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

你不能漠視的通貨膨脹

 


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財?難道把辛苦賺來的錢存進銀行,等退休時再慢慢使用,不是更簡單嗎?當然可以,但這樣做的風險是,你的錢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不是金額數字變少,是他真正的價值正在減少,這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正在悄悄侵蝕它的價值。


首先,什麼是通貨膨脹呢?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你手中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舉個例子,30年前,一碗滷肉飯可能只需要10元,但現在可能要花30元,價格足足翻了兩倍。如果你的收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兩倍,你能買到的東西自然會減少。


以台灣的經濟發展來看,過去經濟成長率常常突破10%,通貨膨脹率也相當高,甚至曾連續數年超過10%。如今,台灣進入低經濟成長、低利率的時代,政府也努力控制物價,因此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左右。


那麼,為什麼錢放在銀行裡會越來越不值錢呢?事實上,存款帳面上的金額並沒有減少,但它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今年100元能買到的東西,明年就需要102元,再隔一年可能要104元。而同時,你存在銀行的100元,利息加成後也許變成101元或102元,但還是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結果是,兩年後你手上的錢買不起兩年前相同的商品了。


因此,不論你現在富有還是拮据,只要你有現金在手,都需要學會理財。你必須將資產配置在能夠超過通貨膨脹的地方,像是基金、股市、債券、房地產,甚至是某些保險商品,才能確保你的實質購買力不被侵蝕。通貨膨脹不僅影響理財,在任何與金錢相關的決策中都應該考慮它的影響。以下我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你現在手上有100萬元的現金,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只是把這筆錢放在保險箱裡,隨著每年2%的通貨膨脹,這筆100萬的實際價值會逐年下降。到了20年後,這筆現金的購買力只剩下67.3萬元左右。與其放到那時候讓它只值67萬,不如現在就把錢用掉,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果你希望在20年後保有跟現在一樣的100萬元購買力,那你需要將這筆錢投入增值的理財工具,並且使其增值到約148.6萬元,才能達到相同的購買力。這樣的增值同樣適用於你的薪水,如果薪水沒有逐年增加,那麼實際上,你的生活水平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下降,相當於變相減薪。


由此可見,無論是管理資產還是提升收入,理財都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只要理解通貨膨脹的影響,並透過合理的財務規劃,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應對未來的經濟挑戰。




我們常聽到的年金險計劃,通常是繳費一段時間後,從某個年齡開始,每年固定領取一定金額。然而,在考慮這類商品時,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舉個實際例子來說,一位42歲的先生想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選擇投保一份年金險。


根據保險業務提供的方案,他需要....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2/25

你的一天有幾個小時?

 


昨晚睡不著,腦子裡開始想東想西,突然一個念頭上來。如果我在年老後重病癱在床上,沒有親人可以幫忙照顧,把屎把尿都只能靠看護,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只有1~2個小時,這時活著還有意義嗎?如果就這麼放棄治療死去,是不是也不會害怕?


後來想想覺得,有些重度殘疾人士,即使行動非常不便,甚至自行飲食都有困難,他們也都會努力的生存下去,重病臥床就失去生存意識,是不是太廢了點?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還有1~2個小時,是不是也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一點時間呢?


這1~2個小時可以做些甚麼呢?好好看看窗外欣賞大自然,或是找人聊天,滑滑平板上上網也好。又或是,該做些甚麼來讓自己剩餘的時間能更有價值,寫寫文章或錄音錄影,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勵其他對生命失去期待的人?


