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3

用房子準備退休金可不可行?

 


前陣子收到一位網友的私訊詢問,他的月收入約6萬多塊,可是他是月光族,幾乎沒有辦法存錢投資股票,因為他每個月要繳約4萬塊的房貸,剩下2萬多塊的生活費都幾乎用完,而且房貸還有20幾年。


他問到,等到他60幾歲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薪資收入了,但那時候的房貸很可能都還沒繳完,他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存退休金,所以他打算用房子準備退休金,繳的貸款當作存錢,等退休時就辦以房養老,雖然金額不多,但再加上勞保年金與勞退金,應該還能過,至少不用再繳房貸了,這樣做是否可行。


以前我曾寫過以房養老的文章,我再稍微解釋一下以房養老的概念,就是在到了退休年齡之際,以玉山銀行網頁試算是60歲以後,可以將你的房子反向抵押給銀行貸款,然後每個月給付一筆費用給申請人,利息從給付的費用裡扣除。


以玉山銀行提供的方案為例,領取期間最長為30年,領取期間與房屋屋齡總和需小於60年,領取期間與你的目前年齡合計需大於90年,貸款利息按月繳息,利息收取上限為每月撥付本金之30%,貸款額度最高以本行房屋鑑價金額的6成為原則。


實際試算一個案例,假設申請時的年齡是60歲,房子屋齡是30年,以房養老貸款領取時間也為30年(可領到90歲),假設貸款金額為1,200萬(銀行鑑價金額須為2,000萬以上),貸款利率用目前方案裡最低的2.24%來計算。


可以得到,貸放後第1個月可實領 33,333 元,之後每個月能領到的錢會越來越少,因為貸款累積金額增加會增加內扣利息費用,自第 162 個月(13年半)至第 359 個月可實領 23,333 元(因利息已達30%),最後一個月可實領 23,453 元。


我們先假設這個人持有的房子鑑價有達2,000萬,自60歲退休後可以開始從銀行月領33,333元,直到13年半後可維持月領23,333元,減少了1萬元。以目前月領3萬多元,再加上可能有2萬元的勞保年金來說,可能是足夠的。


但要注意一個風險,每個月能領的金額會越來越低,而通貨膨脹會讓物價越來越高,此消彼漲,這個消費力的減少是能明顯能感受到的。而且這是現在就退休的算法,實際上網友還有20年才退休,20年後的房價與物價漲幅又很難在現在評估。


同時還有一點要注意,這位網友如果想在這間房子住到終老,那這間房子的屋齡必須要小於10年,因為20年後要申請30年的以屋養老貸款的話,屋齡不能超過30年。或是換個方式,在要申請以屋養老的貸款前,需要先換到一間屋齡低於30年的房子,才有辦法申請到30年領取時間。


回到網友主要的問題,靠繳房貸存房子,能不能滿足退休的需求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4/26

為什麼有機車待轉區

 


去年看到一則新聞,在說有很多年輕人不滿設置機車待轉區的規定,希望可以取消機車待轉區,甚至號召一群人故意擠滿機車待轉區,一直在路口繞圈圈,試圖癱瘓路口交通。


我想稍有年紀的人應該有經歷過以前沒有機車待轉區規定的年代,2000年以前,機車可以隨時在綠燈時在路口直接左轉,我們也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汽機車在路口的內線道等待左轉。


這時候常常可以看到不同駕駛人的技術與膽量的展現,有的人要等到車距離很遠的時候才敢轉,有的人會抓對向車兩車間距的距離,只要速度夠快衝的過去,他就會快速左轉。


這同時也很考驗對向車的駕駛膽量與反應,因為他會看到有車子在路口等待準備左轉,但他不知道到底會不會有車突然衝出來。其實現在的機車騎士應該偶爾也會感受到,騎在路上可能會碰到對向迴轉的汽車,硬是要在小小的車距之間迴轉,逼得你必須要減速讓他過。


還有,當道路很寬的時候,譬如6線道,當你看著對向來車判斷距離與車速,認為可以左轉的時候,卻可能沒有看到被那台車遮住的旁車,也正快速地從隔壁車道加速衝出,很多人左轉避過了看到的那台車,卻被隔壁道另一台藏在後面更快速的車撞上,這台車還常常是飆很快的機車。


