稅調整。


較簡單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美國貨品的進口額,讓貿易差額減少,以求能降低關稅。但消費市場是很現實的,品質差不多的東西,比較貴的就是比較難賣。


與其期待高人工成本的美商主動降低商品價格,不如台灣政府直接調降關稅,讓進口商可以調低市場售價,提高競爭力。商品賣得出去,才可能提高進貨量,增加貨品進口額。


台灣政府的稅收是來自企業的獲利,如出口商的毛利降低了,政府的稅收也就減少了。在對美關稅降低減少關稅收入,與出口商毛利降低減少營所稅收入的疊加影響下,政府的稅收將可能會大大受影響。


美國進口商在多繳了關稅的同時,勢必也要調高零售價格,對民眾的荷包是一大影響,也會導致通貨膨脹更嚴重。進口商的毛利與營利降低,也影響美國政府的稅收。但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卻是紮紮實實的淨收入,等於是所有國家與人民都向美國政府繳稅了。





2025/4/10

猜不到政策、掌握得了紀律:投資者該記住的事

 


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影響全球貿易與股市,自上週三美股暴跌至昨晚,S&P 500下跌超過12%,特斯拉下跌超過20%。台股從禮拜一起也連續下跌3天,跌幅超過18%,經歷了一次大盤下跌超過2千點的歷史紀錄,0050從今年高點下跌29%,令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


然而在昨晚美國突然宣布對等關稅暫停90天,除中國以外的各國,僅實施10%的對等關稅,全球股市立即暴漲。S&P 500一天上漲9.5%,TSLA上漲22.7%,VTI上漲超過10%,台股期貨夜盤也亮燈漲停,這週以來的跌幅大幅收斂,相信開盤時也會紅通通。


如此瘋狂的一週,全憑美國總統的一個政策與突然的改變,造成全世界的股市動盪。這一個禮拜的時間(其實台股只有3天),已經讓不少使用槓桿與期貨/選擇權操作的人離開市場了,當然也有人陸續的加碼投入股市。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提醒如果有規劃要做動態再平衡的人,調整的時間到了。有跟著做的人,恭喜你,昨天有在低檔加碼到。沒有做的人也別在意,這幾天就是看了一場戲,跌幅已經大幅度縮小了。


這個禮拜應該有許多人很嘔,提前賣股或斷頭出場的人,肯定對昨晚的政策改變與股市大漲很不是滋味。這幾天沒有加碼到的人,應該也會很嘔,在難得大跌可以加碼的機會錯過了。


以下幾點想法分享:


這幾天有加碼的人未必對,沒加碼的人也未必可惜,因為沒幾人猜的到美國關稅政策會在執行當天突然做改變,我們也不知道下禮拜會不會繼續下跌。最可惜的是自己決定離開市場,或因為槓桿操作被迫離開市場的人。


這種政策面的突然改變,投資人無法從K線技術線型上看出來,習慣做技術面操作的人,這禮拜可能很容易被兩面打臉。大跌的時候來不及賣,確定空方走勢賣掉之後又大漲回來,接下來要怎麼操作?


若昨天做了動態再平衡,確實加碼的這一筆有因為昨晚的政策改變而賺到一波,但相對於整體資金而言,這筆加碼的比例還是很小,對於整體資產影響不大。以這次下跌的幅度來算,如果股市又重啟多頭走勢,這次漲跌的貢獻也不高。若用在40%以上的回檔,有機會執行2至3次,動態再平衡的感受會比較深。


怨恨沒有在這幾天大筆加碼的人,先不要覺得可惜,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料到美股會突然大漲。如果沒有固定紀律在投資的人,即使是抱持長期投資者,也很可能因為幾天的大跌與媒體的輿論,判斷認為要先出場躲避風暴。更別說習慣ALL-IN的人,若沒有持有債券,根本沒有資金可以加碼。


最後,別因此就以為風暴過了,股市重回多頭行列,美中的問題還在,後面還會突然出甚麼政策我們猜不到。


猜不到就不要猜了,做好股債配置,長期持有,有資金持續買進,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真的很想趁低加碼的,就執行動態再平衡,遇有難得的大跌就賣一點債券去買股票,將股債比例調整回設定值。


投資,如此而已!




2025/4/9

使用權住宅僅市價3折,跟地上權有何不同?