若每天只有1個小時可以做些事情,一年總共就只有365個小時,看似還不少,其實換算下來也只有15天又5個小時。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個時間計算法,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約82年,若換算成天數其實只有3萬天,如果每過一天就塗掉一格,你會生活的很有感。


扣除掉22歲大學畢業前與75歲後可能比較多生病無法自主自理的時間,真正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只有53年,也就是19345天。若再扣掉每天的睡覺8小時、吃飯洗澡通勤約4小時,實際時間只有9672天。而這些時間,一般人每週平均有5天需要工作9小時(含午餐時間),扣除後只剩7081天,我們可以自我掌控的時間大約是19.4年,或是約17萬個小時。


想著想著,突然意識到,現在身體健康的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每天扣除睡覺、吃飯、通勤、洗澡、完成家務與上班工作的時間,平日自己能實際掌握的時間只有約2~3個小時,只有假日可以多到12小時。如果有小孩,或是需要照顧生病的親人,時間肯定更少,這情況是不是跟一開始臥病在床,只有1~2個小時意志清醒的情形很像?


我們在就學時期,大部分的時間會忙於學校作業與考試,工作時期會忙於工作,好不容易退休後,有的人可能還要幫忙帶小孩,或是忙著跑醫院,更多人是不知道要做甚麼,可能整天就在螢幕前看劇打發時間,究竟有多少時間是真的可以用來做有意義的事情,或是往自己的夢想前進。


就學工作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可以早點獲得足夠的被動收入,早點離開職場去做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事情,當然是最好。但若可以提早開始做喜歡的事情,把時間好好運用在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就不需要將人生切成兩段,工作與興趣可以同時進行。


現在的你,每天有幾個小時可以真的自行運用?而你都會用來做甚麼呢?





2024/12/18

為什麼公司要繳營業稅

 


有在經營公司行號或是在公司擔任會計相關工作的人,應該都知道營業稅,每兩個月就要向國稅局申報營業稅,但或許有些人對於營業稅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把營業稅誤當成營所稅,所以這篇要簡單解釋一下甚麼是營業稅。


營業稅並非公司行號營業時要繳給政府的稅,它其實是政府向消費者收取的消費稅。沒錯,你我花錢買東西都要繳稅,只是這筆稅不是由消費者自己繳,而是在消費的時候由販賣商品與服務的公司代收,再由他們統一繳交給政府。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商品售價其實已經包含了消費稅了。


為什麼消費也要繳稅?搜尋了多個國家的目的,有些是只針對特定商品課稅,為了引導消費方向,調整產品結構。有的是為了增加稅收,用於更多的公共照顧,所以有能力負擔高單價商品的人,所繳的稅就越高。台灣目前的消費稅(營業稅)是5%、日本10%、新加坡9%、馬來西亞在2018年調降為0%,而中國是改以增值稅取代消費稅。


由於消費行為每天都在發生,交易量大,要民眾每買一次東西就繳一次稅,這件事情太難實行。於是轉而透過統一發票制度,讓消費者先將稅金付給賣方,而賣方之後定期彙總向政府繳納營業稅,也就是消費者繳的消費稅。


很多人不清楚營業稅是代收代付的觀念,誤以為這是政府向公司收取的稅金,所以想辦法蒐集支出的發票,以圖降低公司要繳的營業稅。那為什麼蒐集消費發票就可以降低營業稅呢?


因為公司行號本身是賣方,也可以是買方,畢竟辦公室需要文具與生產器材,也需要購買原物料,在購買時同樣也繳了5%的消費稅。而在銷售物品時,也代收了其他消費者5%的消費稅,所以兩者相抵消,才是公司實際代收到的消費稅,每兩個月就以營業稅的方式申報繳納給政府。


台灣採消費地課稅原則,因此當我們從國外進口貨物進到台灣時,由於消費地在台灣境內,進口者也需要負擔營業稅。但外國賣方不會那麼佛心的幫台灣政府代收營業稅,所以進口貨物的營業稅會由台灣海關或快遞業者直接向進口者來收取。


而外銷貨物或勞務到國外,基於消費地在國外且政府鼓勵外銷的原因,其營業稅稅率為零,並且可以向國稅局申請進項稅額退稅,也就是說銷售商品或服務到國外,是不需要繳5%的營業稅的。這對從事外銷的公司行號來說,非常的有利。


