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5

自由現金流的重要性

 



我們在談到長期投資的時候,會提到預先準備一筆6個月以上的生活備用金,剩下的資金才能全部投入投資部位。保留生活備用金的目的是當突然失業或有其他意外急用的時候,可以先支應3至6個月的生活無虞,不需要動用到長期投資的部位。


也聽過有人說,盡量不要保留現金,連生活備用金也不要,所有閒置資金都應該要投入股市,否則是一種資金的浪費。當急需用一筆錢的時候,可以向銀行借一筆無擔保信貸,絕對可以生出一筆錢來救急。


關於這一點,或許少部分人可以這樣做,但我不認為這適合於大多數人,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無擔保借的到錢。或許說這句話的人,工作性質與信用都很好,很容易向銀行借到一筆30~50萬元的信貸應急,但對於收入是收現金的人,可能要跟銀行無擔保借到10萬元都有難度。


在《舉債致富》這本書裡也有一段提到,人們如果得到一筆意外之財,往往決定拿去清償30年期房屋貸款的本金。然後,下個禮拜,當他們丟掉工作,他們是否可以把那些錢拿回來?當然不行。一旦丟掉工作,你幾乎完全沒有機會取得任何貸款,而每個月仍需支付所有帳單。


我換個方式解釋,當你手上有一筆現金....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6/18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投資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文章內容我簡短節錄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投資賺錢實在太簡單了!於是你開始小幅追加投資,想沿用這個方法繼續賺到更多錢,結果卻發現它居然不靈驗了,「該漲」時總出現「虧損」,但你不放棄,因為始終相信它能賺錢。


於是你開始追加投資,但它還是接著虧,直到相同事情反覆出現,你終於發現之前是自己錯了,只不過市場用「錯誤的答案」讓你產生幻覺罷了。所以很多人無法靠投資賺錢,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很難跨過這個陷阱。


筆者一直建議初學者「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就是怕大家陷入自己的投資陷阱,賺小錢虧大錢,最後身陷絕望低谷。因此對於投資,我們要做的不是一知半解地全盤押注,而是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投入,透過實踐不斷總結提煉,提升自己的投資認知,相信最終一定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持續獲利。


在實際投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兩類人:一是「專情的笨蛋」,他們常常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某種投資方法或某類投資標的上;另一類是「花心的聰明人」,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法和機會,並進行淺嘗輒止的投資。最後結果往往是「專情的笨蛋」贏得收益,並認為自己要學的還很多;而「花心的聰明人」出現虧損,並宣稱這個投資方法不值得嘗試。


說白了,因為「笨蛋」喜歡偷懶,避開那些不懂的領域,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多了,成功的機率自然大;而「聰明人」因為太過勤奮,太過急於求成,滿腦子想的都是「哪裡有機會」、「哪裡能薅羊毛4」,所以依賴市場走勢,一旦市場不好,錯過機會,收益自然不高。


所以在投資實戰中,我們要多當「笨蛋」,少當「聰明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裡,投資自己看得懂的領域。』


以上僅節錄一部分內容,文章裡還有提到建構交易系統,建構能具體投資的一套交易策略。例如定期定額投資就是一種簡單的交易策略;再例如網格化交易3就是一種「在一定區間內,漲了就賣,跌了就買」的交易策略。投資方式這部分就不進一步討論。


開頭寫到的投資經歷跟我過去一開始投資股市的時候很像,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運氣好小賺了一點點錢,就覺得這個方式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感覺投資賺錢相當容易。


然後開始放大投資金額,繼續沿用原本的方式進行投資/投機,慢慢發現這個方式不靈了。於是開始學習其他方法,不只擴大廣度,也增加深度。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財報分析都嘗試看看,或許是所學不精,這些方法都沒有讓我實際有所獲利,而且多方使用後讓我越來越困惑,總覺得這些方法的侷限與不確定性還滿多的。


