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8

為何不開放勞退金自選標的?


 


勞退新制不同於勞保年金,是屬於個人專屬的退休金投資帳戶,公司與自己提撥的退休金,經過幾十年的投資累積,退休後能領的錢就是自己帳戶裡的累積金額。


以往我極少會提到勞保年金與勞退新制,是因為勞保年金在未來的變動性太大,我們無法估算20年~40年後可能會領到多少錢,最近有新聞提到,若政府不再提撥挹注金額至勞保年金,勞保今年金在2028年就會破產。


若要繼續維持勞保運作,政府勢必要繼續補充基金,調整給付金額計算方式,也就是未來退休的人很可能會領的比現在少,再加上通貨膨脹效應,實際消費能力會比現在每個月領2萬多元的人還要低很多,所以,我會把勞保年金當作是額外賺到的,而非我的退休金主要來源。


為避免勞保年金的問題越滾越大,2005年推出的勞退新制成為新解方,勞退新制是以「個人退休金專戶」為主的制度,雇主為勞工按月提繳不低於其每月工資6%的勞工退休金,而勞工個人可自願另提繳退休金,領回的金額為退休金個人專戶累積的本金及收益。


勞退新制的好處是不會有破產問題,但限制也是其退休金額度就是你自己提撥進去的錢,你可以在退休時一次全領出來,也可以月月領,領到戶頭沒錢為止,這個制度並不是終身領,政府計算平均餘命,大約可以領到85歲。


我在這裡就不細部討論勞保年金與勞退的退休金要怎麼算,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很多,我不自提勞退新制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勞退新制能提供的退休金金流太少,第二是投資績效太差,政府委託操盤的投資績效差到不值得自提放更多錢進去。


勞退新制提撥薪資6%的金額實不足以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我以55,400這個接近中位數收入的健保級距當作平均薪資來試算,公司提撥6%金額,每個月為勞退帳戶提撥3,324元,一年39,888元,假設投資了30年,總投入金額僅約120萬,即使投資績效讓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金額也僅480萬元。


即使自己再自提6%,總金額增加一倍,也僅來到960萬,若一次領出來,雖然不足夠支付所有的退休生活需求,但這金額也能讓退休人士滿有感的。


可是,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是我隨便講的,勞退新制委外操盤的投資績效能讓投入的退休金增加多少呢?我從這篇文章查到勞退新制的累積至2022年7月份的歷史投資績效,年化報酬率為3.09%,我假設樂觀一點把年化報酬率提高到4%好了,剛剛的例子會得到多少退休金呢?

勞退新制自提6%,退休後可以拿多少?實算結果每月最多只能領到這數字


30年的4%年化報酬率,可以讓第一筆投入的本金增加3.24倍,由於後面投入的資金能累積的時間更短,增長理當低於3.24倍,但我偷懶的把總投入金額120萬直接乘以3.24倍,可得到389萬,若再自提6%,30年後,勞退帳戶裡的退休金充其量也僅不過778萬,這筆金額可以讓你每個月多領多少錢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2/22

長期投資比短期投資容易獲利

 





前一陣子有朋友問到我,說他有朋友想要買美國公債,問我可不可行,他覺得美元定存3%多,但美國公債殖利率有4%以上,買美國公債更划算不是嗎?但是他又擔心美元匯率到時會下跌,問我該怎麼做。


以下是他看到的美元公債資訊,公債離到期日只剩不到2年,屬於短期債券,參考價為94.81元,參考票面價格為100元,票面利率1.5%,參考到期殖利率為4.46%,最低購買面額為3萬美元。





以上訊息簡單解釋,就是這筆美國公債在2年後到期會還回本金,而現在公債價格是面額的94.81%,有潛在5.19%的價差可賺,這兩年還有配息可以領,每一年是1.5%,所以這債券持有到期總共可以獲利8.19%,而他所說的殖利率指的是到期殖利率,但4.46%不清楚是怎麼算出來的。


依據我剛剛的算法,現在買進持有到期,總共可以獲得投入本金的8.19%獲利,平均一年是4.1%,比目前國泰世華的美元一年期定存3.25%還要高出0.85%,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他擔心2年後的美元利率已經不是32了,是不是會賺了利息賠了匯差。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2/16