以前路口常常發生直行車撞左轉車的意外事故,尤其是摩托車煞車不及攔腰撞上,下場都滿慘的,後來才推出兩段式左轉,並於試行一段時間後開始強制執行。當然,執行細節上屢有爭議,譬如有些路口很小,或是車流量很大,根本沒有空間讓機車待轉,待轉的機車反而更容易被同向的直行車撞到,還有等待時間很長。


有民眾質疑,同樣都是機車,難道可以直接左轉的紅、黃牌機車,就會比白牌機車安全嗎,而且交通意外事故跟車種無關,是跟不安全的駕駛行為有關,應該重視車速分流,而非車種分流,讓慢速車在外線道,快速車在內線道,包含可以騎比較快的機車。


以我個人的感受,剛開始實行機車待轉區時真覺得很麻煩,而且很浪費時間,如果在路口想要左轉剛好碰到紅燈,就必須要等待兩個紅燈才能左轉,雖然現在還是很不想每次左轉就要等兩個紅燈,甚至迴轉要等三個紅燈,但強制執行一段時間後漸漸就習慣了。


相較於要在路口靠技術與空檔機會等待左轉,現在的機車待轉區有讓我感到更安全的感覺,雖然等待紅燈時間久了一點,但用60~90秒換多一點安全,現在的我是可以接受了。而且現在我在開車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隨時會有機車因為要左轉而衝出來。


其實這個過去(現在也是)讓我覺得很浪費時間的機車待轉區,有讓我感受到他的實際用處,對於許多騎車技術與交通安全意識不好的人,也頗有幫助,許多剛學會騎車與老人家其實是轉不過去的,常要等別人先衝過去,把對向車擋下來,他們才敢跟著過。


我也認為有些路口其實不需要待轉區,只要設置左轉燈,讓機車與汽車一起等待左轉燈左轉就好,沒必要讓所有路口都強制機車待轉,這些設置與取捨就留給政府去判斷吧。


解釋這一大段,我其實是想表達,不少反對機車兩段式左轉的年輕人,很可能是因為很少(或沒有)在大馬路口要直接左轉的經驗,沒感受過要跟對向車道的車搶綠燈與拚車速的刺激感,只感受到要兩段式左轉很浪費時間。


我認為一些傳統習俗也是這樣來的,因為過去的經驗,慢慢演化成現在的習俗習慣,但因年代久遠,已經漸漸忘記了當初會有這些習俗習慣的原因了,而當我們要挑戰習俗時,或許該習俗真的已經過時,但是否也先認真了解一下該習俗形成的原因呢。


我覺得投資也很相似,有些前人的經驗自己從沒經歷過,也常會有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為什麼要浪費資金來做風險規避,要有這麼麻煩的保護機制等等,其實很可能是發生過甚麼重大事情才產生的。


在想要挑戰之前,建議先了解一下前因後果,有些前輩的經驗與心態你無法理解,他這麼做肯定有他的背後因素與考量,前車之鑑是很好的借鏡,自己不需要再重蹈覆轍,全部再經歷一次。




2023/4/19

養成記帳習慣的3個關鍵

 


今天我又要來與大家談煩人的記帳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記帳的習慣,也覺得記帳很煩,或許不少人都了解記帳的重要性,但真要開始去做,卻又無從起步或早早放棄,於是又給自己找了不需要記帳的理由,這篇文章就是要分享如何養成記帳的習慣。


個人或家庭記帳其實跟公司裡的記帳很像,同樣是想或需要知道明確的現金收入與支出,月底或年底到底有沒有盈餘,需不需要做出調整改變,但相對於公司記帳,個人與家庭的記帳簡單太多了。


我再強調一下,個人與家庭記帳的目的是想要知道收入與支出的結果,在月底或年底有沒有剩餘,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


家庭記帳與公司會計帳很大的不同,是我們並不需要向國稅局報稅,不需要繳交一塊錢誤差都沒有的明細,也不需要套用國稅局訂定的消費科目,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追求完美精準的現金進出明細,這是第一點觀念。


要達到「知道收入與支出的結果,在月底或年底有沒有剩餘」這個目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知道一個月的總收入與總支出,相減就是結果了,對於固定領薪的上班族來說,知道每個月總收入並不難,對於接案、領獎金、銷售商品的業務來說,確實需要明確記錄每一筆收入並做統計。