 


今天看到一篇幾個月前的新聞,談到使用權住宅,且提供市價3折的價格。使用權住宅其實就是地上權住宅概念的修改版,以下擷取一小段新聞內容:


地上權住宅挨轟太貴!國產署估未來推「使用權住宅」僅市價3折


「為解決高昂房價,政府推出「地上權住宅」,只要市價的5到7折,不過當設定的期限約50至70年一到,購買者便瞬間喪失居住權,因此被外界詬病仍然太貴,所以內政部正在研議「使用權住宅」,年限縮短到20年,民眾可付每月租金,且以初期租金計價不漲價。

國產署署長曾國基進一步指出,使用權住宅地租權利金也非常低,民間來做只有公告現值10%、地租依照公告地價1%至2.5%,因此民眾負擔比較低,是否要再延長到40至60年,以及是否能取得區分所有權,可以修相關法令,把權利金定低一點。」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地上權的房產,這些房子是怎麼來的。


當購買一般房產時,我們同時取得土地和建築物的所有權,這樣就擁有房契和地契,每年需繳納房屋稅和地價稅,反映出我們是該資產的實際持有人。然而,購買地上權房產僅擁有建物使用權,土地並不屬於買方,因而僅需繳納房屋稅,而無需繳納地價稅。


地上權建案通常是由政府釋出土地,開發商透過競標獲得50至70年的使用權,期間可在土地上建造住宅或商用不動產。地上權土地所有權通常由政府或開發商持有,開發商不願出售土地,便以地上權形式出租,以變相的「養地」方式增值資產。這也使政府在不放棄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利用出租活化閒置資源,增加收入,並方便未來都更改造。


地上權房產由於僅取得土地的使用權,故成本相對較低,房價通常低於市價,約為周邊市場價的五到七成,對於預算有限的買家具有吸引力。然而,地上權房產存在一項重要限制,即土地租約期限結束後,政府可收回土地,建物可能被拆除。由於這類房產的使用期限有限,當租期接近結束,其轉售價值也會逐漸下降,需求降低,類似選擇權商品的特性。


地上權房屋有「地上權」與「使用權」之分。若購買地上權,雖土地不屬於買方,但建物為個人資產,可自行轉售。若僅有使用權,則無建物所有權,轉售僅能通過開發商,增加出售難度。此外,雖然免繳地價稅,卻需支付地租稅,通常為地價的3.5%至5%,換算後約為自用住宅地價稅率的17.5倍,顯得不具經濟效益。


基於以上特性,是否應購買地上權房產需謹慎分析。房地產升值依賴於土地的稀缺性,而建物隨著年久折舊貶值,因此地價稅會隨地價增高,房屋稅則因折舊而逐年降低。


地上權房產不具土地增值效益,且因租期限制,價值隨時間遞減,難以增值。此外,僅持有貶值的建物無法貸足額,頭期款可能需高達三成甚至更多,增加購買門檻,若為僅有使用權的房屋,則更難貸款。


長期持有地上權房屋需支付高於地價稅的地租稅,以及房屋修繕與貸款利息,這些隱藏成本需納入考量。雖然相對長期的使用權保障了住屋的穩定性,不受房東干涉,但實際上更像是預先支付未來四十幾年租金,房屋未來的修繕責任也需自擔。因此,以地上權作為自住用途並不划算,長期使用亦限制了靈活性。


然而,地上權房產的優勢在於未來租金固定,這對於計劃長期穩定居住的人是一種吸引。買家在購買時便確定了未來四十幾年每月的租金支出,不必擔心租金上漲或屋主收回房屋,缺點則是修繕成本與地租稅須自理。


那麼,若以地上權房屋作為長期租屋是否划算?我認為市價七成的地上權並不足夠誘人。雖然每月租金固定,但考慮未來通膨與房租上漲,房貸利息、地租稅和修繕費用削弱了地上權帶來的租金差異。使用權期限內的修繕成本高、流動性差等因素都影響其長期租住的便利性和經濟效益。


地上權作為投資用途的潛力在於其租金收取。由於未來租金固定,可以隨著周邊租金上漲調整出租價格。雖前期可能僅能打平或虧損裝潢和維護費用,但隨著租金逐年上漲,最終可能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帶來正面收益,就像購買一台計程車,雖車輛貶值,但營收可隨通膨上漲,補償折舊成本。


總結來說,我認為目前的地上權房產作為自住並不划算,因其價值不隨市場增長,資產無法轉讓升值。若以出租為目的,需仔細計算頭期款的投資收益、貸款支出、地租稅等隱含成本,並預期租金收益能超過這些費用,則可能具一定投資價值。


與一般房產相比,地上權房屋的劣勢在於缺乏土地增值效益,轉售困難,因此自住需求者或應優先考慮擁有土地的房產。但若地上權房屋的價格可以低到周遭市價的3折,還可以縮短期限到20年,且以初期租金計價不漲價,那就會是可以認真考慮的選擇。


因為租屋族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屋主要求搬家,無法安心長期居住,也無法在室內做簡單整修或裝潢。若使用權住宅可以長期使用(保障20年),且付費方式是以月租金來支付,不需要一次貸款一大筆金額來購買(地上權住宅要買),會是租屋族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2025/4/2

從財務自由到負債:金融高管的期貨豪賭教訓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個案例,他本身是在金融業工作,在早上進公司的時候,看到一位年約50歲的女經理要辦理退休。因為他的先生也是金融業的高層,應該是因為錢賺夠了,不需要這麼辛苦工作了,所以選擇退休。


幾天後才聽說,那位女副理似乎是因為負債太多才選擇退休。負債還退休不賺錢?


