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1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會比元大台灣卓越50(0050)好嗎? (ESG 00850 better than 0050)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在2019年成立時,號稱是給小資族最適合取代台灣50(0050)的低價指數型ETF,IPO時的價格為20元,對比0050當時的價格80幾元來說,相當容易入手,但00850之真的能替代0050,成為另一檔價格較為親民的指數型基金嗎?
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的基本選股條件是,依據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共同編製的「臺灣永續指數」,為國內第一檔完整結合E(環境議題)、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與財務指標篩選的投資型指數,目前持股數量約70幾檔,由於基金規模已超過70億元,經理費與管理費為0.335%,風險級別為RR4,固定於每年10月底配息,單一持股設有占比30%上限的限制,資金持有約5%的期貨,每年兩次審核與調整持股(6月及12月)。
而元大台灣卓越50(0050)的選股條件為台灣證交所的市值前50大企業,追求與富時臺灣證交所臺灣50指數同樣的績效表現,持股數量50檔就是依據市值前50大的市值比例,基金規模已超過千億台幣,經理費與管理費為0.355%,每年配息兩次,每一季審核與調整持股。
要比較兩者的差別,首先先從選股條件來看,00850的持股必須符合ESG企業的標準,而且還包含了一些符合ESG標準的中型企業,0050就僅看公司股價市值,但有趣的是,00850與0050的持股有接近9成都是同樣的持股,差別僅在於持股比重不同,00850還持有一些中型企業的好處是,這些企業未來可能有較高的成長報酬,但由於占比比重很低,就算大幅成長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持股比重還造成了兩檔ETF的報酬區別,由於台積電的市值將近超過10兆台幣,已經比排名在後面幾家的企業是直加總還要高,由下面兩張圖可以看到,00850的台積電占比不到30%,而0050的台積電占比以來到40%,光一檔台積電的股價漲跌就可以影響這兩檔ETF的績效表現,如果未來幾年台積電的股價與市值繼續成長,可以預期0050的績效表現很可能會比00850好,但相反的,如果台積電從神壇落下,00850就可能會表現得比0050好。
以下是00850與0050的前10幾檔主要成分股與持股比例:
00850的持股企業必須符合ESG標準,而0050只單存取市值前50大的企業,相對以長期來說,00850的表現應該有機會較0050好,因為過去出現過許多次企業股價在短時間飆高,成為前50大的成分股,然後在夢想破滅後又迅速崩跌掉50%以上,譬如hTC、國巨,這類短期炒作行情的飆股只要市值夠大就一定可以進入0050持股,但未必可以進入00850的持股,但以目前的持股重疊性達到將近9成來說,兩者的差別並不大,所以兩檔ETF的表現也應該會非常接近,可能會大大取決於台積電的個股表現。
結論,以選股理論上來說,長期持有情形下,00850是可能比0050表現要好,但目前兩檔的持股非常接近,短期內的成效可能會非常接近,00850確實是可視為0050較為低價格的替代品,以目前的股價來看,00850一張只要2萬多元,而0050一張就要9萬多元,在實施盤中零股交易前(預計今年10月份實施),00850是比較好入手的指數ETF,至於00850的績效表現到底會不會比0050要好呢,由元大官方於銷售時提供的反推數據是00850比較好,2007至2019年的00850回測績效為9.86%,你也知道商人要賣東西,當然只會給你看好的,但由於00850僅上市一年,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觀察驗證。
補充:00850將於下半年納入成分股儒鴻(1476),並刪除6檔成分股TPK-KY(3673)、長榮(2603)、華航(2610)、中華(2204)、巨大(9921)與東聯(1710)。
2020/7/19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會比元大高股息0056好嗎? (ESG 00878 better than 0056)
元大高股息(0056)過去一直是台灣人想要領取高現金股利的第一個ETF選擇,而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雖然也是主打高股息,但其選股方式又與元大高股息略有不同,「國泰台灣ESG永續高股息ETF基金(00878)」會是「元大寶來台灣高股息證券投資信託基金(0056)」的另一個好選擇嗎?
