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31

短期美元高息利率,要換嗎?

 



這兩年美國升息,時常可以看到銀行推出美元短期的高息定存,如一年期定存利率3.6%時,可以看到有銀行推出限時方案,3個月定存年息最高4.5%,許多人為了賺這4.5%的定存利息,而將台幣換成美元。


我們知道兌換外幣會有匯差,以這張圖為例,2月18日的美元即期匯率,銀行賣出價是30.46,買入價為30.36,意思是,要跟銀行用台幣換成美元,每1美元需要用台幣30.46換入,如當下要再換回成台幣,就只能換到30.36台幣,一來一回的匯差是0.1元。


我來試算一下,這個0.1元的匯差,約等於損失0.3283%,而3個月的4.5%優存利率,本金存滿3個月後可以拿到1.125%的利息,假設匯率過了3個月都沒有變,扣掉0.3283%後,實質等於賺到0.7967%的利息。


但是,匯率每天都在變動,不太可能期待定存3個月後還能維持同樣匯率,如果匯率變好,當然是可以賺了利息又賺了匯差,如果變差,賺到的利息可能連匯差都抵銷不了。這3個月的利息約等於0.242的匯差,也就是要換回台幣時,若美元匯率低於30.118,匯差就足以吃掉3個月賺到的利息。


你說美元從30.36變成30.118會很難嗎?從圖表上可以看到,從2月8日至2月18日這9個工作天哩,銀行的買入價差就有0.355,我從2月18日回查過去3個月的匯率變化,美元買入價從32.14元變成30.36元,跌掉1.78元,跌幅5.54%。


如果高利率定存期滿後,匯率比當初台幣換成美元時還要差,該怎麼辦?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24

甚麼商品都想投資?

 



上個月有網友詢問我關於券商介紹的債券商品意見,我跟他簡單介紹券商賣的債券是甚麼性質,裡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些數字與資料需要注意,包含手續費與信託管理費等細節。


後來又聊到哪家銀行有提供6個月的高利美元定存,他在考慮要不要換,但他手上已經有一筆閒置美金還沒做投資,去年因為高利率也換了人民幣,最近還買了房子,每個月也都能存款為將來的計畫做準備。


由於這不是第一次與他交流,大約了解他的投資與經濟狀況,於是我反問他,為什麼你要買債券,你需要債券帶給你的現金流嗎?為什麼你要換美金與人民幣,你需要那些短期高利率的利息嗎?


他說他不需要額外的現金流,目前的工作收入不但夠生活,還有餘額可以存錢,目前的投資資產有把握在未來20年都不動用,那些錢就是要當退休金用的,他想準備更多,所以聽到有賺錢機會,都會想去賺。


我有點直接的點出我認為他的盲點。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18

為何需要定期定額投資?

 


前幾天看到喬王寫了一篇"定期定額存股好不好"的文章,內容很長很有料,各位可以去看看,我自己看完後也有一點小心得,自己再寫一篇補充我的想法。


不管是基金或股票,大多數專家都建議定期定額持續買進,說是可以攤平成本,創造微笑曲線,獲利機會高,但我認為這只是被簡化,方便推金融商品的說法。


如果第一筆買進後,價格持續下跌,才會有攤平成本的效果,如果是持續上漲,就會越買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最有利的方式反而應該是第一筆就梭哈。


如果你投資的項目一路衰退,價格一直下跌,你可能等不到微笑的時候就將資產認賠賣出了,也很可能根本就不會反漲,微笑曲線對你來說變成一種取笑。


定期投資就一定也要定額嗎?誰說的,誰規定每一次投資都要買一樣的金額,誰說每次都買一樣的金額才能攤平成本,股市大跌的時候,你不能多買一點嗎,這樣不是攤更多更快?


定期定額只是方便銀行/銷售方銷售金融商品,他們可以每個月穩定的從客戶手中獲得持續的交易金額,就像每個月領薪水一樣,推銷的越多,每個月領的錢就越多,就像是有穩定的收入,多好~


但定期定額對於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確實也是一個簡單方便的投資方式,因為收入固定,每個月能用來投資的錢也差不了多少,先教育你要先把想存的錢扣下來,剩下的才用來消費,你存的到錢,銀行/券商每個月都收的到錢,雙贏。


只是,定期定額一定就是獲利的保證嗎?


