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投資ETF要先看清楚持股明細與規則 (choose the right ETF)


 

投資ETF可說是近幾年的顯學,台股也陸續成立好幾檔ETF,今年上市的ETF銷售量都相當好,但是想買ETF也必須要弄清楚ETF的主題。


譬如台灣50(0050)就是挑選台灣股市前50大權值股,可以最貼近台灣股市大盤走勢,而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是從富時台灣永續指數裡挑選符合標準的成分股,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二與0050的持股相同,同時也限制單一持股最高不能超過30%。


又譬如元大高股息(0056)的選股規則是挑選預估隔年配息殖利率最高的前30檔股票,而國泰ESG高股息(00878)則是由符合MSCI ESG指標的公司裡,搭配規劃的條件分數,以過去12個月與近3年平均的年化股息殖利率為標準,挑選殖利率前30高的個股。


近期國泰又推出了5G的ETF,叫國泰台灣5G+(00881),號稱國內第一檔100%投資台廠5G科技股的ETF,選股條件為台灣5G營收占比大於50%的上市櫃股票,同樣也訂下單一持股不超過30%的規定,而另一檔較早推出的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00861)持股涵蓋全球,號稱軟5G ETF,其投資標的比較集中在美國科技公司,譬如蘋果、台積電、三星、高通、美國電信公司等。後來元大又推出了元大全球未來關鍵科技ETF(00876),這檔號稱硬5G ETF,主要投資內容是全世界的5G相關硬體商,主要集中在美國與日本,很大比例投資在光電與半導體。


光是想要投資台灣推出的5G相關ETF就有這麼多檔,購買前一定要先弄清楚有興趣的ETF持股內容是甚麼,是否跟自己想投資的領域相關,譬如去年我想投資電動車市場的ETF,就發現有一些已發行的ETF雖然掛名電動車或自動駕駛,但是其持股內容大多是目前的汽車大廠,譬如TOYOTA與通用汽車,但我想投資的是TESLA與其他自動駕駛相關感測器設備的企業,完全不是我想要投資的領域,所以購買ETF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持股成分與選股方法,才不會買錯。


2020/12/9

永豐複委託手續費最低1美元「永豐金證券的大戶投豐存股」



台灣人要投資美股主要有兩種管道,一個是在銀行開立複委託證券戶,透過台灣銀行買賣美股,另一個是直接上網在美國券商申請帳戶,將錢匯到美國券商買賣美股,近幾年有意願投資美股的台灣人數越來越多,畢竟能直接買到蘋果股票,何必買台灣的蘋果概念股呢,但是礙於台灣複委託的0.3%交易手續費與最低15美元以上的限制,相較於有多家美國券商已經提供0元交易手續費的服務高出不少,有不少人願意透過網路在美國券商開立帳戶,網路上也有許多美國券商的開戶教學。


或許是投資美股的需求越來越高,永豐金證券率先打出最低只要1美元手續費的方式來搶複委託的生意,該服務名稱叫「大戶投數位理財投資帳戶-豐存股」,讓投資人可以定期定股的方式買美股,該帳戶不只可以投資美股也可以投資台股,以下是關於此次活動存美股的相關優惠(活動期間至2021/06/30止):


  • 買進手續費為成交金額乘以0.3%,低於1美元以1美元計費,手續費優惠的部分會在次月退回戶頭,優惠期間過後會恢復為最低收4美元。
  • 賣出手續費依照一般複委託費率規定,0.5%-1%或35美元至100美元,並沒有優惠,但可於開戶時與業務人員談折扣。
  • 銀行購買時會以前一日的收盤價x110%做為限價於開盤掛單買進,若位於開盤成交,會留單一直到收盤為止,不保證成交,也就是開盤漲10%以內就會成交。
  • 豐存股持有的美股與永豐付委託帳戶裡的持股是分開管理,所以在複委託庫存是看不到透過豐存股買的美股,彼此也不能做轉換,豐存股裡的資金存股只能透過豐存股平台做買賣。
  • 扣款分為每個月6號、16號、26號等3個交易日,三個不同交易日都可設定買相同或不同的股票,唯同一天同一檔股票只能設定一次。
  • 如果交割餘額不足,銀行會依據商品英文字母排序及帳戶餘額來判斷是否能成功扣款,假設當日要買進3檔股票,但買進第一檔後的餘額不夠買第二檔,則銀行會跳過第二檔去執行第三檔,如果要購買第三檔的金額足夠,就會扣款買進股票。
  • 帳戶若餘額不足,銀行會取消該次交易不執行,不會變成違約交易,但如果失敗次數達三次,銀行就會終止該筆定期定股的委託,需要重新設定。
  • 要賣出持股時,可以自行設定賣出的價格與股數,賣出採預約單,委託單生效後就無法刪單了。
  • 永豐金證券已取得QI資格,投資ETD或債券ETF將免扣30%的稅款。


