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2

用運氣賺到的錢,最後會用實力還回去

 


你買過大樂透/威力彩嗎? 我雖沒有定期買,但我也買過很多次,尤其是頭獎累積到超過十億以上的時候,但我只會買一兩組,我相信是你的就是你的,多買幾組雖可以提高中獎機率,但中獎機率從2,209萬分之一變成221萬分之一,好像也沒多好中。


我們常可以看到國外的新聞,中頭獎的人在幾年後還是散盡家產,重新回到貧窮的日子,告訴你中樂透未必是件好事,但你讓我選,我還是寧願中一次啊。


我都已經想好,如果讓我中十億的話,我要怎麼規劃這筆獎金的安排,為什麼中樂透的錢會留不住呢?


用運氣賺的錢,最後會用實力還回去


我聽過一句,也相信這句話,「用運氣賺的錢,最後會用實力還回去」,因為當事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靠運氣賺來的,所以會繼續用同樣的方法如法炮製,希望可以賺完一筆再一筆,這很常在股票市場發生。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4/5

有一件事比報酬率更重要

 


近日閱讀了一篇文章「3兄弟各分得300萬遺產,1年後總財產差很大」,對於文章內容提到的重點,我有一些心得想要分享。


只有10萬本金的時候,想要盡快變有錢,追求30%、50%的報酬率;當有2000萬資金的時候,想避免虧損,僅追求風險較低較穩定的3%、5%報酬率。


10萬獲利30%可以賺到3萬元,2000萬獲利3%可以賺到60萬元,報酬率重要嗎? 當然重要,但投入的本金多寡更重要。


這觀念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我有這麼多本金,我也不需要追求高報酬啊,問題就是我需要高一點的報酬來幫我快一點累積更多的本金。


有點歷練的投資人在投資經驗上可能都會有以下的經歷。


手上有100萬的資金想要投資,研究了一檔股價100元的股票準備投入,但也不是那麼有把握,於是遵守專家建議的方式分批進場,先用10萬元買進一張觀察,下跌了10%再加碼買進一張,然後股價很幸運的就開始上漲了,手上2張的持股成本19萬元,上漲了30%達到了專家建議可以獲利了結階段,就賣出了股票獲利5.7萬元。


如果是改將100萬一次單筆投入0050,只需要上漲6%就可以獲利超過5.7萬元,為什麼買研究過的個股要分批買進,而買0050就敢一次單筆投入呢?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3/22

淺談一人公司

 


近幾年個人經濟越來越流行,尤其是Youtube網紅當道,許多年輕人畢業後的夢想工作就是想當Youtuber,覺得拿支手機或攝影器材拍影片編輯一下,就可以當Youtuber。


前幾年政府為了鼓勵新創,調整了成立公司的門檻與申辦速度,要登記成立公司相對容易許多,但一間公司是否真的一個人就能運作呢? 


實務上,要成立公司通常最一開始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開立發票,不管你是要銷售商品還是服務,消費者與客戶都會要求發票或收據,登記公司後才會有統一編號與發票本可以開立發票,除非是很小的商號可以免開立發票。



一人公司的基本功-外包


登記公司開立發票後,就會有記帳與報帳需求,除非你自己就有會計報帳專業,否則一般都會先委託給會計師協助記帳與報稅,待公司規模大到一個程度時,才會成立會計部門自行處理稅務事項,這就是成立公司後第一件需要外包的事情。


做生意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開立發票與其他帳務事項、業務開發、產品生產製造、宣傳等等,一人公司就是要處理這些所有的事情,但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怎麼可能全部都要自己處理,所以一人公司最核心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包」,把事情委託給其他人協助處理。


既然要做一人公司,就一定需要把事情外包出去給其他接案單位處理,那哪些事情應該要外包呢? 兩個原則,一是自己不會做或不擅長的事情,二是非公司核心價值的事情。


例如公司帳務,大部分人對於會計與記帳都沒有概念,尤其是登記公司需要準備那些文件,跑那些政府單位,這些自己不會做就委託給會計公司幫你處理就好。



哪些是你的核心價值


非核心價值的事情就有很多種可能,既使是賣同樣商品的兩間公司,它們的核心價值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就以賣面膜為例,市面上有許多面膜品牌,許多不同的配方與強調功效,其實這面膜絕大多數都不是這些商家自己研發製造的,而是由化工廠代工生產,可以由商家自己提出他們想要的化學成分,也可以由化工廠代為研發新的配方,有的化工廠也自己生產自己的品牌在網路上販售,但絕大多數都不是由面膜廠商自己生產的。


這麼多面膜品牌都是由化工廠代工,請問它們公司的核心價值是甚麼? 自然不是很厲害的商品研發能力或是化工能力,而是行銷能力。成分配方都差不多的幾樣產品,有個品牌賣得特別好,靠的就是他的行銷宣傳能力,或是為產品說故事的能力,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品牌行銷。