最後我捨棄了想要在短時間靠股市大筆獲利翻身的期望,改以長期累積資產的心態,將資金長期且分散的投入股票與債券市場,並將時間與專注力投入到其他領域,捨棄在股市短進短出的方法,才逐漸看到明顯的獲利與資產的成長。


文中有一句話提到,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過去也不時聽到有人會說投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自己舒服的投資方式。我想部分認同這種說法,另一部分也想提醒。


在股票市場冒著損失本金的風險投入資金,相信大家為的不是求一個舒服而已,目的應該幾乎都是為了想要賺錢(除非錢很多,只是把股市當賭場或娛樂,或只求一個參與感),所以不管這個方式舒不舒服,前提應該都是先要能真的帶來獲利,才來考慮感受吧。


有些人因為不深入了解投資股市的意涵,又害怕虧損,所以買進股票後只敢短期持有,每天都要觀察股價變化,深怕一不注意就變成虧損,有獲利又怕獲利回吐,抱沒幾天就趕緊賣掉,想將幾千塊、一兩萬塊的獲利落袋為安。


這個因為心理因素,能讓自己感到安全與舒服的方法,常常賺小虧大,根本就無法獲得多大的利益,真的是一個好方法嗎?投資真的只求自己感到舒服就好嗎?投資舒不舒服,不完全只是技術與方法,更多的因素是因為對股市投資的期待與認知。投資心態與目標上的轉變,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對同一個方式產生不同的感受。


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採用的投資方式有多簡單、多容易、多聰明、多高竿、或是讓你覺得多安心,先不論方法對或錯,只要無法讓我賺錢,無法讓我累積財富,都是一種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方法,我想你應該也會認同吧。



2025/6/11

美國國債會倒債嗎?

 


這兩週美國公債跌跌不休,許多傳言扶搖塵上,譬如是中國與日本在大賣美國公債,或是有有人槓桿操作美債爆倉了,也有人怕美國會倒債,積極的出脫手上的美債。


據美國證券產業暨金融市場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止,美財政部債券發行總額達到26.7兆美元,較2023年暴增28.5%,2025年初已達36兆美元。美國政府在2025年必須為到期國債再融資9.2兆美元,其中約6.5兆美元將於6月到期。


在這個時間點,美國必須進行一波債券借新還舊,而新出爐的美國國債的票面利率,將決定未來一段時間美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的壓力大小。


在2025年6月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利息理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全球對降息有一致的預期,認為美國未來的利率會更低,這樣大家才會搶購6月份的美國新國債,讓美國可以輕鬆募集6.5兆美元的資金來履行舊國債的還款義務。


如今外傳美國可能逼迫外國債權人將所持美國國債,換成100年期零息債券,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已否認。但已有人因此擔心6月這一波國債到期,有可能會發生倒債危機。


美國國債可能發生倒債風險嗎?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6/4

債券是不是沒有抗跌與分散風險的效果了?

 


我想近幾年不時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公債已經沒有避險效果了,股債配置已經失效,債券不值得持有等等。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看第一張圖表,這是近5年內的長(藍)、中(黃)、短(淺藍)債價格走勢,這5年來的報酬率幾乎都是負的,而且到期日越久的,波動越大,跌的越多。


近5年才開始買債券的人,尤其是在2022年才開始接觸債券的人增加很多,會覺得債券越買越賠,並沒有理論上說的避險效果,認為股債配置已不適用,非常能被理解。




但若將觀察的時間拉長至20~25年,則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波動最大的長債,在2020年初期可以達到超過100%的報酬表現,當然最後5年也是下跌了50%,回到2002年的原點。


如果是想......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5/28

指數化投資真相:它真能讓你財富躍升嗎?