國泰投信表示,攜手全球最大指數公司MSCI,共同打造的台版永續指數「MSCI台灣ESG永續高股息指數」,從外資投資台股的參考指標「MSCI台灣指數」中,挑選出符合條件ESG分數高,且具高殖利率的30檔個股,該ETF由7/10開始募資,並於7/20在證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格為新台幣15元,目前已募集的資金已超過100億台幣。
00878剛上市的前兩天買氣十足,第二天盤中最高溢價超過6%,但ETF的特性就是他是實際持有成分股股票的,只要有溢價的情況發生,就可以讓造市商從中賺取價差,左手賣ETF股票,右手用較低的價格買進成分股,隨後幾天的時間,00878就從最高價超過16元跌破15元發行價。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一年的經理費與保管費為0.285%,採取季配息,風險等級為RR4,選股條件為ESG評級BB以上上市櫃公司,MSCI ESG爭議分數達3分(含)以上,市值7億美元以上,並且近四季的EPS需大於0,選殖利率前30高的個股,資金還持有約7%的期貨。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追蹤的是MSCI臺灣ESG永續高股息指數,該指數是MSCI從外資投資台股的參考指標「MSCI台灣指數」中,挑選出符合條件ESG分數高,依調整後股息殖利率排序取前30檔,並以調整後股息殖利率作為權重分配之標準,該指數調整持股內容時,00878也會跟著調整持股,目前設定為每半年重新檢視並調整持股。
我們先從兩檔高股息ETF的基本選股條件來了解兩者的差別,元大高股息(0056)之投資標是從台灣50指數與中型100指數中的成分股,挑選出未來一年預期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30檔股票作為成分股,所以每一年的持股內容都會變動,內在交易成本較高,而且含有人為選擇的因素存在,譬如股價大漲的公司會被剃除,反而股價大跌但股利配的多的公司會被選進來,例如國巨,0056的一年的經理費與保管費為0.335%。
00878與0056還有一個明顯的選股區別,00878評斷高股利的標準是用過去的股利配發狀況來評分,評分方式是用近12個月的年化股息殖利率(25%)加近3年平均年化股息殖利率(75%)來計算,取分數高的前30名,而0056是去預測推算未來一年的現金股利誰會比較高,一個是注重過去的殖利率,一個是注重未來的殖利率表現。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分別代表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面向,是檢視企業是否具有永續經營理念的重要指標,企業若採ESG措施,近9成公司的營運會提高,ROE與EPS有機會會更好,企業比較有能力永續經營。比起0056是挑選未來一年預期高現金殖利率的公司來說,00878理當會比較少持股變動性,較能避免一些因一次性賣祖產收入的經營不善企業。
00878目前已經公佈其成分股,包含:光寶科(2301)、和碩(4938)、緯創(3231)、華碩(2357)、仁寶(2324)、大聯大(3702)、群光( 2385)、 英業達(2356)、國巨(2327)、聯強(2347)、廣達(2382)、力成(6239)、微星(2377)、聯電(2303)、世界(5347)、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開發金(2883)、兆豐金(2886)、永豐金(2890)、中信金(2891)、第一金(2892)、南亞科(2408)、鴻準(2354)、寶成(9904)、正新( 2105)、南亞(1303)、中華電(2412)、台灣大(3045)、遠傳(4904)。
其中電子股佔了一半,但因為台灣的主要產業就是電子類股,占了一半的持股似乎也不會太意外,但有人就質疑,為什麼永續經營的公司會包含了聯電、國巨、南亞科,還有最近有比較令人擔心的新聞的寶成與正新,這可能要問MSCI才知道了,但基於兩個選股標準:符合ESG條件與高股息,MSCI只能從他的台灣ESG指數中的50家公司選出30家殖利率最高的公司,我想這也可以解釋為麼台積電並不在持股名單裡,因為股利殖利率不夠高。
那麼00878與0056到底哪一個比較好呢? 我個人認為00878的選股原則上可能會比0056稍微好一點,能被評斷為ESG永續經營企業必有其條件,或許某幾年的股價會表現較差,但企業以永續經營的原則來經營,比較不會做出短視近利的決策,而0056只看隔一年哪一家的現金股利會發的比較多,賣土地換現金來發給股東的企業就可能會是優先選擇,再隔一年可能就又被剃除名單,每年換股的手續費就會佔不少成本。
單純以預期股利殖利率來選股也有個缺點,公司配發的股利是取決於前一年的公司獲利狀況,有可能公司情況轉差,當年度股價跌了許多,但以前一年的獲利所決定的現金股利,換算當下的股價,會呈現出相當高的股利殖利率,買進這家公司很明顯的就會賺到了股利而賠了股價,同時也是會影響ETF的淨值,隔一年就又被剃除了。
雖然00878剛上市,也還沒配發過股利,但依據其成分股內容比較,00878的股價波動度應該會比0056要小,同時股利殖利率也會比0056稍微低一點,對於退休後想要穩定領息當生活費的人,可能會是一個更適合的選擇。
補充:台灣高股息指數自6/19起,剔除國巨(2327)、台化(1326)、大成鋼(2027)、南亞科(2408),以及台勝科(3532),納入義隆(2458)、中鼎(9933)、健鼎(3044)、福懋(1434)和京城銀(2809)。
2020/7/17
退休時的現金流:高股息的迷思 (is high dividend yield necessary for retired people)
很多人喜歡買高殖利率股,也就是現金股利配的高的公司股票,或是也有人乾脆買債券,特別是公司債或高收益債,尤其是即將或已經退休的人,需要穩定的現金流族群,會特別重視現金股利或債券利息的被動現金收入,退休後把資產都轉到高殖利率的股票到底對不對呢?