而總支出的部分,最懶惰的方法就是在月初準備一筆現金,譬如10萬元,這個月的所有花費都用這筆現金支出,最後在月底時再看一下現金剩多少錢,就可以知道這個月的支出是多少了,然後每個月都把這個金額記錄下來,12個月後你就會有一年的支出需求數字。


但現在有很多數位支付、銀行自動扣款與訂閱自動信用卡扣款,沒辦法全部都用現金支付,那你就需要把這些非現金支付的消費另外一筆一筆記錄下來,或是在月底的時候再一次結算這些消費(數位支付與自動扣款都會有數位明細),再加上月底結算花掉的現金,就可以知道當月的支出了。


以上就是用很簡單的方式,就能知道每個月的收入與支出,並得到每個月的結餘是有剩餘或是透支。如果是透支,或是希望結餘能夠增加,我們想做出調整,就會需要藉由分析消費明細來做出判斷,記帳明細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


紀錄每日消費的明細真的很困難,買支原子筆15元、買瓶飲料25元、給小孩玩個遊戲機10元,這些都要詳細記錄下來嗎?我認為完全不需要,前面說過了,我們不是要記帳給國稅局,不用每一筆消費都依照科目編列報銷,記錄到這麼細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就算真能記錄到這麼細節,也沒幾個人有能力將這些資料做統計分析,然後做出有意義的決定。


我們在前面已有了紀錄收入與支出的方法,是因為需要透過消費明細來思考如何改善消費習慣,才有了紀錄消費明細的需求,所以家庭記帳的深入程度,只需要達到足夠協助你分析你的消費習慣,並有辦法從中找出需要調整的地方即可,這是第二點觀念。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4/12

用風險承受度來決定投資商品?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序論裡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讓風險承受度決定了投資商品,該商品的報酬結果好壞,決定了我們的財務目標,但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模式。


當我們在銀行想要了解或購買一些投資商品時,銀行除了依據你的收入、年齡、學歷、與職業等客觀條件評估風險承受度外,也會依據對於虧損的忍受程度等主觀認定來評分你的風險承受度,進而建議或決定適合你投資的商品,但這樣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譬如,當適逢市場大好,人們偏好積極參與投資時,自評所能承受的虧損程度很可能會偏高,然而當市場崩跌時,人們卻不敢繼續持有,這時候的風險承受度又會轉向偏於保守。同一個人,其風險承受度大大的受到當時市場環境的影響,這樣主觀評估的風險承受度真的能當作參考嗎?


合理的投資評估,應該是以目標導向為主,先具體考量財務目標的金額與時間,同時也要考量通貨膨脹的影響,盤點自己的收入以及剩餘的時間後,可以得到一個達成財務目標的目標報酬率,再依這個目標報酬率來考慮適合的投資商品與資產配置規劃。


設定好所需的目標報酬率後,才去建構適合的投資組合,做好資產配置,且承擔合理的投資風險(資產波動)。譬如,目標報酬率是年化3%,那投資標的很可能只需要選擇美債或甚至美金定存/保單即可,若目標報酬率是年化8%,可能就需要有70%以上的資產是投資股市。以上的投資組合標的,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


若目標報酬率高過合理市場報酬(15%以上),我們應該是要先調整財務目標,或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以提高投入金額,而非尋找能帶來超額報酬的投資方式,承受不合理的風險。這也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你不會因為自評風險承受度很高,就可以採用期待年化報酬率30%的投資方式。


以目標導向為主的投資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
  • 到底要賺多少錢才夠。
  • 目標到底合不合理。
  • 理財規劃能否達成目標。
  • 投資方式對不對。
  • 買的保險適不適合。


若空無目標,很容易甚麼產品聽起來都很好,感覺都很需要,結果保險買一堆,金融商品買一堆,但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用的,也不知道該投資多久。






2023/4/5

你知道你的錢是怎麼在無意中浪費掉的嗎?

 



有的人喜歡花10萬塊買一個名牌包放在家裡收藏,很少會拿出來用,因為預期未來還會有增值的空間,有的人會花2千塊買一個包,平常就可以常常帶出去使用(當然也有兩種都有的人)。


兩種買包與使用包的方式,覺得哪種比較值得?