我一開始針對豐存股裡的持股不能轉換到自己的複委託帳戶有些存疑,懷疑透過豐存股買進的持股其實是登記在永豐金證券名下,並非是我本人真正擁有的股票,後來致電證券客服詢問,客服的回答是持股還是屬於投資人名下的,只是會跟一般複委託的帳戶分開,兩邊不能做轉換,豐存股裡的持股只能在豐存股裡買賣。


更多關於豐存股的規定細節與常見問題,請自行參考「官網說明」。


到美國券商開戶的最大好處就是0手續費,但是可能需要面對語言的問題,有問題要詢問時相對麻煩,也擔心如果投資人離世了,在海外的錢不容易拿回來,如果台灣銀行的複委託手續費可以大幅降低,譬如只收交易金額0.1%與最低手續費3美元,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放棄海外券商的0元手續費,改用台灣的複委託來做美股交易。


期待很快能有其他的銀行陸續加入競爭行列,調降複委託的手續費。 


2020/12/7

投資只要會一兩招 (mindse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kills)

 


我個人滿喜歡施昇輝的理財心態,今天看到他的一篇文章「與其博學,不如專精!樂活大叔:投資理財不用懂太多,只要懂能賺錢的1、2招就夠了」,也有些心得想要分享。


武俠小說裡充滿著各種門派招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練的武功是最厲害的,想要成為武林至尊,最後還有太極張三豐的無招勝有招,把所有過去學的招式都忘記就學成了。


投資方面也有很多招,光技術分析就有好幾套,價值投資也有很多參考數據要看,但都沒有一個方式可以百分之百獲利,甚至最後有兩者融合的人,用價值投資的方式找投資標的,用技術分析的方式來找進出場時間點,老實說,要學會並熟悉這些方法,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學習各門派,然後需要更多的時間在研究各股與觀察股價走勢。


我認為某些方法會適用於某些個股,某些公司的發展階段適合用技術分析,有些適合價值分析,過一段時間後又變成適合其他的方式,但難的是你根本不知道那些個股適合哪個方式,就算你學會了某些理論,也未必找的到適合這樣操作的個股,又或許你用這套方式賺了幾個波段之後,股性一轉變,方式就失效了,前面賺了幾年的資金可能一次錯誤就輸回去了。


我認為投資理財這件事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心法,理解原理與因果關係後,你會了解有些投資學派是有矛盾或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技巧是事後諸葛,真的想要運用在預測未來股價漲跌其實是亂猜的,與其學那麼多看起來很厲害的理論招式,不如好好熟悉一兩套心法。


投資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觀念是:投資的基本標準是為了讓自己的錢不要因通貨膨脹貶值,如果可以賺多一點錢更好,但不是為了要找到最會賺錢的方法。


我常在論壇上看到有些人分享投資操作心得與績效,接著就會有人回覆另一個方式,並表明這樣的績效更好,接著可能有更多人加入分享更多績效更好的方式,這些人有一個想法,認為同樣一筆錢去做投資,如果用了績效相對比較不好的方式(譬如一年獲利10%),比另一個人的方式(獲利20%)少了10%,就覺得他虧了10%,因為他少賺到他本應該可以賺到的獲利。


不要忘了,投資績效與風險是成正比的,用某種方式獲得了更好的績效,同時他也是冒著比其他方式更高的虧損風險,有可能今年獲利20%,但同樣方式隔一年就變虧損30%了,雨果聽過許多投資個股與選擇權10幾20年的朋友,到頭來從股市獲利的並不多,好的大概打平,慘的虧損幾百萬,如果他從一開始投資就選ETF跟著大盤的報酬,這20年下來的獲利應該都翻兩三倍了。


即使是買ETF也會有不同的聲音,投資大盤(0050)還是高股息(0056)比較好呢? 首先要先問,以至少10年期來看,這個投資方式的年化報酬率報酬能否超過3%(通貨膨脹)? 超過3%的報酬率至少能保證你存下來的錢不會價值越來越低,那每年5%殖利率的方式比較好,還是7%-10%的股價增長年化報酬率比較好呢? 這要看你目前的生活型態需求與個性,只要報酬大於通貨膨脹,並且讓你可以安心睡得著,不會讓你每天都要緊張的觀察股價變化,就是一個適合你的方式。

2020/11/24

退休族是否比較適合低波動高股息的標的 (high yield or high total return)

 


今天看到綠角分享了一個他長期以來強調的觀念,建議投資人不要迷思在高股息,總報酬率高才更重要,文中他舉了一個例子,0050跌幅較低,配息也較低,0056跌幅較高,配息也較高,但是總加總報酬是0056損失的比0050多。文章細節請參考原文,「0056高股息ETF比較適合退休族群的迷思」,本篇會針對綠角所敘述的情況,分享個人的想法。


數字的部分請直接參考原文,我想主張的重點是,沒有一個方法是最適合所有人的,如果單純強調總報酬一定是比高股息重要,建議退休族不要太在意高股息,而是要追求高報酬,這一點也是有些爭議討論的空間。


