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3

別把股市當賭場

 



前幾天聽了一位在海外從事博弈產業的朋友,敘述一些博弈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賭場的一些趣事,還有玩21點要怎麼算牌,誰是負責控牌的人,算牌的概念是甚麼。


賭場為什麼可以賺錢?難道他不怕賭客贏走大把的賭金,讓賭場虧損嗎?


是,總會有人運氣很好,一次贏走大筆賭金,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輸錢離開賭場的,只要總額可以平衡過來就好,而這個平衡總額不是看幾天或一個月,是看一年的。


兩個月前可能是大賠,上個月小賺,這個月小賺,下個月也小賺,只要一整年可以慢慢贏回來,就不會真的虧錢,只要他的資金足夠應付大筆支出的那段時間。而且賭場賺的不是賭客的輸贏,而是賭客的下注量,因為他們可以從每一筆下注拿到一點獲利。


這個獲利比例不便明說,但據說賭場一年的下注量幾十億筆很稀鬆平常,假如每一筆可以平均獲利3%,1000億的下注總金額,不管這筆下注是贏還是輸,賭場就可以獲利30億,所以他們會想辦法讓賭客多下注,待的時間越久越好。


這個3%並非是手續費、分紅、折扣等,他沒有明講這是怎麼來的,但聽起來像是遊戲規則設計上的技巧,可能是莊家獲勝空間比50%高一點點,或是其他地方,細節並不清楚。


但這舉例的3%並不是指每一注可以賺3%,而是要在所有賭客下注譬如上億筆後,數量夠多,輸贏總和平均下來,每一注可以獲利3%。再提醒一次,3%只是舉例,不是賭場真正的獲利比例。


他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他說賭博比的不是運氣或技巧,比的是賭徒心理,輸贏都是人性。他說到,大多數人輸了1萬塊,他會想辦法繼續投入錢,想要把輸掉的這1萬塊贏回來,然後賠更多進去。


但是贏錢的人,常常會覺得有贏這一些就好了,見好就收,譬如贏了1萬塊,他不會覺得他應該要贏10萬的,所以贏少輸多,只要下注的次數夠多,總有一天他就會把他的錢輸光給賭場。


聽到他講這一段時,非常有即視感,這不就跟股市裡的大多數投資人一樣嗎?帳上虧錢的時候,就不肯認賠,一定要撐到他漲回來,為了加快漲回來的時間,還會繼續投入加碼,想把成本攤平。


一旦股價漲回成本價,許多人看到帳上損益終於變正之後,就決定要趕快賣掉,擺脫這個套牢的心理壓力。也因為太怕輸錢,如果買進後有獲利5%、10%,也想趕快賣掉獲利了結,深怕帳上獲利又吐回去,又跌到變成套牢。


所以多數股市的散戶就跟賭場的賭徒一樣,賠了不甘心,想投入更多把虧掉的錢贏回來,贏了一點又想趕快跑,賺小賠大,最後總結就是虧錢。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多數人進賭場,最後都是想著不要輸,沒幾個人是抱著想贏更多的心去下注的。


思考一下,你也是用下注的心態在買股票嗎?




2023/12/27

00934中信成長高股息ETF

 


前陣子看到一篇新聞內容是分析幾檔月月配息的高股息與債券ETF比較,裡面有兩檔較新的ETF,分別是00934(中信成長高股息ETF)與00936(台新台灣永續高息中小型ETF),裡面有些內容我有不同意見,這邊簡單做分享。


其中一段寫到,能接受高風險的人選00929、00936,想跟大盤接近就好就選00934,保守對風險厭惡的人選00933B。但我認為00934的績效很難跟大盤接近,從他的選股邏輯就知道不太可能接近。


首先,00934是一檔高股息ETF,光是高股息訴求的ETF,就不太能期待他的績效會跟大盤接近,不太可能想要領年殖利率超過7%的現金股利,又要股價有跟大盤一樣的成長性,沒有這麼美好的事情。


