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投資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2/22

長期投資比短期投資容易獲利

 





前一陣子有朋友問到我,說他有朋友想要買美國公債,問我可不可行,他覺得美元定存3%多,但美國公債殖利率有4%以上,買美國公債更划算不是嗎?但是他又擔心美元匯率到時會下跌,問我該怎麼做。


以下是他看到的美元公債資訊,公債離到期日只剩不到2年,屬於短期債券,參考價為94.81元,參考票面價格為100元,票面利率1.5%,參考到期殖利率為4.46%,最低購買面額為3萬美元。





以上訊息簡單解釋,就是這筆美國公債在2年後到期會還回本金,而現在公債價格是面額的94.81%,有潛在5.19%的價差可賺,這兩年還有配息可以領,每一年是1.5%,所以這債券持有到期總共可以獲利8.19%,而他所說的殖利率指的是到期殖利率,但4.46%不清楚是怎麼算出來的。


依據我剛剛的算法,現在買進持有到期,總共可以獲得投入本金的8.19%獲利,平均一年是4.1%,比目前國泰世華的美元一年期定存3.25%還要高出0.85%,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他擔心2年後的美元利率已經不是32了,是不是會賺了利息賠了匯差。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2/16

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2年的全球股市一直跌,很多人都說他的股票套牢了,不知道你是否也是有滿手套牢的股票,不過我想問你,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我先對套牢做一下定義解釋,會說套牢,是因為投資人想要將股票投資變現,但因為帳上虧損,不願意認賠賣出,所以認為資金被套牢在股票市場裡。


多數人覺得套牢的時候,並不是真的有需要將股市裡的資金變現拿來運用,而只是覺得目前帳上虧損,沒有辦法/不願意隨時將股票變現實現虧損,所以變成無法動用的資金。


有看出差別在哪裡嗎?差在投資的資金沒有預期使用時間與目的,差在許多投資人以為自己隨時都會需要用錢,需要從股市提領現金,隨時都要在意帳上盈虧。


多數人在股市都只是想在短期內買賣獲利,目的只有賺更多錢,如果帳上是獲利的,大多會傾向繼續放著,看股價繼續漲,很少人會想在上漲時賣出,即使下跌拉回了,也會想等待下一波上漲,這時他不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有獲利,真要用錢時隨時可以賣掉。


如果帳上是下跌的,投資人也很少捨得賣,通常會想等他漲回來不要虧損,只要沒賣就沒有賠,但這時他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是虧損,真要用錢時必須認賠賣出,所以他盡量不要賣。


當然,有些投資人會認真的用他自己設定的條件做停利停損,譬如股價上漲20%時賣出,取得獲利入袋,下跌10%時賣出實現虧損,將資金轉往其他標的。但這些人,還是沒有明確的資金用途,只是將資金繼續轉往下一檔股票而已。


如果是有明確資金使用用途與預期使用時間的人,就沒有所謂套牢的問題。譬如我是在為我的退休金準備做投資,預期需要變現使用的時間是20年後,我現在的帳上漲跌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離我需要變現的時間還很遠,我並沒有因為帳上虧損而捨不得賣的問題,哪來的套牢。


我自己目前美股股債組合的資產帳上虧損15%,台股帳上虧損13%,因為近幾年完全沒有需要動用這些資金的計畫,所以目前帳上的損益一點影響也沒有,更不會有資金套牢的感覺,只有當我想將股票或債券賣出變成現金時,才會有猶豫要不要認列虧損的困擾。


所以,我們在做投資時,心裡最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投資目標與資金使用或兌現時間,在接近需要將投資兌換成現金的時候,若帳上虧損,才會有套牢的問題,否則,在此之前,帳上的損益變化,都只是投資的一段過程,不需要每天戰戰兢兢關注損益變化。


現在再想一下,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3/2/2

你把投資變成工作了嗎?

 



你下班後的晚上是在進修專業能力,還是在研究股票財報?你週末的時候是在休息放鬆,還是在研究股票財報?你上班的時候是在認真執行老闆交代的任務,還是在看盤下單買賣股票?你是不是把投資當成工作了?


投資的定義是甚麼?我在網路上查到一段,財務投資是透過完善的分析,對於本金可達一定程度的預估,將資金投入那些預期有所增長的標的上,像未經分析且在本金及回報上也沒有把握,亦不考慮風險就投入資金者,就是投機、或賭博。


我個人對於投資加上了一層定義,將金錢投入一項事業、資產或金融商品,以期待假以時日,它能夠帶來額外的金錢報酬,而這段時間,我們是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追求收益,而是利用他人的時間來幫我們帶來收益。


還記得我以前有一篇文章介紹金錢與時間的關係嗎?再如何有效率,每個人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每小時能帶來的金錢產出一定有個上限,要突破這個上限,就必須需要借用他人的時間,代價就是付出部分金錢,利用別人的時間,以求轉換成更多的金錢。


而許多人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常常會花費很多時間分析公司的財報,研究公司的股價,甚至打電話去公司詢問營運狀況,其實,這些人已經把投資股票這件事變成他的副業了。


如果你不花這些時間研究股市,你可以用這些時間去兼差賺外快,也可以去學習新的專業能力來提高薪資,更可以去學習新才藝或參加體驗活動,增加人生經歷與不同的人生體驗,但你選擇把時間拿來研究股票市場,一個花時間努力卻不保證能賺錢的地方。


我認為,金融投資應該是把錢放在一個地方,讓別人去努力創造價值,然後用金錢回饋你,譬如天使投資人或創投公司,就是把錢投資給新創公司,然後盯著他們的營運,看他們有沒有努力實踐他們的夢想,創造更大的價值,然後以幾倍的代價回收投入的資金,他們並不會實際的進入公司參與每日運作。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26

不婚不生還需要買房子嗎

 



有網友私下問我,看了我粉絲團裡幾篇關於買房的事情,好像大家都想要買房,但現在要買房真的很難,如果我已經打定不婚不生了,我還有必要買房嗎?


