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2

有錢的家長覺得養孩子沒意義?

 


這段是從一本書擷取來的,你認同嗎?


一項研究發現,越有錢,越常想到錢,父母就越覺得養孩子沒意義。覺得養孩子沒意義,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婚姻幸福感,他們在成為父母後的婚姻滿意度會進一步降低。


研究結果發現,有錢的家長,覺得跟孩子在一起從事的事情很沒意義,沒錢的家長寫下的有意義的事情,多數跟孩子有關。


如果你喜歡帶孩子,那你就不太容易為了誰來帶孩子跟伴侶吵架,如果你不喜歡帶孩子,就可能經常為了誰來帶孩子跟伴侶爭執不休,這就是人生的矛盾之處。


生孩子前,人們都想要賺更多的錢,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活,但是賺了很多錢之後,人們卻更難享受為人父母快樂了。對於很多父母而言,孩子是幸福的源泉,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許多快樂,能夠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滿意感。


但是為什麼有錢人無法享受親子時光呢?因為金錢會讓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個人目標,從而覺得為了個人目標奮鬥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而其他人對自己來說沒那麼重要,甚至自己的孩子也沒那麼重要。關鍵是,撫養小孩會浪費掉很多原本可以用來經營事業跟寵愛自己的時間。


我個人認為,這個情況與有沒有錢沒有絕對的關聯性,而是間接的因果關係。


沒有錢的人就會比較在意或享受與小孩的相處時光嗎?我相信很多人應該不會認同,不喜歡帶小孩的人,不管有沒有錢都不會變的喜歡帶小孩,我覺得差別應該是在於那個人的人生觀。


對於追求事業成功的人來說,可能在他的人生觀理,個人成就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為了事業上的成功,他可以做出很多犧牲,不管是睡眠時間、娛樂時間、與異性交往的時間或甚至是健康,我相信養育小孩的重要性更會是排在這些事情之後。


這些人,有部分成功在事業上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而金錢是附帶而來的報酬,這種成就感很容易讓人繼續追求更進一步的成功,於是持續犧牲過往所不重視的事情,常常是身體健康與親情。


當然也有很努力但事業不成功的,你說他們會因此放棄而回歸家庭,改投入在養育小孩上嗎?我覺得很難,更可能的是繼續在事業上打拼,投入更多的心力追求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有沒有錢,而是他們的人生價值觀,追求成功是人生的重點,家庭與養育小孩並不在其考量範圍內。


天生喜歡與小孩相處的人,難道就不會變成有錢人嗎,或是有錢人都不喜歡陪伴小孩嗎?我相信也沒有人可以這麼肯定的說出這樣的結論。也或許是,有錢人的生活安排的非常忙碌,真的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小孩,但一旦能抽出時間,即使是只有一個小時也好,他們也可以很開心幸福的融入那一個小時與小孩相處的時光。


針對這本書引用的調查結果,我個人不是那麼認同,也有可能是調查樣本的偏差,或是調查問題的誘導所導致的結果。就我的認知裡,有錢人覺得養小孩沒有意義,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只是兩種現象的錯誤連結。


你認為呢?



2024/5/15

轉變心態,認清目標

 


還記得以前如有必要搭計程車時,會很希望盡量少付計程車錢,研究著最短的距離,最少的紅綠燈路線,能少幾塊是幾塊,如果司機開的不是最短的路線,或是多停了一兩個紅綠燈,心裡就在意吃虧了。


最常碰到的就是已經到目的地要停車了,司機卻又比指定停車位置多往前划了幾公尺,錶上多跳了5塊錢,常常因此覺得被司機坑了,害我要多付這5塊錢,心裡感到些許不滿。


不知從何時開始,在收入沒增加,也沒甚麼刻骨銘心的經歷下,某次搭車時的想法突然改變了,心想,我何必要為了5塊錢,在心裡跟司機過不去呢?


他們整天坐在車裡工作也滿辛苦的,不管他是不是故意的,可以多賺個5塊10塊就能顯得開心,或許他每天的小幸運就在此,而我只是多付個5塊錢,就可以讓對方因覺得額外賺到而露出笑容,我又何必跟對方計較呢?