第二,從其選股邏輯也能看出,他每年更換兩次成分股,一次是選每股營業收入與稅後EPS比較高的,另一次是選近一年殖利率與近五年填息天數比較好的,這兩個選股條件都跟市值無關,與大盤脫離。


第三,這檔ETF有限制...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2/20

美國長債到底還能不能買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除了AI之外,就是美國長債了,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會問,美國長債又跌的更低了,現在更是跌回16年前的低點,究竟能不能繼續買進攤平,美國何時可能會開始降息呢?


民眾討論買美國長債的話題從去年就開始,從圖中可以看到TLT的交易量自2022年就明顯放大,台灣的元大美債20年ETF (00679B)也是自去年11月起明顯放大交易量,而且ETF溢價超過3%。


大家期待的都是高通膨結束後,美國政府會宣布降息救經濟,長債價格就能有大幅的上漲,等待期間領配息,然後坐等賺價差。我自己在去年年中也有開始買長TLT,也賣了一些中期債券來換成長債。


長債的話題已被大家討論了一年多,記得去年專家的說法是,2023年年中就可能開始降息,這時候長債的價格就會上漲,只要降息1%,長債價格就可以上漲17%,當時也有至少3%的殖利率,可以說是兩邊賺。


但2023年年中可能開始降息的說法,慢慢改為2023年年底,然後變成2024年年中,現在又變成2024年年底,民眾期待的美國政府宣布降息,一直到了現在已2023年年底,還是沒有出現,甚至還可能會繼續升息。


關於長債的問題,我想跟大家釐清一件事情,與提醒一件事情。我在去年買進長債,並將部分中期債券換成長債,跟大家一樣,圖的也是將來開始降息後會有更大的價差空間。


但我要釐清的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所以影響美國長債漲跌的因素不只是基準利率,期待美國政府宣布降息後就可以賺到長債價格上漲價差的人,要理解,事情很可能會不如預期,如果你是要將大部分資產都投入長債等過兩年賺價差的人,真的要再三思。




2023/12/13

主動投資的績效無法超越大盤嗎

 


我常聽到有人說,主動投資人的績效,長期累積下來無法超越大盤,老實說,我是不太認同的,就光我自己接觸過的人,就有幾個長期績效是真的不錯的。


你說會不會50年都好,我不知道,但目前20幾年是確實有看到勝過大盤的投資績效。這還只是我接觸過的人,我相信世界這麼大,肯定會有人有能力可以長期投資績效勝過大盤。


但能達到這成績的人,比例一定很低,就我接觸過聊過的人,也不過只有2個,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能力也做到,我只知道我自己嘗試了10年都做不到,身邊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情況,於是我換了方法。


但不少書上都說,主動投資的績效不會贏過大盤,是怎麼回事?


就我在書上看到的,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主動投資的基金,其長期績效很難贏過大盤,尤其是基金規模很大的,他並不是說所有人都無法贏過大盤。


當基金規模還小的時候,或許可以透過選股與操作,創造超越大盤的績效,一旦...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2/6

花費超過預算怎麼辦

 


我自己有規劃每個月與每年的消費預算,主要目的是控制自己的消費在合理範圍內,其次也可以知道自己每年需要多少生活費,收入扣掉生活費後可以剩下多少錢用來存錢或投資。


但其實生活需求的變化很大,有時候某個月會突然多一筆無法避免的花費,譬如某樣東西遺失或壞了,必須要重新購買,有時候會突然多一個友人邀約的聚餐或娛樂活動,參加了這一場可能就會超過當月預算。


如果當月的花費會超過預算,我會先評估一下這個聚會是否機會難得一定要參加,如果是滿頻繁見面的朋友邀約,錯過這次,其實很快也會有下一次機會,這次我可能就會先婉拒。


如果是難得碰面的朋友邀約,或是要去的活動機會難得,錯過這次就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有機會了,我很可能就會選擇參加,然後從下個月的預算裡面扣掉,只要兩個月的花費能控制在兩個月的總預算內,也算是過關了。


