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你的一天有幾個小時?

 


昨晚睡不著,腦子裡開始想東想西,突然一個念頭上來。如果我在年老後重病癱在床上,沒有親人可以幫忙照顧,把屎把尿都只能靠看護,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只有1~2個小時,這時活著還有意義嗎?如果就這麼放棄治療死去,是不是也不會害怕?


後來想想覺得,有些重度殘疾人士,即使行動非常不便,甚至自行飲食都有困難,他們也都會努力的生存下去,重病臥床就失去生存意識,是不是太廢了點?每天意志清醒的時間還有1~2個小時,是不是也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一點時間呢?


這1~2個小時可以做些甚麼呢?好好看看窗外欣賞大自然,或是找人聊天,滑滑平板上上網也好。又或是,該做些甚麼來讓自己剩餘的時間能更有價值,寫寫文章或錄音錄影,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勵其他對生命失去期待的人?


若每天只有1個小時可以做些事情,一年總共就只有365個小時,看似還不少,其實換算下來也只有15天又5個小時。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個時間計算法,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約82年,若換算成天數其實只有3萬天,如果每過一天就塗掉一格,你會生活的很有感。


扣除掉22歲大學畢業前與75歲後可能比較多生病無法自主自理的時間,真正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只有53年,也就是19345天。若再扣掉每天的睡覺8小時、吃飯洗澡通勤約4小時,實際時間只有9672天。而這些時間,一般人每週平均有5天需要工作9小時(含午餐時間),扣除後只剩7081天,我們可以自我掌控的時間大約是19.4年,或是約17萬個小時。


想著想著,突然意識到,現在身體健康的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每天扣除睡覺、吃飯、通勤、洗澡、完成家務與上班工作的時間,平日自己能實際掌握的時間只有約2~3個小時,只有假日可以多到12小時。如果有小孩,或是需要照顧生病的親人,時間肯定更少,這情況是不是跟一開始臥病在床,只有1~2個小時意志清醒的情形很像?


我們在就學時期,大部分的時間會忙於學校作業與考試,工作時期會忙於工作,好不容易退休後,有的人可能還要幫忙帶小孩,或是忙著跑醫院,更多人是不知道要做甚麼,可能整天就在螢幕前看劇打發時間,究竟有多少時間是真的可以用來做有意義的事情,或是往自己的夢想前進。


就學工作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可以早點獲得足夠的被動收入,早點離開職場去做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事情,當然是最好。但若可以提早開始做喜歡的事情,把時間好好運用在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就不需要將人生切成兩段,工作與興趣可以同時進行。


現在的你,每天有幾個小時可以真的自行運用?而你都會用來做甚麼呢?





2024/12/18

為什麼公司要繳營業稅

 


有在經營公司行號或是在公司擔任會計相關工作的人,應該都知道營業稅,每兩個月就要向國稅局申報營業稅,但或許有些人對於營業稅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把營業稅誤當成營所稅,所以這篇要簡單解釋一下甚麼是營業稅。


營業稅並非公司行號營業時要繳給政府的稅,它其實是政府向消費者收取的消費稅。沒錯,你我花錢買東西都要繳稅,只是這筆稅不是由消費者自己繳,而是在消費的時候由販賣商品與服務的公司代收,再由他們統一繳交給政府。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商品售價其實已經包含了消費稅了。


為什麼消費也要繳稅?搜尋了多個國家的目的,有些是只針對特定商品課稅,為了引導消費方向,調整產品結構。有的是為了增加稅收,用於更多的公共照顧,所以有能力負擔高單價商品的人,所繳的稅就越高。台灣目前的消費稅(營業稅)是5%、日本10%、新加坡9%、馬來西亞在2018年調降為0%,而中國是改以增值稅取代消費稅。


由於消費行為每天都在發生,交易量大,要民眾每買一次東西就繳一次稅,這件事情太難實行。於是轉而透過統一發票制度,讓消費者先將稅金付給賣方,而賣方之後定期彙總向政府繳納營業稅,也就是消費者繳的消費稅。


很多人不清楚營業稅是代收代付的觀念,誤以為這是政府向公司收取的稅金,所以想辦法蒐集支出的發票,以圖降低公司要繳的營業稅。那為什麼蒐集消費發票就可以降低營業稅呢?


因為公司行號本身是賣方,也可以是買方,畢竟辦公室需要文具與生產器材,也需要購買原物料,在購買時同樣也繳了5%的消費稅。而在銷售物品時,也代收了其他消費者5%的消費稅,所以兩者相抵消,才是公司實際代收到的消費稅,每兩個月就以營業稅的方式申報繳納給政府。


台灣採消費地課稅原則,因此當我們從國外進口貨物進到台灣時,由於消費地在台灣境內,進口者也需要負擔營業稅。但外國賣方不會那麼佛心的幫台灣政府代收營業稅,所以進口貨物的營業稅會由台灣海關或快遞業者直接向進口者來收取。


而外銷貨物或勞務到國外,基於消費地在國外且政府鼓勵外銷的原因,其營業稅稅率為零,並且可以向國稅局申請進項稅額退稅,也就是說銷售商品或服務到國外,是不需要繳5%的營業稅的。這對從事外銷的公司行號來說,非常的有利。


總結,營業稅不是公司賺錢要繳的稅,那個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營業稅是公司代收代付的稅金,其本意是向消費者收的消費稅,其目的是增加國家稅收,讓越有能力消費的人繳更高的稅金。


創業者/公司經營者也不要誤會了,政府向企業收取兩筆稅金,營業稅只是公司向消費者代收的消費稅,統一繳納給政府,這筆錢跟公司獲利無關。公司有獲利要繳的是營所稅,不用刻意去想節省營業稅。但要記得,商品定價時需要將5%營業稅也計算進去。



2024/12/4

為何不好好專注在本業上?

 


我們知道投資要有本金,除了槓桿借貸或有人贈與以外,本金通常就來自本業賺來的收入,本業收入高的人,只要能省著點花,通常都能留下還不錯的本金進行投資,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將重點放在如何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我過去曾提過,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投資方式是投資自己,反應在本業收入的提升上,風險是最低的,報酬是最穩定的,甚至可能還是最高的。


舉例來說,原本月薪5萬元的人,經過一段時間進修之後,跳巢換到另一家公司,薪資成長為5萬5千元,本薪增加了10%,而且是每年穩定都增加了10%,多了這5千塊可以用來投資,投資本金可能從原本的每個月2萬元變成2萬5千元,投資本金增加了25%,而且是每個月都有,不是一次性的。


甚麼樣的投資標的可以讓你每年都多10%的投資報酬率呢?甚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讓你每年都能增加25%的投資本金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投資自己,增強自己職能專業,然後想辦法提高本業收入。


可是為什麼許多人都不把心思放在這上面,卻反倒花更多時間用來研究多檔股票線型、企業財務數字、國內外總體經濟與股市資金動向呢?研究這些不確定性高又難以理解與預測的資訊,真的有辦法好好地提高投資報酬率嗎?


我先不討論能不能提高股市投資報酬率,我覺得不想花心思在本業上的原因可能有幾點。


首先,他本身就對這個行業沒有興趣,也沒有熱誠去深入研究,這只是他混口飯吃的一份工作而已。他可能一直都沒有想法,也可能他的興趣在其他領域,但那個領域並不容易獲得穩定的收入,或是他本身就不是個生活積極的人。


完整文章內容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