基於上面的分析,定期定額要獲利,必須要符合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投資標的長期來說是成長的,即使短期內有價格修正,最終還是會回到成長曲線,這樣定期定額扣下來才會看到傳說中的微笑曲線。


另一個是你要有足夠的信心長時間等待,如果你投資的是之前很流行的貝萊德世礦,從2011年一路下跌到2016年,之後才緩慢上漲,一直到現在才漲回2011年高點的75%左右,這一個微笑可是要撐12年才等的到,你對礦業這麼有信心嗎?


除了薪資來源,還有一筆可以投資的資金是現金股利,不管是年配息或是季配息,領到股息後不要花掉,繼續買進持股,其實也是一種定期定額,以配息率約5%的標的來說,等於每年固定買進5%,或每季固定買進1.25%,而且這筆金額可能比薪資還要高。


有人說定期定額到後期,攤平成本的效果會鈍化,如果這指的是從薪資存下來的部分,確實沒錯,資產已達2000萬時,每個月扣2萬塊投入確實影響不了多少成本,只是你的資金來源不該只有薪資,股利此時顯得更為重要。


同樣資產已達2000萬,年領5%的現金股利等於可以領到100萬現金,再投入買股的攤平效果,相較於每個月投入2萬的薪資,股利再投入絕對讓你有多一點感覺,而且這筆金額會隨著資本變大而放大,絕不會有鈍化的問題。


所以,與其堅持定期定額,建議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其實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手上所有的可運用閒錢投入就可以了,特別是領到的股息股利,到後期的效果,絕對比從薪資定期定額扣款要來的重要,這聽起來是不是更像「不定期不定額」。


但我要強調,不定期不定額意指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把手上所有的閒錢投入,不是要你看股市變化,股價高低,看月K線判斷股市低點,自己決定甚麼時候要買進多少錢,這不叫不定期不定額,這叫擇時操作。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的第215與236頁有寫到相關的觀念,還有提到其他投資常碰到的應知觀念,歡迎購買收藏。


《ETF存股》購買連結: https://reurl.cc/d7oq22





2023/5/10

為何現在準備退休金這麼難

 



現在的中年人要準備退休金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很多人在40歲過後,小孩還小,父母年老,工作上可能又卡住,擔心中年失業,收入在支付所有支出後,可能已所剩無幾,需要付房貸的人又更辛苦了。


上一代人養2~3個小孩,買了一兩間房子,還有餘裕能準備一定的退休金,甚至還能幫小孩付頭期款,為什麼差了一代差這麼多?


當然經濟環境一定是主因,台灣的產業發展已不像30~40年前那樣,可以雨露均霑,各行各業都能蓬勃發展,願意出來做生意的人都還能有不錯的收入,願意咬牙買房子的人可能都還能存個一兩間房子下來。


近20年,台灣的產業發展明顯偏向特定幾個政府扶植的產業,譬如同樣是工程師,不同產業的工程師收入,年薪可以有60萬至200萬的差別,有些產業就算再努力,產業薪資級距到頂可能就只有80萬,相較於某些半導體產業,畢業生第一年就有150萬的收入,實在是令人生羨。


除了產業環境,我認為跟現在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有關係。現在60歲以上的那一代,學歷並不高,早早就出社會工作,25歲左右就結婚生小孩,那時候就是努力工作養小孩,還房貸,50歲以前,小孩就已經畢業出社會工作,除了已還完房貸的房子,還有10~15年可以開始存自己的退休金,40幾歲時,小孩就已獨立,才開始自己的享樂生活。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5

投資ETF需要分散嗎?

 


有位朋友問到,他投資個股的時候,人家都會說要分散投資,那投資ETF時,是否也應該要分散,多買幾檔ETF呢?