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2年的全球股市一直跌,很多人都說他的股票套牢了,不知道你是否也是有滿手套牢的股票,不過我想問你,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我先對套牢做一下定義解釋,會說套牢,是因為投資人想要將股票投資變現,但因為帳上虧損,不願意認賠賣出,所以認為資金被套牢在股票市場裡。


多數人覺得套牢的時候,並不是真的有需要將股市裡的資金變現拿來運用,而只是覺得目前帳上虧損,沒有辦法/不願意隨時將股票變現實現虧損,所以變成無法動用的資金。


有看出差別在哪裡嗎?差在投資的資金沒有預期使用時間與目的,差在許多投資人以為自己隨時都會需要用錢,需要從股市提領現金,隨時都要在意帳上盈虧。


多數人在股市都只是想在短期內買賣獲利,目的只有賺更多錢,如果帳上是獲利的,大多會傾向繼續放著,看股價繼續漲,很少人會想在上漲時賣出,即使下跌拉回了,也會想等待下一波上漲,這時他不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有獲利,真要用錢時隨時可以賣掉。


如果帳上是下跌的,投資人也很少捨得賣,通常會想等他漲回來不要虧損,只要沒賣就沒有賠,但這時他會說他套牢了,因為他帳上是虧損,真要用錢時必須認賠賣出,所以他盡量不要賣。


當然,有些投資人會認真的用他自己設定的條件做停利停損,譬如股價上漲20%時賣出,取得獲利入袋,下跌10%時賣出實現虧損,將資金轉往其他標的。但這些人,還是沒有明確的資金用途,只是將資金繼續轉往下一檔股票而已。


如果是有明確資金使用用途與預期使用時間的人,就沒有所謂套牢的問題。譬如我是在為我的退休金準備做投資,預期需要變現使用的時間是20年後,我現在的帳上漲跌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離我需要變現的時間還很遠,我並沒有因為帳上虧損而捨不得賣的問題,哪來的套牢。


我自己目前美股股債組合的資產帳上虧損15%,台股帳上虧損13%,因為近幾年完全沒有需要動用這些資金的計畫,所以目前帳上的損益一點影響也沒有,更不會有資金套牢的感覺,只有當我想將股票或債券賣出變成現金時,才會有猶豫要不要認列虧損的困擾。


所以,我們在做投資時,心裡最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投資目標與資金使用或兌現時間,在接近需要將投資兌換成現金的時候,若帳上虧損,才會有套牢的問題,否則,在此之前,帳上的損益變化,都只是投資的一段過程,不需要每天戰戰兢兢關注損益變化。


現在再想一下,你的股票真的有套牢嗎?




2023/2/2

你把投資變成工作了嗎?

 



你下班後的晚上是在進修專業能力,還是在研究股票財報?你週末的時候是在休息放鬆,還是在研究股票財報?你上班的時候是在認真執行老闆交代的任務,還是在看盤下單買賣股票?你是不是把投資當成工作了?


投資的定義是甚麼?我在網路上查到一段,財務投資是透過完善的分析,對於本金可達一定程度的預估,將資金投入那些預期有所增長的標的上,像未經分析且在本金及回報上也沒有把握,亦不考慮風險就投入資金者,就是投機、或賭博。


我個人對於投資加上了一層定義,將金錢投入一項事業、資產或金融商品,以期待假以時日,它能夠帶來額外的金錢報酬,而這段時間,我們是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追求收益,而是利用他人的時間來幫我們帶來收益。


還記得我以前有一篇文章介紹金錢與時間的關係嗎?再如何有效率,每個人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每小時能帶來的金錢產出一定有個上限,要突破這個上限,就必須需要借用他人的時間,代價就是付出部分金錢,利用別人的時間,以求轉換成更多的金錢。


而許多人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常常會花費很多時間分析公司的財報,研究公司的股價,甚至打電話去公司詢問營運狀況,其實,這些人已經把投資股票這件事變成他的副業了。


