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有些人對於報酬率與年化報酬率常有錯誤的認知與誤解,我特別寫這一篇來解釋年化報酬率,年化報酬率不只可以用在股市上,凡是要估算投資報酬率的情況都可以使用,包含房市、債券、與保險,對於年化報酬率的錯誤認知,會造成投資人忽視該注意的細節部分,甚至做出錯誤決策。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A項投資投入100萬,最後賣出資產拿回現金130萬,B項投資投入100萬,最後出售資產拿回現金150萬,直觀兩項投資,B項投資報酬率比A項目好,但如果加上投資時間這個資訊,A項目投資時間是2年,B項目投資時間是5年,換算成年化報酬率,A項目的年化報酬率14%就變成比B項目8.45%好了。
年化報酬率就是將投資年期納入考量,等同於,如果拿一筆本金進行投資,在計算每一年不斷複利再投入的報酬之後,年化報酬率會是多少,以投資項目B為例,如果在第一年以100萬元買進銀行定存,每年的報酬率固定為8.45%,而且每年的獲利都要再重新投入,5年後的定存結果,可以獲得約150萬元的本利得。
大部份人最常誤解的就是把年化報酬率當成每年可以獲得的報酬率,譬如投資項目B的年化報酬率8.45%,是在5年時間從本金100萬變成150萬的換算結果,但過程可能有一年是虧損了20%,某一年獲利了50%,但不管過程如何,5年後的總獲利就是50%,年化報酬率8.45%,常有人會在心裡當成每年都可以獲得約8.45%的報酬率,將有風險與波動的投資誤當成銀行定存,這個錯誤的認知會帶來出乎意外的錯誤期待。
影響年化報酬率的關鍵並非全然是每一年的報酬率,而是計算的時間長短,當評估時間是5年時,每一年的報酬率都會對年化報酬率影響很大,但當評估時間是50年時,每一年的報酬率影響力就會降低非常多,當然本金的多寡也會影響整體的報酬率。
我查到巴菲特的投資報酬率資料,他在1975-1984的年化報酬率為30.4%,但到後期越來越少,不是因為投資技術變差,而是資金規模越來越大,要獲得高於市場報酬的難度就越高,巴菲特在2005-2013年的年化報酬率就僅有10.3%,隨著資金規模越來越大,適合投資的選項就越來越少,最後就會貼近大盤投報率,可以預期的是,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只會越來越低。
幾年前大家常說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是20%,但請不要誤會這表示巴菲特每年的報酬率都會有20%,你只要做到超過20%的報酬率就打敗巴菲特了,巴菲特在1975-1984那10年期間的年化報酬率是30%,在他長達50年的投資期間,換算下來的年化報酬率還有20%,最後10幾年的資金是過往的數十倍,盈虧規模更勝於以往,可以想像他在前20-30年的報酬率有多高,這不是我們一般人用一兩年的報酬率能夠比較的。
報酬率相差2%聽起來很少,但若是年化報酬率相差2%,這個總報酬率差距會有多大,就取決於你所計算的年份有多長,看一下下表,2%的年化報酬率對於10年與30年投資期間所造成的總報酬率落差高達55%,若以3千萬資產來比較,20年的時間差距可以造成近1640萬的落差。所以投資基金每年固定扣掉的1.5%-2.5%管理費與手續費,在30年後與投資指數型ETF來比較,勢必會產生相當大的總投資報酬率的落差。
年化報酬率10%的標準並非是追求每年10%的報酬率(且也不可能辦到,因為投資市場一定會有高低波動),而是在好的年份要追求30%的報酬率,才能抵銷在不好的年份出現-10%或-15%的虧損,投資時間越長,年化報酬率就越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投資市場指數ETF的方式很難讓投資人主動追求高報酬與避免負報酬,因為在擇時進出市場的同時,也冒著因情勢誤判而錯過市場成長的風險,在不預測市場未來走勢的情形下,減少固定的管理費與手續費,就成了提高年化報酬率的第一步最簡單的手段。
如果你對自己的總體經濟見解與預測股票市場未來走勢很有信心,即使在投資指數ETF時也想要擇時進出股市躲掉大跌段,當然也可以,確實有人成功躲過了幾次,或許可以提高總體的報酬率,但請不要忘記,離開市場的同時,也同樣冒著錯過市場反彈而不敢再進場,或是再進場時的成本比之前出場時還要高的風險。
補充題外話:看到一個例子在比較A項目投資30萬,3年後本利得60萬,與B項目投資500萬,5年後本利得800萬的選擇,雖然B項目實際獲利300萬比A項目30萬高,但是A項目的年化報酬率比B項目高,選擇投資A項目比較好。
這個例子太簡化了年化報酬率的解釋,投資其實不能只看年化報酬率,還要看投資資本門檻與可持續年份,在上述例子中,雖然A項目用3年的時間獲利一倍,他的投資門檻就只有30萬,但不代表你有500萬資金,就可以投資15次A項目,同樣獲得3年一倍的報酬,舉例來說,自己經營一個小吃攤需要資金30萬,每年都可以淨賺到100萬,但當你想要開始複製開放加盟連鎖時,你就只能賺到賣給連鎖店家的原物料的錢,每一攤可以獲得的淨利只剩30萬,但是你可以重複複製變成100攤,甚至創造出規模經濟,你的投報率不如只有一家的時候高,但總體淨利卻不是只有一家小吃攤時可以達到的。
可投資年期也是一個考量因素,譬如1000萬投資一家餐廳,如果順利經營獲利,可能每年可以分紅賺到200萬,但餐廳的競爭很激烈,許多餐廳撐不過5年,或許1000萬的投資讓你每年都分紅200-300萬元,但5年後如果無法繼續經營,這1000萬的本金也可能都拿不回來,相對的,投資指數ETF只能期待6%-10%年化報酬率,但是卻可以一直放個50年也不會有結束到期的時候。
在考量投資項目時,不能單單只看年化報酬率多少,還需要考量這個投資項目的可存續時間有多長,這個項目需要的資金規模是否適合你手上的資金大小,資金與營業額大小,也會大大影響著投資人對於投報率的需求,當一個人有數十億的資產,如果他沒有想要追求增加10倍20倍的財富,他不一定會想要投資股市或新創公司,反而是買幾十間房屋店面來出租收租金,雖然每年的報酬率只有2%-3%,但實際的金額就足夠滿足他的家人與未來的子孫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