而自己生產在網路上販售的化工廠,它們的核心能力就是產品製造,許多知名品牌的商品也是委託它們代工生產,但是化工廠自己的產品就是銷量不好,既然商品生產是它們的核心價值,或許它們就該專注在商品生產,將行銷宣傳外包出去。


還有許多行業也是這樣的模式,特別是3C商品與家電,很多售價較便宜的品牌都是採用找代工廠生產然後掛牌的方式來販售,企業本身並沒有生產甚至設計研發的能力。


回到一人公司,除了會計帳務以外,你的核心能力是甚麼? 你可以將那些事情外包出去? 都需要審慎的思考,自己只需要做最有生產力與經濟價值的事情。



外包費用是否划算


每個外包流程都需要付費,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外包的費用很高,自己請員工來做會比較節省費用,但其實你少算了很多隱藏成本,採用外包的好處其實不少。


一人公司同時也代表沒有請員工,沒有員工就沒有人事管理問題、沒有勾心鬥角問題、沒有勞健保與公司賠償問題、沒有辦公室空間與環境問題、其實可以省去的麻煩很多。很多人以為請了一個員工,就可以把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做,而且薪資固定,做越多事情越划算,但其實很多時候也會為了不讓員工閒著,老闆會盡量找事情給他做,包含沒有意義與價值低落的事情。


採用外包的優勢就是每個動作的成本清楚且固定,你想設計一個新的產品包裝或新的LOGO、想要多一些網路曝光量、想要改變網站購物流程,每個舉動都需要收費,而身為一人公司老闆的你,就會審慎的思考這個舉動有沒有意義、需要增加我多少的成本、有沒有那個價值。


除了效率與經濟價值以外,成本也會相當的清楚,每多做一件事情,每個動作的價格與數量都可以換算出每筆單價是多少,反映到商品成本裡,是否可以讓我提高商品售價,或是期待可以增加多少銷售量,換算下來到底值不值得。



一人公司的規模上限


一人公司的規模上限就是你自己的時間與能力上限。你能想像一下,一家企業的總經理不會自己處理所有事情,他會把查詢資料、連絡廠商安排行程、整理報表等瑣事交代給秘書,他會把商品行銷交給行銷經理,把產品研發、生產、與優化交給產品經理,把財務報表交代給會計部門,把銷售規劃與執行交代給業務部門,而總經理本身就是了解各項進程,擬定好策略,然後交代給各個部門的人去執行,並監督進度,有的人也會需要做一些公關與拓展人脈,進行產業交流。


你只有一個人,你也無法將前面所述的所有事情都外包,你每種事情都需要懂一點,然後找到適合的外包公司,秘書要處理的瑣事大概就是都要自己來處理,你的一人公司規模大概就是你本身的專業核心能力與能投入工作的時間所決定的,當然工作效率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實一人公司能做到年盈餘數百萬或上千萬就很足夠了,這已相當於一家小型公司的獲利規模,對於一個人的收入來說也已相當吸引人,如果事業真的經營的不錯,也碰上能持續擴大的機會,你就需要思考是否要開始聘請員工將經營規模擴大,還是捨棄這些機會,繼續維持一人公司的營運方式。



建立一套有效率且符合成本的營運模式


我認為一人公司最理想的境界並非是賺到最多的錢,而是可以透過數位化與外包的方式,建立一套接近全自動、有效率、且有獲利空間的營運模式,最好能將這些事情模組化與系統化,讓自己需要投入重複性事務的時間縮減到最少,拿回運用自己時間的自主權。


經營公司有一件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建立一套能長期自主運作的工作模式與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人員管理,讓老闆可以花最少的時間在公司管理,並且這個商業模式可以持續帶來獲利,經營公司如此,經營一人公司也一樣,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時間都耗在裡面,只需要做最有價值的核心工作。


2022/3/14

拿一千萬壓注大盤 能不能全職交易 (full time investor with 10M)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有位網友在PTT發文詢問,台股加權報酬指數的年化報酬率落在13.72%,如果他拿1000萬本金壓注大盤,每年可以獲得137.2萬元,已經比大部分人工作所得還高,這樣是否代表可以直接全職交易?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這位網友犯了一個嚴重的誤解,誤把年化報酬率當成每年可以獲得的報酬率。只要是投資有波動的股市,不管是年化報酬率、平均報酬率、高股息殖利率等,都不可能每年都一樣,有時高、有時低、有時甚至是負的,這才是正常的,把13.72%當作每年都可以獲得的獲利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其次,如果投資的是大盤,又是看年化報酬率,想必他指的應該是被動式指數型的投資方式。既然這樣,他只需要把錢投入股市,就甚麼事情都不用做了,這樣稱自己為全職投資人? 是想全職投資還是全職放假?


接著,我想知道年化報酬率13.72%這個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統計的是哪個年份區間,是否是近幾年多頭行情的統計數字,是不是過度樂觀?