我猜,會這樣問的主因,是因為不想要因為買房需要負擔高額房貸,而影響了自己原本的生活,需要在買房與舒適的生活裡二選一。


所以,第一個思考點很簡單,要不要買房,首先取決於買不買得起,如果買得起,才有選擇的問題,如果買不起,那買房這件事就還不是需要傷腦筋的問題。


還有一個思考角度,有沒有需要買?如果不婚不生還可以一直跟家人住,那暫時確實還沒有需要買房,如果家人有一間無貸款房子,以後可以繼承,那確實沒有需要買房子。


所以,要討論不婚不生有沒有需要買房,我們先排除前面兩個情況。第一個是家裡沒有房子可以繼承,需要認真考慮買房或租房解決未來居住問題,第二是我的收入有能力買的起。


以下我僅會從財務面,理性的簡單計算一下,排除個人喜好與意願問題。


一個人不婚不生,即使有交往的男女朋友,兩個人居住需求,可以假設只需要一個套房或一房一廳就可以滿足。


我對新北市比較熟悉一點,以新大樓的套房為例,交通位置好的地方,一間大套房的總價大約在800~900萬(15坪 x 55~60萬),偏遠一點大概也要650~750萬(15坪 45~50萬)。


我用800萬來當作計算標準,假設當事人年紀30歲左右,還可以貸款20年,銀行信用良好,可以貸款到8成,這樣會需要160萬的頭期款,加上其他費用與簡單裝潢費,大概需要250萬現金,貸款640萬。


640萬貸款20年,以房貸利率1.8%來計算,每個月的還款金額是31,774,其中第一期的利息是9,600元,之後每個月的利息會越來越低。



目前大套房的行情租金大約是15,000~17,000元,相較於房貸金額差了約17,000~15,000,我們就抓15,000就好,每個月買了房子需要多付出17,000。


20年後可以還完640萬房貸,代價是繳出1,225,722的利息,如果不買房只付房租,會需要繳出多少租金呢?假設20年房租都不漲價,總租金是360萬。


我們先不用管房子有沒有升值還是貶值,每年要繳房屋稅地價稅這些小因素,最大的不同是,20年後房租還要繼續繳,但貸款就不用付了,這時候差距就出來了。


每個月多付17,000的房貸,如果拿去做投資,可以幫我賺比較多嗎?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9

哪些股票可以存



 

很多人在談存股,感覺好像是股票買了放久就會賺錢,最好是配息好,只要公司不要倒就好,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有哪些股票可以存?


講到存股,第一個想到應該就是金融股了,金融股符合投資人兩個要求點,現金股利配息有一定的水準,而且台灣的金融股幾乎可以說不太會倒(有問題,政府會接),最近常被提到的大概就是兆豐金、合庫金、華南金、第一金。


為什麼金融股會是存股族的第一選擇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金融股「大到不能倒」,當銀行或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政府幾乎都會介入找其他銀行或保險公司接手,因為這些金融公司一旦破產倒閉,影響的是數十萬人的資產。


難道存股就只要公司不會倒就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只要公司不會倒,不要買股票不就好了嘛。想賺錢,要嘛就是股價會漲,不然就是現金股息要配得多。股價會不會漲沒人說得準,但高股息配息率卻是有很明確的歷史資料可查。


有許多公司都可以年年配息,配息殖利率5%以上的公司也不少,但投資個股就是把資產壓在單一公司,如果股價漲跌無法估算,那至少選不會倒的公司會比較安全,只要現金股息配的穩定配的高,就可以是好的存股標的。


但並不是每一家金融股都是可以存的對象,經營有好有壞,也有官股與民營的區分,投資人還是要比較一下該公司的獲利好不好、逾放比率與呆帳覆蓋率、股利發放率等相關細節。


存金融股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太期望股價上的獲利,金融股算是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不好,股價可能會維持在低檔很多年,股本大,也不能期待金融股會變成狂飆股,通常每天的股價波動也不大,這或許是壞處也是好處。


第二種是電信類股,原因也很簡單,前三大電信公司就那三家,而且中華電信還是官方的不可能倒閉,又是獨占性產業,現成的護城河就在那邊,營運獲利與配息也都很穩定,跟金融業差不多。


電信類股在過去是很好的存股標的,配息穩定,股價波動度小,而且在股市不好的時候還可能成為避險標的,譬如2020年3月的股災,明顯的非常抗跌。


可惜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吃到飽普及後,電信業的一般消費性收費模式限制了營業成長性,以前打電話時代,打得越多收的越多,現在網路時代,不管你用Line打了多少語音電話,用了多少網路流量,每個月的收費就是固定的,連國際電話費都收不太到了。


以中華電信為例,他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近些年越來越低,已接近100%的配息率,每年的現金股利也不如往年那麼多了,還要繼續投資5G基地台的建設,資本支出也很高,股價從2012年的98塊到目前的125塊,10年的時間(不計股息)成長28%。


如果只求投資類似存銀行定存,本金大幅損失的機會低,每年可以穩定領到現金股利,不期待可以額外賺到多少股價價差,電信類股還是可以考慮的標的。


第三種是民生食品股,直覺可以想到的有統一超、中華食、卜蜂、天仁等。景氣再差,大家都需要吃飯,而且也幾乎不會影響到去超商的消費意願,反而有些人還會選擇去超商買便當比較省錢,這一類的民生食品股也可算是存股的好標的。


雖然這些公司沒有不會倒的無敵金身,但其產業本身的特性,若無莫名其妙的投資或非法行徑,這些食品廠要做到虧損也不容易,原物料的漲價要轉嫁給下游廠商也不是很難,其獲利可以算是滿穩定的。


就以統一超為例,從2010年金融海嘯過後的股價75塊到現在的股價261塊(最高在2018年達到350塊之譜),12年漲幅有248%,公司獲利也都維持得很好,為缺點是股息殖利率比較低,通常都只有3%多。


再看中華食,自2008年以來,其毛利率都在30%~45%之間,淨利率從2015年之後也持續增加,同時反應到近四季ROE從11%提高到20%,股價也從2015年初的38塊來到107塊(最高於2021年超過140塊),成長182%,可惜殖利率也從未到5%以上。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挑選可以存的個股,你也可以存ETF,但並不是每一種ETF都可以存的...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

投資大賠要不要停損?

