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方格子公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格子公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4/12

用風險承受度來決定投資商品?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序論裡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讓風險承受度決定了投資商品,該商品的報酬結果好壞,決定了我們的財務目標,但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模式。


當我們在銀行想要了解或購買一些投資商品時,銀行除了依據你的收入、年齡、學歷、與職業等客觀條件評估風險承受度外,也會依據對於虧損的忍受程度等主觀認定來評分你的風險承受度,進而建議或決定適合你投資的商品,但這樣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譬如,當適逢市場大好,人們偏好積極參與投資時,自評所能承受的虧損程度很可能會偏高,然而當市場崩跌時,人們卻不敢繼續持有,這時候的風險承受度又會轉向偏於保守。同一個人,其風險承受度大大的受到當時市場環境的影響,這樣主觀評估的風險承受度真的能當作參考嗎?


合理的投資評估,應該是以目標導向為主,先具體考量財務目標的金額與時間,同時也要考量通貨膨脹的影響,盤點自己的收入以及剩餘的時間後,可以得到一個達成財務目標的目標報酬率,再依這個目標報酬率來考慮適合的投資商品與資產配置規劃。


設定好所需的目標報酬率後,才去建構適合的投資組合,做好資產配置,且承擔合理的投資風險(資產波動)。譬如,目標報酬率是年化3%,那投資標的很可能只需要選擇美債或甚至美金定存/保單即可,若目標報酬率是年化8%,可能就需要有70%以上的資產是投資股市。以上的投資組合標的,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


若目標報酬率高過合理市場報酬(15%以上),我們應該是要先調整財務目標,或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以提高投入金額,而非尋找能帶來超額報酬的投資方式,承受不合理的風險。這也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你不會因為自評風險承受度很高,就可以採用期待年化報酬率30%的投資方式。


以目標導向為主的投資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
  • 到底要賺多少錢才夠。
  • 目標到底合不合理。
  • 理財規劃能否達成目標。
  • 投資方式對不對。
  • 買的保險適不適合。


若空無目標,很容易甚麼產品聽起來都很好,感覺都很需要,結果保險買一堆,金融商品買一堆,但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用的,也不知道該投資多久。






2023/3/15

別看輕功課不好的同學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件令他感到震撼事情,他說最近他才知道,原來他以前高中時候看輕的親戚同學,現在發展的很好也很有規劃,剛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他說到,他有一個小他一兩歲的親戚,國中時不愛念書成績很差,高中去上職業學校學餐飲,畢業後就到泰式餐廳打工,而且一家餐廳做不久就會換工作,在他眼裡,覺得這個親戚很沒定性,工作也不能好好做,時常在換工作。


最近有機會跟那位親戚深聊,才發現他現在開了幾家連鎖泰式餐廳,還開了熱炒店、早餐店、和火鍋店,最近還打算頂下一家自助餐店,除了原本的生意以外,還可以將自助餐的廚房當作中央廚房,為其他餐廳一起叫食材與供餐。


他對於這位親戚目前的成績與他以前念書時的情況完全無法聯想在一起,記得高中時他愛念書,工作也常常在換工作,怎麼現在已經是多家餐廳的老闆了。


這位親戚解釋,他從高中時就知道他未來想要做甚麼了,對於在學校念書完全沒有興趣,學校教的東西完全沒有幫助,所以他不花時間在學業上,開始工作後就去餐廳學經驗學技術,學完就換下一家。


剛開第一家泰式餐廳時,還請了幾個親戚去幫忙,很快就忙不過來需要聘請員工了,過沒多久就開了第二家分店,然後一路開下去,他說,這個都是他在高中時就想要做的事情,他只是在準備好後一一實現而已。


還有一位親戚是學工程的,在學期間就很努力在考證照,當時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考那麼多證照,後來他考進了捷運局擔任工程師,在工作了多年後已升上資深工程師,年薪有上百萬,這期間他還是繼持續在考證照。


最近他離職換到新北市的捷運局,從基礎工程師開始,薪水只剩原本的一半。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原本的工作跟薪水不是很好嗎,親戚回答,新北捷運局剛成立,我可以去那邊學習如何從無到有,這些經驗對我會很有幫助。


而且捷運局還會鼓勵補助員工考證照,他持有的證照已經快夠用了,未來幾年他會出來成立公司,專門接政府的公共工程,這麼多年認識的人脈也都對於他將來開公司需要的資金與接案有幫助,這一步他已經準備很久了。


朋友對於這兩位親戚的發展近況與長期準備感到驚訝,沒想到以前讓他覺得很混的人,竟然早在10幾20年前,心裡就已經有了抱負,並且默默地堅持努力了這麼久。


這位朋友自畢業後在同一家公司服務了超過20年,再過幾年就可以申請退休了,他在猶豫該不該繼續在同一家公司做下去,或是轉換到其他跑道,甚至是自己創業,以他的工作經歷與能力,確實有足夠的能力創業。


他分享,這兩位親戚給他最大的刺激是,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專注做好你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不用管別人怎麼想/講,就像他們學校課業不好,常換工作,那是因為他們很清楚將來想做甚麼,現在只是在做準備。


先不論朋友口中的這兩位親戚是否有很好的成就,也不論他們是否在20年前就已經想好未來要做甚麼,我想分享這則故事的重點是,你只要顧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別人怎麼評論你沒有那麼重要,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嘴/眼裡。


記得我的老闆曾說過,他在大學時期就創業了,他知道這個才是他想做且該專注的事情,學校成績只要能PASS就好了,時間分配上很重要,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你需要的目標即可。


所以,不要再看輕你的同學或是身邊看起來過得很混的人,他們可能早就有夢想與目標在進行了,只是他們懶的解釋,身旁的人看不懂而已。




2023/2/16

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2年的全球股市一直跌,很多人都說他的股票套牢了,不知道你是否也是有滿手套牢的股票,不過我想問你,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我先對套牢做一下定義解釋,會說套牢,是因為投資人想要將股票投資變現,但因為帳上虧損,不願意認賠賣出,所以認為資金被套牢在股票市場裡。


多數人覺得套牢的時候,並不是真的有需要將股市裡的資金變現拿來運用,而只是覺得目前帳上虧損,沒有辦法/不願意隨時將股票變現實現虧損,所以變成無法動用的資金。


有看出差別在哪裡嗎?差在投資的資金沒有預期使用時間與目的,差在許多投資人以為自己隨時都會需要用錢,需要從股市提領現金,隨時都要在意帳上盈虧。


多數人在股市都只是想在短期內買賣獲利,目的只有賺更多錢,如果帳上是獲利的,大多會傾向繼續放著,看股價繼續漲,很少人會想在上漲時賣出,即使下跌拉回了,也會想等待下一波上漲,這時他不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有獲利,真要用錢時隨時可以賣掉。


如果帳上是下跌的,投資人也很少捨得賣,通常會想等他漲回來不要虧損,只要沒賣就沒有賠,但這時他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是虧損,真要用錢時必須認賠賣出,所以他盡量不要賣。


當然,有些投資人會認真的用他自己設定的條件做停利停損,譬如股價上漲20%時賣出,取得獲利入袋,下跌10%時賣出實現虧損,將資金轉往其他標的。但這些人,還是沒有明確的資金用途,只是將資金繼續轉往下一檔股票而已。


如果是有明確資金使用用途與預期使用時間的人,就沒有所謂套牢的問題。譬如我是在為我的退休金準備做投資,預期需要變現使用的時間是20年後,我現在的帳上漲跌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離我需要變現的時間還很遠,我並沒有因為帳上虧損而捨不得賣的問題,哪來的套牢。


我自己目前美股股債組合的資產帳上虧損15%,台股帳上虧損13%,因為近幾年完全沒有需要動用這些資金的計畫,所以目前帳上的損益一點影響也沒有,更不會有資金套牢的感覺,只有當我想將股票或債券賣出變成現金時,才會有猶豫要不要認列虧損的困擾。


所以,我們在做投資時,心裡最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投資目標與資金使用或兌現時間,在接近需要將投資兌換成現金的時候,若帳上虧損,才會有套牢的問題,否則,在此之前,帳上的損益變化,都只是投資的一段過程,不需要每天戰戰兢兢關注損益變化。


現在再想一下,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2/12/22

存成長股一定比存高股息股來的好嗎?

 



台灣近幾年很流行存股,有人喜歡存股價穩定的金融股與電信類股,但也有人建議存成長股,因為長期下來,成長股能帶來的報酬會比傳統認知的定存股要來的多,同樣道理也可套用在指數型、產業型ETF(5G或半導體)與高股息ETF上。


我用台積電與中鋼來做比較,現在很多人覺得台積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成長股,但有個15年以上投資經歷的人應該知道,台積電過去可是被稱為漲不太動的牛皮股的,而中鋼是相當優良的定存股,配發的現金股利相當優渥,甚至還有一段很不錯的成長史。


這張圖是2002年至2013年的台積電與中鋼還原股價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11年期間,台積電的含息還原股價從30.28漲到67.1元,年化報酬率7.5%。中鋼是從3.77漲到18.2元(最高還曾到24.48元)年化報酬率是15.4%,超過台積電一倍。


那時候買台積電並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股價通常都在40~60之間遊走,現在聽到有人以前用60元買進台積電抱到現在深覺羨慕,以為抱久就會有豐厚的獲利,但當時買台積電就很像買中鋼一樣,不是追求高額獲利,單純只是求穩而已。


再看中鋼,2000年網路泡沫後至2008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美國陷入發展平緩時期,當時最火紅的是原物料產業,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金磚四國、貝萊德是藉礦業基金、南非等,當時很熱門的投資標的,中鋼的還原股價自3.77成長倒最高將近6.5倍,即使08年後大幅下跌,之後也沒有漲多少,配息殖利率也變低,但統計到2013年都還有年化15.4%的報酬率。


以上例子同時可以看到產時代轉變與產業榮景的變化,2000前的網路科技股狂漲,之後輪到原物料產業與新興市場狂漲,2009年後又輪迴科技產業狂漲,特別是網路服務與半導體,2022年後,半導體又大幅下跌,誰知道2023年後可能又會輪到哪個產業興起呢?


