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2021 投資理財該知道的10件事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vestment)

 



2021年來到了年底,剛好是今年的第50篇文章,今年的文章不如去年的多,主要因為投資觀念在去年都已經寫完了,今年的文章大多是圍繞在相關觀念的補充,或是解釋一些一般人常見的錯誤認知。


明年起,雨果會調整寫作型態,會將多數文章寫在方格子平台,名稱一樣叫「雨果的投資生活觀」,不同於這兩年專門在寫投資理財的核心觀念,我會在方格子成立一個專題叫「雨果生活理財經」,文章內容會著重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相關案例分析與探討,將過去所討論過的投資理財觀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預定每週一篇文章,就像是做練習題,逐步強化與內化成自己的理財習慣。


2021年的最後一篇文章,我也一樣整理一些重點,去年已經整理過「投資理財心法」,今年就來整理一些加強觀念的「投資理財該知道的10件事」。



永遠要計算通貨膨脹


大部分人聽到通貨膨脹,第一直覺就是東西會一直變貴而已,其實通貨膨脹影響的層面相當管泛。譬如,為了要維持生活品質或維持資產價值,你的收入與資產就必須要跟著通貨膨脹一起增加,如果每年的通貨膨脹大約是3%,你的薪資增幅與投資收益就必須要在3%以上。


如果你在計算需要的退休金,不能僅以目前的需求來做計算,而是要以退休年齡時加計通膨後的金額來計算,譬如你以為一個月5萬塊可以過生活,以4%年報酬率反推得到1500萬的本金就可以退休,但加計了20年的3%通貨膨脹後,商品物價會增加1.8倍,也就是一個月要9萬塊才等於目前5萬塊的消費力,20年後退休該準備的退休金應該是2700萬,而非1500萬元。


如果你投保年金險,覺得現在每年繳保險費,20年後開始每年可以領5萬元覺得很棒,可以當作出國旅遊基金,別忘了,你是先借錢給保險公司做投資,等20年後保險公司在將獲利慢慢退給你。你投保時以為的5萬元,在開始領年金時的實際購買力只有2.76萬,而且是逐年貶值,領了20年後的5萬元只有1.53萬的價值。



低利率時代未必可以借錢來賺利差


很多人會覺得現在貸款利率這麼低,如果我能借到利率2%的貸款,然後去投資能領5%現金殖利率的股票,是不是就可以現賺3%的利差呢。別忘了借款每期是需要本利一起還的,而買股票要賺現金股利是不能賣股票拿回本金的,所以你領到的現金股利不足以幫你還每個月要還的貸款本利合,還不說股票本身可能會虧錢呢。


如果有不需要每期還本金的借款,每個月只需要償還利息,而且還有保證不會虧損本金的投資方式,報酬率又比借款利率還高,這種機會不用等你發現,銀行與保險公司幾兆的資金馬上就會去賺這筆利差,不會輪到小老百姓。這世上幾乎可說沒有零風險又有利差可以賺的買空賣空投資方式。



不要把年化報酬率當作每年穩定的獲利


年化報酬率是以年為單位的複利回算,這段期間的總報酬,相當於如同每年定存固定利率,並將利息再投入之後的複利報酬。不管這段期間的報酬是如何變化,我們只看投資的起始值與終點值,這中間的波動率可能只有5%,也可能高達80%。


在累積退休金時,年化報酬率具有參考價值,因為不管你從甚麼時候開始投資累積退休金,實際要用到退休金,或是決定退休金是否足以退休時,就是看累積到最後的終點值,只要中間不需要用到這筆資金,中間的變化過程沒有很大的意義。


但退休後的資產投資報酬率就不能再看年化報酬率了,同樣是年化報酬率5%的投資方式,一種是每年漲跌幅度有30%,另一種是股價波動度很小,每年穩定配發5%的現金股息,因為你每年都需要使用到這筆錢,每一年的報酬變化就很具影響力,不該把年化報酬率5%的投資方式,當作每年穩定可以賺5%來看待,套用在不同用錢時期。