 



上個月有個朋友詢問意見,他在這兩年股市多頭時期投資虧了數百萬,目前帳上虧損還是很多,問我該怎麼辦。我看了他的持股後,建議他出清,並接著跟他介紹指數投資方法。


他的情況大致是這樣,手中持股有不少是不知名的公司,至少不是前50大權值股,而且很多都是融資持有,隨時有可能被追繳,台積電買在600多塊高點,也有海運股,投資標的大多是有十多年投資經驗的朋友提供/建議的。


基本上我不會對別人的持股提供任何意見,因為我現在對個股也很少研究,但因為這是認識的朋友,他的情況真的有點慘,總資產已賠掉6成以上,晚上都無法睡覺已經影響了健康,而且他還想繼續融資凹單,或聽朋友建議買0050反一來追空。


我覺得他的情況已到了嚴重失控的狀態,應該需要先拉住他,不要再繼續失血。雖然現在有可能是股市接近低點位置,但也不知道還會再跌多少,會先建議他出清持股,主因是因為他手上有很多融資部位,而且現在的投資心理狀態非常不健康,他無法接受存了十幾年的薪水就這麼賠光了。


或許你自己也面臨了很類似的狀態,或是你身邊有類似案例的朋友,你也想勸他停損,但他還是想繼續投入資金凹回來,覺得現在是股市低檔,只要撐過去就可以賺回來了。我有可能是錯的,真有可能最近就是台股最低檔的時候,但我想請他們先想想。


你不該讓沉默成本影響未來的決策。沉默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這是過去的決定所付出的成本,與未來的決策無關。你未來的投資方式或標的,跟你目前帳上的虧損幅度與標的並沒有關係。


你該做的是,先忽略目前的情況,先想想你目前的投資方式是否正確/適合你,能不能長期的運用在股市投資上,你認為未來會抗跌或是比較快反轉上漲的標的有哪些,為什麼,這些標的有沒有在你目前的持股名單中,如果有就留著,如果沒有,就應該立即賣掉,將資金轉換到比較有機會上漲賺錢的標的。


如果你目前的選股方式、投資方式、甚至是資金控管方式,導致你目前帳上虧損遠比大盤指數的跌幅還要多,那你認為目前的方式是值得繼續堅持的嗎?為了避免同樣情況持續發生,你是不是應該做一些改變呢?


在哪裡跌倒不需要在哪裡爬起來,換個方式,換個比較容易的地方,再重新嘗試爬起來,你跌倒的地方很可能本來就是注定一定會跌倒的,你堅持在原地再爬起來,可能也只是再狠狠跌倒一次而已,你要先想一下你的堅持是否合理。


後來我與這位朋友簡單解釋了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與效益,他雖認同了我提供的建議方式,但他還是暫時不想採用,因為指數化投資的獲利速度太慢,要把他虧掉的錢賺回來,需要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他想要先把他損失的賺回來,再改用指數化投資方法。


說到這裡,我就不繼續跟他堅持採用指數化投資方式了,因為....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3

買在高點套牢,請問要多久才會回本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分享,如果是在今年買股票的人,買在大盤15000點以上的人,在這樣的高點套牢,要等多久才會回本?其實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都不需要太在意,因為我認為這是個假議題。除非你這輩子只打算做這一筆投資,而且這一筆已經梭哈All-in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回本的時間有兩個算法,一個是股價要多久才會漲回你的成本價,這個基本上算不出來也猜不到。另一個是要領多少年的配息才能累積到你投入的成本,譬如買入成本價100元,每年都配息5元,10年後股價是50元,你也領了10年的5元股利(都沒有再投入),股息加上手上的股價價格已回到100元了。


但我認為這是假議題,因為應該沒有人這輩子就只買進這一筆的,如果你真的是在大盤18000時買進,難道你在16000、14000、甚至12000就都不買了嗎?以後都沒有資金再買進更多持股了嗎?


前一陣子看到大仁也寫了一篇,他就提到,每個時代的高點有其不同時空背景,用現在的指數去跟30年前的指數比,並沒有意義,而投資人也不會只有一筆資金可以投資,有持續收入的人,若離用錢時間還很久,你反而應該希望市場大跌。


大仁的文章連結我分享在此:投資套牢在歷史高點怎麼辦?停止你的(YOLO)幻想




我另外想補充幾點我個人看法,我認為甚麼時候漲回之前高點或是回本根本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在於,你甚麼時候需要用這筆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2/22

存成長股一定比存高股息股來的好嗎?

 



台灣近幾年很流行存股,有人喜歡存股價穩定的金融股與電信類股,但也有人建議存成長股,因為長期下來,成長股能帶來的報酬會比傳統認知的定存股要來的多,同樣道理也可套用在指數型、產業型ETF(5G或半導體)與高股息ETF上。


我用台積電與中鋼來做比較,現在很多人覺得台積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成長股,但有個15年以上投資經歷的人應該知道,台積電過去可是被稱為漲不太動的牛皮股的,而中鋼是相當優良的定存股,配發的現金股利相當優渥,甚至還有一段很不錯的成長史。


這張圖是2002年至2013年的台積電與中鋼還原股價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11年期間,台積電的含息還原股價從30.28漲到67.1元,年化報酬率7.5%。中鋼是從3.77漲到18.2元(最高還曾到24.48元)年化報酬率是15.4%,超過台積電一倍。


那時候買台積電並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股價通常都在40~60之間遊走,現在聽到有人以前用60元買進台積電抱到現在深覺羨慕,以為抱久就會有豐厚的獲利,但當時買台積電就很像買中鋼一樣,不是追求高額獲利,單純只是求穩而已。


再看中鋼,2000年網路泡沫後至2008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美國陷入發展平緩時期,當時最火紅的是原物料產業,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金磚四國、貝萊德是藉礦業基金、南非等,當時很熱門的投資標的,中鋼的還原股價自3.77成長倒最高將近6.5倍,即使08年後大幅下跌,之後也沒有漲多少,配息殖利率也變低,但統計到2013年都還有年化15.4%的報酬率。


以上例子同時可以看到產時代轉變與產業榮景的變化,2000前的網路科技股狂漲,之後輪到原物料產業與新興市場狂漲,2009年後又輪迴科技產業狂漲,特別是網路服務與半導體,2022年後,半導體又大幅下跌,誰知道2023年後可能又會輪到哪個產業興起呢?