最自我放縱的算法,就是每個月彼此相互補貼,不追求每個月的花費都控制在預算內,只要一整年12個月的花費控制在12個月的預算總合內就可以了,這樣生活花費就比較有彈性,也不違背整年的預算規劃。


但如果是突然難得的旅遊邀約,可能一次花費就是要5萬、10萬塊,勢必會超過一整年的預算規劃,無法控制在這一整年內的預算總和裡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9

資產再平衡比例如何計算

 


在指數化投資中,執行資產再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少人對於為何要做資產分配與再平衡不甚理解,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計算,本篇文章就要針對這點做解說。


為何要做資產分配?


簡單一句話,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你敢將你畢生的資產都放在股票市場嗎?如果再來一場股市風暴,股票市值下跌50%,你能夠接受你所有的資產在短時間內少掉一半嗎?


資產分配,就是將部分資產放到其他籃子裡,改持有其他性質的資產,譬如定存、債券、黃金、珠寶、房地產、甚至是實體商業投資,至少當股市大幅下跌的時候,這些其它資產不會大幅度的受其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因資金避險需求而上漲。


至於哪些資產應該要分配多少資金,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完全取決於個人對甚麼資產比較有興趣,比較能夠理解,甚至是有比較多的相關資源,讓你在這個領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


為何要做資產再平衡?


最基本的理由便是恢復自己規劃的資產風險承受度。稍微積極的股市投資人可能會願意將7成的資產都放在股市,另外3成放在定存保本,一旦股市大幅上漲,讓自己的總體資產有9成都在股票市場時,這時所承受的風險就變得更高了。


執行資產再平衡,就是把資金比例偏高的部分,挪一些到比例比較低的部分,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要把2成的股票賣出,將現金拿去放在保本的定存裡,讓資產風險承受度恢復到自己所設定的7成股票。


該如何計算資金變動的金額?


什麼時候要做資產再平衡?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22

財富管理服務

 



前一陣子跟一位在券商工作的朋友 Tina 聊到銀行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我們通常聽到的是銀行資產達到300萬以上就可以成為VIP客戶,銀行會安排一位理專來為你提供(銷售)投資商品建議。


但300萬台幣也就10萬美金而已,對於真正的有錢人來說,身家資產可能是數十億、甚至百億以上,他們平常忙於事業,並沒有時間與精神來研究金融市場的商品與投資,對於股票投資更是興趣缺缺(因為他的本業就很賺錢了)。


多數銀行理專所能提供的建議,比較侷限於金融投資商品的銷售,一旦牽涉到更廣泛的家族資產規劃,則會需要更進階,服務範圍更廣泛的整體服務,一般會是我們所聽過的私人銀行,他可以是銀行的特定單位,也可以是企業家自己成立,用來管理自己資產的財富管理團隊。


據了解,新加坡的私人銀行服務基本資產門檻要500萬美元,台灣的資產門檻約50至100萬美元,而部分券商的財富管理只需要資產達300萬台幣即可承做。當然,資產規模不同,所需要與能提供的服務範圍也有所不同。


私人銀行是專門為高收入個人及其家庭提供定期金融服務的金融部門,主要目標是滿足客戶在投資、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以下是私人銀行服務的概要介紹:


1、財富管理和投資策略:私人銀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綜合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目標和風險接受能力,制定適合的投資策略。通過其他公司實現多元化投資聯盟、現實世界的財務目標、可控的風險以及更好的資產配置。


2、個性化服務:私人銀行提供高度的個性化服務。 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目標和期望,並以客戶為導向的客製化財務方案,這是針對客戶風險接受能力和預期的綜合投資計劃。


