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5

投資概念並不難,不需要玩數字遊戲 (investment is not a game of numbers)


今天在今周刊看到一篇去年的文章,「金融股大貼息,all in一檔股票很危險?6年存400張第一金,帳面損失57萬,存股達人最近竟開始」,部分內容節錄如下:

 

第一段:

有些股友會擔心持股全集中在一檔股票上,不是會很危險嗎?就像悟天只持有第一金436張,全集中在第一金,這樣不是很危險嗎?

 

但悟天想說的是,其實成本是可以轉移的,例如悟天目前擁有436張第一金,成本在9.88元,如果在此時此刻我全部轉換到華南金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首先第一金目前(13日)價格在20.9元,華南在18.1元,所以436x20.9÷18.1=503元,所以悟天可以變成持有503張成本8.56元的華南金,持有成本8.56元是怎麼算的呢?→436x9.88÷503=8.56元。(這裡計算省略了手續費和交易稅,有興趣的朋友再自己細算喔。)


第二段:

同樣,玉山金目前股價在26.7元,如果通通轉換成玉山金會變成持有341張成本12.63元的玉山金(436x20.9÷26.7=341  436x9.88/341=12.63元)。

 

所以重點在於要不要轉?什麼時候轉?對吧!

 

那為什麼第一金持有的成本可以下降到9.88元呢?這是因為悟天遵循SOP倍數表,在低倍數時買進較多的張數,高倍數時買進較少的張數,甚至在今年2月時賣出過高的倍數,等到4月時又買回較低的倍數(一來一往又多了44張0成本的第一金,存股的「存」並非只買不賣,是要觀察業績表現的!)

 

再好的股票當股價過高時也會變得不甜美,再差的股票當價格破盤時也會有利可圖。


第三段:

  1. 436張成本9.88元的第一金
  2. 也可是持有100張成本9.88元的第一金+41張成本8.55元的華南金+78張成本12.62元的玉山金+72張成本13.54元的兆豐金+104張成本9.45元的合庫金
  3. 當然也可以是617張成本6.97元的00878-ETF 國泰永續高股息

就算悟天只持有第一金,我還是可以把持股全數轉移到你覺得成長性更好的標的,重點在於轉完之後,悟天持有的成本是多少,對吧?


這篇文章看完,雨果覺得有不少想要做觀念釐清的地方,筆者把很簡單的投資觀念變成很複雜的數字遊戲。


首先,第一段提到轉換持股與低成本的計算方式,整段只是在玩數字遊戲,原本成本9.88的第一金持有436張,目前價格來到20.9元,帳上已經有高達480萬的獲利,轉換成目前股價18.1元的華南,可以取得503張持股,帳上成本應該就是18.1元,但筆者卻要把已實現獲利的部分忽略,假裝自己用原本的本金買到503張持股,每股的成本是8.56元。這只是在玩數字遊戲,已實現的獲利就是獲利,新買進的華南成本就是18.1元,如果跌了也是虧損,只是以前有賺錢又賠一點回去,自己想像每股成本是8.56元只是自欺欺人。


第二段提到的SOP倍數表,雨果不清楚是甚麼樣的倍數表,看起來很像是本益比,當高本益比時每比較少張,低本益比時買進比較多張,又提到於2020年2月時賣出持股,4月時又買進持股,一來一往就多了44張0成本的第一金,這一段說穿了就是覺得股價貴的時候賣出持股,等到股價下跌再低價買回來,可以買到比較多張數,如此而已,但是難就難在投資人不會知道甚麼時候是高,甚麼時候是低,剛好在2020年2月賣掉,躲過3月大跌段,然後在4月低點再買回來,這種事情只會存在夢中,或是極少數高手身上,不會是只想領股利的存股族可以期待的操作。


第三段的觀念更是需要拿出來澄清,舉例中的3種持股方式完全不能等同視之,第一種是集中在單一銀行,風險就是集中在單一企業,如果你持有的是兆豐金,在2016年發生遭美國開罰57億台幣的事情,直接影響了該年度的EPS,肯定會影響當時的股價與隔年的配息,第二種是把風險分散在5家銀行,如果是平均分配資金,則兆豐金被罰款的事件就只會影響你五分之一的資金,第三種更不該被拿來比較,前兩種都是集中在金融業,第三種將持股分散在多種產業與幾十家企業,絕對不是可以彼此拿來比較或互換的,更與買進成本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最不能認同的最大謬論是「重點在於轉完之後持有的成本是多少」,轉換持股的時候,重點永遠都是「新的持股在未來預期一段時間的表現是否會比目前的持股還要好」,而不是成本,如果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那投資人應該要把手上持股都換成股價只有1塊錢的水餃股,手中持股張數肯定可以暴增。


這就好像在傷腦筋,手上該持有2枚50元的硬幣,還是10枚10元的硬幣,還是100枚1元的硬幣,不管你怎麼換,手上一直都是只有100元價值的硬幣,更何況筆者的低成本還是用忽略獲利所換算出來的,這種算法,不管換成哪一檔股票,成本都會比目前的股價還要低的。轉換持股的重點不是成本可以多低或是可以變出更多張數的股票,而是這檔股票未來會不會讓你的總資產價值變更高。


在台股轉換持股就是會產生不少的手續費與交易稅,以筆者超過900多萬的持股來說,如果要全數轉換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會需要付出近萬的手續費與2.7萬的交易稅,相信大部分投資人不會隨意換來換去。



2021/1/18

資產配置與股債配置 (assets allocation and portfolio)


 

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指的是將你收入現金轉化成有形與無形的資產,且該資產可以達到保值、升值、或產生利息的效果,資產配置的選擇範圍很廣,只要是能提升資產價值的商品、物品、生意,都能作為資產的配置選項,譬如現金、銀行定存、股票、債券、黃金、房地產、古董、藝術品等。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可以讓你的資產以不同的形式保有其價值,甚至隨著時間增加其原有價值。


資產配置選項有不同的門檻,如房地產、古董、藝術品等,就需要相對比較高的財力才能涉入,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說,金融機構銷售的投資理財商品門檻會比較低,而本篇將會著重在討論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投資資產配置。


過去的文章提過很多次的股債配置與再平衡,到底股債應該要如何配置,不同年齡層的人是否有不同的配置方式,要如何執行再平衡呢? 過去我們建議不要壓單一國家或市場,所以在做股債配置時,會先跳脫以台灣單一股市為規劃範圍,我們會以全球市場的ETF來做舉例。


