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31

短期美元高息利率,要換嗎?

 



這兩年美國升息,時常可以看到銀行推出美元短期的高息定存,如一年期定存利率3.6%時,可以看到有銀行推出限時方案,3個月定存年息最高4.5%,許多人為了賺這4.5%的定存利息,而將台幣換成美元。


我們知道兌換外幣會有匯差,以這張圖為例,2月18日的美元即期匯率,銀行賣出價是30.46,買入價為30.36,意思是,要跟銀行用台幣換成美元,每1美元需要用台幣30.46換入,如當下要再換回成台幣,就只能換到30.36台幣,一來一回的匯差是0.1元。


我來試算一下,這個0.1元的匯差,約等於損失0.3283%,而3個月的4.5%優存利率,本金存滿3個月後可以拿到1.125%的利息,假設匯率過了3個月都沒有變,扣掉0.3283%後,實質等於賺到0.7967%的利息。


但是,匯率每天都在變動,不太可能期待定存3個月後還能維持同樣匯率,如果匯率變好,當然是可以賺了利息又賺了匯差,如果變差,賺到的利息可能連匯差都抵銷不了。這3個月的利息約等於0.242的匯差,也就是要換回台幣時,若美元匯率低於30.118,匯差就足以吃掉3個月賺到的利息。


你說美元從30.36變成30.118會很難嗎?從圖表上可以看到,從2月8日至2月18日這9個工作天哩,銀行的買入價差就有0.355,我從2月18日回查過去3個月的匯率變化,美元買入價從32.14元變成30.36元,跌掉1.78元,跌幅5.54%。


如果高利率定存期滿後,匯率比當初台幣換成美元時還要差,該怎麼辦?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24

甚麼商品都想投資?

 



上個月有網友詢問我關於券商介紹的債券商品意見,我跟他簡單介紹券商賣的債券是甚麼性質,裡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些數字與資料需要注意,包含手續費與信託管理費等細節。


後來又聊到哪家銀行有提供6個月的高利美元定存,他在考慮要不要換,但他手上已經有一筆閒置美金還沒做投資,去年因為高利率也換了人民幣,最近還買了房子,每個月也都能存款為將來的計畫做準備。


由於這不是第一次與他交流,大約了解他的投資與經濟狀況,於是我反問他,為什麼你要買債券,你需要債券帶給你的現金流嗎?為什麼你要換美金與人民幣,你需要那些短期高利率的利息嗎?


他說他不需要額外的現金流,目前的工作收入不但夠生活,還有餘額可以存錢,目前的投資資產有把握在未來20年都不動用,那些錢就是要當退休金用的,他想準備更多,所以聽到有賺錢機會,都會想去賺。


我有點直接的點出我認為他的盲點。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18

為何需要定期定額投資?

 


前幾天看到喬王寫了一篇"定期定額存股好不好"的文章,內容很長很有料,各位可以去看看,我自己看完後也有一點小心得,自己再寫一篇補充我的想法。


不管是基金或股票,大多數專家都建議定期定額持續買進,說是可以攤平成本,創造微笑曲線,獲利機會高,但我認為這只是被簡化,方便推金融商品的說法。


如果第一筆買進後,價格持續下跌,才會有攤平成本的效果,如果是持續上漲,就會越買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最有利的方式反而應該是第一筆就梭哈。


如果你投資的項目一路衰退,價格一直下跌,你可能等不到微笑的時候就將資產認賠賣出了,也很可能根本就不會反漲,微笑曲線對你來說變成一種取笑。


定期投資就一定也要定額嗎?誰說的,誰規定每一次投資都要買一樣的金額,誰說每次都買一樣的金額才能攤平成本,股市大跌的時候,你不能多買一點嗎,這樣不是攤更多更快?


定期定額只是方便銀行/銷售方銷售金融商品,他們可以每個月穩定的從客戶手中獲得持續的交易金額,就像每個月領薪水一樣,推銷的越多,每個月領的錢就越多,就像是有穩定的收入,多好~


但定期定額對於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確實也是一個簡單方便的投資方式,因為收入固定,每個月能用來投資的錢也差不了多少,先教育你要先把想存的錢扣下來,剩下的才用來消費,你存的到錢,銀行/券商每個月都收的到錢,雙贏。


只是,定期定額一定就是獲利的保證嗎?


基於上面的分析,定期定額要獲利,必須要符合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投資標的長期來說是成長的,即使短期內有價格修正,最終還是會回到成長曲線,這樣定期定額扣下來才會看到傳說中的微笑曲線。


另一個是你要有足夠的信心長時間等待,如果你投資的是之前很流行的貝萊德世礦,從2011年一路下跌到2016年,之後才緩慢上漲,一直到現在才漲回2011年高點的75%左右,這一個微笑可是要撐12年才等的到,你對礦業這麼有信心嗎?


