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投資策略時,很多人常會問,企業配發現金股息,是不是等於左手換右手?我領了股息,但股價會扣除股息,不就沒賺到?他不要配息,讓價值反映在股價上更好?
這種說法在投資圈流傳很久,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這種觀念有點過於簡化,也忽略了股息在長期投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為什麼會說「左手換右手」?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個說法的由來。所謂「左手換右手」,意思是,企業從它的資產裡拿出一筆現金發給股東,然後股價就會下跌相同的金額,讓人覺得自己只是把口袋裡的錢換個地方放。
比方說,你持有一張100元的股票,公司發5元現金股息,理論上隔天開盤股價會變成95元,你手上多了5元現金,但股票價值減少了5元,總資產看起來沒變,這就是所謂的左手換右手。
但這只是短線視角。如果你是個長期投資者,這樣的觀點其實有點片面,甚至會誤導你忽略了股息的真正價值。
企業發股息真的就是成長減緩嗎?另一種常見觀念是,一家企業會配發現金股息,代表它已經沒有更好的成長機會,否則應該拿這筆錢去投資擴張,而不是還給股東。這樣的說法部分正確,但不完整。
的確,對於某些高速成長的公司(例如早期的科技股),企業會選擇不配息,把所有盈餘投入再投資,以追求爆發式的成長。這沒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所有配息企業就已經停止成長。
許多穩健型企業,像是台積電、可口可樂、P&G等,它們依然在穩定成長,同時也每年配息給股東。原因很簡單,企業到了某個成熟階段,找到高報酬率投資機會的難度增加,這時候把盈餘回饋給股東,是資金運用的合理選擇。
如上個禮拜的文章提到,企業為了有效運用帳上資金,提升ROE,如果去年獲利100億,今年計畫用60億擴產與研發新產品,剩下的40億沒有較好的用處,可能發還給股東就是最好的方式。這不代表企業發展減緩,而只是目前真的用不到那麼多錢,也不願意拿來亂用。
如果你是一個穩定領薪水的上班族,你會理解這種選擇。你會把多出來的錢存起來,或拿去投資,而不是每天去冒險創業,或是一定要把錢花掉用來進修。同樣的道理,成熟企業也會追求風險控管與穩健經營,而不是盲目擴張。
投資人拿到的股息可以自由支配,也能用來再投資,強化複利效果。
舉個例子說明,想像你種了一棵果樹,一開始你澆水、施肥,樹長得很慢,沒幾顆果子。隨著時間過去,這棵樹開始穩定結果,並且每年都會產出可口的果實。你可以選擇把果實吃掉,或是拿果實裡的種子再種更多樹。隨著果樹變多,你每年收穫的果實也越來越多,這就是股息再投資的威力。
在股市中,如果你投資的是像台灣50(0050)或美國S&P 500指數基金這類的ETF,這些標的也會定期配息。如果你選擇不領出來,而是把股息再投入到原本的標的中,這會帶來長期累積的效果。許多研究顯示,如果將股息再投資,長期報酬率會比只靠資本利得(股價上漲)來得高。
「左手換右手」的說法為何會誤導?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