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職場上如何升任管理職


 


前幾週看到一篇周小葳發的文章『工作進度等老闆問,就太慢了!周品均:做好這件事,超高機率加薪』,心裡頗為認同,在職場上,主動回報進度與你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太重要了。


他在文中提到,「主動回報」是一個CP值爆高的工作習慣,但95%的工作者都做不到。多數人是每次都要老闆追,花費許多時間還無法有效回報進度,不然就是沒意識到,原來需要自己先回報。


藉由回報刷存在感,提醒老闆你做了哪些事,是一種小小的邀功;回報能及早得到指示,有時候老闆會提醒你,修正你即將要發生的錯誤;主動回報能讓老闆感到放心, 想到你就會覺得安心、穩定,加薪才會有你。


我在以前的文章「如何要求加薪」也曾提過,在職場上需要學會向上管理,讓老闆或主管熟知你的工作內容與實際貢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向上層回報你的工作進度,完成了那些事情,或是對這些事情有甚麼想法。


前一陣子,公司裡剛好有一個例子,因為公司使用Google Suite,今年年中後取消了免費服務,開始要求付費訂閱了,由於同事沒有注意到,導致email被停權時才發現因沒有付費而無法使用。


這時同事解釋目前的情況,告知主管以上資訊,而主管當下的反應是「然後呢?」


這種情況滿常發生在職場上,員工盡職的向上回報目前碰到的狀況,然後等待上層指示。我認為這種方式在過去工廠時代或許可以,但現在許多辦公室裡的工作,都需要員工能完全或部分獨當一面處理事情,主管已無力每件小事都要親身去看去處理。


以上案例的問題在於,員工僅回報了目前碰到的狀況,主管了解了,然後呢?你跟我說這些資訊是要做甚麼?你在等我跟你說下一步要怎麼做,還是只是告知?主管沒有更多的資訊可以決定該怎麼做,或員工根本就沒有跟主管說明,他回報這件事情的用意是甚麼。


剛剛說Google Suite的服務需要開始收費,而且沒有其他免費繼續使用的選項,所以要主管做進一步指示或決定的話,這位同事應該至少要將Google的收費方式也一併告知主管,這樣主管至少有一些資訊知道要不要付費使用。


如果想要晉升管理階層,自己就要先有管理者的思考方式,建議以下的做法更要學起來。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2/12/22

高股息ETF的總報酬較指數型ETF差,跟配息高低無關


 


指數型與高股息ETF的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指數型的整體績效比高股息好,股息只是把錢從左手換到右手,領到股息少了價差,總價值是一樣的,沒有填息一樣沒有賺到,如果股價會填息上漲,就算不配息股價也還是會上漲,所以,若能長期投資的話,持有指數型的ETF是比較好的選擇。


以上的論點我是認同的,而事實上,指數型ETF長期累積績效確實也是比高股息ETF好,這一點應該沒有爭議,但原因跟配息高不高沒有關係。


我來舉一個誇張的例子,一檔股票$100,配息$50,配完息後股價變$50,假設能以配息後的價格在立即買進股票,則差別為,一個是$100 x 1,另一個是$50 x 2,忽視稅金與買進的交易稅,總價值都是$100。因為公司業績還有成長機會,市場投資人繼續買進,股價漲了一倍,這時變成$200 x 1,另一個是$100 x 2(填息了),總價值變成$200。


以上是舉例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如果市場理想化,公司價值可以理想的反應在股價上,股價同樣成長一倍,有配息跟沒配息的差別在於,一個是有1股$200的股票,另一個是有2股$100的股票。


雖然總價值一樣,但股數不一樣,如果是奉行4%法則,用賣股換現拿生活費的人,只有1股的人必須要賣掉唯一的股票拿到$200,有2股的人可以賣掉1股拿到$100,另外1股還可留在股票市場裡。


老實說,這也是我一直還不解的事情,對於退休後的生活費需要一直靠賣股換現的人,是否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即使總價值增加,在股數沒增加的情形下,代表股價是上漲的,但漲的再高,來到1股股價$100萬好了,賣掉還是沒了,是要怎麼滾?