總結,營業稅不是公司賺錢要繳的稅,那個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營業稅是公司代收代付的稅金,其本意是向消費者收的消費稅,其目的是增加國家稅收,讓越有能力消費的人繳更高的稅金。


創業者/公司經營者也不要誤會了,政府向企業收取兩筆稅金,營業稅只是公司向消費者代收的消費稅,統一繳納給政府,這筆錢跟公司獲利無關。公司有獲利要繳的是營所稅,不用刻意去想節省營業稅。但要記得,商品定價時需要將5%營業稅也計算進去。



2024/12/4

為何不好好專注在本業上?

 


我們知道投資要有本金,除了槓桿借貸或有人贈與以外,本金通常就來自本業賺來的收入,本業收入高的人,只要能省著點花,通常都能留下還不錯的本金進行投資,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將重點放在如何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我過去曾提過,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投資方式是投資自己,反應在本業收入的提升上,風險是最低的,報酬是最穩定的,甚至可能還是最高的。


舉例來說,原本月薪5萬元的人,經過一段時間進修之後,跳巢換到另一家公司,薪資成長為5萬5千元,本薪增加了10%,而且是每年穩定都增加了10%,多了這5千塊可以用來投資,投資本金可能從原本的每個月2萬元變成2萬5千元,投資本金增加了25%,而且是每個月都有,不是一次性的。


甚麼樣的投資標的可以讓你每年都多10%的投資報酬率呢?甚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讓你每年都能增加25%的投資本金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投資自己,增強自己職能專業,然後想辦法提高本業收入。


可是為什麼許多人都不把心思放在這上面,卻反倒花更多時間用來研究多檔股票線型、企業財務數字、國內外總體經濟與股市資金動向呢?研究這些不確定性高又難以理解與預測的資訊,真的有辦法好好地提高投資報酬率嗎?


我先不討論能不能提高股市投資報酬率,我覺得不想花心思在本業上的原因可能有幾點。


首先,他本身就對這個行業沒有興趣,也沒有熱誠去深入研究,這只是他混口飯吃的一份工作而已。他可能一直都沒有想法,也可能他的興趣在其他領域,但那個領域並不容易獲得穩定的收入,或是他本身就不是個生活積極的人。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1/6

房價是由誰決定的?

 


頻頻高漲的房價讓越來越多人吃不消,房屋成交價到底是由誰決定的?當然是市場買賣雙方決定的,但是這個房價又以甚麼當作合理的參考標準呢?實價登錄嗎?


在沒有實價登錄之前,買方與賣方對於合理的房屋價格較無參考資訊,通常只能探聽附近有成交的房價,當作每坪單價的參考值,因為大家的認知差距不同,這也讓買賣雙方喊價的空間相當大,更也讓房屋仲介有比較大的話術操作空間。


預售屋的買賣也是,通常預售屋的售價會是以周圍新成屋房價的均值,或甚至是最高單價為基準,再往上加5%~10%。在與代銷談到購屋價格時,通常也都會有每坪開價少1~3萬的談判空間。


有些房產專家會建議欲購屋者,在看預售屋的時候,不要被代銷人員的話術與演戲技巧所騙,價格都有談判空間。想買中古屋的人,可以先從屋主的開價打8折甚至7折開始出價,不要被假買家跟房仲的話術所騙,這些都是過去買房的教戰守則。


但相信最近幾年要買房的人,不管是想買預售屋或是中古屋,都會發現過去的教戰守則已經不太管用了,不是那些演戲情形沒有了,而是價格已處於賣方市場,你想狠狠大砍一刀,只要屋況不是太差,基本上沒甚麼機會。


先以預售屋來說,有很多地方的新案都喊出不二價,不要說沒有喊價空間,連想買的機會都不一定有。想買的人太多了,以前是買方徹夜排隊想搶先機,現在甚至還要先登記再抽籤,有被抽中的人才能進去選哪一戶,有選剩的餘屋才會輪到候補者,不是你想買想看就有機會。