 


今天無意間在暗黑真相網看到一篇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暗黑真相網的內容主要在說一些表面上看到令人羨慕的現象,其實其背後真正暗黑的真相是甚麼。關於那篇提到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我認為有些需要釐清的部分,所以特別寫下這篇。


引用文章部分內容如下:


「從2008年9月起算至今的16年,不僅是台股史上,也幾乎是全世界的金融史上,最長的一段多頭市場。市場上的投資大師,從2008年以前,幾乎就是兩年完全換一輪的狀況,開始出現了,也許有10%的老師,可以存活長達十年以上的狀況。


但我們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2008年以後,執行各種定期定額、存股策略、指數化投資...(或不管你怎麼稱呼它)的投資散戶們,其16年來的平均報酬率,有如這16年的大盤一樣「好」嗎?又或者,有像那些指數化投資派的大師們,所宣揚的那樣,整體財富產生了好幾個階層的躍升嗎?


統計數據的奧妙,只要「取樣的當下」是歷史最高點(或接近),那要編出什麼樣的完美故事,幾乎就任憑發揮了。所以我們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能夠這樣完美複製、執行這套策略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這是否真的是一個,容易完整複製並執行的策略?要知道,很多的統計數據,只要少掉了當中關鍵的也許20%,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比原本「應當的完美」少上個80%都有可能!


定期定額策略、存股策略、指數化投資策略...(或不管你怎麼稱呼它),終究有一天,你還是要全部、或是部分、或是逐漸的Cash Out,去轉換成自己和家人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就是快樂),這個投資(或者說賺錢)的終極目的,大家應該同意吧?當然,如果你一輩子都只進不出,只想看到一個最大的資產增值及最終資產總值,而因此獲得成就感,那也可以,你的子孫應該會感謝你!


存股或指數化投資的策略,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信仰這套投資哲學的鼓吹者們,以及信仰這些鼓吹者們的普羅大眾,都誤以為人們可以科學、理性、務實地,複製這樣的策略,並得到被鼓吹的某個,幻想中的成果。但,殘酷的現實是,只有極少數的鼓吹者們,成為了這套信仰的成功執行者(拜時運所賜),而絕大多數信仰的追隨者,並沒有辦法再有生之年,到達那個應許之地。


定期定額、存股策略、指數化投資...(或不管你怎麼稱呼它)的成功關鍵:強力的本業(這才是真正的護城河,而不是什麼企業的競爭力)、夠大的初始本金、對的人格特質,最後,還要有夠好的運氣(你的生涯生入顛峰期,剛好是金融市場循環的幸運兒。)而能夠全符合的,如同我們在【機運主義與努力主義】一文中所說,大概就是連押中4~5次百家樂的機率,也就是大概有4%~8%的投資人,是能夠達成這樣的結果的;而不是透過什麼理性、科學的SOP,就能有40%~80%的人能達到一樣。」


過去16年的多頭市場,確實是讓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以為,只要持續買進,大跌的時候加碼,股市終究會漲回來,而且很快就會漲回來,多數人已對股市失去會賠錢的戒心,而且為了賺快錢,投資方式越來越極端,槓桿越開越大。


若投資者認為,指數化投資就是長期買進大盤型ETF,定期定額、只買不賣或解釋為存股,這都是被簡化過的錯誤理解。如果覺得指數化投資可以讓你的財富有好幾個階層的躍昇,這也絕對是錯誤的印象與說法。至於文章裡提到不是透過什麼理性、科學的SOP,就能有40%~80%的人能達到一樣,這也是沒有真正理解指數化投資的說法。


指數化投資不會讓一般人大富大貴,財富躍昇好幾個階層,這是肯定的。如果月薪5萬塊的人,每個月只能存下1萬元,一年了不起存下12萬~15萬元,如果未來30年的投資金額都不變,總投入資金也就360萬~450萬。以長期指數投資過去的年化報酬率約7%~10%來說,也不可能讓他的資產超過5千萬甚至上億。


如果你想要透過指數化投資,讓資產達到億元以上,你每年.....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5/21

 


有些人對於長期投資與定期定額的想法有點混淆,我們說長期投資30年,若年化報酬率是7.2%,則每十年資產可以翻一倍,30年可以將資產翻8倍。投入一筆10萬元的本金,可期待30年後變成80萬元。