現在的成長股在未來未必會一直成長,現在所謂的高股息定存股未必就會一直表現比較差,也未必一定能維持高配息,投資個股與產業型ETF的人需要格外注意產業變化。


舊新聞「『台積電溢價』現象開始擴散

"自從二○○三年後,股價幾乎只有在超跌時才有重要表現的台積電,從去年十二月以來,股性表現一反過去牛皮,股價創近八年半來新高,進而成為台股主攻九千點焦點。"




2022/11/30

股市的報酬怎麼來

 



股票市場是企業向一般群眾募集資金的地方,也是一般民眾可以直接投資大型企業的地方,民眾提供資金讓企業可以依計畫擴張,企業也將更多的獲利回饋給投資者。


若企業獲利增加,基本上可以有兩種回饋投資人的方式,一個是股價成長,另一個是配發股利股息。


股價成長是受買賣交易者影響,企業獲利增加展現在財報上,投資人看好企業未來發展,於是更多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進該公司股價,帶動股價上漲。


而股息股利是受董事會影響,公司今年獲利比較多,來年又沒有大型支出需要大量資金,就可以把獲利以現金股利的方式回饋給股東,公司董事會決定要配發多少錢。


若先排除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公司的獲利其實理論上是會先反應在股價上,公司營運好,獲得投資人肯定,股價會上漲反應。


而董事會會依據公司去年的獲利、帳上可運用的現金、與來年的資金需求,來評估決定今年要配發的現金股利是多少,而這筆發出去的現金,等於是公司淨值的減損,同樣會從股價上直接換算反映出來。


未來股價會上漲或下跌,與現金股利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企業前景有疑慮,投資人反映出股價下跌,配再高的現金股利也不會扭轉局勢,也就是拿了股息賠了價差(貼息)。


若未來持續看好,投資人願意繼續以更高的價格買進,那配息完後的價格還是會繼續上漲,漲回除權息前的價格(填息),然後漲得更高,即使沒有配息,股價本來就會持續上漲。


所以追根究柢,投資人要在意的應該是企業的獲利好不好,而不是現金股利高不高,因為這股利還是要從獲利裡拿出來發的,看好未來發展,股價本就會上漲,與配息多少無關。


只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1/17

遇到投資專家該問甚麼


 


偶爾在認識新朋友時會碰到一個情況,當他們知道我有在投資股票,甚至是知道我有出版過一本理財書籍,他們常常會馬上問,那你有沒有推薦的標的,或是問我那些股票可以投資。


我相信這應該是常態,很多理財專家也會有同樣的經驗吧,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問錯問題了。


我認為若有機會遇到投資專家,我們應該要問的是「請問您的投資策略是甚麼?


股市投資的方式很多種,相信你可以問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絕對不是直接得到一個公司名稱或股票代碼。


如果你問的是策略,你可能可以聽到他是投資指數期貨/選擇權,可能是看K線與交易量的技術分析,或是研究企業財報,評估價值與合理股價,買賣賺價差,也可能是看股息殖利率,存股領股利。


不同的投資策略就會有不同的適合投資標的,若你問到投資成長股的人,可能會建議你元太、台積電,問到投資賺價差的人,可能會建議長榮航,問到存股的人,可能建議你好幾檔銀行股,問到指數化投資人,可能只會建議你台灣50。


如果你問的是標的,你會聽到元太、長榮航、兆豐金、台積電、0050、0056等等,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買的理由是甚麼,甚麼情況下可以買,甚麼情況下應該要賣,所以專家會賺錢的標的,到你手上還是會變成賠錢的標的。


最近0050很常被推薦,但我相信買0050還是虧錢的人一定也很多,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懂投資策略,只知道專家都建議買0050會賺錢,而且不會倒閉變壁紙,但看到今年跌了半年,帳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就認賠賣掉了。


其實要解釋投資策略是很花時間的,一般見面聊天的情況下,投資專家未必會跟你做很詳細的解釋,所以要深入了解,你應該要去多研讀相關書籍,或是花個幾千塊去上課,徹底的了解這套策略。


但至少可以先了解對方的策略是甚麼,他的說法合不合理,學習難度高不高,有多少是需要運氣成分,最後才是問專家有沒有推薦的標的,你可以用這幾個標的回去研究看看,專家的說法是否可以被驗證。


我自己碰到直接問我標的的人,我只會統一回答0050,因為0050已相當於大盤指數,如果0050有錯,那錯也不是會是我,因為整個大盤都是不好的,如果有賺錢,那他可能還會謝謝我,但我知道功勞也是大盤的,講0050是最不用背負責任的答案,哈哈哈。


要初入市場的投資人理解指數化投資其實有點難度,光台灣股市就夠他燒腦了,還要再講到美股跟投資全球化,解釋資產配置與再平衡,那絕對不是30分鐘以內可以清楚解釋完的。


指數化投資的主要精髓就在於分散市場與分散風險,規劃一套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資產配置,將時間與匯率風險也分散,然後運用再平衡策略,達到長期累積獲利的目的。弄懂了核心價值,能符合策略的投資標的自然就浮現出來了,根本不用問。


寫到這裡,就讓我想到之前分享過的一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收錄的25位專家投資方法,根本沒有人是深入講他的選股方式或標的,而是講他們的投資心態、策略、還有他生命中的價值,這些才是投資人首先要了解的。


所以下次有機會遇上投資專家的話,知道要問甚麼了嗎?


後話:寫著寫著,突然覺得我以後應該不要推薦0050,而是應該推薦0056的,這樣至少在大盤下跌期間,我還可以跟對方說,至少你還有不錯的現金股利可以領。 XDD

2022/11/3

投資並沒有一個所謂最棒最賺錢的方法,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當下需求的最佳對策

 



這段話是拍攝自我的書最後封面的內頁,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完美的適用於所有人與所有狀況,你必須要先釐清你當下的狀況與需求,然後尋求比較適合你的相對較佳對策。


雖然我在粉絲團裡主要都在提議指數化投資,不只我自己是以指數化投資作為核心投資方式,我也認為這個方式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一般民眾,但我不敢說每個人都一定要用這個方法。


指數化投資有兩個關鍵因子,一個是本金,另一個是時間,指數化投資要獲得不錯的獲利,第一最好本金要多,而且可以源源不絕的持續投入,第二是投資時間要夠長,10年都還算短的,最好是從20年起跳來看投資績效。


所以指數化投資最常被用來舉例的就是準備退休金,因為對於45歲以下的人來說,距離退休還有好一段時間,但如果是現在已經60歲的人,他也同樣適合用指數化投資來規劃退休金跟退休後的資金需求嗎?