現在的成長股在未來未必會一直成長,現在所謂的高股息定存股未必就會一直表現比較差,也未必一定能維持高配息,投資個股與產業型ETF的人需要格外注意產業變化。


舊新聞「『台積電溢價』現象開始擴散

"自從二○○三年後,股價幾乎只有在超跌時才有重要表現的台積電,從去年十二月以來,股性表現一反過去牛皮,股價創近八年半來新高,進而成為台股主攻九千點焦點。"




2022/11/17

遇到投資專家該問甚麼


 


偶爾在認識新朋友時會碰到一個情況,當他們知道我有在投資股票,甚至是知道我有出版過一本理財書籍,他們常常會馬上問,那你有沒有推薦的標的,或是問我那些股票可以投資。


我相信這應該是常態,很多理財專家也會有同樣的經驗吧,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問錯問題了。


我認為若有機會遇到投資專家,我們應該要問的是「請問您的投資策略是甚麼?


股市投資的方式很多種,相信你可以問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絕對不是直接得到一個公司名稱或股票代碼。


如果你問的是策略,你可能可以聽到他是投資指數期貨/選擇權,可能是看K線與交易量的技術分析,或是研究企業財報,評估價值與合理股價,買賣賺價差,也可能是看股息殖利率,存股領股利。


不同的投資策略就會有不同的適合投資標的,若你問到投資成長股的人,可能會建議你元太、台積電,問到投資賺價差的人,可能會建議長榮航,問到存股的人,可能建議你好幾檔銀行股,問到指數化投資人,可能只會建議你台灣50。


如果你問的是標的,你會聽到元太、長榮航、兆豐金、台積電、0050、0056等等,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買的理由是甚麼,甚麼情況下可以買,甚麼情況下應該要賣,所以專家會賺錢的標的,到你手上還是會變成賠錢的標的。


最近0050很常被推薦,但我相信買0050還是虧錢的人一定也很多,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懂投資策略,只知道專家都建議買0050會賺錢,而且不會倒閉變壁紙,但看到今年跌了半年,帳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就認賠賣掉了。


其實要解釋投資策略是很花時間的,一般見面聊天的情況下,投資專家未必會跟你做很詳細的解釋,所以要深入了解,你應該要去多研讀相關書籍,或是花個幾千塊去上課,徹底的了解這套策略。


但至少可以先了解對方的策略是甚麼,他的說法合不合理,學習難度高不高,有多少是需要運氣成分,最後才是問專家有沒有推薦的標的,你可以用這幾個標的回去研究看看,專家的說法是否可以被驗證。


我自己碰到直接問我標的的人,我只會統一回答0050,因為0050已相當於大盤指數,如果0050有錯,那錯也不是會是我,因為整個大盤都是不好的,如果有賺錢,那他可能還會謝謝我,但我知道功勞也是大盤的,講0050是最不用背負責任的答案,哈哈哈。


要初入市場的投資人理解指數化投資其實有點難度,光台灣股市就夠他燒腦了,還要再講到美股跟投資全球化,解釋資產配置與再平衡,那絕對不是30分鐘以內可以清楚解釋完的。


指數化投資的主要精髓就在於分散市場與分散風險,規劃一套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資產配置,將時間與匯率風險也分散,然後運用再平衡策略,達到長期累積獲利的目的。弄懂了核心價值,能符合策略的投資標的自然就浮現出來了,根本不用問。


寫到這裡,就讓我想到之前分享過的一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收錄的25位專家投資方法,根本沒有人是深入講他的選股方式或標的,而是講他們的投資心態、策略、還有他生命中的價值,這些才是投資人首先要了解的。


所以下次有機會遇上投資專家的話,知道要問甚麼了嗎?


後話:寫著寫著,突然覺得我以後應該不要推薦0050,而是應該推薦0056的,這樣至少在大盤下跌期間,我還可以跟對方說,至少你還有不錯的現金股利可以領。 XDD

2022/11/3

投資並沒有一個所謂最棒最賺錢的方法,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當下需求的最佳對策

 



這段話是拍攝自我的書最後封面的內頁,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完美的適用於所有人與所有狀況,你必須要先釐清你當下的狀況與需求,然後尋求比較適合你的相對較佳對策。


雖然我在粉絲團裡主要都在提議指數化投資,不只我自己是以指數化投資作為核心投資方式,我也認為這個方式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一般民眾,但我不敢說每個人都一定要用這個方法。


指數化投資有兩個關鍵因子,一個是本金,另一個是時間,指數化投資要獲得不錯的獲利,第一最好本金要多,而且可以源源不絕的持續投入,第二是投資時間要夠長,10年都還算短的,最好是從20年起跳來看投資績效。


所以指數化投資最常被用來舉例的就是準備退休金,因為對於45歲以下的人來說,距離退休還有好一段時間,但如果是現在已經60歲的人,他也同樣適合用指數化投資來規劃退休金跟退休後的資金需求嗎?


我認為可以,但也未必是唯一方法,如果他現在是大量投資個股或基金,甚至還玩一點指數選擇權,我會建議指數化投資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只是需要把債券比例設定高一點。


但他若想要將大部分的資金都拿來買債券,甚至是投資等級的公司債,我也不會認為不可以,畢竟現在的情況,債券利率至少能買到4%以上,若本金夠多,穩定的4%~5%報酬並不差,而且這是幾乎保障收得到的,並非是高股息ETF。


而為了抵銷通膨對本金價值帶來的影響,用一些比例資金投資股市大盤即可,譬如3成資金買追蹤大盤指數的ETF,7%年化報酬率就可以為整體資產帶來2.1%的總資產成長,就等於可以抵消2.1%的通貨膨脹了,而債券的部分就安心領利息就好。


如果年屆退休的人可以買到年配息5%以上的美金儲蓄險或分紅保單,我認為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以保本又長期提供5%利息的金融產品,對於退休人士需要的現金流來源是很有幫助的,不需要將大比例資產放進股市承受波動。


除了年齡,手上資產的多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許多投資股市的人都是想用更好的報酬率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很高比例的人其實都是資金不多、本業收入少的人,期望靠股市幫他翻身,可是對於比較保守的高資產族群,股市是他們比較不想接觸的,即使是指數化投資方法。


我所謂高資產族群,不是已經有擁幾千萬資產的人,而是身家已有好幾億甚至數十億,有的可能是靠創業賺來的,有的可能是祖傳很多筆精華區的土地,他們需要的並非7%年化報酬率,而是穩定不虧本的保值商品。


對於從事土地開發的人來說,他們的營業利益可能只有2%,但是30億的2%(6千萬),3%的債券配息對他們來說已非常吸引人,甚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賺3%,還不怕賠掉本金,也不用看著帳上資產波動睡不著覺,這已經是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方式了。


我們一般人或許覺得10%的帳上跌幅是可以接受的,可能了不起就是2千萬虧掉2百萬,但30億要虧掉3億,對於保守的人來說,可能會要他的命,他無法忍耐2年等他再漲回來。


所以你應該能理解,有許多保險商品,其實是很有錢的人的投資方式,他們只想要保值而已,因為要賺更多錢,他有的是其他方法,隨便一筆訂單或土地轉手,就夠我們吃一輩子,投資收益不會是他的主要考量。保險業務員最想要的也是這些人的單,一次買就是幾千萬,而不是一般民眾每年3~5萬的壽險醫療險。


指數化投資還是適合大多數人想從股市增加資產的方式,至少我目前還是這樣認為,但它不會是唯一一種最好的方式,有錢人的世界,很多是我們一時還想像不到的,至少我還無法深刻體會,因為我還不夠有錢。




2022/10/14

退休後能不能投資公司債穩定領息


 


上禮拜看到一篇文章,是畢德歐夫分享讀者問他的問題,文章完整內容請看連結原文



我節錄文章重點如下:


讀者的父母沒有準備退休金,自己每個月要給2萬元的孝親費,而為了讓父母有生活費,4年前將家裡的房子轉貸,借出一筆1000萬的現金買投資型商品,期間有投資結構性商品、公司債,等都有不錯的獲利。


因目前房貸的部分還只攤還利息,閒置資金大概還有1000萬台幣,讀者想用這筆錢投資穩定又保守的公司債來負擔爸媽生活費,目前長年期公司年報酬率有到6%,750萬元的投資資金額可以年領45萬,想拿這部份來應付房貸利息及爸媽生活費,不知道可不可以。


畢大回覆的重點,年配息率能到6%以上的公司債很可能是高收益債,風險很高,遇到大盤大跌時,高收益債也同樣會大跌,無一例外。對於這類債券,是屬於披著羊皮的狼,假裝是債的股票,只有美國中債才是教科書說的無風險利率。


關於公司債的部分,我有部分認同,也有一些建議補充。


首先我們先看這張圖,這張圖是iShares iBoxx投資等級公司債券ETF(LQD)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圖,這ETF檔投資的不是高收益債,而是投資等級BBB以上的投資等級公司債,持股內容除了多家銀行之外,還有美國AT&T、波音、微軟、蘋果等多家大型企業發行的債券。


LQD持有的債券,平均到期日約有13年,每個月都會配息,統計過去5年,整年累積配息下來的殖利率大約在2.5%~3.2%之間。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股價波動相當平穩,只有在三個地方大跌,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另一次是2020年疫情風暴,另一次是目前的美國快速升息。