原來是這位女經理在年初的時候做期貨賠錢,然後借錢繼續凹,最後甚至跟地下錢莊借錢,就是不願意認賠停損。最後欠下了3千萬,而且因為做期貨大賠錢後又與先生離婚,退休只是為了提前拿到退休金,可以拿到一筆錢來償還地下錢莊的負債。


據說這對金融高管夫妻的年收入應有500萬以上,老公家裡還有經營事業,財務方面應該相當有實力,最後卻搞到負債離婚。女經理在公司的表現很好,還有繼續爬升的機會,可惜因為一次期貨市場的豪賭與不認輸,賠上了自己的人生與家庭。


明明有比多數人還要好的優勢,卻因為不肯認錯認賠,想要賺更多,卻賠上更多與自己的人生。或許他有必須這麼做的理由,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停損說的容易,當自己身處其中,實際要做到卻相當困難。即使是金融從業人員,其中的風險想必比一般人更清楚,依然是無法避免。


貪心,常常是在股市虧錢的主因之一。想要在短時間致富,改變生活,想要在幾次的投資中獲得豐厚的獲利,嘗試用更高槓桿與更冒險的方法進行投資,卻可能收到完全相法的結果。


無法接受現實,也是另一個虧錢的主因。當投資的公司股價持續下跌,你並不知道下跌的原因,甚至連投資這家公司的原因也不清楚,只是因為帳面上的虧損就捨不得認賠出售股票,最後可能是越虧越多。


不甘願,更加重損失的擴大。以這則案例為例,不想接受投資失敗的結果,不甘願之前賺的錢全都賠進去,於是借錢找來更多資金想加碼攤平,希望最後幸運之神可以眷顧自己,讓帳面上的虧損可以逆轉勝,但同時也冒著萬劫不復的巨大風險。


想在長期發展的股市投資賺錢可以很簡單,需要毅力與耐心,只是大多數人都想把股市當作賭場與提款機,只想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大的財富。


很多人會跟朋友說自己有在玩股票,只是現實是,不知道是你在玩股票,還是股票在玩你。




2025/3/26

VT、VTI + VXUS、AOA 十年比較

 


在股市想要投資全世界,最簡單的選擇是VT這檔ETF,或是VTI加上VXUS的組合。多年前,美國股市市值佔世界比例約50%多一些,前幾年已經增加到60%,目前已接近65%。


若改用VTI加VXUS的方式,可能就要常常調整兩檔ETF之間的比例,而且投資持股也比VT多,因為在美國多投資了更多中小型股,總持股超過12,000檔。


這篇文章將用近十年的資料來比較,投資VT與投資VTI加VXUS的差別,還可以用來比較投資全世界與只投資美國S&P 500的差別有多少。我們同時可以再用來與AOA做比較,看加上2成的債券,又會有甚麼影響。


首先先介紹這幾檔ETF的特性與組成:


VT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股票市場的ETF,持有9,781檔股票,費用率是0.07%。其前十大投資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佔64.7%、日本5.6%、英國3.4%、中國2.9%、加拿大2.7%、印度2.3%、法國2.1%、台灣2.1%、瑞士1.9%與德國1.8%。


VTI 是一檔投資全美股市的ETF,持有3,609檔股票,包含大、中、小型股,費用率是0.03%。其前十大持股分別是蘋果6.65%、微軟5.51%、輝達5.49%、亞馬遜3.65%、臉書2.24%、谷哥A 1.94%、特斯拉1.94%、博通1.9%、谷哥C 1.57%與波克夏1.41%。


VXUS 是一檔投資美股以外股票市場的ETF,持有8,533檔股票,費用率是0.08%。其投資在歐洲市場佔38.3%、亞太市場25.8%、新興市場27.7%與北美(加拿大)7.6%,第一大持股是台積電佔2.47%。