一筆錢用的有沒有價值,有很多評斷標準,這個物品是你很喜歡想要擁有的,這個物品是很稀有很保值的,或這個物品是你會常常用,使用頻率很高的?


大部分的人賺錢都不容易,賺來的錢屬於有限資源,要把這有限資源變成你需要與想要的物品與服務,加上人性的貪婪與不滿足,常常都需要多做一部取捨考量,每個人價值觀就決定了他的選擇。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感覺這個東西滿不錯的,以後在某些情況可能會用到,又不是很貴,於是就買入手,但買了之後就是收在衣櫥櫃子裡,久了就忘了,從來沒有用過,哪天無意間看到的時候,又覺得這有可能會用到,所以繼續放著。

 

其實這就是把我們有限的資源「現金」變成一個從來沒有用過的商品,他的價值在真的使用到之前,其實就是零,如果在商品損壞或丟掉之前只用過一次,那使用這一次的價值就是當初購買他的那筆「現金」。


這筆現金所換成的商品,如果都沒有用到,其實你就等於損失了可以投資的機會成本,你可以用5%、7%、10%去算,看你平常的投資績效是多少。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價值減損,來回損失可能就是7%~10%之譜。


換句話說,你把錢拿去買了一個一直沒有在用的東西,你的這筆消費就是以每年7%~10%的價值落差在減損,直到這件商品不能用了被丟掉或是轉送他人,這個商品對你的價值就正式歸零了。


幾年前我心裡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近兩年我漸漸有物盡其用的念頭,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1. 購買商品前,要認真想過,未來是否會常常用到這商品,做到物盡其用。
  2. 如果只有少數幾次的使用需求,購買價格盡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的低。
  3. 如果...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3/28

2千萬退休金根本不夠用

 


前幾天在今周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簡單擷取如下:


『一位朋友在56歲時決定離開已經工作了20幾年的公司,提早退休,當時她準備了大約總值將近2千萬元的現金+黃金+股票部位,租屋在台北市區,每月房租+水電費大約是33,000元,還有高齡80幾歲的母親要奉養。


她原本認為自己準備的退休金應該足夠,但隨著退休後沒有其他收入入帳,完全只能靠股票收益,偏偏今年股票又逢空頭年,加上通膨高漲,物價飆,母親的奉養費+一位外籍看護的費用,讓她覺得應該要開始縮衣節食,否則現金很快會在不知不覺中花掉大部分。


我這位朋友,尚有一位高齡母親需要照顧,因為沒有住在一起,所以必須再多聘請一位外籍看護日日照護母親,加上自己是租屋在外,台北市中心的小套房一個月房租就要3萬元,加上水電等費用,起碼每月也要33,000元,這兩筆費用我估計差不多就要將近10萬元,所以不包含自己的生活費用,單是這兩筆一年就要花掉120萬元,就算準備2千萬元,差不多16年也花光了。難怪朋友現在會開始擔心手上的資金可能不夠使用。』


我很常聽到有人把退休金目標設定為1000萬,算法很簡單,預設每個月生活費3萬元,一年費用36萬,1000萬可以使用27.78年,如果是65歲退休,這筆錢可以用到超過92歲,比平均餘命還要高了,應該很足夠。


我知道對不少人來說,1000萬已經是個感覺遙不可及的目標,年輕人每個月的收入比較低,每個月能存下的錢可能不到1萬塊,1000萬就需要他存83年,即使未來的收入增加,平均每個月可以存到2萬塊,要存到1000也需要40年以上。


40歲以上還沒開始存退休金的人也覺得很困難,雖然收入比年輕人高,但是家庭、小孩、甚至父母的花費,反而讓中年人更存不到錢,距離退休年齡只剩20~25年,等於平均每個月要存下3萬多塊才能達標,難度也是不小。


更何況,以上計算都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未來的東西只會越來越貴,20年與40年後的1000萬元,在考慮3%通膨後的實質購買力只有現在的550萬與300萬,根本就不夠用。若計算3%通膨後,實際需要的退休金金額會是1800萬與3300萬,遠遠大於許多人的1000萬目標金額。


我們看到這篇文章的例子,大家在抓退休金需求的時候,通常都只會抓自己或夫妻兩人的基本生活費,也就是還活得下去的保守金額,很少考慮到意外、疾病、照顧父母、小孩需求等等因素。


很多人可能會估算自己可能有長照需求,去投保長照險,卻很少人會考慮到父母的長照需求,而為他們投保,譬如故事中的母親奉養費與看護費用就高達7萬元。我知道這很難,因為父母的年紀要投保長照險,費用已相當高,但在規劃退休金需求時,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可能發生的需求考慮在內。


1000萬退休金到底夠不夠?