首先,總報酬比高股息重要這一觀點,成立於你有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時間可以累積報酬,如果是有完整看過我部落格的讀者,應該要理解,為退休準備的退休金,要看的應該是長期累積以後的總報酬,而非一兩年的績效表現,因為只比較一兩年的績效(含股息),0050未必就會優於0056,但如果將時間拉長到10年以上,成長型的大型股股價表現有很高的可能是可以優於緩慢成長的高股息股。


在投資領域裡,時間很重要,不只是時間複利,還有你可以等待股價從低檔漲回來的時間,若你現在是50歲,預計退休年齡是60-65歲之間,如果剛好在50歲是碰上大股災,股票資產帳面上跌掉50%,你可以不用擔心,因為你有10-15年的時間等他漲回來,這期間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資產配置,做好股債再平衡,更好的是可以持續投入資金累積退休金,但如果你現在已經是60歲了呢?


如果已經退休的人,他每年都需要從股市獲取生活費,生活費來源包含股票配息與賣出股票,以4%法則為例,持有0050的人配息可能只有3%,每年還會需要賣掉1%的股票來換做現金,而持有0056的人配息可能有5%,生活費可以完全由現金股息來支付,不需要賣出股票,在股災的時候,不需要賣出股票就代表不需要實現帳上虧損,你可以有一年的時間等看股價會不會回來,而持有0050的人就必須要賣出股票來獲得1%的生活費,不管當時股價多低。


在先前的文章有提到生活備用金,尚未退休的人可能需要準備至少6個月的備用金,對於退休人士,雨果建議至少準備1-2年的生活費用放在定存,如果股市正常,只是單純現金配息不夠用,你可以在股價還不錯時賣出一點股票來換取現金,但如果剛好當時碰上大型股災,很多公司減少或甚至停止配息,就如今年的疫情,導致配息現金不夠用,你就可以從備用金挪用現金,不會被迫在股災時必須要賣股。


所以到底退休人士應該以0050來追求高總報酬,還是0056來領取高股息呢? 其實需要考量你的性格與股價波動承受力,若你覺得你可以承受高波動,退休金準備的也還不夠充足,0050或許也是一個方法,但是生活備用金要準備的多一點,畢竟股災未必每一次都可以在半年或一年內恢復,正常人也不會想要在低檔的時候被迫賣股求現吧,如果你想要保守一點,不想退休生活還要擔心股價,用0056領高股息也是很好的選擇,生活備用金可以準備的少一點,至於帳上的虧損跟當年度總報酬與0050相比的多寡似乎沒那麼重要,重點是你的生活備用金需要準備多少


其實投資路上有另一個迷思可以被探討,就是「投資是否需要追求最高的可能性報酬」,你的投資組合今年帳上獲利了15%,但是另一種投資組合帳上獲利達到18%,少了這3%是否就代表一種損失呢? 這個投資組合今年贏了,明年後年就保證會一直贏下去嗎? 投資是一個輸贏的比賽,還是一個幫助你達到財富自由與放心退休的手段呢?


累積退休金的過程可能會很想追求盡可能的高報酬,但到了退休後,高報酬還是那麼重要嗎? 投資理財不是人生的主要戰場,人生真正的戰場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不後悔,退休金或被動收入足夠負擔你想要的退休生活就夠了吧,還需要在乎哪種組合的報酬比較高一點嗎,選一個適合你的方式就可以了。



2020/11/13

這兩類人未必需要保險 (insurance is not essential for thse two groups of people)

 


首先,我們來釐清保險的主要功用,應該是藉由可負擔的的錢,來負擔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無法負擔的風險。保險的本意,應該是聚集一大群人所投入的一小筆錢來成立基金,當有人發生重大事件需要大筆金額支出時,由這筆基金來支付,避免讓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因為一件重大事件而大大影響到後續的人生,保險的種類很多,人壽與意外險是最常會接觸到的保險類型。


保險的本質應該是盡量用少少的錢來應付未來發生重大事情所可能產生的大筆支出,但台灣很多人變相把保險當作一種儲蓄的方式,或是希望繳出去的保險費用可以在未來能整筆拿回來,事實上,如果以保險的本質來分析,大多數的人都會需要保險,但是有兩種人不一定需要有保險。


第一種人就是資產很多的人,買保險是希望在重大事情發生時,可以有人能拿出一筆錢來負擔支出,盡量不要影響到原本的生活,譬如發現得到癌症需要治療時,1-2年療期的醫療費用可能需要100-200萬,一般人要突然拿出兩百萬真的是滿有難度,如果平時每年只需要繳2-3萬元,當這種重大支出需求發生時,就會有人幫你支付這筆錢,這對於維持原本生活可說是相當有保障,而且就算支付的了200萬醫療費,自己多年辛苦存的一筆錢,突然要用掉200萬來支付醫療費,也是很痛的。