依畢大的說法,高收益債在碰到大盤大跌時同樣也會大跌,其實投資等級公司債也是一樣情形,在恐慌的時候,持有企業相關的資產(股票、公司債券)幾乎都無法避免這種逃命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恐慌過後,價格就迅速漲回去了。


如果你是想用公司債避險,以為公司債也跟美國公債一樣,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時候保護你的資產,甚至是股跌債漲,那公司債肯定不是你的選擇,你只能買美國公債。


但如果你只是想穩定領配息,公司債其實可以扮演滿稱職的角色,只要你持有的是高投資等級的公司債,幾乎也不太需要怕它倒債,甚至在碰到恐慌大跌的時候,還是很好的加碼時機。我自已在2020年3月就以低於票面價格不少的價格買了不少投資等級公司債,不但可以領更高的配息,還有帳上的價差可賺。


圖中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在2003年至2007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00至115之間,2011年至2019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10至123之間,甚至在2019年下半年一路漲到了將近140元,也在2022年一路下跌到接近100元,其實這些都是跟美國的利率有關,對於固定配息的債券,利率是影響價格的至關鍵因素。


公司債可以分別買單一公司的公司債,一般人比較容易買到的是ETD,一股票面價格是25美元,也可以買公司債的ETF,譬如上面舉例的LQD。


買個別公司的ETD,必須要自己尋找資料,了解公司有沒有倒閉風險,需要做比較多功課,但優點是利息比較高,若能買在票面價格以下的價位(25元),只要不自己提前賣出,幾乎不會有賠價差的可能,甚至還可以賺上一筆。


以LQD的持股為例,它所持有的一檔蘋果公司債(APPLE INC 4.65 Feb 23, 2046),票面利率是4.65%,另一檔AT&T的公司債(AT&T INC 3.80 Dec 01, 2057)票面利率是3.8%,另一檔波音的公司債(BOEING CO 5.93 May 01, 2060)票面利率是5.93%,如果你自己買這些公司的公司債,就有機會賺到比較高的殖利率(取決於你的買進價格)。


但LQD持有相當多公司的債券,除了以上提到那些比較高利率的,也有票面利率不到3%的,譬如微軟、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等,平均下來,年殖利率大約會在3%左右,但ETF的配息對於台灣人又需要扣30%的稅,等於只有2%多一點,實在是不太值得投資。


所以,端看你的投資需求,如果對個別公司債有比較深入一點的研究,其實可以是滿不錯的穩定領息投資標的,只要你不要把它誤當作是可以避險的債券,但公司債ETF能提供的利率報酬就比較令人提不起興趣了,尤其同時還要面對利率風險。


最後,畢大讀者問題裡說,用房子貸款投資公司債賺利差,房貸只攤還利息,我個人還是不太建議的,原因同樣還是利率風險。


過去低利時代,可以借到長期免還本金的房貸應屬於理財型房貸,房貸利率大概介於2%~3%之間,若去購買投資型公司債,可以獲得5%的利息好了,表面上看似可以賺到2%利差,但要每年能提供25萬的淨利差,投資本金至少要1250萬,每年36萬就需要1800萬,借貸金額實在是滿高的。


這筆借貸是為了賺利差來支付退休生活費,這筆收入來源很可能需要長期擁有,也就是以房貸來賺利差當生活費這件事,需要執行20~3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一定會在某段時間碰到升息階段,而債券最怕的就是升息了。


就以現在為例,我們看到美國快速升息,今年LQD的價格已經從年初的131元掉到目前的103元左右,即使他是在幾年前買的,均價也可能是在115~120元之間,帳上價差已虧損超過10%,升息不只是債券價格會掉,房貸的還款利息也會增加,也就是那筆2%的利差已經越來越少了,可能已不夠支付生活費。


如果這時候反悔,想將公司債ETF賣掉,將房貸還清,就要先面對超過10%的價差虧損,如果不賣,美國繼續升息下去,LQD的價格還會繼續掉,配息與房貸利率之間的利差空間會越來越小,這將會是一件棘手的決定。


還好美國升息導致美元匯率上升,這帳上10%的價差有可能被美元對台幣的匯差抵銷不少,以今年為例,美元對台幣匯率從27.5上升到接近32,上漲了16%,這一來一回未必會有超過10%的損失,但你不知道是否每次都能有這麼好運。


參考另一篇新聞:投資等級債太便宜?波克夏等可能出手買自家債券




2022/10/4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00919


 


這兩三年出了不少檔高股息ETF,而且幾乎每一檔高股息ETF都募集到滿不錯的資金,特別是00878在今年特別竄出頭,而10/4又要上市一檔由群益推出的高股息ETF,今天我要簡單介紹一下這檔ETF的特性。


00919是從台股上市櫃的市值前300大個股當中,挑選出殖利率最高的30檔高股息個股,且有限定期日平均交易金額須高於8千萬元,近四季的稅後ROE須為正數,也有限制每檔成分股的權重不能超過10%,也不能低於0.5%。這檔ETF也有採用收益平準基金。


這檔ETF每年調整兩次成分股,分別是每年的5月第17個交易日與12月的第7個交易日。特色是,因大部分公司在5月都已宣布了配息計畫,所以5月份的成分股調整,可以直接挑選已經確定的前30檔高股息,概念類似00900。


而12月這次更換成分股,會依據企業前三季的同期EPS成長率與股利率來推算隔年可能的高殖利率個股,概念有些像0056用預估的方式,而且挑的條件是獲利有成長的股票,而12月更換成分股時最多只能替換8檔。


依條件排序,排名在前15名的股票即確定成為指數成分股,現有的成分股若是排在46名之後就會從成分股中剃除,第16至46名視為候選成分股,以現有的成分股優先,按排名挑選成分股,成分股的更換次數與數量理當都會比00900要少很多,內扣管理費相對也會比較低。


00919採取季配息,配息時間是3、6、9、12月,剛好與目前絕大部分的高股息ETF錯開,對於喜歡配成月月配的投資人,剛好是一個選擇。


這檔ETF由官方所提供的資料,以8/31為準所篩選的成分股,有57%是半導體與電腦周邊設備產業,其次是航運業12.7%。前五大值股分別是聯發科、長榮、中鋼、南亞、廣達,有好幾檔都是高股息ETF的基本班底。


但這檔ETF目前所呈現的成分股有一點很特別,就是這檔高股息ETF並沒有看到金融股與電信業,也沒有看到民生類股,一般股民常會存的定存股在這檔ETF都沒有看到,大量集中在半導體、電子產業、與傳統工業。


由於這檔ETF的選股條件主要以5月前公布的股利政策為準,12月的選股又以前三季的EPS成長率為準,設計在上半年挑選已經確定會配發高股息殖利率的個股,下半年挑選預估隔年獲利與股息會成長的個股,並不看過去配息紀錄。


所以會比較類似0056與00713,成分股產業變動會比較大,雖然今年完全沒有金融股,但或許兩年後金融股獲利爆發,又占了成分股20%以上,我們無法依據當下成分股的產業占比去評估這檔ETF的屬性類型。


但我們可以預期,00919有機會與0056一樣挑選到景氣循環股,只有在某一兩年的配息很高而入選,但在某一年被剃除成分股時,該檔的股價可能也跌了很大一段。


而00919在上半年與00900一樣,會直接看已經公布股息的個股殖利率排名來調整成分股,由於成分股更換沒有限制數量,所以可能也是跟00900一樣,會有大量變換成分股的機會,同時也產生大量的交易成本,還好下半年有限制最高替換8檔,內扣管理費不至於像00900這麼高,但保守估計應該也會在1%左右。


至於這檔ETF值不值的買呢?請你想想他的選股邏輯是否合理,能否滿足你的投資需求或目標,留給你自行評估嘍。




2022/8/3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是結果論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習慣去觀察大環境,然後預測哪檔股票未來會上漲,甚麼時候是高點該要賣出持股了,預測來到股市空頭時想持有現金保本,評估股市開始轉多時就想持股滿檔,在股市開始變化前就提前布局,趨吉避凶,很正常,這是人性。


而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是結果論,不選股也不預估股市高低點,買下整體市場,就讓市場自由經濟去決定股市漲跌,調整持股比例的方式是看結果,結果絕對不會錯,股市漲多了就部分獲利了結,股市跌多了就從現金或債券買進股市逢低加碼,只依據實際結果來調整資產比例。


預測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而且每分每秒都可能出現大幅改變現狀的新事件,譬如疫情、戰爭、政府政策、天災等等,要想透過預測未來來取得更好的獲利,避開可能面臨的虧損,難度非常高。


通常都是信心滿滿,持股滿檔的時候,來一個突發事件,造成股市崩盤。又或是看衰未來景氣,大量減少持股的時候,政府卻連續實行QE,為股市灌入源源不絕的資金,導致股市持續大漲。


只有已經擺在眼前的結果是不會變的,用指數化投資加資產配置的人,不管是甚麼原因造成目前的股市上漲或下跌的結果,只要漲多就賣,跌多就買,不問原因,不預設立場,不自以為是的預測未來,就不會有犯錯的時候。


除非,打從一開始的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方式就錯了。



2022/7/22

活化個人資產

 


資產活化通常是指企業將持有多年未使用的土地、建物廠房等,透過其他方式來增加其收益,最常見的就是出租、標售地上權、或是自行規劃開發,使資產可以更有效的為企業帶來收入。


其實個人也是可以做資產的活化,而且個人的閒置資產可能還更多。


想一下你家裡有哪些東西,可能對別人還有一些價值,但是你卻已經很久沒有使用了呢? 這些極少使用或不再使用的閒置資產,除了佔空間以外,還持續在貶值中。若可以將這些占空間的有價值資產變賣換成現金,你就多了一筆可投資的資金,又或是多了一筆現金可以買目前真正需要的東西。如果賣不掉也可以免費送給朋友,至少也少了一樣占空間的物品。


最常見的個人閒置資產有哪些? 想想看以下這些東西你有沒有:


3C商品:筆電、相機、手機、遊戲機(可以網路便宜變賣換現金)

配件服飾:衣服、外套、裝飾配件(可以免費捐出做愛心)

書籍玩具:舊書、兒童玩具(可以免費捐出做愛心)


有些人很懶得賣二手商品,但比較大型的物件要丟棄也滿麻煩,其實把一些還有價值又用不到的商品放在蝦皮上販賣,很快就可以換成現金,把東西換給有需要的人繼續使用,也是一種環保。


個人經驗,3C商品、嬰幼兒用品、小型家具會比較好賣,其他單價低、或有個人衛生考量的東西就比較沒辦法做二手物銷售。


想一下你有那些很久不用的閒置資產可以活化再利用呢?


