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30

 



這幾年很多人投資ETF,我發現有兩類人的比例增加。一類是本來不太敢買股票的人,或許是這些年台股的強勢,加上ETF不用研究各股,不會有倒閉的問題,越來越多人敢拿銀行的現金來買ETF。


另一類是習慣投資個股的人,或許是研究個股太花時間,或許是不容易獲利,也或許是ETF現在真的熱門,有些股市老手也開始部份投資ETF。


不過,發現有些人會用過去投資個股的習慣來分析ETF,譬如會看K線來判斷進出場時機,會看價量變化,或甚至是用槓桿做極短線的操作。我個人認為這些方式真的很不適合用在ETF投資上。


個股有投資人對企業未來獲利與表現的預期與評價,給予不同的價值評估,這個價值評估落差就會造成股價的變動。資金買氣與當時的風向也會影響投資人買進或賣出的意願,價量確實可能對股價造成短期性的影響。


但是,ETF是一籃子的股票所組成,裡面包含數十檔個股,理論上投資人沒有辦法用裡面的特定幾檔成分股,就來判斷該檔ETF未來的價格漲跌。當然....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7/23

高股息ETF真有那麼糟?

 


不時會看到一些批評高股息ETF的文章,主要論述通常是整體報酬不如大盤指數型ETF,也不能保證穩定配息,股市下跌時也會跟著下跌,配息只是本金左手換右手的遊戲等等。


身為指數投資為主要核心概念的我,當然也同意這些不爭的事實。但高股息ETF就真的這麼不值得持有嗎?我想跳脫報酬率的比較,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


在ETF尚未盛行的年代,其實也不過就大概十年前的事情,投資人的投資標的大概可以分三種類型:大型權值股、中小型飆股、傳統定存股。


以大型權值股為主的投資人,主要有幾個考量,投資產業龍頭較有競爭力、個股成交量大、企業較不會突然發生狀況而下市,即使股價下跌套牢,較敢選擇長抱等待股價漲回來。


喜歡投資中小型股的人,通常...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7/16

企業的債信可能不像評等顯示的那麼差

 



有些財務很健全的大企業,明明不缺資金,帳上現金數百、上千億美元,卻還是要發債募資,為的可能只是要利用債務來更有效率的運用資金與節稅。


許多知名企業的債信評等只有BBB+,並非是因為他們的還債能力有疑慮,或是財務狀況不夠好,很可能是企業刻意為之。以下是債信評等的評估方式與指標參考。


公司債的信用評等(Corporate Bond Credit Rating)是衡量發行公司償還債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信用評等不僅影響公司發行債券的成本(利率),也影響投資人對該公司債務的信心。以下是評估公司債信用評等的關鍵要素:


1. 信用評等機構與評等等級

主要的信用評等機構包括:

  • 標普(S&P, Standard & Poor’s)
  • 穆迪(Moody’s)
  • 惠譽(Fitch Ratings)


這些機構根據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經營能力及外部環境來給予信用評級,主要分為:

  • 投資級(Investment Grade):AAA(最高)到BBB-(S&P、Fitch)或Baa3(Moody’s),表示違約風險較低。
  • 非投資級/垃圾級(Speculative/High-Yield or Junk Bonds):BB+(S&P、Fitch)或Ba1(Moody’s)以下,風險較高,通常需要提供較高利率來吸引投資人。

 


2. 主要評估指標

信用評等機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估公司債的信用風險:


(1) 財務指標


這些指標反映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和償債能力

  • 利息保障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 = EBIT / 利息支出
    • 高於3倍較安全,低於1.5倍則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 負債比率(Debt-to-Equity, D/E Ratio) = 總負債 / 股東權益
    • D/E較低表示財務槓桿較低,風險較小。
  • 營運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 OCF)
    • 是否能夠穩定產生現金流來支持債務償還。
  • 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FCF) = 營運現金流 - 資本支出
    • 若為正值,表示公司有足夠資金應對債務;若為負值,可能需要透過舉債或增資籌資。


(2) 營運與市場風險

  • 產業環境:所屬行業的成長性、競爭壓力、景氣循環等。
  • 市場地位: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市場份額、品牌價值等。
  • 業務多元化:單一產品或單一市場風險較高,而多元化業務能降低風險。
  • 管理層與治理:經營團隊是否穩定,財務策略是否審慎。


(3) 外部環境因素

  • 整體經濟環境:利率、通膨、匯率變動等影響企業償債能力。
  • 政府與法規:政策變動可能影響企業的運營,例如監管規範、稅收政策等。
  • 信用市場狀況:流動性緊縮時,企業可能更難籌資,增加財務壓力。

 


3. 企業信用評等的影響

  • 對發行公司影響:
    • 評等較高 → 可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
    • 評等較低 → 可能導致發債成本升高,甚至無法獲得市場認可。
  • 對投資人的影響:
    • 高評等債券(AAA 至 BBB-) → 適合保守型投資者,違約風險低但利率較低。
    • 低評等債券(BB+ 以下) → 適合風險承受能力高的投資者,利率較高但違約風險大。

 

4. 如何運用信用評等進行投資決策?

  • 資產配置:保守型投資者可選擇投資級債券,而成長型投資者可適度納入高收益債券。
  • 評等變動追蹤:信用評等下降可能意味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應關注是否要調整投資組合。
  • 搭配其他分析工具:信用評等僅是一部分,應結合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與市場情緒評估。





2025/7/9

你會期望回到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嗎?