我認為可以,但也未必是唯一方法,如果他現在是大量投資個股或基金,甚至還玩一點指數選擇權,我會建議指數化投資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只是需要把債券比例設定高一點。


但他若想要將大部分的資金都拿來買債券,甚至是投資等級的公司債,我也不會認為不可以,畢竟現在的情況,債券利率至少能買到4%以上,若本金夠多,穩定的4%~5%報酬並不差,而且這是幾乎保障收得到的,並非是高股息ETF。


而為了抵銷通膨對本金價值帶來的影響,用一些比例資金投資股市大盤即可,譬如3成資金買追蹤大盤指數的ETF,7%年化報酬率就可以為整體資產帶來2.1%的總資產成長,就等於可以抵消2.1%的通貨膨脹了,而債券的部分就安心領利息就好。


如果年屆退休的人可以買到年配息5%以上的美金儲蓄險或分紅保單,我認為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以保本又長期提供5%利息的金融產品,對於退休人士需要的現金流來源是很有幫助的,不需要將大比例資產放進股市承受波動。


除了年齡,手上資產的多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許多投資股市的人都是想用更好的報酬率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很高比例的人其實都是資金不多、本業收入少的人,期望靠股市幫他翻身,可是對於比較保守的高資產族群,股市是他們比較不想接觸的,即使是指數化投資方法。


我所謂高資產族群,不是已經有擁幾千萬資產的人,而是身家已有好幾億甚至數十億,有的可能是靠創業賺來的,有的可能是祖傳很多筆精華區的土地,他們需要的並非7%年化報酬率,而是穩定不虧本的保值商品。


對於從事土地開發的人來說,他們的營業利益可能只有2%,但是30億的2%(6千萬),3%的債券配息對他們來說已非常吸引人,甚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賺3%,還不怕賠掉本金,也不用看著帳上資產波動睡不著覺,這已經是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方式了。


我們一般人或許覺得10%的帳上跌幅是可以接受的,可能了不起就是2千萬虧掉2百萬,但30億要虧掉3億,對於保守的人來說,可能會要他的命,他無法忍耐2年等他再漲回來。


所以你應該能理解,有許多保險商品,其實是很有錢的人的投資方式,他們只想要保值而已,因為要賺更多錢,他有的是其他方法,隨便一筆訂單或土地轉手,就夠我們吃一輩子,投資收益不會是他的主要考量。保險業務員最想要的也是這些人的單,一次買就是幾千萬,而不是一般民眾每年3~5萬的壽險醫療險。


指數化投資還是適合大多數人想從股市增加資產的方式,至少我目前還是這樣認為,但它不會是唯一一種最好的方式,有錢人的世界,很多是我們一時還想像不到的,至少我還無法深刻體會,因為我還不夠有錢。




2022/11/1

資產增值與現金流


 


大家冒險投資金融商品,我想目的不外乎就是想用錢賺到更多錢吧,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應該都是希望透過股市可以在薪資以外獲得更多所得,至於部分已經有高資產的投資人,可能只求資產不要隨著通膨貶值就好,穩定獲利是最高原則。


我認為投資不只要看風險與報酬率,也需要清楚投資的目的與目標年期,我甚至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才知道哪種投資標的比較適合。


舉例來說,我若要投資一家科技新創公司,我應該要有心理準備,這家公司幾年內不會為我帶來分紅獲利,或是帶來好幾倍投資金額的成長,我更要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發展是否如一開始所說的,績效有沒有達到預期。


如果我投資的是一家早餐店,我應可以期待投資一年後可以有一些分紅,之後經營穩定的話,可以期待每個月/季/或年的營業現金分紅,或是累積盈餘當作開第二間分店的準備金,直到達到展店目標數後才開始現金分紅。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投資科技新創公司時,不只是要看這筆投資風險很高可能血本無歸,這筆投資如果成功可能可以帶來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資報酬,同時也要知道這個成功的結果可能是要等待5年10年才看的到。


如果到時候決定要賣掉股份,那這就是一筆長時間等待的資產增值,如果等領股東分紅,那這就是一筆長時間等待後可以帶來現金流的投資,同時資產可能還是持續在增值。


投資早餐店時,如果早餐店順利經營穩定,股東可以在一年後開始領分紅,這就是一筆現金流,如果經營的好,每年都可以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同樣,如果想要展店,資金就需要先保留在店裡,當作第二第三家店的開店資金,直到達到展店目標數後才開始現金分紅,這時候才開始有現金流收入。


回頭來看投資股票的情況,如果這筆投資是10年內不需要用到的資金,或是10年後才要看結果的投資,而且這段期間也不需要它為我們帶來任何現金收入,投資人就可以冒比較高的風險,投資較有機會獲得高報酬的成長股。


如果是每一年都需要/想要它能帶來現金流收入,選擇就會變成能穩定獲利,每年穩定配發現金股息的企業,或許10年後它能帶來的總報酬不如高成長的企業,但我的需求就是需要每年有現金收入,而不是等待10年後才看結果。


就拿近期很多人拿來比較的0050與0056,或甚至是台積電與中華電相比...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0/14

退休後能不能投資公司債穩定領息


 


上禮拜看到一篇文章,是畢德歐夫分享讀者問他的問題,文章完整內容請看連結原文



我節錄文章重點如下:


讀者的父母沒有準備退休金,自己每個月要給2萬元的孝親費,而為了讓父母有生活費,4年前將家裡的房子轉貸,借出一筆1000萬的現金買投資型商品,期間有投資結構性商品、公司債,等都有不錯的獲利。


因目前房貸的部分還只攤還利息,閒置資金大概還有1000萬台幣,讀者想用這筆錢投資穩定又保守的公司債來負擔爸媽生活費,目前長年期公司年報酬率有到6%,750萬元的投資資金額可以年領45萬,想拿這部份來應付房貸利息及爸媽生活費,不知道可不可以。


畢大回覆的重點,年配息率能到6%以上的公司債很可能是高收益債,風險很高,遇到大盤大跌時,高收益債也同樣會大跌,無一例外。對於這類債券,是屬於披著羊皮的狼,假裝是債的股票,只有美國中債才是教科書說的無風險利率。


關於公司債的部分,我有部分認同,也有一些建議補充。


首先我們先看這張圖,這張圖是iShares iBoxx投資等級公司債券ETF(LQD)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圖,這ETF檔投資的不是高收益債,而是投資等級BBB以上的投資等級公司債,持股內容除了多家銀行之外,還有美國AT&T、波音、微軟、蘋果等多家大型企業發行的債券。


LQD持有的債券,平均到期日約有13年,每個月都會配息,統計過去5年,整年累積配息下來的殖利率大約在2.5%~3.2%之間。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股價波動相當平穩,只有在三個地方大跌,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另一次是2020年疫情風暴,另一次是目前的美國快速升息。