我查了一篇2021年七月發表的文章「0050掛牌18年,總報酬率如何」,裡面統計0050的15年年化報酬率,從2003年6月開始,每半年統計一次,統計到2006年6月份,最後一筆資料統計15年就是統計到2021年6月。


在這7筆資料裡,年化報酬率最低的是6.84%,最高的是10.65%,不意外的,最高這一筆就是統計到2021年6月這一筆。7筆的平均年化報酬率是8.64%,在這些統計資料裡,沒有看到超過11%的數字,更別說13.72%的年化報酬率了。


全職投資是滿困難的一件事,尤其是對投資人的心態與生活作息都是很嚴格的考驗,別以為全職投資只需要在開盤時間看盤,一點半後就可以休息放假了,有些更積極的投資人,不只做台股,還會做日股、美股,開盤時間都不太一樣,搞得自己整天都在交易,長期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錢沒賺到,身體先壞掉了。


最後,我想補一句有點酸的話,這位網友如果已經賺到一千萬了,不管是靠工作薪資還是這兩年的股市投資獲利,都不會想要用投資大盤的方式來當全職投資人吧,請問,你的一千萬在哪裡?


2022/3/2

淺談長照險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最近與一位在保險業服務的朋友閒聊,他跟我談到長照險的重要,於是我請他介紹一下。大致的內容如下,我知道版上也有不少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指出,或是有任何想法要補充,歡迎留言。


以下是○○人壽的長照險說明::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以上理賠規定請詢問各自的保險公司,我會將相關表格貼在文章最下方。


費用(以44歲為例):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60,695,不還本型年繳保費$38,491。
  • 月給付3萬元,30年期還本型的年繳保費是$43,552,不還本型年繳保費$28,263。
  • 以上還本型還有一次性給付18萬,不還本型一次性36萬。
  • 月給付3萬元,20年期還本型,符合理賠條件一次性給付1.02倍的已繳保費,並開始給付,年繳保費$93,163。
  • 各種方案的給付金額會逐年增加2%,36萬 -> 36.72萬 -> 37.44萬(是以36萬為計算基礎,不是累計)。
  • 最高理賠總計15年。
  • 一旦符合理賠條件即獲免保費,但要狀況持續90天以後才會開始理賠。


其他補充資訊:台灣國民年均壽命80歲,健康餘命71歲,有9年差距可能是不健康需要有人照顧的。


以20年期還本型月繳$60,695為例,20年總繳保費為$121.4萬,若長照金額領9年,總領金額為$342萬,若領滿15年,總領金額為$558萬


交叉評比:

  • 沒投保/沒用到:沒差
  • 沒投保/有用到:自己負擔每年36萬 -> 退休金可以支應多久?
  • 有投保/沒用到:退還所繳保費121.4萬 -> 變類似壽險理賠
  • 有投保/有用到:最多領到558萬 -> 每個月多3萬元收入


以上看起來,似乎滿划算,若以還本型為例,最多總共繳費121.4萬,若有用到可能可以換到300萬、500萬的保險理賠金,若沒有用到,會於離世時退還年繳保費總額。



如果我真考慮要買的話,我的第一優先選擇會是不還本30年期的。


第一,我本來就比較偏好不還本的保險,除了還本與不還本的年繳保費差了約1萬以外,還會考量到還本是於身故時領回,假設身故時是85歲,距離現在試算的44歲還有約40年的時間,40年後領到的130.6萬(43,552 x 30),折現(以下都用年均通貨膨脹3%計算)到現在的價值大約是40萬元。


所以不要以為你可以把130.6萬領回來,實際領到的價值只有約現在的40萬而已。當然,繳了30年的每一年保費也要折現,總繳保額大概是現在價值的88萬而已。


至於理賠金額我們也需要考慮通膨,但是我們就不去折現拿來跟所繳的保費做比較了,因為保險不是為了要賺錢的,最好是用不到,你需要考慮的是實際用到的時候,譬如20年後,你現在買的理賠金額夠不夠? 以現在請外籍看護為例,一個月少的約3萬元,20年後以3%通貨膨脹計算,大約會升值至一個月5.5萬元,理想上,你需要投保的月理賠金額應該是6萬元。但實務上,我們實在沒有辦法評估是10年後還是30年後會需要用到,又或是永遠都用不到。


第二,會選30年期多繳一點保費的原因,是因為如果繳費期間符合長照狀態,就會立即豁免後面的保費,若90天後還是符合長照條件就會開始理賠,我有多十年的時間有機會獲免保費。如果再將保費折現,雖然名目上30年期的總繳保費會比20年期的多繳7.8萬,但實際將保費折現後比較,30年期的保費折現(57萬)還比20年期的保費折現(59萬)還少2萬元。


(補充:該保單新的規定,如果身體健康恢復到不符合保單理賠條件,就會停止理賠,並需要開始繳交保費。如果是斷斷續續符合條件獲得理賠,理賠累計時間最高為15年。)





其他的年期方案,各位有興趣可以自己試算一下。


接著,投資人應該都會想到另一個方式,如果我把繳保費的錢拿來自己投資,20年後能不能自己給付自己的長照費用呢?


