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6

升息導致科技股下跌 (inflation and tech stocks)

 



今年不斷出現的話題就是美國FED要升息了,而且也已經升息了一碼(0.25%),從開始放話要升息時,美國科技股就已經開始下跌,為什麼升息會導致科技股下跌呢?


直接告訴你原因,很簡單,就只是因為消費力道會減弱,消費者會先省下來的就是非必要性的消費電子產品。而民生必需品受到的影響較小,相關類股的股價相對抗跌。



政府升息與通貨膨脹很有關係


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都不盡相同,已開發國家的理想通貨膨脹率一般都會盡力控制在2%左右,快速成長的開發中國家可能會在7%~10%,除了經濟發展因素,有時基礎原物料短缺也會造成短時間的高通貨膨脹,譬如過去好幾次的石油危機。


當通貨膨脹率上升,可能是原物料大幅上漲,或是經濟發展快速增溫,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一般大眾薪資收入增幅短時間內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率,消費者的消費力道就會減弱,進而導致價格上漲速度放緩,從而降低通貨膨脹率。


當通貨膨脹率過高時,代表商品正快速的在調漲價格,消費者將難以估計未來的消費資金需求,於是會延後或取消非必要性的消費,並保留較多資金留在民生必需品的花費,更進一步的造成通貨膨脹加速。


政府控制通膨的一大功具就是基礎利率,提高利率代表借錢的成本更高,也代表儲蓄的動力更大,可讓民眾減少花費,進而降低通貨膨脹率,但副作用也是會造成經濟成長減緩甚至衰退。


一旦通膨降低到合理範圍,政府就會停止升息,甚至開始降息,讓借錢成本降低,儲蓄動力減少,鼓勵民眾花費,開始帶動經濟成長。


譬如英國在1970年代中期通脹一度超過20%,保守黨政府上台後大幅度提高基礎利率、削減政府開支,失業率因此增加、經濟衰退,待通貨膨脹減速,政府開始降息,隨後經濟恢復成長,政府重回升息循環。


所以升息對股市的影響,一般來說,會先影響非必要性支出的商品,譬如3C電子商品與較高單價商品,因消費力道降低,接著造成景氣發展趨緩或衰退,導致整體股市下跌。


但這種下跌的時間不會太久,當通貨膨脹受到控制,政府就會停止控制利率,很快景氣就會重回上升趨勢,更健康的景氣發展可能帶來更長時間的股市多頭發展。



利率=花錢的代價


銀行利率相當於消費者花錢的代價,如果這筆錢是跟銀行借來的,那麼代價就是銀行貸款利率,若不是借來的,這筆錢的代價就是銀行定存利率,因為你花掉這筆錢等於放棄了可以賺定存利息的機會,當利率越高,花錢的成本就越高。


所以當利率越高,代表市場景氣越熱,政府要控制消費力道,避免陷入惡性通膨,反之,利率越低就代表政府在鼓勵民眾消費/借貸,鼓勵資金流動,刺激經濟發展,避免陷入惡性通縮。




2022/6/22

甚麼是年化報酬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我在《聰明的ETF投資法》這本書裡多次提到年化報酬率,也用這個為計算退休金的基礎,但似乎有些讀者對於年化報酬率並不清楚,以為年化報酬率是每年都一定要獲利7%,譬如現金股息5%+價差2%,然後要賣掉股票實際賺到這7%,否則怕會是紙上獲利。


年化報酬率指的是在一段期間的總累積報酬,相當於如果用定存來投資,並且每年領到的利息都再滾入本金,在同樣的投資期間後,相當於多少的定存利率。


舉例來說,請對照下表




左邊是5%的固定定存利率,C欄是計算公式,每一年領到的5%利息都再滾入本金,原始本金10,000元開始,5%的定存利率,20年後會累積成26,533元。


右邊是股市投資的報酬率,每一年的報酬率都不一樣,譬如第一年含現金股利的報酬率是10%,第二年是12%,第五年是虧損12%,這些報酬率都是已經包含了現金股利且再投入股市的績效。


一樣第一年投入10,000元進股市,我們可以看到經過20年的漲跌起伏,第20年的時候股市帳上資產來到26,512元,與左邊的定存資產是很接近的。


這時我們會說,過去20年投資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為5%,也就是相當於把錢放在年利率5%的定存裡,本利持續投入20年之後的結果。


所以提到年化報酬率時有幾點一定要清楚:


  • 這只是一種比較的方式,讓投資人清楚知道報酬率大約是多少,以避免單利複利或平均獲利等不同名詞計算上的混淆。
  • 5%年化報酬率不代表每年都獲利5%,他是一個約等於5%定存利率,且本利不斷存入的意思。
  • 現金股利不能領出來花掉,而且要在最短時間內再投入股市,才會獲得這樣的年化報酬率,否則時間落差上的價差,就可能會影響到年化報酬率的結果。
  • 年化報酬率不是一個保證每年固定獲利的數字,千萬不要用年化報酬率來當作退休後可以穩定領息的被動收入來源。



2022/6/17

通膨如何影響財務決定


 


過去我們聊過為什麼一定要理財,主要原因就是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與低利率會讓我們存在銀行的錢貶值,現在可以買到一個排骨便當的錢,忍耐存了30年以後卻只能買到滷肉飯,那為何不現在就花掉呢?


通貨膨脹這概念,同樣也影響了許多生活上的金錢決定,以下我們來看通貨膨脹如何影響退休金、保險金、奧運/樂透獎金、與貸款。



退休金


譬如計算退休金,大部分人會習慣用現在的消費標準來評估,譬如現在每個月須要4萬元就可以生活,一年需要約50萬,就用一年需要50萬的被動收入去反推30年後需要的退休金本金。


事實上,一年平均3%的通貨膨脹率,會讓目前一年50萬的消費力,在30年後只剩下20.6萬。意思是,30年後拿到的50萬現金,消費力等於現在20.6萬而已,也就是一個月只有17,166可以用,忽視通貨膨脹會讓你錯估實際需要的退休金。


如果要在退休後保有同樣的消費能力,30年後每年需要的金額會是121萬(現在的2.43倍),你的退休金計畫必須要存到每年能夠產生121萬的被動收入才算達標,而非50萬。



保險金


有人會用年金險來準備未來可以多領的錢,也會用繳費20年的終身保險來準備未來的壽險或重大疾病理賠金,在計算未來所需金額時,也都需要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


(請至方格子閱讀)



奧運/樂透獎金


這或許跟大多數人無關,但是觀念也是可以沿用的。


(請至方格子閱讀)


貸款


(請至方格子閱讀)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6/9

如何用台股做資產配置 (Asset allocation with Taiwan stock market)

 


有看過我這本書《聰明的ETF投資法》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的主要資產都是透過美股進行股債資產配置,不需要關注每日財經資訊與個別公司發展,只需要在條件符合時執行資產再平衡。


最近在跟投資新手介紹股債資產配置的概念時,發現大部分人都有聽沒有懂,對於這樣的觀念相當陌生,也不容易理解。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用很簡單的方式,從最基礎的股市投資過程,開始介紹股債配置的觀念與操作方法。


投資人投資股票通常都是由個股開始,從財經新聞或網站獲得推薦值得投資的個股,或許也稍微做一點功課研究一下,然後買進。


通常買賣幾次有經驗之後,就會開始投資第二檔、第三檔個股,將持股數增加,但投資不會永遠順利,總是會有幾檔賺幾檔賠,增加持股分散風險的想法開始生成。


很快會發現,光是增加持有的公司數量並不足以分散風險,因為投資人很有可能剛好買在近期的高點,手上的所有持股都呈現虧損狀態,所以除了持股分散,進場成本也要分散。


於是投資人開始控管資金,將手上可以投資的資金分成好幾份投資不同公司股票,再將單一公司預計要投入的資金分成好幾份,先小筆買進,等到股價有下跌時再買進第二筆攤低成本。


又擔心哪一天股市大跌時沒有資金可以在低檔加碼,於是又保留3成的現金在銀行備用,剩下的7成才用來進行投資,投資人將這筆資金又分散成好幾份去投資看好的個股,又將資金分成好幾批來平均買入成本。


舉例來說,一筆100萬的資金先保留30萬等股市突然崩盤時加碼,剩餘70萬想分散投資7家公司,每家公司分配到10萬資金,又將10萬資金分成3筆(4、3、3萬元)分批進場,所以第一次進場時總共投入28萬(4萬 x 7家公司)。


恰巧碰到股市下跌,所有持股都下跌10%左右,於是第二筆資金進場,總買進資金來到49萬(7萬 x 7家公司)。


幾個月後,某幾家公司的股票上漲,某幾家還是下跌,為計算簡單,假設帳上未實現損益有4家上漲25%,另3家下跌12%,投資總金額49萬,帳上未實現獲利4.48萬元,投資帳面獲利9.14%。