但是對於高資產的人就無所謂,帳上現金就好幾千萬,家裡好幾間房子在收租,每年收租也好幾百萬,當碰上生病需要幾百萬醫療費的支出時,他們的資產是足以負擔且不會影響生活的,對他們來說,保險所提供的規避風險不是他們重要的需求,所以對於高資產的人,保險對於他們的功用更在於資產傳承給後代。


第二種人是年紀已經超過65歲的人,年紀高的人更可能會生病,需要醫療費用,但年紀高的人保險費相當高,如果還需要靠保險理賠來支付,那時候已經不是繳少少錢來負擔可能的高支出風險,而是繳很多錢來負擔可能差不多金額的醫療支出,並沒有以小搏大的效果。


從年輕開始工作時,就需要為自己未來累積資產,投資理財為的不只是要存退休金或提早退休財務自由,至少至少都要累積一筆資產來負擔老年時需要的醫療費用,工作期間利用保險來規避大筆支出的風險,不要影響到資產的累積,但到了年紀大的時候,保險額度只剩一些,其他缺額不需要再買更多保險來補足,而是靠自己累積的資產來當保障,如果真的有醫療需求,就會有一筆錢可以負擔,如果沒有生病,這筆錢還可以挪作其他用途,用來玩樂總比繳給醫院好。


你或許會問說,趁年輕時多買一些終身型保險,將來年紀大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沒有保障啦,但這個想法會有個問題,第一,終身型的保費相對高很多,保險公司已經把未來所有的保險成本與風險都計算出一個總額,然後分攤成20年給你繳,如果你改買年繳的定期險,保費會相對少很多,第二,30歲時買的保險,到60歲真的需要用到時,理賠金額可能會低到讓你傻眼,30年前的住院病房費用一天可能只需要500元,現在一天要3000元,你能想像30年後的住院一天要多少費用嗎? 你現在買的終身醫療險日賠2000元,到了30年後真的還能給你足夠的保障嗎? 到時候你還不是要自己補差額呢? 


但是隨著年紀增加,保險費用也會跟著風險增加而提高,定期險的保費到了55歲以後會快速的上升,那個時候你應該要已經累積了一筆不小的資產,自然就可以減少保障額度了,保險費不需要繳這麼多,多留一些錢來累積資產,年紀到了一個程度,就不太必要再買保險來提供保障。


比較好的方法是趁年輕工作時買定期險,將終身險的保費省下來做投資,盡量累積資產,到了年紀大了,小孩開始工作,家庭責任越來越低,需要繳的保險費也可以越來越少,用自己存的資產來保障自己,絕對會比保險公司要有保障(可能有保險公司不理賠糾紛),當然,擁有健康的身體,絕對比保險還要重要且值錢。

2020/11/12

嘉信股價通知設定 (Schwab alert setup)

 



嘉信的平台提供了自動通知功能,當所選的投資標的股價達到特定條件,就可以透過Email或是手機APP收到通知,方便投資人不需要常常查看股市狀況與股價,本篇要來介紹在嘉信的介面裡如何設定自動通知。


你可以在Position裡的持股明細最右方的選單裡找到「Set Alert」,點擊後會另外開啟設定Alert的視窗,




最上方可以勾選「Send Price & Volume Alert to Mobile App Notifications」,可以將Price & Volume Alerts裡的設定發送通知到手機App。勾選「Apply Default Selections」可以直接套用預先勾選的選項。

勾選的選項符合條件即會發送通知,以下將會以VTI做範例,針對每一個選項做簡單說明。



Price & Volume Alerts


「Drops below $______ or rises above $_____」

當股價跌至設定的價位,或是漲至設定的價位時通知。

「Add another price alert」可以設定多組價位條件。


「Reaches a new 52-Week _____」

選項:High, Low, High or Low

當股價達到52週的高點或是低點時通知。


「Changes  _____  since prior day's close」

選項:2.5% or more, 5% or more, 10% or more, 20% or more

股價的當日漲跌幅比例超過前一日收盤價多少時通知。


「Crosses its _____ moving average (MA)」

選項:15 day, 20 day, 30 day, 50 day, 60 day, 200 day

當股價超漲過或跌破過去幾天的價格平均價時通知。


「Moves _____ more than the _____ over _____」

選項1:2.5%, 5%, 10%, 20%

選項2:S&P 500, Nasdaq, DJIA

選項3:1 day, 1 week, 2 weeks

股價變化比例超過特定指數變化超過一段時間時做通知。


「Trading volume exceeds average by _____」

選項:50%, 100%, 150%, 200%

當日交易量超過最近10天平均交易量的比例達到標準時進行通知。


「Stock Split Announcement and Ex-Date Notice」

發布股票分割公告與除息日時通知。


「Spin-off Announcement」

發布公司分拆公告時進行通知。


在Default Selections裡還可以設定更多的通知選項。







Earnings Alert


「Schwab Earnings Report when _____」

選項:

any update is made to report

recommandations changes by 2.5%

recommandations changes by 5%

recommandations changes by 10%

營收報告有任何更新,或是營收數據與預估差距一個比例以上時進行通知。


「Issues an earnings announcement via Business Wire or PR Newswire」

當Business Wire或PR Newswire發布營收報告時通知。


「Third party analysts' consensus earnings estimate for this _____ changes by _____」