我就以30年期年繳保費$28,263為例,若每年存下這筆保費並投入你所規劃的股債配置,假設投資30年後的年化報酬率為7%,30年後總共可以累積到285.6萬元,這筆錢若同樣要用來支付每個月3萬元的長照理賠費用可以用多久呢?





這筆錢如果放在銀行不生利息,每年領出36萬元,最多8年以內就會用盡了。如果本金繼續放在可以產生4%現金股利的資產裡,每年一樣領36萬元,這筆資金可以用多久呢? 答案是9年後就快用完了,就算是5%的現金股利也撐不到10年,計算請參考下表。





所以如果是自己將保費用來做投資,也只能給付8~9年的費用,而保險公司可以給付最多至15年,而且自己的投資還有很多前提,譬如年化報酬率要有7%以上,中途不能停下或挪作他用,每年都會如實存入該筆金額進行投資,如此看來,用同一筆錢自己投資的準備方式並不划算,唯一划算的情況就是沒有發生失能需要長照的情況,那這筆錢就可以留給小孩,或是在很後期挪作退休金使用。


基於以上幾點考量,光從數字上計算,這個長照險似乎還算划算,而且我還沒有計算保險公司每年會多2%的理賠金額。但我們要考量的點應該不只是數字,而是實際可能的需求。


我們考量幾種情況(同樣以44歲投保考慮):


  • 剛投保幾年就符合理賠狀況:人生上最不幸,金錢運用上最划算。繳幾萬塊的保費就換到最高600多萬的理賠,超級划算的一筆投保。
  • 投保滿26年,在70歲時符合理賠狀況,理賠10年:繳了75萬的保費,總理賠金額是428.4萬,於人生需要時有用到,還算划算。
  • 投保滿30年,離世前都沒有用到:繳了85萬的保費,沒有符合理賠情況,應該算是幸運的人生,繳掉的保費也等於少掉了285.6萬的退休金,如果你退休時的退休金有超過3千萬,那少這10%的退休金機會應該也還好。
  • 可不可以自己準備? 退休金夠用嗎? 前面的計算結果,用同等保費來存可能的長照金額,應該是不夠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在強調一次,就是長照險的理賠條件,必須符合以下其中一種。


理賠條件:

  • 失能:衣, 食, 起居, 移位, 沐浴, 如廁, 以上有三項以上無法自理(參考巴氏量表)。
  • 失智:人時地有兩樣無法辨識(CDR量表單項達2分以上)。
  • 全殘:雙目, 雙手, 雙腳, 其中2樣失能, 譬如一眼一手(完全失能等級)。

而且未來新的保單,理賠條件也可能會變動,詳細理賠條件與細節,請直接詢問你的保險業務員。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只要行動不便或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就會啟動長照險理賠,這是錯誤的想法。你必須要符合保險公司的理賠條件:全殘、失智、或是失能其中之一種情況,才能獲得理賠,至於理賠的可能性有多高,各位請自行判斷,未來就是無法預料無法計算。


這長照險比其他失能險的理賠範圍更廣,除了因雙目、手、腳失能以外,只要符合以上敘述的失智或其他失能狀態也都可以理賠。



以上是我對於長照險的想法,若有資料錯誤是想分享不同觀點的,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喔。



2022/3/1

生活備用金需要準備多少錢呢? (how much do you need to contingency allowance)

 


一般人在行有餘力時,會在銀行戶口留一筆活存/定存現金,當作是生活費用的週轉金或備用金,對於投資人或退休的人更需要準備更多的備用金。而這筆備用金應該準備多少才足夠呢? 又要以甚麼為計算標準?


過去提過,大家除了要買好必要的保險,也要準備一筆生活備用金,當失業沒有收入的時候,可以用生活備用金來維持生活,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收入。


這筆備用金應該要準備多少錢呢?


