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終生投資該抱持的原則

 


股市投資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端看你的目標是甚麼,有多少能力與時間做到甚麼程度,然後實際執行的成功機率有多高。


想要投入少少的錢,期望在幾年內就能獲得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報酬,除了少數運氣好、膽量大外,大多是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心力,研究挖掘有機會達到此目標的投資標的,加上一些資金控管的技巧與原則,避免錯誤時的虧損擴大。


有些人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希望手上的錢不要只是放在銀行定存領少少的利息,又沒有時間可以做個股或更多的金融研究,甚至是根本就看不懂,就簡單的跟著前人的介紹買銀行股或龍頭股,持有久了也能看到帳上有還不錯的獲利。


最慘莫過於大多數人都害怕賠錢,卻都在做著很容易賠錢的事情,股票買進後就期望短時間內要上漲,看到一兩個禮拜的走勢不如自己預期,就想趕進賣掉,換股操作,順利漲了一些又怕獲利回吐,也趕緊賣掉賺點便當錢。


結果就是買對股票的時候,僅漲一些就早早賣掉,賣在真正的起漲點,買錯股票的時候不願意認賠,持續抱著響等它漲回來,最後就是長時間持有一檔帳面虧損的股票,而資金機會成本就消耗在那邊,也不知道這檔將來會不會漲回來。


我認為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只是在累積特定一筆資金或是退休金的時候需要做投資,即使累積了一大筆錢後退休了,也還是需要繼續投資,因為通貨膨脹造成的現金資產貶值是永遠存在的,不會因為你手上的錢多寡而停止。


既然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那你所要學會的方法,最好就是要能運用一輩子,你的一輩子不會僅是20年或30年,應該要看至少50年以上。或許你在某個時期後會轉換成另一種投資方式,但最終你都還是要有一種方法,是在你年老時可以使用的。


所謂年老時可以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指你原本的方式失效不管用了,而是指你在年老的人生階段,不想再用同一套方法來幫自己賺錢,譬如這個方式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神做研究,或是需要在開盤時間時時盯盤,無法獲得時間上的自由。


複雜的方法有很多,相關可運用的金融商品也不少,當然有些方式牽涉到資金的槓桿,風險相對也較高。簡單的方式也不難猜,大概就是買進股票或債券後就可以不太理它,長期抱著就可以為你帶來足以支應生活費用的被動收入。


想要買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有一些基本原則應該要符合。


1. 這檔股票的價值不會消失或長期損失:簡單說就是公司不會下市/倒閉,公司即使股價下跌,將來也會有漲回來的機會,換句話說,這個產業不能長期的衰退,或是不能買在產業景氣正旺的高檔時期。


2. 公司能有穩定的獲利:公司有賺錢,股價才能維持住,才有機會配發股東現金股息,投資人才能獲利。若公司獲利變差,股價當然也會下跌,或是發給股東的股息變少,有些投資人就可能會想賣股,同樣造成股價下跌。


要挑到符合以上兩個基本原則的公司並不難,只要時間維度只關注在3至5年內,要找到幾家公司在3至5年內可以維持好的業績,而且不會在5年到倒閉,應該不難,但若把時間維度拉長到10年或甚至20年,則難度就增加許多。


我們很難有很高的把握,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家公司,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內都可以持續成長,或至少不會比現在差,這麼長遠的未來沒人能說得準,即使是很火紅的半導體業,也很難說20年後不會有革命性的技術出現,更不要說40年或50年了。


所以想做到終身長期投資,我認為應該還要再加上一個條件,就是手上的持股產業必須要分散,避免所有資金都集中在某幾個特定產業,尤其是現在正在流行的產業,才能避免評估錯誤發生的時候,所有資產都套牢或虧損在同一個地方。


投資人可以自行在不同的產業裡,挑選自己認為適合長期投資的公司,譬如直接投資各個產業市值最大的龍頭股,自己控制資金比例,與買賣的時機條件,也可以透過很簡單的一兩檔ETF,就達到產業分散,又可以長期投資的原則。


以上方式,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有更多的說明,想進一步了解的在自行閱讀。哪一種投資方式會比較符合你的財務目標,更適合你的生活方式,投資人應該在開始投資前就先做思考。


《ETF存股》 https://reurl.cc/d7oq22





2023/11/8

存股族的選擇

 


台灣有些投資人很喜歡存股,特別是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的股票,長期持續買進,並將所領的股利也繼續投入,以求達到複利的效果,而常見的長期存股標的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型:銀行金融類