我認為若是在20年後才要退休,1000萬的退休金絕對不夠,而且即使是2000萬的退休金也可能不夠,除非你打算要過很簡約的退休生活,加上勞保年金與退休金,或許可以應付需求。


對於有些年紀不到45歲,資產累積到一千多萬就決定退休的人,我認為未來的風險極大。靠這1000多萬本金帶來的被動收入過生活的人,或許目前的生活還過得去,但在未來很可能會遇上更多生活上的挑戰,而這本金可能還無法隨著通貨膨脹繼續成長,導致被動收入的消費力越來越低。


我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用這1000多萬當本金,繼續在股市裡累積資產,將獲得的股利繼續滾存進去,取得複利報酬,或許可以不用再繼續投入工作收入了。而平常的生活費還是需要靠工作、接案、經營自媒體或其他方式取得,你可以獲得選擇工作的自由,但離真正可靠的財務自由還有一段路要走。






2023/3/21

記帳只需記3個月?


 


我知道大部分人都很討厭記帳,因為這真的是一件有點煩人的瑣事,如果一天只有2~3筆消費要記倒還好,若一天超過10筆需要記帳,還真的是一種困擾,如果是家庭消費,更需要另一半願意配合。


不記帳與記帳的兩極中間還有其他替代性選擇,譬如我不需要記帳,我只要關注帳戶裡的錢有沒有增加就好,那就是我存下來的錢。還有一種是只需要記帳3個月,大約知道每個月的支出是多少,有個概念即可。


我曾提過我從2000年就開始記帳了,記帳的原因是為了讓我可以更安心的消費,不會為了省錢而在每一次消費時都猶豫不決與斤斤計較,控制消費的手段是設定每種類別的預算上限,記帳是讓自己知道離上限還有多少空間。


採用只關注帳戶裡的錢有沒有增加就好的人,他可能會非常需要嚴格執行先儲蓄再消費的方式,因為先把想要存的金額留下來,剩下的就是他可以花掉的部分,如果是消費剩的才存下來,那每次能存多少其實都很不穩定,不穩定就無法以此規劃未來的投資與儲蓄計畫。


只記帳3個月的方式,我認為也不實際,因為這樣的記帳方式無法真正知道你實際的消費有多少,我指的是一整年的消費金額。請你回想一下,你每個月記帳會記錄到那些內容?


三餐飲食、家庭文具用品、水電瓦斯電話費、與朋友家人吃飯聚餐、出門旅遊、電器家電、可能還有婚喪喜慶紅包,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支出是每個月都會有的,有些是幾個月才會發生一次的,有的甚至幾年才一次。


還有些是固定每年只會發生少數幾次的支出,譬如定期扣款的保險費、個人所得稅、牌照燃料稅、房屋地價稅、與小孩註冊費等等,如果只記帳3個月,這些支出未必會剛好出現在你嘗試記帳的那3個月裡。


以上會發生甚麼問題呢?


你試著記帳的那3個月,很容易出現每個月的金額落差很大,譬如剛好某個月碰到冰箱壞掉,需要花幾萬塊換一台冰箱,或是剛好碰到要繳所得稅的月份,你無法得到一個月大約需要支出多少錢的準確結果。


而且....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3/15

別看輕功課不好的同學

 


前幾天聽到朋友分享一件令他感到震撼事情,他說最近他才知道,原來他以前高中時候看輕的親戚同學,現在發展的很好也很有規劃,剛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他說到,他有一個小他一兩歲的親戚,國中時不愛念書成績很差,高中去上職業學校學餐飲,畢業後就到泰式餐廳打工,而且一家餐廳做不久就會換工作,在他眼裡,覺得這個親戚很沒定性,工作也不能好好做,時常在換工作。