首先,我們先釐清債券與高殖利率股票的區別,債券雖然與股票一樣都會有帳面價值漲跌,但是債券的波動還是理當小於股票,而且債券的利息是穩定的,除非政府或公司倒債,否則債券利息是一定要發的,但公司的現金股利卻不是,除了公司的股價波動較大以外,股利也不一定穩定,甚至不一定會發,當碰到景氣出現大問題的時候,譬如08年金融海嘯與20年的疫情影響,許多公司是直接停止配發股利的,以下內容將只針對高殖利率公司來討論。
有許多投資人會選擇穩定的高殖利率股,主要是看上公司股價波動小(相對於其他擴張中企業),公司營收穩定,相對的股利發放也較穩定,退休族群比較不需要太擔心去年錢很多,今年錢變很少,導致影響生活的情形,然而,全部資產都放在高殖利率股會比較好嗎? 我認為並不一定。
應該還記得,高配息的公司,通常也代表著公司的發展已經來到穩定期,營收要再大幅成長的機會不高了,所以選擇把公司賺的錢都分紅給股東,但發展穩定的公司,並不代表未來20年也都會如此穩定,商業市場是很競爭的,難保未來幾年會出現強力的競爭者,或是商業模式、生活型態、科技進步的改變,讓原本穩定獲利的企業快速變成衰退,只要企業獲利衰退,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就會越來越少。
另外,成長中的公司因為需要現金擴張,能配發的現金股利可能很少甚至沒有,但有些企業會配發股息(股子),譬如持有一張股票可以配發100股,10張股票就可以獲得1張股票(1000股),雖然不是現金,但將這一張股票賣出也是可以取得現金的,如果股價在過去一年漲了20%,你同樣可以將部分股票賣出換取現金當作生活費。
我能理解,大部分人心裡的坎會過不去,賣出股票換現金,就像賣掉祖產一樣會越賣越少,拿現金股利來花就像是額外的收穫,原本的持股不會變少,確實,如果完全靠股票增漲,以賣股票來換現金,是有可能最後面臨到沒有股票可賣的情形。譬如一開始擁有10元的股票1000張,總資產價值1000萬,需要現金的時候就賣10-20張,隨著股價一直漲上去,雖然1000元的股票手上只剩10張,總資產價值還是1000萬,但最後10張賣完就沒有了,每賣掉一張就會拿到100萬現金,一年的生活費或許不需要這麼多,手上多餘的現金還是需要找其他標的去賺增值價差或是現金股利。
所以雨果會建議,可以考慮將成長型的股票與高股息的股票做一定比例的配置,這裡先撇除股債配置的考量,這裡的股票配置單純只看股票這部分的不同性質分配比例,譬如說以台灣50來當作成長型ETF持股,台灣高股息0056當作高現金股利ETF持股,分配各一半,您的資金就有一半在參與成長型公司的成長,賺取可能比現金股利高的價差,另一半放安穩的高殖利率ETF,領取穩定的現金配息,而且0050也會有一些現金股利,或許只有在現金股利配發不夠退休生活使用時,才需考慮賣出0050部分持股來補足年度預算。
最近國泰推出一檔相當類似於0056的ESG高股息ETF (00878),未來找時間我們在來做介紹。
2020/7/9
現在台股是否可以進場 (can I buy shares now)
台股已從3月底的低檔連續漲了近4個月,看看mobile01的理財討論區,之前空手的人大多已經快忍不住想進場了,目前的台股還可以進場嗎?