選項1:Quater, Year, Quater or Year

選項2:2.5%, 5%, 10%

當第三方的分析報告一致預估季營收或年度營收變化超過一個比例時進行通知。






News Alerts


「News Stories only if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ETF Shares's price changes 5%」

當所選定的ETF股價變化超過5%時,會發送相關新聞消息。


「All News」

選項:News Stories, Press Releases

訂閱新聞專題報導或是新聞稿。




Research & Reports Alerts


「Morningstar  ETF Rating Change Alert」

Morningstar對該檔ETF的評等有變動時進行通知。


在Default Selections裡可以勾選更多的Report通知。




做好基本的通知設定,就不需要天天查看股市行情了,只要收到自己設定的通知條件達到時,在進行研究即可。


2020/11/6

操作選擇權可不如理論上那麼理想 (the option you should know)


前幾天看到一篇關於美股選擇權的操作心得分享「老婆的第一筆美股選擇權年化報酬19.2%」,雨果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想跟讀者分享,但目的不是要攻擊,而是希望給讀者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往下看之前,請先去看過原文。


首先,標題我認為有點誇大或會有誤導,選擇權是有到期日的,需要不斷的換倉操作,無法長期持有,原文裡介紹的是選擇權的賣方操作,也就是賣出選擇權賺取時間消逝的權利金,文中提到持有42天的獲利是2.06%,但不會每一次權利金都一樣多,這種短期42天一次性的獲利,我認為不該換算成年化報酬率,就好像你運氣好買進一檔股票,隔天因為利多消息大漲10%,你不會因此就說你買股票的年化報酬率是3,650%。


年化報酬率比較適合用一段長時間(很多年)的總累積報酬,來換算成每一年的年化報酬率,方便來跟其他投資機會做比較,不適合用一段很短時間的報酬率,來反推往後一段很長時間的預期報酬率。


文中又提到,計算過的CISCO合理價是48元,想要接的打折價格是38元,目前價格是40元,所以用賣38塊的賣權來賺權利金,如果沒跌到38元就繼續賺權利金,若跌到38元就實現選擇權,以38元買下股票。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我覺得實務上有邏輯矛盾的地方。


請思考看看,如果合理價是48元,現在股價40元,為什麼不直接買進股票,一定要等到38元才買? 為什麼不等到35元? 如果股價40元就是最低點,後面馬上接著上漲回到合理價呢? 為了賺一點點權利金卻錯過股價更大的漲幅,是一個本末倒置的行為。如果真的想買進CISCO股票,應該是40元的時候就可以小量買進了,若跌到38元再買,36元再買,34元再買,就算股價漲到42元還是可以繼續買,等待他回到計算的合理價48元或更高。


還有一個情況,如果現在股價是40元,但是自己計算合理價應該在30元,我可不可以去賣30元以下的賣權呢? 我就可以在股價過高的時候一直賺權利金。答案是很有困難度,因為短期合約的選擇權價內價外都不會離現價差太遠,30元的價位需要做到很遠期的合約,譬如第三張圖所示2023年1月20日(804天後到期),69天後的選擇權只能做到33元價位,權利金只有0.79(第二張圖)。


同時請注意一下bid與ask跟現價last的價差,合約離現在越遠的,bid與Ask差距越大,成交量也越小,也就是說你想要成交到你想賣的價位都需要一點運氣,需要有另一個人願意跟你對賭同一個合約與同樣權利金,你才有辦法成交。



近期的合約,價位不會離現價太遠,權利金也不高,真的會覺得現在37塊太高不買,但35塊就願意買嗎?



將合約到期時間拉遠一點,才可以做到更遠一點的價位,但權利金一樣不高。



如果想做到很遠的價位,合約到期時間會遠到你根本等不下去,而且過程中股價變化造成的權利金變動,風險會遠高於你能承受的範圍。賣方的風險是沒有上限的,台股就有好幾個一次賠掉上億元的案例。


在CISCO的案例中,如果合理價是48元,為什麼不直接在40元買進現股,而要用選擇權等38元買進,順便賺權利金呢?


其實,會做選擇權賣方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想賺那消逝的權利金,而不是真的想買到股票,賺權利金才是主要的目的,而如果股價跌破自己賣出的價位,譬如35元,造成權利金虧損,也就是權利金可能是從0.79變成2,每一口虧損121元,你可以選擇實現選擇權虧損,或是持有到到期,然後執行去用38元的價格取得100股股票,但股票的現值是35元,帳面虧損300元,你會怎麼選?