除了薪資來源,還有一筆可以投資的資金是現金股利,不管是年配息或是季配息,領到股息後不要花掉,繼續買進持股,其實也是一種定期定額,以配息率約5%的標的來說,等於每年固定買進5%,或每季固定買進1.25%,而且這筆金額可能比薪資還要高。


有人說定期定額到後期,攤平成本的效果會鈍化,如果這指的是從薪資存下來的部分,確實沒錯,資產已達2000萬時,每個月扣2萬塊投入確實影響不了多少成本,只是你的資金來源不該只有薪資,股利此時顯得更為重要。


同樣資產已達2000萬,年領5%的現金股利等於可以領到100萬現金,再投入買股的攤平效果,相較於每個月投入2萬的薪資,股利再投入絕對讓你有多一點感覺,而且這筆金額會隨著資本變大而放大,絕不會有鈍化的問題。


所以,與其堅持定期定額,建議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其實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手上所有的可運用閒錢投入就可以了,特別是領到的股息股利,到後期的效果,絕對比從薪資定期定額扣款要來的重要,這聽起來是不是更像「不定期不定額」。


但我要強調,不定期不定額意指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把手上所有的閒錢投入,不是要你看股市變化,股價高低,看月K線判斷股市低點,自己決定甚麼時候要買進多少錢,這不叫不定期不定額,這叫擇時操作。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的第215與236頁有寫到相關的觀念,還有提到其他投資常碰到的應知觀念,歡迎購買收藏。


《ETF存股》購買連結: https://reurl.cc/d7oq22





2023/5/10

為何現在準備退休金這麼難

 



現在的中年人要準備退休金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很多人在40歲過後,小孩還小,父母年老,工作上可能又卡住,擔心中年失業,收入在支付所有支出後,可能已所剩無幾,需要付房貸的人又更辛苦了。


上一代人養2~3個小孩,買了一兩間房子,還有餘裕能準備一定的退休金,甚至還能幫小孩付頭期款,為什麼差了一代差這麼多?


當然經濟環境一定是主因,台灣的產業發展已不像30~40年前那樣,可以雨露均霑,各行各業都能蓬勃發展,願意出來做生意的人都還能有不錯的收入,願意咬牙買房子的人可能都還能存個一兩間房子下來。


近20年,台灣的產業發展明顯偏向特定幾個政府扶植的產業,譬如同樣是工程師,不同產業的工程師收入,年薪可以有60萬至200萬的差別,有些產業就算再努力,產業薪資級距到頂可能就只有80萬,相較於某些半導體產業,畢業生第一年就有150萬的收入,實在是令人生羨。


除了產業環境,我認為跟現在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有關係。現在60歲以上的那一代,學歷並不高,早早就出社會工作,25歲左右就結婚生小孩,那時候就是努力工作養小孩,還房貸,50歲以前,小孩就已經畢業出社會工作,除了已還完房貸的房子,還有10~15年可以開始存自己的退休金,40幾歲時,小孩就已獨立,才開始自己的享樂生活。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



2023/5/5

投資ETF需要分散嗎?

 


有位朋友問到,他投資個股的時候,人家都會說要分散投資,那投資ETF時,是否也應該要分散,多買幾檔ETF呢?


我覺得很多人在投資ETF的時候,還是會將過去個股買賣的習慣套用進來,不管是分散投資、看K線分批進場、或是想要短線低買高賣,但我認為投資ETF的邏輯與投資個股很不一樣。


首先,ETF已經分散了,差別在於有多分散,所以不需要為了分散這目的去多買ETF。


舉例來說,如果你買電動車概念ETF,這檔ETF的成分股應該都是跟電動車產業相關的個股,如果你買的是中國高股息ETF,這檔ETF的成分股就應該是中國企業,可能持有的是30~50檔,甚至更多,光是買ETF就已經達到投資企業分散的目的了。


不將投資集中在特定一家公司,透過買ETF同時持有幾十家公司,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投資分散。但上面的例子,只有公司分散,卻沒有做到產業分散,就好像買了10幾家銀行股,看似分散,但其實都集中在金融產業。


如果你買的是0050這種持有市值前50大企業的ETF,不只能做到企業分散,還能同時做到產業分散,0050的成分股包含了資訊科技、金融股、原材料、工業、通訊服務、與日常消費品等產業,若某段時間金融股表現不好時,也不至於影響到所有的持股。


所以,當你買的是0050這種ETF時,你還有需要特別再去買其他的ETF,來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嗎?我認為是不用的,不只是0050,持有00692、00850、甚至是0056、00878這種高股息ETF,也不需要為了分散而同時買多檔ETF,因為它們已經分散了企業與產業了。