當然,有些是建商或代銷公司的手法,讓消費者感到必須用搶的才買的到,但那也是因為想購屋者夠多,代銷公司才有辦法使用這些伎倆,來找出真正想買屋的人,而且幾乎沒有談價空間,只給幾十分鐘考慮要不要簽單。不少人在開賣之前就已經研究過新建案的資料了,所以當場也能很快地下決定,主要就差在能不能挑到自己喜歡的房型格局。


而中古屋市場也因為有實價登錄的關係,買賣雙方......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0/23

熱門與老牌公司債ETF比較

 


今天要比較一下4檔公司債ETF,分別是2023年底才上市就擁有大量受益人數的群益ESG20 年期以上BBB 投資等級公司債ETF(00937B)與國泰10年以上投資級金融債券ETF基金(00933B),還有成立超過5年的元大20年期以上BBB級美元公司債券ETF(00720B)與中國信託10年期以上高評級美元公司債券ETF(00772B)。


先介紹高人氣的00937B與00933B,這兩檔都是月配息的公司債ETF,以最近一期的配息計算12個月的年化報酬率,00937B約有6.24%的殖利率,00933B約有5.04%的殖利率,兩者殖利率的差別主要在其成分債產業別、債券年期與信用評等。


00937B持有全球15個產業,並納入Sustainalytics ESG風險分數小於30分者,並排除爭議性武器與成人娛樂分數大於20分的公司,單一產業有10%以上的權重上限,並且僅挑選成熟市場的大型美元公司債,債券期限為20年期以上。


00933B持有的是全球純金融產業,有80%以上是美國企業,其債券期限為10年期以上。由於金融產業通常都是倒債風險較低的企業,其票面利率自然也會比大多其他產業的公司低,而債券期限又比00937B短,自然其配息殖利率相對會較低。


另一方面是這兩檔選擇的信用評等規定,00937B要求的標的,其信用評等限於BBB+與BBB-之間,而00933B要求的信用評等為BBB-以上,其中包含了全球金融業龍頭發行的債券,信評皆為 A- 以上。


債券的性質,較高的信評會換來較低的配息,是其中一個因素,再加上00937B的產業分散特性與債券期限較長,都可為其帶來較高的配息殖利率。其他不同的條件,00937B債券須符合票面利率4.5%以上的條件,而00933B所挑選的債券必須為固定利率,但能包含主、次順位債券。


補充說明,債券有分為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10/16

基金的績效也太糟了吧!

 


前一陣子收到網友的詢問,他說他一直不敢買股票,唯一的投資就是在銀行購買基金,理專在幾年前推薦了幾檔基金,但是績效一直都不好,帳面上都是虧錢,心裡很猶豫該不該出清賣掉。


收到私訊時,本來還想花點時間研究一下這幾檔基金的投資主題與持股標的,看了兩檔之後覺得很奇怪,注意到他的信託起始日,除了貝萊德永續能源之外,其他都是在2020年與2021年買進的。


如果我沒記錯,相較於現在,2020年8月還算是近幾年的股市低檔啊,即使有兩檔是2021年年初跟年中買進的,那時候算是短期的股市高檔,台股大盤在2022年有回檔了約30%左右,美股也回檔大約25%,但2022年10月之後都是大漲的,一路漲到2024年的6月,怎麼會持有到現在,帳面還是負的呢?


尤其其中一檔還是安聯AI人工智慧基金,過去兩年AI漲翻天了,怎麼這檔基金的帳面績效居然是-21.25%,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再查一下目前的持股明細,美國佔了81%,而且持股都是知名企業,譬如輝達、臉書、微軟、特斯拉、谷歌、蘋果、亞馬遜,怎麼可能虧這麼多?