我認為如果跌破履約價就持有股票,實務上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想法,因為你能做到的履約價通常都會跟現價差不了多少,如果現在價格已經低於合理價了,那你應該直接買進現股,如果現在價格高於合理價許多,你能賣出的履約價很大機會還是高於合理價,真的履約換了到股票,你的虧損可能會比賠掉權利金還要多


較合理的情況是,你認為現在的價格已經夠低了,而且在某個價位有很大的交易量在支撐,你認為不太可能跌破38元,你才會去賣38元的賣權,賺那個權利金,如果真的跌破,那就真的太出乎意料,你願意用38元去買進該股股票。可是你認真想想,你原本覺得38元有很強的支撐不太可能跌破,但現在卻跌破了,你覺得是一個誇張撿便宜的機會,還是你的評估錯誤可能性更高? 現在跌破支撐,可能後續會有更大的一段跌幅,你確定你現在要用38元去買進嗎?



2020/11/1

半導體產業ETF SOXX (iShares PHLX Semiconductor ETF)

 


最近半年,台灣最火紅的個股大概非台積電莫屬了,一檔股票的市值佔了台股指數超過40%,在美國對中國實施斷芯制裁的情況下,台積電晶圓代工的重要性更是被認可,連美國晶圓龍頭INTEL也停止了新製程的研發,準備要向台積電下單取得更高製程的晶圓。


半導體產業不只是台積電火熱,其他的半導體上下游與相關聯廠商,譬如生產CPU的AMD、生產顯示卡的NVDIA、發展FPGA的Xilinx、生產手機晶片的高通QUALCOMM、與通訊晶片的博通Broadcom,目前股價都比3月崩盤前的高點還要高,只有INTEL跌得比3月的股價還要低。


半導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我們常使用的手機、電腦、通訊基地台之外,還有很多大小電子設備都需要IC晶片,大到飛機飛彈,小到電源供應器,還有汽車、面板、家用電器、遊戲主機等,幾乎只要會需要一點智能控制的電子產品都會需要使用到IC晶片。


未來5G網路普及,物聯網將更加普及,家裡的各式大小家電,甚至是燈泡,都會需要使用到晶片來控制,汽車的主被動安全裝置越來越多,感應器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些控制與協調都是需要透過晶片來達成,幾乎可以說晶片的需求在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高階。


世界上的半導體公司相當多,光我們上述提到的知名世界級公司就有7家,還有韓國的三星、日本的東芝、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半導體廠,各有各自擅長且專精的方向,如果要投資這麼多家公司,資金勢必要很多,所以半導體的ETF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說到半導體,你就一定要知道費城半導體指數,這是由全球30家半導體公司組成的指數,業務內容包含IC設計研發、晶片製造、與半導體相關設備廠商,譬如台積電、INTEL、NVDIA、高通、博通、德州儀器、AMD,而我要介紹的就是追蹤費城半導體指數的ETF-「SOXX」。


SOXX - iShares費城交易所半導體ETF(iShares PHLX Semiconductor ETF)成立於2001年年中,規模36.8億美金,管理費用0.46%,是一檔追求在美國上市的半導體類股的PHLX Semiconductor Sector Index績效為目標的ETF,MSCI的rating是BBB。主要持股有博通占8.4%、INTEL占8.1%、NVDIA占8.1%、德州儀器8%、高通7.9%、美光4.1%、台積電4.1%,這檔ETF並沒有包含韓國的三星與日本的東芝,完整持股請參考ETF官網說明。


以下是SOXX過去的淨值表現,在2001年上市到2013年期間,市值表現相對平穩,高低點間的差距大約是100%的漲幅宇50%的跌幅,自2013年開始,股價開始扶搖直上,到現在股價已成長超過600%(所以前面100%的漲幅才會說相對平穩),換算過去5年的年化報酬率為31.9%,10年年化報酬率為22%,從上市以來到9月底的年化報酬率為9.21%,最後5年的股價飆漲為這檔ETF的年化報酬率帶來很大的變化。



半導體可說是未來所有電子產品的大腦,所有自動化與功能控制都需要透過晶片,而且應用的地方與產業非常廣泛,如果你對半導體產業並不熟悉,有興趣投資但實在無法決定要投資哪幾家公司,不如就直接買進SOXX來參與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吧,如果你是挑選個股的人,剛好挑到INTEL這個大多數人比較有聽過的龍頭公司,過去這一年的股價表現肯定讓你欲哭無淚,買ETF就不需要賭單一半導體公司。


本篇僅做ETF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不要把投資變成信仰 (investment is not a faith)

 


對大多數人來說,買股票很容易,最難的是賣股票,不是操作上難,而是難在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是賣股票的好時機,當你會買進一檔股票的時候,肯定是對他的未來看好,或是認為這檔股票最近會上漲,如果股票不如預期下跌了,而且已經下跌盤整了一兩個月,帳面上有20%-30%虧損,這時你要賣嗎?