注意,雖然帳面整體獲利是9.14%,看似還算不錯,但相較於100萬的可投資本金來說,這筆帳面獲利只幫總資產帶來4.48%的投資報酬,那放在銀行等待暴跌才要加碼的30萬資金機會成本也要計算進去。


於是指數化投資由此孕育而生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6/6

高配息好不好

 


許多投資人喜歡存所謂的定存股,喜歡找每年可以穩定配現金股利的公司,通常可以長時間穩定配息的公司都是獲利穩定的公司,特別以銀行、民生用品、原物料、電信公司居多。


高配息的公司通常也是發展緩慢的公司


為什麼呢?


公司上市的目的主要是募集資金(當然也有公司投資人要套現),要擴大公司的發展與市占率,所以透過發行股票募齊來的資金正常來說會優先用在招募員工、擴廠、增加服務內容、甚至是併購等擴大公司業務,基本上不會有錢可以發給股東。


公司經營到一個程度,如果還是沒有獲利,就無法配息回饋股東。若企業開始有獲利了,就可能會開始考慮配股配息來回饋股東。


企業進一步比較常會配發股票股利,股票股利就是公司發行更多的股份給現有股東,當作給股東的回饋,公司不配現金的原因,主要是認為公司帳上的現金拿來做相關的投資可以幫公司提高未來的獲利,譬如蓋新工廠、投資新研發、擴張店面或服務。


配發股票股利看似不會讓企業的現金減少,但卻會讓企業的股本膨脹(總股數變多),公司若無法同時提高獲利,則換算下來的每股盈餘(EPS)就會降低了。


當公司擴張到了一個階段,維持了一定的獲利,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時,就可能決定將公司今年的獲利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股東,讓股東自行運用。


透過財報狗查到的資料,我們看看以下幾家高現金股利發放率的公司







再看看以下幾家現金股利發放率相對比較低的公司








您有感受到差別了嗎?



高配息未必代表高殖利率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5/25

指數投資人真不預期未來嗎 (will you anticipate the stock market)

 


人對於未知的未來通常都會感到期待、好奇、擔心、或是恐懼,所以很多人會拜拜許願,祈禱未來的人生能夠順遂,期望財運亨通。有的人想要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所以會去算命,不管是星座、生肖、紫薇斗數、八卦、塔羅...等,眾多預測今生或是未來一年的運勢,希望能夠提早知道並逢凶化吉。


來到投資領域,很多人也會透過過去的技術線型、財務報表、經濟景氣發展、政府政策等,來預測/猜測未來的股市發展,然後提前做出應對,以求從中獲利或避險。


已經採用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的人,應該是已經接受了未來無法預測的現實,所以決定全程參與經濟發展的起伏,放手接受大盤漲跌的結果,然後預期幾十年後的未來,透過長期經濟正向發展可以帶來不錯的報酬。



所以,採用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的人,真的是完全不想去預期未來的股市走向嗎?


我認為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是,嚴格說,指數投資人不會預測未來短期股價走勢,但是還是會預期未來的股市是向上的趨勢。


多數人會採用這個被動式指數投資法,還是因為這個方式的歷史回測數據能帶來還可以接受的年化報酬率,預期未來的股市也會跟過去一樣,即使短期股市大幅修正或盤整,長期走勢依舊會往上。


我們可以很常看見類似這樣的話,「長時間下來,被動式指數投資績效會勝過8成的主動式基金」,指數投資可以帶給投資人不錯的報酬率,比自己選股投資要來的好,然後預期未來也會一樣。


被動式指數投資法同樣是採用歷史數據來驗證其可能的績效,然後期待/預期未來也會帶來同樣的績效,跟其他的績效統計與比較方式一樣,差別僅在於,哪一種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哪一種方式比較合理合邏輯? 哪一種方式比較容易採用?