明明台股與美股在過去幾年漲了非常多,但這些基金卻都是虧損的,透過MoneyDJ查詢安聯的其中一檔AI基金,看了一下他的報酬比較,不管是跟同類型的平均績效相比、同類型的排名、又或是同投資區域的排名,都是很落後的名次。




我對基金沒有太多研究,想不出來有甚麼原因可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即使基金有比較高的管理費與保管費,應該也不至於造成績效落後這麼多,會是基金經理人的選股操作造成的嗎?那他再之前的持股又是甚麼,導致績效大幅落後同類型基金與大盤呢?


網友詢問是否該認賠出清這些基金,據說虧損的金額滿大的。我實在是不敢給建議,我也無法對任何人的投資負責,但若是我,我會這樣思考。


2020年中之後的台股大盤至少漲了一倍以上,美股S&P500也漲了50%以上,納茲達克也漲了45%,但這幾檔基金經理人的操盤績效卻幾乎都是虧損的,甚至AI主題的基金還虧損到20%以上。


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光是無腦買0050持有到現在,不記配息都漲了70%以上,買VOO也漲了超過50%,這只證明了,這些基金操盤團隊的投資績效非常糟糕,不僅是報酬率比大盤低,甚至還虧損。


過去幾年多頭行情都可以操作成這樣了,我要如何相信繼續抱著,他們在未來幾年會創造更好的績效,將目前帳面上的虧損都賺回來。


我會寧願認賠這些沉默成本,將資金有效的運用在其他地方,就算不是改採用我常推薦的指數化投資,相信也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或是比這幾檔基金表現更好的標的。


這些錢如果在當時是拿去買一間房子,現在的房價漲幅少說都有30%了,這幾筆投資虧損真的是滿令人心痛,也感到頗不可思議的。




2024/10/8

00961 FT 臺灣永續高息 ETF

 


最近看到有一檔在募集的高股息ETF(目前已經發行),號稱是月配版的00878,引起我的好奇來了解一下這檔ETF。所以這篇會來基本介紹一下這檔ETF的選股邏輯與特性,也比較一下它與00878的差別。


00961 FT 臺灣永續高息 ETF 是檔由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推出的高股息 ETF,追蹤的指數是ICE 臺灣 ESG 高息指數,從上市櫃公司通過流通性篩選後,留下最多150檔個股,在經過一套篩選邏輯後,再依股利率選出30檔成分股。


00961的選股邏輯是先挑選過去12個月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大於零的企業,並依ROE排序篩選出至少70檔個股,然後依照股利率乘以市值,由大到小排序,再依股利率排序,選出 36 檔股票,優先納入成分股候選名單,再決定30檔成分股。


00961的成分股調整是在每年的5月與11月,5 月底前調整成分股時,會依個股最新公告股利調整成分股,準確取得高殖利率的個股。每年11月底前調整成分股,佈局高獲利成長與高股息潛力股,追求未來可能可以成長或能配出高息的個股,個股權重最高 10%


這個成分股的挑選邏輯其實與00919更像,5月選擇已經宣告股利的企業來挑選股息殖利率高的個股,年底的時候依據企業的EPS成長率來選成分股(00961是依據ROE的成長率)。而00878的主要選股邏輯是過去3年有穩定配息紀錄的公司,成分股調整的數量會比較少。


在同樣的ESG要求方面,00878要求的是ESG評鑑BB級以上,而00961僅排除Sustainalytics ESG 風險評分低於30分的股票,這兩者也是有些許不同。


我們再看一下這兩檔ETF選出來的成分股相似度有多高。00878的前十大成分股是聯發科、

聯詠、可成、聯電、國泰金、日月光、富邦金、廣達、光寶科、微星,00961的前十大成分股是聯發科、聯詠、瑞儀、長榮航、可成、京城銀、力成、玉山金、遠東新、大聯大,重複的部分只有3檔(聯發科、聯詠、可成),重疊性並不高。


經由上述的介紹與比較,號稱是00878月配版的00961,事實上在選股邏輯與前十大成分股的比較上,兩檔ETF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與其說00961是月配版的00878,倒不如說它是月配版的00919,只是多加了一點點ESG篩選條件。