一般專家是說至少6個月生活支出,當然保險一點是準備到12個月,我認為這取決於你能多快找到下一份工作,恢復正常收入。


若你的專業技能夠強,轉換行業的彈性夠大(譬如會計專業在各個行業都需要),通常可以在一兩個月就找到工作,或許至少準備3~4個月的備用金就足夠,當然,這備用金的金額是越多越保險。


這筆6個月的備用金金額是指必要生活支出的6個月,而非月收入的6個月。


如果你的月收入是4萬元,每個月的生活必要開銷(不計算娛樂費用)與租金需要3萬元,可以另外存下1萬元,那麼你的安全基本生活備用金應該是 3 x 6 = 18萬元。同時也要計算每年需要繳的保費與稅金,可能保守估計要增加到25萬元。


當失業的時候,相信你應該不敢在維持平常的休閒娛樂花費了吧,也更不可能還要維持每個月存下1萬元,所以計算生活備用金的基準,應該是用你的生活必要花費,而非收入。


你知道你每個月的生活必要花費是多少錢嗎? 如果失業了,你有計畫可以立即省下哪些花費嗎? 細節請參考《聰明的ETF投資法》第94與117頁。



生活備用金在工作時很重要,在退休後也很重要,要準備的金額需要更多。


由於工作時會持續有現金收入,生活備用金僅需要準備失業或轉換工作時所需金額,或許6~12個月即足夠。但對於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靠投資股票的被動收入的人,需要準備的備用金至少要1~2年比較保險。


假設投資人計畫在退休後靠5%的現金股利當生活費過活,預計每年可以領到60萬的股利,當某年碰到景氣不好或是股市大跌時,當年的現金股利只領到40萬元,我們就可以動用到備用金來支援。


這時候只需要從備用金挪用20萬元來補足缺口,就可以在股市不好的時候繼續過正常的生活,如果擔心備用金使用太快,也可以在當年縮減一些開銷,將挪用的備用金減少一些。


景氣低潮,股市表現不好的情形有可能持續2~3年,甚至更久,每年需要挪用的金額也不一定,所以這筆備用金若可以準備到2年的生活費,再加上股市會持續配發的現金股利,可能可以讓投資人在完全不賣股的情形下,維持正常生活4~5年,等待股市恢復榮景,不用為了生活費被迫賣股實現帳上虧損。


生活備用金的準備除了可以救急,也是保護自己不要被迫在股市低檔的時候賣股換現的緩衝區。


當然在投資初期,生活準備金的占比很可能會比投資的金額還高,會很想把更多錢投入股市,可是這樣做的虧損風險可能更高。等到後期資產累積多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準備一兩百萬的生活備用金,在總資產的比例裡就不是那麼高了。



2022/2/22

股債再平衡會有更好的報酬率嗎 (will rebalancing bring better financial return)

 



我在粉絲團問了一個問題,「長時間下來,股債定期做再平衡會帶來比100%持有股票還要好的整體報酬嗎?」,有些網友提供了他們的想法,我稍微整理如下,在往下看之前,建議你也先想一下你自己認為會不會,為什麼?



以下為幾位網友的想法,我不特別列出網友的名字,僅整理出網友提出的重點:

  • 印象中債卷就是固定利率也沒有價差,所以只有長期持有股票跟現金等待機會。
  • 長時間指的是十年,二十年或是更久?回測的時間點也影響很大。如果是五年,我會配置債券。超過十年以上就不會了(前提是這十年都不能提領變賣)。
  • 個人會選擇長天期的國債作為參雜對象,不過佔比一定是比較小的,隨著年齡逐步調整,降低持股波動才是首要的動作,不過還是得觀察利率,如果這一次加息,利率還是沒有回到過去5%以上,可能就考慮把“債”抽掉了,變成完全的持有全球指數。
  • 利率不同,以前可以,未來很難,以前股債配置可以期待免費午餐,現在配債屬於降低波動,而非期待更高的報酬。
  • 以聯博美國成長基金(100%股)與駿利平衡基金(55%股)取不同起始點及不同的區間來比較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答案,但看自成立至今,年化報酬率一為9%,一為6%。當我們一直往誰報酬率高看的時候,其實可能潛意識想的是100%股票買滿後明日就遇到60%的大跌該怎麼辦!
  • 不會!時間拉越長,股市勝出債券的機率就越高,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較高的機率是降低報酬率,股債再平衡又比不平衡再降低報酬率。


「股債再平衡」會有更好的報酬率嗎?


以上網友提到了幾個重點:

  • 現在債券利率太差,配置債券屬於降低波動而非期待更高的報酬,如果繼續維持下去,就沒有配置債券的必要。
  • 100%持有股票的報酬會勝過股債配置,而債券是拉低報酬的資產,股債再平衡又比不平衡再降低報酬率。
  • 回測的時間點跟評估時間是影響的重點,如果是五年會配置債券,超過十年以上就不會了。


我覺得以上都有點到關鍵重點,但是與我的想法還差一點點,我整理了4張圖表如下,分別是用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ETF)與VBMFX(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用以代表美國整體股市與債券市場,用不同的時間段落與股債比例,與100%持有VTI來做績效比較。



先看第一張,用股債80:20每年再平衡一次的方式與全股票做比較,時間只看2002年至2010年底,總共9年的時間,從網路泡沫的末跌段回漲,再經歷一次2008年股市跌落50%的金融海嘯,又快速的V行反彈兩年時間。