或許這適用於可以「股息自動再買入」與「高股價公司可能會1股分成3股」的美股,但台股如果配息不足生活費,就需要額外賣股變現,總有一天會有賣完的時候,不是嗎?可理解為何台灣人喜歡買高股息,想只靠配息過生活,而很少會想去賣股變現。


舉例來說,投資0050領3%殖利率的股息,不足以支付需要5%股息殖利率的費用,所以需要自己賣2%的股票換現,每一年都需要賣2%,長期下來會有賣完的時候。譬如總值2千萬買0056,預期可以拿到100萬股利,但2千萬買0050只能拿到60萬股利,就會需要賣掉幾張0050去換40萬現金。


除非一個情況....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存成長股一定比存高股息股來的好嗎?

 



台灣近幾年很流行存股,有人喜歡存股價穩定的金融股與電信類股,但也有人建議存成長股,因為長期下來,成長股能帶來的報酬會比傳統認知的定存股要來的多,同樣道理也可套用在指數型、產業型ETF(5G或半導體)與高股息ETF上。


我用台積電與中鋼來做比較,現在很多人覺得台積電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成長股,但有個15年以上投資經歷的人應該知道,台積電過去可是被稱為漲不太動的牛皮股的,而中鋼是相當優良的定存股,配發的現金股利相當優渥,甚至還有一段很不錯的成長史。


這張圖是2002年至2013年的台積電與中鋼還原股價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在這11年期間,台積電的含息還原股價從30.28漲到67.1元,年化報酬率7.5%。中鋼是從3.77漲到18.2元(最高還曾到24.48元)年化報酬率是15.4%,超過台積電一倍。


那時候買台積電並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股價通常都在40~60之間遊走,現在聽到有人以前用60元買進台積電抱到現在深覺羨慕,以為抱久就會有豐厚的獲利,但當時買台積電就很像買中鋼一樣,不是追求高額獲利,單純只是求穩而已。


再看中鋼,2000年網路泡沫後至2008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美國陷入發展平緩時期,當時最火紅的是原物料產業,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金磚四國、貝萊德是藉礦業基金、南非等,當時很熱門的投資標的,中鋼的還原股價自3.77成長倒最高將近6.5倍,即使08年後大幅下跌,之後也沒有漲多少,配息殖利率也變低,但統計到2013年都還有年化15.4%的報酬率。


以上例子同時可以看到產時代轉變與產業榮景的變化,2000前的網路科技股狂漲,之後輪到原物料產業與新興市場狂漲,2009年後又輪迴科技產業狂漲,特別是網路服務與半導體,2022年後,半導體又大幅下跌,誰知道2023年後可能又會輪到哪個產業興起呢?


現在的成長股在未來未必會一直成長,現在所謂的高股息定存股未必就會一直表現比較差,也未必一定能維持高配息,投資個股與產業型ETF的人需要格外注意產業變化。


舊新聞「『台積電溢價』現象開始擴散

"自從二○○三年後,股價幾乎只有在超跌時才有重要表現的台積電,從去年十二月以來,股性表現一反過去牛皮,股價創近八年半來新高,進而成為台股主攻九千點焦點。"




2022/12/15

你如何為意外做準備


 


上個月要出門參加一場小會議,由於時間空檔較多,決定提前半個小時出門,在發動車子的時候才發現引擎發不動,趕緊回家拿汽車啟動電源來發車,還好很快就發動了,加上路上又碰到交通事故塞車,到達目的地時離會議開始還剩5分鐘,停好車趕一下剛好赴會議時間。


還好這場小意外沒有影響到開會時間,也還好我有比預定時間提早半小時出門,否則碰到車子發不動的突發意外,肯定會讓我趕不上這場會議。


仔細想想,其實日常生活中時常充滿了意外事件,譬如搭公車,平常搭公車時,一到公車站牌通常不會等超過5分鐘,但偏偏要赴一場重要的約時卻等了10分鐘還等不到車,你只能選擇遲到,或是花多一點錢改搭計程車。


如果你沒有提早一些時間出門,你就只能面對意外發生的結果,或是用更高的代價來處理這場意外。以上這些可能都算是小事,但當這個意外事件是不小心騎車開車撞到人,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或是身體受傷,需要賠償十幾萬元,這個代價就很高了。


所以有些人會願意花個幾千塊或兩三萬塊投保車險,讓這個意外的代價有個上限,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健康相關的保險上。


生活中的小意外,有些時候微不足道,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有些時候卻又相當致命,你有習慣去預想如何應對這些意外狀況嗎?


套用在投資上也是,不管你是用哪種投資方法,執行前,你有沒有預想過,如果情況與你所想的不一樣,或是情況是往比較糟糕的方向發展,你會不會先有所準備呢?


我列舉幾個例子...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