因為金融股「大到不能倒」,當銀行或保險公司經營不善時,政府幾乎都會介入,尋找其他銀行或保險公司接手,因為大型金融企業一旦破產倒閉,影響的可是數十萬人的資產。


難道存股就只要公司不會倒閉就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只要公司不會倒閉,股票不要變壁紙,那不要買股票就好了。投資股票想賺錢,當然是希望股價上漲,否則現金股息就要配得夠多,而股價漲跌沒人說得準,但高股息配息率卻是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查詢。


有許多公司都可年年配息,配息殖利率5% 以上的公司也不少,但投資個股就是將資產壓在單一公司,如果股價漲跌無法估算,那至少選不會倒的公司較安全,只要現金股息配的穩定、配的高,就可判斷是值得投資的存股標的。


但並非每一家金融股都是適合存股的對象,經營有好有壞,也有官股與民營的區分,投資人還是要比較該公司的獲利情況、逾放比率與呆帳覆蓋率、股利發放率等相關細節。而存金融股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太期望股價有顯著的獲利,金融股算是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不好,股價可能會維持在低檔多年,而股本大也不能期待金融股會變成狂飆股,通常每天的股價波動都不大,這或許是壞處也是好處。


第二類型:公共事業類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1/1

長期投資的關鍵

 


投資是實現財務目標的重要途徑,長期投資觀念尤其關鍵。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和理性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在市場波動中實現穩健的回報。


根據長期數據,股市表現呈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美國S&P 500指數的年化回報率約為7%至10%,考慮到通脹後的實際回報仍然是相當可觀的。這強調了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專注於長遠的投資目標,而非短期市場波動。


【全球投資與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全球投資是分散風險和追求更好回報的關鍵策略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股市和債券市場在不同時間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趨勢。透過將投資分散到全球範圍內的不同市場,投資者可以降低地區性風險,實現更穩健的投資組合。


此外,適當的資產配置也是成功長期投資的關鍵。一個典型的投資組合可能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和現金等資產類別,股票通常具有較高的回報和風險,而債券則較為穩定,房地產投資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和價值增長。透過適當分配不同資產,投資者可以實現風險和回報的平衡,從而達到長期財務目標。


【投資建議】


制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 在開始投資之前,明確地定義您的投資目標,如退休、教育基金或購房,根據目標制定合適的投資計劃,包括預算、時間框架和風險承受能力。


長期持有: 長期投資通常優於短期交易,過度頻繁的買賣可能增加交易成本,並讓情緒影響投資決策,保持耐心,讓投資充分發展。


資產多元化: 將投資分散到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地區,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這可以通過投資於不同行業、國家和市場來實現。


定期投資: 透過定期定額投資,您可以在市場不同階段均衡地購買資產,從而平均分散市場波動的影響。


專業建議: 還是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理財顧問的建議,根據您的個人情況,他們可以幫助您制定適合的投資策略或提供意見,並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長期投資觀念強調遠見、耐心和明確的策略。透過全球投資和資產多元化,你可以在投資旅程中追求穩健的回報,實現你的財務目標,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保持冷靜並堅持長期投資策略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023/10/25

如何評估一項金融商品是否值得投資?

 


兩個禮拜前,我在粉專詢問了一個假設性的儲蓄險問題,主要是想看看大家的分析判斷方式,今天我也會針對這個問題作探討,原始問題內容如下:


『如果有一檔儲蓄險,需繳費20年,假設每年須繳10萬元,20年後總保單價值為所繳保費的1.5倍,也就是300萬元,總獲利50%。20年繳費期滿,此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紅利年金,保單價值不變。如在20年間提前解約,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一半。如有此保險商品,請問你會有興趣買嗎? 為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題,建議你先自己評估一下,你會不會買? 為什麼?再繼續看下去。


我先整理網友的留言,有些人會進一步詢問細節,譬如是幾歲的時候要投保的,20萬紅利可以領多久,繳費期間的壽險保額是多少,有些人是看到儲蓄險就直接反應不考慮了。


有些網友表示不會買的原因有幾點,譬如提前解約要扣一半所繳保費,資金不能自由運用,有的覺得繳費時間過長,10年才會考慮,有的覺得投報率太低,考慮上通膨,這樣的投資並不划算。


也有人用投資股票來做比較,如果買0050可以獲得年化7%報酬率,投入相同的資金,在20年後可以獲得高出許多的投資獲利,儲蓄險的報酬太低,所以不買。


也有人會願意買,理由是多一筆保守資產,20年後可以保證年領20萬,當作資產配也沒有不好,繳費期間還有壽險保障,還有人認為比較適合幫小孩買,繳費20年後,小孩可能還不到30歲,領一輩子可以領50年,非常划算。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不同年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需求與不同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每個角度都各自合理,但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舉例來說,若將儲蓄險當作投資商品來看,繳費20年後可以得到總繳費金額的50%獲利,其內部報酬率(IRR)是3.73%,用投資0050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來做比較,20年後可以累積到將近440萬本金,相差了快140萬,確實是不划算,而且資金還被綁住。