如果運氣很好,買進後股票持續上漲,帳面上獲利來到20%了,請問你要賣掉獲利了結嗎? 後面如果繼續漲不就錯過了更大的漲幅嗎? 或是帳面上漲了20%,但這個禮拜跌了7%,這個是短暫漲多拉回休息,後續會再繼續漲突破前高? 還是這已經是開始下跌的起步呢? 現在賣還能保有13%的獲利,但會不會賣了就漲了呢? 如果現在不賣,會不會變成紙上富貴,把過去一兩個月賺的都吐回去呢? 從持有股票開始,賣與不賣一直都是投資人相當困擾的問題。


投資不像是棒球比賽,就算是九局下半兩人出局,只要還有一名打者上場,就還有逆轉的機會,充滿希望並不會對投資帶來更好的結果,投資需要的是理性與分析。


2020年初總統大選的時候,蔡英文總統的民調一直都是領先韓國瑜候選人,如果你看泛綠的電視或媒體,你會看到內容不斷的提醒支持者要小心,不要因為民調領先就大意被翻盤,若看泛藍的電視與媒體,你會看到有好幾位名嘴告訴你韓國瑜很有機會勝選,你看看現場的造勢場面與參與人數,雖然民調是些微落後,但是韓的支持者有許多是不在民調表態的,選舉結果很有可能韓國瑜會勝出,結果大家都已知道,蔡英文總統以相當懸殊的票數贏得2020年總統大選,而那些相信泛藍媒體名嘴所給予希望的人,應該都覺得相當傻眼。


同樣的情況現在一樣在發生,美國總統選舉,拜登的民調一直都是領先川普,直到投票前一週,拜登的民調還是領先川普10%以上,台灣很多的電視媒體、名嘴、甚至是民眾,都還是認為川普很有機會逆轉勝選,就如同其一次川普贏過希拉蕊一樣,民調數據顯示拜登的勝選機率高於川普,而台灣多數民眾卻都深信川普最終會贏得總統大選。


我們看到,這已經不是在用客觀的事實與數據在分析,而是把川普勝選變成一種信仰,表現出的不是客觀認為川普會當選,而是主觀深信且希望川普會勝選。


這個現象也常出現在投資股票的時候,當你買進某家公司的股票是因為公司業績表現亮眼,未來的新業務計畫也可能為公司帶來高額的獲利,但在你買進之後,股價開始下跌,下個月的營收公布又不如預期,過幾個月又發出新聞稿,新業務計畫發展不順利,可是這時候帳上已經虧損超過20%了,怎麼辦?


很多人的做法,是把一開始買進的理性變成感性,開始說服自己,這家公司的老闆很厲害,他一定會想辦法逆轉局勢的,可能下一季就會有好消息公布,現在先不要賣股票,再等幾個月觀察看看營收會不會恢復正常,然後就「把這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的個人判斷變成「信仰」,在帳上虧損的情況下只有自己深信不疑,一直到某一天實在是忍不下去了,才會看清這個錯誤,忍痛把股票賣掉 (通常不久之後這公司的股價就開始回升了)。


投資應該是要理性的,不管你用的方法好不好,獲利能不能最大化,或是能不能盡量降低虧損的機會,你都應該要理性的用你設定好的方法去執行,就如同小時候做的物理與化學實驗一樣,設定變數、變因、多種交叉組合,記錄過程與結果,慢慢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可以獲利的投資方式,不要把投資變成一種只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的信仰,而忽視了所有客觀數字在告訴你的事實。


所以,川普會當選嗎? 你要用信仰還是數字去判斷呢?

2020/10/29

甚麼收入可以過甚麼生活(3萬與25萬的延伸題) (living expenses in Taipei)

 


想不到一篇3萬與25萬的煩惱,可以引起這麼多的迴響與討論,3萬與25萬的快樂與煩惱真的都差不多嗎? 每個人的煩惱或許都不同,但可能也都大同小異,譬如想買車,收入比較少的就在國產入門款抉擇,收入高的就煩惱該選哪個廠牌的名車,要不要加選哪個配備,旅遊要自助還是跟團,要在國內還是國外,享受的程度不同,但快樂與煩惱或許都大同小異。


本篇不會繼續討論3萬與25萬的差別,我想討論的是,想過甚麼樣的生活,大概需要多少家庭收入才能辦到,但每個地區的生活費用不同,我們排除偏鄉地區與台北市中心等較極端的消費水準,本篇會以新北市的概略消費水準來做計算,首先我們把生活上各層面會碰到的費用需求列舉在下方。


我知道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消費水準都不同,我大概估計一下一般人的需求費用,並且不以最節省的方式估算,一些瑣碎細節也先忽略不計,先以一個大概的消費水準來列出各項費用,譬如大眾交通工具就以雙北捷運與公車的1280的月費來計算,大餐一年算12次,每次約1000元上下,汽車停車費只計算月租費用,不特別計算外出臨停的費用,房屋貸款以一個月3萬元為上限,頭期款不列入計算範圍。你也可以自行調整項目金額,來符合你自己的現況。




