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

高股息ETF的總報酬較指數型ETF差,跟配息高低無關


 


指數型與高股息ETF的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指數型的整體績效比高股息好,股息只是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領到股息少了價差,總價值是一樣的,沒有填息一樣沒有賺到,如果股價會填息上漲,就算不配息股價也還是會上漲,所以,若能長期投資的話,持有指數型的ETF是比較好的選擇。


以上的論點我是認同的,而事實上,指數型ETF長期累積績效確實也是比高股息ETF好,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但原因跟配息高不高沒有關係。


我來舉一個誇張的例子,一檔股票$100,配息$50,配完息後股價變$50,假設能以配息後的價格在立即買進股票,則差別為,一個是$100 x 1,另一個是$50 x 2,忽視稅金與買進的交易稅,總價值都是$100。因為公司業績還有成長機會,市場投資人繼續買進,股價漲了一倍,這時變成$200 x 1,另一個是$100 x 2(填息了),總價值變成$200。


以上是舉例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如果市場理想化,公司價值可以理想的反應在股價上,股價同樣成長一倍,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在於,一個是有1股$200的股票,另一個是有2股$100的股票。


雖然總價值一樣,但股數不一樣,如果是奉行4%法則,用賣股換現拿生活費的人,只有1股的人必須要賣掉唯一的股票拿到$200,有2股的人可以賣掉1股拿到$100,另外1股還可留在股票市場裡。


老實說,這也是我一直還不解的事情,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費需要一直靠賣股換現的人,是否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即使總價值增加,在股數沒增加的情形下,代表股價是上漲的,但漲的再高,來到1股股價$100萬好了,賣掉還是沒了,是要怎麼滾?


或許這適用於可以「股息自動再買入」與「高股價公司可能會1股分成3股」的美股,但台股如果配息不足生活費,就需要額外賣股變現,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不是嗎?可理解為何台灣人喜歡買高股息,想只靠配息過生活,而很少會想去賣股變現。


舉例來說,投資0050領3%殖利率的股息,不足以支付需要5%股息殖利率的費用,所以需要自己賣2%的股票換現,每一年都需要賣2%,長期下來會有賣完的時候。譬如總值2千萬買0056,預期可以拿到100萬股利,但2千萬買0050只能拿到60萬股利,就會需要賣掉幾張0050去換40萬現金。


除非一個情況....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存成長股一定比存高股息股來的好嗎?

 



台灣近幾年很流行存股,有人喜歡存股價穩定的金融股與電信類股,但也有人建議存成長股,因為長期下來,成長股能帶來的報酬會比傳統認知的定存股要來的多,同樣道理也可套用在指數型、產業型ETF(5G或半導體)與高股息ETF上。


我用台積電與中鋼來做比較,現在很多人覺得台積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成長股,但有個15年以上投資經歷的人應該知道,台積電過去可是被稱為漲不太動的牛皮股的,而中鋼是相當優良的定存股,配發的現金股利相當優渥,甚至還有一段很不錯的成長史。


這張圖是2002年至2013年的台積電與中鋼還原股價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11年期間,台積電的含息還原股價從30.28漲到67.1元,年化報酬率7.5%。中鋼是從3.77漲到18.2元(最高還曾到24.48元)年化報酬率是15.4%,超過台積電一倍。


那時候買台積電並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股價通常都在40~60之間遊走,現在聽到有人以前用60元買進台積電抱到現在深覺羨慕,以為抱久就會有豐厚的獲利,但當時買台積電就很像買中鋼一樣,不是追求高額獲利,單純只是求穩而已。


再看中鋼,2000年網路泡沫後至2008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美國陷入發展平緩時期,當時最火紅的是原物料產業,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金磚四國、貝萊德是藉礦業基金、南非等,當時很熱門的投資標的,中鋼的還原股價自3.77成長倒最高將近6.5倍,即使08年後大幅下跌,之後也沒有漲多少,配息殖利率也變低,但統計到2013年都還有年化15.4%的報酬率。


以上例子同時可以看到產時代轉變與產業榮景的變化,2000前的網路科技股狂漲,之後輪到原物料產業與新興市場狂漲,2009年後又輪迴科技產業狂漲,特別是網路服務與半導體,2022年後,半導體又大幅下跌,誰知道2023年後可能又會輪到哪個產業興起呢?