最近有機會跟那位親戚深聊,才發現他現在開了幾家連鎖泰式餐廳,還開了熱炒店、早餐店、和火鍋店,最近還打算頂下一家自助餐店,除了原本的生意以外,還可以將自助餐的廚房當作中央廚房,為其他餐廳一起叫食材與供餐。


他對於這位親戚目前的成績與他以前念書時的情況完全無法聯想在一起,記得高中時他愛念書,工作也常常在換工作,怎麼現在已經是多家餐廳的老闆了。


這位親戚解釋,他從高中時就知道他未來想要做甚麼了,對於在學校念書完全沒有興趣,學校教的東西完全沒有幫助,所以他不花時間在學業上,開始工作後就去餐廳學經驗學技術,學完就換下一家。


剛開第一家泰式餐廳時,還請了幾個親戚去幫忙,很快就忙不過來需要聘請員工了,過沒多久就開了第二家分店,然後一路開下去,他說,這個都是他在高中時就想要做的事情,他只是在準備好後一一實現而已。


還有一位親戚是學工程的,在學期間就很努力在考證照,當時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考那麼多證照,後來他考進了捷運局擔任工程師,在工作了多年後已升上資深工程師,年薪有上百萬,這期間他還是繼持續在考證照。


最近他離職換到新北市的捷運局,從基礎工程師開始,薪水只剩原本的一半。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原本的工作跟薪水不是很好嗎,親戚回答,新北捷運局剛成立,我可以去那邊學習如何從無到有,這些經驗對我會很有幫助。


而且捷運局還會鼓勵補助員工考證照,他持有的證照已經快夠用了,未來幾年他會出來成立公司,專門接政府的公共工程,這麼多年認識的人脈也都對於他將來開公司需要的資金與接案有幫助,這一步他已經準備很久了。


朋友對於這兩位親戚的發展近況與長期準備感到驚訝,沒想到以前讓他覺得很混的人,竟然早在10幾20年前,心裡就已經有了抱負,並且默默地堅持努力了這麼久。


這位朋友自畢業後在同一家公司服務了超過20年,再過幾年就可以申請退休了,他在猶豫該不該繼續在同一家公司做下去,或是轉換到其他跑道,甚至是自己創業,以他的工作經歷與能力,確實有足夠的能力創業。


他分享,這兩位親戚給他最大的刺激是,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專注做好你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不用管別人怎麼想/講,就像他們學校課業不好,常換工作,那是因為他們很清楚將來想做甚麼,現在只是在做準備。


先不論朋友口中的這兩位親戚是否有很好的成就,也不論他們是否在20年前就已經想好未來要做甚麼,我想分享這則故事的重點是,你只要顧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別人怎麼評論你沒有那麼重要,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嘴/眼裡。


記得我的老闆曾說過,他在大學時期就創業了,他知道這個才是他想做且該專注的事情,學校成績只要能PASS就好了,時間分配上很重要,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你需要的目標即可。


所以,不要再看輕你的同學或是身邊看起來過得很混的人,他們可能早就有夢想與目標在進行了,只是他們懶的解釋,身旁的人看不懂而已。




2023/3/8

低本益比時可以買股票嗎?


 


大部分投資人投資股市都會想要買低賣高,而且我相信不少人都各有方法去估算股價買賣點,其中一個很常聽到的方式是在低本益比的時候買進優質公司,這個方式是否可行呢?


本益比是甚麼?先解釋一下本益比的公式如下:

本益比(PE) = 當時股價 / 每年每股盈餘(EPS)


每股盈餘代表公司每年可以幫股東手上每一股持股賺進多少錢(Earning per Share),而股東的持股成本就是買進時的股價,假設EPS是5元,現在股價是50元,則本益比是50倍,這表示投資人用50元買進一股股份,公司每年會幫股東每股賺進5元,若獲利維持不變,需要10年的時間可以回本。


所以當本益比低的時候,就表示投資人可以用比較快的時間將投資本金賺回來,相反就是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這是一種解釋方法,但畢竟沒有幾個人真的是會長抱10年15年等投資成本回本,而且回本本身也並不代表甚麼意義,你手中的持股本來就一直都是有價值的。


另一個參考價值就是,當本益比低的時候,就代表股價偏低,是可以買進的時候,本益比高就代表太貴,應該要賣出換股操作,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將本益比用作這用途,但這樣真的可行嗎?


