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24

投資要學會真正參與企業成長

 


大家常問,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很簡單,投資股票就是參與企業成長,不是跑去賭場押大小。大多數公司都希望自己越做越大、賺更多錢,投資人就是把錢投入這些企業,跟著他們一起成長,讓自己的資產也慢慢變多。


想像一下,如果你投資了一家餐廳或飲料店,你一定希望它每個月都賺錢、一直開新店。如果店家需要資金擴展,你搞不好還願意再加碼,而不是店一賺錢你就急著收回現金。可是到了股票市場,很多人卻反過來了,一看到股價漲就急著賣出,完全忘了當初是為了參與企業成長才投資的。


一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本來就會有成長期、平穩期,有時甚至會遇到一點小衰退。真正的股東會有耐心等公司茁壯,但股市每天都在變動,投資人常常忍不住跟著價格情緒走,有時覺得漲多了怕跌,有時跌多了又想撿便宜,搞到最後,其實是在「賭漲跌」,而不是在「投資企業」。


書上教的一堆選股方法,無論是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可是歷史數據告訴我們....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9/17

你的投資選擇,應該依目標與期限而定

 


在投資這條路上,很多人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到底什麼標的是最好的?」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誤會了。因為在理財規劃裡,從來沒有「最好的投資」,只有「最適合自己目標與需求」的投資選擇。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度、資金使用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最適合的投資策略也一定是量身訂做的。


市面上常見的投資標的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類型:公司股票、債券、房地產和原物料。每一種資產類別都有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投資之前了解清楚,是做好資產配置的第一步。


如果你的目標是追求高報酬,那股票市場是個不錯的選擇。像是指數型ETF,不僅分散風險,也能跟上整體市場的成長。以標普500指數為例,過去30年的年化報酬率大約在9%左右。


然而,高報酬必然伴隨高波動,短期內遇到市場大跌的情況並不少見,像金融海嘯、疫情衝擊,資產價值可能一夕下跌兩成以上。因此,選擇股票投資,需要有長期持有的準備,也要能承受過程中的震盪。


如果你比較在意資金的穩定與現金流,那麼債券會是更合適的工具。根據過去資料,美國政府公債的年化報酬大約是2%到4%,企業債或高收益債則可達6%以上,當然風險也隨之增加。


整體來說,債券的波動性比股票小很多,適合作為退休金或中短期資金的穩健配置,尤其適合不希望本金大幅波動的人。


至於房地產.....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9/10

時薪思維:省下時間,不等於賺到錢

 


有個說法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大多可以換算成一個金錢數字,譬如你的工作時薪。如果你是個正常上下班時間的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時,見紅就休,月薪5萬元,假設每個月工作天用22天計算,那麼你的一小時價值就是284元。


這個時間價值,常用來當做評估一件事情該不該自己去做的標準。譬如從台北搭火車自強號到高雄要4個小時,高鐵只要1個半小時,高鐵票價 1490元,自強號票價自6/23起會調整為975元,兩者相差515元,可以省下2個半小時(價值710元),這個花費是值得的。


同樣的算法還可以套用在許多地方,譬如出門都搭計程車、請打掃阿姨來整理環境、衣服都送洗衣店清洗,最好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外包給別人去做,自己只需要工作賺錢,其他時間都用來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就好。


將自己的時間換算成自己工作的時薪價值,這是最簡單的換算方法,這部分可以認同。但是不是值得把所有花費都換算成這種方式來做比較,我認為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你的時間到底值不值得花錢去買回來,我認為應該要考量的是.....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9/3

為什麼台灣一直沒有取消汽車關稅?

 


最近關稅問題,又再次提到了汽車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保護了裕隆集團,但幾十年過去了,台灣還是無法完全自產汽車(主要卡在汽車引擎)。取消汽車關稅的聲音再起,也有人問,政黨輪替幾次了,為什麼不同的執政黨,都不會去取消汽車關稅呢?


我用GPT做了一下整理,內容與我的想法很接近,以下與大家分享。我覺得不同政黨的政府都不取消,主要是因為稅收。拿在手上的錢,誰會輕易放掉,取消這關稅,對整個產業或其他產業又能有甚麼好處?