過去有一篇文章寫過「ETF投資選項」,你可以選擇重壓美國市場,也可以將資金分散在全球,本篇就不再贅述要選擇那些ETF,我們將重點放在股債ETF要如何配置,要怎麼做再平衡。


股債配置


我們以美國市場為例,假設我們的股債組合是以全美市場的VTI與20年期以上的國債TLT來做配置,最常聽到的配置方式是以年齡還決定股債比例,有一建議是用110減去年齡來決定股票的占比,譬如你今年40歲,110-40=70,則股票就配置資產的70%,債券配置30%,當來到60歲的時候,股債比例就變成50:50,80歲的股債占比就變成30:70,隨著年齡越高,就提高債券的比例,來降低資產的波動幅度,如果還想要再降低波動,可以將TLT替換成中短期債券,譬如3-10年期的美國公債,比較不會受利率影響債券價格。


也有人建議一直都100%都投資股市,並持續的投入資金,直到快退休前再將資金轉換到比較可以保本領息的債券,或是股債比例調整為30:70主領配息,或是股債比例調整為50:50,以較高的股票比例繼續獲得較多的資本增長。有人也會在股債搭配以外,再配置一些投資級公司債來提高配息率,讓每年可以領得的現金利息足以支付生活開銷。


其實股債配置要配置幾比幾並沒有一個最好的方法,完全要看你的資產大小、生活需求、與年齡而定,如果你的本金相當大,光靠2%殖利率的股債配息就足以滿足生活需求,其實也不用追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如果年齡已超過80歲,資本還是相當多,或許單放債券或甚至定存也都很夠用。


如果退休時資產還不是很充裕,或許還是需要高一點的報酬率來繼續累積本金,股票的占比就要高一點,但是生活備用金就要準備更充足,以免在股市下檔的時候還需要在虧損時賣出持股換生佸費,如果你還有其他的房地產可以收租,根本不需要靠股票債券的配息,那麼你的股債配置就要再看你後續主要的需求為何,若要留給下一代,可能維持股債80:20的比例還是很適合,因為要變現的時間不是以你的年齡為參考,而是你的下一代。


股債再平衡


接著要來討論股債如何再平衡與執行再平衡的時機點,因為股價每天都有漲跌,所謂再平衡就是把股票與債券的市值調整成你所設定的原比例,譬如當股市跌了段時間之後,股債由你原本設定的80:20變成70:30,那麼就需要減少債券股股,增加股票股數,可以過兩個方式,如果你剛好準備好一筆資金要再投入,就可以拿新的資金購買股票,將股票的占比提高到80%,若新資金不足以拉高到80%,就需要賣出債券取得資金,再拿來購買股票,若沒有要投入新資金,就是直接賣債買股。


股債再平衡的用意就是可以賣出漲多的資產,來加碼漲比較少或是跌的資產,讓資產配置重新回到原始設定的比例,達到逢低加碼、獲利了結的目的,待股市走勢反轉的時候,就可以比較快重回獲利。


股債再平衡要在甚麼時候執行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固定時間執行,譬如每年的一月與七月檢查股債比例是否有變動,如果已經偏離原本設定的比例,就執行再平衡,平時也不用注意股票市場與持股,只要在設定要做再平衡的時間登入帳號來看就好,再平衡不需要經常執行,因為如果在股市多頭連連上漲的時候,頻繁執行再平衡會一直賣掉正在上漲的資產,反而會影響了應有的報酬率,建議一年執行1-2次即可。


另一種方式是設定一個比例偏差值,譬如偏差差距來到10%的時候執行再平衡,假如原本設定股債80:20的占比,股票上漲了一段時間後市值增加,股債比例已經變成了90:10,我們就在這時候執行再平衡,賣出10%的股票來買進債券,這個方式的缺點是需要比較頻繁的登入帳戶計算股債比例,而且一年有可能會需要執行好幾次。


以上兩種方式各有好壞,無法斷定說哪一個比較好,譬如若你採用的是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譬如每年一月,那麼在2020年的疫情大波動,許多人在三月底加碼股票後股價成長了一倍,這件事情就會與你無關,因為你到2021年1月的時候才會執行再平衡,這時股價已經回到比2020年1月還要高的位置了,你並沒有機會在2020年3月時做加碼。如果你用的是比例偏差調整方式,有一年股市飆漲了30%,你可能那一年就需要執行2-3次再平衡,由於你早早就把漲多的股票賣出改買債券了,你的報酬率會比從頭抱到尾的人還要低,這時候固定時間執行再平衡的人就比較有利了。


所以再平衡的執行時間也沒有最好的解答,建議固定一種方式堅持紀律執行就好,你可能錯過了一種行情,但也賺到了其他行情,如果要觀察股市行情趨勢將方式換來換去,最終有可能是掠龜走鱉,全部的行情都錯過了。


結論:請依據你的現況與需求,規劃一個適合你的資產配置,當環境或需求有變化時,可以根據新的現況調整配置的比例,執行再平衡是很關鍵的動作,選擇好一種執行再平衡的條件,有紀律的堅持做下去即可。

2021/1/14

你適用FIRE嗎? (Do you really need FIRE?)

 


參考文章 What Is the F.I.R.E Movement? Ultimate Guide On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近兩年關於FIRE的討論與相關書籍越來越多,大部分是西方國家翻譯的書籍,也有不少相關的網站或社團成立,目的都是在幫助有興趣的人能達成FIRE的目的,所謂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指的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財務獨立指的是不需要靠正職工作就可以獲得生活所需收入,提早退休指的是在65歲以前就可以退休,但更多指的是在30幾歲就可以退休。這裡說的財務獨立,其實跟我們常聽到的財務自由是相同概念。


FIRE的理念是透過在年輕的時候就積極工作賺錢,並盡量減少支出,將生活必要支出降低到自己可以長期接受的狀態,然後存起來的錢放到股票債券市場來增加資產,並利用4%法則從股票債券市場獲得生活所需的被動收入,當提領4%的金額超過生活必要支出的需求後,即可達到財務獨立並提早退休。