但對於保守的人來說,或是無法有紀律的連續投資20年都不拿來花用的人來說,甚至是本業收入很高,不需要追求高投資報酬率的人,將部分資產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準備20年後的現金流,是他可以接受的方式。


而且光是比較投資報酬率時,也要記得把儲蓄險提供的壽險價值計入,意思是,投資0050時,也要把每年投保相同理賠額度的保費扣掉,實際投入0050的金額不是每年10萬元,而是扣掉壽險保費後的金額。


有人提到,繳費20年後可以獲得50%的獲利報酬,雖然年化報酬率看似不高,但之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相對於300萬的終值,等於是每年都穩定獲得6.67%的投資現金流入(相當於利息或配息)。


這種在不同年份支出與收入的金額,我建議用折現現值來思考,會比較貼近現實,否則你會看到20年繳費期滿後,每年都可領20萬,累積20年可以領到400萬,再加上期滿解約的300萬,被這700萬深深吸引。


價值折現是甚麼意思?就是讓你可以實際感受到若干年後該筆金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會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折現現值我用平均通貨膨脹率3%來做計算,可以看圖表,譬如左邊黃底是15年後繳的10萬保費,其實可以視為現在繳了6.6萬感覺,右邊黃底是40年後領到的40萬,其實只有現在6.3萬的感覺。


我們看圖表左邊1至20年是繳費期間,每年要繳10萬,但折現後的數字是逐年降低的,也就是換算成目前的實際價值(消費力),20年的總繳金額價值約是目前的153萬多,不要只是看帳面上的200萬。


而20年期繳費滿後的300萬,轉換成現值其實也只等於166萬而已,如果你把繳出去的錢,跟20年後可以拿回來的錢,以3%通膨率都換算成現值的話,其實只有賺到目前13萬左右的價值。


圖表右邊是不解約,繼續年領20萬的紅利年金,假設預計領20年後解約拿回300萬,在計算成現值後,你可以看到,20年實際領到的紅利,相當於目前的170萬左右,不是你帳面上看到的400萬。


最後解約所拿到的300萬,是40年後的300萬,換算成現值約等於現在的92萬左右,意思是,越晚解約,拿到的這300萬越沒價值。所以20年後解約,總共領到的700萬,其實只有現在約261萬的價值。


再想一下,繳費20年後,可多賺到相當於現在的13萬,或是再多領20年的紅利年金後,總共領到的價值約是261萬,扣掉繳費金額價值,實質賺到的約是現在的108萬價值,加上這段期間的保險,用40年的時間,是否值得可自己評估。


最後,從眾多網友的留言可發現一個現象,相當大比例的人看到儲蓄險三個字,就直接否決了,可能數字細節都沒有仔細看,或許我應該把數字再誇大一下,讓投報率更高,看是否還是無法吸引這些人的考慮。


也有些人認為儲蓄險不該拿來跟股票投資做比較,或是有其他投資報酬率更差的投資可以比,儲蓄險被過度汙名化了。


不同背景,不同生活需求,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大家在意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即使我上面用折現的方式算出這張儲蓄險的價值,我相信大家的認知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重點其實不是在問能不能買這個儲蓄險(數字都是假的),而是你看到了一項投資機會,或是金融商品,你會如何計算、分析與評估,來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適不適合,千萬別被過往的資訊與習慣給僵化了。




2023/10/18

退休金與小孩教育金該如何同時做準備?

 


我很常聊到準備退休金的事情,我也多次強調,投資組合的方式要考量的是需要用錢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年紀,但除了退休金以外,人生還有許多需要用到大筆錢的地方,譬如小孩教育金、買房頭期款、買車車款,這些錢該要如何同時準備呢?