有人會將定期定額的本金與報酬率搞混,假設每個月投入1萬元到理想年化報酬率7.2%的金融商品,連續投資30年,最終到其總金額為1,220萬元,實際投入的本金是363.6萬元,投資獲利是856.9萬元。


投入本金363.6萬元,最終金額1,220萬元,只有成長3.35倍,沒有到8倍啊。原因是因為,只有第1筆投入的1萬元才有30年的投資報酬,第13筆1萬元只有29年,第25筆1萬元只有28年,每一筆投入的資金持有時間不同,都有不一樣的年化報酬率。


我建議一個比較簡單的想法,將每一筆投入的金額都拆開來看。假設....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5/7

價格波動度等同於風險程度嗎?

 


最近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個『存金融股非常低能』的影片,裡面有幾句話,個人不太能認同,一個是銀行的負債是93%,你怎麼會覺得這種公司很穩(它的產業性質本來就是那樣)?


另一個因為它不會倒,所以金融業從業人員不會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這個就讓身邊的金融從業人員不開心了,他們相信他們的工作時數與壓力絕對比教授高出許多。


不過我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該影片的內容,而是他在其他影片提到,價格波動度等同於風險值,波動度低代表風險低,這個是所謂的β值。我對於這一點有了一點疑惑β,為什麼波動度高的東西就表示風險也高?


於是我搜尋了一下相關文章,首先是先看到一段說明:『波動率或波動性(英文volatility)是對某一特定時期內資產價格變化幅度的統計。 它是評估資產風險程度的一種通用方式。波動率越高,與該資產相關的風險就越大。 波動市場的特點是價格變化節奏極快,交易量較大,市場出現意外重大價格變動的可能性升高。 另一方面,波動率較低的市場往往趨於穩定,並且價格波動較小。』。


然後下一個連結是來自股感的文章,標題是『高波動代表高風險?價值投資的風險定義跟你想得不一樣』。文章內容滿長的,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詳讀,我擷取部分內容如下:


學術界觀點 — 從經驗主義入手,從大量的歷史數據中發現一個大致規律:風險高 (這裡仍然理解為受損失的可能性高) 的資產,一般其價格走勢的波動就會比較大。


於是他們給風險找了一個代理,叫波動,波動大的風險就高,波動小的風險就低;而波動本身又有個代理,叫標準差。接著他們又把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而按照現代組合管理的說法,非系統性風險 (又叫公司特定風險,比如賣豬毛的怕豬瘟帶來的股價波動) 是完全可以被充分的多樣化給消弭掉的,所以在他們的眼裡風險就只有系統性風險,而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被做掉的。


所以從現代組合管理的角度出發,風險就變成了無法被多樣化掉的系統性風險,他們取名叫做 β (beta) 。白話來說: β 就是資產的價格之於大盤價格的敏感度。貝塔小於 1,則資產價格波動小於大盤波動;貝塔大於 1,則資產價格波動大於大盤波動。


首先說說標準差,這個肯定不可靠。比如有 A、B 兩個股票,A 的股價過去六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價格分別為 1、2、3、4、5、6,而 B 股價為 2、1、2、1、2、1 。結果一分析,A 的標準差遠大於 B,於是得出結論,A 比 B 的風險要大。A 股票六年以來穩穩地上漲 500%,而 B 股票六年穩穩地被腰斬,結果 A 比 B 風險要大?


金融理論的一個前設『風險 = 波動』。他們認為波動越大,預期收益也應該越大,不然此組合就不在效率前緣 (efficient frontier) 上,而不在效率前緣上的奇葩我們是不考慮的。這就會進一步討論到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 ,衡量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水平了。


這篇文章的最後,有一段對於風險偏好的解釋比較白話。風險偏好簡單點說可以切成兩半,一是承受風險的意願,二是承受風險的能力。意願和能力只要和諧一致一般就沒什麼大問題:比如你有萬貫家財,那你當然可以時不時地梭點期貨期權來陶冶情操;或者你雖然家徒四壁,但是卻不作不浪不放蕩,那最多就是個節衣縮食,不大會遭什麼滅頂之災。


所以,我們的風險偏好是否與金融理論裡的夏普比率有直接關係呢?