西方人的FIRE理念,相當多情況是應用在當你很不喜歡你的工作,而且你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很可能與你的專業領域毫無相關,或是該領域的工作收入無法負擔你的生活與家庭支出,所以你需要靠積極的存錢與投資理財,讓你的被動收入高過家庭基本支出,你就可以不用為了錢繼續做原本不喜歡的工作,開始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不管這件事情能不能為你帶來收入,當你不再為了生活收入而工作時,就可以算是退休了。


台灣近幾年也越來越常聽到FIRE這個理念,但是我認為西方人的FIRE與我所觀察到的大部分人所追求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退休目的不同:FIRE裡提倡提早退休的起因是因為他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情,但這件事情或許無法提供足夠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所以利用開始工作的前面10幾年來累積收入,並且把生活需求壓低,盡量減少支出,為的是可以早日辭去固定的工作,「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但想想我們想要退休的目的是甚麼,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是為了「不想要工作」,我想出去玩就出去玩,隨時可以吃早午餐或下午茶,不用再看老闆臉色,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後每個月都有錢會自己入袋呢? 西方年輕人追求的FIRE,可以住得很簡單,吃得很簡單,不買昂貴商品,就只是為了可以四處旅行、登山、作畫、表演、或寫作等,自問你願意為了你想做的事情,每個月只有2萬塊可以花嗎?


養成教育不同:西方教育大多從小就會訓練獨立發展與自主思考,許多人在國中前就會找到興趣嗜好,甚至是人生志向,並往那個領域去發展與學習,但台灣的教育通常是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後,才開始想我以後要做甚麼,常常學校念的專業與將來工作所需的技能不符,或是工作好幾年,不斷的換工作換領域之後,才逐漸找到自己的志向(其實更多人到老了都還找不到),許多人想要退休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不要工作,盡早開始玩樂享福。


生活型態不同:西方人高中畢業後就算獨立個體,自己搬出去住,要工作或唸大學可自己決定,想念大學的學費可能都要靠自己申請獎學金才有辦法念,獨立後不需要養父母,不用給家用,同樣小孩養到18歲後也不一定會繼續供養小孩的生活,台灣的習慣很不同,很多人開始工作後需要固定給家用,中年要教養小孩,年紀大了需要照顧父母,最辛苦的階段是上有無法經濟獨立的老父母,下有還需要養育的小孩,說真的,你真的有條件提早退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4%提領率只是概念:美國提出的FIRE所需要的生活費用大都是採用4%提領率的法則,只要你的投資報酬率有6%-7%,每年只從投資中提領4%出來當生活費,涵蓋2%-3%的通貨膨脹,你的資產就可以無止盡的幫你產生被動收入,但是4%提領率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概念,書上是依照美國的401退休金帳戶投資美國股市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的前提來做規劃,首先年化報酬率7%不代表每年都有7%獲利,可能有幾年是10幾%,但有幾年是虧損的,如果繼續要提領4%出來當生活費,你的本金會流失的相當快,其次,美國401退休金帳戶與台灣的勞退相當不同,台灣的勞退投報率相當低,只有2%-3%,投資標的也相當不同,想要靠勞退來退休是幾乎不可能的,曾算過勞退在不自提的情況下,退休後只會有100多萬台幣的價值,或是每個月只能提供幾千塊的現金,想退休還是完全要靠自己存。


退休生活型態能接受嗎? FIRE裡的一個重要觀念是,你必須要盡量降低生活必須開銷,過滿節約的生活,這樣才不需要存太久的退休金,可以提早在30-40歲就辭掉正職工作,靠投資被動收入來過生活,如果你沒有他額外的收入,譬如退休後繼續打工或兼職做一些有收入的事情,你的生活型態就會維持當下那樣,你願意退休不用工作後就一直過著簡約甚至縮衣節食的生活嗎? 再問一次,你的退休目的是甚麼? 是去做對你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還是只是不想工作?


FIRE的觀念主要還是追求提早財富自由,並開始追尋對你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就台灣環境而言,可能是去追求個人理想或成就感,譬如可以到處演唱、深入研究歷史、學習某項樂器、甚至沉浸在電玩世界裡,也可能是為這個社會提供更多助益,譬如維護山林、到偏鄉教育兒童、提供醫療等。追求財務自由除了給自己帶來財務方面的安全感以外,更應該要想想,當我的時間都空出來了,不需要為了生活費用工作時,我到底想要做甚麼?


如果你想追求的事情是可以為你帶來一些收入的,譬如愛旅行的人可以兼職做導遊,愛唱歌的人可以在一些地方做收費演唱,其實也不需要等到被動收入完全可以負擔生活支出才退休,只要被動收入加上兼職收入可以負擔即可,但老實說,這件事情在尚有小孩需要養育或父母需要照顧生活起居的時候很難達成。


如果還沒有想法,那麼請繼續追求財務自由(FI),但先不要提早退休(RE)吧,至少可以考慮財務自由後先換點別的事情做,否則人生會很無趣的。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家庭狀況,你還適合書裡提倡的FIRE嗎?


台灣有兩位比較常上節目分享的FIRE實踐家:田臨斌(老黑) 與施昇輝,田臨斌辭掉高薪的工作,搬到高雄降低生活費用,平常四處街頭演唱,不為收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施昇輝對電影很有興趣,重回學校學習電影知識,並開始寫電影劇本,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搜尋跟他們相關的文章與影片。


WHAT VANGUARD GETS RIGHT (AND WRONG) ABOUT THE 4% RULE



2021/1/12

公司債 DUKB-(Duke Energy Corp., 5.625% Junior Subordinated Debentures due 9/15/2078)

 


今天要介紹一檔ETD,這是由一家能源公司所發行的公司債,DUKB (Duke Energy Corp., 5.625% Junior Subordinated Debentures due 9/15/2078),Duke Energy (DUK) 成立於2005年,為美國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電力公司之一。總部設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公司業務包括三項:Electric Ut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Gas Ut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和Commercial Renewables,目前市值657億美元。


該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使用燃料為煤炭、水力、天然氣、石油、核能進行發電,以及批發電力給市政府、電力合作企業及其他負載服務公司,也從事收購、建造、開發及經營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項目,在美國14個州擁有21座風力發電廠與63做商業太陽能發電廠。(引用MoneyDJ內文


名稱:Duke Energy Corp., 5.625% Junior Subordinated Debentures due 9/15/2078

代號:DUKB

配息:$1.41

票面利率:5.63%

目前價格:$27.56 (01/12/2021)

換算殖利率:5.12% (01/12/2021)