直接給你答案:「不知道」。
如果要理性的分析,我會告訴你,這波將近4個月的無基之彈,總有到頂的時候,之後就會開始下跌了,如果之前沒有進場的人,現在不要輕易進場,已經有持股的人也不急著出脫,可以等開始起跌在賣出持股。
但,過去的股價走勢並不決定著未來的股價走勢,歷史不會創造未來,未來的事情都是無法事先預知的,最多只能猜測,但猜測的準確率就是一半一半,會續漲或會續跌。
那照這麼說,現在不應該進場嘍? 這也不一定,因為我們只能往回看才能證明,如果股市繼續漲3個月,現在進場也是可以獲利的,如果股市一週之內就開始下跌了,現在進場也有可能會虧損不少,那麼股市在未來一個月的時間內會漲還是會跌呢? 答案就是「不知道」。
所以回到之前的文章「甚麼情況下可以追求高風險投資 」裡面所提到的,股市投資最終的賺或賠,並非決定於當下查看及時損益表的數字,而是你真正需要用錢,將股票賣掉變成現金的時候,現在進場會不會賠錢,就看你這筆投資是甚麼時候要用到的錢,如果是20-30年後退休才會需要用到,那麼要賠錢的機率應該很低很低。
你說就算20年後不賠錢,但買進的成本高低,也會影響之後的投資報酬率吧? 沒錯,即使不賠錢,也會有投資報酬率高低的問題,但是,你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甚麼? 是為了資產不要被通貨膨脹侵蝕,為了將來退休有更多錢可以運用,為了可以每年領到現金股利,還是為了獲得很高的投資報酬率呢?
有人已經統計過,以過去15年的數據,假設每年都會固定投入一筆錢進入股票市場,以投資指數型ETF 0050為例(避免個股極端表現),一個是連續15年都在那一年的最高點買進,另一個是連續15年都買在每年的最低點,15年後的年化報酬率差別只有1%,15年後的總報酬率只相差將近30%,我們可以看到,在長時間投資下來,你一直在意的進場點高低,其實對於最終投資報酬率影響很小。
現在到底可不可以進場? 如果是要問未來幾個月的股市會不會漲更高或大跌,這真的沒有人知道,但如果這筆資金進場是要存退休用的,那麼真的無所謂現在是高檔還是低檔,反正20年之後,對於資產影響都並不大,真正會有大影響的是,「你每次進場的資金有多大?」
2020/7/2
有筆大錢是否要提前償還房貸 (should I repay the home loan earlier)
https://www.storm.mg/article/2792667
這篇文章的內容很有意思,內容結論是,如果你有100萬獎金,不要拿去提前償還房貸本金,寧願拿去放銀行定存,既使定存利率0.8%,但同樣一段期間所能賺得的利息,還會比房貸利率1.3%要來的多。
我們來試算一下是否真實,我們用一個很極端的情況當例子,假設你一開始就有1000萬現金可以買房子,但是你選擇拿200萬當頭期款,並跟銀行貸款800萬房貸,利率1.3%貸款20年,原本就擁有的800萬現金拿去做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0.8%。
線上試算20年1.3%的房貸,20年下來總共會繳給銀行1,089,324的利息(不計算申辦費等利息以外的費用),而定存利率0.8%累計複利20年後,可以從銀行賺得1,382,112利息,結果得到,800萬存放銀行賺到的利息還比貸款利息多292,788元。
為什麼會有這樣顛覆觀念的結果呢? 我們知道房貸還款時,會同時償還利息與本金,本金會越還越少,同樣利息會越扣越少,如果你要提前還款,在第一年償還的時候,可以省下的利息最多,但如果到房貸最後幾年才要提前還本金,那時候的利息已經佔得非常少了,表示能夠節省下來的利息也相當少。
而單筆定存則相反,本金會越滾越多,每一年可以獲得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單比一年的利息差額,確實會是一年的房貸利息會比一年的定存利息多,但如果統計的是20年或是15年累積下來的利息差距,房貸是本金越繳越少,利息越扣越少,定存則是本金越存愈多,利息也是越收越多,時間累積的越長,兩者利息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結論,單純只考慮實質節省與賺到的利息差別,在目前房貸低利率的時代,房貸不急著償還,把餘錢拿去做保守的投資,都還比提早還清房貸要來的划算。
而單筆定存則相反,本金會越滾越多,每一年可以獲得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單比一年的利息差額,確實會是一年的房貸利息會比一年的定存利息多,但如果統計的是20年或是15年累積下來的利息差距,房貸是本金越繳越少,利息越扣越少,定存則是本金越存愈多,利息也是越收越多,時間累積的越長,兩者利息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結論,單純只考慮實質節省與賺到的利息差別,在目前房貸低利率的時代,房貸不急著償還,把餘錢拿去做保守的投資,都還比提早還清房貸要來的划算。
2020/6/28
甚麼時機適合買車 (when can I buy a car)
買車幾乎是所有男人的夢想,大學時期希望可以開台國產車在女友四處跑,出社會工作後希望買台外型帥氣的雙B跑車,最好還能有美人相伴,工作一段時間後,希望希望可以換台更高檔的車,已經擁有過雙B的人想換保時捷,已經擁有保時捷的人想換法拉利,男人對車子的渴望可以是無窮無盡的,回到現實,買車養車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甚麼時候才是適合買車的時機呢?