現在的成長股在未來未必會一直成長,現在所謂的高股息定存股未必就會一直表現比較差,也未必一定能維持高配息,投資個股與產業型ETF的人需要格外注意產業變化。


舊新聞「『台積電溢價』現象開始擴散

"自從二○○三年後,股價幾乎只有在超跌時才有重要表現的台積電,從去年十二月以來,股性表現一反過去牛皮,股價創近八年半來新高,進而成為台股主攻九千點焦點。"




2022/12/15

你如何為意外做準備


 


上個月要出門參加一場小會議,由於時間空檔較多,決定提前半個小時出門,在發動車子的時候才發現引擎發不動,趕緊回家拿汽車啟動電源來發車,還好很快就發動了,加上路上又碰到交通事故塞車,到達目的地時離會議開始還剩5分鐘,停好車趕一下剛好赴會議時間。


還好這場小意外沒有影響到開會時間,也還好我有比預定時間提早半小時出門,否則碰到車子發不動的突發意外,肯定會讓我趕不上這場會議。


仔細想想,其實日常生活中時常充滿了意外事件,譬如搭公車,平常搭公車時,一到公車站牌通常不會等超過5分鐘,但偏偏要赴一場重要的約時卻等了10分鐘還等不到車,你只能選擇遲到,或是花多一點錢改搭計程車。


如果你沒有提早一些時間出門,你就只能面對意外發生的結果,或是用更高的代價來處理這場意外。以上這些可能都算是小事,但當這個意外事件是不小心騎車開車撞到人,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或是身體受傷,需要賠償十幾萬元,這個代價就很高了。


所以有些人會願意花個幾千塊或兩三萬塊投保車險,讓這個意外的代價有個上限,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健康相關的保險上。


生活中的小意外,有些時候微不足道,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有些時候卻又相當致命,你有習慣去預想如何應對這些意外狀況嗎?


套用在投資上也是,不管你是用哪種投資方法,執行前,你有沒有預想過,如果情況與你所想的不一樣,或是情況是往比較糟糕的方向發展,你會不會先有所準備呢?


我列舉幾個例子...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1/30

股市的報酬怎麼來

 



股票市場是企業向一般群眾募集資金的地方,也是一般民眾可以直接投資大型企業的地方,民眾提供資金讓企業可以依計畫擴張,企業也將更多的獲利回饋給投資者。


若企業獲利增加,基本上可以有兩種回饋投資人的方式,一個是股價成長,另一個是配發股利股息。


股價成長是受買賣交易者影響,企業獲利增加展現在財報上,投資人看好企業未來發展,於是更多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進該公司股價,帶動股價上漲。


而股息股利是受董事會影響,公司今年獲利比較多,來年又沒有大型支出需要大量資金,就可以把獲利以現金股利的方式回饋給股東,公司董事會決定要配發多少錢。


若先排除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公司的獲利其實理論上是會先反應在股價上,公司營運好,獲得投資人肯定,股價會上漲反應。


而董事會會依據公司去年的獲利、帳上可運用的現金、與來年的資金需求,來評估決定今年要配發的現金股利是多少,而這筆發出去的現金,等於是公司淨值的減損,同樣會從股價上直接換算反映出來。


未來股價會上漲或下跌,與現金股利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企業前景有疑慮,投資人反映出股價下跌,配再高的現金股利也不會扭轉局勢,也就是拿了股息賠了價差(貼息)。


若未來持續看好,投資人願意繼續以更高的價格買進,那配息完後的價格還是會繼續上漲,漲回除權息前的價格(填息),然後漲得更高,即使沒有配息,股價本來就會持續上漲。


所以追根究柢,投資人要在意的應該是企業的獲利好不好,而不是現金股利高不高,因為這股利還是要從獲利裡拿出來發的,看好未來發展,股價本就會上漲,與配息多少無關。


只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1/17

遇到投資專家該問甚麼


 


偶爾在認識新朋友時會碰到一個情況,當他們知道我有在投資股票,甚至是知道我有出版過一本理財書籍,他們常常會馬上問,那你有沒有推薦的標的,或是問我那些股票可以投資。


我相信這應該是常態,很多理財專家也會有同樣的經驗吧,但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問錯問題了。


我認為若有機會遇到投資專家,我們應該要問的是「請問您的投資策略是甚麼?