依畢大的說法,高收益債在碰到大盤大跌時同樣也會大跌,其實投資等級公司債也是一樣情形,在恐慌的時候,持有企業相關的資產(股票、公司債券)幾乎都無法避免這種逃命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恐慌過後,價格就迅速漲回去了。


如果你是想用公司債避險,以為公司債也跟美國公債一樣,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時候保護你的資產,甚至是股跌債漲,那公司債肯定不是你的選擇,你只能買美國公債。


但如果你只是想穩定領配息,公司債其實可以扮演滿稱職的角色,只要你持有的是高投資等級的公司債,幾乎也不太需要怕它倒債,甚至在碰到恐慌大跌的時候,還是很好的加碼時機。我自已在2020年3月就以低於票面價格不少的價格買了不少投資等級公司債,不但可以領更高的配息,還有帳上的價差可賺。


圖中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在2003年至2007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00至115之間,2011年至2019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10至123之間,甚至在2019年下半年一路漲到了將近140元,也在2022年一路下跌到接近100元,其實這些都是跟美國的利率有關,對於固定配息的債券,利率是影響價格的至關鍵因素。


公司債可以分別買單一公司的公司債,一般人比較容易買到的是ETD,一股票面價格是25美元,也可以買公司債的ETF,譬如上面舉例的LQD。


買個別公司的ETD,必須要自己尋找資料,了解公司有沒有倒閉風險,需要做比較多功課,但優點是利息比較高,若能買在票面價格以下的價位(25元),只要不自己提前賣出,幾乎不會有賠價差的可能,甚至還可以賺上一筆。


以LQD的持股為例,它所持有的一檔蘋果公司債(APPLE INC 4.65 Feb 23, 2046),票面利率是4.65%,另一檔AT&T的公司債(AT&T INC 3.80 Dec 01, 2057)票面利率是3.8%,另一檔波音的公司債(BOEING CO 5.93 May 01, 2060)票面利率是5.93%,如果你自己買這些公司的公司債,就有機會賺到比較高的殖利率(取決於你的買進價格)。


但LQD持有相當多公司的債券,除了以上提到那些比較高利率的,也有票面利率不到3%的,譬如微軟、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等,平均下來,年殖利率大約會在3%左右,但ETF的配息對於台灣人又需要扣30%的稅,等於只有2%多一點,實在是不太值得投資。


所以,端看你的投資需求,如果對個別公司債有比較深入一點的研究,其實可以是滿不錯的穩定領息投資標的,只要你不要把它誤當作是可以避險的債券,但公司債ETF能提供的利率報酬就比較令人提不起興趣了,尤其同時還要面對利率風險。


最後,畢大讀者問題裡說,用房子貸款投資公司債賺利差,房貸只攤還利息,我個人還是不太建議的,原因同樣還是利率風險。


過去低利時代,可以借到長期免還本金的房貸應屬於理財型房貸,房貸利率大概介於2%~3%之間,若去購買投資型公司債,可以獲得5%的利息好了,表面上看似可以賺到2%利差,但要每年能提供25萬的淨利差,投資本金至少要1250萬,每年36萬就需要1800萬,借貸金額實在是滿高的。


這筆借貸是為了賺利差來支付退休生活費,這筆收入來源很可能需要長期擁有,也就是以房貸來賺利差當生活費這件事,需要執行20~3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一定會在某段時間碰到升息階段,而債券最怕的就是升息了。


就以現在為例,我們看到美國快速升息,今年LQD的價格已經從年初的131元掉到目前的103元左右,即使他是在幾年前買的,均價也可能是在115~120元之間,帳上價差已虧損超過10%,升息不只是債券價格會掉,房貸的還款利息也會增加,也就是那筆2%的利差已經越來越少了,可能已不夠支付生活費。


如果這時候反悔,想將公司債ETF賣掉,將房貸還清,就要先面對超過10%的價差虧損,如果不賣,美國繼續升息下去,LQD的價格還會繼續掉,配息與房貸利率之間的利差空間會越來越小,這將會是一件棘手的決定。


還好美國升息導致美元匯率上升,這帳上10%的價差有可能被美元對台幣的匯差抵銷不少,以今年為例,美元對台幣匯率從27.5上升到接近32,上漲了16%,這一來一回未必會有超過10%的損失,但你不知道是否每次都能有這麼好運。


參考另一篇新聞:投資等級債太便宜?波克夏等可能出手買自家債券




2022/10/13

現在是買債券的好時機

 



寫這篇文章要冒不小的風險,但我真認為未來幾個月是近5年裡買債券的好時機,下次你要等到高殖利率的債券可能是10年後。


自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美國政府救經濟的手段主要就是降息,2000年聯準會降息13次,利率來到1%,在經濟與股市穩定後,在2004至2006年升息了17次,每次升息1碼,利率調高到5.25%。


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美國快速降息到趨近於0%的利率,而且還實行量化寬鬆(QE),直到2016年才首度升息1碼,2017年3碼,2018年4碼,達到2.25%~2.5%區間,但又在2019年突然降息3碼,以拯救放緩的經濟成長。


我們可以透過圖裡的美國長債(TLT)價格變化,對應到不同時期的升降息影響。2020年3月的疫情影響,美國政府快速進行無限量化寬鬆與降息,快速降息至趨近於零利率的目標,造成債券價格大幅震盪。


今年股票跌幅很多,但我們看債券的跌幅也不比股票少,尤其是長債,從2020年3月疫情開始,TLT的價格就從180元一路下滑,雖在2021年有反彈,但2022年正式快速升息開始,價格就從145元一路跌到100左右。


今年因為高通膨,逼的美國政府需要快速升息壓制通膨,債券的下跌速度非常快,中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已到4%左右,如果你去看投資級公司債,殖利率甚至可以到5%~6%。


當指數型投資人以資產配置與投資20年以上的長期持有,追求7%~10%的年化報酬率時,現在的美國公債就已經給你幾乎零風險的保障利率4%,高評等公司債給你長期保障利率5%~6%,已經不比長期投資股市的股債配置差多少了。