2022/7/20

台股ETF規模6-10名


 


接續前一篇文章《十檔台股百億ETF分析》,這篇文章要來分析規模後五大的ETF。



富邦台50(006208)


這檔ETF成立於2012年,基金規模200多億,從上市以來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為15%(含息),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2.4%,除息月份為每年7、11月。


006208的指數選股邏輯與0050一模一樣,都是挑選台股上市市值前50大的公司,由於0050的股價已超過130元,也就是購買一張要準備13萬以上的現金,所以有人將006208當作0050的替代方案,但如果投資人是從銀行定期定額扣款的,就沒有股價高低的問題。


由於這是一檔完全複製0050的ETF,所以成份股與產業占比也幾乎都一樣,不過投資人要注意,前面提到年化報酬率15%是因為這檔ETF是在2012年才上市的,不像0050從2003年上市,有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006208幸運經歷了股市多頭的10年,所以年化報酬率才顯得比0050好。


006208的特性與缺點也都與0050一樣,藉由市值大小選股,就會有單一企業占比很高與沒有其他過濾機制的問題。



富邦公司治理(00692)


這檔ETF成立於2017年,基金規模100多億,從上市以來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高達18%(含息),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5.3%,除息月份為每年7、11月,由於績效時間只有近期大多頭的5年,所以年化報酬率顯得特別高。


00692是追蹤臺灣公司治理100指數,指數選股邏輯是以公司治理評鑑的前20%公司選出100檔成分股。這檔的選股邏輯與ESG相當類似,個股占比也依據市值大小為準,而台灣的大型企業數量不多,符合標準的名單有限,所以成份股會跟0050很類似。


00692的前三大持股為台積電 (41%)、聯發科 (5%)、鴻海 (4%),產業占比為電子類股 (71%)、金融保險 (15%)、塑膠工業 (5%),相較於0050,成份股裡的金融保險業比較多。


由於00692的選股邏輯加入了公司治理的評分規範,會跟下面要分析的00850比較接近,但00850有單一個股權重的限制條件,所以讓持股與產業比例又有些不同,影響到兩檔ETF的表現差異。



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


這檔ETF成立於2019年,基金規模100多億,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2.89%,除息月份為每年11月。


00850是追蹤富時臺灣永續指數,它的選股邏輯是在符合基本ESG評鑑分數後,再依近1年ROE由高至低排序,同時並對標的市值進行比重加權,單一個股權重上限最高不超過30%,也沒有持股數量限制。


00850的前三大持股分別是台積電 (29%)、聯發科 (6%)、鴻海 (5%),產業占比為資訊技術 (60%)、金融股 (19%)、原材料 (6%)。


由於選股條件的限制,台積電被限制在30%以下,資訊技術類股也只有到60%,比0050低12%,而其金融股就占了19%,比0050高6%,可預期00850的價格波動會比0050低一點,而配息也會比0050多一點。


由於00850有單一個股權重限制,這檔ETF的表現就會與大盤脫鉤了,在台積電占大盤權重高達一半的時候,當台積電大漲的時候,0050會漲得比00850多,相反的0050也會跌得比較多。未來若台積電市值下跌,權重占比低於30%時,00850的績效表現很可能就會與0050很接近。


投資人可以針對0050(市值)、00692(市值+ESG)、00850(ESG+權重限制)做差別比較。



中信關鍵半導體(00891)


這是一檔產業型的ETF,成立於2021年5月,基金規模100多億,近三季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5.1%,還有一次配息才能計算年化殖利率,除息月份為每年2、5、8、11月。


00891的指數選股邏輯是從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上市櫃公司中挑選符合基礎ESG評分,且股息與獲利都是成長的前30大個股,並有個股權重小於20%與前五大成份股權重小於65%的限制。


00891的前三大持股分別是聯發科 (21%)、台積電 (19%)、聯電 (10%),產業占比為IC設計 (45%)、積體電路 (34%)、封裝測試 (8%),很少可以看到ETF裡的成份股,聯發科持股占比會比台積電高的。


00891是屬於半導體的產業型ETF,基金發展好壞都取決於未來的半導體需求,基於未來的電動車與高科技產業發展,半導體需求成長可期。


令人訝異的是,這樣的成長型ETF,除了可以期待股價表現外,股息的殖利率也相當高,完全不遜色於高股息ETF。


00891與00881(國泰台灣 5G+)、00892(富邦台灣核心半導體 ETF)的成份股相當類似,但選股邏輯與持股比例不太一樣,投資人可以進一步做比較。



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


最後一檔要介紹的是00713,這檔ETF成立於2017年,基金規模近100億,從上市以來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將近15%(含息),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6.8%,除息月份為每年11月。


00713的選股邏輯是從台股上市市值前250大的個股中,依據現金股利殖利率、ROE、與股價波動率為標準,挑選出50檔成分股,並將持股產業分散,在每年的6、12月調整成份股。


00713的前三大持股分別是兆豐金 (10%)、統一超 (9%)、第一金 (8%),產業占比為資訊技術 (34%)、金融股 (30%)、日常消費品 (18%),前三大成份股都是大家知道的高股息定存股,資訊技術產業也只占34%,金融股占比達到30%,還有比較少見的日常消費品產業。


觀察00713的持股內容,可預期其股價波動會比大盤低,配息率也算高,但其管理成本每年都超過1%,成份股變動也比較大,算是小小的缺點。



2022/7/13

台股ETF規模前5名


 


台灣這幾年有越來越多投資人選擇ETF做為主要投資標的,也因為ETF的關係,讓不少原本不敢投入股票市場的人也開始進行投資了,ETF解決了一個投資非常困難的問題,那就是選股。


想投資半導體的人,與半導體相關的公司這麼多家,不知道該選哪幾檔,那就乾脆直接買半導體ETF吧。想領高股息的人,不知道該買金融股、傳產股、還是電子股,那就乾脆買高股息ETF吧。


這次我就要來分析台灣前十檔規模逾百億的ETF,這篇文章先分析規模前五大的ETF。



元大台灣50(0050)


首先規模最大的就是元大台灣50(0050),ETF成立於2003年,基金規模1800多億,從上市以來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將近10%(含息),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2.4%,除息月份為每年1、7月。


0050的指數選股邏輯是挑選台股上市市值前50大的公司,市值的算法是將公司的流通股數乘以當前股價,譬如一家公司的流通股數是2000萬股,當前股價是100元,這家公司的市值就是20億。大盤指數也是由市值大小占比組成,所以0050的績效表現會貼近大盤指數。


0050的前三大持股分別是台積電 (47%)、聯發科 (5%)、鴻海 (4%),產業占比為資訊技術 (72%)、金融股 (13%)、原材料 (6%)。


我們可以看到0050的前兩大持股就已經超過比重的一半,集中在半導體產業(晶圓與IC設計),資訊技術的占比也高達72%,這就是台灣上市櫃的主要產業偏重,如果資訊技術產業不好,台股與0050也不會好。


依據市值選股的特色是績效貼近大盤,但缺點是沒有其他過濾機制。今天只要某家公司的股價有話題性被刻意炒作上去,市值達到前50名,0050就會買進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一但炒作完畢股價開始回跌,市值跌破前50名,0050就會將它賣出,因此很有可能會有買高賣低的情形發生。


目前台積電的占比將近一半,表示台股與0050的漲跌績效相當大程度取決於台積電的表現,若干年後若台積電失去原本的競爭力,股價大幅下滑跌掉50%,0050也會因為台積電而跌掉25%。



元大高股息(0056)


第二檔也是元大發行的高股息ETF,成立於2007年,基金規模1100多億,從上市以來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約為7.3%(含息),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5.5%,除息月份為每年10月。


0056的指數選股邏輯是挑選台股上市市值前150檔,未來一年預期殖利率最高的30檔個股,指數會依據該公司今年的營收、EPS與股息配發率來預測公司會配發的股息,並預測可能的股價,計算其殖利率高低,這是一檔用現有的資訊來推算預測隔年配息高殖利率的ETF。


0056目前的前三大持股是長榮 (8%)、亞泥 (5%)、聯強 (5%),產業占比為資訊技術 (66%)、原材料 (16%)、工業 (8%)。不過這個持股內容與比例在隔一年可能就會差很多了,0056每次兩次調整成份股,每次替換上限為5檔。


我們可以看到0056的持股產業超過一半是資訊技術產業類股,與上一檔0050很接近,其次是原材料類股,反而很常被當作定存股的金融類股只占不到3%,這表示依據0056的選股邏輯,台灣的銀行股大多不太能算是高股息企業。