3、稅務規定:私人銀行可以協助客戶處理稅務事宜,從而最大程度地減輕稅負並保證財產所有權。其他人可能會提供商業法律和稅務規定,以確保客戶的財產標準與法律和稅務規定保持一致。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15

終生投資該抱持的原則

 


股市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端看你的目標是甚麼,有多少能力與時間做到甚麼程度,然後實際執行的成功機率有多高。


想要投入少少的錢,期望在幾年內就能獲得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報酬,除了少數運氣好、膽量大外,大多是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心力,研究挖掘有機會達到此目標的投資標的,加上一些資金控管的技巧與原則,避免錯誤時的虧損擴大。


有些人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希望手上的錢不要只是放在銀行定存領少少的利息,又沒有時間可以做個股或更多的金融研究,甚至是根本就看不懂,就簡單的跟著前人的介紹買銀行股或龍頭股,持有久了也能看到帳上有還不錯的獲利。


最慘莫過於大多數人都害怕賠錢,卻都在做著很容易賠錢的事情,股票買進後就期望短時間內要上漲,看到一兩個禮拜的走勢不如自己預期,就想趕進賣掉,換股操作,順利漲了一些又怕獲利回吐,也趕緊賣掉賺點便當錢。


結果就是買對股票的時候,僅漲一些就早早賣掉,賣在真正的起漲點,買錯股票的時候不願意認賠,持續抱著響等它漲回來,最後就是長時間持有一檔帳面虧損的股票,而資金機會成本就消耗在那邊,也不知道這檔將來會不會漲回來。


我認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只是在累積特定一筆資金或是退休金的時候需要做投資,即使累積了一大筆錢後退休了,也還是需要繼續投資,因為通貨膨脹造成的現金資產貶值是永遠存在的,不會因為你手上的錢多寡而停止。


既然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那你所要學會的方法,最好就是要能運用一輩子,你的一輩子不會僅是20年或30年,應該要看至少50年以上。或許你在某個時期後會轉換成另一種投資方式,但最終你都還是要有一種方法,是在你年老時可以使用的。


所謂年老時可以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指你原本的方式失效不管用了,而是指你在年老的人生階段,不想再用同一套方法來幫自己賺錢,譬如這個方式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神做研究,或是需要在開盤時間時時盯盤,無法獲得時間上的自由。


複雜的方法有很多,相關可運用的金融商品也不少,當然有些方式牽涉到資金的槓桿,風險相對也較高。簡單的方式也不難猜,大概就是買進股票或債券後就可以不太理它,長期抱著就可以為你帶來足以支應生活費用的被動收入。


想要買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有一些基本原則應該要符合。


1. 這檔股票的價值不會消失或長期損失:簡單說就是公司不會下市/倒閉,公司即使股價下跌,將來也會有漲回來的機會,換句話說,這個產業不能長期的衰退,或是不能買在產業景氣正旺的高檔時期。


2. 公司能有穩定的獲利:公司有賺錢,股價才能維持住,才有機會配發股東現金股息,投資人才能獲利。若公司獲利變差,股價當然也會下跌,或是發給股東的股息變少,有些投資人就可能會想賣股,同樣造成股價下跌。


要挑到符合以上兩個基本原則的公司並不難,只要時間維度只關注在3至5年內,要找到幾家公司在3至5年內可以維持好的業績,而且不會在5年到倒閉,應該不難,但若把時間維度拉長到10年或甚至20年,則難度就增加許多。


我們很難有很高的把握,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家公司,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內都可以持續成長,或至少不會比現在差,這麼長遠的未來沒人能說得準,即使是很火紅的半導體業,也很難說20年後不會有革命性的技術出現,更不要說40年或50年了。


所以想做到終身長期投資,我認為應該還要再加上一個條件,就是手上的持股產業必須要分散,避免所有資金都集中在某幾個特定產業,尤其是現在正在流行的產業,才能避免評估錯誤發生的時候,所有資產都套牢或虧損在同一個地方。