再下一個連結是『投資標的波動算是風險嗎?過來人當頭棒喝:「這件事」才是最大風險』,這是來自Smart自學網轉載『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的文章,這一篇我覺得寫得很好。我節錄部分內文:


但對長期投資的個人來說,波動不是大問題,反而是長期的投資報酬率才是問題。『長期投資報酬率過低』才是個人風險。換句話說,你不應該把個人的「風險」定義為波動,『長期投資報酬率過低』才是。


舉例來說,30年後,你投資的標的報酬率如果是8%,資產已經成長10倍了;而如果你投資在6%的標的,只會成長5.7倍。萬一在退休前遇到世紀大崩盤,資產跌掉50%不就麻煩大了?


投報是8%的情況下資產變10倍,再腰斬以後變5倍;而投報是6%時資產變5.7倍,腰斬後變2.85倍。這2個哪個風險大,就算後者因為波動低只跌30%,是不是還是投報高的好很多。


「波動」對大基金、短期投資人來說是風險,但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則不是。長期投資人應該看重的是「投資報酬率」,愈高愈能累積資產。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上面講的適用於「只進不出」,因為不賣出,所以不用理會波動,只要長期來講報酬率好就好,所以如果近期有計畫花費,像是買房換車之類的,可以保留一筆低波動的項目,視時程而定,低於1年的建議直接用定存來規畫。


像基金經理人,如果下跌了投資人就想撤資了,你就很可能會被迫賣出股票。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得回到他們那種思考模式,波動會是需要考慮的風險。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長期投資不需要考慮波動,「報酬率不足」才是你最大的風險。


所以,價格波動高就代表投資風險高嗎?如果跳出金融學理角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方式。




2025/4/30

擁有多少資產才算夠?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財富之外,我們還應該要追求甚麼?


首先先從金錢的重要性談起,身為理財粉專,大多數議題都會是在討論如何獲得更多錢,如何透過生活理財與投資,讓自己的資產持續增加,如何設定自己所需要的退休金。


但這最直接牽涉到的問題是,你的退休金是應該依你的理想來設定,還是依據你現在的能力來設定。譬如你現在年收100萬元,年花費80萬元,若依照一般的4%法則,你的退休金目標應該要設定在2000萬元,以求帶來每年80萬的被動收入(或是可提領金額)。這是依據現在的能力與花費所設定的目標。


但有的人希望人生能功成名就,趁現在還年輕時多努力,希望將來可以過很富裕的生活,所以他的退休金目標設定在一億元(即使現在年收只有100萬)。有的人會覺得很有理想,設定了一個努力的目標與方向,有的人會認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年收100萬,設定2000萬退休金目標的人,可能透過簡單的投資規劃,就能在一定的年齡前達到。設定一億元的人,他勢必要透過創業、大膽的投資方式、或其他的資源與機緣,才有可能從年收100萬變成年收1000萬或更高,來達到一億元退休資產的目標。


他也可能要調整現有的生活型態,減少與朋友與家人聚會機會,增加工作時間,承擔現有資產歸零的風險,來追求他的理想目標。這個選擇並無所謂對錯,完全取決於個人人生價值觀的態度與選擇,就像有人覺得最好在死前把資產花完,有人就認為應該要保有餘裕傳承給下一代。


在追求金錢的時候,我們同時要付出的是自己的時間與健康,在花費金錢時,也要提醒自己,現在所花的這筆錢,是用我的時間與健康所換來的,希望這筆消費是真的值得的。


所以你所設定的退休金目標很重要,因為莫名的設得太高,你會需要用你的生命與健康去兌換一個你不知道為何而爭取的金錢(先假設有付出就有收穫)。如果設得太低,除了老年生活可能會不如理想,甚至最後可能因為金錢不足而危及自己的生命與健康。