如果套用我敘述的觀念,以用錢時間來決定投資資產配置的方式,譬如30年後需要用到的退休金可以長期用股債比例8比2的方式進行投資,5年後想要買房的頭期款用5:5的方式來準備,有人可能認為,每筆目標款項可能需要用不同的帳戶來準備。


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不用這麼複雜,我們一生中要準備的大錢很多,不太可能為每一個目的都開立一個新的帳戶來做準備,我建議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用一個帳戶來準備即可,但比較早需要用到的錢,可以逐步將資金從股票轉移到短期債券債券與定存去。


舉例來說,一名30歲剛新婚的民眾需要準備30年後要退休的錢,也需要準備20年後小孩就讀大學的學費,還希望可以在10年後準備好買房的頭期款,這三筆錢需要用到的時間都不同,該如何規劃資金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11

比較投資美股的三個管道

 



想要投資美國股市有三種管道,一個是透過台灣券商的基金或是台股ETF買美股,另一個是券商的複委託直接購買美股,另一方式則是在海外券商開立帳戶,直接匯款到海外購買美股。


假設投資人想要投資美國標普500(S&P 500)指數,撇除基金以外,這三個管道有甚麼差別,有哪些優缺點,哪種管道比較好呢?我列出一張表,以下我做一些基本介紹。





我們先從內扣費用談起,我們知道美股的VOO內扣費用很低,只有0.03%,而00646在2022年的內扣管理費 0.45%,是VOO的15倍,但0050內扣費用是0.43%,其實相差並不多,若再與基金做比較,00646的內扣費用算是低的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10/4

複委託買美股要扣外幣還是台幣




我時常在建議投資人,要將資產分散到全世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美股投資全世界的股市。要投資美股最快的方法就是購買台灣發行的美股ETF,或是用複委託直接投資美國股市。


要買美國的股票就必須要用美元,所以用複委託投資美國股市就會碰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問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買股票時從外幣戶頭扣美元,另一種是從台幣戶頭扣台幣。


從外幣戶頭扣美元,表示你必須要先在外幣戶頭換好美元在帳戶裡,而換成美元的匯率就是你之前單筆換匯時的匯率。扣台幣帳戶買美股,換匯的匯率就是當天買進股票時的換匯匯率。


到底扣美元還是扣台幣好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9/27

你如何為你的糧倉做準備

 



存退休金跟古時候的存糧有些類似,你所存下的資產就如同你在每次收成時,將部分收成放進你的糧倉,等待必要時才會動用糧倉裡的糧食。


以前看中國古裝劇的時候,很常看到長江黃河氾濫,巡撫大人需要開倉震災的橋段,平時收成的時候,能存留下一些糧草,將來某一天需要時就可以拿出來救急,長期投資其實也很類似。


我們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會將每個月都收入存下一部份,有的人放銀行定存,有的人放股市,就好像每年稻穀收成的時候,刻意留下一部分收進糧倉,為未來做準備。


這些保留下來的收成,不會在價格好時被拿出來販售,因為這些是救急時要用的糧食,只有在天災來臨,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可吃食,才會開倉震災。收成後要保留部分糧草時,也不會刻意儲藏很多,導致現在的百姓就糧食不足,一定是在有一定程度的餘裕後,才做存糧這件事。


為了退休金做的長期投資也是,我們從月收入所存下的錢,都是為了退休後的生活費所準備,只要你的標的選擇與資產配置規劃的好,平時就不應該常把自己的持股拿來評估漲了多少,獲利多少,考慮該不該賣,這些資金都是在退休後才要用的。


我們不需要一直注意現在手上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只要手上的資產類型是可以長期成長的,就不用太在意短期內的手上資產損益,只要固定時間檢查一次,等待的時間夠長,這些資產都會有很高的成長機會。


重要的是,這些錢要能存得下來,就如同每次收成都要有部分糧食能夠放進糧倉裡,累積到你需要用錢的時候,譬如退休的時候,就可以打開糧倉,把過去所囤積的糧食拿出來用。


所以你在存錢的時候,也不要刻意非常節省的在存錢,犧牲了生活的意義與應有的基本品質,就像糧食收成後,把大部分糧食都收進糧倉,留下的糧食卻不夠農作的人吃,這絕對無法長期幾十年的實行。



2023/9/20

投資沒有結算績效的一天

 



之前常看到有人在結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績效數字,然後賣出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跟大盤相比是超前還是落後。這進一步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我在計算績效時,我賣出的部分持股,該是以過去持股的買進價為成本,還是以目前手上的持股均價當作成本。


舉例來說,假設手上有3張在不同時期買進的持股,依序買進價分別是120元、90元與60元,平均成本是90元,此時股價是100元,在不考慮手續費與稅金成本的情況下,若要賣出1 張持股,應該是要當作獲利10元(現價100-均價90)還是虧損20元(現價100-第一張成本價120)呢?


我認為應該是要以券商軟體的方式,先入先出為準,當作虧損20元。因為平均90元的成本是計算了另外兩張未實現損益的持股,但這兩張甚麼時候會賣出還不知道,未來也可能會再增加新持股,若增加新持股後,平均成本又要怎麼算呢?已經賣掉的股票,要重新採用新成本嗎?