爾後,便不再計較臨停車前因多滑了幾公尺而多跳的5塊錢,有時下車前若須找回5塊、10塊零錢,也順口讓司機不用找了,特別是下雨天,而原本很冷漠的司機,此時通常會報以笑臉回聲謝謝。


就僅僅是5塊錢,本來心裡是很在意被多坑了5塊錢,轉念後,不但心裡不再自己過不去,也還換到了司機的善意回應,這樣的心念改變,就只是5塊錢,而且還是影響了兩個人。


還好我不常搭計程車,偶爾多付個5塊錢,一年下來也不會超過100塊,但搭計程車的感覺就好多了。心裡自己反省一下,我以前為什麼要為了這幾十塊錢為難自己,讓自己心情不好。


漸漸有些事情,心態上也有了些許不同,明知對方擺明了要佔你便宜,或是對方有其他心思,但只要事情最終可以達到我的目的,完成我的任務,對於過程中發生的不滿或委屈,事後很快就過了,畢竟實在是沒必要自己也為難自己。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5/8

台積電股價還能漲到哪裡?

 


最近對台積電稍微做了一些功課,上週台股收盤終於站上2萬點,權重最高的台積電必然功不可沒,從今年不到600點的價位,漲到了780點,台積電未來還能不能續漲,對台股大盤的影響必然也很大,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台積電的近況與未來前景。


我不是半導體專家,對這產業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僅能從目前看的到的資訊做基本分析。


我們先說矽晶圓這項技術,由於晶片發熱會限制電腦等裝置的效能,所以科學家在嘗試用其他材料來製造晶圓,譬如合成鑽石、超純玻璃、氮化鎵與砷化硼。主要目的都是在解決發熱與導電性等問題,甚至是以矽光子來取代電路中的銅線,大大加速資訊傳輸。


據目前可以看到的研究資料顯示,以上這些技術在未來10年內都難以達到成熟地步,足以取代目前以矽為主要晶圓材料的開發技術,所以應該尚不須擔心目前的半導體技術有被完全顛覆的可能性,譬如智慧型手機淘汰傳統按鍵式手機。


第二是台積電的晶圓生產能力,不管是技術或是產能都還是晶圓代工的龍頭地位,雖然三星與英特爾都屢屢宣稱已開發或可生產更低奈米的晶片,但其品質與良率都還難以與台積電抗衡,能大大搶走台積電的晶片訂單。


台積電比其他晶圓代工公司強的不只是晶圓技術,更包含其在台灣有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彼此能互相配合需求,這也是其他國家想要複製,或是要台積電前往設廠時,所碰到的最大困難,此模式相當難以複製。


所以,可以大膽預估,台積電的競爭優勢在未來5年內,應該都很難看到競爭對手得以超越。這也表示,它的毛利率應得以維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準,而其營收能否成長就要看未來產業的應用是否能繼續擴大。


過去疫情期間,車用晶片的需求站台積電的營收比例越來越高,而目前大多車用晶片的技術只需要12~28奈米,算是非常成熟的製程,只有少數高階車用晶片會用到5與7奈米製程的晶片。


另一項從去年快速增加需求的是AI晶片,拜輝達的AI處理器需求所賜,3奈米製程的晶圓需求量大增,而且會持續到2026年,黃仁勳在GTC的演講,更讓人們看到近期AI可能的發展地步,台積電也將與輝達合作,將 GPU 加速運算整合到台積電工作流程中,以大幅提升效能、提高生產率、縮短週期時間以及降低功耗需求。


基於以上基礎分析,對於台積電未來2、3年的業績頗能令人期待,台積電的法說會也說,2024年的業績預期會比去年成長21%~26%,以去年EPS32.34元來計算,今年的EPS可期待看到40元。大摩對台積電在2024年的EPS預估為38.26元,在2025年的EPS預估為47.08元。


若未來幾年的產能增加,需求也如預期的增加,台積電營收可能可以繼續保持亮眼的成績,若沒有特別大筆的資本支出,能維持其毛利率不降低的情況下,未來2年可以期待每年20%的營收成長,2026年的EPS上看57元。


對於產業發展成熟的公司來說,一般會給的合理本益比是15倍左右,成長型企業一般會給到20~25倍本益比。


若以台積電今年40元的EPS,每年成長20%的預估來推算,20倍本益比可以預期的股價會是800元、960元與1,140元。用25倍本益比計算的話,預期股價是1,000元、1,200元與1,425元。目前的台積電本益比是23倍左右,以上數字可供參考。


但....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4/24

00940的自由現金流選股條件重要嗎?