換句話說,7%年化報酬率可能是用20年的股市漲漲跌跌所獲得的整體報酬換算結果,而4%~6%的債券殖利率卻是每年確定的,每年固定就是可以領到這麼多利息。


我認為,對於想多一點穩定利息收入的人,近期是買債券的好時機,一來殖利率高,二來,未來也有很大的價差獲利空間可賺。


現在美國政府快速升息是為了打壓高漲的通膨,而這次通膨的主因並非是因為全球經濟太好了,而是因為疫情造成產業鏈缺料,貨運量降低,導致原物料與晶片/電子零件缺貨,價格高漲,再加上烏俄戰爭造成能源供應不穩定。


雖然升息不能解決缺料與戰爭問題,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9/1

理財觀念練習題

 


這是一題很簡單的練習題,題目源自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60歲退休不工作,退休金到底要存多少?達人算給你聽:30歲1天存274元,30年後多賺1棟房」。

其中有一段內容如下:

30 歲的時候已經有一段工作經驗了,一天存 274 元,每年存10 萬元應該不難,台股從 2003 年開始計算到 2021 年,年化報酬率有 11.56%(含股息),我們採用保守一點以 9%計算,只要持續每年投入 10 萬到股市,享受複利的力量,30 年之後也就 60 歲了,這時候你在股市已經有 1,400 萬元。

然後根據前文所推估,現年 30 歲的年輕人,平均壽命是 90歲,所以 60 歲退休時,有 1,400 萬的退休金可以運用到 90 歲,這幾乎是一棟房子的價格了。1,400 萬 /30 年 /12 個月= 3 萬 8 千元,也就是說年老之後每個月有 3 萬 8 千元資金可以生活。

你可能會想說:還有通貨膨脹耶,沒錯,但是也別忘記了,當你 60 歲的時候,每個月從 1,400 萬當中提領 3 萬 8 千元,剩餘的 1,300 多萬,會繼續複利滾存,就能對抗通膨了。


理財觀念清楚的你,能看得出他這一段話的錯誤在哪裡嗎?


2022/8/24

拿房子貸款買股票

 



前幾天有網友分享一篇文章給我看,問我這樣的方式是否可行,想請我給他一點意見,這篇文章的內容大致如下,不知道各位看完有甚麼想法:


------------------------------------

「大意是他的父母親每一位各有每月2萬元的月退休金,也就是兩位加起來每月4萬元,一年就是總共48萬現金流。


他們還有一棟約值700萬的房子,房貸已經完全付清,但為了提升每月現金流,他們打算賣掉那棟700萬的房子,改去租屋,多出來的錢運用到股市上賺錢,他問我這個方法妥不妥當?


於是我跟他說一個更好的方法:


請他的父母親不要賣掉700萬的房子,拿房子去跟銀行質借,假設質借出8成(預估值,每間房子、每個銀行都不同),那這樣就可以有560萬。(然後還可以談寬限期2-5年,只還利息先不還本金)


等待股災來,一堆績優股殖利率都10%以上的時候(那時保證有很多),挑5~10支入場,560萬*10%=56萬(每年可以領56萬股利)


56萬+48萬=104萬,104萬/12(月)=8.66萬


這樣以後每個月都有8.66萬現金流了,應該很夠用!


一定有網友大大問,那要是股災3~5年都不來怎麼辦?難道要一直等下去嗎?


假設我們買進的股票,不管長短期殖利率都在4%~7%以上,(4%+7%)/2=5.5%以平均殖利率5.5%來算好了,接下來再挑自己能力圈的5~10支,可以現在就投入560萬(房子質借的現金)


560萬*5.5%=30.8萬,48萬+30.8萬=78.8萬


每個月的月現金流有6.56萬(78.8/12=6.56)這樣也不錯啊」

------------------------------------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夫妻兩個人月退收入4萬塊,有一間沒有貸款的房子,基本退休生活已經很好過啦,還需要拿房子去產生更多現金流?


原文一開始的打算是賣掉房子,拿700萬現金去投資股市,改去租房子。不知道他懂不懂得股市的風險,以為每年領4%~5%現金股利是非常穩定的嗎?


假設700萬可以年領5%的現金股利,也就是35萬元,平均每個月將近3萬塊,再扣掉房租假設是1萬5千元(700萬房價的地區,猜測同房型的租金也不高),那每個月還可以多將近1萬5千元的現金流。


不過請記得,這是浮動的,股市好時領得多,股市不好時領得少,但房租只會越來越高,而且父母年紀大,不一定租地到房子。


後來文章的建議是拿房子去貸款八成拿到560萬,再將560萬拿去買股票領現金股利,如果可以在股災時買進低成本的定存股,有機會可以領到10%殖利率的現金股利,也就是每年56萬以上,平均一個月多4.67萬。


如果等不到崩盤,現在買進可能也有平均5.5%的殖利率,一年也可以領到30.8萬現金股利,等於平均一個月多2.56萬,加上原本的退休金4萬塊,每個月可以有6.56萬元可以用。


如果你還沒被這些數字搞迷糊的話,應該會馬上想到,房貸利息還沒算進來呢。


就算前面可以有3年的寬限期可以只還利息,以貸款20年,房貸利率1.5%來計算,每個月的利息是7千元,父母可以在這3年裡,每個月多出1.86萬元的現金流,可是3年過後的本利還款金額是3.1萬元,也就是父母要倒貼大概5千多塊的現金流去還房貸。


假設不用寬限期,同樣以貸款20年,房貸利率1.5%來計算,每個月的本利還款金額是2.7萬,比領到的股利還要高,這樣做不但不會增加現金流,反而還會減少。


就算房貸還款金額跟現金股利打平好了,而且未來20年也都很順利的領到同樣多的股利,這樣做也只會對小孩有利,因為父母完全不會多增加任何現金流,20年後房貸繳完了,父母也老了20歲了(如果都還健在的話),這時候會有一間繳完房貸的房子,跟每年還可以領現金股利的股票。


這些資產,不知道年邁的父母還可以享用多久,但可以知道的是,享用不到的都會變成遺產留給小孩,最後小孩才是最大受益者。


還有,已經退休的父母有沒有辦法用房子貸款,最高能帶到幾成,貸款利率也肯定不會是現在最低的1.5%,要貸到20年都相當有難度(貸款有年齡限制)。


表面上的計算看似美好,但這個方式包含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實際計算下來,就算用最優渥的條件,房貸的還款金額還是會比領到的現金股利高,幾乎不太有機會在扣除房貸後還能剩下多餘的錢,除非真的是剛好買在大崩盤後的低點。


最後,我的結論是,文章裡前後提到的兩個方式都不是好方法,已經退休的人了,月退休金4萬塊也算不錯了,實在不需要再拿自己住的房子去賭博。


有網友開玩笑說,小孩每個月提供給父母養老金,就可以增加父母的現金流了~哈哈



2022/8/17

股市跌到我想放棄了怎麼辦


 


有網友向我反映,他實行了幾年的指數化投資,但今年的股市跌幅讓他快要忍不住了,是不是如果這一關他撐不過,他就不適合採用指數化投資呢?又或是他根本就不適合投資股市?