 


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不時會聽到有人說,真希望可以回到過去那個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然後就開始聊起以前學生時期發生了那些趣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相同的經驗與想法。


你也會懷念、想回到以前的學生生活嗎?說真的,我不會。


大概回想一下以前的學生生活,雖然沒有經濟壓力,同學相處間也比較少勾心鬥角,甚至寒暑假還可以好好的放鬆兩三個月。但每天都需要念書寫功課,很多人還要補習,尤其國中後很常睡眠不足,壓力來自課業上的要求。


上班族有上班族的壓力,學生有學生的壓力,我覺得彼此不容易比較與選擇。從國小開始,每天都要學習新的事物,一路到國、高中,被要求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每天都有新的內容要學習要考試。說真的,我覺得一點也不輕鬆。


出社會工作後,需要學習工作上要用的技能與專業知識,但這個學習通常只需要一段時間,就可以運用好一陣子。工作上更需要的是輸出,以現有知識、經驗、人脈關係,思考出一個對工作有幫助的方法,然後做出實質貢獻,或至少聽從主管指揮調度,將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好。


工作上必須要學的東西,通常也較專一專精,與現有在做的事情比較相關,雖然也有必須要做好不能犯錯的壓力,但經過一段時間適應練習,應該也都能上手。想像,在學校需要唸完幾本課本,之後3年都是考同一個範圍,是不是後來會越來越高分,越來越輕鬆。


排除家裡不會給課業考試壓力的人,大家在說的沒有壓力的學生生活,我認為大概僅限於大學時期,只要能順利畢業拿到大學文憑就好了的人。過去多數人會說的,考上大學就可以快樂玩四年,大學必修三大學分是愛情、課業、社團,但我相信很多人的課業都是能混畢業就好了,重點是可以自由自在開心的玩。


你會想回到國高中時期嗎?或許那時候有令你懷念的同學與情竇初開的感情,但若再考慮到要回到每天補習念書,晚上12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每個禮拜都有考試的日子,你真的還會想回去那個學生生活嗎?


學生時期沒甚麼時間上的自由,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滿滿的,財務上也不太自由,家裡會給額外零用錢的不多,通常就是給個當天的伙食交通費用而已。你想要多買個甚麼東西,參加個需要費用的活動,都不太容易。


反倒是在出社會工作後,在結婚組織家庭與生小孩前,時間與金錢都比學生時期變的更寬裕了。下班後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運用,有收入後可以自己決定要買甚麼吃甚麼,週末想參加聚餐或學習才藝活動,都有時間與財力可以達成。我反倒覺得這段時間才是最令人想重溫的一段時光。


沒錯,工作上也需要繼續學習,但相較於學生時期,我認為相對比較輕鬆一些,彈性也比較大,而且大多是能立即學以致用。而且你的學習是可以看的到實際的回饋,表現傑出,是可能會反映在薪資與職等上,不是僅是拿到一張獎狀。


以前可能剛入社會,不適應職場環境的競爭與要求,會想回到學生時期的歡樂時光。就業一段時間後,或許就覺得出社會工作其實也不錯。現在再回頭看看國、高中生的念書生活,我可是一點也不想再一次回去那個生活。


年代距離太久,難以想像嗎?試試看再去念一個研究所,或是考幾張證照或參加高普考看看,或許馬上就能體會了。




2025/7/2

對 All IN 與定期定額的錯誤認知

 


在股市投資上,常會看到有人推薦應該要ALL IN股市,也看到更多人建議應該要定期定額,因為一但在股市高點ALL IN所有資金,不幸碰上大跌後,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回本。


到底投資股市應該要把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ALL IN,還是應該要設定好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以取得平均成本呢?我的答案是ALL IN。


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定義這個投資計畫應該是一個至少為期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計畫。否則ALL IN的績效將會很大機會取決於短期運氣,短期的投資時間也不符合定期定額的目的。


所謂的ALL IN,指的是將目前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性的投入股市,不刻意分批錯開時間投入市場。


因為越晚投入市場,能參與市場成長與創造複利的時間會越短。雖然短期的未來有可能買到更低的價位,但將估算投資結果的時間拉到10年以後,短期內的分批進場成本落差,並不會造成多明顯的差別,除非第一筆資金投入就剛好碰上大幅回跌。


許多人誤會,ALL IN手上的資金,投資成本當下就決定,這筆投資就是一次定生死了。譬如你在台股2000年3月高點進場指數ETF,下一次回到接近的位置是2007年10月,若錯過這次,再下一次漲回來是2015年4月。


而事實上,幾乎不會有人一輩子就只會有這一筆投資。我們ALL IN的是目前手上的閒置資金,下個月或下一季,甚至下一年,我們將會有另一筆閒置資金,這時候還是選擇ALL IN,我們ALL IN的是當時所有的閒置資金,而非這輩子所有的資金。


同樣的,定期定額是很多人採用,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式。設定好每個月扣款2萬元,銀行自動扣款投入股市,執行長期投資,並持續投入資金。但定期定額並不代表一定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績效,當股市持續上漲,每一筆買入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定期定額的重點並非是要在固定的時間投入固定的金額,這只是一個方便多數受薪階級投資股市的方式,也是一個銀行與投資機構方便向投資人穩定收款(手續費)的投資機制,並非是一個可以獲得最好報酬的投資方式。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