被動式指數投資人必須要了解一點,跟基金的警語一樣「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過去30年的回測年化報酬率有7%~10%,不代表這個方法在未來30年也可以帶來相同的績效,你必須要接受,未來是無法預測的,不管你用的是甚麼投資方法。


所以,如果被動式指數投資在未來30年沒有帶來年化報酬率7%以上的績效時,該怎麼辦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5/17

聚鼎(6224)的投資經驗

 


看到封面的圖,您以為我是要跟您分享技術分析的技巧嗎? 不,我是想分享基本面分析的困難。


我覺得用基本面或所謂的價值投資來投資個股比技術分析還難,難的不只是你的財報研究或基本面分析能力,我認為更難的是你對自己的分析有多少信心,你願意為他等待多久。


投資聚鼎(6224)的經驗


我曾用價值投資的心態投資過一檔個股「聚鼎(6224)」,印象中是在2016年時買進,然後因為在2018年初需要用錢,將手上持股全部賣出,一張賠了一萬塊。現在看到聚鼎漲到最高超過180塊,心裡自然是很嘔,但我也清楚我是不可能抱到這個時候的。


我從2016年初買進,跌了2年,好不容易在2018年漲了上去,結果下半年又開始跌,我覺得我很有可能在2018年又跌破持股成本的時候就會想賣掉了。


如果那一次忍住沒賣,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又開始下跌,我應該也很可能會賣掉,因為我會認為2018年那次經驗又再次出現了,而且我已經抱了4年都沒有股價上的獲利,只有領到每年的現金股利,我對於它的基本面應該是認知有誤。


就算2019年年底沒賣,我相信我在2020年3月的疫情回檔一定會賣掉。看看它的財報分析數據,跟過去沒有甚麼不一樣,但碰到這種股市崩跌,肯定是先逃的,等到底反彈之後再說。


看看下面幾張圖,您會不會跟我做出一樣的決定。









然後,就看著它的股價一路飆上去了


2016年買進聚鼎時,我對於這家公司做了不少功課,可以google到與聚鼎有關的文章與分析幾乎都看了,也對它的主要產品PPTC稍微了解了一下,許多人對於它未來的需求相當看好,分析內容看似也很有道理。


雖然當時股價並沒有被低估,但看它長期股價都盤落在那個價位,就當作它至少是在合理價好了,未來如果因為需求持續增加而帶動業績成長,合理價自然也會被推升。


我抱不住這檔股票的原因


第一,我並非真的對這個產業非常的懂,我所知道的資訊都是從網路做功課來的,意思是,這些都是公開資訊,只要有心研究就可以知道的資訊,但我沒有辦法靠這些資訊知道這產業未來會怎麼發展,我看的都是別人的預測,然後選擇相信它。


第二,我的持股成本並不低,如果我買進的時間是2009年,成本價是15塊,或甚至是30塊以下就好,我在盤整那段期間就比較不會有患得患失的感覺,而且換算它近幾年的現金股利,我的持股成本殖利率都超過10%,更不想要買。


第三,這檔個股的股價太穩了,過去十多年幾乎都是在60塊左右的價位,我自己的心態除了想領現金股利之外,更希望它會因為公司營收成長而帶動股價上漲,但2016~2019這4年期間都看不到這個跡象。


如果我這檔股票真的抱到現在....


那只可能是一個原因,我完全忘記了,忘記有買過這檔股票,忘記去看帳上績效,忘記有在這個銀行開戶,忘記更新我的資產負債表...


咦,我怎麼可能忘記更新資產負債表!


這表示,我是不可能一直持有聚鼎到現在的,哈。





2022/5/11

案例探討:ETF+定期定額 結婚、買車不用愁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理財文章「ETF+定期定額 結婚、買車不用愁」,雖然看似元大基金的廣告文,但我們還是可以針對其案例與內容進行剖析。


案例基本資料


我來節錄幾段重點,小傑目前32歲,工作4年已存有37.2萬,「想要買車,結婚一定要在好的飯店,要拍美美的婚紗照,蜜月旅行要赴歐美旅行至少一周。要怎麼在出社會工作五至十年之內,透過基金理財來完成這兩件人生重要的大事呢?」文章內容請看截圖。


註:第一張圖右邊寫「報酬率期望值:年化報酬率30%至70%」,我不知道他是認真的還是多打一個0,就先當作是誤植好了,否則這邊就太搞笑了。


我對案例的需求分析


首先先針對小傑的期望來估算大概需要多少錢,不清楚小傑住在哪個縣市,生活物價是否會比雙北低,我先以雙北不要太誇張的價格來估算。想買車,入門款簡單一點的車價,含稅含保險大約65萬可以搞定。


在好的飯店宴客,如果不是要求五星級飯店,可能可以期望宴客與禮金可以打平,如果是要在五星級飯店,可能要先預估一桌要賠1-2萬,就看小傑準備要宴請幾桌賓客。


想拍美美的婚紗照,中等價位約5萬塊,名店要10萬塊以上;蜜月旅行到歐美的旅費大概要20-30萬(兩個人);以上大概需要準備100萬。對了,還要考慮未來會漲價的可能性。