所以用先入先出的方式來計算會比較單純,只是有些人心理帳戶會過不去,因為他明明已經將成本從120元攤平到變90元了,現在賣在100元應該是算賺錢的,但用第一張的成本價來計算,就會是虧錢的,心裡不想認這筆虧損。想採用平均90元成本價來當作這筆投資有獲利,只會發生在把3張持股都賣掉的時候。


但我想說,如果不是要一次性全部賣出持股,你投資或存股為的是準備退休金與退休後的被動收入,我認為不需要去特別計算投資績效,因為意義並不大,也沒有總結績效的一天。


想想看,你若是從40歲開始用股票累積退休金,每個月都固定扣款,假設你採用的是指數化投資的方式買大盤指數型ETF(沒有倒閉下市風險),65歲後退休開始從股市領取被動收入當退休生活費。


不管你是只花股息,或也會變賣一些股票補充生活費,你都不會一次把25年來所累積的持股一次賣光吧?你絕大部分的投資本金都還是會留在股市裡幫你持續產生被動收入,以支付你退休後20~40年的生活費用。


所以你的整體投資報酬率根本就不會有結算的一天,即使是退休後,只要領到的股息比需要的生活費高,你還可能會繼續買股票,平均成本是一直在變動的,股價也是一直在變動,你又何須在意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你的投資能不能夠為你帶來足夠的退休生活費,這筆退休本金可以持續用多久,而不是這筆投資可以為你帶來多漂亮的投資報酬率。




2023/9/13

00926 凱基全球菁英55ETF

 



我常提到不要將資產集中投資在單一國家,包含僅投資台股也是,所以盡量要考慮將投資分散到全世界去,選擇VT是最簡單的方式,而最近台股也出現了一檔新的ETF,主要投資全球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代號是00926。


這篇就要簡單的分享一下這檔新上市的ETF,其基本選股邏輯與優劣,是否可以替代VT來投資全世界。


「彭博全球菁英55指數」以全球成熟市場(亞太地區除外)主要交易所上市普通股為母 體,再依據彭博行業分類標準之11大產業分類,將各產業內通過流動性檢驗及經規模、獲利及品質因子綜合排名,並依市值與風險動能指標調整權重,選出各產業排名前5名,建構為55檔成分股之組合,現有成分股計有55檔。


這11大產業分別是資訊科技、通訊服務、醫療保健、工業、核心消費、原物料、非核心消費、金融、公用事業、能源及房地產。選股會優先挑選市值大、淨利率高與ROA高的企業,且會對其90日內的總報酬與波動率排序做加權。


首先,00926的成分股只有55檔,基本上就不可能有替代VT的效果,他的選股方式是從11個產業分類裡,各挑選出5檔符合條件的企業,其實比較像成熟國家版的 S&P 500。缺點是持股數實在是太少了,不夠分散,但優點是至少包含了11個產業,有達到產業分散的要求。


而這樣的選股方式,很自然的成分股幾乎都會是大型企業,也可合理預期主要企業大多會是美國公司,真正能分散到其他國家企業的比例會很低。我們看前10大成分股就有8家是美國企業,前四大是google、蘋果、微軟與臉書。


雖然指數每年有4次調整成分股的機會,但我預期這些成分股的變動機率應該很低,因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要在短時間被另一家取代應該是滿困難的,比較可能的是持股比例的變動,可能這一季投資比例最高的是蘋果,下一季就變google了,但這未必是因為交易,可能僅是股價波動造成的變化。


這表示,雖然一年有4次變動成分股的機會,但因為不太會需要大幅賣出持股,改買其他公司的股票,所以每年因為交易產生的內扣費用不會特別高,可是因為經理費比一般國內的ETF高(0.65%),所以整體內扣費用很可能會高達1%左右。


雖然券商回推過去的指數績效遠優於 S&P 500 與 MSCI AC 世界指數,但畢竟這檔ETF與單純市值型的ETF有明顯脫節,過去回測績效不能代表未來可期望的績效。


尤其它還會對90日內的總報酬與波動率排序做加權,總報酬好與波動率低的可以加分,對於股價變動大的科技業就會有很明顯的影響,特別是成分股股價大跌的時候,就會被大舉的降低持股比例,反而是公用事業、工業或金融產業的持股會比較穩定。


要注意,因為這是一檔投資海外企業的ETF,所以其淨值主要也會受到美元對台幣匯率的影響。


簡單總結00926這檔新上市不久的ETF,持股僅有55檔,無法替代VT的分散性與涵蓋性,比較像是 S&P 500的選股方式套用到全球成熟市場,但對於完全不想考慮複委託買美股的投資人來說,00926可能是想投資全球各產業龍頭企業的可考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