若以需求來看,18歲考到駕照後,或許家裡一台中古國產車即可滿足需求,出社會開始工作後,有人會想要擁有一台帥氣外型的轎跑車,可以載著喜歡的女生到處玩,成家生子之後就會想要換成室內空間較大的SUV車型,有的人喜歡追求新款車型,可能每3年就要換車,有的人單純把車當交通工具,一台車可以開10幾年都不換,只追求省油好保養。
要買車不買車都各有理由,本篇不討論該不該買車,也不討論需要買車的理由是否合理,我們僅以一般人的需求,針對財務方面來討論適合買車的時機。
國產車價從入門款60萬到百萬旗艦款都有,我們就以車價80萬元來計算,1800cc以下級距的牌照稅與燃料稅一年要1.2萬,如果每天幾乎都會開車出門,保守預估每兩個禮拜至少要加一次油,若假日有出遊則次數會更多,現在油價比較便宜,每次加滿要花大約800-1000元,一年油費大約抓3萬元,越新的車保養費越少,我們以5年來計算,平均一年的保養費會需要1萬元,乙式保險平均一年大約2.5萬元,若還要租車位,以雙北地區來說,車位一個月可以從3千到8千不等,我們以4千元來計算,5年後二手車價大約剩4折,我們估略高一點,以35萬來計算,把上面列出來的項目整理在下表
我們以購買80萬新車為例,並預計5年後換車或賣車,這5年的車價折損與花費統計,車價約會折損45萬元,每年因為車子而產生的費用保守估計要12.5萬元,5年總計要62.5萬元,加上車價折損總計107.5萬元,沒錯,購買一台80萬的車,正常使用5年的經濟代價是107.5萬元,這還不包含汽車維修、改裝、洗車打蠟、換輪胎等等不易估計的非必要費用,平均一年是21.5萬元。
如果你沒有必須要買車的原因,單純只是想要擁有一台車而買車,而且這台車不會為你帶來任何現金收入,理想上,我們就盡量讓買車或養車這筆消費,可以用投資的獲利來支付,而原本每個月能夠存下的收入盡量維持不受影響。
若要所有買車與養車的費用都靠投資獲利來支付,首先我們要先用投資獲利累積到80萬元,然後每年12.5萬的養車費用用每年的股利或任何可能的利息支付,我們以下都以穩定每年5%的股利來計算,如果你有1600萬的本金,隔一年你就可以獲得80萬的購車款,後續每一年都還可以用這80萬股利來支付養車的花費,完全沒有問題,但想買台車要先擁有1600萬,實在是太不切實際了。
如果先以每年12.5萬支出為基準,本金則需要有250萬元,每年領得12.5萬的股利後,假設不再投資,需要先用約6年半的時間累積存到80萬的車款才能買車,之後每年的12.5萬股利繼續支付養車的費用,這也算是半理想的狀態,但要等6年半可能有些太久了。
另一個折衷的方式,是買車時使用零利率貸款,60期60萬零利率,每個月只需要還1萬元,車子只需要準備20萬的頭款即可立即擁有,而汽車貸款加上養車花費一年就要準備約25萬,這時候只要擁有500萬本金做5%的投資,每一年就可以獲得25萬的投資報酬,投資一年後就可以獲得買車的頭期款,而之後的每一年都可以繼續用這投資獲得的25萬現金股利來支付汽車的貸款與養車花費,這可能是一個等待時間最短,又不需要動用每個月收入來養車的折衷方式,但前提是須要先有500萬投資本金。
你說,想買車為何要這麼辛苦,當我已經存到了100萬,我就拿來買車一次付清,每個月的養車費用只要我的月收入能夠負擔的起,我就可以買車了,為何要想用投資收益來買車呢?
是的,以上說的沒有錯,其實不需要存到100萬,只要擁有頭款20萬,每個月付得起貸款、車位租金、與油錢,基本上就可以擁有一台車了,只是這樣對人生未來的代價相當大。這樣做並沒有不行,但會影響你每個月可以存下來做投資的資金,對於退休金累積的進度會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這樣會讓達成投資第一桶金的時間往後延長很多年。你願意因為想要擁有一台80萬的車(而且是非必要支出),而讓退休時間延後10年嗎?