我覺得很多人在投資ETF的時候,還是會將過去個股買賣的習慣套用進來,不管是分散投資、看K線分批進場、或是想要短線低買高賣,但我認為投資ETF的邏輯與投資個股很不一樣。


首先,ETF已經分散了,差別在於有多分散,所以不需要為了分散這目的去多買ETF。


舉例來說,如果你買電動車概念ETF,這檔ETF的成分股應該都是跟電動車產業相關的個股,如果你買的是中國高股息ETF,這檔ETF的成分股就應該是中國企業,可能持有的是30~50檔,甚至更多,光是買ETF就已經達到投資企業分散的目的了。


不將投資集中在特定一家公司,透過買ETF同時持有幾十家公司,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投資分散。但上面的例子,只有公司分散,卻沒有做到產業分散,就好像買了10幾家銀行股,看似分散,但其實都集中在金融產業。


如果你買的是0050這種持有市值前50大企業的ETF,不只能做到企業分散,還能同時做到產業分散,0050的成分股包含了資訊科技、金融股、原材料、工業、通訊服務、與日常消費品等產業,若某段時間金融股表現不好時,也不至於影響到所有的持股。


所以,當你買的是0050這種ETF時,你還有需要特別再去買其他的ETF,來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嗎?我認為是不用的,不只是0050,持有00692、00850、甚至是0056、00878這種高股息ETF,也不需要為了分散而同時買多檔ETF,因為它們已經分散了企業與產業了。


那是否也不必要同時持有多檔ETF呢?我認為也不至於只能持有一兩檔ETF,想要分散多買也是可以,但出發就不是為了分散風險,而是增加機會。


譬如0056、00878、00713這三檔高股息ETF的選股邏輯是不一樣的,雖然都叫高股息,但他們的成分股一定會有些程度的不同,持有0056會有50檔個股,00878有30檔個股,00713也有50檔,但若同時擁有這3檔ETF,不重複的成分股可能會超過70家。


增加持有的成分股也是一種好的分散風險與提高機會,而且3檔ETF的選股邏輯都不一樣,績效表現肯定也會有一定的落差,甚至有可能輪流有好的績效表現,如果會煩惱哪一檔高股息ETF表現會比較好,就乾脆都買,不管誰表現好,你都會擁有。


還有一種方式是持有0050與0051,0050是持有台灣市值前50大的權值股,0051是持有市值排名51至150大的中型股,若同時擁有0050與0051,就可以將實際投資的公司增加到150家,幾乎完全不重複。


我們同時持有多檔ETF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分散ETF的風險,而是為了增加不同成分股的數量,擴大產業類別,不只讓風險分散,也讓賺錢的機會提高,而不同的ETF選股邏輯也會影響其成分股的內容與整體績效,我們可以藉此獲得更平均的投資報酬。


所以,同時持有0050與006208是沒必要的,因為他們的選股邏輯是一模一樣的,成分股是完全相同,並沒有達到擴大持股增加機會的目的。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有介紹了台股的6檔類指數型ETF與5檔高股息ETF,特別介紹這11檔ETF的特性,你可以先參考內容,再決定想要將資金分配到幾檔ETF。




 

2023/5/3

用房子準備退休金可不可行?

 


前陣子收到一位網友的私訊詢問,他的月收入約6萬多塊,可是他是月光族,幾乎沒有辦法存錢投資股票,因為他每個月要繳約4萬塊的房貸,剩下2萬多塊的生活費都幾乎用完,而且房貸還有20幾年。


他問到,等到他60幾歲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薪資收入了,但那時候的房貸很可能都還沒繳完,他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存退休金,所以他打算用房子準備退休金,繳的貸款當作存錢,等退休時就辦以房養老,雖然金額不多,但再加上勞保年金與勞退金,應該還能過,至少不用再繳房貸了,這樣做是否可行。


以前我曾寫過以房養老的文章,我再稍微解釋一下以房養老的概念,就是在到了退休年齡之際,以玉山銀行網頁試算是60歲以後,可以將你的房子反向抵押給銀行貸款,然後每個月給付一筆費用給申請人,利息從給付的費用裡扣除。


以玉山銀行提供的方案為例,領取期間最長為30年,領取期間與房屋屋齡總和需小於60年,領取期間與你的目前年齡合計需大於90年,貸款利息按月繳息,利息收取上限為每月撥付本金之30%,貸款額度最高以本行房屋鑑價金額的6成為原則。


實際試算一個案例,假設申請時的年齡是60歲,房子屋齡是30年,以房養老貸款領取時間也為30年(可領到90歲),假設貸款金額為1,200萬(銀行鑑價金額須為2,000萬以上),貸款利率用目前方案裡最低的2.24%來計算。