如果你不花這些時間研究股市,你可以用這些時間去兼差賺外快,也可以去學習新的專業能力來提高薪資,更可以去學習新才藝或參加體驗活動,增加人生經歷與不同的人生體驗,但你選擇把時間拿來研究股票市場,一個花時間努力卻不保證能賺錢的地方。


我認為,金融投資應該是把錢放在一個地方,讓別人去努力創造價值,然後用金錢回饋你,譬如天使投資人或創投公司,就是把錢投資給新創公司,然後盯著他們的營運,看他們有沒有努力實踐他們的夢想,創造更大的價值,然後以幾倍的代價回收投入的資金,他們並不會實際的進入公司參與每日運作。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26

不婚不生還需要買房子嗎

 



有網友私下問我,看了我粉絲團裡幾篇關於買房的事情,好像大家都想要買房,但現在要買房真的很難,如果我已經打定不婚不生了,我還有必要買房嗎?


我猜,會這樣問的主因,是因為不想要因為買房需要負擔高額房貸,而影響了自己原本的生活,需要在買房與舒適的生活裡二選一。


所以,第一個思考點很簡單,要不要買房,首先取決於買不買得起,如果買得起,才有選擇的問題,如果買不起,那買房這件事就還不是需要傷腦筋的問題。


還有一個思考角度,有沒有需要買?如果不婚不生還可以一直跟家人住,那暫時確實還沒有需要買房,如果家人有一間無貸款房子,以後可以繼承,那確實沒有需要買房子。


所以,要討論不婚不生有沒有需要買房,我們先排除前面兩個情況。第一個是家裡沒有房子可以繼承,需要認真考慮買房或租房解決未來居住問題,第二是我的收入有能力買的起。


以下我僅會從財務面,理性的簡單計算一下,排除個人喜好與意願問題。


一個人不婚不生,即使有交往的男女朋友,兩個人居住需求,可以假設只需要一個套房或一房一廳就可以滿足。


我對新北市比較熟悉一點,以新大樓的套房為例,交通位置好的地方,一間大套房的總價大約在800~900萬(15坪 x 55~60萬),偏遠一點大概也要650~750萬(15坪 45~50萬)。


我用800萬來當作計算標準,假設當事人年紀30歲左右,還可以貸款20年,銀行信用良好,可以貸款到8成,這樣會需要160萬的頭期款,加上其他費用與簡單裝潢費,大概需要250萬現金,貸款640萬。


640萬貸款20年,以房貸利率1.8%來計算,每個月的還款金額是31,774,其中第一期的利息是9,600元,之後每個月的利息會越來越低。



目前大套房的行情租金大約是15,000~17,000元,相較於房貸金額差了約17,000~15,000,我們就抓15,000就好,每個月買了房子需要多付出17,000。


20年後可以還完640萬房貸,代價是繳出1,225,722的利息,如果不買房只付房租,會需要繳出多少租金呢?假設20年房租都不漲價,總租金是360萬。


我們先不用管房子有沒有升值還是貶值,每年要繳房屋稅地價稅這些小因素,最大的不同是,20年後房租還要繼續繳,但貸款就不用付了,這時候差距就出來了。


每個月多付17,000的房貸,如果拿去做投資,可以幫我賺比較多嗎?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9

哪些股票可以存



 

很多人在談存股,感覺好像是股票買了放久就會賺錢,最好是配息好,只要公司不要倒就好,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有哪些股票可以存?


講到存股,第一個想到應該就是金融股了,金融股符合投資人兩個要求點,現金股利配息有一定的水準,而且台灣的金融股幾乎可以說不太會倒(有問題,政府會接),最近常被提到的大概就是兆豐金、合庫金、華南金、第一金。


為什麼金融股會是存股族的第一選擇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金融股「大到不能倒」,當銀行或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政府幾乎都會介入找其他銀行或保險公司接手,因為這些金融公司一旦破產倒閉,影響的是數十萬人的資產。


難道存股就只要公司不會倒就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只要公司不會倒,不要買股票不就好了嘛。想賺錢,要嘛就是股價會漲,不然就是現金股息要配得多。股價會不會漲沒人說得準,但高股息配息率卻是有很明確的歷史資料可查。