到期日:09/15/2078

可贖回日:09/15/2023

配息日:3/15, 6/15, 9/15, 12/15

配息資格統計日:配息日前1天

評鑑:S&P BBB (11/11/2020)





DUK屬於發電能源產業,過去5年都可以穩定的配息,公司股價表現也相當穩定,在2020年的疫情中表現正常,看似受傷相對輕微,在2020年還可以正常配息4次,而且還增加配息金額,公司尚有獲利,EPS 2.73元,股票配息$3.86 (殖利率4.32%)。


DUKB在目前價格$27.56買進的配息殖利率還有5.12%,最快贖回日是2023年9月,預計還可以領息11次,共計$3.8775,我們如果悲觀推算在可領回日時就被公司以票面價格25元贖回,價差上就會虧損2.56元,所領的利息扣掉虧損的價差,實際上只賺到1.3175元,換算下來的總報酬率為4.78%,越靠近可贖回日,價格就會越接近25元,所以要小心賺了利息賠了價差。


要了解該公司未來是否安全可以正常配息,還需要去看一下DUK的現金流、公司帳上約當現金、短期負債等資訊。


本篇僅做ETD介紹,並無推薦購買的目的,投資人請自行研究自負盈虧。


2021/1/8

股債配置不是獲利的解方,關鍵是再平衡 (rebalance is the key of winning)

 


前一篇文章提到,股票債券彼此並非負相關,債券的報酬因為配息的關係相對更穩定,而且股債配置的目的也並非是為了要降低波動度,因為降低波動並不會帶來更好的報酬,那麼股債配置長期下來能夠贏過全股票的關鍵是甚麼呢?




我們先看上一篇文章用到的這張圖,不管是高波動還是低波動,如果你買進後不管漲跌一直持有,你會獲得的累積報酬率大概就是像這樣,只要碰到一次股市大跌,就會把獲利大半都吐回去。




上面這張圖用實際的VTI與IEI從2008年到2017年的資料來比較,上半部的數字是每一年的報酬率,紅字是VTI全股票的報酬率,藍字是7成VTI搭配3成IEI中短期債券的每年度報酬率,我們可以先看黑字的IEI的報酬率,幾乎每一年都是正的,股市上漲的時候僅看到IEI跌過2次,而且只有跌2%,其他時候債券都可以帶來正報酬,所以不要再說股債是負相關了。而股債用7比3配置後的報酬率,數字就是介於股票與債券之間。


我們把全股票與股債配置的累積報酬率計算出來比較,可以發現2012年以前全股票是輸給股債搭配的,因為第一年報酬率差距就達到15%,但是後面隨著股市上漲,差距就越來越小,從2014年之後反倒勝過了股債配置的報酬率,從此以後股市沒有跌過,而全股票的累積報酬率也沒有再輸過股債搭配。但大家不是都說長期下來,降低波動的股債搭配報酬率可以贏過全股票嗎? 是不是時間不夠長,如果股市再碰到一次大跌呢? 會不會有第一張圖那樣的效果,股債配置重新勝過全股票呢?




我簡單把2008到2017年的每年報酬再複製一次,時間就變成了20年,讓數據再出現一次2008年的金融海嘯,我們可以看到,果然再碰到一次37%的股市大跌,股債配置的累積報酬率就馬上勝過全股票的方式了,但是只小贏4%,而且只有贏這一年,隔年開始股市恢復上漲,後面的差距就越拉越開了,所以就算時間拉長到20年,股債配置的方式也不會贏過全股票,而且時間越長會被拉的越開。


那為什麼很多財經專家跟理財老師都會說,股債搭配降低波動,長期下來可以打敗大盤呢? 我上面的圖表數據都沒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股債再平衡,股債再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股市上漲一段時間後,賣出部分持股,將獲利拿來買進較穩定的債券,以上述圖表的時間為例,2009年到2017年這9年時間裡,有7年都可以將股市的獲利拿回來改放到債券,直到第二次又碰到大跌37%的股災時,就可以賣掉大部分債券,把存放在債券已久的資金拿來轉投入股票,做一次再平衡,長期下來的累積報酬率反而可以比全股票要來的好一些,而且如果剛好在大跌的那一年需要用錢,賣出持股損失的比例也比較低一點。


其實股債再平衡說穿了就是在做「獲利了結,逢低攤平」的動作,帳面上有漲的時候要把獲利留下來,換成較穩定保本的方式存放,等到哪一天股市出現災情時,再把這筆資金拿出來逢低加碼股市,而且其實賣出股票的資金要以現金方式放在銀行,或是改用定存做搭配也是可以,只是以長期來說,債券的報酬率還是會比定存要高一些,風險也不會高出太多,算是幾種方案裡比較好的選擇,股債配置一定要用ETF來操作,使用個股會有逢低攤平,越攤越平甚至變壁紙的風險,且絕對不能改用0056這種高殖利率的ETF來取代債券。


股債再平衡要在甚麼時候做會比較好呢? 大多數專家的建議是每年固定時間做1-2次,太頻繁做再平衡也不好,因為股市在快速上漲的時候,你會頻繁的把資金從上漲的股票市場中抽離,反而錯過該有的漲幅,還有一個方式是等股債比例偏離原本設定的比例一個差距後就做再平衡,不管離上一次再平衡的時間多久,譬如原本設定7:3,變成8:2的時就可以將股債再平衡回7:3了,建議大概落差10%左右就可以考慮做再平衡。


總結:

  • 低波動的長期投報率並不會贏過高波動方式。
  • 股債配置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要降低波動。
  • 股債配置如果沒有做再平衡,長期下來報酬率還是會輸全股票的。
  • 買債券的目的並非要獲利,而是當作資金停泊的地方,改用定存也可以達到相似效果。
  • 股債配置僅建議使用全市場股票與政府公債ETF,別把高殖利率ETF當債券用。



股票與債券並不是絕對「負相關」 (stock and bond are not absolute negative correlation)

 


許多人認為股票與債券是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股票下跌的時候債券會上漲,反之亦然,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股票與債券的相關性」,內容主要在解釋債券價格波動的因素,這篇想要挑戰一下大部分人都說股票與債券是負相關的論述。


首先要先定義何謂「負相關」,負相關應該是指當A出現甚麼情況的時候,B就會出現反向的情況,兩者會互相制約,當A的數字越高,B的數字就越低,譬如A=-B或是A=1/B的概念。雖然在統計學上來說,股票與債券的趨勢是呈現負相關的關係,但是相關程度有多高呢? 股票與債券一定會呈現反向的走勢嗎?



