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5

自由現金流的重要性

 



我們在談到長期投資的時候,會提到預先準備一筆6個月以上的生活備用金,剩下的資金才能全部投入投資部位。保留生活備用金的目的是當突然失業或有其他意外急用的時候,可以先支應3至6個月的生活無虞,不需要動用到長期投資的部位。


也聽過有人說,盡量不要保留現金,連生活備用金也不要,所有閒置資金都應該要投入股市,否則是一種資金的浪費。當急需用一筆錢的時候,可以向銀行借一筆無擔保信貸,絕對可以生出一筆錢來救急。


關於這一點,或許少部分人可以這樣做,但我不認為這適合於大多數人,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無擔保借的到錢。或許說這句話的人,工作性質與信用都很好,很容易向銀行借到一筆30~50萬元的信貸應急,但對於收入是收現金的人,可能要跟銀行無擔保借到10萬元都有難度。


在《舉債致富》這本書裡也有一段提到,人們如果得到一筆意外之財,往往決定拿去清償30年期房屋貸款的本金。然後,下個禮拜,當他們丟掉工作,他們是否可以把那些錢拿回來?當然不行。一旦丟掉工作,你幾乎完全沒有機會取得任何貸款,而每個月仍需支付所有帳單。


我換個方式解釋,當你手上有一筆現金....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6/18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投資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文章內容我簡短節錄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投資賺錢實在太簡單了!於是你開始小幅追加投資,想沿用這個方法繼續賺到更多錢,結果卻發現它居然不靈驗了,「該漲」時總出現「虧損」,但你不放棄,因為始終相信它能賺錢。


於是你開始追加投資,但它還是接著虧,直到相同事情反覆出現,你終於發現之前是自己錯了,只不過市場用「錯誤的答案」讓你產生幻覺罷了。所以很多人無法靠投資賺錢,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很難跨過這個陷阱。


筆者一直建議初學者「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就是怕大家陷入自己的投資陷阱,賺小錢虧大錢,最後身陷絕望低谷。因此對於投資,我們要做的不是一知半解地全盤押注,而是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投入,透過實踐不斷總結提煉,提升自己的投資認知,相信最終一定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持續獲利。


在實際投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兩類人:一是「專情的笨蛋」,他們常常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某種投資方法或某類投資標的上;另一類是「花心的聰明人」,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法和機會,並進行淺嘗輒止的投資。最後結果往往是「專情的笨蛋」贏得收益,並認為自己要學的還很多;而「花心的聰明人」出現虧損,並宣稱這個投資方法不值得嘗試。


說白了,因為「笨蛋」喜歡偷懶,避開那些不懂的領域,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多了,成功的機率自然大;而「聰明人」因為太過勤奮,太過急於求成,滿腦子想的都是「哪裡有機會」、「哪裡能薅羊毛4」,所以依賴市場走勢,一旦市場不好,錯過機會,收益自然不高。


所以在投資實戰中,我們要多當「笨蛋」,少當「聰明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裡,投資自己看得懂的領域。』


以上僅節錄一部分內容,文章裡還有提到建構交易系統,建構能具體投資的一套交易策略。例如定期定額投資就是一種簡單的交易策略;再例如網格化交易3就是一種「在一定區間內,漲了就賣,跌了就買」的交易策略。投資方式這部分就不進一步討論。


開頭寫到的投資經歷跟我過去一開始投資股市的時候很像,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運氣好小賺了一點點錢,就覺得這個方式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感覺投資賺錢相當容易。


然後開始放大投資金額,繼續沿用原本的方式進行投資/投機,慢慢發現這個方式不靈了。於是開始學習其他方法,不只擴大廣度,也增加深度。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財報分析都嘗試看看,或許是所學不精,這些方法都沒有讓我實際有所獲利,而且多方使用後讓我越來越困惑,總覺得這些方法的侷限與不確定性還滿多的。


最後我捨棄了想要在短時間靠股市大筆獲利翻身的期望,改以長期累積資產的心態,將資金長期且分散的投入股票與債券市場,並將時間與專注力投入到其他領域,捨棄在股市短進短出的方法,才逐漸看到明顯的獲利與資產的成長。


文中有一句話提到,要選擇自己舒服的姿勢,不要眼裡只有收益,也要看到風險。過去也不時聽到有人會說投資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自己舒服的投資方式。我想部分認同這種說法,另一部分也想提醒。


在股票市場冒著損失本金的風險投入資金,相信大家為的不是求一個舒服而已,目的應該幾乎都是為了想要賺錢(除非錢很多,只是把股市當賭場或娛樂,或只求一個參與感),所以不管這個方式舒不舒服,前提應該都是先要能真的帶來獲利,才來考慮感受吧。


有些人因為不深入了解投資股市的意涵,又害怕虧損,所以買進股票後只敢短期持有,每天都要觀察股價變化,深怕一不注意就變成虧損,有獲利又怕獲利回吐,抱沒幾天就趕緊賣掉,想將幾千塊、一兩萬塊的獲利落袋為安。


這個因為心理因素,能讓自己感到安全與舒服的方法,常常賺小虧大,根本就無法獲得多大的利益,真的是一個好方法嗎?投資真的只求自己感到舒服就好嗎?投資舒不舒服,不完全只是技術與方法,更多的因素是因為對股市投資的期待與認知。投資心態與目標上的轉變,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對同一個方式產生不同的感受。


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採用的投資方式有多簡單、多容易、多聰明、多高竿、或是讓你覺得多安心,先不論方法對或錯,只要無法讓我賺錢,無法讓我累積財富,都是一種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方法,我想你應該也會認同吧。



2025/6/11

美國國債會倒債嗎?

 


這兩週美國公債跌跌不休,許多傳言扶搖塵上,譬如是中國與日本在大賣美國公債,或是有有人槓桿操作美債爆倉了,也有人怕美國會倒債,積極的出脫手上的美債。


據美國證券產業暨金融市場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止,美財政部債券發行總額達到26.7兆美元,較2023年暴增28.5%,2025年初已達36兆美元。美國政府在2025年必須為到期國債再融資9.2兆美元,其中約6.5兆美元將於6月到期。


在這個時間點,美國必須進行一波債券借新還舊,而新出爐的美國國債的票面利率,將決定未來一段時間美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的壓力大小。


在2025年6月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利息理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全球對降息有一致的預期,認為美國未來的利率會更低,這樣大家才會搶購6月份的美國新國債,讓美國可以輕鬆募集6.5兆美元的資金來履行舊國債的還款義務。


如今外傳美國可能逼迫外國債權人將所持美國國債,換成100年期零息債券,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已否認。但已有人因此擔心6月這一波國債到期,有可能會發生倒債危機。


美國國債可能發生倒債風險嗎?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5/6/4

債券是不是沒有抗跌與分散風險的效果了?

 


我想近幾年不時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公債已經沒有避險效果了,股債配置已經失效,債券不值得持有等等。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看第一張圖表,這是近5年內的長(藍)、中(黃)、短(淺藍)債價格走勢,這5年來的報酬率幾乎都是負的,而且到期日越久的,波動越大,跌的越多。


近5年才開始買債券的人,尤其是在2022年才開始接觸債券的人增加很多,會覺得債券越買越賠,並沒有理論上說的避險效果,認為股債配置已不適用,非常能被理解。




但若將觀察的時間拉長至20~25年,則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波動最大的長債,在2020年初期可以達到超過100%的報酬表現,當然最後5年也是下跌了50%,回到2002年的原點。


如果是想......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