AOA 是一檔投資全世界的股票與債券,而且還會自動執行股債再平衡的ETF,這檔的股債比設定是8比2,其費用率是0.15%。它透過持有7檔ETF來投資全世界,分別是IVV 46.6%、IDEV 21.2%、IEMG 8%、IJH 2.8%、IJR 1.3%、IUSB 16.8%與IAGG 2.9%。




首先,我設定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000元,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 End Balance 與 Annualized Return 顯示,投資包含2成債券的AOA回報最少,是70.62%,投資VT次之,是72.26%,投資 VTI 與 VXUS 組合的報酬稍多一點,是72.41%。但是跟S&P 500的績效75.91%比較,看起來是過去十年投資單一美國市場的報酬比較好。


在風險的與波動的部分,我們也看一下最大回檔(Maximum Drawdown)與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的數字。純股市投資的最大回檔約19%,比含有2成債券的AOA 15.83%高了約2.2%,但有趣的市,加上非美國股市的投資後,最大回檔反而還比S&P 500高。標準差(波動度)的部份,VT與VTI加VXUS也是比AOA高約2.6%,但這個數值就比S&P 500低一點點了。


從這個表看起來,過去十年投資非美國市場,拖累了投資績效,而且最大回檔幅度還變高,顯示過去十年是美國股市表現很強勢的現象。




我再用另一種方式來計算,這次我不採用定期定額,而是在第一年就單筆投入10萬元,之後就不再投入新資金,執行股息再投入,並且固定每年做一次再平衡的方式,分別比較VT、VTI (60%)+ VXUS (40%)與 AOA 的績效差異。


單筆投入的結果,VTI 與 VXUS 的組合也還是略高於VT的回報績效,含有2成債券的AOA同樣排名最後,S&P 500的績效同樣是最高,比VTI與VXUS的組合多出3.36%,單筆投資的Annualized Return與定期定額的TWRR是一樣的。當然,在投資標的沒變的情形下,標準差與最大回檔的部分跟前面都是一樣的。


以上的結果並不意外,過去十年集中投資美股的人,或許會覺得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美國以外的股市表現較差拖累了績效,而且很多時候,國際股市也都是會受美股牽連,投資美國以外的市場未必就能避險。


但回顧2000至2008年的美國股市,其表現可是大幅落後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我們不能說這件事情永遠不會再發生一次,只是要評估考慮一下,長期持有非美市場所帶來的績效影響,與只持有美國股市的機會與風險權衡,該怎麼做選擇。


我們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單純持有VT比較好,還是持有VTI加VXUS比較好?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19

00939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 ETF

 


00939 是統一投信於 2024 年 3 月新推出的 ETF,主打兼顧「高股息」及「高效率」的投資組合,篩選出 40 檔 成分股,是一檔月配息的高股息ETF。


00939的選股邏輯,是從上市櫃市值前 250 大股票,經過流通性篩選,再過濾最近2季每股盈餘總和大於0,最近3年平均現金股利發放率介於0%與120%之間,排除最近一季營業利益率及季增率同為最低30%的股票,再排除定期審核生效日前已除息之年配息或宣告不發放現金股利之股票。最後依據股利率挑選前40檔個股。


簡單解釋,就是要找半年內公司有盈餘的企業,也排除營業利益率較差的公司,再排除不配發股息的企業,然後挑出配息率最高的前40檔個股。每年的5月會調整一次成分股。


特別的是,00939會在每年的1月與9月,依據成分股夏普值的高低,做權重的調整。夏普值前50%高的成分股調高權重,後50%的成分股進行減碼。所謂的夏普值是用報酬率除以標準差,代表的是每單位風險獲得的報酬,夏普值越高,投資標的的CP值越高。


目前00939的成分股產業分布,通信網路業佔16.4%,航運業佔10.11%,金融業8%,食品業5.8%,佔多數的電子業僅約40%,算是眾多高股息ETF裡比較特別的。目前前十大成分股分別是統一、玉山金、中華電、台灣大、聯電、遠傳、鈊象、長榮、日月光投控、長榮航,電子類股只佔了2檔。


但在剛發行時,00939的電子類股占比高達90%,所以由此可以得知,這檔高股息ETF的選股結果,並不會針對特定產業,只要能符合選股邏輯標準,每年更換成分股的時候,很可能會大幅更換,產業分布也可能有很大的變化。這也表示,這檔ETF的內扣管理費不會低。


由官方公布的歷史數據回測,00939追蹤的特選臺灣高息動能指數,近5年平均股利率達 9.85%。最近的4次配息都是0.063元,以此推算12次配息,總配息金額會是0.756元,以目前的股價14.56來計算,股息殖利率只有5.16%,與其官方宣告的近5年平均股利率9.85%有一段落差