可以得到,貸放後第1個月可實領 33,333 元,之後每個月能領到的錢會越來越少,因為貸款累積金額增加會增加內扣利息費用,自第 162 個月(13年半)至第 359 個月可實領 23,333 元(因利息已達30%),最後一個月可實領 23,453 元。


我們先假設這個人持有的房子鑑價有達2,000萬,自60歲退休後可以開始從銀行月領33,333元,直到13年半後可維持月領23,333元,減少了1萬元。以目前月領3萬多元,再加上可能有2萬元的勞保年金來說,可能是足夠的。


但要注意一個風險,每個月能領的金額會越來越低,而通貨膨脹會讓物價越來越高,此消彼漲,這個消費力的減少是能明顯能感受到的。而且這是現在就退休的算法,實際上網友還有20年才退休,20年後的房價與物價漲幅又很難在現在評估。


同時還有一點要注意,這位網友如果想在這間房子住到終老,那這間房子的屋齡必須要小於10年,因為20年後要申請30年的以屋養老貸款的話,屋齡不能超過30年。或是換個方式,在要申請以屋養老的貸款前,需要先換到一間屋齡低於30年的房子,才有辦法申請到30年領取時間。


回到網友主要的問題,靠繳房貸存房子,能不能滿足退休的需求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4/26

為什麼有機車待轉區

 


去年看到一則新聞,在說有很多年輕人不滿設置機車待轉區的規定,希望可以取消機車待轉區,甚至號召一群人故意擠滿機車待轉區,一直在路口繞圈圈,試圖癱瘓路口交通。


我想稍有年紀的人應該有經歷過以前沒有機車待轉區規定的年代,2000年以前,機車可以隨時在綠燈時在路口直接左轉,我們也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汽機車在路口的內線道等待左轉。


這時候常常可以看到不同駕駛人的技術與膽量的展現,有的人要等到車距離很遠的時候才敢轉,有的人會抓對向車兩車間距的距離,只要速度夠快衝的過去,他就會快速左轉。


這同時也很考驗對向車的駕駛膽量與反應,因為他會看到有車子在路口等待準備左轉,但他不知道到底會不會有車突然衝出來。其實現在的機車騎士應該偶爾也會感受到,騎在路上可能會碰到對向迴轉的汽車,硬是要在小小的車距之間迴轉,逼得你必須要減速讓他過。


還有,當道路很寬的時候,譬如6線道,當你看著對向來車判斷距離與車速,認為可以左轉的時候,卻可能沒有看到被那台車遮住的旁車,也正快速地從隔壁車道加速衝出,很多人左轉避過了看到的那台車,卻被隔壁道另一台藏在後面更快速的車撞上,這台車還常常是飆很快的機車。


以前路口常常發生直行車撞左轉車的意外事故,尤其是摩托車煞車不及攔腰撞上,下場都滿慘的,後來才推出兩段式左轉,並於試行一段時間後開始強制執行。當然,執行細節上屢有爭議,譬如有些路口很小,或是車流量很大,根本沒有空間讓機車待轉,待轉的機車反而更容易被同向的直行車撞到,還有等待時間很長。


有民眾質疑,同樣都是機車,難道可以直接左轉的紅、黃牌機車,就會比白牌機車安全嗎,而且交通意外事故跟車種無關,是跟不安全的駕駛行為有關,應該重視車速分流,而非車種分流,讓慢速車在外線道,快速車在內線道,包含可以騎比較快的機車。


以我個人的感受,剛開始實行機車待轉區時真覺得很麻煩,而且很浪費時間,如果在路口想要左轉剛好碰到紅燈,就必須要等待兩個紅燈才能左轉,雖然現在還是很不想每次左轉就要等兩個紅燈,甚至迴轉要等三個紅燈,但強制執行一段時間後漸漸就習慣了。


相較於要在路口靠技術與空檔機會等待左轉,現在的機車待轉區有讓我感到更安全的感覺,雖然等待紅燈時間久了一點,但用60~90秒換多一點安全,現在的我是可以接受了。而且現在我在開車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隨時會有機車因為要左轉而衝出來。


其實這個過去(現在也是)讓我覺得很浪費時間的機車待轉區,有讓我感受到他的實際用處,對於許多騎車技術與交通安全意識不好的人,也頗有幫助,許多剛學會騎車與老人家其實是轉不過去的,常要等別人先衝過去,把對向車擋下來,他們才敢跟著過。