股市投資的方式很多種,相信你可以問出很多不同的答案,但絕對不是直接得到一個公司名稱或股票代碼。


如果你問的是策略,你可能可以聽到他是投資指數期貨/選擇權,可能是看K線與交易量的技術分析,或是研究企業財報,評估價值與合理股價,買賣賺價差,也可能是看股息殖利率,存股領股利。


不同的投資策略就會有不同的適合投資標的,若你問到投資成長股的人,可能會建議你元太、台積電,問到投資賺價差的人,可能會建議長榮航,問到存股的人,可能建議你好幾檔銀行股,問到指數化投資人,可能只會建議你台灣50。


如果你問的是標的,你會聽到元太、長榮航、兆豐金、台積電、0050、0056等等,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買的理由是甚麼,甚麼情況下可以買,甚麼情況下應該要賣,所以專家會賺錢的標的,到你手上還是會變成賠錢的標的。


最近0050很常被推薦,但我相信買0050還是虧錢的人一定也很多,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懂投資策略,只知道專家都建議買0050會賺錢,而且不會倒閉變壁紙,但看到今年跌了半年,帳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就認賠賣掉了。


其實要解釋投資策略是很花時間的,一般見面聊天的情況下,投資專家未必會跟你做很詳細的解釋,所以要深入了解,你應該要去多研讀相關書籍,或是花個幾千塊去上課,徹底的了解這套策略。


但至少可以先了解對方的策略是甚麼,他的說法合不合理,學習難度高不高,有多少是需要運氣成分,最後才是問專家有沒有推薦的標的,你可以用這幾個標的回去研究看看,專家的說法是否可以被驗證。


我自己碰到直接問我標的的人,我只會統一回答0050,因為0050已相當於大盤指數,如果0050有錯,那錯也不是會是我,因為整個大盤都是不好的,如果有賺錢,那他可能還會謝謝我,但我知道功勞也是大盤的,講0050是最不用背負責任的答案,哈哈哈。


要初入市場的投資人理解指數化投資其實有點難度,光台灣股市就夠他燒腦了,還要再講到美股跟投資全球化,解釋資產配置與再平衡,那絕對不是30分鐘以內可以清楚解釋完的。


指數化投資的主要精髓就在於分散市場與分散風險,規劃一套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資產配置,將時間與匯率風險也分散,然後運用再平衡策略,達到長期累積獲利的目的。弄懂了核心價值,能符合策略的投資標的自然就浮現出來了,根本不用問。


寫到這裡,就讓我想到之前分享過的一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收錄的25位專家投資方法,根本沒有人是深入講他的選股方式或標的,而是講他們的投資心態、策略、還有他生命中的價值,這些才是投資人首先要了解的。


所以下次有機會遇上投資專家的話,知道要問甚麼了嗎?


後話:寫著寫著,突然覺得我以後應該不要推薦0050,而是應該推薦0056的,這樣至少在大盤下跌期間,我還可以跟對方說,至少你還有不錯的現金股利可以領。 XDD

2022/11/3

投資並沒有一個所謂最棒最賺錢的方法,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當下需求的最佳對策

 



這段話是拍攝自我的書最後封面的內頁,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完美的適用於所有人與所有狀況,你必須要先釐清你當下的狀況與需求,然後尋求比較適合你的相對較佳對策。


雖然我在粉絲團裡主要都在提議指數化投資,不只我自己是以指數化投資作為核心投資方式,我也認為這個方式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一般民眾,但我不敢說每個人都一定要用這個方法。


指數化投資有兩個關鍵因子,一個是本金,另一個是時間,指數化投資要獲得不錯的獲利,第一最好本金要多,而且可以源源不絕的持續投入,第二是投資時間要夠長,10年都還算短的,最好是從20年起跳來看投資績效。


所以指數化投資最常被用來舉例的就是準備退休金,因為對於45歲以下的人來說,距離退休還有好一段時間,但如果是現在已經60歲的人,他也同樣適合用指數化投資來規劃退休金跟退休後的資金需求嗎?