有許多公司都可以年年配息,配息殖利率5%以上的公司也不少,但投資個股就是把資產壓在單一公司,如果股價漲跌無法估算,那至少選不會倒的公司會比較安全,只要現金股息配的穩定配的高,就可以是好的存股標的。


但並不是每一家金融股都是可以存的對象,經營有好有壞,也有官股與民營的區分,投資人還是要比較一下該公司的獲利好不好、逾放比率與呆帳覆蓋率、股利發放率等相關細節。


存金融股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太期望股價上的獲利,金融股算是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不好,股價可能會維持在低檔很多年,股本大,也不能期待金融股會變成狂飆股,通常每天的股價波動也不大,這或許是壞處也是好處。


第二種是電信類股,原因也很簡單,前三大電信公司就那三家,而且中華電信還是官方的不可能倒閉,又是獨占性產業,現成的護城河就在那邊,營運獲利與配息也都很穩定,跟金融業差不多。


電信類股在過去是很好的存股標的,配息穩定,股價波動度小,而且在股市不好的時候還可能成為避險標的,譬如2020年3月的股災,明顯的非常抗跌。


可惜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吃到飽普及後,電信業的一般消費性收費模式限制了營業成長性,以前打電話時代,打得越多收的越多,現在網路時代,不管你用Line打了多少語音電話,用了多少網路流量,每個月的收費就是固定的,連國際電話費都收不太到了。


以中華電信為例,他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近些年越來越低,已接近100%的配息率,每年的現金股利也不如往年那麼多了,還要繼續投資5G基地台的建設,資本支出也很高,股價從2012年的98塊到目前的125塊,10年的時間(不計股息)成長28%。


如果只求投資類似存銀行定存,本金大幅損失的機會低,每年可以穩定領到現金股利,不期待可以額外賺到多少股價價差,電信類股還是可以考慮的標的。


第三種是民生食品股,直覺可以想到的有統一超、中華食、卜蜂、天仁等。景氣再差,大家都需要吃飯,而且也幾乎不會影響到去超商的消費意願,反而有些人還會選擇去超商買便當比較省錢,這一類的民生食品股也可算是存股的好標的。


雖然這些公司沒有不會倒的無敵金身,但其產業本身的特性,若無莫名其妙的投資或非法行徑,這些食品廠要做到虧損也不容易,原物料的漲價要轉嫁給下游廠商也不是很難,其獲利可以算是滿穩定的。


就以統一超為例,從2010年金融海嘯過後的股價75塊到現在的股價261塊(最高在2018年達到350塊之譜),12年漲幅有248%,公司獲利也都維持得很好,為缺點是股息殖利率比較低,通常都只有3%多。


再看中華食,自2008年以來,其毛利率都在30%~45%之間,淨利率從2015年之後也持續增加,同時反應到近四季ROE從11%提高到20%,股價也從2015年初的38塊來到107塊(最高於2021年超過140塊),成長182%,可惜殖利率也從未到5%以上。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挑選可以存的個股,你也可以存ETF,但並不是每一種ETF都可以存的...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

投資大賠要不要停損?

 



上個月有個朋友詢問意見,他在這兩年股市多頭時期投資虧了數百萬,目前帳上虧損還是很多,問我該怎麼辦。我看了他的持股後,建議他出清,並接著跟他介紹指數投資方法。


他的情況大致是這樣,手中持股有不少是不知名的公司,至少不是前50大權值股,而且很多都是融資持有,隨時有可能被追繳,台積電買在600多塊高點,也有海運股,投資標的大多是有十多年投資經驗的朋友提供/建議的。


基本上我不會對別人的持股提供任何意見,因為我現在對個股也很少研究,但因為這是認識的朋友,他的情況真的有點慘,總資產已賠掉6成以上,晚上都無法睡覺已經影響了健康,而且他還想繼續融資凹單,或聽朋友建議買0050反一來追空。