以近半年的股價表現而言,00939與00878都是報酬率比較好的高股息ETF,其次是0056,而電子股佔比較高的00929與00919則敬陪末座。過去半年的績效不太表未來這幾檔高股息ETF的長期表現,但以00939的選股邏輯來說,還算是可以長期持有的高股息ETF,只是其股息殖利率目前還不夠耀眼,看過幾個月後能不能配出更多的現金股息。




2025/3/12

遺產節稅策略:名下房產該用贈與還是遺產較能節稅

 

名下有房產也有小孩的人,或許曾想過名下的房子,要如何以最節稅的方式留給小孩。在房地合一稅通過後,曾看到有人建議,父母想將房產贈與給小孩,可以用買賣的方式賣給小孩,讓小孩取得較高的房屋取得成本,將來小孩要賣房時可以少繳一些房地合一稅。


當然,另一個方式是不要在生前贈與,等到離世後在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可以少繳一些贈與稅。這兩種方式都各有其利弊,用買賣的方式可能會需要繳一些贈與稅,但節省房地合一稅,用遺產的方式會省掉贈與與遺產稅,但將來小孩賣房會多繳房地合一稅,這又牽涉到小孩可能在多久後會賣房,細算過才知道兩個方法的優劣。


若以遺產的方式留給小孩,因房屋是以評定現值、土地是以公告現值計算,不是用市價來計算,所以不動產加上現金和股票,很有可能其實並未達到 1,333 萬元的基本免稅額,可以完全不用繳稅。


如果房產的公告現值遠高於基本免稅門檻,我們還可以用甚麼方法來減少遺產稅呢?


一、降低資產價值或分散資產


壓低資產價值是利用不動產的公告現值與市價之間的差異來節省遺產稅。不動產的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當計算遺產總額時,將以公告現值為基礎。例如,一棟市價3,000萬的房子,公告現值可能只有2,000萬,這樣可以減少1,000萬的應稅資產額度,從而達到節稅的效果。


不過,未來若繼承人打算出售房地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3/5

自住沒差?

 


很多想要買房子的人,害怕現在是房價高檔的時候,猶豫遲遲不敢進場,擔心買了房子之後房價就開始下跌。這時會聽到有些人說,你買的是自住的房子,房價漲跌跟你無關,自住沒有差。


買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嗎?


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人在舊市區買了一間10幾年的電梯大樓,每坪要價30萬元,不幸的交屋後不久就碰到政府政策影響,導致多個大城市的房價都下跌5%~10%,該電梯大樓的最新每坪成交價顯示為26萬元,房價下跌了。


這是他們夫妻要自住的房子,沒有要賣,所以並不受房價下跌的影響,繼續繳房貸,繼續過生活。還好政策性影響很快就被市場消化了,2年後的最新成交價又漲回到每坪32萬元,自住的房子真的沒差。


很快的,這對夫妻懷孕也順利生下了小孩,小孩就近就讀住家附近的幼稚園,接送很方便。而這幾年的房價也持續上漲,他們很慶幸當初他們先買了房子,沒有因為擔心房價可能會下跌而猶豫不決。


直到小孩幼稚園即將升大班,開始考慮到了小學的學區問題,因為太太希望讓小孩去念比較有競爭力的熱門小學,於是開始考慮搬家到該小學的學區,夫妻倆開始研究目前這間自住房的房價價值,與小學學區內相似屋況的房價做比較。


他們發覺,自己的房子已經來到每坪50萬的成交價,漲了不少,但他們想要的學區房,因為離捷運站比較近的關係,又有熱門學區加持,預售屋已經開價一坪85萬,即使是差不多屋齡與權狀大小的中古屋,每坪也落在65萬至70萬之間。


全新的房子比較貴可以理解,每坪差到35萬,若是買權狀30坪的房子就要再拿出1050萬,如果買屋齡接近的中古屋,每坪要65萬,賣掉現在住的房子換到新學區,也要再貼450萬,這時自住房的房價漲跌有沒有差?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26

 


最近看到不少人拿2024年的0050績效來證明市值型ETF比高股息ETF好,我們先不論市值型ETF是否一定比高股息ETF好,但僅用一年的績效表現就來論述哪一種ETF比較好,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我們以市值型ETF的代表0050與過去兩年表現優異的00915當作高股息ETF做比較,採用YP-Finance的資料為基準,表1顯示,在2024年的表現中,0050以49.25%的總報酬,勝過00915的23.19%,在2024年的表現裡,市值型的ETF優於高股息ETF。




但我再往前看一年,表2顯示,只看2023年的單年報酬表現,就會發現00915以61.56%的總報酬,大勝0050的26.88%。換句話說,2024年初的時候,會有一批人拿這一年的數據來反證,誰說市值型ETF的績效表現一定會比高股息ETF好。



若我把這兩年的績效合在一起統計,表3顯示,00915的兩年總績效99.03%,還是比0050的88.6%好。如此,我可以大膽的說,高股息ETF的表現,可以勝過市值型ETF嗎?