在「股票與債券的相關性」一文中已經利用過去股票與債券價格的走勢(上圖)來證明兩者並非絕對的負相關,我將該文章裡的圖示在放到這裡來用一次,這是2013年起至今的價格走勢圖,上圖是美國整體股市ETF (VTI),下圖是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 (TLT) 的歷史走勢,我們可以看A區的股市上漲,但20年期以上的公債大跌,可惜這並不是股債負相關的證明,而是美國FED在2013年暗示要開始升息,造成債券大跌,而在2015年底FED正式宣布升息,可以看到B區的股市與債券都大漲,但2016年年中,債券開始下跌並維持了2年的低檔,同一時段的股市卻是上漲了50%,C區碰上近期的疫情造成股市崩跌,而下方的債券在股市崩跌初期出現了大漲,但因疫情前景不明,投資人恐慌,也可能是有現金需求,紛紛將投資賣出換成現金,導致債券與股市同時出現大跌,之後股市V形反轉,債券也隨即回穩回到高檔區間。


另外觀察在A區與B區之間的2014至2015年,股市穩定成長,而債券卻飆漲超過30%,股債同時都在漲,在B區與C區之間的2019年,股市與債券也都呈現上漲的情形,尤其是債券也上漲了超過30%,這張比較圖足以證明,股市與債券的關係並非那麼的負相關。


會呈現沒那麼有關連性的價格變動原因,是因為股票與債券的漲跌是源自於不同的因素,就理論來說,股票的漲跌是受公司未來發展的好壞所影響、產業趨勢或是訂單多的股價就會上漲,競爭力低或業績下跌的股價就會跌,當然也會受未來景氣、產業發展時程、與資金流動的因素所影響。而公債漲跌的原因,大多是受政府公告利率影響,利率調高,過去發行的比較低利率的債券價格就會降低,相反的,如果政府調降利率,過去發行利息比較高的債券就會更吸引人持有,導致債券價格上漲,當然還有信評與市場風險評估等其他因素。


影響股票與債券漲跌的因素是不相同的,所以兩者價格連動關係並不是很高,債券的價格並非是由股票市場的變動所影養,但兩者同時都會受市場變化所影響,譬如市場預期景氣會變壞,政府連續調降利率導致債券價格上漲,但更低的資金借貸成本卻也讓公司股票價格上漲,也有一種說法是債券市場利息太低,把資金推往股票市場,還有一種情況是股市非理性大跌,市場對未來無法估算走向與影響程度,連債券也不一定能保證避險,所以把股票與債券都紛紛賣掉換成現金觀望,導致兩者都大跌。


忠誠的股債再平衡信奉者也可能會造成股債皆漲的情形,當股市漲到一個程度,就會有一批人將股票賣掉改買債券,將股債比例調回自己設定的比例,這麼一來高漲的股票也可能會些微拉抬債券的價格,股票上漲並不意味著債券就會下跌。


解釋了股票與債券並非是絕對的負相關的連動關係後,我想再證明「降低波動度並不代表累積報酬就會比較高」,以下我直接用模擬數據證明。




表中上排的數字是高波動的報酬率,我們當做是全股票的投資方式,下面低波動的報酬率設定為漲跌幅只有高波動的一半,假設股票與債券真的是完美的負相關,所以漲跌都會被相互抵銷,下面的數字可代表股債搭配後的低波動報酬率,我們可以看到在股市上漲的時候,高波動的累計報酬率會比低波動的高,只有在股市大跌時,因為低波動跌得比較少,所以反倒累積報酬率勝過了高波動的報酬率,如第5第6年,一旦股市又開始上漲,高波動的累積報酬率就會快速的追趕上並超過低波動,直到下一次股市大跌,如第10年。




再用一組數字測試,若股市正處於多年的修正期,下跌的頻率比較高,上漲的幅度也不大,則低波動的方式確實就比較容易勝過高波動的累積報酬率。


所以低波動的累積報酬率就一定會比高波動的好嗎? 要看股市漲跌頻率與漲跌幅大小,也要看你是從哪一年看,如果是股市行情好的時候,低波動的報酬率會輸給高波動,如果是在股市連續幾年衰退或大跌的那一年來看,就會慶幸低波動的累積報酬率比高波動的好,所以長期下來,低波動的累積報酬率並不一定就可以贏過高波動的投資方式,而是取決於股市表現,股市長期累積報酬率要勝過全股票,重點並不是降低波動率。


結論:降低波動度只是降低漲跌幅度,並不會改變漲跌走向,只有在下跌的時候,因為波動度低的跌得比較少,才會顯得累積報酬比較高一點,如果是在大漲的時候去看,波動度高的報酬率還是會比較高,試算顯示,降低波動度並不保證會帶來比較好的報酬率,除非是股票市場下跌的次數比較多或幅度比較大的時候。


但為什麼專家都說股債搭配的長期報酬會比全部持有股票的來的好呢? 關鍵並不是因為搭配債券,或是波動度降低了,這留著下篇文章在來說明。



2020/12/29

第一百篇,投資理財心法整理 (mindsets of investment for retirement)

 


自今年二月開始寫理財心得部落格以來,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剛開始寫就碰上疫情恐慌,股市暴跌,又在三月底立即V行反彈,碰上這樣的大震盪行情,反而讓自己的投資心得更為篤定,算是做了一次驗證,累積到目前已寫了99篇文章,大致已經把主要的理財心得重點都寫了,這第100篇我打算當作寫部落格的第一個里程碑,把過去寫過的心得重點整理出來,也當作2020年的最後一篇文章。


投資不等於理財,投資僅是理財範圍的其中一部份,理財方式可以參考別人的方法,但絕對無法直接複製過來照表操課,投資的方式與工具很多,除了學習投資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學會理財心法,並且要了解自己的個性、收入、現有資產、與需求,才能整理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理財就是為了把「錢」這項資源做最妥善的運用,從出社會開始工作賺錢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用錢這個工具來讓自己能存活下去,剩餘的錢就看個人如何運用,有人有強烈的購物慾喜歡買東西,有人喜歡四處旅遊認識世界,有人單純就需要銀行有一大筆錢來增加安全感,錢要如何運用取決於每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理財有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把「錢」這個工具換成自己想要的事物前,能夠不要越變越少(貶值),甚至最好能越變越多。