由於0056是依據預測隔年可能會是高殖利率的選股標準,所以若有公司是一次性的配發高股息而進入排名,譬如變賣/清算資產獲得很高的EPS並決定將所得發還回股東,這種公司也會被納入成份股,然後次年就又會被踢出成份股,可能會有股價價差的虧損。


由於0056屬於高配息的ETF,投資人會期待比較高的股息,而非期待高成長的股價,所以第一段提到年化報酬率7.3%是已經包含股息再投入的績效,如果投資人是把每年的配息拿來作為他用,譬如花掉或是改投資其他個股/ETF,則年化報酬率就不會到7.3%這麼高。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


第三檔是國泰新發行不久的高股息ETF,成立於2020年,基金規模已達500多億,上市後至3月份的年化報酬率約為23%(含息),但因為上市時間過短,這年化報酬率沒有長期參考價值,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5.7%,除息月份為每年2、5、8、11月。


00878的指數選股邏輯是從MSCI臺灣指數成份股裡挑選符合設定條件的高股息ETF,這些成份股需要先符合基本的ESG分數條件,並且獲利穩健(近四季EPS大於0),且殖利率前30大。


00878目前的前三大持股分別是聯強 (5%)、光寶科 (4%)、華碩 (4%),產業占比為電腦及週邊(31%)、金融保險 (25%)、通信網路 (9%),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檔成分股的占比很平均,第一大產業是電腦及週邊,第二大產業就是金融類股占25%,中華電、台灣大、遠傳這三大電信類股也有入選,這比較接近一般人對於高殖利率定存股標的的認知。


00878的殖利率是計算過去3年的平均年化殖利率,不同於0056的預估未來一年的殖利率,所以理論上,成份股必須要至少3年以上的高殖利率表現才有機會被挑選進來,也可預期成份股的變動率會比0056要來的低。



國泰台灣5G+(00881)


第四檔是近期很熱門的5G概念ETF,成立於2020年底,基金規模近400億,上市後也有不錯的報酬率,近一年的現金股息殖利率約為5.9%,除息月份為每年2、8月。


00881的指數選股邏輯是由台股上市櫃中挑選出5G相關個股,其5G營收占比需要超過一半,近四季的EPS必須大於0,單一個股權重不能超過30%,前五大個股不能超過65%。


00881目前的前三大持股是台積電 (30%)、聯發科 (14%)、鴻海 (11%),產業占比為半導體 (62%)、其他電子 (11%)、電子零組件 (11%),由於是5G概念股,不難理解電子產業占了絕大部分的持股,而台積電也被限制在30%的比例以內,讓聯發科與鴻海的占比有機會來到14%與11%,前三大持股與0050一樣,只是持股比例不同。


由於2021年是科技類股股價比較持平的一年,特別是半導體類股,所以00881在2020年底上市後,股價表現就也不是那麼出色,00881屬於5G產業型ETF,投資人省去了選股困擾,還是要注意產業動態與發展。



富邦特選高股息30(00900)


第五檔是近其很熱門的高股息ETF,在2021年12月才成立,基金規模已快達300億,上市後尚處於虧損狀態,由於尚未配發股息,所以沒有現金股息殖利率的資料,預計每年的除息月份為2、5、8、11月。


00900號稱10%的配息率,造成投資人瘋狂的買進,它的基本選股邏輯是在下一次調整成份股前,由台股上市櫃中已宣告股利,或是參考最近年報盈餘,預期可能為高股息個股,依據股利率挑選前30名,更詳細的選股邏輯請參考其公開說明書。


00900目前的前三大成份股為慧洋-KY (6%)、萬海 (5%)、開發金 (5%),產業占比為電子類股 (57%)、航運業 (9%)、鋼鐵工業 (8%),由於00900的選股邏輯是會一直替換最近一期即將要配息的個股,所以目前的成份股與產業占比不具參考性,因為下一次更換成份股時就會有巨大的變動,譬如前一次更換成份股就換掉了70%的持股。


00900會將成份股換成最近3~6個月要配息的個股,而且已經很確定這些個股要配發的股息是多少,盡量在領完A股股息之後就賣掉改買比較晚配息的B股,造成一年可以領很多次股息,讓回測的配息率高達10%。


可是其中的風險就是,個股配息後還沒填息就可能要被賣掉更換持股,在多頭時期填息速度快的時候,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可能可以賺到股息又賺到價差,獲得滿好的報酬率,但盤整或空頭時期,也很可能拿到配息卻賠了價差,導致ETF的價格/淨值下跌的更快。


這檔ETF的特性會產生高額的交易手續費與管理費,總內扣成本可能會超過1%。



2022/6/22

甚麼是年化報酬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我在《聰明的ETF投資法》這本書裡多次提到年化報酬率,也用這個為計算退休金的基礎,但似乎有些讀者對於年化報酬率並不清楚,以為年化報酬率是每年都一定要獲利7%,譬如現金股息5%+價差2%,然後要賣掉股票實際賺到這7%,否則怕會是紙上獲利。


年化報酬率指的是在一段期間的總累積報酬,相當於如果用定存來投資,並且每年領到的利息都再滾入本金,在同樣的投資期間後,相當於多少的定存利率。


舉例來說,請對照下表




左邊是5%的固定定存利率,C欄是計算公式,每一年領到的5%利息都再滾入本金,原始本金10,000元開始,5%的定存利率,20年後會累積成26,533元。


右邊是股市投資的報酬率,每一年的報酬率都不一樣,譬如第一年含現金股利的報酬率是10%,第二年是12%,第五年是虧損12%,這些報酬率都是已經包含了現金股利且再投入股市的績效。


一樣第一年投入10,000元進股市,我們可以看到經過20年的漲跌起伏,第20年的時候股市帳上資產來到26,512元,與左邊的定存資產是很接近的。


這時我們會說,過去20年投資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為5%,也就是相當於把錢放在年利率5%的定存裡,本利持續投入20年之後的結果。


所以提到年化報酬率時有幾點一定要清楚:


  • 這只是一種比較的方式,讓投資人清楚知道報酬率大約是多少,以避免單利複利或平均獲利等不同名詞計算上的混淆。
  • 5%年化報酬率不代表每年都獲利5%,他是一個約等於5%定存利率,且本利不斷存入的意思。
  • 現金股利不能領出來花掉,而且要在最短時間內再投入股市,才會獲得這樣的年化報酬率,否則時間落差上的價差,就可能會影響到年化報酬率的結果。
  • 年化報酬率不是一個保證每年固定獲利的數字,千萬不要用年化報酬率來當作退休後可以穩定領息的被動收入來源。



2022/5/17

聚鼎(6224)的投資經驗

 


看到封面的圖,您以為我是要跟您分享技術分析的技巧嗎? 不,我是想分享基本面分析的困難。


我覺得用基本面或所謂的價值投資來投資個股比技術分析還難,難的不只是你的財報研究或基本面分析能力,我認為更難的是你對自己的分析有多少信心,你願意為他等待多久。


投資聚鼎(6224)的經驗


我曾用價值投資的心態投資過一檔個股「聚鼎(6224)」,印象中是在2016年時買進,然後因為在2018年初需要用錢,將手上持股全部賣出,一張賠了一萬塊。現在看到聚鼎漲到最高超過180塊,心裡自然是很嘔,但我也清楚我是不可能抱到這個時候的。


我從2016年初買進,跌了2年,好不容易在2018年漲了上去,結果下半年又開始跌,我覺得我很有可能在2018年又跌破持股成本的時候就會想賣掉了。


如果那一次忍住沒賣,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又開始下跌,我應該也很可能會賣掉,因為我會認為2018年那次經驗又再次出現了,而且我已經抱了4年都沒有股價上的獲利,只有領到每年的現金股利,我對於它的基本面應該是認知有誤。


就算2019年年底沒賣,我相信我在2020年3月的疫情回檔一定會賣掉。看看它的財報分析數據,跟過去沒有甚麼不一樣,但碰到這種股市崩跌,肯定是先逃的,等到底反彈之後再說。


看看下面幾張圖,您會不會跟我做出一樣的決定。









然後,就看著它的股價一路飆上去了


2016年買進聚鼎時,我對於這家公司做了不少功課,可以google到與聚鼎有關的文章與分析幾乎都看了,也對它的主要產品PPTC稍微了解了一下,許多人對於它未來的需求相當看好,分析內容看似也很有道理。


雖然當時股價並沒有被低估,但看它長期股價都盤落在那個價位,就當作它至少是在合理價好了,未來如果因為需求持續增加而帶動業績成長,合理價自然也會被推升。


我抱不住這檔股票的原因


第一,我並非真的對這個產業非常的懂,我所知道的資訊都是從網路做功課來的,意思是,這些都是公開資訊,只要有心研究就可以知道的資訊,但我沒有辦法靠這些資訊知道這產業未來會怎麼發展,我看的都是別人的預測,然後選擇相信它。


第二,我的持股成本並不低,如果我買進的時間是2009年,成本價是15塊,或甚至是30塊以下就好,我在盤整那段期間就比較不會有患得患失的感覺,而且換算它近幾年的現金股利,我的持股成本殖利率都超過10%,更不想要買。


第三,這檔個股的股價太穩了,過去十多年幾乎都是在60塊左右的價位,我自己的心態除了想領現金股利之外,更希望它會因為公司營收成長而帶動股價上漲,但2016~2019這4年期間都看不到這個跡象。


如果我這檔股票真的抱到現在....


那只可能是一個原因,我完全忘記了,忘記有買過這檔股票,忘記去看帳上績效,忘記有在這個銀行開戶,忘記更新我的資產負債表...


咦,我怎麼可能忘記更新資產負債表!