我換一檔表現同樣優異,發行時間更久的00713來做比較。表4顯示,統計2022年初至2024年底這3年的整體績效,00713這檔高息低波的高股息ETF整體表現以57.7%勝過0050的48.11%。




3年的統計時間足以當作績效表現參考了嗎?我再把時間拉長一點,表5顯示,統計2020年初至2024年底這5年的績效表現,可以看到0050以總報酬率136.57%些微勝過00713的134.91%,年化報酬率僅差距0.16%。




若再拉長時間到7年,表6顯示,0050就以200.8%的總報酬率勝過00713的175.58%,年化報酬率多了1.46%。




以上各項數據顯示,若只比較一兩年期間的報酬數據,不同類型的ETF都有可能表現出色,勝過其他種類的ETF。但若比較時間拉長到5年以上,可能就僅剩少數幾種ETF的總報酬可以長期勝出。


如果你的投資期限目標只有一兩年,不管是市值型、高股息型、單一國家型、特定產業型的ETF都可能是好標的,只是你要有判斷選擇能力,當然還包含了ㄧ些運氣。如果你是要長期固定持有的標的,或許市值型ETF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同樣的道理,近幾年美債跌跌不休,股債雙跌屢見不鮮,也有不少人說資產配置沒有用了。


資產配置的表現要看的時間更長,如果只看3、5年的績效表現,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時候是單純100%持有股票比較好,有的時候是大量持有美債比較好。但若你以10年以上的長期投資來看,股債配置還是有其優點與必要性。


股債配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而是分散風險與穩定資產波動。雖然在股債雙跌的時期,債券並沒有上漲來抵銷股價的下跌,但持有中期債券的下跌幅度,還是明顯比股票要低,對比100%只持有股票的人來說,股債配置還是降低了資產下跌幅度。







2025/2/19

投資理財的關鍵:本金、時間與報酬率的平衡

 


許多人希望透過投資股票市場來增加自己的資產,並藉由領取股利或利息來提高每年的收入。他們花大量時間研究財經資訊、技術分析以及公司財報,試圖找到市場低估的公司,以期提升投資報酬率。然而,大多數人其實把時間花錯了地方。


我們可以從資產投資的基本構成開始理解。投資績效由本金、投資報酬率和時間這三大因素組成,公式可以這樣表達:資產投資結果 = 本金 x 年投資報酬率 x 時間。


要達到理想的投資結果,可以從提高本金、提升報酬率或拉長投資時間來實現。例如,如果你想在10年內累積100萬元的資產,若一開始擁有50萬元的本金,只需年化報酬率7.2%就能達標。但若只有10萬元本金,則需年化報酬率達到25.9%,難度顯著提高。相較之下,延長投資時間可減少報酬率壓力,若投資時間延長到20年,年化報酬率僅需12.2%。


若以退休金為目標,大部分人預計在60-65歲退休,這意味著投資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即使將退休年齡延後到70歲,對目標的影響也有限。投資報酬率越高,伴隨的風險也越高。例如,銀行定存提供的利率只有約1%,風險幾乎為零。而在賭場中賭博,儘管報酬率高達100%,但風險卻極高,這顯然不適合用來累積退休資產。


本金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假設....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12

投資槓桿的雙面刃:快速致富還是負債累累?

 


許多人在開始投資時,都抱持著快速致富的想法,期待獲得高額的報酬率。然而,對於小資族來說,每月可投入的資金有限,往往需要累積數月的儲蓄才能購買一張股票。這導致部分人開始考慮透過借貸、融資、期貨或選擇權等方式來增加本金,以期望加速獲利。但這些操作其實暗藏著高風險,可能讓投資者不僅賠掉資本,甚至負債累累。


例如,借貸買股是其中一種常見方式。如果沒有房產或車輛作抵押,個人信貸通常是較容易取得的資金來源,最高可借到300萬元,還款期限長達7年,利率介於3.5%至8%。假設借了200萬元來投資0056這檔股票以期望5%的股利,表面上看似可以利用3.5%的信貸利率獲得1.5%的利差。