或許有些人用得很好,但我想說的是,本益比的高低並無法準確預估股價未來的漲跌,有很多例外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本益比的計算是有兩個因子,一個是分子的股價,另一個是分母的EPS,如果本益比要低,可以是較低的股價,也可以是很較的EPS,反過來說,高本益比就是有較高的股價,或是較低的EPS,在這兩者之間做變化。


股價高低每天都因投資人的交易會有變化,股價變化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公司營運還是總體經濟,甚至是政治事件或法案修正,都會有情緒性的反應,投資人不容易確認現在的股價是因為甚麼理由而變動。


EPS是一個落後數據,雖然台股每個月會公布上個月營收,但EPS每一季才會公布一次,而且是當季終了後的45天內,就算你用最近4季累積的EPS來當分母,你的EPS數字與股價也差了快45天,這45天的股價變化很可能早已將預估的EPS結果反映完了,這可算是落後指標。


如果有人很厲害,可以用每個月的營收來預估當月可以貢獻的EPS,可能在季末後公布上月營收後,就可以馬上...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2/28

為何不開放勞退金自選標的?


 


勞退新制不同於勞保年金,是屬於個人專屬的退休金投資帳戶,公司與自己提撥的退休金,經過幾十年的投資累積,退休後能領的錢就是自己帳戶裡的累積金額。


以往我極少會提到勞保年金與勞退新制,是因為勞保年金在未來的變動性太大,我們無法估算20年~40年後可能會領到多少錢,最近有新聞提到,若政府不再提撥挹注金額至勞保年金,勞保今年金在2028年就會破產。


若要繼續維持勞保運作,政府勢必要繼續補充基金,調整給付金額計算方式,也就是未來退休的人很可能會領的比現在少,再加上通貨膨脹效應,實際消費能力會比現在每個月領2萬多元的人還要低很多,所以,我會把勞保年金當作是額外賺到的,而非我的退休金主要來源。


為避免勞保年金的問題越滾越大,2005年推出的勞退新制成為新解方,勞退新制是以「個人退休金專戶」為主的制度,雇主為勞工按月提繳不低於其每月工資6%的勞工退休金,而勞工個人可自願另提繳退休金,領回的金額為退休金個人專戶累積的本金及收益。


勞退新制的好處是不會有破產問題,但限制也是其退休金額度就是你自己提撥進去的錢,你可以在退休時一次全領出來,也可以月月領,領到戶頭沒錢為止,這個制度並不是終身領,政府計算平均餘命,大約可以領到85歲。


我在這裡就不細部討論勞保年金與勞退的退休金要怎麼算,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很多,我不自提勞退新制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勞退新制能提供的退休金金流太少,第二是投資績效太差,政府委託操盤的投資績效差到不值得自提放更多錢進去。


勞退新制提撥薪資6%的金額實不足以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我以55,400這個接近中位數收入的健保級距當作平均薪資來試算,公司提撥6%金額,每個月為勞退帳戶提撥3,324元,一年39,888元,假設投資了30年,總投入金額僅約120萬,即使投資績效讓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金額也僅480萬元。


即使自己再自提6%,總金額增加一倍,也僅來到960萬,若一次領出來,雖然不足夠支付所有的退休生活需求,但這金額也能讓退休人士滿有感的。


可是,整體退休金增加4倍是我隨便講的,勞退新制委外操盤的投資績效能讓投入的退休金增加多少呢?我從這篇文章查到勞退新制的累積至2022年7月份的歷史投資績效,年化報酬率為3.09%,我假設樂觀一點把年化報酬率提高到4%好了,剛剛的例子會得到多少退休金呢?

勞退新制自提6%,退休後可以拿多少?實算結果每月最多只能領到這數字


30年的4%年化報酬率,可以讓第一筆投入的本金增加3.24倍,由於後面投入的資金能累積的時間更短,增長理當低於3.24倍,但我偷懶的把總投入金額120萬直接乘以3.24倍,可得到389萬,若再自提6%,30年後,勞退帳戶裡的退休金充其量也僅不過778萬,這筆金額可以讓你每個月多領多少錢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