這表示,我是不可能一直持有聚鼎到現在的,哈。





2022/5/11

案例探討:ETF+定期定額 結婚、買車不用愁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理財文章「ETF+定期定額 結婚、買車不用愁」,雖然看似元大基金的廣告文,但我們還是可以針對其案例與內容進行剖析。


案例基本資料


我來節錄幾段重點,小傑目前32歲,工作4年已存有37.2萬,「想要買車,結婚一定要在好的飯店,要拍美美的婚紗照,蜜月旅行要赴歐美旅行至少一周。要怎麼在出社會工作五至十年之內,透過基金理財來完成這兩件人生重要的大事呢?」文章內容請看截圖。


註:第一張圖右邊寫「報酬率期望值:年化報酬率30%至70%」,我不知道他是認真的還是多打一個0,就先當作是誤植好了,否則這邊就太搞笑了。


我對案例的需求分析


首先先針對小傑的期望來估算大概需要多少錢,不清楚小傑住在哪個縣市,生活物價是否會比雙北低,我先以雙北不要太誇張的價格來估算。想買車,入門款簡單一點的車價,含稅含保險大約65萬可以搞定。


在好的飯店宴客,如果不是要求五星級飯店,可能可以期望宴客與禮金可以打平,如果是要在五星級飯店,可能要先預估一桌要賠1-2萬,就看小傑準備要宴請幾桌賓客。


想拍美美的婚紗照,中等價位約5萬塊,名店要10萬塊以上;蜜月旅行到歐美的旅費大概要20-30萬(兩個人);以上大概需要準備100萬。對了,還要考慮未來會漲價的可能性。


我的評估


其實買車可以貸款,有些車商會有3~5年零利率的貸款,頭期款可能準備20萬就夠了。但結婚需要花錢的其實不是宴客,而是結婚的儀式、禮車、禮品、與聘金。


如果飯店都因為要面子需要找好的飯店,我想禮品與大聘小聘應該也不能隨便,預算大概要抓30萬,差不多補上車子貸款的錢,所以辦場婚禮加上貸款買車大概要先扎實的準備100萬(然後負債45~50萬)。


小傑目前32歲,已工作4年,想要在工作十年內結婚,也就是還有6年的時間(38歲前)。目前手上有資金37.2萬,工作4年可以存到這些錢(而且還是在有女朋友的情況下),算是有一定的存錢能力,假設平均一年能存下8萬就好,光靠存下來的方式就可以再累積48萬,含目前手上資金就會有85萬,只差15萬的缺口,靠投資要達到100萬應該不是很困難。


資金達標可行性評估


下表計算以初始本金37萬元單筆投入,並於每年年初投入8萬元資金,以年化報酬率5%的投資方式就可以在6年後達到100萬的資產,9年後(41歲)就可以達到150萬。





甚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達到年化報酬率5%呢? 由於準備的時間偏短,我個人不太敢提供建議,但可以分析幾個選項。


買台股0050或0056領5%現金股利,首先記得股利要繼續買進持股才有複利的效果,即使是這樣,也必須要知道股票是會漲會跌的,眼裡不能只看到0056的5%現金股利,卻忽視了5年後可能賠掉帳面價差的風險。


採用美股股債配置,風險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採用股債80:20的配置比例,雖然回測10年、20年、30年的年化投資報酬率都有5%以上,但當投資時間只有5年的時候,就未必會這麼樂觀了,如果剛好碰到未來幾年是股市緩跌的情況,不要說年化報酬率5%了,到時只要沒有虧錢就偷笑了。


考慮公司債(ETD),目前殖利率還有5%以上的公司債不多,超過5%的也是風險比較高(評比比較低的)的,但如果未來5年沒有碰到大型股災或黑天鵝,每年拿到5%的機率可能會比股票高,只是同樣會有在最後一年碰到股災而導致ETD價格大跌的虧損風險。


如果是採用儲蓄險其實是最保險的,至少本金不會損失,投保時間也大約在6年就可以期滿領回,只是目前儲蓄險的IRR大約在2%多至3%,沒有高達5%的產品,未來會不會提高並不清楚,只是時間不站在小傑這裡。


如果小傑的結婚時間可以稍微彈性一點,譬如38~40歲之間,投資時間可以有6~8年,那麼以上有風險的投資方式,如果真的不幸剛好碰到股市大跌,可以緩個幾年等股市漲回去的話,成功機會還是很高的。


對原文的疑問




對於文章裡的建議方式與投資標的,我不特別評論,只是覺得有點奇怪的部分是,為什麼要用單筆買美股大型指數ETF,又用每個月5千元的定期定額買台灣50。


如此分開投資,如果美股單筆買進後大幅拉回不就虧錢了嗎? 如果台股持續上漲,後面定期定額進場的資金,報酬不就越來越少了嗎? 為何不是選好一種投資方式/標的,然後先單筆37萬買進,之後在每個月定期定額持續買進同樣的標的呢?


如果台股與美股是連動的,這樣分開投資,要嘛就兩個都上漲,一個單筆進場賺足5年,另一個定期定額少賺了一些;或是兩個都下跌,一個單筆進場賠了一筆,另一個定期定額可能賠少一點或剛好打平。


至於小傑為何要找台股基金來準備這筆結婚買車的資金,而不是ETF或其他方式呢? 答案請看本文第一句。


「連結元大台灣50 ETF的元大台灣卓越500 ETF」有誤,多一個0,建議再校稿一下(害我一直在想,台灣卓越500到底是連結台灣50還是S&P 500)。


額外補充:


即使以上100萬資金順利獲得,也成功完成結婚、買車、拍婚紗、到歐美度蜜月等計畫,這也只是過了第一關,別忘了上面的方法還帶來約45~50萬的車貸負債,買車還需要租車位。


結婚之後要面臨的問題還有要跟誰住、要不要買房、或是要在哪裡租房、有沒有很快要懷孕生小孩、月子中心的錢要如何準備、另一半有沒有要繼續工作、付完車貸後還有餘錢可以繼續投資嗎? 我不是要嚇你,更棘手的問題在婚後才開始




2022/4/27

ETF的種類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Exchange Traded Fund)可大致分為幾大類別,被動式指數化投資人若對特別產業或國家有額外投資的興趣,也可以透過ETF來增加資產配置的持股,以下會簡單介紹ETF的類型。


股票型ETF:股票型ETF主要是投資股票市場,可分為單一國家、區域、產業、與主題等類型。


  • 國家型:只投資個別國家股市的ETF,例如台灣、美國、中國、印度、越南等,通常都是追蹤該國家大盤的指數績效,例如台灣的0050、iShares的MCHI。
  • 區域型:投資特定區域的ETF,例如北美洲、歐洲、太平洋等區域,通常也是追蹤該區域大部分國家的大盤指數績效。例如iShares的IEUR、IPAC。
  • 經濟規模型:投資符合經濟發展標準的ETF,例如已開發國家、新興國家市場,如iShares的IDEV、IEMG。
  • 產業型:投資特定產業的ETF,像是科技指數、金融指數等,如QQQ、XLF、XLP。
  • 主題型:投資特定主題的ETF,例如5G、生技、自駕電動車等,像是iShares的IDAT、IBB、IDRV。
  • 市值型:投資不同企業市值規模大小,譬如Vanguard的VV、VO、與VB。


債券ETF:追蹤以債券為成分股之ETF,提供投資人債券指數的報酬。投資人可以依據發債單位、到期時間、信用評等、投資地區等進行選擇。

  • 以發行單位分類:公債(國債、政府債)、公司債,譬如TLT、IEI、BND、MUB。
  • 以市場分類:已開發市場債、新興市場債,如EMB、00883B。
  • 以風險分類: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例如iShares的LQD、HYG。


商品ETF:商品型ETF主要是透過期貨來提供投資人原物料等商品的報酬,標的有黃金、白銀、原油、黃小玉等農產品(原物料與非原物料),譬如GLD、SLV、USO。


房地產ETF:主要是追蹤REITs指數,以國家或地區分類,主要分成美國REITs與非美國REITs,例如VNQ、VNQI。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通常都是以期貨合約為投資方式,譬如TQQQ(3倍型)、SH(放空標普500)、DDG(放空石油天然氣)。


要投資主題型或是產業型的ETF,就如同投資個股一樣,需要了解產業動向,也可能需要評估產業發展狀態擇期進出場,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不用選股了吧。


投資債券型ETF就要評估風險,優先選擇還是以國債為主,其他類型的債券雖然利率較高,但風險也較高,有可能為了多賺一點利息而賠了更多的價差。


商品型的ETF主要是靠原物料商品的期貨價格波動,投資標的本身並不會配息,若要放進資產配置裡,建議比例不超過10%(我認為5%就夠了)。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我認為不適合大部分的投資朋友,因為這就牽涉到了需要預判指數在近期的未來會上漲或下跌,又因為投資內容是以期貨為主,本身就會有時間價值的流失,所以也不適合長期持有。



2022/4/21

退休金試算練習

 


今天來一題簡單的練習題

 

一對約30歲的新婚夫妻尚未有小孩,目前在台北租一間兩房一廳的房子,月租金2.2萬,夫妻雙薪月收入10萬元,婚後夫妻兩人每個月約可存下2萬元,現有存款約有100萬元。


夫妻目前的生活費用每個月約8萬元(含房租),兩人未雨綢繆的想開始準備30年後(60歲後)的退休金,假想退休後夫妻兩每個月生活費至少需要4萬元。


請問:

1. 這對夫妻在60歲想退休的時候,至少需要累積到多少投資資產?

2. 這筆資產需要做甚麼樣的投資,每年要有多少報酬率?

3. 這對夫妻是否有機會達到需要的退休金?若不行,需要做甚麼調整?

4. 這對夫妻還需要考慮哪些事情?有沒有甚麼建議?