首先,台灣目前對進口汽車有17.5%的關稅,另外還有貨物稅(視引擎排氣量不同,加徵25%至60%不等)。這套稅制確實在歷史上有「保護本地汽車產業」的意圖,特別是像裕隆這樣的本土汽車廠商。


但要說「汽車關稅是為了保護裕隆」,這個說法有點過時也有點簡化了。因為當初設關稅(1950-70年代)是為了培育整個本地汽車工業鏈,不只是裕隆,還有中華汽車、三陽、國瑞等。


現在的台灣車市,外國品牌市占超過70%,以2024年統計,像Toyota(國瑞製造)、Benz、BMW、Tesla,早就壓過本土品牌了。裕隆自己也早就轉型成代工、聯盟、投資控股型公司,不再是純粹靠國產車賣錢。


所以,現在汽車關稅的存在,比起保護裕隆,更像是稅收來源、平衡貿易逆差、兼顧產業鏈就業的一種綜合考量。


如果取消汽車關稅,會有哪些影響呢?可以分幾個層面看:


一、消費者受益:

進口車價格會明顯下降。以一台進口車售價150萬元來說,單是17.5%關稅就省下約26萬元,加上其他連帶的貨物稅降低,整體降幅可能達到15-20%。對消費者來說,買進口車門檻大幅降低,選擇更多。


二、國產車壓力大增:

像是國瑞代工的Toyota、CMC的中華汽車、裕隆集團的納智捷等,本地品牌會面臨更強烈的價格競爭。因為原本就以價格優勢打市場,關稅一拿掉,他們的定價優勢幾乎消失,市占率可能進一步被壓縮。


三、汽車產業鏈受衝擊:

台灣有一整套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像和大、東陽、帝寶等),這些供應商以國內外車廠為客戶。關稅取消,國產車縮水,連帶影響零件供應業者訂單,就業機會與投資也可能下滑。


有學者估計,台灣汽車零件相關從業人員大約有10萬人左右(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間接影響層面很廣。


四、政府稅收減少:

汽車進口關稅每年為台灣政府帶來數十億新台幣收入(約50-70億間,依市場波動),取消後要找其他稅收來補,或者面臨財政壓力。


小結一下,取消汽車關稅,短期內對消費者是好消息,但對國內汽車產業鏈和就業市場是不小的打擊。同時也可能加深對外國品牌的依賴,削弱本地的生產能量。政府如果要推動,必須同步推出配套,例如轉型升級、補助出口、鼓勵電動車研發等措施,否則衝擊會很大。


今天的台灣汽車關稅,其實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保護裕隆,而是整體產業、財政和市場結構的平衡手段。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要取消,政策設計上要非常小心,才能確保台灣不會因為一時便宜,而失去長遠的競爭力。


南韓過去也對進口車課很高的關稅和稅負(1990年代前後,關稅一度超過40%)。但從1995年加入WTO後,南韓開始逐步降低汽車關稅,到2004年基本降到8%以下。表面上看,應該是「進口車大爆發」對吧?但實際上:


南韓政府同時透過稅制、消費習慣等方式保護國內車廠(Hyundai、Kia)。進口車仍然要繳高額的「特殊消費稅」與「登錄稅」。國內有強烈的「支持國產」文化,開外國車有時會被視為炫富。


結果是,即使關稅降低了,韓國本地品牌仍維持超過80%的市佔率。進口車份額到2024年也只有大約**15-20%**左右(資料來源:韓國貿易協會KITA)。


南韓成功做到「關稅降了,但本地產業照樣撐住」,靠的是整套產業與文化防線,不是只靠關稅。


泰國走的路跟台灣想像的不一樣。他們在1990年代大力開放汽車市場,降低關稅到10%上下,並且積極吸引Toyota、Honda、Ford等外國車廠直接在泰國設廠。建立「出口導向」政策,讓泰國成為東南亞汽車生產基地。發展強大的汽車零組件供應鏈。


結果泰國成為全球第10大汽車生產國,年產量超過200萬輛(其中超過一半出口)。對泰國來說,開放不是單純進口變多,而是把外國廠商「拉進來」變成在地產業。如果台灣要取消汽車關稅,不只是「放進口車進來」這麼簡單,還要想:


怎麼讓國內零件、科技廠商升級,搭上電動車、智慧車趨勢?有沒有可能像泰國一樣,吸引Tesla、BYD、Volkswagen直接在台灣設廠?稅制、勞動法規、土地供應,要不要同步優化?否則單純取消關稅,很容易落入消費市場被外國品牌吃掉,本地產業卻萎縮的惡性循環。


整體來說,「取消汽車關稅」這件事,影響範圍非常大,必須用產業政策+財政配套+文化推動一起處理,才有機會達到雙贏,不然只會變成「大家買得爽,產業倒得快」。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政府官員,取消關稅要處理這麼多事情,你還會想要取消關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