股票與債券不是絕對的負相關


許多人認為股票與債券是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股票下跌的時候債券會上漲,反之亦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大多時候股票在漲,債券也在漲,即使債券價格沒有漲,每年也有配發利息,還是提供獲利。


其實影響債券價格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公告利率與市場風險,若利率調高,過去發行的比較低利率的債券價格就會降低,相反的,如果政府調降利率,過去發行利息比較高的債券就會更吸引人持有,導致債券價格上漲。另一點就是大家比較知道的,當股市發生突發性風險暴跌,資金很可能會先躲進債券,導致債券價格突然上漲。


若市場預期景氣會變壞,政府連續調降利率刺激市場,除了導致債券價格上漲,更低的資金借貸成本也讓公司股票價格上漲,這種股債齊漲的情況滿常發生,不要誤以為股票與債券有高度的負相關性,其中一個漲另一個就會跌。



股債配置需要再平衡


股債配置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要降低波動度,因為降低波動並不會帶來更好的報酬,股債配置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要將資產分配在兩個沒有絕對相連性的資產上,將風險降低。


降低波動度只是讓漲幅與跌幅減少,讓獲利跟虧損比例降低而已,並不會影響上漲或下跌的方向。低波動的報酬要贏過高波動的報酬,只會發生在股市連續下跌或是大幅下跌的時候,如果股市是長期多頭的情況下,低波動的股債配置絕對是帶來比較差的報酬率。


股債配置有可能帶來比全股票有更好報酬率的關鍵是在「再平衡」,在幾十年的投資時間裡,股市不可能永遠都上漲,只要在幾次股市大跌的情況做股債資產再平衡,在股票大跌時用債券的資金來加碼位於低檔的股票,將來股市回溫上漲,報酬就很可能會比只持有股票無法在低檔再加碼的方式好。


有人用定存代替債券也可以,差別在於定存帶來的利息與報酬比較差,但本金不會虧損,同樣也不會上漲。而債券就可視為波動比定存高一點的資金停泊處。



資產配置並非追求最高報酬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會想要找到最好最容易賺錢,風險又低的好方法,在評估投資個股的風險後,可能最能接受的就是股債配置的方式,但有些人又會想在資產配置裡找到可以帶來最高報酬率的方式,我認為這已經誤解了資產配置的本質。


資產配置的主要目的並非是要找到最會賺錢的方法,而是要將手上的資源分散到不同性值的資產,一來可以分散投資集中的風險,二來也可以增加透過不同資產的獲利機會。


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採用資產配置,股票、債券、房地產、甚至原物料都持有一些,差別僅在於各類資產的持有比例不同,這樣不管是哪個資產上漲,都可以獲得該部分的報酬。各類資產之間並非是完全的負相關,某類資產上漲,其他資產就會下跌,它們更像是輪流的漲,或是漲多漲少的差別。



獲利再投資比定期定額重要


多數專家會像投資人提議定期定額,只要長期定期定額買進,在低檔的時候持續買進可以買到成本更低的單位,等待未來股價上揚就可以獲利,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定期定額微笑曲線。事實上,長期定期定額並不一定是獲利的保證。


定期定額有一個限制,就是累積到後期的每一筆投資金額影響力會鈍化。換句話說,如果你已經累積到了500萬的投資本金,每個月再投資1萬元的資金進去,影響力只有五百分之一,如果這時候帳面上是虧損20%,這1萬元新資金只會將虧損降低0.04%,變成19.96%,攤平的效果其實非常微小。


長期定期定額想要有有效的攤平效用,你需要定期投入的不單只是每個月固定的資金,而是每年或每季領到的股息。因為股息配發會隨著持股的增加而增加,計算的不是一個固定金額,是一個百分比,所以不管你的持股成本是100萬還是500萬,你獲得配發5%的股息就是5萬或是25萬元。將這5%的配息重新再投入,後期的影響力絕對會比一開始每個月定額的1萬元還要高,這才是複利的效果。