這個題目有三位網友回答,大家觀念都滿好的,計算退休金需求時都有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Jackie也有提醒到要考慮是否要生小孩,題目有說到新婚夫妻,現在設想的退休後生活費需求,包括投資儲蓄的過程,很可能沒有考量到小孩。


威澤有考慮到生活預備金,這點非常重要,我在書裡的範例也有提到,初始本金未必能全部進行投資,需要確定先有一筆足夠的生活備用金,剩下的錢才能拿來投資,我猜威澤應該已經有看過書了吧。


偉男用年化報酬率7%來累積退休金,計算出來1400萬的退休金,但不清楚退休後的投資報酬率是抓多少,用甚麼投資方法,可以達到需要的月生活費6萬元。


威澤是先用很保守的年化報酬率4%來當作退休後的投資報酬率,反推需要的退休金要約2500萬,再反推30年的投資時間只需要年化報酬率6.66%的投資方式就可以,這個方式也很好。


威澤考慮的比較完整的是,他把勞保老年給付跟勞退也計算進來了,還想到了遺產與保險,回答的內容算是考慮的比較完整。



以下我也分享我自己的算法,書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Excel工具、相關觀念、與計算教學,有興趣想學起來的歡迎購入一本。


首先,我先依據他的需求每個月4萬塊來試算,利用Excel裡的退休金需求表,我的習慣是用一年14個月來計算(相當於還有2個月年終),一年就等於需要56萬的被動收入,在考量2%通貨膨脹率的30年後,實際需要的金額約是102萬。




以5%年(化)報酬率反推會需要2030萬,實際放到退休金花費試算表裡套用,利用Excel表1-6,退休金用到88歲就會用盡,所以這個金額不正確。將退休後的年化報酬率提高到6%,或是將退休金提高到2540萬(用4%反推本金),這筆退休金就可以用到95歲。




我會先計算100歲之前不要把退休金用完就好,至於最後能留多少給下一代就看造化,所以我不會用退休後的投資報酬率減掉通膨率,來算本金會減損的退休金需求方式。


退休後要有穩定的每年6%報酬率並不容易,我通常只會用5%或甚至4%來計算,扣掉2%的通貨膨脹率,實質報酬只有2%~3%。以上我用退休金2540萬與5%年(化)報酬率來計算,可以用風險低一點的資產配置、買高殖利率ETF或個股、或是兩種混合的投資方式,來獲得較穩定的5%年報酬率。


接著用Excel表1-3來試算目前的本金與存款金額是否足以累積到需要的退休金,如前面提到,範例裡並沒有提到生活備用金,所以100萬的本金應該要先留50萬當作備用金,剩下的50萬才能進行投資。




起始本金50萬元,每年可存下24萬進行投資,以年化報酬率6%來計算,從30歲開始投資到61歲就可累積到2635萬,達到退休金的需求。如果年化報酬率可以達到7%,則2540萬的退休金需求在58歲就可達標。



以上都是以案例提供的資訊來計算需要的退休金,但實際情況未必會這麼順利。


首先,新婚夫妻沒有小孩,文中並未提到有沒有打算之後會生小孩,一個還是兩個,如果要生小孩的話,養育小孩勢必會影響每個月存2萬的計畫,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另一點是居住問題,文中的新婚夫妻是租屋族,退休後的居住問題也要解決,如果是有房子可以繼承,可能就不用擔心。若沒有,就應該要考慮買房,而買房就會有房貸支出,勢必會影響到每個月2萬的投資計畫。


若沒考慮買房,退休後的居住問題同樣要解決,看是要繼續租房子,還是居住在養老村,都是可行的方案,可是每個月4萬退休生活費勢必不夠用,這個4萬塊的金額有待商榷。


不過兩個人如果都是受薪族,應該都還會有退休金與勞保年金,每個月兩人合計可能會有4~5萬元左右,這筆收入或許可以彌補。不過30年後是否還有勞保年金,金額是否還有像現在試算的那麼高,不確定性太高,一般我都不會把這兩筆納入計算,如果是自營業者、攤商、或是只有投保國民年金險的人,也不會有勞保年金可以領。


以上試算都先忽略了保險問題,因為題目文中完全沒有提到保險,沒有資料可以了解他們是否已有齊全的保險,還缺多少要補,所以先忽略保險的需求。


還有甚麼問題沒有考慮到,或是有甚麼想法想要提供呢?歡迎留言分享~



2022/3/22

淺談一人公司

 


近幾年個人經濟越來越流行,尤其是Youtube網紅當道,許多年輕人畢業後的夢想工作就是想當Youtuber,覺得拿支手機或攝影器材拍影片編輯一下,就可以當Youtuber。


前幾年政府為了鼓勵新創,調整了成立公司的門檻與申辦速度,要登記成立公司相對容易許多,但一間公司是否真的一個人就能運作呢? 


實務上,要成立公司通常最一開始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開立發票,不管你是要銷售商品還是服務,消費者與客戶都會要求發票或收據,登記公司後才會有統一編號與發票本可以開立發票,除非是很小的商號可以免開立發票。



一人公司的基本功-外包


登記公司開立發票後,就會有記帳與報帳需求,除非你自己就有會計報帳專業,否則一般都會先委託給會計師協助記帳與報稅,待公司規模大到一個程度時,才會成立會計部門自行處理稅務事項,這就是成立公司後第一件需要外包的事情。


做生意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開立發票與其他帳務事項、業務開發、產品生產製造、宣傳等等,一人公司就是要處理這些所有的事情,但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怎麼可能全部都要自己處理,所以一人公司最核心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包」,把事情委託給其他人協助處理。


既然要做一人公司,就一定需要把事情外包出去給其他接案單位處理,那哪些事情應該要外包呢? 兩個原則,一是自己不會做或不擅長的事情,二是非公司核心價值的事情。


例如公司帳務,大部分人對於會計與記帳都沒有概念,尤其是登記公司需要準備那些文件,跑那些政府單位,這些自己不會做就委託給會計公司幫你處理就好。



哪些是你的核心價值


非核心價值的事情就有很多種可能,既使是賣同樣商品的兩間公司,它們的核心價值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就以賣面膜為例,市面上有許多面膜品牌,許多不同的配方與強調功效,其實這面膜絕大多數都不是這些商家自己研發製造的,而是由化工廠代工生產,可以由商家自己提出他們想要的化學成分,也可以由化工廠代為研發新的配方,有的化工廠也自己生產自己的品牌在網路上販售,但絕大多數都不是由面膜廠商自己生產的。


這麼多面膜品牌都是由化工廠代工,請問它們公司的核心價值是甚麼? 自然不是很厲害的商品研發能力或是化工能力,而是行銷能力。成分配方都差不多的幾樣產品,有個品牌賣得特別好,靠的就是他的行銷宣傳能力,或是為產品說故事的能力,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品牌行銷。


而自己生產在網路上販售的化工廠,它們的核心能力就是產品製造,許多知名品牌的商品也是委託它們代工生產,但是化工廠自己的產品就是銷量不好,既然商品生產是它們的核心價值,或許它們就該專注在商品生產,將行銷宣傳外包出去。


還有許多行業也是這樣的模式,特別是3C商品與家電,很多售價較便宜的品牌都是採用找代工廠生產然後掛牌的方式來販售,企業本身並沒有生產甚至設計研發的能力。


回到一人公司,除了會計帳務以外,你的核心能力是甚麼? 你可以將那些事情外包出去? 都需要審慎的思考,自己只需要做最有生產力與經濟價值的事情。



外包費用是否划算


每個外包流程都需要付費,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外包的費用很高,自己請員工來做會比較節省費用,但其實你少算了很多隱藏成本,採用外包的好處其實不少。


一人公司同時也代表沒有請員工,沒有員工就沒有人事管理問題、沒有勾心鬥角問題、沒有勞健保與公司賠償問題、沒有辦公室空間與環境問題、其實可以省去的麻煩很多。很多人以為請了一個員工,就可以把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做,而且薪資固定,做越多事情越划算,但其實很多時候也會為了不讓員工閒著,老闆會盡量找事情給他做,包含沒有意義與價值低落的事情。


採用外包的優勢就是每個動作的成本清楚且固定,你想設計一個新的產品包裝或新的LOGO、想要多一些網路曝光量、想要改變網站購物流程,每個舉動都需要收費,而身為一人公司老闆的你,就會審慎的思考這個舉動有沒有意義、需要增加我多少的成本、有沒有那個價值。


除了效率與經濟價值以外,成本也會相當的清楚,每多做一件事情,每個動作的價格與數量都可以換算出每筆單價是多少,反映到商品成本裡,是否可以讓我提高商品售價,或是期待可以增加多少銷售量,換算下來到底值不值得。



一人公司的規模上限


一人公司的規模上限就是你自己的時間與能力上限。你能想像一下,一家企業的總經理不會自己處理所有事情,他會把查詢資料、連絡廠商安排行程、整理報表等瑣事交代給秘書,他會把商品行銷交給行銷經理,把產品研發、生產、與優化交給產品經理,把財務報表交代給會計部門,把銷售規劃與執行交代給業務部門,而總經理本身就是了解各項進程,擬定好策略,然後交代給各個部門的人去執行,並監督進度,有的人也會需要做一些公關與拓展人脈,進行產業交流。


你只有一個人,你也無法將前面所述的所有事情都外包,你每種事情都需要懂一點,然後找到適合的外包公司,秘書要處理的瑣事大概就是都要自己來處理,你的一人公司規模大概就是你本身的專業核心能力與能投入工作的時間所決定的,當然工作效率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一人公司能做到年盈餘數百萬或上千萬就很足夠了,這已相當於一家小型公司的獲利規模,對於一個人的收入來說也已相當吸引人,如果事業真的經營的不錯,也碰上能持續擴大的機會,你就需要思考是否要開始聘請員工將經營規模擴大,還是捨棄這些機會,繼續維持一人公司的營運方式。