紅色線是100%投資美國整體市場股市的績效標準線,我們可以看到從一開始,有做股債再平衡的績效表現就比全股市要好,一直到2006年才被全股市超越,但是一到2008年碰到股市崩盤,股債搭配的績效馬上又超越全股市,一直到2010年底都還是明顯領先,回測數據是一路維持領先到2014年。


所以前面說到100%持有股票的報酬會比較好在這張圖裡並不成立,這張回測圖顯示的是股債債平衡大部分時間是領先全股市的,即使是持有十年以上的時間。



接著看第二張,如果我把債券比例再提高呢? 用股債60:40每年再平衡一次的方式與全股票做比較,時間改看2002年至2013年底,總共12年的時間。





我們可以看到情形與股債比80:20是一樣的,而且績效差距更多,也就是說,這段時間搭配了更多的債券,整體績效還會變更好,績效一樣一路領先到2014年,與前面多位網友說的債券無用論似乎相當不同。



把績效比較時間拉長


或許這樣的時間太短了,第三張,我把績效回測一路拉長到2020年底,股債比例調整回80:20,這一路經歷了2009年以後的大多頭,中間也經歷了2015年的震盪與2020年的疫情大回檔。





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以後的全股票績效就超過股債配置,一路領先到2020年底,而且2017年後領先的差距明顯擴大,這張圖將時間拉得更長後,應證了一位網友說的,時間拉越長,全股市的績效勝出股債配置的機率就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呢? 真的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嗎?



我們再看第四張圖,同樣用股債80:20每年再平衡一次的方式與全股票做比較,但時間改看2010年至2020年底共11年的時間。




可以看到全股市的績效從2010年金融海嘯谷底反彈後就一路領先股債配置到現在,年化報酬率多出2%,累積績效多出73.5%。從2010年開始多頭走勢後,全股票的投資績效會勝過搭配債券的股債配置,而這結果應該是要歸功於股市多頭,而非時間長短


以上這段績效回測時間還需要補上債券利率這個背景因素,以美國十年期公債為例,自2002年至2020年底,公債殖利率從5%以上一路走低到低於1%,但這並不表示這段期間的債券越來越不好,因為殖利率降低同時也表示債券價格上漲。對於越晚買的人來說,票面利率越低是越吃虧,因為能領的利息愈來越少,但是對於早買的人來說,殖利率變低代表債券價格變高,手上已持有的債券配息不變,還賺到了帳上價差。(但這不適用於會需要持續買賣的債券ETF)





經過上面幾張圖表的分析,我先整理兩點小結論:

  • 如果是股市多頭,全股票的績效會勝過股債配置,無論有沒有做再平衡:這邏輯應該不難理解,手上持有漲比較多的股票越多,配息與漲幅比較低的債券愈少,自然績效就會越好,最極端的就是手上只有股票沒有債券。除非,債券的利息/殖利率高過股市漲幅報酬,這並非不可能,只要股市的年報酬是負的,純債券的績效就會比純股市好,這時候就會變成手上持有債券越多的人績效越好。
  • 再平衡只有在股市盤整或大跌期間才會有比較好的績效:若股市在某段期間內發生大跌,或是持續盤整很多年,股市漲漲跌跌,那麼再平衡有股債資產在低檔加碼的效果,有機會在較多的時段裡績效勝過全股市,如果這是發生在即將或已經退休需要動用這筆資金的時候,投資人應該會很慶幸有做股債配置。



是因為再平衡,還是單純債券的貢獻


但股債配置績效比較好的期間,真的是因為再平衡的關係嗎? 還是其實持有更多的債券,少掉股票跌的部分,績效自然就會比較好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下圖,我用股債60:40的圖例做比較,唯一修改的條件就是股債不會做再平衡,我們可以看到藍色線的年化報酬率從圖二的6.76%變成6.2%,意思是沒有做再平衡的績效會變差。我們看線圖的右邊比較明顯,有做再平衡的例子,績效到了接近2013年底才會被全股市超越,而沒做再平衡的績效在2013年初就被超越了,甚至是在2011年就差點被超越了,這顯示做再平衡還是有效用的。







所以,我們應該在股市多頭的時候就持有全股票,碰到崩盤或是盤整期就改做股債配置與再平衡嗎?



「我的想法是」...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2/16

低利率時代 債券還適合做資產配置嗎

 



有網友提出,在這幾年債券利率這麼低的情況下,用儲蓄險替代債券用來做資產配置是更好的方法。


主要的理由是:保險利率高於債券ETF,利變壽險IRR超過2%,IEI不到1%,BND不到2%,利變壽險宣告利率也會提高,股票搭配利變壽險,勝過股債搭配。


因為資料回測網站無法回測利變壽險數據,無法直接做比較,所以我單純只列出債券過去8年的年化報酬率比較。





這張圖片我用歷史數據統計了三種純債券的年化報酬率比較,第一個藍線是全球債券市場,本是想用BNDW,但因為上市時間太短,所以改以其成分內容替代(BND+BNDX)。


第二個紅線是美國中期公債(VGIT),債券到期時間是3~10年,第三條黃線是美國長期公債,債券到期時間是20年以上。


指出幾個重點:


  • 最上面可以看到各債券的年化報酬率,全球債券的年化報酬率有3.27%,美國中期公債有2.39%,長期公債有6.63%,這些報酬率應該都不比儲蓄險低。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2/14

害怕投資海外,可以只買台股嗎? (can I just invest Taiwan stock market)

 


大部分剛開始買股票的投資人都是先從台股開始,雖然已累積了一些投資經驗,但對於投資海外的股市還是有恐懼的心態,投資人能不能只買台股呢?