我認為可以,但也未必是唯一方法,如果他現在是大量投資個股或基金,甚至還玩一點指數選擇權,我會建議指數化投資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只是需要把債券比例設定高一點。


但他若想要將大部分的資金都拿來買債券,甚至是投資等級的公司債,我也不會認為不可以,畢竟現在的情況,債券利率至少能買到4%以上,若本金夠多,穩定的4%~5%報酬並不差,而且這是幾乎保障收得到的,並非是高股息ETF。


而為了抵銷通膨對本金價值帶來的影響,用一些比例資金投資股市大盤即可,譬如3成資金買追蹤大盤指數的ETF,7%年化報酬率就可以為整體資產帶來2.1%的總資產成長,就等於可以抵消2.1%的通貨膨脹了,而債券的部分就安心領利息就好。


如果年屆退休的人可以買到年配息5%以上的美金儲蓄險或分紅保單,我認為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以保本又長期提供5%利息的金融產品,對於退休人士需要的現金流來源是很有幫助的,不需要將大比例資產放進股市承受波動。


除了年齡,手上資產的多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許多投資股市的人都是想用更好的報酬率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很高比例的人其實都是資金不多、本業收入少的人,期望靠股市幫他翻身,可是對於比較保守的高資產族群,股市是他們比較不想接觸的,即使是指數化投資方法。


我所謂高資產族群,不是已經有擁幾千萬資產的人,而是身家已有好幾億甚至數十億,有的可能是靠創業賺來的,有的可能是祖傳很多筆精華區的土地,他們需要的並非7%年化報酬率,而是穩定不虧本的保值商品。


對於從事土地開發的人來說,他們的營業利益可能只有2%,但是30億的2%(6千萬),3%的債券配息對他們來說已非常吸引人,甚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賺3%,還不怕賠掉本金,也不用看著帳上資產波動睡不著覺,這已經是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方式了。


我們一般人或許覺得10%的帳上跌幅是可以接受的,可能了不起就是2千萬虧掉2百萬,但30億要虧掉3億,對於保守的人來說,可能會要他的命,他無法忍耐2年等他再漲回來。


所以你應該能理解,有許多保險商品,其實是很有錢的人的投資方式,他們只想要保值而已,因為要賺更多錢,他有的是其他方法,隨便一筆訂單或土地轉手,就夠我們吃一輩子,投資收益不會是他的主要考量。保險業務員最想要的也是這些人的單,一次買就是幾千萬,而不是一般民眾每年3~5萬的壽險醫療險。


指數化投資還是適合大多數人想從股市增加資產的方式,至少我目前還是這樣認為,但它不會是唯一一種最好的方式,有錢人的世界,很多是我們一時還想像不到的,至少我還無法深刻體會,因為我還不夠有錢。




2022/11/1

資產增值與現金流


 


大家冒險投資金融商品,我想目的不外乎就是想用錢賺到更多錢吧,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應該都是希望透過股市可以在薪資以外獲得更多所得,至於部分已經有高資產的投資人,可能只求資產不要隨著通膨貶值就好,穩定獲利是最高原則。


我認為投資不只要看風險與報酬率,也需要清楚投資的目的與目標年期,我甚至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才知道哪種投資標的比較適合。


舉例來說,我若要投資一家科技新創公司,我應該要有心理準備,這家公司幾年內不會為我帶來分紅獲利,或是帶來好幾倍投資金額的成長,我更要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發展是否如一開始所說的,績效有沒有達到預期。


如果我投資的是一家早餐店,我應可以期待投資一年後可以有一些分紅,之後經營穩定的話,可以期待每個月/季/或年的營業現金分紅,或是累積盈餘當作開第二間分店的準備金,直到達到展店目標數後才開始現金分紅。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投資科技新創公司時,不只是要看這筆投資風險很高可能血本無歸,這筆投資如果成功可能可以帶來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資報酬,同時也要知道這個成功的結果可能是要等待5年10年才看的到。


如果到時候決定要賣掉股份,那這就是一筆長時間等待的資產增值,如果等領股東分紅,那這就是一筆長時間等待後可以帶來現金流的投資,同時資產可能還是持續在增值。


投資早餐店時,如果早餐店順利經營穩定,股東可以在一年後開始領分紅,這就是一筆現金流,如果經營的好,每年都可以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同樣,如果想要展店,資金就需要先保留在店裡,當作第二第三家店的開店資金,直到達到展店目標數後才開始現金分紅,這時候才開始有現金流收入。