以上所提到的幾個計算方式是以理想完全不動用到月收入的方式來推算,現實生活中,你絕對可以找到一個介於中間的購車方式,譬如投資本金200萬元,每年獲得10萬元的現金股利,等兩年後就可以存到20萬頭期款,之後每年的現金股利可以幫忙分攤10萬元,實際影響月收入的部分一年就只會有大約15萬元,但如果你選擇將200萬元直接拿來買一台200萬的BMW,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除非你的車能為你帶來收入,譬如你是貨車司機、Uber司機、計程車司機,否則汽車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不是必要品,而是一件想要的高單價奢侈品,你要用你的勞動收入來買奢侈品,還是用被動收入呢?
如果你不堅持買新車,其實買二手車是更經濟實惠的方式,車子折價最多的時候就是新車第一年,有人說第一年大概會折價20%,之後每一年會再折10%,一些比較保值的車,3年後的二手車價大約會剩新車價的60%,比較不保值的品牌就會剩50%甚至更少,所以你可以去買3年左右的中古車,前面折價最多的時候讓別人來付,3年後的車子折價會越來越少,3年後再將車子售出,再換一台3年的中古車,這樣做的好處除了折價比較少之外,這個年齡區間的車子也是故障率還不高的時候,還可以享受每3年就換一次車的新鮮感。
以剛剛的80萬新車來算,3年二手車的車價大約會落在50萬左右,如果是較不保值的品牌可能還可以用40萬買到,保養費會多一些,但保險費也會降低不少,每年的養車費用相差不大,但車價立即減少30萬,而且3年後的折舊也大約是15萬元,若是買新車在3年後賣掉,折舊就會差到30萬元,如果買的是高價車,這個折舊的價格落差會更大。
這些年很多人會研究該不該買車,該不該買房,我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就在於自己賺的錢不夠支付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你的月收入是20萬,要不要花100萬買車,就應該不會是需要傷腦筋的問題。在實際需求之外,你願意額外付出多少來追求自己的理想,對於住在台北地區的人,相信就算出門都只搭計程車,費用也絕對比買車養車要低很多,但擁有一台自己的車所能獲得的感受與方便性也是難以被取代的,就看你願意額外付出多少來追求「想要」,並且在同時累積退休資產的目標下,取得人生的平衡。
2020/6/10
數字的歸類 (assort the numbers)
您在消費的時候應該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定價,一件衣服390元,一樣電器商品3980元,飯店自助餐1380吃到飽,但是如果到文具店買一支原子筆,價格可能就是15元,超商一瓶小罐飲料15元,一瓶600ml的汽水賣29元,你可以發現,當金額很小的時候,店家定價就不會特別用9或8來當尾數,金額一但提高,絕大多數的店家,就會開始採用以9或8來當尾數的定價方式,讓你覺得比較便宜,容易消費。
其實這定價方式對於不習慣將數字做細部歸類的人會有效用,譬如390元對於許多人來說,腦子裡的第一個念頭是「3百多元」,這個3百多元的概念,其實只差10元就變400元了,如果是在傳統夜市販售,對於老闆來說他預期的銷售金額是350元或甚至是300元,390元的定價讓消費者不會覺得這個商品是400元,又留下40-90元的空間給消費者殺價,雙方比較容易取得一個中間的共識,如果是定價400元,一來消費者心理認知的價格是4字頭,不是300多元,二來若消費者要殺價,很容易就以百為單位直接出價300元,390元可以讓消費者的殺價單位以十位數為基礎。同樣的,3980的商品如果可以接受殺價,自然會以百位數為單位,可能是出價3500元或更低,一樣的觀念也發生在房子出售實的定價,譬如1580萬。