我的評估


其實買車可以貸款,有些車商會有3~5年零利率的貸款,頭期款可能準備20萬就夠了。但結婚需要花錢的其實不是宴客,而是結婚的儀式、禮車、禮品、與聘金。


如果飯店都因為要面子需要找好的飯店,我想禮品與大聘小聘應該也不能隨便,預算大概要抓30萬,差不多補上車子貸款的錢,所以辦場婚禮加上貸款買車大概要先扎實的準備100萬(然後負債45~50萬)。


小傑目前32歲,已工作4年,想要在工作十年內結婚,也就是還有6年的時間(38歲前)。目前手上有資金37.2萬,工作4年可以存到這些錢(而且還是在有女朋友的情況下),算是有一定的存錢能力,假設平均一年能存下8萬就好,光靠存下來的方式就可以再累積48萬,含目前手上資金就會有85萬,只差15萬的缺口,靠投資要達到100萬應該不是很困難。


資金達標可行性評估


下表計算以初始本金37萬元單筆投入,並於每年年初投入8萬元資金,以年化報酬率5%的投資方式就可以在6年後達到100萬的資產,9年後(41歲)就可以達到150萬。





甚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達到年化報酬率5%呢? 由於準備的時間偏短,我個人不太敢提供建議,但可以分析幾個選項。


買台股0050或0056領5%現金股利,首先記得股利要繼續買進持股才有複利的效果,即使是這樣,也必須要知道股票是會漲會跌的,眼裡不能只看到0056的5%現金股利,卻忽視了5年後可能賠掉帳面價差的風險。


採用美股股債配置,風險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採用股債80:20的配置比例,雖然回測10年、20年、30年的年化投資報酬率都有5%以上,但當投資時間只有5年的時候,就未必會這麼樂觀了,如果剛好碰到未來幾年是股市緩跌的情況,不要說年化報酬率5%了,到時只要沒有虧錢就偷笑了。


考慮公司債(ETD),目前殖利率還有5%以上的公司債不多,超過5%的也是風險比較高(評比比較低的)的,但如果未來5年沒有碰到大型股災或黑天鵝,每年拿到5%的機率可能會比股票高,只是同樣會有在最後一年碰到股災而導致ETD價格大跌的虧損風險。


如果是採用儲蓄險其實是最保險的,至少本金不會損失,投保時間也大約在6年就可以期滿領回,只是目前儲蓄險的IRR大約在2%多至3%,沒有高達5%的產品,未來會不會提高並不清楚,只是時間不站在小傑這裡。


如果小傑的結婚時間可以稍微彈性一點,譬如38~40歲之間,投資時間可以有6~8年,那麼以上有風險的投資方式,如果真的不幸剛好碰到股市大跌,可以緩個幾年等股市漲回去的話,成功機會還是很高的。


對原文的疑問




對於文章裡的建議方式與投資標的,我不特別評論,只是覺得有點奇怪的部分是,為什麼要用單筆買美股大型指數ETF,又用每個月5千元的定期定額買台灣50。


如此分開投資,如果美股單筆買進後大幅拉回不就虧錢了嗎? 如果台股持續上漲,後面定期定額進場的資金,報酬不就越來越少了嗎? 為何不是選好一種投資方式/標的,然後先單筆37萬買進,之後在每個月定期定額持續買進同樣的標的呢?


如果台股與美股是連動的,這樣分開投資,要嘛就兩個都上漲,一個單筆進場賺足5年,另一個定期定額少賺了一些;或是兩個都下跌,一個單筆進場賠了一筆,另一個定期定額可能賠少一點或剛好打平。


至於小傑為何要找台股基金來準備這筆結婚買車的資金,而不是ETF或其他方式呢? 答案請看本文第一句。


「連結元大台灣50 ETF的元大台灣卓越500 ETF」有誤,多一個0,建議再校稿一下(害我一直在想,台灣卓越500到底是連結台灣50還是S&P 500)。


額外補充:


即使以上100萬資金順利獲得,也成功完成結婚、買車、拍婚紗、到歐美度蜜月等計畫,這也只是過了第一關,別忘了上面的方法還帶來約45~50萬的車貸負債,買車還需要租車位。


結婚之後要面臨的問題還有要跟誰住、要不要買房、或是要在哪裡租房、有沒有很快要懷孕生小孩、月子中心的錢要如何準備、另一半有沒有要繼續工作、付完車貸後還有餘錢可以繼續投資嗎? 我不是要嚇你,更棘手的問題在婚後才開始