回頭來看投資股票的情況,如果這筆投資是10年內不需要用到的資金,或是10年後才要看結果的投資,而且這段期間也不需要它為我們帶來任何現金收入,投資人就可以冒比較高的風險,投資較有機會獲得高報酬的成長股。


如果是每一年都需要/想要它能帶來現金流收入,選擇就會變成能穩定獲利,每年穩定配發現金股息的企業,或許10年後它能帶來的總報酬不如高成長的企業,但我的需求就是需要每年有現金收入,而不是等待10年後才看結果。


就拿近期很多人拿來比較的0050與0056,或甚至是台積電與中華電相比...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0/14

退休後能不能投資公司債穩定領息


 


上禮拜看到一篇文章,是畢德歐夫分享讀者問他的問題,文章完整內容請看連結原文



我節錄文章重點如下:


讀者的父母沒有準備退休金,自己每個月要給2萬元的孝親費,而為了讓父母有生活費,4年前將家裡的房子轉貸,借出一筆1000萬的現金買投資型商品,期間有投資結構性商品、公司債,等都有不錯的獲利。


因目前房貸的部分還只攤還利息,閒置資金大概還有1000萬台幣,讀者想用這筆錢投資穩定又保守的公司債來負擔爸媽生活費,目前長年期公司年報酬率有到6%,750萬元的投資資金額可以年領45萬,想拿這部份來應付房貸利息及爸媽生活費,不知道可不可以。


畢大回覆的重點,年配息率能到6%以上的公司債很可能是高收益債,風險很高,遇到大盤大跌時,高收益債也同樣會大跌,無一例外。對於這類債券,是屬於披著羊皮的狼,假裝是債的股票,只有美國中債才是教科書說的無風險利率。


關於公司債的部分,我有部分認同,也有一些建議補充。


首先我們先看這張圖,這張圖是iShares iBoxx投資等級公司債券ETF(LQD)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圖,這ETF檔投資的不是高收益債,而是投資等級BBB以上的投資等級公司債,持股內容除了多家銀行之外,還有美國AT&T、波音、微軟、蘋果等多家大型企業發行的債券。


LQD持有的債券,平均到期日約有13年,每個月都會配息,統計過去5年,整年累積配息下來的殖利率大約在2.5%~3.2%之間。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股價波動相當平穩,只有在三個地方大跌,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另一次是2020年疫情風暴,另一次是目前的美國快速升息。


依畢大的說法,高收益債在碰到大盤大跌時同樣也會大跌,其實投資等級公司債也是一樣情形,在恐慌的時候,持有企業相關的資產(股票、公司債券)幾乎都無法避免這種逃命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恐慌過後,價格就迅速漲回去了。


如果你是想用公司債避險,以為公司債也跟美國公債一樣,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時候保護你的資產,甚至是股跌債漲,那公司債肯定不是你的選擇,你只能買美國公債。


但如果你只是想穩定領配息,公司債其實可以扮演滿稱職的角色,只要你持有的是高投資等級的公司債,幾乎也不太需要怕它倒債,甚至在碰到恐慌大跌的時候,還是很好的加碼時機。我自已在2020年3月就以低於票面價格不少的價格買了不少投資等級公司債,不但可以領更高的配息,還有帳上的價差可賺。


圖中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在2003年至2007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00至115之間,2011年至2019年的價格大約介於110至123之間,甚至在2019年下半年一路漲到了將近140元,也在2022年一路下跌到接近100元,其實這些都是跟美國的利率有關,對於固定配息的債券,利率是影響價格的至關鍵因素。


公司債可以分別買單一公司的公司債,一般人比較容易買到的是ETD,一股票面價格是25美元,也可以買公司債的ETF,譬如上面舉例的LQD。


買個別公司的ETD,必須要自己尋找資料,了解公司有沒有倒閉風險,需要做比較多功課,但優點是利息比較高,若能買在票面價格以下的價位(25元),只要不自己提前賣出,幾乎不會有賠價差的可能,甚至還可以賺上一筆。