 


看到一篇新聞在介紹00940的選股邏輯,其中一點在討論自由現金流的好處與影響,這篇文章雖然是在介紹00940,提到00940納入自由現金流量指標,是市面上眾多ETF中唯一採納的指標,此為其特別之處。但我對於文中提到的自由現金流有些簡單想法補充。


自由現金流量 = 營業現金流量 – 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流為負的話,從公式上來看,表示資本支出大於營業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是指把錢用來買固定或無形資產,而營業現金流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或投資所增加的現金流入。


企業用來買資產支出的錢,大於企業銷售與投資所賺進來的錢,因為現金流量就是看公司帳上現金,支出大於收入,就代表公司可運用的現金會減少,短期還不具特別意義,但若長期如此,則公司的營運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以家庭花費來舉例,每個月的家庭收入有10萬,扣掉生活費等8萬元支出,每個月的銀行戶頭還可以留下2萬元,這就是正現金流。從疫情開始,某人的公司減薪維持營運,每個月的家庭收入只剩6萬,但家庭花費還是維持在8萬,每個月變成透支2萬,就必須要靠過去的存款支應這2萬元,這就是負現金流。


假設家裡銀行戶頭原本有20萬元存款,若....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4/17

金錢買不到幸福嗎?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金錢買的到物質,但買不到幸福。你相信金錢真的買不到幸福嗎?在你挨餓的時候金錢可以用來買食物,飢餓後的飽餐一頓不會讓你感到幸福嗎?夫妻為了要不要買某樣東西或該省錢而經常爭吵,如果收入夠高,夫妻的爭吵頻率是不是就可以大大降低,如果還能偶爾送對方一些小禮物,家裡是否就可以更常感到幸福呢?


我相信金錢可以買到幸福,而且很多幸福感都可以由金錢來達成,譬如吃一餐米其林美食、買一款喜愛的包包或衣服、買一台名貴進口車或是送給心愛的人一個貴重的禮物,這些都可以讓人感到幸福,至少能帶來一小段時間的幸福感。


只是這個幸福感流逝的很快,就像我們剛換新手機、新電腦甚至是新車時,開心新鮮的感覺可以維持一陣子,但過段時間習慣以後,這個幸福感就消失了,想要擁有幸福感,就要繼續消費買東西,買新奇或不容易獲得的東西,來重新獲得新的幸福感。


有人認為金錢買不到幸福,或是只能買到很短暫的幸福,那是因為你沒買對東西。


到底買甚麼才能讓我們更幸福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買體驗,不要買物質。體驗就是一段人生的經歷,譬如旅遊、聽講座、學習新事物。你所獲得的是一段人生體驗和經歷,研究發現,購買體驗筆購買物質能帶給人們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你買的是一個包包,你會短暫興奮幾天或幾週,三個月後你看到那個包已無動於衷。但如果買的是一次旅行,那麼三個月後,甚至是三年後,你想起那趟旅行還是很開心,會很興奮的跟朋友分享旅遊經驗。


還有一個原因,體驗不會因為比較而黯然失色,因為體驗很難被拿來比較。


如果你新買了一輛TOYOTA,本來是很開心,可是後來發現鄰居新買了一輛BMW,那你就會變得不那麼開心了。但如果你去墾丁旅遊,而鄰居去了關島,雖然海外更令人羨慕,但旅遊體驗很個人,這個比較的差距就沒那麼大,美好的體驗更難被比較。