可以只投資台股嗎?


當然可以,安心就好,只是僅投資台股的風險可能比投資海外更高。


我相信您應該能理解,僅投資一家公司與投資上百家公司,哪一種方式的風險比較高。孤注一擲的投資一家公司,只要公司產品失去競爭力,失去主要客戶或訂單,或甚至是主事者掏空公司轉移資產,都足以讓該公司的股價大跌,投資人也會因此虧損。


如果將投資資金分散到上百家公司,即使有幾家公司發生了上述問題造成股價大跌,對於我們投資的總資產來說,虧損比例可能也不到1%。所以現在很多人提倡投資台灣50(0050)也是同樣道理,而0050也不過就50家公司而已。


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等於一家公司,那麼只投資台灣股市就像是只投資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主要產品是電子產業,只要電子業狀況不好,這家公司的股價就會受很大影響。


如果是投資全球股市,譬如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Index Fund ETF),投資範圍包含了49個國家,9000多檔包含大、中、小型股票,有些公司很強,有些公司規模很小,但整體整合起來,要出現單一公司表現不好就大幅影響整體股價的風險相對小很多。


如果你願意為了分散風險而投資0050,又為何不願意為了更分散風險而投資VT呢?



害怕投資海外的原因?


投資人害怕投資海外股市,主要幾個原因大概就是資訊取得不易、對海外市場與公司不了解、不熟悉投資管道、與將錢匯至海外不安心等因素。


如果您要投資的是海外的特定企業,也就是購買個股,那確實資訊取得可能會比較不容易,特別是語言問題。但如果您要投資的是全球知名企業,譬如蘋果、特斯拉、微軟、可口可樂等公司,其實這些公司的資訊已相當多,甚至會比台灣本土企業的資料更完整。


如果您要投資的是指數型ETF,特別是全球型指數ETF,譬如單一檔VT,那麼特定企業的資訊取得難易度就不是主要考量了,因為做指數化投資的好處之一就是不需要研究特定企業。


如果您害怕投資海外股市,是因為不敢將錢匯至海外,其實只要透過台灣券商的複委託或是基金公司,同樣都可以進行海外投資,只是手續費與內扣成本較高。


以上幾點都只是技術面問題,只要花一些時間了解,應該就可以克服您的恐懼,將資金投資在風險更低的全球股市了。


想要將投資的風險更分散,其實您更應該投資海外市場。


更多細節內容,可閱讀《聰明的ETF投資法》的第四章節「找出最適合的投資選項」。





2022/2/9

指數化投資要學的不是手法 而是心法



你對你的投資了解多少?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ETF的指數化投資,也有不少人正在用這套方法來累積資產,但未必每個人都真的理解其優缺點、限制、與風險。


碰到FED準備要升息,股市開始下跌,就開始問是不是應該要減少持股了。過幾年股市又開始飆漲,又會問是不是不需要持有債券了,我的備用金可不可以進場加碼。


或許未來五年的股市都處在盤整階段,一定會有投資人開始懷疑這種指數化投資到底能賺到錢嗎? 我買個股隨便漲個20%都贏過這五年的大盤,指數化投資是不是過時了?


還沒做指數化投資的人,你了解指數化投資的好處是甚麼嗎? 已經開始做指數化投資的人,你了解這種投資方式的特性與限制,並且需要具備甚麼心態嗎?



為何要以指數化投資為核心


2007年是我踏入台股市場的第一年,當時還是投資新手,在完全不懂的情況下就投入股票市場。靠著翻閱財經雜誌挑股,前幾次交易都獲利,成功的經驗讓我信心大增,天真的認為靠股票賺錢很簡單。


但是,對於選股我始終無從下手,所以開始選擇最多人討論的技術面分析,熟記各種技術指標所代表的訊號,選擇進出場時機。但經過一段時間實際套用在股市之後,發現時好時壞,技術分析的投資方法不是每一次交易都管用,於是開始尋找其他的方法。