2022/5/2

難以改變的投資習慣

 



我在2007年開始投資股市時,學了一些技術線型分析的方法,2009年後又學了價值投資與財報分析。雖然認同價值投資,選好想投資的標的時,還是會不由自主的用K線與其他技術指標找低檔買進點,兩種方法同時運用,已經學過的東西真的很難忘掉。


在2017年開始接受指數化投資的觀念後,我也並未直接將所有資產都轉移到股債配置的方式,而是逐步的轉移資金,當時主要持股還是以個股為主,直到2018年年末才將大部分的資產改變投資方式,雖然我的心態轉變了,但我也是用了一年多才逐漸建立信心。


2017~2018年的這段轉換期間,雖然我以指數ETF為主要投資標的,但一開始我還是習慣用K線去看進場點到了沒,資金要分批進場,如果有跌超過5%再加碼,然後一直等不到大筆加碼的機會,中間甚至幾度想要獲利了結。


直到2018下半年決定要大筆將個股資金轉換過去後,就碰到年末大幅度的跌幅,沒錯,我就是這麼的幸運(反指標)。當時心裡覺得真是倒楣,但現在在來看,其實並沒差多少。


雖然我目前改以指數化投資為核心投資方式,但過去這幾年,老實說我還是會習慣動作的去看一下大盤歷史K線,然後心裡猜一下是多頭走勢還是轉向空頭了,雖然不影響我的操作,但這就是難以改變的習慣。



2022/4/27

ETF的種類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Exchange Traded Fund)可大致分為幾大類別,被動式指數化投資人若對特別產業或國家有額外投資的興趣,也可以透過ETF來增加資產配置的持股,以下會簡單介紹ETF的類型。


股票型ETF:股票型ETF主要是投資股票市場,可分為單一國家、區域、產業、與主題等類型。


  • 國家型:只投資個別國家股市的ETF,例如台灣、美國、中國、印度、越南等,通常都是追蹤該國家大盤的指數績效,例如台灣的0050、iShares的MCHI。
  • 區域型:投資特定區域的ETF,例如北美洲、歐洲、太平洋等區域,通常也是追蹤該區域大部分國家的大盤指數績效。例如iShares的IEUR、IPAC。
  • 經濟規模型:投資符合經濟發展標準的ETF,例如已開發國家、新興國家市場,如iShares的IDEV、IEMG。
  • 產業型:投資特定產業的ETF,像是科技指數、金融指數等,如QQQ、XLF、XLP。
  • 主題型:投資特定主題的ETF,例如5G、生技、自駕電動車等,像是iShares的IDAT、IBB、IDRV。
  • 市值型:投資不同企業市值規模大小,譬如Vanguard的VV、VO、與VB。


債券ETF:追蹤以債券為成分股之ETF,提供投資人債券指數的報酬。投資人可以依據發債單位、到期時間、信用評等、投資地區等進行選擇。

  • 以發行單位分類:公債(國債、政府債)、公司債,譬如TLT、IEI、BND、MUB。
  • 以市場分類:已開發市場債、新興市場債,如EMB、00883B。
  • 以風險分類: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例如iShares的LQD、HYG。


商品ETF:商品型ETF主要是透過期貨來提供投資人原物料等商品的報酬,標的有黃金、白銀、原油、黃小玉等農產品(原物料與非原物料),譬如GLD、SLV、USO。


房地產ETF:主要是追蹤REITs指數,以國家或地區分類,主要分成美國REITs與非美國REITs,例如VNQ、VNQI。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通常都是以期貨合約為投資方式,譬如TQQQ(3倍型)、SH(放空標普500)、DDG(放空石油天然氣)。


要投資主題型或是產業型的ETF,就如同投資個股一樣,需要了解產業動向,也可能需要評估產業發展狀態擇期進出場,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不用選股了吧。


投資債券型ETF就要評估風險,優先選擇還是以國債為主,其他類型的債券雖然利率較高,但風險也較高,有可能為了多賺一點利息而賠了更多的價差。


商品型的ETF主要是靠原物料商品的期貨價格波動,投資標的本身並不會配息,若要放進資產配置裡,建議比例不超過10%(我認為5%就夠了)。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我認為不適合大部分的投資朋友,因為這就牽涉到了需要預判指數在近期的未來會上漲或下跌,又因為投資內容是以期貨為主,本身就會有時間價值的流失,所以也不適合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