所謂數字的歸類概念,是看你會將一個精準的數字區分多細,將一個區間的數字歸類到哪個部分,舉例來說,我們看時鐘的時候,若現在時間是9點50分,你要簡化表達,會說目前是幾點呢? 有的人會說現在是"9點多" (多50分鐘),但歸類較細的人可能會說現在"快要10點了",有的人只看第一位數,將時間以每小時化為一個歸類單位,有的人將時間以每15分鐘化為一個單位,譬如9點30分到9點45分之間,他大概會說現在是"9點半多",如果是9點46分到10點前,就會說現在"快10點了",9點20分會被歸類成"快9點半了",9點15分以前會說是"9點多"。所以對於不同歸類概念的人,我的9點多(9點10分)跟他的9點多(9點50分)可能是很不一樣的時間認知。
數字區分的越細,對於細節會更有幫助,舉例來說,若將剛剛的時間概念套用在金錢上,一件衣服300多元,對區分較細的A來說,心理認知可能是320元,但B來說,390元也是300多元,可是A會認為這件衣服是快要400元,心理感受很不一樣,這一個心理認知落差就差了70元,每一筆消費都有這樣的落差,生活中一筆一筆累積起來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同樣的觀念放大到一筆3980元的衣服或是39,900元的旅遊團費,就會快速地放大了對消費金錢概念的落差,不知不覺中累積浪費掉的金錢可謂不少。
為何會做數字歸類呢,因為最簡單直覺的方式就是直接說現在是幾點幾分,或是多少錢,一字不差的表達出來,但人的認知習慣會直接把該數字歸類到一個自己比較習慣的計算方式,或是歸類方式,以方便記憶與歸納,類似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周遭生活中,譬如,這件衣服是出遊時穿的、這雙鞋子是晚會穿的(有貼亮片的)、這個玩具是高價品(心裡有個評斷的金額標準)、這個套餐是貴的(1000元以上)、甚至某某某是屬於哪一類的朋友。
我們很習慣的將數字與事情簡化並分類,習慣分得越細的人,表示對該件事情越在意,而越在意的事情就越會在上面花心思琢磨,如果你想要對金錢的感覺更敏銳,建議你將心裡習慣的數字歸類再細化。
問答時間:月收入12萬5千是否能夠負擔月還5萬的房貸 (50K a month for home loan)
最近在mobile01上看到一個是否要買房的問題,內文如下:
大家好
小弟最近可能要買房了
但房貸占了家庭月收4成
跟大家建議的月收3成有落差
想問一下大家的意見.
先簡述一下:
夫妻皆公職.35歲.目前無小孩
月經常性薪資12萬5.(公家薪水算得出來.10年後14萬.17年後碰頂16萬)
意外.醫療.失能.壽險都買好了.
如果買房後.月房貸5萬(30年)
請問這樣會不會太硬了@@?
是買電梯透天.學區內.自住用.未來有小孩的規劃.
小孩有長輩幫忙帶(不會請保母).
規劃是國中小唸公立的就好了
目前夫妻薪資收入12.5萬,買房後的房貸約月還5萬元,這樣會不會太硬?
先將每個月1萬元預留當作每年所得稅與保險費用總額12萬元
扣掉5萬元房貸後,每個月還有6.5萬元可運用
若非生活在雙北地區,生活簡單沒有高額消費與頻繁旅遊
6.5萬元要負擔夫妻兩人生活加一個小孩應該是足夠
年終獎金可以用來包紅包與規劃年度家庭旅遊
保險的部分建議再加個重大傷病險
壽險其實現在還不是很重要,保額不需要高
但等房子買了、小孩生了之後,壽險就要好好規劃了
意外險的額度也可以拉高到千萬
如果不幸發生意外的話,可以有較多的保障來分擔妻小生活
找保險業務員幫忙算一下需要的壽險額度是多少
建議買10-20年期定期壽險就好了,等小孩長大責任解除後就不需要大額的壽險了
更大的問題是,房貸繳完後或許生活上還過得去
但每個月或每年是否有錢可以為退休金做準備
建議買房後至少還留有100萬元投資本金
每個月可以存下1-2萬元,或是每年存下20萬元做投資
開始為20-30年後的退休做準備
加上公務人員的退休俸,還有繳完貸款後的房產價值
應該是可以過上沒有壓力的退休生活
星巴克為何要買一送一,何不直接打折 (why starbucks buy one get one free)
星巴克滿常在做咖啡買一送一的促銷活動,也常為此大排長龍,一杯100多元的咖啡,多送一杯後,平均一杯單價剩60-75元左右,或是多賺到一杯100多元的咖啡,對於平時很省著喝星巴克的人來說,實在是一件很划算的事,但為何星巴克總是提供買一送一的優惠,而不是直接打折呢?