理財要先規避風險、固本、然後求成長,讓錢不要越放越沒價值,就需要找一個穩定的方法讓錢越變越多,而且增長速度要高於通貨膨脹的速度,並且避免突然的大筆支出,譬如毫無財務規劃的高級旅遊,或是一場意外或疾病需要高額醫療費,基本的保險支出可以避免突然性的高額花費,讓自己辛苦累積的資產瞬間歸零或去掉一大半。


工作時間有限,為退休後的金流做準備,退休時需要準備多少錢,可以過甚麼樣的生活,通常都與出生時的家庭背景與自己的收入情況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只是一般家庭,工作收入就在5萬10萬之譜,就不要期望退休後可以開名車住豪宅,一年出國旅遊4次,不切實際的退休需求是退休規劃失敗的第一步,有了比較切實的退休生活需求,才有辦法估算究竟需要多少退休金,也才有辦法找尋適合的投資工具來完成退休理財規劃。


萬事起頭難,存錢絕對是理財的第一步,不管你的投資方式是甚麼,你能用來投資的錢,絕對是在滿足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後所剩餘的錢,當你的生活過得更富裕更奢華,你能留下來做投資的錢就越少,要累積到足夠的退休金或是財富自由難度就更高,時間就更長,所以有效的存錢是最重要的一步,而養成記帳習慣會是幫助你有效存錢的好方法,同時也讓自己清楚每個月的基本實際花費有多少,有助於退休金需求的規劃。有句話說,錢花掉的都是別人的,能存下來的才是你的。


避免突發性大筆支出,保險是個好工具,如果你每年能夠存下10萬塊錢做投資,5年之後含獲利可能可以累積到60-70萬之譜,但此時若不幸發生一場交通事故,需要賠償對方的汽車維修費20萬元,自己又因為受傷無法工作2個月,需要動用存款支付生活費,甚至還需要一筆5-10萬塊的開刀住院費用,你辛苦存了5年的70萬積蓄,馬上就因為一場意外去掉了30萬,我們用時間來計算,等於你浪費掉了3年的時間,換句話說,因為一場意外,你的退休時間因此必須延後3年,如果你有投保車險、意外險,你可能只需要支出5萬元,退休時間僅延後半年,保險無法避免意外發生,但可以保護你的資產,讓你的理財計劃不會因為意外狀況受到太大的影響。


投資工具很多,不需堅持只用一兩種,大部分人提到投資就會直接聯想到股市,其實買賣房地產、合夥開餐廳、交易古董藝術品、甚至買賣限量球鞋都可以是一種投資,你應該找幾個你比較熟悉並且有門路的方式,做綜合考量一起做規劃,而股市或基金是所有人都可以快速開始,入門資金需求也比較低的投資方式,只要每個月可以存下幾千元,就可以開始定期定額投資資本市場,你需要先思考哪些是適合自己的,然後投入時間做深入了解。


投資是為了在業餘期間用錢滾錢,不是把投資變成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是想把工作存下來錢,透過股票、基金、房地產等不太需要花費時間管理研究的方式,讓錢可以變得更多,但如果你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研究股市,看房買賣房地產,那這件事可能就已經變成了你的工作,而非業餘的投資理財,如果你沒有打算變成專業股市投資經理人,那你就應該找到一個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也能獲利的方式。


不想過度關心股市的方式就是分散投資,如果你將資金都投入某幾檔公司股票,那麼你就應該要對這幾家公司的業務與營運狀況非常熟悉,認為他將來的業務發展會蒸蒸日上,否則你應該避免賭博式的僅投資幾家公司,而是將資金分散投入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只要整體市場是成長的,你的投資資產也會跟著成長,同樣的,你也不該僅投資單一國家,你可以將資金分散到全世界不同發展程度的市場,跟著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成長,如此便不需要時常關心股價漲跌。


投資應著重整體資產成長,而非每年的穩定利息收入,這句話適用於還在累積退休資產的人,不一定適用於已經退休在花資產的人,如果你還在累積退休金的階段,而且離退休時間還有10年以上,讓資產跟隨經濟成長一起漲跌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長期下來,穩定的利息收入會讓你的資產累積增長較慢,但如果你已經退休,或是距離退休時間僅剩不到5年,穩定的現金流可能是你會更重視的事情,此時你的資產增長已不需要7%或10%這麼高,只需要配置一小比例來達到至少2%或3%的資產增長即可。


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方式不是靠股票,而是投資自己增加本業收入,投資別人,不管是個人還是公司,好壞決定在別人身上,而且時好時壞,投資自己來增加自己的工作收入,你所獲得的是每個月穩定的現金流增加,透過增加專業能力與轉換公司或職務所能帶給你的現金增加幅度,很可能會遠高過你的投資報酬率,而且你每個月能夠投資的錢也跟著增加了。


收入增加不代表消費支出也要跟著增加,如果你月收入5萬元,每個月活花費僅需要3萬元,一年可以存下24萬,佔所得的40%,不代表當你月收入10萬元的時候,你的生活費就必須要變成6萬元,每年也是存下年所得40%的48萬元,如果你一個月3萬塊可以過生活,所得增加後應該也可以用3萬塊過生活,如果你想生活過得比較好一點,或許增加到4萬塊也不錯,但沒有人規定你的生活費與儲蓄比例必須要固定在一個標準。


搞懂觀念練好心法,投資時心裡才能底定,許多人學投資都是在學工具技巧,譬如技術分析、價值投資、股債分配,目的都是想要透過這些工具的使用賺更多錢,但我認為若能把觀念與邏輯先弄懂,心理認清一些事實與根本問題,在投資時可以相對踏實許多,比較不會被一堆財經消息與股價波動影響長期規劃,更能理解一些投資工具技巧其實都沒有意義。


時間才是投資能否獲利的關鍵因素,當你的錢放在股市裡投資時,它就變成了一個個的數字,並且每天都在變動著,當你將持股賣掉時,它才會變回真正的錢可以花用,所以無論你的股票帳戶帳面上的績效是獲利還是虧損,只有在你實際賣掉股票實現損益的時候才有意義,如果你持有的一檔股票目前帳面上是虧損的,但這檔股票是你在存退休金的標的,距離退休還有20年的時間,也就是20年後你才需要將它賣出變現,那麼現在帳上的損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未來是否會繼續成長,但如果你下個月就需要靠賣掉這檔股票來取得現金繳貸款或是買車,你就會很擔心目前帳上的損益,所以一門投資是否會賺錢,取決於你要將它變現的時間點是甚麼時候,所有投資皆是如此。你可以想像投資新創公司的天使投資、A輪投資、B輪投資、甚至到C輪與IPO股票上市,他們能否獲利的關鍵都是在後面是否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接手。