我覺得他的情況已到了嚴重失控的狀態,應該需要先拉住他,不要再繼續失血。雖然現在有可能是股市接近低點位置,但也不知道還會再跌多少,會先建議他出清持股,主因是因為他手上有很多融資部位,而且現在的投資心理狀態非常不健康,他無法接受存了十幾年的薪水就這麼賠光了。


或許你自己也面臨了很類似的狀態,或是你身邊有類似案例的朋友,你也想勸他停損,但他還是想繼續投入資金凹回來,覺得現在是股市低檔,只要撐過去就可以賺回來了。我有可能是錯的,真有可能最近就是台股最低檔的時候,但我想請他們先想想。


你不該讓沉默成本影響未來的決策。沉默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這是過去的決定所付出的成本,與未來的決策無關。你未來的投資方式或標的,跟你目前帳上的虧損幅度與標的並沒有關係。


你該做的是,先忽略目前的情況,先想想你目前的投資方式是否正確/適合你,能不能長期的運用在股市投資上,你認為未來會抗跌或是比較快反轉上漲的標的有哪些,為什麼,這些標的有沒有在你目前的持股名單中,如果有就留著,如果沒有,就應該立即賣掉,將資金轉換到比較有機會上漲賺錢的標的。


如果你目前的選股方式、投資方式、甚至是資金控管方式,導致你目前帳上虧損遠比大盤指數的跌幅還要多,那你認為目前的方式是值得繼續堅持的嗎?為了避免同樣情況持續發生,你是不是應該做一些改變呢?


在哪裡跌倒不需要在哪裡爬起來,換個方式,換個比較容易的地方,再重新嘗試爬起來,你跌倒的地方很可能本來就是注定一定會跌倒的,你堅持在原地再爬起來,可能也只是再狠狠跌倒一次而已,你要先想一下你的堅持是否合理。


後來我與這位朋友簡單解釋了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與效益,他雖認同了我提供的建議方式,但他還是暫時不想採用,因為指數化投資的獲利速度太慢,要把他虧掉的錢賺回來,需要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他想要先把他損失的賺回來,再改用指數化投資方法。


說到這裡,我就不繼續跟他堅持採用指數化投資方式了,因為....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3

買在高點套牢,請問要多久才會回本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分享,如果是在今年買股票的人,買在大盤15000點以上的人,在這樣的高點套牢,要等多久才會回本?其實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都不需要太在意,因為我認為這是個假議題。除非你這輩子只打算做這一筆投資,而且這一筆已經梭哈All-in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回本的時間有兩個算法,一個是股價要多久才會漲回你的成本價,這個基本上算不出來也猜不到。另一個是要領多少年的配息才能累積到你投入的成本,譬如買入成本價100元,每年都配息5元,10年後股價是50元,你也領了10年的5元股利(都沒有再投入),股息加上手上的股價價格已回到100元了。


但我認為這是假議題,因為應該沒有人這輩子就只買進這一筆的,如果你真的是在大盤18000時買進,難道你在16000、14000、甚至12000就都不買了嗎?以後都沒有資金再買進更多持股了嗎?


前一陣子看到大仁也寫了一篇,他就提到,每個時代的高點有其不同時空背景,用現在的指數去跟30年前的指數比,並沒有意義,而投資人也不會只有一筆資金可以投資,有持續收入的人,若離用錢時間還很久,你反而應該希望市場大跌。


大仁的文章連結我分享在此:投資套牢在歷史高點怎麼辦?停止你的(YOLO)幻想




我另外想補充幾點我個人看法,我認為甚麼時候漲回之前高點或是回本根本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在於,你甚麼時候需要用這筆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2/29

職場上如何升任管理職


 


前幾週看到一篇周小葳發的文章『工作進度等老闆問,就太慢了!周品均:做好這件事,超高機率加薪』,心裡頗為認同,在職場上,主動回報進度與你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太重要了。


他在文中提到,「主動回報」是一個CP值爆高的工作習慣,但95%的工作者都做不到。多數人是每次都要老闆追,花費許多時間還無法有效回報進度,不然就是沒意識到,原來需要自己先回報。