投資人可以自行在不同的產業裡,挑選自己認為適合長期投資的公司,譬如直接投資各個產業市值最大的龍頭股,自己控制資金比例,與買賣的時機條件,也可以透過很簡單的一兩檔ETF,就達到產業分散,又可以長期投資的原則。


以上方式,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有更多的說明,想進一步了解的在自行閱讀。哪一種投資方式會比較符合你的財務目標,更適合你的生活方式,投資人應該在開始投資前就先做思考。


《ETF存股》 https://reurl.cc/d7oq22





2023/11/8

存股族的選擇

 


台灣有些投資人很喜歡存股,特別是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的股票,長期持續買進,並將所領的股利也繼續投入,以求達到複利的效果,而常見的長期存股標的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型:銀行金融類


因為金融股「大到不能倒」,當銀行或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政府幾乎都會介入,尋找其他銀行或保險公司接手,因為大型金融企業一旦破產倒閉,影響的可是數十萬人的資產。


難道存股就只要公司不會倒閉就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只要公司不會倒閉,股票不要變壁紙,那不要買股票就好了。投資股票想賺錢,當然是希望股價上漲,否則現金股息就要配得夠多,而股價漲跌沒人說得準,但高股息配息率卻是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查詢。


有許多公司都可年年配息,配息殖利率5% 以上的公司也不少,但投資個股就是將資產壓在單一公司,如果股價漲跌無法估算,那至少選不會倒的公司較安全,只要現金股息配的穩定、配的高,就可判斷是值得投資的存股標的。


但並非每一家金融股都是適合存股的對象,經營有好有壞,也有官股與民營的區分,投資人還是要比較該公司的獲利情況、逾放比率與呆帳覆蓋率、股利發放率等相關細節。而存金融股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太期望股價有顯著的獲利,金融股算是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不好,股價可能會維持在低檔多年,而股本大也不能期待金融股會變成狂飆股,通常每天的股價波動都不大,這或許是壞處也是好處。


第二類型:公共事業類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1

長期投資的關鍵

 


投資是實現財務目標的重要途徑,長期投資觀念尤其關鍵。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和理性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在市場波動中實現穩健的回報。


根據長期數據,股市表現呈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美國S&P 500指數的年化回報率約為7%至10%,考慮到通脹後的實際回報仍然是相當可觀的。這強調了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專注於長遠的投資目標,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全球投資與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全球投資是分散風險和追求更好回報的關鍵策略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股市和債券市場在不同時間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趨勢。透過將投資分散到全球範圍內的不同市場,投資者可以降低地區性風險,實現更穩健的投資組合。


此外,適當的資產配置也是成功長期投資的關鍵。一個典型的投資組合可能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和現金等資產類別,股票通常具有較高的回報和風險,而債券則較為穩定,房地產投資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和價值增長。透過適當分配不同資產,投資者可以實現風險和回報的平衡,從而達到長期財務目標。


【投資建議】


制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 在開始投資之前,明確地定義您的投資目標,如退休、教育基金或購房,根據目標制定合適的投資計劃,包括預算、時間框架和風險承受能力。


長期持有: 長期投資通常優於短期交易,過度頻繁的買賣可能增加交易成本,並讓情緒影響投資決策,保持耐心,讓投資充分發展。


資產多元化: 將投資分散到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地區,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這可以通過投資於不同行業、國家和市場來實現。


定期投資: 透過定期定額投資,您可以在市場不同階段均衡地購買資產,從而平均分散市場波動的影響。


專業建議: 還是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理財顧問的建議,根據您的個人情況,他們可以幫助您制定適合的投資策略或提供意見,並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長期投資觀念強調遠見、耐心和明確的策略。透過全球投資和資產多元化,你可以在投資旅程中追求穩健的回報,實現你的財務目標,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保持冷靜並堅持長期投資策略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