另一個原因,你的人生取決於你做了甚麼,而不是你有了甚麼。


如果你購買的是一次旅行,或是一場劇場表演,這次旅行或表演觀賞會變成寶貴的記憶,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但如果購買的是一個包包,那麼這個包包未必會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它很快會被另一個新的包包所替代。


人生的體驗和自我聯繫更緊密,你的人生就是由一個個體驗所串連起來的,這些體驗塑造了自我,幫助定義我是誰,而非那些包包或名車。


如果你覺得買東西沒讓自己變的更幸福,那可能是因為你沒買對東西。比起物質,你更應該花錢買體驗,體驗會帶來更多的幸福,因為它是時間的玫瑰,更不容易因為比較而黯然失色,你的人生取決於你做了甚麼,而不是你占有了甚麼。




2024/4/10

買低波動高股息ETF,不如買債券」

 


許多人想透過高股息ETF領到超過5%的配息,但又怕股價波動大,怕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於是考慮找股價低波動的高股息ETF,就只期望每年可以穩穩的領5%~6%的現金股利,不在意股價是否能上漲賺到價差。


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我會更建議認真考慮買投資等級債券,甚至是殖利率稍微低一點的美國公債。這時建議買公債不是要去賺降息時的價差,是要長年領取穩定的利息。這裡建議的是直購債,不是任何債券型ETF喔。


過去我多次介紹過債券,債券的特性我在簡單說明一下,這像是一個國家或公司發給投資人的借據,借據會寫明借款本金多少錢,借款到甚麼時候,借款期間每年會提供多少利息。不同國家與公司會有不同的還款能力,所以也有金融機構會對不同的債券(借據)給予不同的信用評等。


美國政府公債被認為是接近零風險的投資商品,就當作是由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借據,投資人(包含許多國家)相信美國政府一定會如期配發利息與償還本金,美國公債的規模也超過20兆美元,美國短期公債的殖利率通常也會非常接近美元定存利率。


美國20年期國債殖利率,自2023年就曾突破4%,在10月時更曾超過5%,如果你是追求5%穩定配息的投資人,沒有期待額外賺到價差,也害怕本金的虧損,相較於台股的高股息ETF,你更應該優先考慮買美國國債。


再以美國公司債為例,以我最常用來舉例的TBC來說,TBC是美國電信公司AT&T發行的Baby Bond,票面利率5.625%,在寫完章時的收盤價是24.75,每年固定配息1.41元,這時的配息殖利率是5.697%,之前價格低於23.5元時,值利率更超過6%,這檔公司債的到期日是2067年8月1日(2023年8月1日已可以25元發行價贖回)。


這表示,如果AT&T這家電信公司的財務沒有問題,債券沒有違約,投資人就可以每年領1.41美元(5.697%殖利率)一直領到2067年,距離現在還有40幾年,如果公司決定提早贖回這檔債券,投資人可以拿回25元的本金,不用擔心價格虧損。


當然,購買債券也並非是沒有風險,除了有可能發不出利息或歸還本金的信用風險外,還會有利率風險、再投資風險與匯率風險,這些都必須要一併納入考量。以上所說的債券都是指直購債,不是債券ETF喔,直購債透過券商都可以買到。


總結,如果投資高股息ETF為的只是想安穩領到每年5%的股息,最好股價低波動,股價又都可以每年填息,其實更能有這樣穩定表現的商品會是債券。趁目前債券殖利率還不差的機會,可以購買年期還夠長的債券,長期持有到債券到期,在到期前可以穩定的領取固定利息,不用擔心這段期間的價格變化。


當然,絕對要考慮到信用風險,千萬不要為了領取更高的配息,想長期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反倒有可能落得血本無歸。




2024/4/3

投資股市最大的損失 是你覺得高點到了

 


這件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無數次,每次股市驚驚漲的時候,就會覺得高點應該到了,應該要賣掉一些持股,免得又是紙上富貴,但很多次都是在賣掉後還是繼續上漲,或是小跌之後又反轉上漲,我以為的高點常常都不是高點。