但由於每月需要固定攤還本利,而股市配息一年只有一次,因此需要穩定的收入來償還貸款。同時,股市波動可能導致本金虧損,即使每年賺取些許利差,也無法抵銷本金損失。


融資買股則是另一種常見策略,投資者只需投入40%的現金,剩下的60%由券商借貸,並需支付約6%-7%的利率。如果預期股票會上漲,融資可放大購買的股數,例如原本只能購買10張股票,透過融資可購買到25張,增加潛在獲利空間。


然而,融資....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2/5

最晚幾歲該開始準備退休金

 


準備退休金的最佳時機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最簡單的答案是「現在」或「越早越好」。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每月或每年需要投入的金額就越少,並且透過投資市場的報酬和時間複利效果,達成退休目標會更輕鬆且快速。


實際考量下來,準備退休金的第一步是確定你想什麼時候退休,然後從這個目標時間向回推算。如果你希望40歲退休,可能需要從20-25歲就開始積極準備,並且需要有較高的收入,創業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如果像大部分人計畫在60-65歲退休,那麼從25歲開始,還有35到40年的時間可以慢慢累積資產,時間越長,投資的複利效果越明顯,所需的資金負擔也會減輕。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目標是在65歲時累積1500萬元退休金,從25歲開始投資,每月需要投入7825元,或每年約93900元,這樣40年後你就能達到目標。如果你推遲到35歲才開始,則每月需要投入15318元,45歲則需投入32920元,到了55歲,每月需高達91876元。延遲10年,金額幾乎翻倍,而55歲才開始準備退休金,所需投入的金額比45歲時增加近三倍。


同樣,假設25歲一次性投入150萬元於年化報酬率6%的資產配置中,65歲時也可達到1500萬元。如果35歲才開始,就需要投入約260萬元,45歲則要470萬,55歲則需要840萬。每推遲10年,所需資金幾乎翻倍,因此,越早準備退休金,效果越好。




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線性。收入可能會波動,甚至失業,有些人可能會結婚、生子,或需要奉養父母。多數人只有在剛踏入社會至結婚前的這段時間,才能較輕鬆地儲蓄。這段時間,生活負擔較輕,只要不過度追求奢侈生活,這是人生中最容易存錢的時期。但一旦結婚有了家庭,開銷自然增加,特別是購房和養育子女,直到孩子長大離巢,才會有餘裕開始專注於退休儲蓄。


30年前,通常人們在25歲結婚,孩子45歲時畢業,父母還有20年時間可以準備退休金。然而....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29

退休就代表不工作嗎



如果你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並從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那麼其實你不需要急著提早離開職場。退休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還有一種選擇叫做「半退休」。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尤其到了週一,常感到焦慮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也被戲稱為「藍色星期一」。即使你的工作與興趣相關,當興趣變成工作後,往往會喪失原本的樂趣,因為你失去了對時間的自主掌控。


舉例來說,喜歡旅遊的人當了導遊或空服員,喜歡畫畫的人為廣告公司畫廣告,甚至喜歡運動的人,在職業賽場上也要面對嚴格的訓練。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意味著朝九晚五,甚至需要加班,只有週末才能真正放鬆。隨著家庭責任增長,如接送小孩或照顧家人,彈性工作時間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工作壓力常常迫使我們犧牲生活和家庭時間。


如果你已經累積了足夠的被動收入來支付生活開銷,那麼你就不需要再為了生計接受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時候,你可以重新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家庭需求的工作,甚至不再在意金錢報酬。當然,如果能有額外收入,這只會讓你的財務狀況更加穩定,讓你和家人的生活更好。


然而,停止工作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15

這幾檔高股息ETF要怎麼選呢?

 


年底又到了多檔高股息ETF配息的討論與比較,有幾檔月配息的高股息ETF配息殖利率越配越低,有幾檔還能維持在超過年化10%的配息殖利率,到底該不該換股持有呢?


今年的高股息ETF總報酬前幾名又出現了00915與00918,這兩檔在2023年就是報酬最高的兩檔高股息ETF,2024年又再次排名在前,這兩檔到底能不能投資呢?


今天要比較00915、00918、00878、00713與00919這五檔該如何選擇,先介紹各檔的選股邏輯特色:


  • 00915:排除營業表現較差個股,選出過去3年股利率高,過去1年還原標準差低波動的個股,優先挑選市值200億以上,選出前30檔股票。
  • 00918:由前33%高股利率個股,依據最近最多15次高除息填息率,取前30檔股票。
  • 00878:由符合ESG評級BB以上企業,選出過去3年平均年化股息殖利率,與近12個月年化股息殖利率加權後,選出前30檔股票。
  • 00713:除了考量高股息,還將營運能力與股價波動納入權重考量,訴求低價格波動的高股息50檔股票。
  • 00919:依據5月定審前已公告的現金股利金額,跟12月定審前預估股利率高低,選出前30檔股票。


依據這些選股邏輯,你會如何挑選你想投資的高股息ETF呢?