努力存錢很好,但生活的有意義更為重要,許多人為了存錢退休或買房,相當的省吃儉用,只為了趕快存到需要的退休金可以早點退休,就算可以提早到50歲退休好了,50歲以前的人生可能因此錯過許多事情,為了省錢不敢出國旅遊,不敢吃比較好的餐廳,以為等到了50歲退休後在開始做這些事情,但事實上許多事情過了一個年紀就無法在做了,人生體驗也會不同,奉勸在認真存錢之餘,也要認真活著。


錢只是個工具,要怎麼運用讓人生過得精彩是自己的功課,以前的錢只是幾張紙,現在的錢甚至只是電腦螢幕上的幾個數字,累積再多的資產,如果沒有好好運用,這些錢都只是數字而已,自己用的時候是資產,用不到的時候就變遺產,不在掛掉前把資產用完是一門學問,想把資產盡可能的保留給下一代又是另一門學問。



2020/12/18

國泰台灣5G+(00881)與其他5G ETF(00861與00876)的差別 (the difference between 00881, 00861, 00876)


 

最近有一檔相當夯的ETF上市,上市後連續兩天的交易量都超過元大台灣50(0050)與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台灣5G+於12/10上市交易,幾個交易日下來,ETF規模已超過152億,可說是近期討論度相當高的一檔ETF,以下是這檔ETF的基本資料。


國泰台灣5G+(00881)

  • 管理費:0.435%。
  • 配息頻率:半年配。
  • 標的追蹤指數:臺灣指數公司特選臺灣上市上櫃FactSet 5G+通訊指數。
  • 成分股規則:篩選新世代通訊產業鏈中符合流動性標準及獲利條件之自由流通市值前30大個股,採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方法計算指數,每半年調整一次,個股5G營收佔比須超過50%,單一個股權重不能超過30%。
  • 前十大持股:台積電(29.25%)、鴻海(12.64%)、聯發科(12.13%)、聯電(6.04%)、大立光(3.7%)、廣達(2.66%)、台灣大(2.52%)、矽力-KY(2.47%)、瑞昱(2.35%)、聯詠(2.28%),期貨也占了2.91%。


國泰台灣5G+(00881)是目前唯一一檔投資標的全部都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超過一半比例都是半導體公司,相較於另外兩檔較早發行的5G ETF 00861與00876是囊括全世界相關的股票,這應該算是最大的不同,譬如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基金(00861)號稱軟5G ETF,其持股內容包含了三星、蘋果、思科、高通、還有一些手機、基地台製造商、與電信公司,光是北美的股票佔比就超過了60%,亞洲(含日本)占了17%,而元大全球未來關鍵科技ETF基金(00876)則是號稱硬5G ETF,持股包含泛林集團、應用材料公司、高通、東京威力科創、英飛凌,還有不少台灣的電子與半導體公司,主要都是5G硬體生產商,北美佔股比例達36%,日本達22%。


簡單的說,00881投資的全部是台灣相關廠商,大多是以生產硬體零組件為主,00861投資的是全球的研發與技術應用廠商,而00876則偏向全球硬體研發與生產商,管理費與目前市場價格也以00881最低,該投資哪個領域請自行判斷。


5G產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屬於剛起步,要進展到成熟期可能還要20年以上,而且發展過程中受惠的產業會有轉變,以下我們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5G科技最主要的幾個特性就是:速度更快、反應延遲低、可連結裝置數量更多,白話說就是網路線速度比現在的4G快很多(速度快),而且送出需求後等待伺服器端地回應時間更短(低延遲),基地台可以同時與更多數量的5G裝置連結(多連結),這些特性會有甚麼影響呢,以下我一一舉例說明。


速度快:速度更快是來自於更大頻寬的貢獻,更大的頻寬讓同一段時間的資料傳輸量更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想透過網路看720P的影片還可以,但畫質到了1080P時就可能會卡卡的,可以傳輸的資料量更大,就可以讓你將來直接透過網路觀看4K的影片都沒問題,也因為大頻寬造就了從網路播放高畫質影片變的可行,導致DVD已不再流行,甚至藍光光碟也沒有普及過就被淘汰了,軟體安裝也改由網路下載,不需要再購買實體DVD安裝光碟。


低延遲:這裡指的是網路裝置與基地台連接溝通的回應時間,5G的延遲時間約為0.001秒,大概是4G的20分之1,對於某些需要快速反應的裝置與感測器,低延遲使得一些服務變得可能實現,譬如自駕車的反應時間要非常快,特別是車速來到100公里以上,越短的延遲時間可以讓自駕車越快做出適當的反應,還有遠距醫療的服務範圍也變得更廣,譬如高雄一名患者需要開刀,遠在台北的專科醫生可以透過5G網路來操作達文西機械手臂,機械手臂的任何動作訊號都可以最即時的由台北的遠端操控機器傳達到高雄的機械手臂,而且開刀時的即時畫面也可以盡量降低延遲,降低手術失敗機率。


多連結:4G基地台的可同時連線數量約百台裝置,而5G基地台的同時連線數量可達到上萬台,這個差別在人特別多的地方就能明顯感受到,譬如跨年演唱會現場,常常會手機沒有訊號,就是因為現場手機數量已超過基地台能連線的負荷量了,換成5G服務後,不只是手機可以連上網,包括其他大大小小的裝置也都可以連上網,譬如汽車、機車、手錶、監視器、感應器、甚至未來可能會普及的google眼鏡等裝置,真正的物聯網時代(IoT)才算是來臨。


未來的聯網裝置可能都會變得更輕薄,因為雲端儲存與雲端運算都將變得更理所當然,所有裝置只需要把資料透過5G網路上傳到雲端,就可以在伺服器上進行運算,並把結果與畫面傳回到你的裝置,你的裝置只需要負責在螢幕上顯示結果,未來家裡的冰箱與家電都可以連網來擁有更多功能,電腦也不需要購買很好的零組件。