我也認為有些路口其實不需要待轉區,只要設置左轉燈,讓機車與汽車一起等待左轉燈左轉就好,沒必要讓所有路口都強制機車待轉,這些設置與取捨就留給政府去判斷吧。


解釋這一大段,我其實是想表達,不少反對機車兩段式左轉的年輕人,很可能是因為很少(或沒有)在大馬路口要直接左轉的經驗,沒感受過要跟對向車道的車搶綠燈與拚車速的刺激感,只感受到要兩段式左轉很浪費時間。


我認為一些傳統習俗也是這樣來的,因為過去的經驗,慢慢演化成現在的習俗習慣,但因年代久遠,已經漸漸忘記了當初會有這些習俗習慣的原因了,而當我們要挑戰習俗時,或許該習俗真的已經過時,但是否也先認真了解一下該習俗形成的原因呢。


我覺得投資也很相似,有些前人的經驗自己從沒經歷過,也常會有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為什麼要浪費資金來做風險規避,要有這麼麻煩的保護機制等等,其實很可能是發生過甚麼重大事情才產生的。


在想要挑戰之前,建議先了解一下前因後果,有些前輩的經驗與心態你無法理解,他這麼做肯定有他的背後因素與考量,前車之鑑是很好的借鏡,自己不需要再重蹈覆轍,全部再經歷一次。




2023/4/19

養成記帳習慣的3個關鍵

 


今天我又要來與大家談煩人的記帳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記帳的習慣,也覺得記帳很煩,或許不少人都了解記帳的重要性,但真要開始去做,卻又無從起步或早早放棄,於是又給自己找了不需要記帳的理由,這篇文章就是要分享如何養成記帳的習慣。


個人或家庭記帳其實跟公司裡的記帳很像,同樣是想或需要知道明確的現金收入與支出,月底或年底到底有沒有盈餘,需不需要做出調整改變,但相對於公司記帳,個人與家庭的記帳簡單太多了。


我再強調一下,個人與家庭記帳的目的是想要知道收入與支出的結果,在月底或年底有沒有剩餘,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


家庭記帳與公司會計帳很大的不同,是我們並不需要向國稅局報稅,不需要繳交一塊錢誤差都沒有的明細,也不需要套用國稅局訂定的消費科目,所以我們完全不需要追求完美精準的現金進出明細,這是第一點觀念。


要達到「知道收入與支出的結果,在月底或年底有沒有剩餘」這個目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知道一個月的總收入與總支出,相減就是結果了,對於固定領薪的上班族來說,知道每個月總收入並不難,對於接案、領獎金、銷售商品的業務來說,確實需要明確記錄每一筆收入並做統計。


而總支出的部分,最懶惰的方法就是在月初準備一筆現金,譬如10萬元,這個月的所有花費都用這筆現金支出,最後在月底時再看一下現金剩多少錢,就可以知道這個月的支出是多少了,然後每個月都把這個金額記錄下來,12個月後你就會有一年的支出需求數字。


但現在有很多數位支付、銀行自動扣款與訂閱自動信用卡扣款,沒辦法全部都用現金支付,那你就需要把這些非現金支付的消費另外一筆一筆記錄下來,或是在月底的時候再一次結算這些消費(數位支付與自動扣款都會有數位明細),再加上月底結算花掉的現金,就可以知道當月的支出了。


以上就是用很簡單的方式,就能知道每個月的收入與支出,並得到每個月的結餘是有剩餘或是透支。如果是透支,或是希望結餘能夠增加,我們想做出調整,就會需要藉由分析消費明細來做出判斷,記帳明細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


紀錄每日消費的明細真的很困難,買支原子筆15元、買瓶飲料25元、給小孩玩個遊戲機10元,這些都要詳細記錄下來嗎?我認為完全不需要,前面說過了,我們不是要記帳給國稅局,不用每一筆消費都依照科目編列報銷,記錄到這麼細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就算真能記錄到這麼細節,也沒幾個人有能力將這些資料做統計分析,然後做出有意義的決定。


我們在前面已有了紀錄收入與支出的方法,是因為需要透過消費明細來思考如何改善消費習慣,才有了紀錄消費明細的需求,所以家庭記帳的深入程度,只需要達到足夠協助你分析你的消費習慣,並有辦法從中找出需要調整的地方即可,這是第二點觀念。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4/12