00915與00918已上市超過2年,這5檔高股息ETF已經都有超過2年的股價與配息紀錄,如果不看選股邏輯,光從過去2年多的歷史統計資料,我們又可能做怎樣的選擇呢?


這張圖統計自2023/01/01(2年)、2024/01/01(1年)、2024/07/01(6個月)、2024/12/01(12月)起至2024/12/17止的含息累積報酬,還有從MoneyDJ取得的該檔夏普值與標準差資訊,來做參考依據。


參考過去股價與配息紀錄,這幾檔又可以怎麼選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8

理財不只是為了財富自由,更是要規避風險

 


理財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推動著人們進行理財規劃。對許多人來說,理財的目標是能夠在退休年齡時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擁有足夠的資產來支撐從退休到人生終點的所有開銷。


單純依靠工作收入並將資金存在銀行,增值速度非常有限,甚至會被通膨侵蝕購買力。因此,投資理財成為提升資金報酬率的關鍵,不僅要擊敗通膨,還希望能儘早達到退休的財務目標。


有些人則將理財視為致富的途徑,他們期望透過股票投資獲得超高報酬,甚至夢想年化收益率達到50%或100%以上,進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如買豪車、名牌包、頻繁旅遊、搭商務艙等。然而,這種期待本質上並不是理財,而是投機。


這類投資者通常會研究股市技術線型、主力籌碼,甚至借助高槓桿操作,如融資、放空、期貨或選擇權等,希望短期內快速獲利。他們往往會相信一些虛假的投資方案,如每月領取6%回報的詐騙手法,期待以小額投入換取高額回報。然而,這種行為更接近賭博,而不是理財。這類投機行為的結果通常是大幅虧損,甚至本金全部損失,成功的機率比賭場還低。


另一部分人投資理財是為了追求財富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希望能夠不再被迫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而是依靠穩定的被動收入來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有人每個月給你5萬元,讓你不必工作就能維持生活,你是否會感到自由?


這種「財富自由」的概念就是如此迷人,但如果....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1/1

你不能漠視的通貨膨脹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財?難道把辛苦賺來的錢存進銀行,等退休時再慢慢使用,不是更簡單嗎?當然可以,但這樣做的風險是,你的錢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不是金額數字變少,是他真正的價值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正在悄悄侵蝕它的價值。


首先,什麼是通貨膨脹呢?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你手中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舉個例子,30年前,一碗滷肉飯可能只需要10元,但現在可能要花30元,價格足足翻了兩倍。如果你的收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兩倍,你能買到的東西自然會減少。


以台灣的經濟發展來看,過去經濟成長率常常突破10%,通貨膨脹率也相當高,甚至曾連續數年超過10%。如今,台灣進入低經濟成長、低利率的時代,政府也努力控制物價,因此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


那麼,為什麼錢放在銀行裡會越來越不值錢呢?事實上,存款帳面上的金額並沒有減少,但它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今年100元能買到的東西,明年就需要102元,再隔一年可能要104元。而同時,你存在銀行的100元,利息加成後也許變成101元或102元,但還是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結果是,兩年後你手上的錢買不起兩年前相同的商品了。


因此,不論你現在富有還是拮据,只要你有現金在手,都需要學會理財。你必須將資產配置在能夠超過通貨膨脹的地方,像是基金、股市、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某些保險商品,才能確保你的實質購買力不被侵蝕。通貨膨脹不僅影響理財,在任何與金錢相關的決策中都應該考慮它的影響。以下我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你現在手上有100萬元的現金,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把這筆錢放在保險箱裡,隨著每年2%的通貨膨脹,這筆100萬的實際價值會逐年下降。到了20年後,這筆現金的購買力只剩下67.3萬元左右。與其放到那時候讓它只值67萬,不如現在就把錢用掉,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希望在20年後保有跟現在一樣的100萬元購買力,那你需要將這筆錢投入增值的理財工具,並且使其增值到約148.6萬元,才能達到相同的購買力。這樣的增值同樣適用於你的薪水,如果薪水沒有逐年增加,那麼實際上,你的生活水平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下降,相當於變相減薪。


由此可見,無論是管理資產還是提升收入,理財都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只要理解通貨膨脹的影響,並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




我們常聽到的年金險計劃,通常是繳費一段時間後,從某個年齡開始,每年固定領取一定金額。然而,在考慮這類商品時,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舉個實際例子來說,一位42歲的先生想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選擇投保一份年金險。


根據保險業務提供的方案,他需要....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