2024/9/18

比退休金更重要的事

 


大部分人都認為,退休的第一要件就是先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這一點也絕對沒有錯。沒有足夠的存款或投資來支撐退休後的生活費,連三餐溫飽都沒有保障,退休後也無法安心地過日子。


想過好退休生活,除了錢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是你想過甚麼樣的退休生活。我們常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我們要如何利用這個工具,為我們帶來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糧食,讓我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先從金錢層面來說,我將退休金的準備標準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求能溫飽,第二階段是能維持目前的生活,第三階段是能達到理想生活。


要求溫飽的退休金需要多少錢?假設不需要支付房租,以目前的消費水準,每個月3萬元的生活開銷或許足夠。以此標準反推,能每年帶來40萬的被動收入,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來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再加計通貨膨脹跟基礎醫療費用,或許1600萬已足夠。


要能維持目前的生活開銷,先以不需要支付房租來計算,假設夫妻兩人每個月的花費需要8萬元,那就是要準備到每年的被動收入能帶來約100萬元現金,或是以存活30年的時間計算,如沒有投資收入,同樣加計通膨與基礎醫療費用,或許需要到4500萬元。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9/4

股市下跌時的加碼時機

 



這兩週的股市大跌讓你膽顫心驚了嗎?很多人在最近三個禮拜已經把過去半年的獲利都吐回去了,怎麼會這樣?


雖然台股從2024年初的17400多點漲到7月的24416,有將近40%的漲幅,目前回檔到21638其實也才跌了11.4%,若計算到年初的17400多點,大盤至少還有25%左右的漲幅。


但許多人在7月份加買更多股票,這三週的跌幅不幸的把過去半年的帳上獲利都吐了回去,特別是7/19跟7/22那兩天大跌趁機槓桿加碼的人,在上禮拜的大跌傷的更重,許多人猶豫該不該停損,或是再找資金再加碼。


該停損或該加碼,取決於未來的股市走勢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止跌反彈,老實說,這件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說不準,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困擾,看到股市連連漲就想要趕快加碼,看到股市下跌就想要逃,散戶的命運都大同小異。


但如果是採用股債配置法的人,該加碼或該觀望的依據就很明確了,不需要猶豫不決。股債配置不是長期持續買進就好,還需要執行資產再平衡,執行再平衡的條件,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時間,另一種是照資產變化比例的動態再平衡。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會建議採用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即可。在多頭市場行情,每一兩年於固定時間賣掉超過設定比例的股票,將資金拿來購買波動小又可穩定配息的債券,把獲利保留下來。若是遇到股市走空頭時,就可以反向用債券的資金來加碼股票。


但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有個侷限,如果像2020年3月的疫情因素,單一個月下跌30%,美股融斷了4次,但一個月後就因為無限QE讓股市V行反轉,一路大漲到2021年4月。


對於固定在年初執行再平衡的人,就完全沒有加碼機會,下次執行再平衡的時間是在2021年年初,台股已經從2020年一月的11500點與3月低檔的8500點,上漲到2021年一月的15000點,反而是要賣股票買債券。


對於股債配置與再平衡有清楚觀念的人,我認為可以再搭配照資產比例變化執行動態再平衡。但這邊採用的時間是只針對股市大幅下跌時,可以在股市表現不好時加碼用,股市大幅上漲時就維持固定時間做再平衡就好,不要在多頭時期,早早就將資金從股市撤出。


股市大跌可以跌多少?從過去將近80年(二戰後)美國標普500指數來看,最大跌幅可以到-50%左右,分別有三次,分別是1973年的石油禁運、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


其餘的跌幅大約在-30%左右,分別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70年的科技股大跌、1980年沃爾克收緊政策、1987年股災與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們可看到美股的股災輕則-30%,重則-50%左右的跌幅比例。


再看台股自1990年以來的紀錄....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