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提到,股票債券彼此並非負相關,債券的報酬因為配息的關係相對更穩定,而且股債配置的目的也並非是為了要降低波動度,因為降低波動並不會帶來更好的報酬,那麼股債配置長期下來能夠贏過全股票的關鍵是甚麼呢?
我們先看上一篇文章用到的這張圖,不管是高波動還是低波動,如果你買進後不管漲跌一直持有,你會獲得的累積報酬率大概就是像這樣,只要碰到一次股市大跌,就會把獲利大半都吐回去。
上面這張圖用實際的VTI與IEI從2008年到2017年的資料來比較,上半部的數字是每一年的報酬率,紅字是VTI全股票的報酬率,藍字是7成VTI搭配3成IEI中短期債券的每年度報酬率,我們可以先看黑字的IEI的報酬率,幾乎每一年都是正的,股市上漲的時候僅看到IEI跌過2次,而且只有跌2%,其他時候債券都可以帶來正報酬,所以不要再說股債是負相關了。而股債用7比3配置後的報酬率,數字就是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
我們把全股票與股債配置的累積報酬率計算出來比較,可以發現2012年以前全股票是輸給股債搭配的,因為第一年報酬率差距就達到15%,但是後面隨著股市上漲,差距就越來越小,從2014年之後反倒勝過了股債配置的報酬率,從此以後股市沒有跌過,而全股票的累積報酬率也沒有再輸過股債搭配。但大家不是都說長期下來,降低波動的股債搭配報酬率可以贏過全股票嗎? 是不是時間不夠長,如果股市再碰到一次大跌呢? 會不會有第一張圖那樣的效果,股債配置重新勝過全股票呢?
我簡單把2008到2017年的每年報酬再複製一次,時間就變成了20年,讓數據再出現一次2008年的金融海嘯,我們可以看到,果然再碰到一次37%的股市大跌,股債配置的累積報酬率就馬上勝過全股票的方式了,但是只小贏4%,而且只有贏這一年,隔年開始股市恢復上漲,後面的差距就越拉越開了,所以就算時間拉長到20年,股債配置的方式也不會贏過全股票,而且時間越長會被拉的越開。
那為什麼很多財經專家跟理財老師都會說,股債搭配降低波動,長期下來可以打敗大盤呢? 我上面的圖表數據都沒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股債再平衡,股債再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後,賣出部分持股,將獲利拿來買進較穩定的債券,以上述圖表的時間為例,2009年到2017年這9年時間裡,有7年都可以將股市的獲利拿回來改放到債券,直到第二次又碰到大跌37%的股災時,就可以賣掉大部分債券,把存放在債券已久的資金拿來轉投入股票,做一次再平衡,長期下來的累積報酬率反而可以比全股票要來的好一些,而且如果剛好在大跌的那一年需要用錢,賣出持股損失的比例也比較低一點。
其實股債再平衡說穿了就是在做「獲利了結,逢低攤平」的動作,帳面上有漲的時候要把獲利留下來,換成較穩定保本的方式存放,等到哪一天股市出現災情時,再把這筆資金拿出來逢低加碼股市,而且其實賣出股票的資金要以現金方式放在銀行,或是改用定存做搭配也是可以,只是以長期來說,債券的報酬率還是會比定存要高一些,風險也不會高出太多,算是幾種方案裡比較好的選擇,股債配置一定要用ETF來操作,使用個股會有逢低攤平,越攤越平甚至變壁紙的風險,且絕對不能改用0056這種高殖利率的ETF來取代債券。
股債再平衡要在甚麼時候做會比較好呢? 大多數專家的建議是每年固定時間做1-2次,太頻繁做再平衡也不好,因為股市在快速上漲的時候,你會頻繁的把資金從上漲的股票市場中抽離,反而錯過該有的漲幅,還有一個方式是等股債比例偏離原本設定的比例一個差距後就做再平衡,不管離上一次再平衡的時間多久,譬如原本設定7:3,變成8:2的時就可以將股債再平衡回7:3了,建議大概落差10%左右就可以考慮做再平衡。
總結:
- 低波動的長期投報率並不會贏過高波動方式。
- 股債配置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要降低波動。
- 股債配置如果沒有做再平衡,長期下來報酬率還是會輸全股票的。
- 買債券的目的並非要獲利,而是當作資金停泊的地方,改用定存也可以達到相似效果。
- 股債配置僅建議使用全市場股票與政府公債ETF,別把高殖利率ETF當債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