同樣的,股市大跌的時候,我以為會續跌的,也常常在我賣掉持股停損後,就反轉大漲,而且一路不回頭,然後還捨不得買回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跟我有很相似的經驗。


引用一篇ETToday的文章內容


『羅尤美指出,有時候頻繁買賣股票,一旦錯過漲幅最大的幾天,報酬率恐將差很大。以那斯達克過去10年表現來看,持有10年的年複合報酬率18.3%,若是頻繁進出,只要錯過漲幅最大的10天,年複合報酬率下降到13%;若是錯過漲幅最大的20天,年複合報酬率只剩下10.1%;錯過漲幅最大的30天,年複合報酬率則僅有8.2%。


以全球股市過去50年績效來看,平均而言,多頭時間是40個月,漲幅105%,空頭時間平均12個月,跌幅32%,因此,長期來說,股市多頭的時間及漲幅,大於空頭的時間及跌幅。所以,投資人在多頭市場的時候,頻繁進出會覺得都賺錢,可是一旦拉長時間,市場有多有空,如此循環,頻繁進出只要錯過漲幅最大的天數,報酬率就不一定很好。』


股市大多時候是帶著疑慮緩慢上漲的,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股市大跌的時候來的又快又猛,但時間通常很短。怕買在高點的人,常常會空手等待股市大幅下跌後,才想要買入,然後就一直處於等待的狀態,遲遲沒有進場,錯過一大段股市漲幅。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27

00918 大華優利高填息 30 ETF

 


去年有兩檔較不為人知的高股息ETF績效驚人,分別是00915與00918,在去年都獲得大約60%左右的含息總報酬,名列台股ETF前幾名,上週以介紹過00915這檔ETF,今天接著介紹00918這檔大華推出的高股息ETF。


這檔00918是在22年11月上市,選股邏輯相對簡單,除了高股息以外,還著重配息後要有能力填息。


甚麼是填息呢?


我們應該知道,一檔股票現金配息後,是把公司的資產改以現金的方式發還給股東,資產的總值應該還是要維持一樣的,只有當配息後的股價能漲回原本的價格,手上的現金配息才是真的賺到,否則只是資產轉變形式而已,也是常聽到人家說的左手換右手。


舉例來說,一檔股價100元的股票,宣布配息8元,當下的換算配息殖利率是8%,大部分投資人都認為,買了這檔股票領到配息就是可以賺到8%的報酬率,但其實在配息後,股票的價格會變成92元,銀行證券戶頭會多了8元(以持有一股,並忽略稅金與手續費計算),總共的價值還是100元。


如果兩週後,股價漲到95元,再加上手上的現金8元,總共是103元,投資人實際的獲利其實只有3元,也就是3%,想要完整賺到所謂的8%配息報酬率,股價得要漲回到100元才能算,這也就是所謂的填息,把扣掉的8元現金股息漲回來。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20

保險與投資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4/3/13

00915 凱基優選高股息 30 ETF

 


2023年冒出兩檔整體報酬表現很好的高股息ETF,是過去很少人注意到的,分別是00915與00918,這篇就針對這檔選股邏輯比較複雜的00915做介紹。


00915 凱基優選高股息 30 ETF是在2022年8月9日上市,風險收益等級是RR4(一般股票型ETF都會是RR5),這檔高股息ETF主要在挑選避開股價高波動的高股息股票。


指數會從市值前300大上市櫃的企業裡挑選符合流動性標準的公司,在近12個月的成交金額總額前80%裡的股票裡,必須要達到近12個月交易總額排在前20%,或是至少有8個月自由流通週轉率達3%以上。近四季的EPS也需大於零。


合格股票還須排除近126日的日還原報酬標準差最高10%的股票,可解讀為排除約半年內的還原報酬變動最大的10%股票。再排除金融業的ROA與非金融業的ROE最低的25%股票,可解讀為排除企業營運表現報酬最差的四分之一。


剩下符合條件的企業,會再依據股價波動大小與股息股利率排序,取前30檔當作成分股。首先會先以近252日的還原報酬標準差做排序,大約就是一年內的股價波動度,由低到高排列,優先取波動度低的股票。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