我用一張圖來表示一下主人與狗的故事,其實這張圖是月線與20月線的均線走勢圖,雖然無法完美的詮釋主人與狗的股市,但拿來簡單解說一下應該還可以。


主人與狗的故事說著,主人就如同股市實際價值的方向,而狗的路線如同每天的股價變化,不管狗往前往後跑,他始終會跟隨著主人的方向前進,只是偶而在前面偶爾在後面。


主人也不是說永遠都會往前走,有時也會往後走,但只要目標方向不變(長期經濟成長),主人最終還是會走向同一個方向,但對狗而言是沒有目標方向的,他只是跟著主人前後跑來跑去。


之前在方格子分享的文章,指數化投資人不預期未來嗎?我認為大部分的指數化投資人應該是預期/期待/認為股市長期的未來是會上漲的,人類的經濟是會持續成長的,否則我們根本就不應該投資股市。


現在回到文章這張圖,現在的下跌,到底會像紫色框接著出現大幅度下跌,還是像綠色與藍色框再下跌與盤整一段時間,又或是像黃色框那段,很快就又反彈開始上漲呢。

2022/8/10

高股息ETF哪一檔比較好


 


台灣人很喜歡高配息的股票/ETF,我們來比較一下幾檔熱門的高股息ETF(0056、00878、00713),哪一檔的表現比較好,投資人應該要選擇哪一檔。





今天我們不看個別的成分股選股邏輯,我們直接看他們的股價表現,第一張比較圖列的是六個月的績效比較,我們可看到0056的半年績效是漲1.52%,00878是漲2.62%,00713的績效是下跌0.63%。


從上面的數據顯示,00878是表現比較好的高股息ETF,投資人是不是應該要投資00878比較好呢?





我們接著看第二張圖的股價表現,這張圖列的是過去一年的績效比較,我們可看到0056的一年績效是跌10.86%,00878是跌1.05%,00713的績效是上漲1.59%。


從第二張一年期的股價表現績效來看,00713是表現最好的一檔高股息ETF,00878次之,而0056是表現最差的一檔ETF,下跌了快11%。


投資人應該會想問,這樣我到底應該投資00878還是00713呢?那規模最大的0056是不是都不適合投資呢?


請各位看一下第二張一年期的圖,這三檔ETF的股價走勢都不一樣


2021年5月3日開始,0056從高點快速下跌,之後又快速上漲,但2個月後又持續下跌了4個月,然後緩慢上漲,直到今年4月又開始下跌。


00878一樣在去年5月初快速下跌,但隨後並未像0056一樣快速上漲,只有緩和的漲一點,從去年8月底又開始緩步上漲到今年3月,然後又開始下跌。


00713同樣在去年5月初快速下跌,但也很快的就漲回原本價位,並維持還稍微緩漲到去年11月中,突然又大幅度下跌,12月份又繼續緩漲到今年4月。


我比較這三檔ETF的走勢有甚麼意義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8/3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是結果論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習慣去觀察大環境,然後預測哪檔股票未來會上漲,甚麼時候是高點該要賣出持股了,預測來到股市空頭時想持有現金保本,評估股市開始轉多時就想持股滿檔,在股市開始變化前就提前布局,趨吉避凶,很正常,這是人性。


而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是結果論,不選股也不預估股市高低點,買下整體市場,就讓市場自由經濟去決定股市漲跌,調整持股比例的方式是看結果,結果絕對不會錯,股市漲多了就部分獲利了結,股市跌多了就從現金或債券買進股市逢低加碼,只依據實際結果來調整資產比例。


預測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而且每分每秒都可能出現大幅改變現狀的新事件,譬如疫情、戰爭、政府政策、天災等等,要想透過預測未來來取得更好的獲利,避開可能面臨的虧損,難度非常高。


通常都是信心滿滿,持股滿檔的時候,來一個突發事件,造成股市崩盤。又或是看衰未來景氣,大量減少持股的時候,政府卻連續實行QE,為股市灌入源源不絕的資金,導致股市持續大漲。


只有已經擺在眼前的結果是不會變的,用指數化投資加資產配置的人,不管是甚麼原因造成目前的股市上漲或下跌的結果,只要漲多就賣,跌多就買,不問原因,不預設立場,不自以為是的預測未來,就不會有犯錯的時候。


除非,打從一開始的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方式就錯了。



2022/6/17

通膨如何影響財務決定


 


過去我們聊過為什麼一定要理財,主要原因就是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與低利率會讓我們存在銀行的錢貶值,現在可以買到一個排骨便當的錢,忍耐存了30年以後卻只能買到滷肉飯,那為何不現在就花掉呢?


通貨膨脹這概念,同樣也影響了許多生活上的金錢決定,以下我們來看通貨膨脹如何影響退休金、保險金、奧運/樂透獎金、與貸款。



退休金


譬如計算退休金,大部分人會習慣用現在的消費標準來評估,譬如現在每個月須要4萬元就可以生活,一年需要約50萬,就用一年需要50萬的被動收入去反推30年後需要的退休金本金。


事實上,一年平均3%的通貨膨脹率,會讓目前一年50萬的消費力,在30年後只剩下20.6萬。意思是,30年後拿到的50萬現金,消費力等於現在20.6萬而已,也就是一個月只有17,166可以用,忽視通貨膨脹會讓你錯估實際需要的退休金。


如果要在退休後保有同樣的消費能力,30年後每年需要的金額會是121萬(現在的2.43倍),你的退休金計畫必須要存到每年能夠產生121萬的被動收入才算達標,而非50萬。



保險金


有人會用年金險來準備未來可以多領的錢,也會用繳費20年的終身保險來準備未來的壽險或重大疾病理賠金,在計算未來所需金額時,也都需要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


(請至方格子閱讀)



奧運/樂透獎金


這或許跟大多數人無關,但是觀念也是可以沿用的。


(請至方格子閱讀)


貸款


(請至方格子閱讀)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