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高漲的房價讓越來越多人吃不消,房屋成交價到底是由誰決定的?當然是市場買賣雙方決定的,但是這個房價又以甚麼當作合理的參考標準呢?實價登錄嗎?
在沒有實價登錄之前,買方與賣方對於合理的房屋價格較無參考資訊,通常只能探聽附近有成交的房價,當作每坪單價的參考值,因為大家的認知差距不同,這也讓買賣雙方喊價的空間相當大,更也讓房屋仲介有比較大的話術操作空間。
預售屋的買賣也是,通常預售屋的售價會是以周圍新成屋房價的均值,或甚至是最高單價為基準,再往上加5%~10%。在與代銷談到購屋價格時,通常也都會有每坪開價少1~3萬的談判空間。
有些房產專家會建議欲購屋者,在看預售屋的時候,不要被代銷人員的話術與演戲技巧所騙,價格都有談判空間。想買中古屋的人,可以先從屋主的開價打8折甚至7折開始出價,不要被假買家跟房仲的話術所騙,這些都是過去買房的教戰守則。
但相信最近幾年要買房的人,不管是想買預售屋或是中古屋,都會發現過去的教戰守則已經不太管用了,不是那些演戲情形沒有了,而是價格已處於賣方市場,你想狠狠大砍一刀,只要屋況不是太差,基本上沒甚麼機會。
先以預售屋來說,有很多地方的新案都喊出不二價,不要說沒有喊價空間,連想買的機會都不一定有。想買的人太多了,以前是買方徹夜排隊想搶先機,現在甚至還要先登記再抽籤,有被抽中的人才能進去選哪一戶,有選剩的餘屋才會輪到候補者,不是你想買想看就有機會。
當然,有些是建商或代銷公司的手法,讓消費者感到必須用搶的才買的到,但那也是因為想購屋者夠多,代銷公司才有辦法使用這些伎倆,來找出真正想買屋的人,而且幾乎沒有談價空間,只給幾十分鐘考慮要不要簽單。不少人在開賣之前就已經研究過新建案的資料了,所以當場也能很快地下決定,主要就差在能不能挑到自己喜歡的房型格局。
而中古屋市場也因為有實價登錄的關係,買賣雙方......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