藉由回報刷存在感,提醒老闆你做了哪些事,是一種小小的邀功;回報能及早得到指示,有時候老闆會提醒你,修正你即將要發生的錯誤;主動回報能讓老闆感到放心, 想到你就會覺得安心、穩定,加薪才會有你。


我在以前的文章「如何要求加薪」也曾提過,在職場上需要學會向上管理,讓老闆或主管熟知你的工作內容與實際貢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向上層回報你的工作進度,完成了那些事情,或是對這些事情有甚麼想法。


前一陣子,公司裡剛好有一個例子,因為公司使用Google Suite,今年年中後取消了免費服務,開始要求付費訂閱了,由於同事沒有注意到,導致email被停權時才發現因沒有付費而無法使用。


這時同事解釋目前的情況,告知主管以上資訊,而主管當下的反應是「然後呢?」


這種情況滿常發生在職場上,員工盡職的向上回報目前碰到的狀況,然後等待上層指示。我認為這種方式在過去工廠時代或許可以,但現在許多辦公室裡的工作,都需要員工能完全或部分獨當一面處理事情,主管已無力每件小事都要親身去看去處理。


以上案例的問題在於,員工僅回報了目前碰到的狀況,主管了解了,然後呢?你跟我說這些資訊是要做甚麼?你在等我跟你說下一步要怎麼做,還是只是告知?主管沒有更多的資訊可以決定該怎麼做,或員工根本就沒有跟主管說明,他回報這件事情的用意是甚麼。


剛剛說Google Suite的服務需要開始收費,而且沒有其他免費繼續使用的選項,所以要主管做進一步指示或決定的話,這位同事應該至少要將Google的收費方式也一併告知主管,這樣主管至少有一些資訊知道要不要付費使用。


如果想要晉升管理階層,自己就要先有管理者的思考方式,建議以下的做法更要學起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2/22

高股息ETF的總報酬較指數型ETF差,跟配息高低無關


 


指數型與高股息ETF的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指數型的整體績效比高股息好,股息只是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領到股息少了價差,總價值是一樣的,沒有填息一樣沒有賺到,如果股價會填息上漲,就算不配息股價也還是會上漲,所以,若能長期投資的話,持有指數型的ETF是比較好的選擇。


以上的論點我是認同的,而事實上,指數型ETF長期累積績效確實也是比高股息ETF好,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但原因跟配息高不高沒有關係。


我來舉一個誇張的例子,一檔股票$100,配息$50,配完息後股價變$50,假設能以配息後的價格在立即買進股票,則差別為,一個是$100 x 1,另一個是$50 x 2,忽視稅金與買進的交易稅,總價值都是$100。因為公司業績還有成長機會,市場投資人繼續買進,股價漲了一倍,這時變成$200 x 1,另一個是$100 x 2(填息了),總價值變成$200。


以上是舉例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如果市場理想化,公司價值可以理想的反應在股價上,股價同樣成長一倍,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在於,一個是有1股$200的股票,另一個是有2股$100的股票。


雖然總價值一樣,但股數不一樣,如果是奉行4%法則,用賣股換現拿生活費的人,只有1股的人必須要賣掉唯一的股票拿到$200,有2股的人可以賣掉1股拿到$100,另外1股還可留在股票市場裡。


老實說,這也是我一直還不解的事情,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費需要一直靠賣股換現的人,是否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即使總價值增加,在股數沒增加的情形下,代表股價是上漲的,但漲的再高,來到1股股價$100萬好了,賣掉還是沒了,是要怎麼滾?


或許這適用於可以「股息自動再買入」與「高股價公司可能會1股分成3股」的美股,但台股如果配息不足生活費,就需要額外賣股變現,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不是嗎?可理解為何台灣人喜歡買高股息,想只靠配息過生活,而很少會想去賣股變現。


舉例來說,投資0050領3%殖利率的股息,不足以支付需要5%股息殖利率的費用,所以需要自己賣2%的股票換現,每一年都需要賣2%,長期下來會有賣完的時候。譬如總值2千萬買0056,預期可以拿到100萬股利,但2千萬買0050只能拿到60萬股利,就會需要賣掉幾張0050去換40萬現金。


除非一個情況....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