有一個影片是在訪問一位F1賽車手,主持人問他,他在職業上是需要時時在意分秒輸贏的人,你很在意追求成功嗎?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4/23

怎樣才算財務自由

 


什麼時候可以離職不再工作,基本上就是大家常說的退休。法律規定的退休年齡是65歲,但未來可能延後至67歲。其實,退休並沒有硬性規定的年齡,只要你停止工作後,能持續有足夠的金錢支付基本生活費用,基本上你就可以考慮退休了。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李先生與妻子都剛滿60歲,兩個小孩已經獨立,家庭房貸也已經還清。兩人生活習慣簡樸,每月花費大約在2萬至2.5萬之間,喜歡偶爾自駕遊或參加國內旅行團。李先生夫妻在銀行有1千萬元的存款,大部分為定存。李先生估算,依照目前的生活開銷,活到90歲大約需要900萬元,加上定存利息,1千萬的資金應該足以支撐他們的退休生活。


另一位例子是45歲的王小姐,未婚且不打算結婚。她目前每月生活費約5萬元,並計劃退休後適度減少開銷。她擁有500萬元存款,並繼承了兩間沒有貸款的房子,每月租金收入達4.5萬元。對王小姐來說,這筆租金收入幾乎可以覆蓋她的日常開銷,因此她認為目前的財務狀況已足以支撐她的退休生活。


再來是林姓夫妻,兩人皆約40歲,每月收入共35萬元,擁有兩間房產,但還有1,500萬元的房貸未還清,每月需支付15萬元房貸,預計10年後還清。兩人育有兩名子女,年齡為10歲和12歲,目前每月生活開銷約15萬元,剩下的5萬元用於股市投資。他們計劃在孩子大學畢業後、房貸還清時,每月以10萬元為退休生活費,但估計需要準備約3,500萬元的退休資產,預計還需要20年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這三個例子展示了不同的退休規劃和財務狀況。李先生夫妻生活簡樸,資產大部分以存款形式存在,缺乏投資與被動收入來源,這種情況下若....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4/22

百年期零息債券算不算倒債?

 


近期傳言美國欲發行百年期零息債券,引發投資人恐慌。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說,倘若美國這樣做,相當於美債的倒債,美國恐會因此發生金融上的混亂與危機。


也有人說,如果美國發行零息美債,那也會是折價債券,不會是真的完全沒有利息。所謂折價債券就是用低於票面的價格購買債券,在債券到期時可以拿回票面價,等於是先把未來的配息先折讓給投資人了。


舉例來說,用40美元買入票面價值100美元的20年期零息債券,持有期間價格雖然會隨著殖利率有漲有跌,但是當20年期滿後,就可以拿回100美元。這樣的年化殖利率為4.69%,只是未來20年的利息直接反映在價差上。


但同樣的情況,將天期變成100年,年化殖利率就變成0.92%了。也就是現在借40元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承諾在100年以後會還給你100元,這100年期間的配息率就是0.92%,實際每年的配息概念是0.6元,只是提前一次性都給投資人了。


殖利率0.92%代表甚麼意思?這個殖利率比台灣的央行宣告利率還低,比通膨低更多。如果真的購買這種百年期折價零息債券,等於我們把錢放在美國政府貶值,以3%的通膨率計算,100年後的100元等值於現在的5.2元,而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40元。


假設現在折扣價低到20元,換算殖利率是1.62%,還是比溫和通貨膨脹率低,這筆投資同樣是貶值收場。而且美國政府今年要到期的9.2兆美元,如果要以20:100的比例兌換,那美國政府需要再印出46兆的債券,100年後就真的還得出來?


發行折價長天期債券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個長達100年期的債券只能解決美國目前的燃眉之急,對投資人來說也是相當不利的,願意接受的人應該很少。只有在美國央行宣告利率再回到接近零利率的時候,這筆債券的價格才會上漲到有額外的獲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