建立一套有效率且符合成本的營運模式


我認為一人公司最理想的境界並非是賺到最多的錢,而是可以透過數位化與外包的方式,建立一套接近全自動、有效率、且有獲利空間的營運模式,最好能將這些事情模組化與系統化,讓自己需要投入重複性事務的時間縮減到最少,拿回運用自己時間的自主權。


經營公司有一件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建立一套能長期自主運作的工作模式與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人員管理,讓老闆可以花最少的時間在公司管理,並且這個商業模式可以持續帶來獲利,經營公司如此,經營一人公司也一樣,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時間都耗在裡面,只需要做最有價值的核心工作。


2022/3/14

拿一千萬壓注大盤 能不能全職交易 (full time investor with 10M)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有位網友在PTT發文詢問,台股加權報酬指數的年化報酬率落在13.72%,如果他拿1000萬本金壓注大盤,每年可以獲得137.2萬元,已經比大部分人工作所得還高,這樣是否代表可以直接全職交易?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這位網友犯了一個嚴重的誤解,誤把年化報酬率當成每年可以獲得的報酬率。只要是投資有波動的股市,不管是年化報酬率、平均報酬率、高股息殖利率等,都不可能每年都一樣,有時高、有時低、有時甚至是負的,這才是正常的,把13.72%當作每年都可以獲得的獲利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其次,如果投資的是大盤,又是看年化報酬率,想必他指的應該是被動式指數型的投資方式。既然這樣,他只需要把錢投入股市,就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這樣稱自己為全職投資人? 是想全職投資還是全職放假?


接著,我想知道年化報酬率13.72%這個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統計的是哪個年份區間,是否是近幾年多頭行情的統計數字,是不是過度樂觀?


我查了一篇2021年七月發表的文章「0050掛牌18年,總報酬率如何」,裡面統計0050的15年年化報酬率,從2003年6月開始,每半年統計一次,統計到2006年6月份,最後一筆資料統計15年就是統計到2021年6月。


在這7筆資料裡,年化報酬率最低的是6.84%,最高的是10.65%,不意外的,最高這一筆就是統計到2021年6月這一筆。7筆的平均年化報酬率是8.64%,在這些統計資料裡,沒有看到超過11%的數字,更別說13.72%的年化報酬率了。


全職投資是滿困難的一件事,尤其是對投資人的心態與生活作息都是很嚴格的考驗,別以為全職投資只需要在開盤時間看盤,一點半後就可以休息放假了,有些更積極的投資人,不只做台股,還會做日股、美股,開盤時間都不太一樣,搞得自己整天都在交易,長期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錢沒賺到,身體先壞掉了。


最後,我想補一句有點酸的話,這位網友如果已經賺到一千萬了,不管是靠工作薪資還是這兩年的股市投資獲利,都不會想要用投資大盤的方式來當全職投資人吧,請問,你的一千萬在哪裡?


2022/3/2

淺談長照險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最近與一位在保險業服務的朋友閒聊,他跟我談到長照險的重要,於是我請他介紹一下。大致的內容如下,我知道版上也有不少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指出,或是有任何想法要補充,歡迎留言。


以下是○○人壽的長照險說明::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以上理賠規定請詢問各自的保險公司,我會將相關表格貼在文章最下方。


費用(以44歲為例):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60,695,不還本型年繳保費$38,491。
  • 月給付3萬元,3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43,552,不還本型年繳保費$28,263。
  • 以上還本型還有一次性給付18萬,不還本型一次性36萬。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符合理賠條件一次性給付1.02倍的已繳保費,並開始給付,年繳保費$93,163。
  • 各種方案的給付金額會逐年增加2%,36萬 -> 36.72萬 -> 37.44萬(是以36萬為計算基礎,不是累計)。
  • 最高理賠總計15年。
  • 一旦符合理賠條件即獲免保費,但要狀況持續90天以後才會開始理賠。


其他補充資訊:台灣國民年均壽命80歲,健康餘命71歲,有9年差距可能是不健康需要有人照顧的。


以20年期還本型月繳$60,695為例,20年總繳保費為$121.4萬,若長照金額領9年,總領金額為$342萬,若領滿15年,總領金額為$558萬


交叉評比:

  • 沒投保/沒用到:沒差
  • 沒投保/有用到:自己負擔每年36萬 -> 退休金可以支應多久?
  • 有投保/沒用到:退還所繳保費121.4萬 -> 變類似壽險理賠
  • 有投保/有用到:最多領到558萬 -> 每個月多3萬元收入


以上看起來,似乎滿划算,若以還本型為例,最多總共繳費121.4萬,若有用到可能可以換到300萬、500萬的保險理賠金,若沒有用到,會於離世時退還年繳保費總額。



如果我真考慮要買的話,我的第一優先選擇會是不還本30年期的。


第一,我本來就比較偏好不還本的保險,除了還本與不還本的年繳保費差了約1萬以外,還會考量到還本是於身故時領回,假設身故時是85歲,距離現在試算的44歲還有約40年的時間,40年後領到的130.6萬(43,552 x 30),折現(以下都用年均通貨膨脹3%計算)到現在的價值大約是40萬元。


所以不要以為你可以把130.6萬領回來,實際領到的價值只有約現在的40萬而已。當然,繳了30年的每一年保費也要折現,總繳保額大概是現在價值的88萬而已。


至於理賠金額我們也需要考慮通膨,但是我們就不去折現拿來跟所繳的保費做比較了,因為保險不是為了要賺錢的,最好是用不到,你需要考慮的是實際用到的時候,譬如20年後,你現在買的理賠金額夠不夠? 以現在請外籍看護為例,一個月少的約3萬元,20年後以3%通貨膨脹計算,大約會升值至一個月5.5萬元,理想上,你需要投保的月理賠金額應該是6萬元。但實務上,我們實在沒有辦法評估是10年後還是30年後會需要用到,又或是永遠都用不到。


第二,會選30年期多繳一點保費的原因,是因為如果繳費期間符合長照狀態,就會立即豁免後面的保費,若90天後還是符合長照條件就會開始理賠,我有多十年的時間有機會獲免保費。如果再將保費折現,雖然名目上30年期的總繳保費會比20年期的多繳7.8萬,但實際將保費折現後比較,30年期的保費折現(57萬)還比20年期的保費折現(59萬)還少2萬元。


(補充:該保單新的規定,如果身體健康恢復到不符合保單理賠條件,就會停止理賠,並需要開始繳交保費。如果是斷斷續續符合條件獲得理賠,理賠累計時間最高為15年。)





其他的年期方案,各位有興趣可以自己試算一下。


接著,投資人應該都會想到另一個方式,如果我把繳保費的錢拿來自己投資,20年後能不能自己給付自己的長照費用呢?


我就以30年期年繳保費$28,263為例,若每年存下這筆保費並投入你所規劃的股債配置,假設投資30年後的年化報酬率為7%,30年後總共可以累積到285.6萬元,這筆錢若同樣要用來支付每個月3萬元的長照理賠費用可以用多久呢?





這筆錢如果放在銀行不生利息,每年領出36萬元,最多8年以內就會用盡了。如果本金繼續放在可以產生4%現金股利的資產裡,每年一樣領36萬元,這筆資金可以用多久呢? 答案是9年後就快用完了,就算是5%的現金股利也撐不到10年,計算請參考下表。





所以如果是自己將保費用來做投資,也只能給付8~9年的費用,而保險公司可以給付最多至15年,而且自己的投資還有很多前提,譬如年化報酬率要有7%以上,中途不能停下或挪作他用,每年都會如實存入該筆金額進行投資,如此看來,用同一筆錢自己投資的準備方式並不划算,唯一划算的情況就是沒有發生失能需要長照的情況,那這筆錢就可以留給小孩,或是在很後期挪作退休金使用。


基於以上幾點考量,光從數字上計算,這個長照險似乎還算划算,而且我還沒有計算保險公司每年會多2%的理賠金額。但我們要考量的點應該不只是數字,而是實際可能的需求。


我們考量幾種情況(同樣以44歲投保考慮):


  • 剛投保幾年就符合理賠狀況:人生上最不幸,金錢運用上最划算。繳幾萬塊的保費就換到最高600多萬的理賠,超級划算的一筆投保。
  • 投保滿26年,在70歲時符合理賠狀況,理賠10年:繳了75萬的保費,總理賠金額是428.4萬,於人生需要時有用到,還算划算。
  • 投保滿30年,離世前都沒有用到:繳了85萬的保費,沒有符合理賠情況,應該算是幸運的人生,繳掉的保費也等於少掉了285.6萬的退休金,如果你退休時的退休金有超過3千萬,那少這10%的退休金機會應該也還好。
  • 可不可以自己準備? 退休金夠用嗎? 前面的計算結果,用同等保費來存可能的長照金額,應該是不夠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在強調一次,就是長照險的理賠條件,必須符合以下其中一種。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而且未來新的保單,理賠條件也可能會變動,詳細理賠條件與細節,請直接詢問你的保險業務員。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只要行動不便或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就會啟動長照險理賠,這是錯誤的想法。你必須要符合保險公司的理賠條件:全殘、失智、或是失能其中之一種情況,才能獲得理賠,至於理賠的可能性有多高,各位請自行判斷,未來就是無法預料無法計算。


這長照險比其他失能險的理賠範圍更廣,除了因雙目、手、腳失能以外,只要符合以上敘述的失智或其他失能狀態也都可以理賠。



以上是我對於長照險的想法,若有資料錯誤是想分享不同觀點的,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