以LQD的持股為例,它所持有的一檔蘋果公司債(APPLE INC 4.65 Feb 23, 2046),票面利率是4.65%,另一檔AT&T的公司債(AT&T INC 3.80 Dec 01, 2057)票面利率是3.8%,另一檔波音的公司債(BOEING CO 5.93 May 01, 2060)票面利率是5.93%,如果你自己買這些公司的公司債,就有機會賺到比較高的殖利率(取決於你的買進價格)。


但LQD持有相當多公司的債券,除了以上提到那些比較高利率的,也有票面利率不到3%的,譬如微軟、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花旗銀行等,平均下來,年殖利率大約會在3%左右,但ETF的配息對於台灣人又需要扣30%的稅,等於只有2%多一點,實在是不太值得投資。


所以,端看你的投資需求,如果對個別公司債有比較深入一點的研究,其實可以是滿不錯的穩定領息投資標的,只要你不要把它誤當作是可以避險的債券,但公司債ETF能提供的利率報酬就比較令人提不起興趣了,尤其同時還要面對利率風險。


最後,畢大讀者問題裡說,用房子貸款投資公司債賺利差,房貸只攤還利息,我個人還是不太建議的,原因同樣還是利率風險。


過去低利時代,可以借到長期免還本金的房貸應屬於理財型房貸,房貸利率大概介於2%~3%之間,若去購買投資型公司債,可以獲得5%的利息好了,表面上看似可以賺到2%利差,但要每年能提供25萬的淨利差,投資本金至少要1250萬,每年36萬就需要1800萬,借貸金額實在是滿高的。


這筆借貸是為了賺利差來支付退休生活費,這筆收入來源很可能需要長期擁有,也就是以房貸來賺利差當生活費這件事,需要執行20~3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一定會在某段時間碰到升息階段,而債券最怕的就是升息了。


就以現在為例,我們看到美國快速升息,今年LQD的價格已經從年初的131元掉到目前的103元左右,即使他是在幾年前買的,均價也可能是在115~120元之間,帳上價差已虧損超過10%,升息不只是債券價格會掉,房貸的還款利息也會增加,也就是那筆2%的利差已經越來越少了,可能已不夠支付生活費。


如果這時候反悔,想將公司債ETF賣掉,將房貸還清,就要先面對超過10%的價差虧損,如果不賣,美國繼續升息下去,LQD的價格還會繼續掉,配息與房貸利率之間的利差空間會越來越小,這將會是一件棘手的決定。


還好美國升息導致美元匯率上升,這帳上10%的價差有可能被美元對台幣的匯差抵銷不少,以今年為例,美元對台幣匯率從27.5上升到接近32,上漲了16%,這一來一回未必會有超過10%的損失,但你不知道是否每次都能有這麼好運。


參考另一篇新聞:投資等級債太便宜?波克夏等可能出手買自家債券




2022/10/13

現在是買債券的好時機

 



寫這篇文章要冒不小的風險,但我真認為未來幾個月是近5年裡買債券的好時機,下次你要等到高殖利率的債券可能是10年後。


自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美國政府救經濟的手段主要就是降息,2000年聯準會降息13次,利率來到1%,在經濟與股市穩定後,在2004至2006年升息了17次,每次升息1碼,利率調高到5.25%。


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美國快速降息到趨近於0%的利率,而且還實行量化寬鬆(QE),直到2016年才首度升息1碼,2017年3碼,2018年4碼,達到2.25%~2.5%區間,但又在2019年突然降息3碼,以拯救放緩的經濟成長。


我們可以透過圖裡的美國長債(TLT)價格變化,對應到不同時期的升降息影響。2020年3月的疫情影響,美國政府快速進行無限量化寬鬆與降息,快速降息至趨近於零利率的目標,造成債券價格大幅震盪。


今年股票跌幅很多,但我們看債券的跌幅也不比股票少,尤其是長債,從2020年3月疫情開始,TLT的價格就從180元一路下滑,雖在2021年有反彈,但2022年正式快速升息開始,價格就從145元一路跌到100左右。


今年因為高通膨,逼的美國政府需要快速升息壓制通膨,債券的下跌速度非常快,中長期債券的殖利率已到4%左右,如果你去看投資級公司債,殖利率甚至可以到5%~6%。


當指數型投資人以資產配置與投資20年以上的長期持有,追求7%~10%的年化報酬率時,現在的美國公債就已經給你幾乎零風險的保障利率4%,高評等公司債給你長期保障利率5%~6%,已經不比長期投資股市的股債配置差多少了。