許多人會先提到一個原因,因為打折會讓消費者習慣折扣後的價格,恢復原價後,消費者會覺得貴而不買了。譬如一杯130元的咖啡在優惠活動打7折後變91元,多買個幾次後,消費者就習慣星巴克的咖啡一杯100元有找,等活動結束後調回成原價,一杯130元就顯得貴很多,許多消費者會比較買不下手,這可能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星巴克的買一送一活動通常都只限定一天,不會是一個譬如2-4個禮拜的優惠活動。
以上是行銷活動對於消費者感受的看法,針對星巴克而言,切入點又有所不同了,相信大家應該知道一杯咖啡的成本很便宜,若光論單純一杯咖啡的成本很可能不到台幣10元,由於這是買一送一活動,增加的成本單存就是多一杯咖啡而已,或許還有多一點員工的製作時間,不需要把已存在的固定成本計算進來,固定成本指的是店租、員工薪資、水電費等,對於星巴克來說,買一送一活動的實際成本是10元,而消費者的感受是賺到65元(兩杯攤平價格)或甚至是130元(多一杯的單價),這樣的消費者體驗是很難用打折來換得的。
對於平常捨不得喝星巴克的人,兩杯100-130元的價格,已經很接近超商的咖啡價格,趁今天星巴克買一送一活動,約個朋友共買一人一杯,用超商咖啡的價格可以喝到星巴克咖啡,消費者可以趁機享受一下,換換心情,對星巴克而言,可以增加新潛在客戶,也搶到競爭對手的生意。
星巴克店裡有展示銷售周邊商品,排隊的人潮在排買一送一的咖啡,同時也可能增加周邊商品的銷售,星巴克買一送一的行銷方法可說是一舉數得,而對於星巴克來說,它增加的成本就僅有一杯原物料成本不到10元的咖啡,絕對比打折下來少收幾十元現金的方式要來的划算。
2020/6/2
金融股是否適合存股? (financial company for long term investment)
讀文心得分享「銀行不會倒,買金融股最安全?」
這幾年很多人在鼓勵存股,不少人在討論存股標的時都會問到金融股,會建議金融股的原因不外乎是銀行不會倒,風險很低,而且幾乎每年都會配息,可以安心的存,但我個人比較不偏愛,甚至不太會考慮金融股。
首先我先存股的要點,第一最好是可以存到公司營運還在成長階段的股票,或許當時的現金股利不高,換算殖利率只有2%-3%,但是因為公司還在成長,股價會持續成長,所以現在買進的股價如果在2年後成長了一倍,你不但帳面上已經賺到一倍的價差,如果股利發放率維持一樣,現金股利的殖利率也會由3%變成6%。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在102年以100元買進台積電股票,當時的現金股利3元,換算殖利率為3%,一直持有到現在,股價大約300元,今年的現金股利是9.5元,你除了帳面上已賺到200%的價差,現金股利殖利率也來到9.5%。挑選存股標的時,不要太在意該公司的股息配發率與股利殖利率多少,而是要先看這家公司是否還能成長,未來的果實會更甜美。
如果無法判斷公司是否還會繼續成長,至少也要找到公司營運不會萎縮的個股,公司未來能夠賺一樣多的錢,未來才比較有機會可以發放跟現在一樣多的現金股利,這時候計算他的殖利率才有意義,舉例來說,食品類股與超商等市占率已經很大的民生必需品就比較符合這個條件,要再大幅成長的可能性不高,但景氣不好時也不容易影響業績。
至於金融股,我個人是比較不建議的,原因有幾點,第一,台灣銀行類股幾乎都不符合第一個條件「公司營運還在成長」,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放款,利率高低與景氣影響銀行的收入很大,以現在利率越來越低的情況,銀行要獲利的難度增加許多,需要透過其他投資理財商品與保險商品來增加獲利,而台灣金管會對於金融業的規定又很嚴格,一個不太會成長的產業或是公司,你只能期待他能維持就好。
第二,銀行獲利最容易受到景氣波動影響,先不說08年的金融海嘯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銀行業,只要碰到景氣不好,企業有還款困難,銀行就會產生呆帳,景氣不好很多人失業,就可能導致很多人房貸還不出來,銀行又有呆帳,因為景氣不好,政府要調降利率刺激經濟,銀行的獲利空間就又被壓縮,幾乎很多事情都會影響到銀行的獲利能力。
第三,台灣的金融法規相當嚴格,無法像美國、新加坡、香港等發展許多有更好獲利空間的業務,所以台灣的銀行獲利能力有限,台灣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幾乎不太可能。
第四,官股銀行都要背負政府政策扶植特定產業,譬如兩兆雙星的DRAM與面板、高鐵、南向政策、離岸風電,如果有聯貸案違約,官股銀行幾乎都要認賠虧損,官股銀行無法完全以投資人獲利為主要營運目的,自然多少都會影響獲利與配息。
雖然台灣的銀行幾乎不會有倒閉的風險,但是也不保證每年都很會賺錢,如果只集中投資某2-3家銀行,風險還是很高,只要有一家銀行踩中地雷,當年的現金股利減少很多,對於你的資產報酬率影響絕對不小。
投資金融股的人大多是著重在每年固定領現金股利,其實這樣不如直接投資台灣高股息0056即可,一樣不會有倒閉風險,投資分散到數十檔不同產業的股票,股利殖利率也有5%上下,如果價格買的低一點,殖利率還可以更高一些,更不需要花時間去研究哪一家銀行營運比較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