投資績效的好壞取決於計算的時間與區間


常聽到財經專家會提到美國股市與台灣股市的長期指數投資年化報酬率大概在6%-10%之間,差別在於計算的時間區間有多長。但事實上長期指數投資年化報酬率並非是穩定的介於這個區間,這數字取決於採樣時間點與時間區間。


以美股為例,1992~2021,近30年的資料,美股的年化報酬率約是10.5%;如果只統計到2019年,美股的年化報酬率變成9.74%;2001~2021年的投資績效,美股的年化報酬率為8.46%;1999~2019年,經歷過網路泡沫與金融海嘯,美股年化報酬率是7%;若是看2009~2021這12年投資績效,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投資報酬,美股的年化報酬率達到15.78%;但看2000~2010年,這10年的美股年化報酬率僅有1.2%。


不同的區間長度,不同的結算時間點,美股的年化報酬率數字落差可以很大,所以不要太糾結這些數字遊戲,要賣商品的基金公司或券商都會找出一個最漂亮的報酬率數字給投資人看,以證明他所推出的產品報酬率可以很好,可以超越大盤報酬。


時間區間越短的年化報酬率數字越沒有參考性,前面的數字就可以看到,不同時段的十年年化報酬率可以有15%與1%的巨大差別,往後看到有人用近十年年化報酬率多少來推薦或銷售,記得這個例子,然後笑笑就好。



沒有最棒的投資方式


我認為投資並沒有一種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的方法,所以多了解各種投資方式很重要。雖然我推薦股債資產配置做為退休金準備方式是很好的方法,不推薦年金型保單因為其報酬率太低,但對於個性很害怕損失的人而言,投資股票是一件令他很恐懼的事情,以至於遲遲不敢開始,與其如此坐等通貨膨脹侵蝕他的資產價值,不如就先用年金險來為資產保值吧,多看多了解其他投資方式,哪天開竅了在做資產規劃調整也不遲。


另一種爭議是討論哪一種方式可以賺比較多,賺比較久,追求長期報酬率最大化,同樣的這也未必有最好的答案,因為一切都是結果論,只有到幾十年後回頭來看才知道報酬好不好。很多人會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既然如此,又何必一直用過去歷史數字試算各種方式的年化報酬率有多少,然後為了這個配置方式在爭執呢。


如果一個很多人推崇的投資方式無法說服你,這樣的投資無法讓你安心,這就不是適合你的投資方式,或許他有比較高的機會帶來更好的報酬,但這都沒有人能保證。如果投資後會讓你成天提心吊膽,一直考慮要不要贖回改其他標的或方法,這對你來說就不是最好的投資方式。



提早退休未必是好事


大家都需要為退休做準備,最好是能提早退休,不用為了工作每天早起,看老闆的臉色,但當你真的財務自由離開職場了,你就一定會開心嗎。很多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未必」,生活突然失去重心,找不到願意持續投入的興趣,每天稅寶起床都不知道要做甚麼,反而心更空了,不規律的作息也可能導致健康快速下滑。


西方人很早就會獨立生活,他們也沒有給家用奉養父母的習慣,當然父母也沒有繼續協助小孩的義務。台灣人大多還有著華人的傳統,要供養小孩到就業,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如果這些人的生活經濟需求都要你扛,你需要準備多少錢才能財務自由呢。


我們比較了西方人財務自由的差別,我們大多數人想早點退休為的是不想工作,想要睡到自然醒,隨時可以去吃下午茶。而西方人追求的財務自由,很多是已經有自己崇尚的興趣想去做,他只要累積到基本可以過生活的被動收入就毅然而然的離職去從事他的興趣。在我們財務自由之前,是否要先問一下自己,不工作後最想做甚麼,而且是可以好幾年的持續做下去呢。



4 則留言:

  1. Hi , 雨果

    很棒的投資觀念文章,有些是我忽略沒想到,受益良多.

    我會繼續在方格子追蹤你的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Hi 老P

      好一段時間沒看到你的訊息了, 感謝你的支持, 想不到還有在看我的文章, 令人感動!

      刪除
  2. 新的一年將繼續拜讀雨果老師的作品
    磨練自己、在社會底層力求穩定生活

    回覆刪除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