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消費的時候應該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定價,一件衣服390元,一樣電器商品3980元,飯店自助餐1380吃到飽,但是如果到文具店買一支原子筆,價格可能就是15元,超商一瓶小罐飲料15元,一瓶600ml的汽水賣29元,你可以發現,當金額很小的時候,店家定價就不會特別用9或8來當尾數,金額一但提高,絕大多數的店家,就會開始採用以9或8來當尾數的定價方式,讓你覺得比較便宜,容易消費。
其實這定價方式對於不習慣將數字做細部歸類的人會有效用,譬如390元對於許多人來說,腦子裡的第一個念頭是「3百多元」,這個3百多元的概念,其實只差10元就變400元了,如果是在傳統夜市販售,對於老闆來說他預期的銷售金額是350元或甚至是300元,390元的定價讓消費者不會覺得這個商品是400元,又留下40-90元的空間給消費者殺價,雙方比較容易取得一個中間的共識,如果是定價400元,一來消費者心理認知的價格是4字頭,不是300多元,二來若消費者要殺價,很容易就以百為單位直接出價300元,390元可以讓消費者的殺價單位以十位數為基礎。同樣的,3980的商品如果可以接受殺價,自然會以百位數為單位,可能是出價3500元或更低,一樣的觀念也發生在房子出售實的定價,譬如1580萬。
所謂數字的歸類概念,是看你會將一個精準的數字區分多細,將一個區間的數字歸類到哪個部分,舉例來說,我們看時鐘的時候,若現在時間是9點50分,你要簡化表達,會說目前是幾點呢? 有的人會說現在是"9點多" (多50分鐘),但歸類較細的人可能會說現在"快要10點了",有的人只看第一位數,將時間以每小時化為一個歸類單位,有的人將時間以每15分鐘化為一個單位,譬如9點30分到9點45分之間,他大概會說現在是"9點半多",如果是9點46分到10點前,就會說現在"快10點了",9點20分會被歸類成"快9點半了",9點15分以前會說是"9點多"。所以對於不同歸類概念的人,我的9點多(9點10分)跟他的9點多(9點50分)可能是很不一樣的時間認知。
數字區分的越細,對於細節會更有幫助,舉例來說,若將剛剛的時間概念套用在金錢上,一件衣服300多元,對區分較細的A來說,心理認知可能是320元,但B來說,390元也是300多元,可是A會認為這件衣服是快要400元,心理感受很不一樣,這一個心理認知落差就差了70元,每一筆消費都有這樣的落差,生活中一筆一筆累積起來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同樣的觀念放大到一筆3980元的衣服或是39,900元的旅遊團費,就會快速地放大了對消費金錢概念的落差,不知不覺中累積浪費掉的金錢可謂不少。
為何會做數字歸類呢,因為最簡單直覺的方式就是直接說現在是幾點幾分,或是多少錢,一字不差的表達出來,但人的認知習慣會直接把該數字歸類到一個自己比較習慣的計算方式,或是歸類方式,以方便記憶與歸納,類似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周遭生活中,譬如,這件衣服是出遊時穿的、這雙鞋子是晚會穿的(有貼亮片的)、這個玩具是高價品(心裡有個評斷的金額標準)、這個套餐是貴的(1000元以上)、甚至某某某是屬於哪一類的朋友。
我們很習慣的將數字與事情簡化並分類,習慣分得越細的人,表示對該件事情越在意,而越在意的事情就越會在上面花心思琢磨,如果你想要對金錢的感覺更敏銳,建議你將心裡習慣的數字歸類再細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