幾年後,我開始學習基本面分析,相信投資股票若能先掌握公司財報與基本面,避免買到地雷股,再加上透過技術分析找出短期股價的漲跌趨勢,應該就可以有更高的勝率。


但現實是,基本面好的公司未必就會立即反應在股價上,有時要經歷好幾年才會在股價反映其基本面,而且多頭時期根本等不到便宜價可以進場,完全錯失多年的投資機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反覆思考過去交易的盲點,後來,我注意到被動式的指數型ETF投資方式與資產配置概念來累積退休金,透過歷史數據回推,經歷大漲、盤整、崩盤等過程,年化報酬率還可以達到7%~10%。


我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相信這一套投資方式有極高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雖然報酬率並非很高,但卻可以放心的投入大量資金且長期持有,我認為這是每個投資人都應該優先採用的基礎投資方式。


而且除了投資台股之外,更建議放眼全球市場,只要透過指數型股票ETF就能投資全世界,分散投資不僅是降低投資集中的風險,同時也是增加投資命中的機會。另外,建議大家一定要有資產配置的觀念,不要將資產全部集中在同一種類型,最普及的投資組合就是股票搭配債券,同樣也能透過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方式進行資金分配。



指數化投資容易學嗎


我認為,相較於技術指標分析與財報分析,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與技巧並不難,我認為真正難的是能有堅定的心態長期貫徹執行,因為指數化投資的績效是要靠長時間累積才能顯現的,你必須要先真正理解它的邏輯與優缺點,才會有信心長期使用這個方法。


我在書裡用了一些篇幅來解釋我的心態轉換過程,解釋指數化投資的邏輯與原則,為何用技術分析投資個股的方式無法長久,價值投資也有相當的困難度,心裡了解了原由,然後認同這樣的核心概念,才有辦法長期執行。



培養生活理財觀念


理財也不光只是學習如何投資賺錢,還包含你的每一筆收入該如何有意義的運用,如何管理你的財務狀況,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甚至是找尋你的人生目標,這些環節都是相輔相成的,而金錢是輔助你完成人生目標的主要工具之一。


理財的優先目的是如何不讓口袋裡的錢變少(貶值),如果能變多就更好,但不是透過理財賺大錢。自己的本業收入才是賺錢的重點,現實生活中,白手起家的有錢人幾乎都是靠創業而非投資。


很會賺錢也要存的下來才有用,有餘錢才有財能理。最好能養成記帳的習慣,能實際幫助你知道每年每個月的實際花費。順便整理家庭資產負債表,才知道你目前的資產有多少,每年需要花多少,每年能存下多少錢投資,距離財務自由的目標還有多遠。


存下的錢不能全部做長期投資,應該要買適合的保險,將損失大筆資產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也要留有一筆生活備用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支援生活花費,避免被迫低價將長期投資的資產換成現金。


這本書會將前因後果以比較有系統的方式連結在一起,把理財生活中必須要培養的核心觀念整理出來,搭配指數化投資的資產配置方式來準備退休金,讓我們早日把自己的人生買回來。



你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


退休金的金額設定,取決於你退休後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也取決於你目前的工作收入和預算支出。本書會提供一些範例,有步驟的進行資產整理、消費需求評估、投資方式與報酬率預估、然後推算需要的退休金是多少,目前的消費、儲蓄、與投資計畫是否可行。


本書特別將我自己在使用的「退休金需求試算表」、「記帳表」、「個人化預算規畫表」、及「簡易資產負債表」等Excel表格提供給讀者下載,讓不懂得如何設計Excel算式的讀者也可以直接套用,規畫自己的退休金,和每個月的支出、收入預算。



本書獨家分享


  • 雨果的資產配置分享:台灣ETF、現金存款、美股ETF,依需求各要投入多少資金安心存。
  • 附贈美國卷商開戶流程及下單交易教學,讓你學會如何透過海外劵商購買海外ETF,以及如何組對配置,輕鬆配出屬於你的最佳組合! 
  • 不清楚自己目前的資產狀態,就無法選擇適合的投資方式是要積極或是保守。所以建議每年整理一次個人或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你也可以自己試算看看。




書裡附有記帳表、預算規劃表、家庭資產負債表、與退休金試算等Excel表格工具。



長期在股市無法累積獲利,與剛開始學習股市投資的朋友,我相信我的經驗藉由這本書可以給你不同的想法,對於投資會有不同角度的認知,希望也可以協助你轉變心態。


歡迎購入一兩本給自己與你認為有需要的朋友。


《聰明的ETF投資法》線上購買連結:

博客來 https://reurl.cc/Y9d6Wo

金石堂 https://reurl.cc/MbXdAX

誠品 https://reurl.cc/QjW3j2

Momo購物 https://reurl.cc/VjRX5Q

誠品與金石堂實體書店同步發售


電子書在以下平台同步上架

1. 博客來電子書:新書優惠88折三週:234元(活動時間:2/9-3/2)

2. Readmoo:新書優惠9折三週:239元(活動時間:2/9-3/2)

3. Kobo:售價:266元(無折扣)

4. 漫讀:售價:266元(無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