那是否也不必要同時持有多檔ETF呢?我認為也不至於只能持有一兩檔ETF,想要分散多買也是可以,但出發就不是為了分散風險,而是增加機會。


譬如0056、00878、00713這三檔高股息ETF的選股邏輯是不一樣的,雖然都叫高股息,但他們的成分股一定會有些程度的不同,持有0056會有50檔個股,00878有30檔個股,00713也有50檔,但若同時擁有這3檔ETF,不重複的成分股可能會超過70家。


增加持有的成分股也是一種好的分散風險與提高機會,而且3檔ETF的選股邏輯都不一樣,績效表現肯定也會有一定的落差,甚至有可能輪流有好的績效表現,如果會煩惱哪一檔高股息ETF表現會比較好,就乾脆都買,不管誰表現好,你都會擁有。


還有一種方式是持有0050與0051,0050是持有台灣市值前50大的權值股,0051是持有市值排名51至150大的中型股,若同時擁有0050與0051,就可以將實際投資的公司增加到150家,幾乎完全不重複。


我們同時持有多檔ETF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分散ETF的風險,而是為了增加不同成分股的數量,擴大產業類別,不只讓風險分散,也讓賺錢的機會提高,而不同的ETF選股邏輯也會影響其成分股的內容與整體績效,我們可以藉此獲得更平均的投資報酬。


所以,同時持有0050與006208是沒必要的,因為他們的選股邏輯是一模一樣的,成分股是完全相同,並沒有達到擴大持股增加機會的目的。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有介紹了台股的6檔類指數型ETF與5檔高股息ETF,特別介紹這11檔ETF的特性,你可以先參考內容,再決定想要將資金分配到幾檔ETF。




 

2023/5/3

用房子準備退休金可不可行?

 


前陣子收到一位網友的私訊詢問,他的月收入約6萬多塊,可是他是月光族,幾乎沒有辦法存錢投資股票,因為他每個月要繳約4萬塊的房貸,剩下2萬多塊的生活費都幾乎用完,而且房貸還有20幾年。


他問到,等到他60幾歲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薪資收入了,但那時候的房貸很可能都還沒繳完,他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存退休金,所以他打算用房子準備退休金,繳的貸款當作存錢,等退休時就辦以房養老,雖然金額不多,但再加上勞保年金與勞退金,應該還能過,至少不用再繳房貸了,這樣做是否可行。


以前我曾寫過以房養老的文章,我再稍微解釋一下以房養老的概念,就是在到了退休年齡之際,以玉山銀行網頁試算是60歲以後,可以將你的房子反向抵押給銀行貸款,然後每個月給付一筆費用給申請人,利息從給付的費用裡扣除。


以玉山銀行提供的方案為例,領取期間最長為30年,領取期間與房屋屋齡總和需小於60年,領取期間與你的目前年齡合計需大於90年,貸款利息按月繳息,利息收取上限為每月撥付本金之30%,貸款額度最高以本行房屋鑑價金額的6成為原則。


實際試算一個案例,假設申請時的年齡是60歲,房子屋齡是30年,以房養老貸款領取時間也為30年(可領到90歲),假設貸款金額為1,200萬(銀行鑑價金額須為2,000萬以上),貸款利率用目前方案裡最低的2.24%來計算。


可以得到,貸放後第1個月可實領 33,333 元,之後每個月能領到的錢會越來越少,因為貸款累積金額增加會增加內扣利息費用,自第 162 個月(13年半)至第 359 個月可實領 23,333 元(因利息已達30%),最後一個月可實領 23,453 元。


我們先假設這個人持有的房子鑑價有達2,000萬,自60歲退休後可以開始從銀行月領33,333元,直到13年半後可維持月領23,333元,減少了1萬元。以目前月領3萬多元,再加上可能有2萬元的勞保年金來說,可能是足夠的。


但要注意一個風險,每個月能領的金額會越來越低,而通貨膨脹會讓物價越來越高,此消彼漲,這個消費力的減少是能明顯能感受到的。而且這是現在就退休的算法,實際上網友還有20年才退休,20年後的房價與物價漲幅又很難在現在評估。


同時還有一點要注意,這位網友如果想在這間房子住到終老,那這間房子的屋齡必須要小於10年,因為20年後要申請30年的以屋養老貸款的話,屋齡不能超過30年。或是換個方式,在要申請以屋養老的貸款前,需要先換到一間屋齡低於30年的房子,才有辦法申請到30年領取時間。


回到網友主要的問題,靠繳房貸存房子,能不能滿足退休的需求呢?


文章後段請至方格子的「雨果生活理財經」閱讀。