換句話說,7%年化報酬率可能是用20年的股市漲漲跌跌所獲得的整體報酬換算結果,而4%~6%的債券殖利率卻是每年確定的,每年固定就是可以領到這麼多利息。


我認為,對於想多一點穩定利息收入的人,近期是買債券的好時機,一來殖利率高,二來,未來也有很大的價差獲利空間可賺。


現在美國政府快速升息是為了打壓高漲的通膨,而這次通膨的主因並非是因為全球經濟太好了,而是因為疫情造成產業鏈缺料,貨運量降低,導致原物料與晶片/電子零件缺貨,價格高漲,再加上烏俄戰爭造成能源供應不穩定。


雖然升息不能解決缺料與戰爭問題,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0/4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ETF-00919


 


這兩三年出了不少檔高股息ETF,而且幾乎每一檔高股息ETF都募集到滿不錯的資金,特別是00878在今年特別竄出頭,而10/4又要上市一檔由群益推出的高股息ETF,今天我要簡單介紹一下這檔ETF的特性。


00919是從台股上市櫃的市值前300大個股當中,挑選出殖利率最高的30檔高股息個股,且有限定期日平均交易金額須高於8千萬元,近四季的稅後ROE須為正數,也有限制每檔成分股的權重不能超過10%,也不能低於0.5%。這檔ETF也有採用收益平準基金。


這檔ETF每年調整兩次成分股,分別是每年的5月第17個交易日與12月的第7個交易日。特色是,因大部分公司在5月都已宣布了配息計畫,所以5月份的成分股調整,可以直接挑選已經確定的前30檔高股息,概念類似00900。


而12月這次更換成分股,會依據企業前三季的同期EPS成長率與股利率來推算隔年可能的高殖利率個股,概念有些像0056用預估的方式,而且挑的條件是獲利有成長的股票,而12月更換成分股時最多只能替換8檔。


依條件排序,排名在前15名的股票即確定成為指數成分股,現有的成分股若是排在46名之後就會從成分股中剃除,第16至46名視為候選成分股,以現有的成分股優先,按排名挑選成分股,成分股的更換次數與數量理當都會比00900要少很多,內扣管理費相對也會比較低。


00919採取季配息,配息時間是3、6、9、12月,剛好與目前絕大部分的高股息ETF錯開,對於喜歡配成月月配的投資人,剛好是一個選擇。


這檔ETF由官方所提供的資料,以8/31為準所篩選的成分股,有57%是半導體與電腦周邊設備產業,其次是航運業12.7%。前五大值股分別是聯發科、長榮、中鋼、南亞、廣達,有好幾檔都是高股息ETF的基本班底。


但這檔ETF目前所呈現的成分股有一點很特別,就是這檔高股息ETF並沒有看到金融股與電信業,也沒有看到民生類股,一般股民常會存的定存股在這檔ETF都沒有看到,大量集中在半導體、電子產業、與傳統工業。


由於這檔ETF的選股條件主要以5月前公布的股利政策為準,12月的選股又以前三季的EPS成長率為準,設計在上半年挑選已經確定會配發高股息殖利率的個股,下半年挑選預估隔年獲利與股息會成長的個股,並不看過去配息紀錄。


所以會比較類似0056與00713,成分股產業變動會比較大,雖然今年完全沒有金融股,但或許兩年後金融股獲利爆發,又占了成分股20%以上,我們無法依據當下成分股的產業占比去評估這檔ETF的屬性類型。


但我們可以預期,00919有機會與0056一樣挑選到景氣循環股,只有在某一兩年的配息很高而入選,但在某一年被剃除成分股時,該檔的股價可能也跌了很大一段。


而00919在上半年與00900一樣,會直接看已經公布股息的個股殖利率排名來調整成分股,由於成分股更換沒有限制數量,所以可能也是跟00900一樣,會有大量變換成分股的機會,同時也產生大量的交易成本,還好下半年有限制最高替換8檔,內扣管理費不至於像00900這麼高,但保守估計應該也會在1%左右。


至於這檔ETF值不值的買呢?請你想想他的選股邏輯是否合理,能否滿足你的投資需求或目標,留給你自行評估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