我們先舉一個最單純的例子,一位由中南部來台北工作的人,住在新北市三重區,工作地點在台北市,租了一間獨立套房,上班靠一台二手摩托車通勤,為了省錢,平時沒有甚麼娛樂也不吃大餐,不需要給家裡孝親費,我們粗略估計他一年需要的費用為三餐(87,500)、機車(6,000)、租屋(144,000)、水電瓦斯(36,000)、瑣項支出(72,000),一年總費用為345,500,平均一個月須要28,800元,這表示,要在台北工作並過上一個幾乎沒有娛樂且節省的生活,月薪至少要大約3萬元以上。


如果是在雙北地區長大,開始工作後還是住自家裡,不需要給孝親費,只有早午餐要自己付錢,晚餐回家吃,如果也跟上一個例子一樣省省的過日子,沒有甚麼娛樂,那麼他一年的生活費就大約是兩餐(52,500)、機車(6,000)、瑣項支出(72,000)等,平均一個月僅須要11,000,住在家裡可以省了租金、水電瓦斯費用、如果必須要給家裡孝親費,則每個月費用會增加到21,000,還是比前一個例子要低。


如果拿第一個例子來做延伸,他不想過的這麼節省委屈,想要每個月有一點娛樂費,每年可以出國一次,每個月可以吃一次千元大餐,不想騎車這麼辛苦,改搭公車捷運,我們來算算看這樣的生活改變,一年會需要多少錢,我們粗略估計他一年需要的費用為三餐(87,500)、大眾交通(15,360)、租屋(144,000)、水電瓦斯(36,000)、瑣項支出(72,000)、娛樂費(36,000)、海外旅遊(40,000),一年總費用將來到近45萬,平均一個月要37,000元。


再來看看一對新婚夫妻,尚未有小孩,男方家長拿出一筆錢當作購屋頭期款,男方只需要負擔之後每個月的房屋貸款,這對新婚夫妻也不願意過很拮据,生活習慣較接近前一個例子,想每個月可以一起吃大餐,可以出國一次,搭捷運公車,女方每個月需要給父母孝親費1萬元,我們粗略估計這對夫妻一年需要的費用為三餐(87,500)x2、大眾交通(15,360)x2、買房貸款(360,000)、水電瓦斯(36,000)、瑣項支出(72,000)x2、娛樂費(36,000)x2、海外旅遊(40,000)x2、孝親費(12,000),這個小家庭每年需要的收入總計超過104萬,夫妻平均收入須超過43,500,或是一位收入5萬元,另一半的收入3.7萬。


看到這應該就已經覺得要在大台北工作生活很不容易了,如果這對夫妻有了小孩,除了小孩的花費以外,考量帶小孩出門方便與安全,他們決定買一台百萬以內的汽車,從上面的總金額104萬多在繼續增加,拿掉大眾交通工具費用,改成汽車油稅(48,000)、租停車位(48,000)、汽車保險(30,000),還有育兒伙食用品(120,000),目前小孩還小不需要教育費,父母也願意幫忙帶小孩,不需要托嬰費用,以上總計每年費用已來到126萬,平均夫妻收入需要達到52,500。


如果這對夫妻隔了3年又生了一個小孩,而第一個小孩也開始上幼稚園,費用會需要再增加一筆育兒伙食費用(120,000)與一筆教育費(180,000),總金額達到近156萬,夫妻兩人的平均月收入需要來到65,000元,或是一個人的收入須達到13萬元。


上面的幾個例子是很多在大台北地區工作生活的人很可能要面對的困難,如果要生兩個小孩,家庭月收入至少要有13萬元,而且還有父母可以幫忙在上班時間照顧嬰幼兒才能辦到,否則就是必須要犧牲掉兩個人的娛樂費、出國旅費、甚至是孝親費、或是乾脆不要買車,台灣的受薪階級收入成長緩慢,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一胎化已逐漸成為了常態,如果沒有長輩幫忙出頭期款,現在的受薪階級要買房實在是相當困難。


這篇文章所舉的例子與項目所需金額,都是用比較一般且稍微寬鬆的方式來計算的,當然有的人會覺得一天三餐的餐費250太少,在台北市根本就頂多只能吃2餐,也有人可以很省,一天只需要200元,也不需要娛樂費,旅遊也會用很省錢的方式來做國內旅遊,這些各位都可以用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替代表格裡的數字做計算,可能會有助於你推算你目前的薪資能負擔的生活品質。


本篇都只是在計算要過甚麼樣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收入門檻,其中都還沒有考慮到人壽保險費用、紅白帖、更換3C產品等比較大金額的支出,還有更重要的,沒有留下錢做投資存退休金,事實上,你的收入必須要比這裡所推算的生活費用要高上一些,才有能力為自己準備退休金,或甚至是提早退休,唯有降低非必要支出,增加工作或被動收入,才能一步一步的累積退休金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