用風險承受度來決定投資商品?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序論裡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讓風險承受度決定了投資商品,該商品的報酬結果好壞,決定了我們的財務目標,但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模式。


當我們在銀行想要了解或購買一些投資商品時,銀行除了依據你的收入、年齡、學歷、與職業等客觀條件評估風險承受度外,也會依據對於虧損的忍受程度等主觀認定來評分你的風險承受度,進而建議或決定適合你投資的商品,但這樣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譬如,當適逢市場大好,人們偏好積極參與投資時,自評所能承受的虧損程度很可能會偏高,然而當市場崩跌時,人們卻不敢繼續持有,這時候的風險承受度又會轉向偏於保守。同一個人,其風險承受度大大的受到當時市場環境的影響,這樣主觀評估的風險承受度真的能當作參考嗎?


合理的投資評估,應該是以目標導向為主,先具體考量財務目標的金額與時間,同時也要考量通貨膨脹的影響,盤點自己的收入以及剩餘的時間後,可以得到一個達成財務目標的目標報酬率,再依這個目標報酬率來考慮適合的投資商品與資產配置規劃。


設定好所需的目標報酬率後,才去建構適合的投資組合,做好資產配置,且承擔合理的投資風險(資產波動)。譬如,目標報酬率是年化3%,那投資標的很可能只需要選擇美債或甚至美金定存/保單即可,若目標報酬率是年化8%,可能就需要有70%以上的資產是投資股市。以上的投資組合標的,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


若目標報酬率高過合理市場報酬(15%以上),我們應該是要先調整財務目標,或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以提高投入金額,而非尋找能帶來超額報酬的投資方式,承受不合理的風險。這也與你的風險承受度無關,你不會因為自評風險承受度很高,就可以採用期待年化報酬率30%的投資方式。


以目標導向為主的投資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
  • 到底要賺多少錢才夠。
  • 目標到底合不合理。
  • 理財規劃能否達成目標。
  • 投資方式對不對。
  • 買的保險適不適合。


若空無目標,很容易甚麼產品聽起來都很好,感覺都很需要,結果保險買一堆,金融商品買一堆,但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用的,也不知道該投資多久。






2023/4/5

你知道你的錢是怎麼在無意中浪費掉的嗎?

 



有的人喜歡花10萬塊買一個名牌包放在家裡收藏,很少會拿出來用,因為預期未來還會有增值的空間,有的人會花2千塊買一個包,平常就可以常常帶出去使用(當然也有兩種都有的人)。


兩種買包與使用包的方式,覺得哪種比較值得?


一筆錢用的有沒有價值,有很多評斷標準,這個物品是你很喜歡想要擁有的,這個物品是很稀有很保值的,或這個物品是你會常常用,使用頻率很高的?


大部分的人賺錢都不容易,賺來的錢屬於有限資源,要把這有限資源變成你需要與想要的物品與服務,加上人性的貪婪與不滿足,常常都需要多做一部取捨考量,每個人價值觀就決定了他的選擇。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感覺這個東西滿不錯的,以後在某些情況可能會用到,又不是很貴,於是就買入手,但買了之後就是收在衣櫥櫃子裡,久了就忘了,從來沒有用過,哪天無意間看到的時候,又覺得這有可能會用到,所以繼續放著。

 

其實這就是把我們有限的資源「現金」變成一個從來沒有用過的商品,他的價值在真的使用到之前,其實就是零,如果在商品損壞或丟掉之前只用過一次,那使用這一次的價值就是當初購買他的那筆「現金」。


這筆現金所換成的商品,如果都沒有用到,其實你就等於損失了可以投資的機會成本,你可以用5%、7%、10%去算,看你平常的投資績效是多少。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價值減損,來回損失可能就是7%~10%之譜。


換句話說,你把錢拿去買了一個一直沒有在用的東西,你的這筆消費就是以每年7%~10%的價值落差在減損,直到這件商品不能用了被丟掉或是轉送他人,這個商品對你的價值就正式歸零了。


幾年前我心裡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近兩年我漸漸有物盡其用的念頭,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1. 購買商品前,要認真想過,未來是否會常常用到這商品,做到物盡其用。
  2. 如果只有少數幾次的使用需求,購買價格盡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的低。
  3. 如果...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