看了以上的特性說明與應用範例,你大概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哪些產業會陸續靠著5G技術蓬勃發展,首先一定是基地台生產業者、晶片半導體、散熱裝置、代工廠等,接下來由電信業者佈建大量的5G基地台,並向消費者提高更高資費的5G服務,手機製造業者也會大量推出有5G訊號的行動裝置,甚至將來包含筆電等也會支援5G訊號,當5G基地台與使用裝置越來越多之後,更多需要低延遲與高速連網的裝置與應用服務會大量出現,這時候可能就會冒出很多獨角獸企業了。

2020/12/17

投資ETF要先看清楚持股明細與規則 (choose the right ETF)


 

投資ETF可說是近幾年的顯學,台股也陸續成立好幾檔ETF,今年上市的ETF銷售量都相當好,但是想買ETF也必須要弄清楚ETF的主題。


譬如台灣50(0050)就是挑選台灣股市前50大權值股,可以最貼近台灣股市大盤走勢,而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是從富時台灣永續指數裡挑選符合標準的成分股,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二與0050的持股相同,同時也限制單一持股最高不能超過30%。


又譬如元大高股息(0056)的選股規則是挑選預估隔年配息殖利率最高的前30檔股票,而國泰ESG高股息(00878)則是由符合MSCI ESG指標的公司裡,搭配規劃的條件分數,以過去12個月與近3年平均的年化股息殖利率為標準,挑選殖利率前30高的個股。


近期國泰又推出了5G的ETF,叫國泰台灣5G+(00881),號稱國內第一檔100%投資台廠5G科技股的ETF,選股條件為台灣5G營收占比大於50%的上市櫃股票,同樣也訂下單一持股不超過30%的規定,而另一檔較早推出的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00861)持股涵蓋全球,號稱軟5G ETF,其投資標的比較集中在美國科技公司,譬如蘋果、台積電、三星、高通、美國電信公司等。後來元大又推出了元大全球未來關鍵科技ETF(00876),這檔號稱硬5G ETF,主要投資內容是全世界的5G相關硬體商,主要集中在美國與日本,很大比例投資在光電與半導體。


光是想要投資台灣推出的5G相關ETF就有這麼多檔,購買前一定要先弄清楚有興趣的ETF持股內容是甚麼,是否跟自己想投資的領域相關,譬如去年我想投資電動車市場的ETF,就發現有一些已發行的ETF雖然掛名電動車或自動駕駛,但是其持股內容大多是目前的汽車大廠,譬如TOYOTA與通用汽車,但我想投資的是TESLA與其他自動駕駛相關感測器設備的企業,完全不是我想要投資的領域,所以購買ETF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持股成分與選股方法,才不會買錯。


2020/12/9

永豐複委託手續費最低1美元「永豐金證券的大戶投豐存股」



台灣人要投資美股主要有兩種管道,一個是在銀行開立複委託證券戶,透過台灣銀行買賣美股,另一個是直接上網在美國券商申請帳戶,將錢匯到美國券商買賣美股,近幾年有意願投資美股的台灣人數越來越多,畢竟能直接買到蘋果股票,何必買台灣的蘋果概念股呢,但是礙於台灣複委託的0.3%交易手續費與最低15美元以上的限制,相較於有多家美國券商已經提供0元交易手續費的服務高出不少,有不少人願意透過網路在美國券商開立帳戶,網路上也有許多美國券商的開戶教學。


或許是投資美股的需求越來越高,永豐金證券率先打出最低只要1美元手續費的方式來搶複委託的生意,該服務名稱叫「大戶投數位理財投資帳戶-豐存股」,讓投資人可以定期定股的方式買美股,該帳戶不只可以投資美股也可以投資台股,以下是關於此次活動存美股的相關優惠(活動期間至2021/06/30止):


  • 買進手續費為成交金額乘以0.3%,低於1美元以1美元計費,手續費優惠的部分會在次月退回戶頭,優惠期間過後會恢復為最低收4美元。
  • 賣出手續費依照一般複委託費率規定,0.5%-1%或35美元至100美元,並沒有優惠,但可於開戶時與業務人員談折扣。
  • 銀行購買時會以前一日的收盤價x110%做為限價於開盤掛單買進,若位於開盤成交,會留單一直到收盤為止,不保證成交,也就是開盤漲10%以內就會成交。
  • 豐存股持有的美股與永豐付委託帳戶裡的持股是分開管理,所以在複委託庫存是看不到透過豐存股買的美股,彼此也不能做轉換,豐存股裡的資金存股只能透過豐存股平台做買賣。
  • 扣款分為每個月6號、16號、26號等3個交易日,三個不同交易日都可設定買相同或不同的股票,唯同一天同一檔股票只能設定一次。
  • 如果交割餘額不足,銀行會依據商品英文字母排序及帳戶餘額來判斷是否能成功扣款,假設當日要買進3檔股票,但買進第一檔後的餘額不夠買第二檔,則銀行會跳過第二檔去執行第三檔,如果要購買第三檔的金額足夠,就會扣款買進股票。
  • 帳戶若餘額不足,銀行會取消該次交易不執行,不會變成違約交易,但如果失敗次數達三次,銀行就會終止該筆定期定股的委託,需要重新設定。
  • 要賣出持股時,可以自行設定賣出的價格與股數,賣出採預約單,委託單生效後就無法刪單了。
  • 永豐金證券已取得QI資格,投資ETD或債券ETF將免扣30%的稅款。


我一開始針對豐存股裡的持股不能轉換到自己的複委託帳戶有些存疑,懷疑透過豐存股買進的持股其實是登記在永豐金證券名下,並非是我本人真正擁有的股票,後來致電證券客服詢問,客服的回答是持股還是屬於投資人名下的,只是會跟一般複委託的帳戶分開,兩邊不能做轉換,豐存股裡的持股只能在豐存股裡買賣。


更多關於豐存股的規定細節與常見問題,請自行參考「官網說明」。


到美國券商開戶的最大好處就是0手續費,但是可能需要面對語言的問題,有問題要詢問時相對麻煩,也擔心如果投資人離世了,在海外的錢不容易拿回來,如果台灣銀行的複委託手續費可以大幅降低,譬如只收交易金額0.1%與最低手續費3美元,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放棄海外券商的0元手續費,改用台灣的複委託來做美股交易。


期待很快能有其他的銀行陸續加入競爭行列,調降複委託的手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